农业生产机械化

农业生产机械化
农业生产机械化

1、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定义是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

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或者)农业机械化的定义是用机器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过程.

2、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概念: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是针对旱区缺雨少水、

蒸发严重、土地贫瘠、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难以持续发展的局面而提出的一种保水保土,增产增收的耕作体系。

3、固定道固定道作业法,其思路是把行驶带和作物生长带分开,所以也属于

带状耕作的一种。有时也称为带状耕作法,因其控制轮子只在固定道上行走,而不能任意行走,英文又称控制行走道作业

二、问答题1、机械化程度与机械化水平有什么区别?(8 分)机械化程度=机械代替用工量/(人畜力作业用工量+机械代替用工量) =机械代替用工量/全部用人畜力作业的用工量计算时需将所有的用工量进行折算,一般全部折算成人工量。(2 分)显然,机械化程度只与机械作业项目数、该项目人畜力作业的用工量有关,而与采用什么样的机器,机器生产率大小无关。因此,它是一个有多少项目实现了机械化的度量,还不是机械化本身水平高低的度量。(2 分)表示机械化水平的指标:全年劳动工日数 4 劳均负担面积 = (hm2/劳)(2 分)劳均年产粮 = 劳均负担面积 * 单位面积产量(t/年,kg/年)(1 分)每千克粮食消耗劳动工时数 = 每公顷消耗劳动工日数/ 公顷产量(工日/kg)(1 分)

2、我国农机经营管理有哪两种主要经营形式?各有什么优缺点?(9 分)双层经营为主, 即机械统一作业与农户分散管理(3 分).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和经济条件差异大,决定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不能按一种模式,或相同速度发展。我国农户经营面积少,作业地块小,农业机械化必须有适当的经营和组织模式,而从机器合理使用的观点,需要有较大的作业面积。必须采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发展方针。在人少地多地区,以机农合一的农场模式和专业大户的模式较多。而在广大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则以机农分离的双层经营模式较多。(3 分)优点:这种形式,比较有利的协调了小地块与大机器,小农户与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了机械化农业的发展。(2 分)缺点:机械经营与土地分离经营存在很多弊病(1 分)

3、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能够增产?(10 分)保护性耕作的优点:(1)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0%、保护耕地、减少河流浑浊。(1 分)(2)减少大风扬沙60%左右, 抑制沙尘暴,保护生态环境。(1 分)(3)增加休闲期土壤贮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7%~25%。(1 分)(4)增加产量,干旱年增产多,丰水年增产少,春玉米平均增产17%,冬小麦增产13%。(1 分)(5)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肥力。(1 分)(6)减少生产作业工序2~4 道,节约人畜用工50%~60%。(1 分)(7)提高经济效益,收入增加20%~30%。(1 分)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理(1)增加土壤水分(1.5 分)(2)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肥力(1.5 分)

4、水平摘锭式采棉机的工作过程?(10 分)水平摘锭式采棉机的摘锭进入工作室的运动路线较合理,摘锭数量多,和棉铃的接触机会较多,是采摘效率较高的一种,而且落地棉较少,籽棉含杂粮9%左右,但是结构复杂,质量大,制造要求高。(2 分)。以滚筒式水平摘锭采棉机为例,在采棉机沿着棉行前进时,辅导起压缩绵株(1 分),并把绵株引入由采棉滚筒及固定护板形成的工

作室(采棉区),(1 分)绵株宽度被挤压至80-90mm,旋转着的采棉滚筒有规律地把摘锭送入采棉区(1 分);旋转的摘锭伸出栅板,插入被挤压的绵株(1 分),同时裂棉铃相遇,其钩齿抓住籽棉,把棉絮从裂开的棉铃中拉出来,缠绕在摘锭上,(1 分)然后摘锭进入脱棉区,高速旋转的橡胶圆盘式脱棉器将摘锭上的籽棉脱下,落入积棉室(1 分),由气流管道进入棉箱(1 分)。摘锭从湿润器下面通过时,表面涂上一层水,清除掉绿色汁液和泥垢,重新进入采棉区。

5、机械制冷系统原理与示意图?(10 分)图(5 分)每公顷消耗劳动工日数 5 工作原理:借助制冷剂在无限循环的气态-液态互变的过程中,把储藏库内的热量传递到库外边而使库内温度降低,并不断循环而保持库内的恒温。制冷剂开始工作,是制冷剂蒸发,并输送出去,经压缩机压缩使得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升高,通过冷凝器进行热交换之后,制冷剂的温度降低得到高压低温的制冷剂,经过节流阀时的制冷剂温度压力降低温度降低

6、我国水稻有那些种植模式?(10 分)早稻---晚稻一年两熟的机械化生产体系。(3 分)水稻—水稻—绿肥一年三熟机械化生产体系(4 分)一年三季水稻连作机械化生产体系。

7、果树风送喷雾机的特点?(8 分)风送喷雾机即气力喷雾机(1 分)。是果园常用的喷雾装置(1 分)。它是把风(即气流),作为传送载体,将具有药物的极细雾滴吹向果树时,排开果树中的原有空气,使雾化了的细小雾滴充满树体而附着于果树的枝、叶和果实的表面,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4 分,根据回答完整程度酌情扣分)特点是药液的压力较低,因为它没有液泵,药液的压力是由送风的风机提供一小部分的风压至药液箱,药液箱是压力箱。

三、计算题(15 分)以下列条件为基础,计算耕地成本:(1)拖拉机:价格 5 万元,残值 0.5 万元,预计年工作 1000 小时,使用寿命10 年;(2)五铧犁:价格1 万元,残值500 元,预计年工作时间400 小时,使用寿命8 年;(3)其它:年利率0.1;机组的小时生产率平均为0.7 公顷,燃油价格4.5元/公斤;拖拉机小时维修系数0.00012, 五铧犁0.0007,每班需驾驶员2 人,驾驶员工时费3 元。该农机户拥有农机动力132.5KW,机务管理费每年约7000 元。解:计算拖拉机小时费,各分项小时费为:小时折旧费 5 . 4 1000 10 5000 50000

T T T dT H R S Y (元/h)(2 分)小时日常维修费YmT=

δ mT·ST=0.00012×50000=6(元/h)(2 分)小时资金利息 75 . 2 09 .

0 2000 5000 50000 i T T T iT H R S Y (元/h)(2 分)小

时工时费YiT=n·SLT= 6(元/h) 小时油料费YfT=G(1+δ P)Sf 小时烧油消耗量:G=8.148 kg/h δ P 取0.15。代入得:YfT=G(1+δ P)Sf=8.148×1.15×4.5=42.166 (元/h)(3 分) 管理费 ) / ( 92 .

2 1000 5 . 132 2 . 55 7000 h Y gT 元拖拉机年小时机群总功率拖拉机额定

功率机群管理费YT=42.17+2.75+6+4.5+2.92+6=

64.34(元/h)(2 分) 6 同理,农具小时费为:YM=11.28(元/h)(2 分)每单位公顷的作业费用C=(YT+YM)/W=(64.34+11.28)/0.7=108.03 元/hm 2 (2 分)1、为什么农业机械化具有增产作用?(9 分)(1)开垦荒地和中低产田改造(2 分)(2)提高抗拒自然灾害能力(1 分)(3)提高复种指数(1 分)

(4)抢农时(1 分)(5)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2 分))(6)推广使用高新技术(1 分) 10 (7)减少粮食收后损失(1 分)

2、移动式机组的理论生产率如何计算?如何以功率和比阻计算移动式机组生产率?说明如何才能提高机组生产率。要求以公式表述,说明各个字母的含义。(14 分)移动式机组的理论小时生产率可表示为:WT=0.1Bv(hm2/h)(3 分)B—机组的构造幅宽(m); v—机组的理论速度(km/h)。(2 分)以功率和比阻表示的移动式机组生产率机组能作业的幅宽B,可按下式计算:B=PT/K(m)式中K——农机具的比阻(N/m);PT——拖拉机的挂

钩牵引力(N)。(2 分) K N K v P Bv W t n T 360

1 . 0 1 . 0 式中Nt——拖拉机牵引功率(kW)(5 分)Nt = 发动机标定功率×发动机标定功率利用率×拖拉机牵引效率(

2 分) 3、北京一年两熟区高水平机械化为什么能增加作物?(12)体系:一般多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2 分)实现的条件:(1)机械化缩短农耗;(2 分)(2)采用早熟品种;(2 分)(3)灌溉(2 分)高水平机械化增产分析:(1)延长玉米生长期,提高玉米产量;(2 分)(2)加强小麦生长后期田间管理,采用效率更高的机械作业,进一步压缩农耗,延长玉米生长期(换用中晚熟品种),提高产量。(2 分)

4、水平摘锭式采棉机和垂直摘锭式采棉机的各自优点?(12 分)水平摘锭式采棉机的摘锭进入工作室的运动路线较合理,摘锭数量多,和棉铃的接触机会较多,是采摘效率较高的一种,而且落地棉较少,籽棉含杂粮9%左右,但是结构复杂,质量大,制造要求高。(6 分)与水平摘锭式彩棉机相比,结构简单,容易接触,但采摘效率稍低,落地棉较多,对棉株损伤较大,适应性较差。(6 分)

5、普通式气调库示意图和工作原理?这种气调库的特点?(10 分)示意图(5 分)工作原理:它采用的方法是气密的车库里,依靠蔬菜自身的呼吸来降低氧气和增加二氧化碳,根据气体成分分析结果,用开(关)送风机控制氧气,开(关)洗涤器控制二氧化碳。(2 分)特点:该种方法降低氧气和二氧化碳较慢,且对冷藏库的气密性要求较高,不宜在储藏期间出库或观察,适宜一次性进出口的产品。(3 分)

6、花生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的工艺过程?花生机械收获可以分为分段收获、联合收获,它们的工艺过程是:分段收获:割蔓扫叶→挖掘→分离抖土→集果→运输→自然干燥→入库(4 分)联合收获:挖掘→分离土壤→运送→摘果→清选→集果→运输→自然干燥→入库

三、论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对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15)。可以综合阐述,也可以从某个方面考虑;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和了解(2 分);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投入,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2 分);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2 分);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后勤保障服务(2 分);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监管(2 分)。对增产的作用,采用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约工作时间,减少人力,可以让多余的人员从事其他工作,解放劳动力(1 分);农业机械化作用的效果比人力更为粗细,整齐(1 分),能够抢农时,避免延误,如小麦等农作物的收割期,播种期都需要抓紧时间(1 分)。只有当采用机械化时,才能够做到。而人为作业有时造成浪费由开垦荒地和中低产量改造,提高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复种指数。提高播种质量。推广使用高新技术。减少粮食收获后

的损失(2 分)。

1、机械化程度只与① 机械作业项目数、② 该项目人畜力作业的用工量有关,而与③ 采用什么样的机器、④ 机器生产率大小无关,因此它是一个⑤ 有多少项目实现了机械化的度量,而不是⑥ 机械化本身水平高低的度量。

1、什么叫旱农。列举7 种以上典型抗旱耕作法,并解释每种方法的含义。(9 分)答:旱农是在有限降水,典型的是在年降水量少于 500mm 的地区,不采用灌溉而种植作物的农业。七种典型的抗旱耕作法是:垄作法、沟播法、沙田法、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深松法、覆盖抗旱耕作法、梯田法。(1)垄作法是东北地区行之有效并沿用至今的增温抗旱防涝耕作法。(2)沟播法是先分开表层干土、然后在湿土上开沟播种、覆土镇压,播种后种子在沟里,两边是干土堆成的垄台;或者播种前先做出沟垄、沟内土壤含水量较高,直接在沟里开沟播种。(3)沙田法是一种用沙或者砂石为覆盖物的特殊耕作法。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 16 (4)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是把旱地有限的水、肥资源集中使用。(5)深松法是一种只松土而不翻转土层的抗旱耕作法。(6)覆盖抗旱耕作法是一种利用草肥覆盖、作物残茬覆盖等,从而使减少蒸发,增加土壤墒情的一项旱作保墒技术。(7)梯田法是一种把坡地改为梯田,大大减少径流速度,增加水的入渗时间,从而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养分的方法。

2、保护性耕作概念及保护性耕作的优点、缺点。(9 分)答: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并将耕作减少到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从而降低水土流失和土壤水分蒸发,使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方法。优点:(1)降低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流失、保护耕地、减少河流混浊。(2)减少大风扬沙,抑制沙尘暴,保护生态环境。(3)增加休闲期土壤贮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4)增加产量,干旱年增产多,丰水年增产少。(5)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肥力。(6)减少生产作业工序,节约人畜用工。(7)提高经济效益,收入增加。

3、机械化机组配套中,幅宽配套应该满足哪些准则?(9 分)答:(1)农具作业幅宽应大于或等于拖拉机轮子外廓宽度,以避免拖拉机轮子压已完成的地面,并保证农具可以作业到田边。(2)各个农具作业幅宽应等于或互为整数倍,小区地块宽度应为作业幅宽 17 整数倍。(3)全年机具轮子压地的总面积,特别是拖拉机轮子总面积应尽可能小。

4、水果光电分选法的优点是什么?(6 分)答:(1)通过把水果放在摄像机的前方,或使用多台摄像机,可以从各个侧面看到水果。(2)可以结合其它质量特性如尺寸、形状等一起检测。(3)可以进行细微的,局部的颜色检测,以发现斑点等缺陷。

二、问答题(61 分)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及不同阶段的特点?(10 分)答:第一阶段,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主要是外商和民族资本家开办碾米、磨面、制茶等农产品加工作坊,并在一些地方开设农事试验场和垦殖公司,引进使用农业机械。同时一些工厂开始仿制和少量生产小型动力机,水泵等农产品加工机械。第二阶段,20 年代末至40 年代,开始在上海、南京等地建立农具制造厂,生产手动喷雾器和犁、播种机、中耕机等新式畜力农具。第三阶段,1949-1956 年,主要是制造、补充旧式农具,恢复生产和在农村实现合作化。第四阶段,1979 年,开始停止“1980 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农机化出现大滑坡。第五阶段,1982 年开始的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

主要是把农业生产转移到以农户为主的基础上,农机的投资和经营实行以农户为主,调动了农民的积极 18 性,农业生产获得极大发展,适合农户的小型机具发展迅速。第六阶段,1985 年以后,主要是农业机械化以农民个人和集体投资为主,小型拖拉机空前增加。第七阶段,1994 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三次农机化热。主要是农机化领域由单一的大田粮食生产、扩展到了菜、果、畜牧等行业;市场效益使农民由产品生产投向加工、运输、贮存、销售各个增值环节;在市场竞争的形势下,农民正以不同形式走向联合专业化;激发新的经营形式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2、以北京为例,说明华北平原种植制度经历了哪四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基本特点?目前华北一年两熟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6 分)答:一年一熟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主要推广新式畜力农具,恢复生产;60 年代大力发展排灌。主要是井灌,解决了春旱夏涝,把旱地小麦改为水浇麦,成倍提高了产量。半机械化一年两熟间套作阶段,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在解决了排灌的基础上搞二年三熟和一年两熟套作,大力发展三夏三秋作业机具。在机械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力,每公顷单产提高了675kg。基本机械化一年两熟平作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大约花了10 年时间,实现了三夏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免耕玉米和喷灌为中心的一年两熟平作基本机械化,使粮食产量又上了一个台阶。高水平机械化一年两熟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以自走式玉米摘穗机收玉米和大型压轮式播种机播小麦为核心的一年两熟平作高水平机械化试验,取得显著效果。主要问题: 19 (1)水资源过量使用,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原因,主要是小麦一般要灌 4~5 次,玉米要灌 1~2 次,地下水一般年份很少补充,都是消耗。因此,目前的作业体系很难持续,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保护性耕作。(2)燃烧秸秆,污染环境,降低了土壤肥力。主要原因是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在用秸秆做燃料或修房子了,加之作业时间缩短,要及时播种,所以燃烧秸秆严重。烧秸秆烧掉了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微生物繁衍和土壤团粒结构形成。(3)玉米收获机械化程度低,制约了全过程机械化的实现。主要原因玉米成熟时籽粒含水量多在 40%左右,而机械收获要求籽粒含水量 20%以下,尤其在一年两熟地区,由于年有效积温相对不足,不可能等到玉米成熟后再等待,需要立即收获并播种小麦。(4)机器配套量大,作业成本高。主要原因时作业时间集中,作业期太短,其次就是机器综合利用差。

4、画图说明流水作业法、无限期分段作业法、有限期分段作业法的概念。说明流水作业法的优点。(12 分)答: 8d 收获6d 整耕6d 播种6d 收获6d 17d 整耕6d 播种6d 收获6d 8.5d 耕作6d 播种6d 流水作业法:是指在农户的土地上,不等第一项作业结束,第二项作业就开始进行,像流水一样一项接着一项开始。无限期分段作业法:没有作业期限制的分段作业法,其中分段作业法是指第一项作业完成后,才开始第二项作业的方法。有限期分段作业法:有作业期限的分段作业法。流水作业法的优点:提高机器利用率,降低成本;能够抢墒播种。

5、说明下列循环式全封闭吸引型干燥机原理图中三种箭头所代表的含义。并且说明这种类型干燥机的工作原理。(15 分)(三个箭头含义各2 分,工作原理的三个阶段各3 分,3×2+3×3=15 分)工作原理:工作时,提升机将来自料斗的种子提升到顶部,经上搅龙装入干燥箱中,整机装满后,启动燃油炉和主风机开始干燥作业。排种轮不断排种,使湿种子物料不断下移,在干燥段处

被分成四个种柱,吸引风机将热风室内的热风吸经种柱,对种子加热、脱水,排种轮再将种子送入下搅龙腔,下搅龙将种 21 子推向提升机,再被提到顶部上搅龙,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直至达到种子所需安全含水率为止。谷物流向废弃流向热风流向 5HZ-3.2 型干燥机工作原理图 1.下搅龙 2.吸引风机 3.排种轮 4.排气室 5.透风板 6.热风室 7.上搅龙 8.提升机

用机械种庄稼教案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33H15AA0 课程名称:微格教学改卷教师: 学号:136331923 姓名:姚滢煜得分: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 姚滢煜 13人文教育 136331923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用机械种庄稼 【教材分析】 本册书是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主要是地理及人文内容。本课是这本书的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中第一课家住平原的“用机械种庄稼”部分,主要讲了美国中央大平原的农业方式,农业条件和特点,以及农业和人文的联系。【学情分析】 1、学生在接触过之前的湄公河平原部分的知识内容以后,对农业和人文联系已经有了稍许的认识,可以联系两个地域来进行新课的学习。 2、课本所给的资料较少,大部分资料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以此来梳理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特色和经营上的两大特色──高度机械化和商品性农业,理解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2、通过分析与对比,了解不同区域的人们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方面各具特色。 3、使学生体会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创造出来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不同的,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建设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中部平原的生产方式及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中部平原农业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首先回顾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湄公河平原的农业,自然地理和人文风 这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湄公河平原处于亚洲南部,以水稻种植为主,总结起来也就是所说的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那么,有个地方也同样拥有深厚的农业文化氛围,让我们将视线移到另一块大陆,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吗?(指美国地图)授课: 美国国土包含了三块,分别是阿拉斯加,夏威夷群岛,本土地区。结合我们之前的知识,首先辨别一下美国在地球的地理位置是哪?(北半球,西半球,北美洲)那我们上节课所学到的是叫水稻的作物(展示图片),今天的美国中部大平原所种植的,是一种叫小麦的作物(展示图片),那么大家觉得这两种作物有什么区别?(PPT展示)知道了两者的区别,我们就该来看一下小麦所在的中部平原是怎样的自然环境。 一、美国地理位置和中部平原自然环境。 展示课本图3-11的美国本土地形图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要求学生回答: 1、美国主要山脉和河流,说一说美国中部平原地区相对于它们的位置。 (落基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位于北美洲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之间,密西西比河从北到南贯穿平原) 2、美国中部大平原的自然条件。 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农业生产活动教案

5.1农业生产活动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农业的投入和产出的各个因子及现代农业提高产出的手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熟悉农业的各种分类方法,能从不同的侧面对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1)农业的生产特点。 (2)农业的分类。 教学难点 (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2)如何运用原理,设计最佳的农业投入和产出比。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通过人类的发展而建立和深化的。人类的发展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而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主要有: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 就农业生产活动而言,一定地域的人们,利用自然发展农业生产,但进行农业生产有多种选择,是发展种植业还是畜牧业?是种植小麦还是水稻?就需要进行选择。如何选择?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逐一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一、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归纳]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提问]与其它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有何特点? [板书]二、农业生产特点

[举例]引导学生根据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已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农业主要发展耕作业,西部主要发展畜牧业,与美国农业区域类型大体相同,为什么?美国农业又分为若干专业带,而我国却没有,为什么? [学生讨论] [归纳]美国东、西部与我国东、西部的自然条件有相似之处,所以农业区域类型大体相同;但美国与我国的农业经济技术条件、国家政策等却有很大差异,所以区域类型又存在不同。综上所述,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板书]1.地域性 [提问]学校周围有一农田,种植玉米,玉米是否随时可收获?为什么?又假设我们是沿海渔民,是否可以随时出海捕到大量的带鱼?为什么? [学生讨论] [归纳]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均受自然因素影响,而自然因素随季节变化并有周期性,俗语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和“春播、夏管、秋收、冬藏”,因此,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板书]2.季节性和周期性 [承转]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人们必须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进行生产活动,同时还要考虑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比是否合理。 [板书]三、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举例提问]假设在我校试验田中种植小麦或在牧场上放牧牛羊,你认为小麦和牛羊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即小麦或牛羊的生长需有哪些投入? [学生讨论] [读图归纳]读教材图5.2,

高中地理《3.1.2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3.1.2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鲁教版必修2 第二课时地域类型 教学要求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过程 (一)所谓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的、的 性农业生产类型,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主要地域类型 1.热带迁移农业 (1)特点:和均不固定的原始农业类型; (2)分布:南美洲流域和非洲盆地等地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 (3)生产过程:耕种; (4)评价:落后而原始,对和资源造成了破坏。 2.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1)特点:水稻种植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的集约农业。 (2)分布:它是亚洲(亚、亚和亚)区最具特色的一种地域类型。 (3)亚洲的水稻种植业 A、区位条件: a、自然条件: 气候——全年或夏季;水源——河湖众多,水源。 地形——三角洲和平原地区,地势较 ;土壤——土层深厚而肥沃; b、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 市场需求——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 生产习惯——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 食物爱好——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B、生产特点: a、小农经营,即以经营为主,生产规模; b、单位面积产量,但商品率; c、机械化水平; d、水利工程量大; e、科技水平低。 3.混合农业 (1)特点:业和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2)分布:它主要分布在洲、洲和非洲的,以及大洋洲的 、等地;我国的三角洲地区的农业也 属此类。 (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①分布地区: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地区。 ②经营方式:普遍采用种植和业混合。 ③地位:它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出口国之一。 ④特点:★农场成为一个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农民可合理有效地利用安排农业活动;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的适应性。 4.商品谷物农业 (1)特点:以生产、等谷物为主,产品面向。生产 规模、机械化水平。 (2)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其经营方 式一般以农场为主;我国和的国营农场。 (3)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高中地理《3.1.2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鲁教版必修2

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1.了解农业的投入-产出因素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2.了解农业的几种不同的分类及其特点 《农业的发展历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农业: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广义的:农、林、牧、副、渔 狭义的:种植业 1.地域性──“因地制宜” 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不同的光、热、水、土及地形等自然条件; 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 [举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甘蔗、北方的甜菜 2.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违农时”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 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举例]华北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1.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质 2.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密切结合的

物质生产过程 [比较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繁殖过程与一般动、植物的区别;判定农作物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及其理由。]以小麦为例:小麦的发芽、出苗、拔节、抽穗、开花等自然再生产过程,无时无刻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自始至终在人类的干预下进行育种、犁地、播种、除草、灌溉、施肥、收获等一系列人类的生产活动,即经济再生产过程。而这些社会的生产活动又无时无刻不受着民族习惯、历史基础、劳动力、国家政策、措施、工业、城市的发展、技术改造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农产品不属于自然资源,因为农产品的获取,除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具有自然属性外,同时还受多种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投入等,所以不具备“自然属性”,因此不是自然资源。 ①所谓自然再生产过程,指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必须依靠一定的空气、阳光、水和各种养料,经过自身的“加工”,使其生长、繁殖,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过程。 ②所谓经济再生产过程,指农业生产还必须依靠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需要有一定的投资才能获得必要的产品,也就是需要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 ③农业生产的动、植物生长过程,不同于自然界一般野生生物自发的生长、繁殖的过程,而是自始至终在人类的干

九年级地理教案农业的发展 教案示例2_0721文档

2020 九年级地理教案农业的发展教案示例2_0721文档 EDUCATION WORD

九年级地理教案农业的发展教案示例2_0721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农业的发展” 【教学重点】科技兴农 【教学难点】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各部门目前的状况。这节课,我们把我国农业的整体情况作一个总结。要讲发展,首先要知道基础,要了解我国的农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农业很落后,广大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问)谁能说说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启发学生讨论我国农业方面的成就。 (讲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饱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产量。 (课件展示)1999年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中国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图 随着人们的吃饱穿暖,人们还要吃好穿好,这就要不断地丰富农作物的品种。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种类在冬季和夏季有什么不同?能大概说一说为什么吗? (讲述)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农业生产不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这是怎么回事? 请学生回答(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带领学生讨论得具体些。 综上所述,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已基本摆脱了贫困,这不能不说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农业机械化的录像,加深对中国农业巨大成就的印象。

高三一轮复习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Ⅱ所阐述的主题是“如何走人地协调发展的道路”,从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三个层面进行论述。本章“区域产业活动”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产业活动联系着人类社会和环境,产业活动中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三个方面是人类最主要的产业活动,也是教材中研究的重点。 第二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综述了产业活动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的基础上,具体讲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本节课内容为第一课时,阐述农业区位因素。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先正文、后阅读、之后是活动。正文内容简洁明了,阅读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活动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在经过高中阶段对高中地理必修1、2、3的学习,已经具备了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并能联系家乡的、身边的农业地理现象进行热爱家系、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分类,主要农作物分布与生长习性; 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分析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 区的农业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乡土地理与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幻灯片展示案例材料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教学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区选择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农业区位的相关案例,整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根据本地区的农业特点,编辑资料;设计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在东北,长在东北,人们都说我们东北平原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么她的魅力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欣赏东北的农业生产图片。 1.东北平原主要的农业类型是什么 2.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3.有什么特色的农产品 我们可以感受到,东北平原之美,很大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她的农业之美。而农业呢,是我们三大产业部门中最基础的部门。我们总是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作为我们中国,人口第一大国,首先要解决好粮食这些温饱问题,所以,农业是重中之重。在高考中,农业也一直都是重点和难点。而我们要掌握的就是农业的区位选择。(边说边切换幻灯片,展示标题) 【推进新课】我们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那么在高考中,这部分内容通

农业优秀教案

农业教案设计 【课题】农业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简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的狭义、广义概念;知道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南北和东西的差异 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 说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的名称和位置 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的重要性,列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事例(如山区、平原等的农业类型)。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业)分布的简况。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九大商品粮基地、四大牧区的分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树立和谐的人地发展观。【教案重点】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教案难点】 我国主要牧区的分布及其优良畜种 【教具准备】 【课堂时间分配】 【教案流程】 集体设计个 性 修 改【问题导引】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 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 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 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 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 【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 1.阅读课文,请注意以下核心词语和概念。 农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产品出口基地畜牧业 2.阅读课文,请思考以下问题。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4)我国各类农产品的分布如何? 基础自测

(完整版)新人教版区域地理农业精心整理超详细学教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一农业(种植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 农业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地)。 (1)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2)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 (4)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 (3)劳动力:数量、素质。 (4)工业、城市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价呈递减状况。 (5)科技: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6)政策: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 2. 种植业 (1)自然条件 (2)分布 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3.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1、中国农业发展条件: 生物 水资源土地气候 自然条件 不利 有利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雨热同期 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多大风、寒潮、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 总量丰富,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6 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径流季节变化大总量丰富、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后备土 地资源不足、垦殖费用高 有些动植物资源缺乏保护和合理开发 种类多样 有利于品种的优化和改良 农耕历史悠久、土壤肥沃多山、干旱地区面积广

农业生产活动人教版必修教案

农业生产活动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目标:了解农业的投入、产出因素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的分类。 2.能力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图片和资料,并通过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领会人类应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 ②让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树立以科技报效祖国的信念。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是有关农业生产的概述,不仅是“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类型”两个知识点的预备知识,而且是学习人文地理的第一课,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并从以下三点达到这个目的。 1.突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通过谈话和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谈中认识到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分析、推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突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主线问题,培养学生通过问题深人思考,认识到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方式是不拘一格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使学生感到有强烈的培养自我观点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在上册书中主要学习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环境,我们学习有关地理环境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为了人类能够更好地去利用地理环境和更好地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师追问〕从这位同学的回答,大家想想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些什么 (学生回答〕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活动场所和自然资源。 [导入新课]好。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就导致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别是农业生产在这方面更为突出。 [教师提问〕一提起农业生产,我们每个人对它都似乎十分熟悉,大家看书,找出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学生回答〕农业生产活动概念。(略) [教师提问]好。你们知道天津主要的粮食作物、饲养的畜禽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在天津落户的 [学生回答]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饲养的畜禽有:奶牛、猪、羊、鸡等。 [学生甲回答]它们是经传播进来的。 [学生已回答]它们是天津人民改造自然过程中,经过培植、驯化发展来的。 [教师总结〕对。现在的农作物和饲养畜禽正是通过当时人们有目的的劳动,把有价值的植物、动物经过培植、驯化或传播得来的。从这一事实,你们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人类通过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发展了农业生产。 (教师提问〕这么多的农作物和驯化动物在传播、培植与驯化过程中,对于天津的人民来说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为什么他们只选择了这几种,他们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谈谈你

农业教案教学文档

第一节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教学指导: 农业是和我们每个人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产业。既然如此,在“农业”一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真切地认识农业,了解农业。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方案②: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 方案③: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为C)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 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

(完整版)高中地理的农业(教案)

中国的农业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 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最大) 商品粮 基 地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1

区域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5.农业分区专业化的深入:二战后,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

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精选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3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结构分析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内容点析 1.关于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其中,种植业的结构包括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经济作物等。 2.图中三个人对农业的看法,充分强调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是关键;正因为如此,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3.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在我国领土上,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在东部和西部,又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在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其实,严格地说,在西部也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祁连山以北的甘新地区,是广大的干旱气候区,农业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业发达,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但上面所说的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从教材的图上并不能看出来,教师在这里可以先不讲,讲到青藏高原的时候再补充说明。

设施农业教案

第一章:绪论 共1课时 概念 设施农业,是在人们生活需不断增长的同时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目前已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由于其投入高的特点,设施农业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园艺领域发展迅速,其栽培主要对象为蔬菜、花卉和果树。近年业,设施畜牧养殖业也逐渐发展。 设施园艺 设施园艺按技术类别一般分为玻璃/PC板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四类。①玻璃/PC板连栋温室具有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温室内部具备保温、光照、通风和喷灌设施,可进行立体种植,属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其优点在于采光时间长,抗风和抗逆能力强,主要制约因素是建造成本过高。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玻璃/PC板连栋温室在防抗台风等自然灾害方面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塑料连栋温室以钢架结构为主,主要用于种植蔬菜、瓜果和普通花卉等。其优点是使用寿命长,稳定性好,具有防雨、抗风等功能,自动化程度高;其缺点与玻璃/PC板连栋温室相似,一次性投资大,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高。一般作为玻璃/PC板连栋温室的替代品,更多用于现代设施农业的示范和推广。②日光温室的优点有采光性和保温性能好、取材方便、造价适中、节能效果明显,适合小型机械作业。天津市推广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其采光、保温及蓄热性能很好,便于机械作业,其缺点在于环境的调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主要种植蔬菜、瓜果及花卉等。青海省比较普遍的多为日光节能温室,辽宁省也将发展日光温室作为该省设施农业的重要类型,甘肃、新疆、山西和山东日光温室分布比较广泛。③塑料大棚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温室,农户易于接受,塑料大棚以其内部结构用料不同,分为竹木结构、全竹结构、钢竹混合结构、钢管(焊接)结构、钢管装配结构以及水泥结构等。总体来说,塑料大棚造价比日光温室要低,安装拆卸简便,通风透光效果好,使用年限较长,主要用于果蔬瓜类的栽培和种植。其缺点是棚内立柱过多,不宜进行机械化操作,防灾能力弱,一般不用它做越冬生产。④小拱棚(遮阳棚)的特点是制作简单,投资少,作业方便,管理非常省事。其缺点是不宜使用各种装备设施的应用,并且劳动强度大,抗灾能力差,增产效果不显著。主要用于种植蔬菜、瓜果和食用菌等。 随着蔬菜农药残留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安全型温室建设成为无毒农业、设施农业、蔬菜标准园建设的核心设施。使用这种设施可以生产出没有农药污染的蔬菜瓜果,是今后设施农业重点发展的对象。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活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农业生产活动——覆盖技术 1、对比分析和归纳覆砂、覆草、覆膜三种农业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原理明晰; 2、能够针对问题、现象进行思维建模,同时又打破模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感受人类趋利避害改造农业区位因素的伟大成效,为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考情分析】 考点:农业区位因素;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卷别题号呈现形式考查内容分值2017 年新课标I卷9-11 题示意图+文字葡萄双层膜覆盖12 分2017 年新课标III卷36 题区域图+文字西班牙日光温室的普及24 分2015 年新课标I卷1-3 题示意图+文字树皮覆盖12 分2013 新课标II卷3-5 题文字材料地膜覆盖12 分2011 年大纲卷36 题区域图+文字法国葡萄种植与鹅卵石的作用16 分【知识回顾】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如何改造自然因素? 【高考链接】 1.(2017 全国1,9-11)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 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 显著。图3 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2 月) 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 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专题突破】 读背景学习材料,尝试自行总结三类农田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分别有哪些影响并尝试探明原 理 一、覆砂类 【梳理归纳】 原理影响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持续发展

专题四人文地理事象与原理 4.2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思维导图】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考例导悟】 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 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 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 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 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 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 茉莉种植的原因。 [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 ℃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主干精讲】 1.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 (1) 从自然因素分析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因素分析,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水热组合、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 ②地形:类型、海拔、平坦、易于耕作。 ③水源: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④土壤:性质、厚度、肥力。 (2) 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 ①市场:国内外市场位置、远近、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高低、消费习惯。 ②交通: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国内市场)、航空 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 ③技术: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农业科技水平。 ④政策: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 ⑤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构建和调动分析农业区位的思维模型,整合题目所提供的农作物生长习性以及区域环境特征,“三位一体”,作综合分析。 【迁移应用】 全程机械化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机械粒收是我国发展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我国黄淮海地区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通常在30%~40%,难以满足机械粒收籽粒含水率低于28%的要求。美国玉米机械粒收高峰期迟于生理成熟高峰期约1个月,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一般降低至15%~25%,而华北地区在现有种植模式下通过推迟收获期降低籽粒含水率的力度有限。下图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播种时间分布图。据此回答1~3题。 1.导致陕西西部与河南东部夏 玉米播种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 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 2.与美国相比,该区域通过推迟 收获期来实现机械粒收的力度有限, 其主要原因是该地 A.热量不足 B.人口稠密 C.复种指数较高 D.技术水平较低 3.从气候条件考虑,最适宜推广机械粒收技术的地区是 A.豫南B.鲁东C.冀北D.皖北 世界上有三大番茄主产区分别是美国、意大利和中国。中国番茄80%来自新疆,生产的大部分番茄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番茄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新疆番茄生产主要有露地和棚内种植两种方式,露地种植主要是以大面积的露天土地种植为主,棚内种植则

高三一轮复习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农业生产 活动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Ⅱ所阐述的主题是“如何走人地协调发展的道路”,从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三个层面进行论述。本章“区域产业活动”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产业活动联系着人类社会和环境,产业活动中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三个方面是人类最主要的产业活动,也是教材中研究的重点。 第二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综述了产业活动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的基础上,具体讲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本节课内容为第一课时,阐述农业区位因素。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先正文、后阅读、之后是活动。正文内容简洁明了,阅读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活动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在经过高中阶段对高中地理必修1、2、3的学习,已经具备了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并能联系家乡的、身边的农业地理现象进行热爱家系、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分类,主要农作物分布与生长习性; 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分析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 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乡土地理与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幻灯片展示案例材料 【重点难点】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培训讲学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 09010415au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10 年4月13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农业机械的发展、类型、一般构造、工作过程及使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2.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本课程共开设1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动力机械、土壤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柴油机、汽油机、拖拉机和电动机、各种农业机械的主要特点及利用方法,使用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1、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刘撰浩主编2002.9 2、《南方耕作制度》主编中国农业1994.10 3、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 参考书:《中国耕作制度》、刘撰浩主编 《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以讨论和自学为副,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验实习教学,注重技能培养。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4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