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一)

合集下载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耕地保护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耕地被占用,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如何在城镇化建设中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耕地保护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耕地占用问题。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的农田被用于建设工业园区、住宅区、道路和市政设施等,导致耕地不断减少。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城镇化建设导致的耕地流失面积达到数百万亩,这对粮食产量和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是耕地质量下降问题。

在城镇化建设中,大量土地被填埋或者开垦,导致原有的耕地质量受到破坏。

城市周边地区的工业和生活污染也对耕地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三是农民土地流转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土地流转给政府或者企业,这不仅使得土地集中了起来,也使得农民的生计问题日益严峻,这也加剧了耕地的占用和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一是加强规划引导。

应当通过编制健全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科学规划城镇化用地,合理划定城市建设用地和其它土地利用功能区,保护好最为重要的耕地资源,确保耕地面积不降低、质量不下降。

二是落实耕地保护政策。

要加强对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扩张,限制耕地流失的倾向。

三是加大土地节约利用力度。

应当推动土地节约利用的技术和制度创新,大力推行耕地复垦,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土壤改良、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的质量和产能。

四是促进农业现代化。

要进一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效益,增加农田的保护意识,提高耕地的产能。

五是健全农民土地流转制度。

应该建立健全农民土地流转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效率和积极性。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

城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耕地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

耕地保护问题是指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耕地资源过度开发、减少及破坏,给农民利益和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耕地保护问题的现状和影响,提出解决耕地保护问题的对策建议。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规模和速度之大,给耕地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的耕地被征用和占用,使得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据统计,每年有数十万亩耕地被征用和占用,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在耕地面积减少的耕地质量也面临着下降的趋势。

由于耕地过度利用和单一种植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地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耕地保护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更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耕地是农民的生存基础,减少了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保护,会让农民的生活更加困难。

耕地的破坏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给生态系统带来巨大损失。

这些问题不仅对人类和农民产生负面影响,也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阻碍。

针对耕地保护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加强立法保护。

政府部门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

加强耕地保护意识。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耕地保护的重视。

农民也应该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积极参与到耕地保护中来。

加强耕地利用的科学管理。

政府应该加强对耕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利用和破坏耕地。

还可以通过推广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方式,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质量,保护好耕地资源。

耕地保护是城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加强立法保护、加强意识宣传、加强耕地利用的科学管理,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耕地资源,实现城镇化建设和农民利益的双赢。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耕地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城市化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及解决办法

城市化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及解决办法

THANK YOU

量三 衰 退耕
地 数 量 变 动 引 起 质
城市化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年份 类型
耕地面积(km2) 城区面积(km2)
1949年 460.2 24.75
2004年 327.5 244.76
二 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口四
城 市
增 长
城 市











业 布 局 分 散 , 用 地 规 模
三 为何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居 高

不 下 的
安 全
房 价

! ! !
! !
四 从城市化谈耕地保护措施
12.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2.控制乡镇企业的发展,避免乡镇企业占用过多的耕地 3.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4.依靠法律、法规制止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
内容介绍

的土城

问地市

题利化
状 及 分
用建 存设

在中


亩为 耕何 地要 红坚 线守
亿

18
从 城 护市 的化 措谈 施耕 地 保

耕地的重要性
生态安全
粮食安全
耕地
食品安全
持续发展
农民生计
一 耕地现状及分析
均一 耕 地耕 较地 少总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步入了新时期。

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给土地使用带来了重大影响。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保护好耕地。

保护耕地不仅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城镇化建设对耕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对周边耕地的占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

二是规模化农业的推广,使农业资本密集型发展中的大面积农业用地占用农业地区的耕地,给耕地保护带来很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好耕地,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耕地保护意识。

应该鼓励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确保城市和农村的土地资源在合理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其次,完善土地利用政策。

应考虑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需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在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应重视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对土地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加强土地保护管理。

要加强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土地收购征地制度,保证土地协议的公开、透明、公正。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应充分保证纠正错误,避免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合理的征收和补偿政策。

其次,建立和完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精细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实现土地保护和利用的有机结合。

最后,加强耕地质量管理。

要加强耕地保护技术研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制定科学的土地质量评价标准,开展耕地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

同时,也要加强耕地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良好的耕地生态环境提供支持。

总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城市扩张和规模化农业的推广,对保障优质耕地资源的保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合理保护耕地资源。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建设对农村耕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农地资源的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城镇化建设中保护耕地资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城镇化建设对耕地资源的影响城镇化建设对耕地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规划用地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二是城市周边农村土地流转对耕地资源的削减。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划用地对耕地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城市用地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资源,直接导致农村耕地资源的减少。

城市周边的农村土地流转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些农村土地被流转至城市开发商手中,转而用于房地产开发或者工业用地,这些行为也对耕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在城镇化建设中,耕地资源的保护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规划用地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城市用地的不合理规划和不断扩大,直接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资源被占用,使得城市周边的农村耕地减少,农民的土地收入也随之减少。

2. 农村土地流转对耕地资源的削减。

城市周边农村土地的大规模流转,使得耕地资源被不合理开发利用,大片的耕地成为了房地产开发或者工业用地,这对耕地资源的保护造成了重大的危害。

3. 土地利用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土地利用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城镇化建设中大量的耕地资源被滥用或者被过度开发,耕地资源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解决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1.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规划用地的合理规划和控制,将极大地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合理规划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土地资源,将有效保护农村的耕地资源。

2.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

对城市周边农村的土地流转实施严格管理,保障农村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合作社等形式集体经营土地,有效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削减。

浅议城市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

浅议城市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

针 对 城 市化 建 设 中如 何 保 护 耕 地 提 出 了 几 点 建议 。 [ 关键 词 ] 市 化 ; 城 土地 利 用 ; 地 保 护 ; 约 利 用 耕 集 进入 2 l世 纪 后 , 国 城 市 发 展 进 入 全 面 加 速期 , 着 城 市 我 随 化 进 程 的不 断 加 快 , 市 及 都 市 圈 的 发 展 导 致 城 市 数 量 增 多 和 都 减 , 其 是 一 些 优 质 耕 地 的 减 少 , 难 靠 开 发来 弥补 。 尤 很
百 业 农 为 本 . 以食 为 天 。我 国是 一 个 人 多地 少 的大 国 有 民

续 利 用 。在 城 市 化 建 设 的 同 时 , 如何 切 实 保 护 好 我 国现 有 的 耕
地 资 源 , 现 城 市 化 发 展 和 耕 地 保 护 的最 佳 统 一 , 社 会 能 否 实 是
1 人 口 , 消耗 粮 食 1 3亿 年 . t吃 饭 的 问 题 永 远 是 首 要 问题 。 8亿 ,
根 据 我 国 人 口的增 长 及 粮 食 需 求 量 增 加 . 及 我 国粮 食 单 产 的 以
稳定发展的关键 。
增 产 与耕 地 复 种 指 数 的 逐 年 提 高 的情 况 . 2 1 到 00年 。 如果 我 国 粮 食 完 全 自 给 , 需 要 的 耕 地 量 为 1 8亿 h 若 实 现 9 %的 则 . 2 m, 5
生 产 能 力 必 须 以稳 定 一 定 数 量 的 耕 地 为 保 障 。 因此 。 格 地 保 严 护耕地 , 学 、 效 、 约使用 土地 , 科 高 集 已成 为 我 国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体 系 的重 中之 重 。
人均 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人均耕地较多的东北 、 西北和西南

对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论文

对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论文

对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探讨摘要: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科研课题。

本文主要针对金华市金东区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耕地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基层地区保护耕地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耕地保护;可持续发展abstract: the land as a non-renewable resources, as the nation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re and foundation, dealing with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walk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national important 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jindong cultivated land area of jinhua make use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cultivated land chang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of the effective mechanism.keyword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 f30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建设占用耕地的需求仍然旺盛,需加大耕地保护和补充耕地力度金华市金东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用地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现象日益突出。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好我们的耕地资源,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城镇化建设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大量的耕地资源被征用用于城市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对耕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征用,即将耕地资源用于城市建设。

二是土地污染,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对耕地资源造成不小的影响。

我们要探讨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在城镇化建设中,要严格控制耕地资源的征用,确保耕地资源的稳定。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对耕地资源的污染。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协调发展。

我们应该提出一些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的对策。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

相关部门应出台更加严格的规定,限制耕地资源的征用,确保每一块耕地资源的合理使用。

二是加大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对耕地资源的污染。

三是推动土地节约利用,鼓励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节约利用和高效用地,尽量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四是鼓励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村劳动力过剩,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保护耕地资源的观念。

广大市民要意识到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耕地保护工作中。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城镇化建设和耕地保护的共赢。

在新时期的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耕地资源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才能实现城镇化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在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对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让我们的城镇化建设更加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一) 摘要:文章指出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关系以及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发展城市化建设,保护耕地提出了6条措施。一、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1.城市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有一定土地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但与世界相比,发展还是很慢,1996年世界城市化程度已经达到45.5%,而日本在1990年就达到77.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土地是城市的依托,城市化建设必然要有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转变为城镇人口,推动大批新城市的建立。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城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旧城的更新改造。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一部分土地,包括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2.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最新公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9.5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仍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人均耕地较多的一些省,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这里自然条件较差,粮食产量较低;人均耕地较少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京津沪三市,这里自然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但也是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地区。全国还有607万公顷(0.91亿亩)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而在耕地面积中,无灌溉设施的耕地比重高于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全国还有3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土地流失的危害。这些都说明,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也是不高的。新《土地管理法》着重强调了加强耕地保护问题,其目标是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是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特征却是耕地面积占土地资源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质量低,人均耕地少,且日益减少。在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所允许的条件下,绝大部分能开垦的土地已被开垦。此外,目前我国人口还在以每年一千多万人的速度增加,经济建设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吃饭”和“建设”给耕地带来的压力,有增无减,并没有缓解。近年来,耕地面积连年锐减,尤其是一些优质耕地的减少,很难靠开发来弥补。目前这种趋势还在发展。仅仅1997年、1998年两年,全国耕地就净减少近600万亩。地方开垦条件差或土地后备资源的匮乏,致使其既实现确保耕地不减少的目标而又同时不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当困难。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10年,我国还要增加一亿多人口,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陡坡退耕、灾害毁地三项,可能还要减少耕地近一亿亩。3.缓解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途径在客观上,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但是,城市又不能不发展。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展城市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较快地发展城市,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切实地保护耕地,使两方面得到协调和统一,在发展城市中尽可能地减少耕地的占用。因此,必须找出一条既能减少耕地占用,又能及时为城乡各项建设提供必需的建设用地,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以缓解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土地集约化利用包括四个方面:(1)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2)农村非农用地的集约利用;(3)农村农用地的集约利用(主要是大城市周围的高投入高产出);(4)全国整体的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其中前三条是被大家所共识,而最后一条则未引起高度重视,而此条正是解决用地紧张的主要途径。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不但要从局部如某个城市或农村、某个地区或某块土地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要从系统整体(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加快城市化进程能更好地集约用地和节约用地,能够提高全国整体的集约用地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的目标,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下面就加快城市化进程对减少耕地占用的压力谈几点看法。二、发展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化利用关系1.城市化建设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从而减小众多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城市和乡村代表了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单元,由于城乡经济水平、妇女职业类别和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异,而使两者的妇女生育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镇始终低于乡村的生育率。生育期一孩率城镇大大高于乡村,高达90%以上,乡村二孩率超过城镇的1倍多。1998年我国城镇人口出生率为13.67‰,自然增长率8.36‰,而县出生率为17.05‰,自然增长率为10.04‰。以上海市为例,1998年人口出生率仅为5.20‰,自然增长率为-1.80‰。我国历年市镇与县人口生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对比见表1。表1我国历年市镇与县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单位:‰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市镇出生率16.1415.4915.4715.3715.1314.7614.4714.5213.67 自然增长率10.439.999.709.389.609.238.828.948.36 县出生率22.8021.1719.0919.0618.8418.0818.0217.4317.05 自然增长率15.7914.0412.1812.1712.0411.0911.0810.5310.04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有: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经济水平越高,总和生育率越低;反之,则总和生育率越高;第二,文化教育水平。无论是生育率、多孩率,还是平均孩次,有文化者都低于文盲、半文盲,并且,文化程度愈高,生育率、多孩率和平均孩次愈低,两者呈相反关系。造成城乡生育水平差异的另一重要原因也是妇女文化程度的差异。乡村文盲、半文盲率多,女性文盲、半文盲多及农、林、牧、渔业妇女文盲、半文盲多,这“三多”已成为乡村生育水平高于城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三,职业与劳动性质。劳动性质与文化程度有一定关联。脑力劳动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生育率低;体力劳动者,尤其是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文化程度较低,这一因素与经济和其它社会因素共同的影响,使他们的生育率较高。职业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生育率的高低,农、林、牧、渔业妇女的生育率高于其它职业妇女生育率的2-3倍。而城市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文化素质,减少农业人口,降低生育率。此外,计划生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加速生育水平的下降,而由于城市社会经济较发展,文化教育程度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较容易,能够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人口的减少又可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2.城市化建设有利于集约化利用土地,从而扩大耕地面积如何做到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两不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主要是转变用地方式,走集约利用土地、节地挖潜的路子。这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整理宅基地,二是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而大力发展城市化建设,有利于实现粗放用地变为集约用地,并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是既积极而又有效地保护耕地的思路。一方面,城市容纳人口多,城市人均用地比农村人均用地少,土地利用集约度高。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对比见表2。表2显示,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农村始终较城市高出2-3倍。1998年城市人口为37942万,人均居住面积达9.3平方米,而农村人口为86868万,占总人口69.6%,人均居住面积达23.7平方米。以山西省为例,1996年5个地级市人均占地119平方米,农村人均占地则达192.93平方米。此外,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的中心功能越强,人均用地也越少。与小城市相比,要素的投入产出率和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也较高。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各项指标见表3。表3表明,1996年全国城市增至666个,人均用地99平方米,其中,2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人均用地66.2平方米,100-200万人的特大城市人均用地86.2平方米,50=100万人的大城市人均用地99平方米,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人均用地105.3平方米,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人均用地131.6平方米。而且大城市与小城市相比,产业密度(人均GDP)高,第三产业比重大,另一方面,城市化建设能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利于耕地内部挖潜。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空闲出许多宅基地和非农用地,使这些宅基地和非农用地变为耕地,增加耕地数量。如前所述,5亿农村人口进城,若农村按人均160平方米计算,可减少占地8万平方公里,扣除城市建设用地5万平方公里,则全国可节约3万平方公里,即4500万亩;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可以使农民统一经营,连片耕作,减少不必要的路和田坎,增加耕地,使农业生产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表二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对比单位:平方米/人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6.76.97.17.57.88.18.58.89.3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7.818.518.920.720.22121.722.423.7表三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各项指标表全国666个城市平均超大城市2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100-2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50-100万人小城市20万人以下 城市个数(个)666112344195393 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公里)1.011.511.161.010.950.76 人均占地(平方米/人)9966.286.299105.3131.6 人均GDP913815812144551306084006281 第三产业比重(%)37.249.343.838.834.129.23.城市化建设有利于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科技进步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城市和农村的集约化用地程度,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生育率的降低,从而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城市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集约用地,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越是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越高,农业人口越少。而城市化程度比较低的国家则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具有经济落后,农业人口多,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快等特点。城市化的发展使科技与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假如我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去开垦后备的土地资源和复垦荒芜的土地,从而增加耕地数量;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农业先进的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田精耕细作,从而可以提高耕地质量,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反过来农业的发展又保证和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三、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城市化建设中,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这两方面的关系,存在着在加速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忽视保护耕地的倾向。在如何处理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