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测试题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4年,西线的消耗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 圣诞节回家” 的题词。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

——摘编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战争”的名称。

(2)小历认为材料中描述的战争“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维护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这样的评价你同意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不同意;从表面上看,萨拉热窝事件是真正的导火线,但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的主要性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非正义的战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的“1914年,西线的消耗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战争”指的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小历的评价“战争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维护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我不同意。因为从表面上看,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但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战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但战争的主要性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非正义的战争,英国、法国、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根据时间判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认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战争的性质。

2.阅读材料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案】(1)1921年;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经济的稳步恢复和发展。

(2)苏联模式;苏联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在斯大林个人手中。

(3)开放性题目,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经济的稳步恢复和发展,故说它比较好。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苏联模式;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创建了这一时期的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经济上,苏联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在斯大林个人手中。

(3)开放性题目,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3.某班同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两次国际会议”进行探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中引起德国“仇恨”的条约是什么?

(2)图一中的会议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哪一地区的关系?

(3)图二中的会议是哪国主导召开的?会议上针对中国签订的条约是什么?该条约有何影响?

(4)在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得以重建的战后国际秩序通常被称为什么?通过两次会议你有何启示?

【答案】(1)《凡尔赛条约》。

(2)欧洲。

(3)美国。《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凡尔賽——华盛顿体系。弱国无外交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引起德国“仇恨”的条约是《凡尔赛条约》。1919年巴黎和会对德国进行制裁,签订了《凡尔赛条约》,规定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引起德国“仇恨”。

(2)依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重新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国际新秩序。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华盛顿会议会是美国主导召开的;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针对

中国签订的条约是《九国公约》;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九国公约》的签订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依据所学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问开放性题目,弱国无外交等。

4.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它”指的是

A.三国协约B.《九国公约》

C.门户开放政策D.《国际联盟盟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各国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幕尼黑图片不列颠空战图片丘吉尔视察被炸的伦敦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交战双方争相使用各种新式武器,人员伤亡惨重。

材料三: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之后,二战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大反攻的日子终于带来。纵观二战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世界反法西斯的联合和协调作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图片表明英国对待法西斯德国态度有什么变化?两种态度造成的影响有何不同?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及标志?并写出一种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新式武器”

(3)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所提出的“世界反法西斯的联合”和“协调作战”分别指哪个重大事件

【答案】(1)绥靖政策到积极作战希特勒很快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加速二战全面爆发;粉

碎了希特勒阴谋

(2)1914年7月英德进入战争状态飞机坦克潜艇

(3)《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诺曼底登陆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片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待法西斯德国态度的变化是绥靖政策到积极作战;两种态度造成的影响的不同是希特勒很快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加速二战全面爆发。

(2)依据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交战双方争相使用各种新式武器,人员伤亡惨重”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是1914年7月,标志是英德进入战争状态;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新式武器”是飞机、坦克、潜艇。

(3)根据材料三“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之后,二战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大反攻的日子终于带来。纵观二战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世界反法西斯的联合和协调作战”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的联合”指的是《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协调作战”指的是诺曼底登陆。

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921年3月8日,苏俄潘非洛弗乡的农民在给列宁的一封信中写道:

“在这封信中,我们向你叙述以下一些情况。现在几乎把我们乡的农民的一切东西——粮食、牲畜、种子、原料都拿走了。给每一个农民留下的粮食每个月只有18到30俄镑。”(1)农民在信中向列宁反映了对哪两种经济政策?

(2)实行“新经济政策”前,苏俄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的时间?主要内容是什么?

(4)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苏俄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的发展。

(3)时间:1921年。内容: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等。

(4)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指导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解析】

【详解】

(1)依据“现在几乎把我们乡的农民的一切东西----粮食、牲畜、种子、原料都拿走了。给每一个农民留下的粮食每个月只有18到30俄镑”可知,农民在信中向列宁反映了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表示不满,对新经济政策中征收粮食税表示欢迎。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新经济政策”前,苏俄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

的经济。为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列宁决定“后退一步”即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内容有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家经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 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等。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指导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形成了所谓“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l)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主要文件是什么?这一条约中哪一点内容最能体现会议的性质?(2)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有损于中国主权问题的条约是什么?这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

(3)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建立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叫什么?这一体系的实质是什么?【答案】(1)《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殖民地的规定。

(2)《九国公约》《九国公约》的签订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参加和会的有27个国家的代表。和会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最后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条约》;条约中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过瓜分,体现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2)依据课本所学,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比、荷、葡和中国9个国家代表召开华盛顿会议。主导国是美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九国公约》的签订表面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依据课本所学,巴黎和会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调节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的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经过这两次会议,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这一秩序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即确立帝国主义在世界各个地区殖民地的划分。实质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8.观看下面图片及解说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注:1914年,Punch杂志一幅题为“背后有人”的漫画。画中,塞尔维亚小公鸡骄傲地踱步,它的保护者俄罗斯熊隐藏在岩石之后。前面,奥地利鹰看着小鸡不爽道:“这是什么态度?!它背后肯定有人!图二注: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俄国以“泛斯拉夫主义”为口号,支持塞尔维亚政府建立大南斯拉夫国家;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地区。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1912年和1913年,该地区连续发生战争,交战双方分别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支持。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1)从图片和文字说明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图一中提到塞尔维亚处于哪个国家的保护中?

(3)请写出图二中提到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

(4)图二所提到的这一刺杀事件导致了哪一场战争的爆发?

【答案】(1)信息:塞尔维亚背后有俄国支持;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之战有矛盾;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等。

(2)俄国。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4)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

【详解】

(1)由图片和材料“画中,塞尔维亚小公鸡骄傲地踱步,它的保护者俄罗斯熊隐藏在岩石之后。前面,奥地利鹰看着小鸡不爽道……”“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俄国以‘泛斯拉夫主义’为口号,支持塞尔维亚政府建立大南斯拉夫国家;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地区。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1912年和1913年,该地区连续发生战争,交战双方分别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支持。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

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可知,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有塞尔维亚背后有俄国支持;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之战有矛盾;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等。

(2)由材料“画中,塞尔维亚小公鸡骄傲地踱步,它的保护者俄罗斯熊隐藏在岩石之后”可知,图一中提到塞尔维亚处于俄国的保护下。

(3)图二中提到的“两大军事集团”指的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4)图二所提到的刺杀事件指的是萨拉热窝事件,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点评】

【点睛】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给法国,萨尔区由国联管理,15年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归宿;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右岸50千米内不许设防;……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超过10万人;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形式加以瓜分。其中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由日本获得。

材料二: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为适应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益及任何专利或优越权……

——摘编自人民网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分别出自哪个国际条约?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条约的共同实质。

(3)了解这两个条约关于中国问题的条款后,你有何感想?

【答案】(1)《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2)损害中国主权。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德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给法国,萨尔区由国联管理,15年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归宿”,可知是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材料二“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可知是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因此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分别出自《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凡尔赛和约》把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九国公约》规定:遵守各国在中国拍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因此《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这两个条约的共同实质是损害中国主权。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这两个条约的共同实质是损害中国主权,给我们的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内容。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这两个条约的共同实质。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认识《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这两个条约的共同实质是损害中国主权,归纳这两个条约我们的启示。

10.(分析数据﹣﹣解释历史现象)

(1)分析图一,说明 1921﹣1925 年苏联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析图二,说明 1937 年苏联工业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答案】(1)持续增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第二位;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一可知,1921﹣1925 年苏联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由苏俄(联)粮食产量统计图,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开始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到1925年,苏俄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可见,影响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2)由图二可知,1937 年苏联工业在世界上处于第二位,这主要得益于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强盛的工业国。

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教案人民版选修3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1.重点: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主要战场及战争状况;掌握 1915~1916 年一战的主要战场。 2. 难点:理解美国参战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目标: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2.认识德奥军事集团失败的原因。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教材整理1 大战初期的状况 1.主要战场 (1)欧洲战场 战线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从北海往南,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德 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俄?德、奥 南线巴尔干战场沿多瑙河与萨尔瓦河展开奥?塞尔维亚 ①南高加索:俄土军队交战。 ②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英土军队交战。 2.德国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先集中兵力打败法国,然后再对付俄国,三个月内结束战争。 3.主要战况 (1)西线: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失利,双方转入相持阶段,德军妄图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破产。 (2)东线 ①东普鲁士战场:俄军一度突入东普鲁士,但随后被迫撤退。 ②加里西亚战场:俄军击败奥军,1914 年底,整个东线转入相持状态。 (3)南线: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但被塞军赶出国境。 (4)其他战场 ①1914 年,日本夺取了德属太平洋诸群岛,侵入中国ft东半岛,占领青岛。

②俄军攻入奥斯曼帝国,占领阿塞拜疆。 ③英国派兵攻占波斯湾,占领巴格达、巴勒斯坦、叙利亚、阿拉伯、埃及。 教材整理2 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大战 1.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①1915 年,德军发动东线攻势。俄军退出了大片土地,双方转入相持的阵地战。 ②1916 年,德军又把重点转向西线。 (2)战况 ①经过:1916 年2 月,德军向凡尔登发动了疯狂进攻。霞飞命令法军坚守并迅速组织增援,双方死亡人数达 70 多万。 ②结果:由于法军的殊死抵抗,德军想在 2 月底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了。 (3)地位:战役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大战开始以来的顶峰。 2.索姆河战役 (1)目的:配合凡尔登战役。 (2)概况 ①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双方共损失兵力 100 多万人,是一次巨大的消耗战。 ②英军首次使用坦克,德军很快就发明了反坦克炮。 教材整理3 海战与空战 1.海战——日德兰海战 (1)背景:英军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从海上封锁德国,德国企图打破海上封锁。 (2)结果:双方互有损失,英国海军仍然控制着制海权。 (3)影响:德、奥海军困守在海港内,海运几乎全被封锁,物资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2.空战 一战中,飞机首次被使用,它使人类又多了一种作战工具,对人类战争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材整理4 美国参战 1.背景 (1)经过两年多的大战,两大军事集团都筋疲力尽,协约国逐渐占据优势。 (2)1916 年 12 月,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3)1917 年初,德国与墨西哥欲结成反美同盟事宜的密电被英国截获并交给美国。 (4)美国认识到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2.正式参战 1917 年 4 月,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影响 美国的参战带动了一大批中立国对同盟国宣战,壮大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一战的结

第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滦县第四中学刘金伟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述说。 一、教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影响而论是空前的,它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弱和极权主义的盛极一时,并为二十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本课概括地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初步的、轮廓性的了解,树立热爱和平等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课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有趣味性,最怕空洞的说教;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处理上适当补充一些史实,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和影响。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帝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的作用。 3、情感教育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现代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依据:通过学习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影响而论是空前的,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依据:通过教学中对战争残酷的描述,使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严重灾难”。培养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根源,三国协约,三国同盟,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通过了解一战爆发前经历的长时间的矛盾冲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由和平与战争引出萨拉热窝事件,回顾一战前世界的发展趋势与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史实,从不同角度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战争的残酷,帮助学生分析战争给世界带来空前灾难,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关注现实,把握未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一战这场帝国主义战争规模空前,给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阻碍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从而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大家还记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哪些吗? 汽车、飞机…… 科技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科技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将会给人类造成更大的灾难。今天我们来拍摄一场由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人类空前的灾难的影片。 二、新课内容 第一幕原因篇—根本原因、导火线

镜头一:一战的根本原因 展示《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总值、殖民地面积情况表》 问题:上表反映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状况,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答案: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镜头二:两大集团 在课文地图中,划出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镜头三:一战导火线 1、一战最有可能发生在什么地区?素有什么之称?巴尔干半岛,火药桶 观看《萨拉热窝事件》影片,回答以下3个问题。 2、一战导火线是什么?萨拉热窝事件 3、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 会。因为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你对塞尔维亚青年的暗杀行为有什么看法?(小组讨论) 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刺杀行动性质上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 拓展延伸:展示“火烧日系车”图片,思考怎么看待他们的行为?突出个人行为不可以损害国家、他人、自己的利益。 第二幕过程篇—开始、主要战线、主要战役 展示问题:制片们,请阅读课文,找出镜头四、镜头五、镜头六答案。 镜头四:一战开始的时间及标志。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镜头五:战前的变化。 意大利国家由三国同盟加入到三国协约(以自身利益出发) 镜头六:一战主要战场、主要战役。 观看《凡尔登战役》影片,回答以下4个问题 1、主要战场?欧洲 2、凡尔登战役被称为什么?——凡尔登绞肉机 3、从死伤的人数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战争的残酷性 4、战役中使用了什么武器?——坦克、大炮、毒气弹…… 第三幕结束篇—扩大、战争结束

第25课 现代社会生活

第课现代社会生活 (对应学生用书第53页) 一、大众传媒 *1.地位:现代生活中大众传媒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产生日益重要的作用。 2.分类:报刊、杂志、书籍等纸质印刷媒介老树新花,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异军突起,各显威力。 二、休闲与旅游 1.背景: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后,人们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加,休闲日益成为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2.旅游特点:旅游集休息、消遣、自我完善(增长知识)等内容于一体,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三、时装与模特 1.时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纺织和化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在裁剪、缝纫和熨烫等方面的运用,成衣业获得快速发展,时装的流行速度明显加快。 2.模特:模特原先附属于时装业,从20世纪60年代起,成了时装业的形象大使,个别名模甚至成了社会明星。 四、城市化与城市群 1.背景:20世纪,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全球性的普遍发展趋势和社会文化现象。 2.表现:发达国家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继续剧增,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发展,有些国家在城市增长的数量和速度上超过了发达国家。 3.影响:伴随城市化的推进,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交通工具的发展,推动城市向新的方向演变,出现了“大都会化”和城市群的现象。 (对应学生用书第54~55页) 探究一大众传媒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电脑互联网的巨大的媒体功能和潜力,是传统的……以牺牲森林破坏环境为代价却又……低效的纸质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问题导学】 1.你所知道的大众传媒方式有哪些?当今社会大众传媒有怎样的重要地位? 答案:略。 2.城市化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出现“大都会化”和城市群的现象? 答案:略。 【小贴士】时装业与模特的关系:模特原先附属于时装业,1928年,英国出现了一家模特公司,模特的地位开始上升。二战以后,模特业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引领时装潮流的重要载体和理想的职业。 【记忆技巧】现代生活多变更,科技发展来推动。大众传媒特重要,纸质、电子各显能。社会生产效益高,旅

2020版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教师用书人民版选修3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教材整理1 大战初期的状况 1.主要战场 (1)欧洲战场 (2) ①南高加索:俄土军队交战。 ②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英土军队交战。 2.德国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先集中兵力打败法国,然后再对付俄国,三个月内结束战争。3.主要战况 (1)西线: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失利,双方转入相持阶段,德军妄图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破产。 (2)东线 ①东普鲁士战场:俄军一度突入东普鲁士,但随后被迫撤退。 ②加里西亚战场:俄军击败奥军,1914年底,整个东线转入相持状态。 (3)南线: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但被塞军赶出国境。 (4)其他战场 ①1914年,日本夺取了德属太平洋诸群岛,侵入中国山东半岛,占领青岛。 ②俄军攻入奥斯曼帝国,占领阿塞拜疆。 ③英国派兵攻占波斯湾,占领巴格达、巴勒斯坦、叙利亚、阿拉伯、埃及。 教材整理2 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大战

1.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①1915年,德军发动东线攻势。俄军退出了大片土地,双方转入相持的阵地战。 ②1916年,德军又把重点转向西线。 (2)战况 ①经过:1916年2月,德军向凡尔登发动了疯狂进攻。霞飞命令法军坚守并迅速组织增援,双方死亡人数达70多万。 ②结果:由于法军的殊死抵抗,德军想在2月底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了。 (3)地位:战役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大战开始以来的顶峰。 2.索姆河战役 (1)目的:配合凡尔登战役。 (2)概况 ①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双方共损失兵力100多万人,是一次巨大的消耗战。 ②英军首次使用坦克,德军很快就发明了反坦克炮。 教材整理3 海战与空战 1.海战——日德兰海战 (1)背景:英军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从海上封锁德国,德国企图打破海上封锁。 (2)结果:双方互有损失,英国海军仍然控制着制海权。 (3)影响:德、奥海军困守在海港内,海运几乎全被封锁,物资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2.空战 一战中,飞机首次被使用,它使人类又多了一种作战工具,对人类战争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材整理4 美国参战 1.背景 (1)经过两年多的大战,两大军事集团都筋疲力尽,协约国逐渐占据优势。 (2)1916年12月,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3)1917年初,德国与墨西哥欲结成反美同盟事宜的密电被英国截获并交给美国。 (4)美国认识到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2.正式参战 1917年4月,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影响 美国的参战带动了一大批中立国对同盟国宣战,壮大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课中思考] 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国家利益是任何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为维护其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即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战后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第25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九十七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第25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 九十七 第1题【单选题】 下图巨头曾在1945年的某次会议上作出“对德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决议。此会议应是( ) A、日内瓦会议 B、开罗会议 C、华盛顿会议 D、雅尔塔会议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那么,成为“一粒火星”的事件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9?11”事件 C、卢沟桥事变 D、凡尔登战役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一战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凡尔登战役②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③萨拉热窝事件④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⑤三国协约正式形成 A、②③④⑤① B、①②④⑤③ C、④⑤③②① D、④⑤②③①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 A、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B、协约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C、民族独立战争 D、同盟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一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萨拉热窝事件说明个人恐怖主义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良策 ②战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③凡尔登战役后,德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④1918年,同盟国战败宣告一战结束 A、②③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世界人民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请你指出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 ) A、萨拉托加战役 B、阿亚库巧战役 C、滑铁卢战役 D、凡尔登战役 【答案】:

最新第23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汇编

第23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标内容】:(1)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2)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和欧洲三条战线,西线的四次主要战役 大战的结束 性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进一步认识一战爆发的原因 运用列表归纳法了解战争的概况 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果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争的了解,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难点: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结束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欧 洲 (复习旧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形成了 哪两大军事集团?它们集团的核心是谁?请在方框内 标出这些国家大致的地理位置?(请学生代表在黑板 上演示。) 教师点评后问:在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之后产生的严重 后果是什么?(战争危机日益严重,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导入新课: (小黑板展示材料):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说:“Europe became a ‘powder keg ’ ,waiting for the spark that make it explode.[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学生朗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一、大战爆发 (板书) 1、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对抗) 2、“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巴尔干半岛) 3、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4、哪一事件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5、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了原先参加的军事集团?(意大利) (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结合两大军事集团简易地理位置图指导学生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并导入下一环节:大战开始啦,会涉及到哪些地区?主要战场、战线、战役会有哪些呢?学生朗读课文,找出相关知识点) 二、重大战役 (板书) 1、大战涉及到欧洲、亚洲、非洲,主战场是:欧洲战场 2、战线:欧洲西、东、南三条战线,以西线和东线为主,西线是关键。(教师在黑板上标出主要战线并介绍交战国) 3、主要战役:西线的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

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3同步练习: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训练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一、选择题 1.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解析: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德国处于欧洲中部,东西两面都是协约国,故德国的最佳战略是速战速决,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答案:A 2.交战双方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德国为此发动了“使法国把血流尽”的被喻为“绞肉机”的战役。此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 ) A.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B.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C.规模最大的战役 D.最大的一次海战 解析: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在此战役中,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战略主动权开始转向协约国一方,故选B项。 答案:B 3.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 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C.远离战火,借与交战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 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解析:美国实行“中立”政策,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其目的是借与交战双方贸易之机大发战争横财,故选C项。 答案:C 4.下列图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 D.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解析:尽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本质目的是相同的,即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答案:A 5.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1917年 B.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北洋政府 C.劳工们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 D.中国劳工赴欧是为美国所雇佣 解析: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北洋政府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服役。因此,D项的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D 6.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道“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1920年”和“《欧游心影录》”可知,梁启超认为科技“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使得战争更加残酷,A、B、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故选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6年民主党竞选广告说:“我们在工作——而不是在打仗!活着而且很快乐——而不是当炮灰,是要威尔逊与光荣的和平?还是要休斯和罗斯福的战争?如果你要光荣的和平,选举威尔逊!而这就是持续的繁荣。” ——《美国总统选举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公开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同江三中王云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和欧洲的三条战线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俄国二月革命美国参战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讨论,提 高独立思考能力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大战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大战结局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 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2)讲述“凡尔登绞肉机”的情况,观看有关大战的影视资料, 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的认 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结束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战争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而且美伊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对战争的残酷场面仍记忆犹新,对战争的性质也比较容易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所以,基于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灾难性,体会和平的宝贵,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学法分析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3)通过“辩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过程与方法:(1)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 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 解 (2)利用影视资料,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 的认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3)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 性质、结局、和影响。 七、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创设辩论情景 问题一:萨拉热窝事件中,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比从其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刺杀了奥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但却引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世界大战。对萨拉热窝事件与一战的关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正方观点: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也会发生。 反方观点: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不一定爆发,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不一定就爆发大战。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历史新课标必修一五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五年高考新课标真题演练 1.(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人说:“由于这个宪章,你们实现了三十年前那个伟大政治家-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 A.联合国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国际联盟 2.(2008年广东理基)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 A.拉拢东欧国家 B.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 C.军事上遏制苏联 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 3.(2008江苏)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4.(2009宁夏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5.(2009江苏历史卷)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6.(2009海南历史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7.(2009海南历史卷)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 苏联已经解体 B 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 中美关系好转 D 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8、(10年广东卷)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 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及组成国家;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及后果;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开始的时间;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概况;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影响。通过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探讨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通过阅读、梳理教材内容,观看图片、图表,阅读史料,进一步培养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认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弊端,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立场。通过对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的学习,树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促进国际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1.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形成。2.萨拉热窝事件。3.凡尔登战役。 二、难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第一世界大战的性质。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萨拉热窝事件的资料,并整理成故事。2.班级分组。 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2课时。班级: 自制课件。 教具(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本课设计了四个子目,先后讲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一战进程中的重大战役,一战的结果、性质及其影响。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讲述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在突出主题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对一战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本课教学时间为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使用本课导语,以《好兵帅克》一书导入,其中的设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增强学习新课的热情。方式二:由回顾中国历史中的相关史实导入,如回顾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等史实,以此引入新课,这样便于消减学生对世界历史的陌生感,也有利于将中外历史相对照。方式三:剪辑“萨拉热窝事件”或者“凡尔登战役”的影视资料,直接以情景方式导入新课。 二、“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1.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原因。将英、德、法、美实力比较(参考教材分析部分),以数据表的形式呈现,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分析。根据表格,通过观察19世纪70年代前后英、法、美、德等国家在工业产量排名上的变化,对比分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着,探究得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工业产量”的数据呈现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没有直接呈现“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具体情况稍加分析说明。然后,对比1913年英、法、美、德等国家所占殖民地面积的情况,可以看出后起的强国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状况。正因为如此,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之间加紧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紧张局面。可以德国为例,结合辅栏的“说说”鼓励学生谈谈:后起的德国为什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过程。讲述“三国同盟”的形成时可以把“三国协约”的形成联系起来,在讲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中需涉及各大国之间的利益和冲突。讲述过程中结合教材提供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图》,边分析边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内在联系。在讲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时,使学生加深对“三国同盟”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单选题 1.据《西方文明简史》,“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内战中的胜利开创了一个新的共产党政权,同时加剧了美国对共产主义蔓延的恐惧。此后不久,又一事件将冷战拖入世界范围的争斗,最终导致全球军事同盟对峙局面的形成”。“又一事件”是指()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北约组织建立 2.有学者曾说:“苏联虽然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但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和国家组织中,处于少数和孤立地位,很难发挥作用;苏联无疑是一个军事大国,但是它缺乏战略空军和有效的天空防御能力;苏联的经济尚待恢复。”该学者意在说明() A.战后形成的两极是不对称的两极 B.战后的苏联实力大减 C.社会主义阵营不足以抗衡美国 D.苏联政治上孤立无援 3.二战后,美国对某一突发事件作出声明:“如果我们有意去保卫欧洲、防范社会主义,……为了民主制度的未来,我们必须留在这座城市。”这一事件是() A.“北约”成立 B.越南战争 C.朝鲜战争 D.柏林危机 4.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文中“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不包括() A. 不结盟运动兴起 B. 中国崛起 C. 日本崛起 D. 华约建立 5.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通过向日本“特需订货”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越南战争爆发时,日本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位,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这表明() A. 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B. 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C. 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D. 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 6.从1948年到1950年,欧洲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下列各项中,与此史实有关的是() A. 门户开放政策 B. 罗斯福新政 C. 欧洲一体化 D. 马歇尔计划 7.1950年,美方声称美军进入台湾是为了保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属于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临时措施。对此,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予以驳斥:“能不能设想因为墨西哥内战,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的大概过程;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播放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影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迎来了几个少见的中国面孔,他们最终停在了一处叫博朗库尔的公墓前。50多岁的程玲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这里,她被告知,这里就是爷爷毕粹德的安葬之处。她一度对从未见面的爷爷一无所知,后来才了解到,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登陆欧洲、加入战事。爷爷毕粹德也在其中,他最终死在了异乡,只有一块纪念章被带回了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公民毕粹德为何牺牲在欧洲战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材料展示:1913年英、法、德、美的比较(注:英、法为老牌殖民国家,美、德为后起殖民国家)

项目英法德美 19世纪中期工业 1 2 4 3 产量所占位次 1870—1913年工 1.3 1.9 4.6 8.1 业增长倍数 1913年工业产 3 4 2 1 量所占位次 1913年殖民地 1 2 4 5 面积所占位次 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量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设问: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各自的盟友国。 提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归纳总结: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扩军备战、展开激烈争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 归纳总结: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 1.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大战的参战国、主要战场等史实。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图片,说说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归纳总结: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通过此战役,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的企图破灭。 3.结合教材和相关史实,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目标导学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材料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塞尔维亚参与战争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上来说,它无法改变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练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形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二、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三、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四、经过: 1、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重大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影响: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争中使用了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美俄两个大国开

始崛起。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六、正确认识一战: 1、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1.1914年,奥匈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借口是 ( ) A.萨拉热窝事件 B.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C.倒幕运动 D.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某次战役爆发于1916年,历时约10个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绞肉机”之称。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A.滑铁卢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萨拉托加战役 D.马拉松战役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 为 ( ) A.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 B.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C.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矛盾 4.观察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分析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C.美、德取代英、法掌握了世界霸权 D.美英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练习人民版选修3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选择题 1.(原创题)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二月革命,这次革命的性质为(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社会主义革命 C.民族解放战争D.俄国工人起义 解析:判断一次革命的性质主要从目的和结果方面看,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沙皇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案:A 2.在同盟国中,由于士兵发动起义,最早宣布投降的国家是( ) A.保加利亚B.奥斯曼帝国 C.奥匈帝国D.俄国 解析:保加利亚由于人少国小,协约国在那里发动进攻,保加利亚士兵不愿再为同盟国而战,于1918年9月发动了起义,迫使保加利亚政府向协约国投降,故选A。B投降于1918年10月;C投降于1918年11月3日,D不是战败国,没有投降。 答案:A 3.(原创题)一战结束前后,新兴国家不断出现,人们在这些新兴国家当中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类,如同“鹤立鸡群”,这个国家应是( ) A.苏俄B.匈牙利 C.美国D.捷克斯洛伐克 解析:在上述国家中,苏俄是唯一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故与众不同;美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是一战后新兴起的民族国家,它们都不符合“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类”这个条件。故选A。 答案:A 4.(原创题)对于参加一战的国家来说,有为保卫民族独立而战的正义战争,有为瓜分殖民地而战的非正义战争,中国参加一战属于( ) A.民族解放战争B.帝国主义战争 C.民族独立战争D.抗日战争 解析: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是应“日本之邀”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从主观上没有什么进步意义,也不涉及民族解放战争和民族独立战争,故选B,D与一战无关。 答案:B 5.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是 ( )

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实录

田雪莲老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典教学案例整理稿 (2011-07-24 17:06:39) 一、一战历史背景 【导入新课】图片《费加罗报》的logo。(ppt) 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开启,人们不禁要回首过往,更要展望未来,祈求新纪元的和平与发展……也就是在一百年前,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人们,也怀着这种心情,聆听20世纪第二个10年元旦的钟声,生性乐观和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法国人,在《费加罗报》上发表文章:“20世纪带给我们的将是科学进入社会和私人生活,科学将赋予我们行为的准则。它将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前景,……我们希望哺育了我们的19世纪,把那愚蠢的仇恨、无意义的争斗和可笑的诽谤统统带走,抛进世纪的无底深渊。”多么美好的祝愿啊!那么,20世纪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生:有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政治的民主,还有两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老师可以出示图片思想家、科学家、科技发明、工业博览会)(ppt) 师:20世纪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文明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有史以来两次最大规模的血腥杀戮和残暴摧毁。1914年当人们还在感谢上帝给世界带来的和平天堂时,一个偶然的事件却打破了这种平静,一场大战突然爆发,把整个世界带入了难以想象的地狱。那么这个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偶然事件是什么?战争为什么会最终爆发?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错综复杂的1914。 生:地理位置重要、民族关系复杂、各种矛盾交织、列强的争夺和插手。 师:在矛盾错综复杂的巴尔干地区,危机与战争接连不断,在“多事之秋”收获了一捆捆干柴。当有一天一颗火星落在这堆干柴上,它引燃的就可能不再仅仅是一场地区性的战火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呈现史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使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第一次世界大战片段做成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学习本课之前,引导学生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争霸世界的野心膨胀,矛盾异常尖锐,只需要一颗火花就能点燃整个世界,联系教材给出的“火药桶”的材料,强调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的作用。引导学生沿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顺序,一步步展开教学。 3)讲授新课: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集结和计划的过程。“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是从这个角度讲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过程,在让学生了解这一过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要从各种矛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角度来引导,以使学生能从更深刻的背景中寻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出现在课前的导读部分,教师可以以不同方式处理:(1)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增强故事性(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进行讲述),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局势,讨论大战的原因。(2)也可以按照历史的顺序,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争霸世界的野心膨胀,矛盾异常尖锐,只需要一颗火花就能点燃整个世界,联系教材给出的“火药桶”的材料,强调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的作用。 作为颇具代表性的凡尔登战役,教学中应对战争残酷的现实进行形象的描述,使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严重灾难”,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这也是这一目以“空前的灾难”作标题的原因,战争不是实现和平的工具,要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人类发展过程中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被刺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