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
中医如何解决肾虚导致的水肿?

中医如何解决肾虚导致的⽔肿?⽔肿,是指体内⽔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眼睑、四肢、腹背甚⾄全⾝浮肿。
⽔肿是全⾝⽓化功能障碍的⼀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
依据症状表现不同⽽分为阳⽔、阴⽔两类,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肺⼼病、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中医经典⽂献《素问·⽔热⽳论》⽈:“故肺为喘呼,肾为⽔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之所留也。
”古代⼜称⽔、⽔⽓、⽔病。
《⾦匮要略·⽔⽓病脉证》分为风⽔、⽪⽔、正⽔、⽯⽔等数种。
亦以五脏分类,分⼼⽔、肺⽔、肝⽔、脾⽔、肾⽔等。
后世⼜分为阳⽔、阴⽔两类。
《丹溪⼼法·⽔肿》⽈:“若遍⾝肿,烦渴,⼩便⾚涩,⼤便闭,此属阳⽔,先以五⽪散或四磨饮,添磨⽣枳壳,重则疏凿饮。
若遍⾝肿,不烦渴,⼤便溏,⼩便少不涩⾚,此属阴⽔,宜实脾饮或⽊⾹流⽓饮。
”⽔肿与脾、肺、肾三脏关系密切。
《景岳全书·⽔肿论治》⽈:“肺虚则⽓不化精⽽化⽔,脾虚则⼟不制⽔⽽反克,肾虚则⽔⽆所主⽽妄⾏,⽔不归经,则逆⽽上泛,故传⼈脾⽽肤⾁浮肿,传⼈肺,则⽓息喘急。
”《⾦匮要略》论⽔肿的治疗原则为:“诸有⽔者,腰以下肿,当利⼩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
”实证多为外邪侵袭、⽓化失常所致,治宜祛邪为主,⽤疏风、宣肺、利湿、逐⽔等法。
虚证多为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湿所致,治宜扶正为主,⽤温肾、健脾、益⽓、通阳等法。
【病因病机】⽔肿的病因有内外⼆因。
外因有风邪外袭,疮毒浸淫,⽔湿浸渍,⽽致肺失通调,脾⽓受阻;内因有饥饱劳倦,伤及脾胃,或久病房劳,伤及肾元,导致牌失传输,肾失开合,⽽成⽔肿。
1、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道不通,以致风遏⽔阻,风⽔相搏,流溢肌肤;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退,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湿之⽓内侵,或平素饮⾷不节,多⾷⽣冷,均可使牌为湿困,失其健运,⽔湿不运⽽泛于肌肤;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遏,⽔道不通,⽽成⽔肿。
肾性水肿中医治疗方法

笔者 在 临床上 治疗 。 水 肿七 法 于下 : 肾 急 性 肾 炎初 始 阶段 , 证 属 风 水证 者 辨 或慢性 肾小球 病 的 患者 伴 发 呼 吸道 等 急 性 感 染 , 致
去而正 安 。
( 稿 日期 :0 91 -1 责 任 编 辑 : 茂福 ) 收 20 —00 周
祛 风能 胜 湿 。肾 性 水 肿 常 用 的 祛 风 药 有 汉 防 己 、 莶 草 、 长 卿 、 风藤 等 , 稀 徐 青 常用 组 方有 防 己黄 芪 汤( 防 己、 芪 、 汉 黄 白术 、 草 ) 防 己 地 黄 汤 ( 防 甘 、 汉
4 祛 风 法
治 水肿 , 论发 汗 、 不 利尿 、 攻逐 或 实脾 温 肾 , 均宜 配合
限盐 , 效果 始能 显著 和巩 固。 治 病必 求 于本 , 阴平 阳秘 , 神乃 治 , 肾性 水 精 在
肿 的治 疗 中 , 当利 而 不 伤 正 , 而 不 碍 邪 , 能使 邪 补 方
量增 多 。
3 行 瘀 法
化 气 , 尿 消肿 法 , 表方 剂 首 推 济 生 肾气 丸 ( 附 利 代 炮
子、 茯苓 、 泽泻 、 山药 、 山茱萸 、 黄 、 皮 、 地 丹 肉桂 、 牛 川 膝 、 前子 ) 主 治腰 膝 酸 软 , 寒 , 便 不 利 ; 车 , 畏 小 口不 渴 , 沉 , 淡 的水 肿 。若 寒 甚 而水 肿 明显 的 , 脉 舌 可先 予 真武 汤 ( 附子 、 苓 、 炮 茯 白术 、 白芍 、 姜 ) 肾 阳 生 壮 以制 阴寒 , 待寒水 渐 退 , 再予 济生 肾气 丸 。 此外 , 肾性 水 肿症 治疗 还 必 须 适 当 的抑 制 纳盐 的摄人 。因盐入 肾 , 其性 濡 润 , 可致水 湿 内生 而加 重 水 肿 , 以历 代 医 家 治 疗 水 肿都 十 分重 视 限盐 。凡 所
肾性水肿常用治疗方法

肾性水肿常用治疗方法
肾性水肿常用治疗方法2、健脾化湿水
肾性水肿常用治疗方法3、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本法适用于脾
阳虚弱者
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滑沉缓。
常用方剂为实脾饮加减,药物有: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猪苓、泽泻、党参、黄芪等。
肾性水肿常用治疗方法4、温肾利水
适用于肾阳衰微者。
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
脉沉细无力。
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
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经方1首——黄芪益肾健脾饮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经方1首——黄芪益肾健脾饮根据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其属于中医“水肿”、“肾水”、“尿浊”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内因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尤以脾肾阳虚,气虚为主,外因为风寒湿邪的侵袭。
因脾主运化水湿,若冒雨涉水,居处潮湿,脾为湿困,可致水湿内盛而发为水肿。
若脾阳不足,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减退,亦可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水肿。
肾主气化水液,开窍于二阴,若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而为水肿。
脾主升清,肾主藏精,人体精微物质(蛋白质)只宜封藏,不可耗泄,肾虚则失封藏,精气外泄,下注膀胱则出现大量蛋白尿;脾虚则精微物质生化无源,加之肾虚外泄,则可致机体精气更亏,故而出现低蛋白血症。
脾肾俱虚,损及肝脏,而使肝阴亦虚,肝阴虚则阳无制而上亢。
病变过程中,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重心,致阴阳气血亏损,为该病之本,水湿,湿热,瘀血为该病之标,表现为虚中夹实之复杂病理过程。
黄芪益肾健脾饮【组成】黄芪,白术,熟地黄,茯苓,山药,山茱萸,生牡蛎(先煎),菟丝子,枸杞子,甘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功效】益肾健脾,固精利水。
【方解】脾虚下陷,肾虚不固,统摄无权,失去藏精、泄浊、排尿的本能,当藏不藏,当泄不泄,精华不藏而随尿排出,形成蛋白尿。
方中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补后天之本,健脾益气利水;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补先天之本,益肾固摄填精;生牡螈有收敛固涩之效。
诸药合用,共奏益肾健脾,固精利水之功。
【加减】纳差恶心,脘腹胀满者,酌加法半夏,竹茹,厚朴,鸡内金,焦三仙;大便秘结,血肌酐增高者,白术改用生白术,加肉苁蓉,生大黄,草决明;水肿明显,大便溏泻者,用炒白术,加猪苓,车前子(包煎),瞿麦。
血尿者,酌加仙鹤草,小蓟,大蓟;高血压者,酌加夏枯草,石决明(先煎),钩藤,牛膝;合并呼吸或泌尿系感染者,酌加麻黄,赤小豆,连翘,黄柏,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制剂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浅析肾性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气 不化 精而 化水 , 脾虚 则土不 制水 而反 克 , 肾虚则 水无
所 主而妄行 。 ”
3 辨 证论治
水 热 穴论 》 : 肾者 至 阴也 , 阴者 盛 水 也 。肺者 云 “ 至
水、 水 、 汗 和
用越婢 加术 汤合 五皮饮 加减 : 麻黄 1 g 生 石膏 2 g 白 0, 0, 术 1 g 甘草 1 g 生 姜 6 , 0, 0, g 大枣 3枚 , 陈皮 1 g 大腹 皮 0, 3 g 桑 白皮 1 g 白茅根 2 g 牛 蒡子 1 g 0, 5, 0 , 5 。若平 素体 虚 易感 冒, 汗 出恶 风 者 可 选 用 玉 屏 风 散 加 减 , 黄 芪 伴 生 2 g 白术 1 g 防风 1 g 车前子 2 g 茯苓 2 g 0, 0, 0, 5, 0。 3 2 解毒 利水 法 常用 于风热 、 . 热毒 蕴结 引发 的水 肿 或水 肿 日久不愈 湿 邪郁 而 化 热 者 , 见 眼 睑及 下肢 浮 证 肿, 伴咽 喉肿痛 或 皮肤 破 溃 , 热 , 发 口干 , 少 色黄 , 尿 舌
的证候 、 因 、 机 及 辨 证 治 疗 已 经 有 了 一 定 深 度 。 病 病 《 匮要略 ・ 金 水气 病脉 证并 治 》 以表 里 上下 为 纲 , 根据 不 同的脉证 将 水 气 病 分 为 风 水 、 水 、 水 、 水 、 皮 正 石 黄 汗, 又从脏 腑发 病机 制及其 证候 出发 , 出五脏 水 即心 提
太 阴也 , 阴者冬 脉 也 。故 其本 在 肾 , 末 在 肺 , 少 其 皆积 水也 …… 肾者 胃之 关 也 , 门不 利 , 聚 水 而从 其 类 关 故 也 。上 下溢 于 皮 肤 , 为 肘 肿 。肘 肿 者 , 水 而 生 病 故 聚
肾炎(水肿)中医中药治疗肾炎良方

肾炎(水肿)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肾位于后腹膜脊柱两旁,左右各1个,外形像蚕豆。
成年人每个肾重量130克左右。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尿的生成,维持人体内水分、酸碱的平衡,排泄体内的代谢产物和进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保持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恒定。
此外,还具有一些内分泌功能。
肾炎,全称是弥漫性肾小球性肾炎。
它的病变主要在肾小球,而且是弥漫性的,即许多肾小球都被侵犯。
肾小球是由肾动脉末端毛细血管组成的球状的血管网。
肾炎的主要症状是:(1)水肿:也称浮肿。
早晨起来,眼睑及面部出现水肿,午后面部水肿可能消退,而下肢却加重。
病情较重者则全身水肿,甚至引起胸水及腹水。
(2)蛋白尿:将小便加酸加热之后,会出现云雾状混浊物质,这就是蛋白质的沉淀。
正常人24小时尿中含蛋白量少于0.2克,肾炎患者则大大超过这一数值,甚至可高达10~20克。
在门诊,常用(+)表示尿蛋白的含量。
1个(+)约为尿蛋白0.3克/升,2个(++)含尿蛋白0.6~1.0克/升,3个(+++)约含尿蛋白1.5克/升,4个(++++)尿含蛋白大于3.0克/升。
(3)血尿:尿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每一个高倍视野中有3个以上红细胞,称为血尿。
(4)尿量减少:正常人24小时尿量为1~2升,肾炎患者每天尿量少于1升,病情越重,尿量越少。
根据病情的不同,肾炎可分为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两种。
急性肾炎发生于青少年较多,占70%以上;慢性肾炎则大多见于成年人。
西医认为,肾炎的病因可能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80%以上的急性肾炎患者在发病前1~3周患过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猩红热、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链球菌感染的疾病。
但并不是由链球菌直接侵犯肾脏引起炎症,而是由于链球菌及其产物在体内发生的非正常免疫反应,对肾小球的损害。
中医没有肾炎的病名。
从症状看,属于中医的水肿范畴。
中医认为,水肿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肺为水之上源,水液只有经肺气的宣降才能到达全身并下输膀胱。
风邪外袭,肺气不宣,使肺气不能通调水道,风压水阻,致水液流于肌肤而成水肿;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致水湿不能下行,泛于肌肤而成水肿;房劳不节,肾气内伤,肾虚则开阖不利,膀胱气化失常,水湿停积,以致泛滥横溢而成水肿。
肾病水肿最佳治疗方法

肾病水肿最佳治疗方法
肾病水肿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蛋白尿等症状。
对于肾病水肿的治疗,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肾病水肿的最佳治疗方法,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对于轻度的肾病水肿患者,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进行治疗。
患者应该限制盐分摄入,减少水肿的发生。
此外,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进行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症状。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肾病水肿的重要手段。
利尿剂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但是在使用利尿剂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监测体重和血压变化,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对于伴有高血压的患者,还需要同时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
另外,中医治疗在肾病水肿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肾脏功能,从根本上减轻水肿症状。
针灸、中药煎剂等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最后,对于严重的肾病水肿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脏透析或肾移植等手术治疗。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维持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肾病水肿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遵循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所述的治疗方法对肾病水肿患者有所帮助。
减轻肾水肿用药中药辨证治疗方介绍

减轻肾水肿用药中药辨证治疗方介绍
肾性水肿在临床当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是肾功能衰竭、肾炎等肾脏疾病导致四肢、面部、眼睑等出现浮肿症状。
肾水肿的患者在治疗时主要以药物为主,在中医学中属于“水肿”的范畴,通过中药内服调理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①中医认为,肺发汗利水的治疗原则,适宜水肿初起,兼有表证的患者,可选择的治疗中药为越婢加术汤,同时还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加用香薷,怪柳,浮萍,具有较好的利水消肿的效果。
②如果肾水肿患者属于皮痒受损,水湿内停,溢渍于肌肤型,在治疗时应该采用健脾温阳利水的方法,可选用的药方主要为实脾饮合参苓白术散,同时可在其中加用芡实,金樱子,黄芪等三种药物,可明显加强消肿的效果。
③如果肾水肿患者属于肾阳虚衰,阴水不化不运而致下肢水肿严重,那么治疗应该采用益肾化气利水的治疗方法,可选用的药方有真武汤合五苓散,为了加强疗效,可同时加用玉屏分散,冬虫夏草,杜仲,菟丝子等药物。
④肾水肿的患者如果湿热毒壅盛与内,浸渍肌肤于外,在治疗时应该采用分利湿热解毒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时可选择的方药为疏凿饮子合五味消毒饮,同时还可加用扁蓄,葶苈子,大黄等三种药物。
⑤如果是水肿日久,水瘀互结反复发作的肾水肿的患者,治疗应该采用行气活血祛瘀的方法,可选择的中药有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同时还可加入益母草,丹参,牛膝,泽兰等四种药物,能有效提高活血化瘀、消肿的作用。
有些患者属于顽固性肾性水肿可配合使用莪术,三棱,水蛭等药物,起到行气破血的效果。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几种辩证治疗肾性水肿的中药了,相对来说这些药物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但因为患者的肾脏代谢功能受损,因此在具体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经过医生指导,千万不要自己随便用药,同时患者还要限制盐分的摄入量,可帮助身体尽快好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性水肿的中医治疗与优势
丁伟伟费德升李玉卿张雪峰张忠贤王彩萍
平湖市中医院肾内科
摘要:肾性水肿是由肾脏疾病而引起头面部、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
隶属祖国医学“水肿”范畴,传统辨证论治以及不少特色疗法尽现中医中药作用及优势。
关键词:肾性水肿中药治疗中医优势
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疾病而引起头面部、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
例如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等。
其当属祖国医学“水肿”的范畴,中医药的历史传统而灿烂,依据中医理论治疗肾性水肿的疗效也颇具特色。
Ⅰ肾性水肿的发病机制及西医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尿蛋白丢失,血清白蛋白降低后引起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从血管内向组织间质渗漏而致水肿。
②肾小球滤过系数下降,肾小管回吸收钠增加(球-管失衡)而导致水肿。
③肾脏疾病引起RAAS系统的激活,水钠潴留导致水肿。
④肾内前列腺素(PGI2、PGE2等)产生减少,致使肾排钠减少引起水肿[1]。
西医目前对于肾性水肿的治疗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主要采取一般饮食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包括补充蛋白,限盐,限水等,以及抬高肢体末端等体位改变。
药物主要依赖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等)。
它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大等优点,但因为利尿剂本身的治疗副作用常常影响其临床应用,例如肾功不全患者往往伴随着嘌呤代谢障碍,尿酸增高,利尿剂使用会加重这一病情,从而加快肾功进展。
利尿剂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容量和血钾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肾脏供血不足,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并且还有代谢并发症如氮质血症,酸碱中毒,电解质紊乱;变态反应如皮疹,血红蛋白异常,胰腺炎, 间质性肾炎并引起急性肾衰;其他还有严重者甚至出现耳聋[2]等。
长期使用更容易导致肾小管内结晶形成和梗阻性肾病,除此之外,噻嗪类利尿剂及贮钾利尿剂对CRF患者(Scr>166.67umol/L)不宜使用。
因此时疗效甚差[3]。
Ⅱ中医对肾性水肿的认识及治疗优势
中医古籍文献对肾性水肿曾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早则面甚,晚则脚甚”。
从病因来说外因多为外邪,邪毒,内因责之于肺、脾、肾及三焦气化不利,饮食及过劳乃发病诱因。
从病机而言,肾性水肿多系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之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肾为关键。
主要导致气、血、水三者代谢,运输环节异常而成。
气、血、水三者相辅相成,在病理状态下肺不布津,脾不运水,肾失开阖,水液代谢异常可致气滞,血瘀;气机失常也可致血瘀水停;气机阻滞,水道不畅可致气滞水肿。
张介宾云:“凡水肿之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
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喻嘉言则谓:“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曰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合,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
”
中医治疗肾性水肿强调辩证施治,“开鬼门,洁净府”是总的治肿大法。
概而言之,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消肿之法:①宣肺发汗利水,多用于水肿初起,且兼有表证者,代表方有越婢加术汤,加用香薷,怪柳,浮萍可收到利水消肿的满意效果[4]。
②健脾温阳利水,多用于脾阳受损,水湿内停,溢渍于肌肤者,代表方有实脾饮合参苓白术散,加用芡实,金樱子,黄芪可加强消肿的效果。
③益肾化气利水,多用于肾阳虚衰,阴水不化不运而致腰以下尤甚的水肿,代表方有真武汤合五苓散,加用玉屏分散,杜仲,冬虫夏草,菟丝子常可加强疗效。
④分利湿热解毒,多用于湿热毒壅盛与内,浸渍肌肤于外的患者,代表方有疏凿饮子合五味消毒饮,加用葶苈子,扁蓄,大黄常可增加疗效。
⑤行气活血祛瘀,多用于水肿日久,反复发作的水瘀互结患者,叶传蕙等著名医家主张将此法当贯穿肾性水肿治疗始终[5],此法符合祖国医学“久病入络”的观点,代表方有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用丹参,益母草,牛膝,泽兰可提高活血化瘀之力以消肿。
对于部分顽固性肾性水肿可大胆使用三棱,莪术,水蛭行气破血。
除此之外,中医尚有不少特色疗法,可予以大黄30g,蒲公英30g,丹参30g,红花15g,龙骨30g,牡蛎30g灌肠治疗,可有通腑、泄浊、利水之效,适用于CRF的水肿患者;可以予以中药膳食治疗,芡实30g,金樱子30g,黄芪30g,白术15g,地龙30g,僵蚕30g,与乌鱼250g共煮,加少许生姜,吃鱼肉,喝鱼汤,适用于大量蛋白尿的NS患者。
中药(毛冬青20g、赤芍15g、红花6g、桃仁15g、桂枝15g)沐足按摩,配合中药内服可有效治疗肾性水肿[6]。
除此之外,中医药的历史悠久,精粹聚集,也是现代医学无法比拟的优势:①早在《伤寒论》就有五苓散,猪苓汤等利水消肿,《金匮要略》更是明确提出了发汗和利尿的治疗方法。
通过研究《伤寒论》,提出了中医治疗肾性水肿的九大方法:宣肺利水,解表利水,攻逐利水,通阳利水,清热养阴利水,温阳解表利水,温阳散寒利水,健脾温阳利水,益肾温阳利水[5]。
历代医家也不断补充对肾性水肿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使其辩证论治的中医轮廓体系更加清晰和完善。
可以说中医药丰富的药物和历代名家的治疗心得及完善的辩证论治体系是中医治疗肾性水肿,并取得良好疗效第一个优势,也是最大的优势。
②同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除了有肯定的疗效之外,罕有电解质紊乱,嘌呤代谢紊乱的报道。
因此更适合长期应用,尤其是某些顽固性水肿患者,长期使用不影响电解质平衡,无肾小管结晶形成以及梗阻性肾病,安全性相对较高,适合长期治疗。
③当患者因各种因素,不宜使用利尿剂时,中医药同样可以治疗肾性水肿,并取得一定疗效。
具备简单,廉价,广
泛应用等优点。
Ⅲ总结:
依据中医理论对肾性水肿进行辩证施治是临床疗效确切的治法,中医药对肾性水肿治疗的的优势也是它被广泛应用于肾科的重要原因,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但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也同样存在无法静脉给药,起效相对较慢,作用相对温和,以及严重电解质紊乱时使用风险较高等不足之处,故肾性水肿当以尽量不选择肾损害药物为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加用中药治疗,以取得最大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 潘祥林主编诊断学第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24~25
2 Robert W Schrier 编著胡维诚主译, Renal and electrolyte disorders 肾病与电解质紊乱第6 版,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2004, 10:76~77
3 郑法雷, 章有康等主编肾脏病临床与进展,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1:263
4 芦颖, 中药治疗肾性水肿、蛋白尿、血尿几点体会,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 27(4):28~29
5 郭立中, 关明智, 毛炜, 叶传蕙教授治疗肾病用药特色, 新中医, 1997, 29(12):10~11
6 邓丽丽, 张洁婷, 中药沐足按摩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肾性水肿,四川中医, 2006, 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