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意生命的追寻者_论三毛的散文_詹明欧

合集下载

试论三毛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论三毛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论三毛散文的艺术风格在语文散文教学中,通过台湾作家三毛散文的案例分析,着重从独特的传记特色方面,剖析作家对自我主体意识的思考与追求,探索其创作的独特风格。

标签:三毛散文艺术风格传记特色台湾女作家三毛,以二十三本散文集风靡台湾,“三毛热”现象从台湾漫卷大陆。

其作品在海峡两岸的青年中争相传读,如《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温柔的夜》、《倾城》、《我的宝贝》等作品一版再版,其中《撒哈拉的故事》一书在台湾就重印了一百版,成为台湾罕见的畅销书。

三毛散文热及三毛热,在台湾延续了整整十年,是当代散文文坛的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观。

[1]以此作为散文教学的案例之一,颇具代表性。

一、三毛人生经历及作品特色三毛曾游历五十六个国家,精通西班牙文、德文、英文等多门语言,她丰富的阅历与广博的知识铸就了她一生的传奇色彩。

这位天涯浪女生活几经波折、人生大起大落,拥有火热如夏的浪漫情怀与沉郁如秋的沧桑体验。

诉诸笔端时,她真切自然,以毫不掩饰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倾吐,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心。

当代青年追求“真性情”的自我袒露以及个性的充分张扬,欣赏三毛散文那种别具一格的开放型的表达方式、独具魅力的个性特色和天籁般自然的本色。

与传统散文比较,三毛写的散文无章法、无羁绊、自在随意,把散文不拘格套、任性而发的特点发挥到极至。

她的作品以姿态横生的野性冲破散文程式化束缚,改变了女性散文家小家碧玉似的格调,广泛吸收其它文学艺术作品写作技巧,融合成具有“传记品格、小说内蕴、散文笔调、游记风采的特殊的散文体式”,在台湾散文文坛独树一帜。

[2]她挖掘了散文多元化的审美取向,使散文走向大众,富有活泼的生气,这种创作风格使学生可亲可感,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探寻三毛创作作品的艺术风格1.用自己的生命在写作三毛所写的每篇散文都是她生活的片段,合起来就是三毛的全体。

其创作重视再现主人公(也就是三毛自己)一段时期乃至一生的真实的生活历程,还展示了寻找自我与超越自我的心灵历史,与对自我主体意识的思考与追求。

三毛经典散文精选

三毛经典散文精选

三毛经典散文精选一说起三毛啊,那可真是一位超有魅力的作家呢。

她的散文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好多扇门。

我第一次读三毛的散文,就像是突然闯进了一个充满奇幻和温暖的世界。

她写的那些关于旅行、关于生活感悟、关于爱情的文字,就像是一个个知心的朋友在跟我聊天。

她写自己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哎呀,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你能想象在那么一个黄沙漫天的地方,她还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她和荷西的爱情故事也是特别动人,感觉就像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

她写荷西送她骆驼头骨当礼物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得是多特别的一对啊。

她的文字里没有那种扭扭捏捏的感觉,都是特别直白又充满感情的。

二三毛的散文里还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

她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总能看到人性的那些闪光点和阴暗面。

就像她写那些当地的邻居,有时候会有些小矛盾,但更多的是那种质朴的邻里情。

她不会去刻意美化或者丑化任何人,就是很真实地把那些故事讲出来。

她写自己的孤独感的时候,我感觉特别能理解。

我们大学生在这个新的环境里,有时候也会很孤独啊。

但是三毛能把这种孤独变成一种力量,去更好地观察周围的世界。

她的散文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如意,都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垫脚石。

三读三毛的散文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文化。

她就像一个文化的使者,把她看到的、感受到的那些异国风情传递给我们。

她笔下的西班牙、撒哈拉沙漠的文化习俗,都特别有趣。

我从她的文字里知道了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而且她的散文还很有画面感。

我读的时候就像在看一部部小电影,那些场景、那些人物都活灵活现的。

我有时候晚上读着读着,就仿佛跟着她一起去经历那些冒险了。

她的文字就像有一种魔力,能让我们从忙碌的大学生活中暂时抽离出来,去体验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这就是三毛经典散文的魅力所在啦,真的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品味。

论三毛的爱情生命体验——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三毛的爱情生命体验——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Keywords (I)引言 (1)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对生命的感悟 (1)(一)《爱的寻求》——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1)(二)《素人渔夫》等——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追寻 (3)二、真正的爱情,是灵魂相配 (3)(一)流浪是宿命也曾遇挚爱 (3)(二)爱情是真的,想你也是真的 (6)结论 (6)参考文献: (8)论三毛的爱情生命体验——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摘要:三毛的一生似乎都在流浪,却也遇见了真正的爱情,也活出了她所想要成为的样子。

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写作则是她的生命体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采。

《撒哈拉的故事》,正如名字所涵盖的,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对三毛的吸引,她背上行囊走进了荒凉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生命,感受生活的真诚与真善美,书中的一字一句都蕴含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是一种浪漫,一种浓烈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风貌与风土人情。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在她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

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

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做雨来吃,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

关键词:三毛生命流浪爱情On Sanmao's love life experience—— "Taking the story of Sahara"as an exampleAbstract:Sanmao's life seems to be wandering,but also met the real love,also live out what she wanted t o be.If we can say that when she was reading,Sanmao was the paving stone for her literary career.Her travel provided her with inexhaustible life materials,while her writing was the most moving style of her life.The stor y of the Sahara,as the name implies,is a series of stories set in the desert.Because of the attraction of a geogra phical magazine to Sanmao,she carried her bags and walked into the desolate Sahara desert.She searched for l ife in the desert and felt the sincerity,goodness and beauty of life.Every word in the book contains her own sto ry,which is a kind of romance and a strong exotic sentiment.The lines reflect the unique terrain and customs o f the great desert.Sanmao uses her heart to adapt to and care for the desert.In her works,people and things in t he Sahara Desert become colorful.Sanmao,in the tone of a vagrant,tells the details and experiences of her sca ttered life in the Sahara Desert:the novelty of the desert,the joy of life,the big tent full of holes,the hut made of iron sheet,the single humped camel and the flocks of goats.In the book,whether it's hosy who eats fans as r ain,or their simple wedding,fishing at the seaside,and building their most beautiful house in the desert from s cratch,they all have a deep and warm love for each other.Keywords:Sanmao; life; stray; love引言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

三毛《士为知己者死》原文及赏析

三毛《士为知己者死》原文及赏析

三毛《士为知己者死》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三毛《士为知己者死》原文及赏析【导语】:《士为知己者死》是三毛写的一篇散文,出自稻草人手记,关于《士为知己者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吧。

论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

论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

论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作者:杨同仕来源:《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2011年第03期摘要:三毛是中国作家中独具个性的一个,她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不凡的人生经历和她作品的独特魅力。

本文拟从三毛作品的抒写方式、精神内涵、语言特点三个方面来阐述三毛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三毛散文魅力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三毛是一颗独特的新星,她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她的作品的独特魅力。

三毛像一个神秘的精灵,她情感的大开大合与罕见的生命张力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和评论者。

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三毛的作品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呈现给读者看,而且她跨过万水千山,穿过滚滚红尘的生命经历也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恒的文学存在。

审视三毛的创作道路,品味她的文学追求,不能不注意到她作品的无穷魅力。

一、自由真实的抒写三毛注重通过对生命的体验来找到生命的意义追求精神上的收获,因此流浪成为三毛生活的一种形式。

三毛在《白手起家》中写到:"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为此,她怀着"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的乡愁",【1】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片广袤的土地,并嫁给了一个小她六岁并且一直痴恋着她的西班牙男子荷西,安定了自己流浪的心灵,活出了一个健康自由的生命。

幸福的婚姻生活常让三毛觉得恍如梦中,直到荷西去世。

三毛认真地生活,认真地爱,认真地感受着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欢乐与伤心,并毫无保留地不加掩饰地拿来与读者分享。

三毛在散文创作中坚持抒写自我生活的方向,作品内容全是自己从流浪到回归的五光十色的人生际遇和心灵悸动。

她追求顺其自然,自由自在地写,她特别推崇孔夫子"游于艺"的创作姿态认为"不能游的工作,做起来吃力,不能游的书本,也就不去念了",【2】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三毛才能独具个性地自由生活并自由地抒写,使作品获得内在的张力,呈现出广阔自由的艺术空间。

三毛

三毛

论三毛散文中独特的现实性迷上三毛是在看完她的一部散文集之后,当时很不明白,她为何有如此之魔力让我一瞬间就沉沦于她作品所抒发的那种情感和意境当中。

等到我再读她的文章是在大学,终于找到了答案:三毛所写虽是她自己的故事,但读者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属于那种所谓的共鸣,亦或是所谓的身世认同感。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计都是不过分的。

许多年里,逢人就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样的作家。

”其实这都与三毛散文中独特的现实性有关,而其独特的现实性表现在各个方面:一、我们从她散文的内容来看三毛所写的散文其内容是以自我生活为重心,书写其在生活中所感所想,写自己的生活。

在她的散文中都是以写她的真实生活,如写她的小学生涯《蝴蝶的颜色》,里面记载着她小学那段压抑而又枯燥的生活还有童年的心理。

让我们都感觉到了一种阴霾潮湿,压抑苦闷的味道。

而在《警告逃妻》中写的是充满温馨与欢乐的夫妻感情,我们都被他们感染了,为他们乐着,好似看到了一个狡黠的丈夫和一个可爱任性的妻子。

还有《背影》,《哭泣的骆驼》等等。

从上我们不难看出,三毛散文中的人物都是以荷西,父母,朋友为主,而她所描绘的环境,也是她经历过的,并且熟悉的。

因此三毛散文中充溢着一种感动,一种对生活无尽磨难的坚强的热爱的感动。

二、从散文的结构来看:时间上来看三毛散文从她小学时期写起,如《蝴蝶的颜色》,然后就是她自闭《蓦然回首》、出国留学生活《西风不相识》、工作《野火烧不尽》、结婚《结婚记》、在撒哈拉的家庭生活《撒哈拉的故事》、旅游经历《逍遥七岛游》和对荷西的思念《梦里花落知多少》等生活,走走写写,走到哪写到哪,把生活就带到哪,把真心真诚带到哪。

从空间看,从台北到德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撒哈拉等等五十九个国家,写出了每个不同国家的不同风味及人情。

写出了一个有怜悯心的中国人对外国的印象,看法。

三毛散文集

三毛散文集

【作家简介】:三毛(1943~1991):原名陈懋平,又名陈平,台湾著名女作家。

发表作品23部,约500万字。

三毛祖居系其祖父陈宗绪先生于民国年间建造,位于定海区小沙镇陈家。

五间正房现已修复成为三毛作品陈列室,以充满传奇的一生、风靡世界的三毛作品、万水千山走遍、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想念你,三毛等为主题,分别陈列三毛的遗物、作品、照片。

三毛祖居被定海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

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

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部分作品:1、赴欧旅途见闻录 >>>>>[阅读全文]2、三毛致贾平凹的信 >>>>>[阅读全文]3、我的写作生活 >>>>>[阅读全文]4、高原的百合花玻利维亚记行 >>>>>[阅读全文]5、背影 >>>>>[阅读全文]6、拾荒梦 >>>>>[阅读全文]7、石头记 >>>>>[阅读全文]8、梦里花落知多少 >>>>>[阅读全文]9、惊梦三十年 >>>>>[阅读全文]10、沙漠中的饭店 >>>>>[阅读全文]11、故乡人 >>>>>[阅读全文]12、哑奴 >>>>>[阅读全文]13、遗爱 >>>>>[阅读全文]14、雨季不再来 >>>>>[阅读全文]15、秋恋 >>>>>[阅读全文]16、三毛经典语录 >>>>>[阅读全文]17、一生的爱 >>>>>[阅读全文]三毛散文世界读解: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她的散文世界就是她散文化的生命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散文形式对于三毛来说就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三毛的这种三毛体的散文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个世界是一个随意而非刻意的世界,它们是游记而非游记体,是叙事而非小说体,是抒情而非诗歌体,是随感而非日记体,三毛用她机智诙谐朴素的语言给我们构筑这样一个独特的文本形式.在她的散文世界中主要有这样三个形态,即早期散文的忧郁感伤,远离都市的二人世界,孤独平淡的回归时期.关键词:三毛、三毛散文、三毛体、生命、散文世界、语言、沙漠关于三毛,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这样说过: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

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的散文集

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的散文集

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的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的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是三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展示了她独立、坚韧和浪漫的生活态度。

三毛的散文集汇聚了她对大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入思考,让我们感受到她的独特魅力和文字表达的美感。

散文集中的每一篇都像是一朵盛开的花朵,绽放出独特的光芒,让人沉浸其中。

第一篇:《河岸的银杏树》梦见生长在河岸边的一棵银杏树,三毛以她细腻而灵动的笔触,用心灵的触摸感受到杨树的温暖和生机。

这棵银杏树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它的每一片叶子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它的根扎进土地,与大地相连;它的枝干向天空伸展,与天空对话。

梦境中的银杏树给了三毛勇敢和坚定的信念,她开始相信,只有坚持自我,才能拥有真正美好的生活。

第二篇:《马尔激励之歌》三毛讲述了一个来自马尔激励的故事,这个小男孩身上散发着纯真和力量。

喜欢抓蚱蜢的他,仿佛在逃离一切束缚与困境,展现了自由的力量。

这个故事让三毛思考和感悟到,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被物质和社会规范所束缚,而忘记了内心最真实的欲望和梦想。

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内心的声音,用真正的力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三篇:《宁贵而懒,不财而诗》三毛通过这篇散文展示了她对财富和追求的深入思考。

她与丈夫在撒哈拉沙漠度过了一段清贫而美好的时光,她们拥有充足的自由和诗意,而这些都是金钱买不到的。

她认为,追求财富并不等于追求幸福,我们应当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内心的满足。

只有以宁静和淡泊的心境去欣赏生活的美好,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第四篇:《甘美之风》三毛通过这篇散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自由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她把自己比喻成一只电线鸟,追求自由与探索。

电线鸟的生命虽然短促,但它们却能够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与甘甜。

故事表达了三毛对生命、自由和追求的深刻思考,她鼓励人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追求内心最真实的欲望,让自己的生命充满甘美之风。

第五篇:《漂泊的蓝天》三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漂泊和心境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诗意生命的追寻者———论三毛的散文

詹明欧(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黄岩318020)

摘要:三毛诗意生命的张扬是从撒哈拉沙漠开始的。这是一块激发她诗意生命激情并供她思想自由驰骋的疆地。三毛的生活,是艺术化了的生活,写作对于三毛来说是贯穿在她生命始终的一根红线。三毛的散文有一种散文诗的意趣,还有神秘的人事和许多奇特的感觉。散文中传递了老庄境界、仁慈之心及悲天悯人的情怀。关键词:三毛散文;诗意生命;悲天悯人情怀中图分类号:I2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60(2009)03-0039-04

1989年4月24日,我有幸在舟山华侨饭店二楼拜见了三毛,并跟她作了近一个小时的交谈。这次

见面与谈话,更坚定了我原先对三毛散文的看法:三毛通过她的散文,表达她对诗意生命的追求。这里所说的诗意,不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所说的表达事物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而是指诗性诗情,像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是在世俗和肉体之上飞翔的精神世界,它存在于生命的呼吸和血液之中,栖居于人的永生的灵魂之中。这样的诗意生命有着爱心及人类的同情心,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率真性情,无为无欲而求,去享受精神生命带给他(她)无限的乐趣。生命中诗意的力量,可以使我们看到日常平凡生活的表面所掩藏着的迷人的光芒,也可以使卑微的生命获得神性和灵性的力量。越是深切地感知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就越能明白自己的活着,是宇宙中美丽瞬间的存在,这也足以让我们更好地热爱人生,追求诗意的生命。人要是没有诗意的精神世界,生命的格局将会显得何等低下和可怜。一、诗意生命的基地:撒哈拉沙漠和艺术化生活三毛诗意生命的张扬是从撒哈拉沙漠开始的。三毛说自己从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翻阅到撒哈拉沙漠,便情不自禁的不能解释的,好比属于前生回忆似的乡愁般思念着那一片陌生的大地,并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了它。撒哈拉沙漠那原始古朴、空旷寂寞的境地培养了她那清朗如天的心情,激发了她诗意生命的激情,任凭思想在这里自由的驰骋。关于撒哈拉沙漠,三毛在“浪迹天涯话买卖”中有过论述:“几年前我去撒哈拉沙漠,那一番渺茫的天地又给了我无边的启示,物质的欲望越来越淡,心境的清明却是一日亮似一日。”[1]27三毛还多次在作品中写到沙漠的美。“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过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的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搭车客》)。[1]193“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连绵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这一切的景象使我意乱神迷,目不暇接”(《收魂记》)。[1]164由此可见,撒哈拉沙漠对三毛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沙漠好比一座奇异巨大熔炉,把她的目光和心思冶炼成一颗金子,诗意闪光的金子。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像一只聪颍的精灵,任性恣情,全然不顾艺术上的章法与套路,妙趣横生地抒写独特的生活。三毛那一支笔呼风唤雨,赋予一切草木众生以艺术的灵气、生命的诗意,使一大批男女从现代生活的困扰中解放出来,着迷地走进她随意编织的迷幻世界,乐而忘返。三毛到撒哈拉沙漠去,既不是她的一些朋友所说的是看破红尘,自我放逐;也不是如她母亲所说的主要是婚姻的挫折使她流浪。我们综观三毛的作品和言论,不难发现,唯有看透了事理,看透了生死喜怒的人,才能如此无为无求地透视人生。三毛其实是在寂寞的环境中通透了生死之理,要诗意地栖息在这块大地上才作出要到撒哈拉沙漠去的。看破红尘、婚姻的挫折至多仅仅是个诱因,但决不是一

收稿日期:2009-04-01作者简介:詹明欧(1957-),男,浙江椒江人,浙江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及外国文学研究。

第11卷第3期宁波教育学院学报Vol.11No.32009年6月JOURNALOFNINGBOINSTITUTEOFEDUCATIONJun.2009

39个根本的原因。因为三毛觉得自己的存在是超现实的、拔俗的,她向来觉得自己不是这芸芸众生的一分子。她喜欢跑出生活的轨道,做一些别人不太理解有时候连自己也难以理解的事情。她好像觉得自己是来自于别的国度,灵魂整天在太空里飞,这一切,都是缘于三毛生命本质中的流浪意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流浪远方。“但是,惟有这样的人方可还乡,他早已而且许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备受漫游的艰辛,现在又归根返本。因为他在异乡异地已经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而还乡时得以有足够丰富的阅历……”[2]撒哈拉沙漠既是三毛浪迹天涯海角的一处迷人的大本营,又是她走向更为广阔世界的出发点。三毛说自己本来想横穿整个撒哈拉沙漠,当这一愿望面对现实的时候才感到十分的天真;沙漠里落后的生活方式,白天火一样的热风,都曾使她的心情一度非常苦闷。三毛是从一个封闭孤寂的小岛里冲杀出来,来到了大沙漠,本以为可以展开更广阔的天地,结果却陷入了更封闭的世界,那种苦闷可想而知。写作常常是内心苦闷的象征,是一种积郁情绪最佳的宣泄方式。于是,三毛拿起了笔,写下沙漠里的第一个故事“沙漠中的饭店”。在“沙漠中的饭店”里,三毛把普通日常的“吃”写得如此惹人喜爱,特别是她与荷西那打情骂俏式的逗弄,顽皮又机智,十分有趣。在沙漠里,三毛没有接触过诗画与文学,她用自己一颗诗意的心超越了文化,成为另一种独特的文化。这就是三毛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后所写的作品跟《雨季不再来》里的各篇大相径庭的原因。三毛前期所写的散文大多迷惘忧郁,而撒哈拉沙漠以后的故事则明朗豁达,而且个性极其张扬率真,这是撒哈拉沙漠给予她诗意的灵性。三毛一生漫游世界,浪迹天涯,其实,那怕她踏遍千山万水,她也不会像芸芸众生一样生活。她的一系列的生活,都是艺术化了的在文字中的生活,写作对于三毛来说是一种极度快乐的生活方式。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投身于文章里,它是如何地快乐,连悲哀的事儿,写到情极处,都是快乐的感觉。”虽然三毛曾对我说过:生活是一块圆的蛋糕,而写作只是其中一小块,不能切得太多。我总觉得三毛的散文写作好比是一根线,那些富有诗意的生活仅仅是闪光的珠子,她通过创作把那些珠子串起来成为迷人项圈。如果没有诗意的写作生活,她那些经历的事只能掉在土里,埋进沙里,无声无息。三毛从小生长在孤岛台湾,是梦幻喂养她长大的,很少有生活的现实感,正是这种非现实感,让她的散文写作呈现空灵的诗意生命。写作对于别人也许可能是人生的点缀,是某个年龄阶段的过程,但对三毛来说,却是整个心血的奉献,是贯穿在她生命始终的一根红线。别以为三毛嘴上说得那么轻巧,写作只是一小块蛋糕,爱得深沉才说不爱。三毛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散文家,但她是一个生命意义上极度现代的散文家,她的艺术化的生活构成她诗意生命的另一个坚实的基础。二、诗意生命的叙述:诗意笔法、神秘事物、感觉性三毛的散文有一种散文诗的意趣,她的散文无可争辩地在确认三毛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散文家,倒像一个彻头彻尾的散文诗作家。三毛曾告诉我,她写了六十多首诗歌全留在台湾没有发表,其中一首叫“晓梦蝴蝶”流传出去影响还挺大。进入三毛的散文,仿佛进入诗意弥漫的境界,我们似乎回到了人类童年那纯朴天真的年代,可以浪漫地放飞梦想,飞向那一片牧场,飞向林中蓝灰色的湖泊。总而言之,三毛的散文是属于散文诗的世界,适合于那些纯情又富有浪漫气质人群阅读。三毛常常采用诗意的笔法去讲述故事,表面看来是信手拈来,散而又散,但在朴素自然中却追求着不加雕饰、返朴归真、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事实上,三毛在散漫中有一个发射中心,在向外发射电波,荡漾着诱惑性的波澜。她那轻松洒脱的文字仿佛是自然天成,给人以毫无苦心经营的错觉,其实她在叙述上是用尽了苦心。三毛在“一生的战役”给父亲的一封信里,谈到自己如何苦守孤灯,在发表的九十万字以外曾撕掉三四百万字。三毛的散文在随随便便讲述故事时把握着叙事的技巧,掌握着事物细部的描写。只有诗意生命的人才能对事物进行如此细致入微地描写,像诗歌一样峰回路转,美丽地跳跃,让人耳目一新。“能凭清醒而可靠的感觉分辨和抓住种种细微层次和关系的人,是生而有才的人。”[3]三毛就是这样一个生而有才的人。她的作品中好多的细节是对现实的凸现和强化,由外观的真实深入本质的真实和灵魂的真实,非常富有诗意。三毛的散文如果没有这么多引人入胜的细节,也许,故事便不会有如此地生动。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40读三毛的散文,我们可以不断地发现她的作品中到处都有一些神秘的人和事。三毛对那些走出生活常规的神秘事物有着天趣般的好奇,她在《拾荒梦》中说:“如果有一日,整个的家庭要依靠别人丢弃的东西一草一木重组起来,会是怎样美妙的滋味。”[1]20三毛一生爱马痴狂,很想大大方方地送给世界上每一个人一匹马,这种想法怪异又有趣。当然,这马是养在心里、梦里、幻想里的那种马。但是,三毛在现实中日日看见驮着装满苹果的白马走过时,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欢喜与感动。马天天来、天天去,在常人看来是极其平常的,可三毛强烈感觉到这里面蕴藏着不平常的东西,三毛认为马的形体交织着雄壮神秘又同时清朗的生命之极。三毛曾不止一次地对荷西说,我要把马写出来,因为马代表许多深远的意义和境界,但它又不是能轻易地拥有。从三毛一生痴狂爱马中,可发现她对于那些神秘的事物有着特别的爱好,并能带给她久远的激动。因为,三毛深悉这些事物背后所隐藏的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对她的灵魂有着感召作用。三毛喜欢神秘的事物,但决不是巫术般的玄虚与怪异。她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破绽的神秘事物从来不屑一顾。关于这一点,我们读她的“巫人记”,就知道她对巫师的揶揄和嘲弄是不留情面的。三毛散文中有许许多多奇特的感觉,那种感觉实在轻盈,极其生动和具有灵性。这种感觉只有当人的思维进入深邃的境地才能突现灵光,给人以孩子般发现世界的惊喜。三毛的感觉不是一些现代派作品里摆脱理性的钳制纯粹从梦幻出发、融幻觉错觉意识流于一身的感觉,而是极有理性同时又非常形象的感觉,是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同时汇合迸射而出的一束火花,一束美丽的感觉性火花。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难以精准表达的事物莫过于那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的感觉了。当作家的思维以感觉思维方式进行时,她的艺术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并构成对现实生活和自身经验的一种超越。比如,在《一定去海边》中,三毛写她读“红楼梦”时的感觉,“那本书,拿在手中,是活的,灵魂附进去的活,老觉得它在手里动来动去,鬼魅一般美,刀片轻轻割肤的微痛,很轻。”[1]444而在《巫人记》里,当三毛面对女巫时,感觉到“在她的目光逼迫下,一种催眠似的无助感会慢慢地浮升上来。”[1]494类似这样真切生动的感觉性文字在三毛散文里俯拾皆是。有感觉的人,是有诗情画意的人,是内心空灵的人。三、诗意生命的灵魂:老庄境界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三毛曾对我说,她的作品里有一种庄子道家的境界,天马行空,如秋水之舟,无迹可求。我觉得三毛的散文一方面与老庄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也不尽然,因为三毛的散文除了老庄的成分外,还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三毛通过她的散文,既表达她孜孜以求人的和谐,也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敬意。和谐默契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与实实在在的人们和谐相处,爱他们,感受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二是从意念上彻底抛开人群,好像这人世不存在着他人,只有自身存在,你永远是一个人,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当你面对着无言的大自然时,你才有许多的思绪和灵感。三毛散文中的人与人的和谐是全面的,既食人间烟火,又不食人间烟火;她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圆满的,既空灵又具生命的实在感。三毛不像庄子,当老婆死了,敲个瓦盆歌之,祝她回到大自然中去。荷西的死对三毛来说绝对是一次生命的摧残,是一次昏死过去的感觉。但三毛又是超然的,她能战胜自己得以超脱。很少有评论家发现,三毛散文中有着仁慈之心,悲天悯人的情怀。三毛自称自己是基督徒,很感谢天地的主宰的神,使她的生活变得多彩多姿。因为一个诗意生命对神的敬畏,所以三毛对老弱病死者都投以极大的关注并致以深切的同情。她这一生为不少人解救危难,但从不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她的一个朋友的妻子死了,三毛每隔两星期就开车带朋友去他妻子的墓地献花。朋友是个残病人,三毛把他的轮椅推上石阶,让他静静地望着墓碑上他妻子的名字。“基督教不仅仅是一种包含在人的智慧这一易逝形式中的精神体系,而是一种永恒的精神的力量,它在精神的世界中广泛地起着作用。”[4]三毛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信念。在三毛的观念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一个总统与一个百姓作为人同样高贵;只有平等,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理解和同情。三毛经常说自己是一位平凡的人,与渔民同舱为友,努力把自己与大众融为一体。三毛在同情别人的苦难中清除了自身内心的杂念,升华了人的品质,变得更加超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