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国外公共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公共事业的借鉴

浅析国外公共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公共事业的借鉴作者:陈劼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8期一、研究背景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起步早,服务提供模式相对成熟,在长期的发展中,孕育出了多种服务的提供方式。
科斯在《经济学中的灯塔》中论证了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的可能性。
经济危机时期,凯恩斯主义的提倡,使政府对于公共服务与经济的干预满足了当时的需要,从而度过危机。
到后来,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可以由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等机构来提供。
而我国公共服务提供的整体水平较低,表现为公共服务质量和数量无法满足需求,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比小,而且全国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机制不健全。
二、国外公共服务模式分析纵观世界公共服务的发展史,主要有下面几种模式。
(一)多元市场为主导从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历史发展来看,市场化的引入对于整个体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以英美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配置社会上的各种资源,通过合同外包的方式,让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维护、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资源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化的选择将生产、提供服务转让给私人和非营利性组织等机构。
此外,还引进了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一方面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灵活性、定位目标的方向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提供方起到监督作用,以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
(二)有限市场为主导在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对于公共服务进行一定的干预所形成的有限市场化也得到了认可。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要么是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提供者,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活动,时刻保持与公共服务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赋予各个社会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机会,在供电、供气等项目上与一些竞争机构进行一些有偿的业务;要么作为公共服务的间接提供者,把权的同时充分放权,通过高税收与高福利让代理机构代替政府提供。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就变为如何有效监督代理机构。
(三)政府直接干预为主导早期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东亚国家,提倡的是政府对于公共事业的直接干预。
西方公共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传统行政历史的国家而言,仅仅靠传统的思维定式、管理方式来控制或减少政府管理的不科学性来降低行政成本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只有借鉴国外新行政管理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构建具有国际行政管理先进水平的约束机制,才能促进我国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本文分析了西方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1、传统公共行政理论阐释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威尔逊提出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当时政党分肥制和日益扩大的行政机构运作效率低下问题。
而此时企业组织由于运用科学管理,重视技术而得到迅速发展壮大,自然成为行政组织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作为他所提倡的新型公共行政研究的一部分,威尔逊提出,应该用行政管理的稳定原则——企业式原则——来指导公共机构的运作。
威尔逊认为,为了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应该以私有经济企业的行政管理为榜样。
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也是对工业革命前期社会的反映,韦伯认为官僚组织好像是一架精心设计的机器,旨在执行某些功能,而机器上的每一个部件都为机器发挥最大的功能起着它们各自的作用。
2、新公共行政理论阐释新公共行政理论来源于针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存在问题的探讨。
1968年在塞拉丘斯大学米诺布鲁克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其目的是让公共行政领域中最有前途的年轻学者走到一起来讨论他们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因此隐含了一种意味,即讨论他们的研究会与该领域成名学者的方法有何不同,后来他们提交的论文和评论被结集出版,命名为《走向新公共行政》。
它高举社会公平的大旗,关注意义和价值,着重建立规范理论,以期促使未来的人类社会放射出一线曙光。
新公共行政认为,公共行政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满足受益者的需求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公共行政要关注公共利益的实现,更要关注少数族群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公共行政要关注和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英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启示

14 年英国大选后,以艾德礼为首的工党成为英 95 国的执政党。二战使英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工 人失业、贫困人 口 激增等一系列的问题十分严重,所 有这些构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面对困境,艾德礼政 府建立了英国的公共服务体系, 并把这一时期公共服 务的工作重心放在公共事业国有化、创造机会维持充
英 国的社会福利支 出从 15 年 的 2.4亿英磅增 长到 91 0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低效率必然会影响到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另一方面 ,
从劳动力市场来看,由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全由国家 包办,英国公共服务政策中规定了最低收人的保障和 对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供给,这使得英国社会 出现一 种依赖文化 ,劳动者工作积极性降低,大家多于、少
通19781979年度到19891990年度公共支出过雷纳评审和下一步行动计划在地方政府管的实际数字上升了ll真正受到削减的只有住房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之间建立伙这一项19791987年间政府对公共住房建设的补伴关系和公共服务社区化等多种市场化措施打破原贴减少80旧1缓解了英国政府的财政危机但其他有的共识政治把城市基础设施邮电通讯自来水项目只是遏制了迅猛增长的势头
拒绝公共服务 的权力,一切公共服务 的种类、数量、 范围等由政府事先决定,这意味着政府权力的扩张, 社会权力的回缩,还意味着中央政府权力的扩张,地 方政府权力的缩小,中央政府设置了很多委员会直接 对基层进行管理。例如,教育委员会下有教育部,由 总教育官负责地方教育事宜 , 地方政府无权插手。 二是加强对社会福利事业投资。英国的医疗、教 育、失业救助 、 住房、交通等事关国计 民生的重要公 共物品的生产全部掌握在政府的手中,由政府不断地 廉价提供这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根据官方统计 ,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总体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_欧鲲

一、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概况政府是推动现代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最重要的力量。
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即政府职能,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当前的中国,伴随着现代化运动的发展,政府职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但是,人为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实践,又常常陷入误区。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实践中发生一些失误与理论认识上存在某些偏差是密切联系的。
在我国理论界和某些决策者那里,长期有一种误解,似乎搞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就是弱化政府管理,减少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干预。
其实不然。
西方发达国家及一批后起的现代化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化轨迹及发展趋势各有特色。
为此,我们认为,从理论上准确把握政府职能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本质,对于当今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发展,无疑具有实践上的意义。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其中大多国家都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服务当中。
各国的改革都把本国的行政体制推向更加民主、高效、科学的发展道路上来。
从总体上来讲,行政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核心,处理职能关系;第二层是改革结构,即改革政治部门和行政部门的结构;第三层是改革方式,即改革行政方式。
二、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一)政府职能的变革政府职能的变革主要是变革政府政策,明确政府的职责,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作好该管的,放手不该管的,这样才能提高政府的效率,重塑政府的形象。
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1.公有企业和公用事业的产权转移和私有化即更多地依靠私营部门的制度安排,而较少地依赖政府去满足社会需要。
这样做达到了以下效果:第一,减少了政府的管理职能和责任。
第二,减少了政府雇员人数并缓解了由此产生的管理困难。
第三,私有化后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改变了过去对政府投资的依赖。
第四,出售企业增加财政收入,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赤字。
2.政府内部规制和规则管制的放松政府规制的制定是政府为谋求社会整体利益,设立并依据一定规则对社会特定主体限制权力或课以责任的强制性行为。
公用事业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公用事业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金三林2012-12-27 22:03:56 来源:《中国城市经济》(京)2008年6期所谓公用事业,是指电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和公共交通等为公众提供产品、服务的行业。
公用事业通常都是自然垄断性比较显著的基础设施行业,同时又是具有明显公益性的行业。
传统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公用事业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垄断经营的。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等发达国家以民营化为导向对公用事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并形成了波及全球的改革浪潮。
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和成效表明,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不仅有助于降低政府成本,而且能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这些国家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一、公用事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公用事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1.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质。
公用事业对网络的依赖性决定了其自然垄断的特点:一方面,网络是公用事业固定成本的主要部分,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另一方面,公用事业生产的主要环节高度垂直相关,主要产品结合紧密,又具有明显的范围经济性。
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具有弱增性,即由一家企业生产全部产品或多种产品比由多家企业生产,成本更低。
2.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
公用事业产品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直接相关;作为要素投入,公用事业产品还关系到其他行业能否正常、稳定地组织生产活动。
也就是说,公用事业与生产生活的费用以及生产生活的普遍性、安全性、连续性、便捷性直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3.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
公用事业需要巨额投资,这些投资形成的资产专用性很强,一旦投资就难以挪作他用,沉淀成本很大。
所以,只有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建设网络才可能产生规模经济,这又使公用事业投资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
公用事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同时承载相互矛盾的双重目标: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
为了满足这两个目标,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对公用事业都采取了公共企业垄断专营的模式。
论西方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及对我国的启示-最新年文档

论西方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政府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的背景美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大背景下,这场运动以1979 年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上台为标志,与新公共管理近似的称谓是“市场化公共行政理论”、“企业化政府管理理论”等,其主要内容是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导入竞争机制,推行社会合作。
通过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行政绩效水平,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通过竞争机制,可以优化公共产品的供给,降低行政成本;而推行社会合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广泛采用合同外包,公私合营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同时放松政府规制,加大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20世纪80 年代以来的西方各国都进行了行政改革,实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
然而,新公共管理成为一种浪潮和趋势并非偶然,它的发生有很多原因:首先,随着西方各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官僚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官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垄断地位发生动摇。
其次,政府权力不断扩张,出现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此外,全球化浪潮和新技术革命也给传统的公共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二、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的内涵及必要性(一)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容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美国学者E?S?萨瓦斯将其表述为更多的依靠民间机构,更少的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的民营化。
英国的雷纳将其表述为“国家中空化”,此外,凯特勒将其表述为“代理政府”等。
尽管学者对于市场化的认识各有不同,但基本的思路是:打破政府垄断,在公共服务输出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将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有效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的目的。
一般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公共利益,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但实践证明,政府在提供某些公共服务方面是低效率的,出现了浪费资源,成本较高等问题。
而市场通过竞争可以高效率的实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但由于“理性经济人”的影响,难免会出现破坏公平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及其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及其启示摘要:本文概述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总体情况,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关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评价;启示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090-01一、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总体情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和公共部门改革运动。
这一改革有其学术渊源,即公共选择理论。
政府功能定位的市场化,并不是把一切都交给市场,收缩政府的社会与经济职能是有限度的,总有一些职能必须由政府承担。
要想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政府就应该在公共服务的供给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将“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二、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实践的评价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表层看,改变了管理队伍的文化、角色、机构和精神特质,使之对公众要求更加敏感,提供的服务也更有效率;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政府的支出;服务项目的质量有的提高了,从深层看,一是较好配置政府与市场自身的功能优势,形成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的复合形式;二是瓦解特殊利益集团对公共服务决策的渗透行为,显示公众对公共服务的真实需求。
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其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没有注重竞争原则的维护竞争机制是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最具活力的动力机制。
从根本上说,政府推行市场化改革目的正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改变政府在过去垄断供给模式下的低效状况。
但是,有的国家的政府市场化改革无法形成多元主体的供给格局或者改革后仍由政府实质性主导,改革未能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局面,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未有提高,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维护好竞争原则,改革只是从政府垄断走向新的垄断。
(二)监督失效,腐败问题滋生监督和制约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可能产生腐败问题。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及其启示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及其启示公共服务市场化是当代各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改革的必然趋势,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和形式。
文章主要从分析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改革内容和积极意义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启示公共服务市场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行政改革取得最大成效的领域。
这一改革不仅引起了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理念的根本转变,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了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一、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面对政府的低效和财政危机,提出了新的公共管理理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关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主张重新界定三者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缩小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大市场与社会的作用。
同时,主张打破政府垄断,建立公私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私人企业、非营利组织也可以提供公共服务。
公共选择理论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最初的理论依据。
(二)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依据。
治理理论有机融合了各种竞争性理论,成为了西方学术界指导公共管理实践的一种新理念。
该理论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在此理论指导下,西方各国近年来正在掀起一场以公共服务市场化、地方政府分权化和执行机构自主化为特征的行政改革浪潮,其中最核心的主题就是公共服务市场化。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它把市场理念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神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