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毕业论文格式及范文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论文2200字_中医内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医内科论文2200字_中医内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医内科论文2200字_中医内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中医内科论文2200字(一):中医内科不容忽视的力量论文摘要:目的:研究普通内科与中医内科的互相作用与影响。

方法: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一是中医学的整体观、辩证观对内科疾病的准确诊断治疗具有积极作用;二是对中医内科的重视是普通内科发展的需要;三是中医内科对于某些慢性病的治疗具有比较好的疗效。

结论:中医内科在普通内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现代医学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

要大力发扬中医内科在普通内科的应用。

关键词:普通内科中医内科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举现代化旗帜的当今社会,许多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总是困阻重重,中医学在发展中亦是如此。

但是并不代表中医在医学中的作用也随之越来越弱。

普通内科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在专科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对医疗模式进行反思后的重新认识。

目前医疗中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服务的终极目的并不只是治疗某种疾病,而是提高人体的健康程度,普通内科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应运而生。

而这与中医内科的许多观念,机理是相一致的,达到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真正协调,阴阳的平衡。

1中医学的整体观、辩证观对内科疾病的准确诊断治疗具有积极作用1.1不可否认,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使得疾病的诊断更加直观,更加精准,但是设备再精良也只能针对某一特定局部病变进行特定的诊断,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而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自身的各个脏器,腑器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如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通过泻下通腑法,使肺热下行,多选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减,两方共具辛凉解表,轻清宣肺功能,对肺系症状咳嗽,流涕,咳痰黄稠等进行治疗,同时治疗其所致的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是整体机能得到恢复。

而西医主要通过对病变部位病毒,病菌的抑制而达到治疗目的,在病毒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常用利巴韦林。

原发或合并感染时,根据感染程度选用抑菌药物口服或注射治疗,如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等,青霉素类如阿司匹林,都是针对病变部位细菌,局限性治疗,且易形成耐药性。

中医毕业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现状

中医毕业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现状

中医毕业论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现状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论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分析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传统中医对其治疗的现状。

结果显示,中医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包括减轻疼痛、改善病情、促进康复等方面的作用。

然而,中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本论文旨在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治疗;现状;疗效;安全性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

传统中医在脊椎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论文旨在系统综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现状,以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与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的一种脊椎疾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退行性变、外伤、劳损等多种因素。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包括腰背痛、下肢放射痛、肌力减退等。

二、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治、针灸、推拿、拔罐等。

中医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以下优势:1. 缓解疼痛:中药内服可通过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2. 改善病情:中药外治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有助于恢复患者的功能。

3. 促进康复:针灸和推拿等手法可以刺激经络,调理气血,增强患者的自愈能力,促进康复。

然而,与传统的中医治疗相比,现代医学发展迅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日益多样化,临床上常常采用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

三、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安全性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前期研究显示,中医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疗效,可以缓解症状、改善功能。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篇一:中医论文范文针灸学入门感言--关于中医方法调养身体摘要: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经络通畅,气血充足,是以气色红润,身体健康。

简析针灸,拔罐之类中医调养身体的静心方法。

关键词:中医针灸艾灸拔罐一、对中医学的体会(一) 中医学历史中医构成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消失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外科手术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壁球体操“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机构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东亚地区的穴道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

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

中国出现许多人士论点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争论不休与废的争论之中。

(二)感受的中医学自我记事起,每当生病或者小腿不适。

第二反应就是吃药或者打针。

也就是抗病毒以及静脉注射。

身旁的人大多如此。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西医已经是大家生病不适时的首要选择。

而我们历史悠久的发源地中医却被忽略了。

甚至相信有的人毕竟就不相信中医。

也许在如今的年代,大家对中医的几乎不会了解。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学有着深厚的基础,在治疗疾病和调养面部方面有着西医不可取代的作用。

我亲眼从妈妈风韵的经历中会感受到中医的神奇和魅力.于是选修了针灸学入门这门课程.通过学习针灸学入门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更为认识。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中医学的毕业论文范文原发性痛经(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又称“经行腹痛”.西医认为原发痛经,是由内在的子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1].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措施多有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对近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内治法1.1朱小南先生治疗痛经,不仅重视辨证分型,而且认为掌握医治时机也很重要。

虚寒气滞型痛经,在行经初期,小腹不畅时用药最为妥当。

与寒证治疗时机相同,则为血瘀型痛经,两者又有气滞血阻,也应在行经初期,经水涩滞、腹痛剧烈、夹有瘀块时服药。

常用活血调经药如山楂、枳壳、川芎、当归尾、乳香、没药、青皮、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至于虚性痛经无论是气虚、血虚、还是冲任虚弱,都是由于身体虚弱引起,以致经来腹痛,因此体虚是本,经痛是标。

此证适合平时服药,气虚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血虚用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冲任虚弱用紫河车、鹿角霜、巴戟肉、仙灵脾等药;再略加苏梗、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醒脾药。

到行经期间不一定要服药,痛经也会逐渐缓解。

1.2刘奉五先生认为引起痛经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常见证型为:(1)肝郁气滞,由于忧思郁怒,气机不得宣畅,气滞则血瘀,滞与胞宫而作痛;(2)血瘀气阻,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以血瘀为主;(3)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感寒或过食生冷,寒湿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4)肝郁血热,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郁结,不能宣通,聚于胞中;(5) 湿热下注,湿热博结,阻碍气血不得通畅;(6)气血亏虚,胞脉空虚,运行不畅,经血瘀滞;(7)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脉虚寒,经来寒气客于脾胃。

刘老[4]认为脾胃虚寒是痛经最重之证型,其症状特点一是痛泄,一是脐周痛甚(脐周属太阴脾经,此证型的病因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化源不足、冲任失调受阻。

综刘老的经验,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温中散寒治其本,用沉香取其辛香温化,元胡、香附等温经舒气,共奏温通降气止痛之效。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15篇(中医儿科本科毕业实习阶段现状及对策)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15篇(中医儿科本科毕业实习阶段现状及对策)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15篇中医儿科本科毕业实习阶段现状及对策中医毕业论文范文摘要:随着国家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分析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每个项目的发展和前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也结合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质量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得到许多的结论,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也推动了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和发展。

关键词中医毕业中医论文中医中医毕业论文范文:中医儿科本科毕业实习阶段现状及对策摘要:我国儿科医生紧缺,急需大批儿科专业医生,加强儿科本科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中医儿科本科的实习学生,在基础理论不扎实、临床思维不清晰、实习质量下降的现状下,采取巩固基础知识、加强经典学习、培训实践技能、重视病历书写、门诊跟师学习、培训医患沟通技巧的对策,在短时期内使实习学生,夯实儿科专业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提高培养水平。

关键词:中医儿科;本科教育;现状;对策“儿科医生荒”,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进入“全面两孩”时代后,对儿科医生的要求更为突出。

高校加强儿科学人才培养,无疑对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本科培养过程中,临床实习是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的阶段,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历练过程[1]。

就我校而言,本科毕业实习在儿科的时间一般在1个月左右,短时间内想掌握中医儿科的基础理论、临床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儿科人才,分析本科毕业实习现状,采取相应对策,具体如下。

1本科毕业实习现状1.1基础理论不扎实临床思维待提高本科毕业实习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儿科学,但带教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五脏特点,辨证概要,小儿疾病的特点,小儿用药的特点等内容,尚不能熟练掌握。

而且,面对病情多变的复杂病例无从下手,诊治思路不清晰,临床思维能力需要提高。

中医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估与机制研究

中医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估与机制研究

中医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估与机制研究摘要: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其症状包括肩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肩周炎的治疗中。

针对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和机制进行评估和研究,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总结现有研究,评估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1. 引言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包括肩袖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症等。

该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但效果并不理想。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近年来在肩周炎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估2.1. 临床疗效评价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评价通常包括疼痛缓解、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

现有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肩周炎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其肩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2.2. 影像学评估通过影像学方法评估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肩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减少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厚度,改善关节的活动度,体现了针灸对于肩周炎的治疗作用。

3.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机制研究3.1. 神经调控机制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疼痛感受和肩关节功能,从而起到治疗肩周炎的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脑内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变脑区的活动,进而影响肩周炎的症状。

3.2. 炎症调控机制针灸对于肩周炎的治疗也与炎症调控有关。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肩周炎的症状。

4. 讨论与展望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肩周炎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够严谨等。

今后的研究可以拓宽研究样本范围,采用更为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进一步探究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和机制。

中医基础论文(5篇)

中医基础论文(5篇)

中医基础论文(5篇)中医基础论文(5篇)中医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育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意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力量培育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

依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纳多种教学方法培育同学自主学习力量及分析、解决问题力量。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连接的实施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老师深化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供应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

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亲密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学问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连接,实现教学内容连接依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依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学问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

同时,鼓舞老师根据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协作教学方案完成。

(2)运用信息技术,乐观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

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准时更新功能,快速把握基础医学讨论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沟通;可以利用网络搜寻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同学猎取间接阅历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觉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

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育出来的同学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加基础医学学问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育高素养有用性人才必需从基础抓起。

中医学生毕业论文

中医学生毕业论文

中医学生毕业论文中医学生毕业论文[摘要]中医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中职德育工作是学校长期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名一直担任中医药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结合中医整体观念,提出中职德育教育的人本观和环境观,丰富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中医整体观念;德育教育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包括内在的脏腑器官之间,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之间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按照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结合中医理论,笔者提出“中职德育教育的整体观念”,包括:一是中职德育教育的人本整体观,即“人本观”;二是中职德育教育中的环境整体观,即“环境观”。

1中职德育教育的人本观“人本观”主要体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它包含学生品德的发展,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内容。

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品德的发展。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完整,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结构上相互沟通,在功能上相护协调互相为用。

中职德育教育的人本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1情志与人体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不可以点概面志,即情志、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刺激所表现的情绪反映[1]。

中医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天下》)为理论依据进行临床察病的,认为人的情志往往与心肺脾肝肾有着特定的联系。

将其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归纳为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悲为忧,脾在志为思,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恐。

如当人体肾精充足时,人体在接受外界相应刺激时,能产生相应的心理调节,而肾精不足时,稍受刺激则表现为恐惧不宁,再如肝火重的人脾气躁。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容易不稳定,稍遇刺激随即勃发大怒气,不可制。

情志是是容易变化的,也是多方面的。

教师不可以点概面,将学生的某一情志视为其性格,甚至是对其贴上道德标签。

1.2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学校代码:13899 学 号:

毕业论文 题目:

作 者: 专 业: 班 级: 指导老师:

年 月 日 一 论文排版 (一)页面设置 A4纵向,页边距为上、下边距:2.6厘米,左、右边距:2.7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

(二)页眉页脚 页眉1.5厘米,统一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07级毕业论文” 居中排,封面不设页眉;页脚1.75厘米,为页码,居中排,不加任何修饰。封面不设页码,从目录以“1”向后排列页码,字体为宋体小五,不加粗。

(三)文字格式 行间距22磅,字间距按“标准”设置;段前0.5行,段后0行。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文章标题小二号宋体,加粗;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二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具体内容小四宋体。

(四)分页 论文封面单独一页,为首页;目录单独一页,为第二页;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导语、正文、参考文献,连续编写,不用单独分页;致谢单独一页,为末页。 (五)图表 能用文字说明的尽量不用图表。表格用三线表,要有表题,数据要进行统计分析和误差分析。 图表居中,表题放在表前,图题放在图后,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数字和后面文字间隔两个空格,居中,宋体五号。如: 表1 Wistar大鼠血清TNF-α含量的四季变化(pgml,±s) 季 节 例 数 生理组 春 分 7 106.02±21.21 夏 至 7 66.03±14.85##▲ 秋 分 7 50.32±9.01##▲ 冬 至 7 137.27±27.95 注:与冬至比较,##P<0.01;与春分比较,▲P<0.05。 (六)文内标题层次 文内标题层次不超过4级,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间用小点号相隔,末层数字后不加点号。

如“1”,“1.1”,“1.1.1”,“ 1.1.1.1” 各层次的序号均顶格排写。与后面标题文字空两格。 各标题的内容部分另起一段书写,不和标题同行(如只有数字编号没有标题,则数字后面空两格直接写内容)。

二 论文格式 (一)论文字数 论文字数在字左右为宜。 (二)撰写顺序 目录;正文: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导语、分层论述、参考文献,致谢。

具体格式要求分述如下: 1 目录格式要求 目录在封面之后,“目录”二字宋体三号,中间空两个中文字符,加粗。 “目录”二字下空一行写目录内容,目录内容用宋体四号,加粗,按论文编写顺序编写,所有项目均顶格写,目录中所列标题层次最多不超过3级,后面页码对齐,中间用“……”连接。

2 标题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要简短、明了,能概括全文内容,并引人注目。一般在25字范围内,尽量不用副标题。题名应能展现论文的中心内容和重要论点,应尽可能包括关键词。用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排。 3 署名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下一行居中写:作者 姓名,指导老师 姓名,四号宋体。再下一行写(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学专业2006级 06XXXXXX ),小四仿宋体。均加粗。

4 摘要格式要求 摘要,要求可以概述论文主要内容和论文写作目的和意义;采用第三人称撰写。“摘要”二字顶格,置于[]内,四号宋体,加粗;后空两格写摘要正文,小四宋体,不加粗。字数200字左右。

5 关键词格式要求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词语。可选2-4个,“关键词”三字顶格,四号宋体,加粗。各关键词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无标点符号,小四宋体,不加粗。

6 正文格式要求 先写导语,然后分层论述。 导语,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导语中要求写的内容较多,而篇幅有限,这就需要根据研究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阐述重点。编写导语不要与“摘要”雷同,主要写研究的起因、目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动态,强调重要性、必要性和研究意义等。要意思明确,语言简练。

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二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具体内容小四宋体,不加粗。

7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序号按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标号,“[ ]”标于引文后标点符号的右上角(用“上标”格式),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明,置于方括号内,序号与后面参考文献的序号一致。

在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逗号隔开,如:[12、13],也可用起止序号,中间加“~或一”,如:[9~11]。数次引用同一文献,按首次出现序号标明。 引用外文文献,外国人名写法:姓在前,名在后,姓不缩写,名缩写。 不受文献条数限制。 格式:“参考文献”四字顶格,四号宋体加粗,所引文献按序号排列,小四宋体,不加粗。

(l) 期刊书写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J].杂志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页码或起止页码 最后不加标点。如: [1]李松林,任延军,崔熙等.血红林蚁与鼎突多刺蚁管养成分的比较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l994,29(9):

[2]Brown J J, Mirowski M. The automatic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 defibrillatro: an overview[J]. J Am Coll Cardiol, 1985,6(Suppl 2): 461

(2)书籍书写格式: 序号 作者名 主编.书名[M].出版地 出版社 版次 出版年:起始或起止页码 如: [3]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44 8 致谢格式要求 致谢单独一页,为末页。致谢是作者对本文研究和撰写过程有过实质性贡献或帮助,但尚不足以列为作者的组织或个人表示谢意的一种方式。致谢的言辞应简练、诚恳、朴实、有分寸。切忌浮夸,堆砌华丽词藻,也不要写成抒情散文。

“致谢”二字四号宋体,加粗,居中,中间空两中文字符;内容小四宋体,不加粗。200字左右即可。

具体内容及格式举例见后文: 0

学校代码:13899 学 号:(学号:小四宋体左对齐排,不加粗)

毕业论文 题目: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题目:二号宋体加粗居中排)

作 者: 陶伟利______ 专 业: 中医学_______ 班 级: 06中医2班___ 指导老师: 赵树宏______ (作者、专业、班级、指导老师:小三宋体加粗居中排) 2011年 4 月10日

(日期:三号宋体加粗居中排)

目 录 (“目录”二字,三号宋体加粗居中排,中间空两个空格,下空一行) 摘要 ....................................................2 关键词 ..................................................2 1 病因病机...............................................2 2 辨证论治...............................................2 2.1 气滞血瘀型...........................................3 2.2 寒凝血瘀型...........................................3 2.3 湿热下注型...........................................3 2.4 气血虚弱型...........................................3 3 临床病例...............................................3 3.1 病例一...............................................4 3.2 病例二...............................................4 4 讨论...................................................5 参考文献.................................................5 致谢.....................................................6 (目录内容:四号宋体加粗,按论文编写顺序编写,所列标题层次最多不超过3级,前顶格,后页码对齐,中间用“……”连接) 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标题: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排) 作者 陶伟利 指导老师 赵树宏

(作者、指导老师:四号宋体加粗居中排, 作者与学生姓名、指导老师与老师姓名间空两格,学生姓名与指导老师间空四格)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学专业2006级 ) (学校专业年纪学号:小四仿宋体加粗居中排,年纪学号间空两格) [摘要]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伴有全身不适等。是当今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西医对于痛经缺乏有效地根治方法, 本文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四个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摘要”二字顶格,置于[]内,四号宋体,

加粗;后空两格写摘要正文,小四宋体不加粗)

关键词 痛经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关键词”三字顶格,四号宋体加粗;各

关键词间空两格,无标点符号,小四宋体,不加粗。)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

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1],病因多与内分泌因素,子宫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治疗方法包括止痛药、激素类药,手术等。病人对西药极易产生耐药性,而手术的复发率较高,因此西医对痛经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致使大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中医则从病因着手,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表现而施以不同的方药对痛经进行治疗,从根本上缓解了症状,降低了痛经的发病率。(导语:无须标出“导语”,属

正文内容,小四宋体,不加粗)

1 病因病机(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序号与内容间空两格,无标点符号)

月经周期是女性生理过程中阴阳消长、气血变化节律的体现。中医认为痛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冲任阻滞所致。或因郁怒,气机不利导致气滞血瘀,经血滞于胞宫,排出不畅而疼痛;或因经期感寒涉水,寒湿内侵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滞,排出不畅,不通则痛;或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行经后气血更虚,致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2 辨证论治(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序号与内容间空两格,无标点符号) 《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记载:“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所以,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以及月经期、量、色、质,兼症,舌、脉等进行辨证分型论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