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法指导 共36页
初中物理学习技巧指导(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物理学习技巧指导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学习技巧指导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科学。
初中物理是学生初步接触物理科学的重要阶段,因此,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特点,从理论到实践,为广大初中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学习技巧指导。
一、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1.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初中物理中的概念是理解和掌握后续知识的基础。
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深入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
2.掌握物理原理:物理原理是物理概念的延伸,学生应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习题,充分理解并掌握各个物理原理。
二、高效听课1.做好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手段。
学生应提前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部分,以便在课堂上重点听讲。
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堂上,学生应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老师和同学互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课后复习与练习1.及时复习:课后应及时复习新学的知识点,巩固记忆,避免遗忘。
2.适量练习:课后练习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量的习题进行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四、实验操作与分析1.认真完成实验: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应在实验过程中,认真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2.分析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学生应结合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学习。
2.定期自我检测:学生可定期进行自我检测,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初中物理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
希望本文的指导能够帮助广大初中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物理学习成绩。
第二篇范文:示范课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基础。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学法指导

初中物理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
要使学生会学除了有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教育外,重要的是学校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使学生学会学习,探索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而受益终身。
因此我们在研究教法的同时应该探索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一、在备课时首先设计学法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导致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少,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设计教学并不能只考虑教师怎么教,同时要考虑学生怎么学。
在物理教学中对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教法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教师应考虑教法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水的沸腾”实验,学生在生活中对水的沸腾现象非常熟悉,在实验室做这个实验,大多数同学往往只注意加热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上升,水中出现气泡,看到烧瓶冒出“白气”,并不能抓住水沸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大大减弱了这个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沸腾的作用。
为此,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使观察任务具体化。
1 点燃酒精灯后,水的受热情况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水受热,温度升高];2 气泡怎样产生[开始在烧瓶底和内壁上出现小气泡,继续加热,气泡变大,离开底部和内壁上升到水面破裂],3 何时产生大量的气泡[当温度为100摄氏度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4 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不变];5 沸腾时液面上方情况,烧瓶口上方情况[液面上方透明,瓶口上方是“白气”],这样设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观察,学生对沸腾的全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利于学生理解沸腾的特点和液体汽化时吸热,认识到水蒸汽是透明的,“白气”不是水蒸气。
一,在施教中指导学法学习方法的形成一个重要渠道是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教法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而教师熏陶学生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
对于初中生来说从课堂学习,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仍需教师督促,一般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我们不仅应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更应重视对改善学生学法的探讨。
那种把教学方法只理解为教师的教法和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对指导学生学法的探索的现象,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
学生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是否科学。
物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
所以我我们在研究教师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
一、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学法备课的实质,就是一种教法设计。
所以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特点,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也备学生的学法,在设计教法的同时也设计学法,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法上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也要考虑在这种教法下,学生应当怎样学习,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就得设计具体的学法。
例如:在电磁感应一节的教学中,鉴于学生学习了右手定则后常常和左手定则相混淆,弄不清究竟在什么情况下用右手定则,在什么情况下用左手定则,常常在该用右手定则时用成了左手定则,该用左手定则时又用成了右手定则。
所以我设计的教法是:第一步分别在实验的基础上,讲清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
第二步进行分析比较:①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虽都涉及有很相似的三个“方向”,但它们间却有本质的不同,右手定则中的导体运动方向是外力促使的,属于“原因”;而左手定则中通电导体受力而运动的方向是磁场对通电导体作用力的“结果”;右手定则中的电流是系统内部产生的感生电流,是电磁感应的结果;而左手定则中的电流是由系统外部通来的,属于“原因”。
②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消耗了电能,得到了机械能,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而闲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运动,产生感生电流,消耗了机械能,产生了感生电流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初中物理学习技巧指导(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学习技巧指导物理学科作为一门探索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规律的基础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物理作为物理学习的入门阶段,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技能。
以下是针对初中生特点,提供的一些物理学习技巧指导。
一、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初中生在学习物理时,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了解物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动力。
学生应认识到,物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掌握基本概念,打好基础初中物理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学、热学、光学等。
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实际学习中,可以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以确保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准确无误。
三、培养实验能力,增强实践操作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和原理。
初中生应充分利用实验课的机会,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注重数学知识的运用物理学习中,数学知识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时,要注意理解和掌握物理公式、定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问题的解决中。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数学素养,提高解题能力。
五、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生在学习物理时,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天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物理学习,保证学习内容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同时,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提炼,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学习物理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合作的过程。
初中生应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小组学习等活动,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互相解答疑问。
同时,要珍惜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主动请教,争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初三物理学法指导教学讲义

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应试 策略。
06
课外拓展资源推荐与自主学习建议
优质课外拓展资源推荐
01
教材辅导书
选择一本与教材配套的辅导书,如《初中物理培优辅导》等,可以帮助
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02
网络学习资源
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在难度较大 的题目上花费过多时间而影响整
体答题进度。
答题顺序
先易后难,先做自己擅长的题型, 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和考试效率。
复查与修改
留出一定时间复查答案,检查是否 有遗漏或错误,及时修改完善。
模拟试题演练及讲解
02
01
03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模拟试题进行演练,帮助学生熟悉 考试形式和难度。
牛顿运动定律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如受力分析、 运动状态判断等。
重点知识点归纳
功和能中的功的计算公 式、功率的概念及其计 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与守恒。
热学中的热量传递方式 、热机效率计算等知识 点。
电学中的电流、电压、 电阻等基本概念及其串 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光学中的光的反射定律 、折射定律以及透镜成 像规律等。
实验报告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分组 进行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并撰写实验报告,展示探究过程
和成果。
实验报告三
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学生自主 选择 Nhomakorabea面角度和物体质量等参数, 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并撰写实 验报告,展示实验过程和数据分
析结果。
05
解题技巧训练与应试策略指导
学习习惯培养
制定学习计划
初中物理 物体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法指导

初中物理 物体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法指导彭友山我们学习物体的内能时,同学们总是感到内能看不见摸不着,不知道由哪些物理量决定其大小。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K E )和势能(P E )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E ),可以表示为()P K E E N E +=。
从此式可以看出,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有K E 、P E 和N 。
而K E 、P E 和N 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K E 是分子的平均动能。
理解K E 应注意这样几点:(1)温度是分子的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就越大;(2)不同种物质的物体,如果温度相同,则它们的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3)分子的平均动能与宏观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P E 是分子的势能,其大小取决于物体的体积和状态。
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0γ时,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分子势能增大;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0γ时,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分子势能也增大;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0γ时,分子的势能最小。
但要注意不能简单地理解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存在正比或反比的关系。
从力学知识中我们知道,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越低,势能就越小。
生活常识又告诉我们,物体的重心越低,就越稳定。
因此,物体处于越稳定的状态,物体(实际上是物体与地球所构成的系统)所具有的势能就越小。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亦是如此。
处于固态物质的分子形成空间点阵,分子不能自由移动,只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与液态的分子相比处于更加稳定的状态。
因此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势能较小。
在熔化过程中,一般来说,分子由较稳定的状态变成较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增加。
N 是物体内部的分子总数,决定于物体的质量。
可见物体的内能是由物质的质量、温度、体积和物态四个因素所决定的。
在初中阶段我们只要定性地知道物体的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就行了,不需要对内能进行定量的计算。
对于理想气体来说,由于忽略分子力的作用,所以没有分子势能,其内能由物质的量和温度所决定。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法指导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法指导作者:李鸿儒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年第10期初中物理教学,是教师运用合适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汲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不管是哪一门课程,预习都是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能对教材内容有基本的掌握,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从中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认真听课.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比如说重点看哪,或者给学生布置几个问题,在课本中找出来,或者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课前预习变得有效.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就能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这个细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而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听课,就能主动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课.例如,在讲“摩擦力”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几个预习任务:“找到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了解相关的实验步骤,掌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这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上课时,教师进行提问:“通过预习,同学们现在知道什么叫作滑动摩擦力吗?”学生按照教材中的解释进行回答:“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教师继续提问:“教材的实验中,是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学生回答:“利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有效预习.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掌握一个物理实验,不仅需要明白其中的原理,记住它的步骤,更要学会如何操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明白实验目的,清楚所需的实验器材,并结合物理知识掌握实验原理.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应该记录的变化和数据,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实验器材,并且教会学生计数和读书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使学生透彻掌握物理实验.例如,在讲“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天平进行实际的测量.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易于操作的地方,并取下固定天平横梁的橡胶圈.用镊子把游码移至标尺零刻度线处.调节天平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把空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用镊子夹取砝码放在右盘内,并用镊子调节游码,直至横梁再次水平平衡.读出右盘内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在标尺对应的刻度值,得出空烧杯的质量m并记录在表格中.取下空烧杯和砝码,并把游码归零,在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放在天平左盘内,通过增减砝码及调节游码,使天平横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读出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总,并记录在表格中.利用表中实验数据,依据公式m水=m总-m杯计算出水的质量m水,并记录在表格中.三、指導学生正确观察学生看到一个事物、变化、情境时,肯定会产生某种想法,当这个想法包含物理知识的时候,就是产生了物理思考.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知识进行思考,或者利用平时的思想去考虑物理问题,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要内容,也是辅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实验的结果都是经过观察、分析、总结而来.学生要学会观察,总结实验结果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并且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帮助学生体会完整的实验过程.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把握住实验的现象和数据,掌握正确的实验结果,并从结果中分析出物理结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例如,在做“光的色散”实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观察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调整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把白纸放在棱镜前,让学生看到照到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在棱镜和光屏中间放一个凸透镜,调整凸透镜的位置,使由三棱镜射出的各种颜色的色光都会聚在光屏上,得到白色的亮条,表明各种颜色的色光合在一起成为白光.在狭缝前放置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用白纸显示出照在三棱镜上的光是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光改变了传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红光(或蓝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光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找到实验的重点.总之,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有意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希望有所帮助!1、重视物理概念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应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2、重视画图和识图在初中物理课程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
一类是属于作图类型题,例如,作光路图等,要力求符号标准、线条清晰、尺规作图。
另一类属于识图,例如,识别机械运动部分的v-t图象、s-t图象,以及物态变化部分的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等,要记住讲过的最基本图象,明确图象中各部分所代表的物理含义。
3、重视观察和实验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
因为只有通过对观象的察看,才干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活泼、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细心、认真的察看,才干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
例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教师讲到参照物时,许多学生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方向飞去。
这个生动的例子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一个生动的认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实验,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作为一个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要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
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试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己设计试验,来断定自己设计的试验计划在实践中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