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北苑片区城市设计说明书定稿

宜昌市北苑片区城市设计说明书定稿
宜昌市北苑片区城市设计说明书定稿

宜昌市北苑片区城市设计设计说明

宜昌市北苑片区城市设计说明书

一、项目背景篇

1、北苑片区区位

北苑片区位于宜昌市西陵组团中部、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园区,区位条件优越,片区用地范围位于城东大道、发展大道、三峡快速路和运河围合的区域。

2、规划编制历程

(1)随着湖北省委省政府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打造沿江经济带的宏观战略相继出台,宜昌市的战略地位和城市职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和拓展,在省域城镇体系中被明确定位为世界著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为此宜昌市政府组织编制的新一轮《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对宜昌市城市总体发展格局和建设定位进行了重新论证,勾画出了城市发展的“沿江双中心带形组团式”的空间格局。西陵组团作为城区双中心之一,是市级中心所在地。新的总体规划对西陵组团的发展方向、用地构成、功能结构等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这些要求需要在其下层次的各类规划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2)《宜昌市西陵分区规划(2007-2020年)》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西陵组团的土地利用、道路系统、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进行了更具体的规划布局。

(3)《宜昌市北苑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年)》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指导下,旨在解决片区临城市干道用地开发较为完善,但仍存在配套设施缺乏、道路之间连通性不够、片区腹地开发强度相对较弱、用地结构比较混乱等问题,将北苑片区定位为:是以居住为主,兼有办公、金融等功能的城市综合片区。

四、本次城市设计的任务: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指导下,以《宜昌市北苑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年)》为主要依据,针对北苑片区现状存在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对北苑片区开展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

3、现状分析

(a)现状概况

本次规划片区用地范围位于城东大道、发展大道、三峡快速路和运河围合的区域,属于低丘缓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b)用地构成

片区内现状用地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水域及其它用地等。

(c)人口状况

片区范围内以珠海路为界,南部属东山花园社区,人口12750人;北部属北苑管理区,人口4663人,其中村镇人口499人。片区范围现状总人口约为18000人。

(d)公共服务设施

片区内及周边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市(区)级、居住(小)区两级,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行政办公

片区内行政办公设施多为市(区)级,用地主要沿发展大道分布,包括宜昌市海关、宜昌市技术监督局、宜昌市绿化处和三峡坝区检察院等。总用地面积3.78公顷,占总用地的3.60%。

2、商业金融、市场

片区内商业金融、市场设施以市(区)级银行和专业市场为主,沿发展大道分布有市人行发行库、工行东山支行、建行东山支行、东山家私城、天惠市场等。沿城东大道布置有为东山花园和周边居住小区服务的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总用地面积9.16公顷,占总用地的8.72%。

3、医疗卫生

片区内有一座市级优抚医院和一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地面积2.83公顷,占总用地的2.70%。

4、教育设施

片区内有一座市级特殊教育学校,面积1.76公顷,占总用地的1.68%。东山花园社区另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各一所。

5、市政公用设施

片区内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7.88公顷,占总用地的7.50%。主要包括市邮政局、电信公司、高速公路超载超限检测站等,均为市级市政公用设施。

6、其它公共服务设施

其它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为社区配套的公建,如东山花园社区居委会、北苑管委会、社区活动中心等。

7、周边公共服务设施

片区周边有些公共服务设施对该片区有一定的辐射影响,主要有珠海路变电站、厦门路变电站、宜昌市广电中心、四零三厂医院、四零三影剧院及三峡大学公共服务设施等。

表一 现状主要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

(e )道路交通

片区紧临城市主干道城东大道、发展大道和三峡快速路,对外交通十分便捷。宜昌市道路网规划将西陵二路、珠海路和汕头路延伸连通,将使片区与相邻片区的横向联系更为顺畅。但片区内部支路多为尽端式道路,道路等级、路面质量、连通性较差,严重制约了片区的发展。

(f )建筑质量

经过调查,现状北苑片区内总建筑面积约73.18万平方米。根据建筑质量将现有建筑分为三类:

一类建筑:为现状建筑质量好,基本无法或难以拆除的建筑。

二类建筑:为建筑质量较好,一般条件下可以保留的建筑。

三类建筑:为现状建筑质量较差,可以予以拆除的建筑。

表二 现状建筑质量一览表 经分析,现状建筑状况主要为:一类建筑总面积58.43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80.0%,比例较高,其绝大部分为东山花园社区的居住建筑;二类建筑总面积11.95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16.2%,主要位于发展大道西侧,多为工业厂房和商业建筑;三类建筑总面积2.80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3.8%,主要沿运河东侧分布,多为村办企业厂房和廖家湾村民建房,建筑质量相对较差,有待改善。

(g )绿地景观

片区内现状绿地主要为东山花园小区的公共绿地和北

苑桥头的滨河绿地,面积2.0公顷。

(h )主要问题

1、片区内开发建设不均衡,沿城市主干道已基本开发完毕,但未衔接好内部的开发建设,造成沿运河用地形成建设死角,加大了后续开发建设难度;

2、片区内部道路网不成系统,路网密度低,连通性差;

3、未形成运河防护绿带,公共绿地不足,景观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4、建筑质量参差不齐,与宜昌市开发区的整体景观不协调;

5、片区内公共设施需进一步配套完善。

4、用地适应性评价

片区用地大体可分为已建设用地和未建设用地,其中已建设用地为78.14公顷,占总用地的74.42%;未建设用地为26.86公顷,占总用地的25.58%,未建设用地主要为一、二类可建设用地和运河水域,用地条件较好。

5、上位规划解析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定性宜昌市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把西陵区划归为中心综合服务区,是宜昌市的城市商贸商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和科技文化中心。

《宜昌市西陵分区规划(2007-2020)》定性西陵区为:是宜昌市双中心的重要一极,是宜昌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发展商贸物流、居住、文体科研和旅游服务为主兼有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的城市综合区。

《宜昌市北苑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定性北苑片区为:以居住为主,兼有办公、金融和新型都市工业功能的城市综合片区。本次城市设计将沿用控规对片区的定位做具体的设计。6、设计流程

设计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设计理念篇

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1)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5、《湖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1998)

6、《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7、《宜昌市西陵分区规划(2007-2020年)》

8、《宜昌市北苑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年)》

8、《宜昌市综合交通规划(2005-2020年)》

9、《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

10、《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6)

11、本片区现状调查资料和国家、省、市其它相关法规和规范

2、项目定位

片区建设依照《宜昌市北苑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的相关规定,将片区定位为:以居住为主,兼有办公、金融和新型都市工业功能的城市综合片区。

3、设计目标

在相关上位规划指导下,顺应宜昌市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满足开发建设需要,结合片区现状建设条件,充分发挥北苑片区区位交通优势,努力塑造景观,控制建设,完善功能,提高档次,把北苑片区建成设施配套、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环境优良的城市综合区。

4、规划重点

1、完善道路系统,重点完善支路网络和道路交通设施;

2、预留和控制公共开敞空间和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强化居住(小)区配套设施建设;

3、营造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景观系统;

4、统一建筑风格;

5、打造步行空间;

6、地块与地块之间进行功能复合。

5、规划原则

本规划应在上位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开发建设的实际需要,满足规划科学、手段超前、成果实用、实施灵活的要求。具体贯彻以下原则:

(a)承上启下原则

认真贯彻和落实总体规划的各项发展要求,科学制定各项规划指标,用以指导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

(b)可操作性原则

根据片区实际情况,立足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现实要求,规划编制的成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c)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规划应强调控制与引导相结合,保留适当的灵活性。规划成果体现土地有偿使用和管理运作要求,达到系统、规范、简明的目的。

(d)特色景观建设原则

积极加强片区景观特色建设,利用其优良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打造环境宜人的特色景观区。

6、设计理念

1、空间——步行城市

庭院植入、界面延续、多元文化、活力之街。

以步行导向作为功能配置,环境改造的基本原则。

详见分析篇——空间要点分析部分图纸。

2、建筑——统一风格

新旧融合、功能整合、复合整治、强化特征。

通过指标控制、新旧建筑融合、不同功能建筑进行整合,达成统一建筑风格的原则。

详见分析篇——建筑要点分析部分图纸。

3、功能——功能复合

文化传承、新旧共生、功能整合、五区联动。

缩短交通距离,提升全天候的城市活力原则。

详见分析篇——功能要点分析部分图纸。

4、道路——网络化

区域协作、道路分级、一体换乘、网络联系。

道路分级设置,保证道路网清晰明了,成网络布局的原则。

详见分析篇——道路要点分析部分图纸。

三、规划设计篇

1、用地功能布局

(a)土地利用规划

1、居住用地

片区内居住用地分为三部分,南部为保留的东山花园社区,包括东山花园居住小区、十六化建居住小区和怡景花园居住组团等,用地面积29.17公顷,其中中小学、幼儿园用地面积为4.52公顷。中部为已建或在建的江峡苑居住组团等居住用地,用地面积8.09公顷。北部为规划新增的廖家湾居住小区,用地面积10.52公顷。居住总用地47.78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45.50%。

2、公共设施用地

详见公共设施规划。

3、工业用地

保留四零四厂一类工业用地,六一二厂的部分工业用地和原有的其它工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调整后的工业用地面积为6.05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5.76%。

4、道路广场用地

规划的道路广场用地主要为道路用地、社会停车场用地。根据相关上位规划,规划保留和预留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的道路用地,并根据停车需求布置两处社会停车场,占地面积0.44公顷。同时结合现状建设情况和地形条件,完善支路系统。用地面积为17.40公顷,占总用地的16.57%。

为加强与西陵二路的交通联系,规划结合现状桥位设置6座跨运河人行桥粱。(具体详见道路交通规划图)

5、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主要为规划保留的宜昌市邮政局、宜昌市电信公司和高速公路超载超限检测站。用地面积7.50公顷,占总用地的7.14%。

6、绿地

规划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其中防护绿地为三峡快速路和运河防护绿地,必须按照本规划严格控制。规划绿地总面积5.94公顷,占总用地的5.66%。

具体土地利用规划详见土地利用规划图。

(b)功能结构分区

规划片区结构——“两心、两带、三轴、五片区”:两心:综合服务中心、商贸服务中心

两带:滨河绿带、防护绿带

三轴:发展大道发展轴、珠海路发展轴和汕头路发展轴

五片区:东山居住片区、商贸金融片区、都市工业片区、滨河居住片区、综合服务片区。

详见功能结构规划图。

2、发展规模预测

(a)用地规模

由于北苑片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区位和交通条件,规划将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将现状的村镇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片区总用地面积为105公顷,其中运河水域1.76公顷,则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103.24公顷。

(b)人口规模

片区现状总人口约18000人,规划新增居住用地14.26公顷,根据《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按人均居住用地20m2推算,规划新增人口约7000人。片区人口规模25000人。人口密度为2.38万人/平方公里。

3、生态景观格局

片区空间景观系统规划充分利用现状景观资源,结合片区用地条件,以线性景观和节点景观为构架,以量大面广的现代建筑为景观主体,形成道路景观、绿化景观、建筑景观相互交融的景观系统。

(a)规划结构——“两轴、两带、多点”:

两轴:城东大道、发展大道城市景观轴

城东大道、发展大道既是片区对外联系的交通轴,也是展现片区建设特点的景观轴。

两带:运河保护绿带、三峡快速路防护绿带

以防护功能为主,通过绿化配植,形成富有韵律变化的绿色景观走廊。

多点:两轴两带交汇处及片区内的公共绿地

是城市一定区域或片区内部的地标景观,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唯一性,在背景中容易被识别,是片区景观系统规划的亮点和特色。

(b)景观设计

(一)景观界面

景观界面为地块面对道路或河流的一面。包括开敞界面、连续界面和韵律界面。

开敞界面:是地块临界开敞空间,如广场、河流、公共绿地等而保持自然开敞或渗透状态的界面。在片区内临运河和公共绿地的地块界面应向其所临的绿地开敞,并加强其与绿色空间的连接渗透。

连续界面:是由建筑组成的临街界面,对其不同的处理可以起到界定公共空间、丰富景观环境和利于沿街经营活动的作用。对连续界面的控制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沿街对齐,新建建筑的主要临街面应沿建筑控制线对齐。如果建筑临街高度超过其所临道路两侧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时,建筑临街裙房对齐,裙房高度不超过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上部建筑应适当退进;

2)建筑强制后退

新建筑的功能要求其临街面需留有人流集散的公共空间时,建筑的退进应满足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要求;

3)建筑沿街连续,同一地块和不同地块之中凡新建筑的主要临街面应保持建筑沿街立面的连续性。鼓励建筑一二层采用连廊、骑楼和平台等有利于加强界面连续感和街道整体性的形式,以使公共活动保持连贯便利。

韵律界面:是由建筑或线性绿化组成,在其空间尺度、立面风格和色彩等方面通过艺术处理而富有韵律变化的临街界面。片区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在空间布局、立面设计、风格上应做韵律处理,创造有节奏感的外部空间,运河保护带和三峡快速路防护绿带在植物配植的种类、色彩和体量上也应进行有韵律变化的处理。

(二)公共空间

片区的公共空间应该是系统的、连续的、多层次的丰富有序的系统,包括城市广场空间、街道线性空间、滨水开放空间和小区公共绿化空间等的有机结合,详细设计应强化公共空间的系统性和形态特色,以线性空间为连接轴,打破封闭的街道界面,并向街区和地块内部深入,形成丰富的空间架构,支撑高品质的景观环境。

(三)天际轮廓线

片区地形西高东低,东边临发展大道一侧以高层建筑为主,高度一般在80米左右,局部设置100米以上的建筑作为区域内的标志性建筑。西边临运河一侧以多层和小高层居住建筑为主,创造亲切宜人的城市生活氛围,中部多为多层建筑,局部地段布置高层和小高层建筑,强化空间特色。总体上形成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天际线。

(c)环境设计

(一)建筑形式与色彩

建筑形式与色彩是城市各种建筑功能的外在表现方式,本次规划对此进行了适度的引导和规定,以使片区建筑整体健康有序。

公共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建筑立面强调艺术化的处理,建筑色彩以淡雅的暖色调为主,主楼部分淡色,裙楼部分可适当加深,玻璃色调为蓝绿色调。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做相应的变化。

居住建筑以暖色调为主,各地块内的建筑立面在材料、色彩和质感的处理上应统一和谐,在视觉上给人以变化和连续的感觉。建筑屋顶应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进行重点设计,并适当增加屋顶绿化。

(二)街道设施

街道设施是具有服务、景观、管理功能的城市小品,依据街道设施的作用分四类:

1)功能性设施:如电话亭、候车廊、垃圾箱、路灯等,应等距布置,以满足服务半径的需求;

2)信息性设施:如街区图、指示牌等,宜设置在街道交叉口等人流集散点附近;

3)休憩性设施:如座椅、凉亭等,布置在人流集中的地段和公共绿地;

4)观赏性设施:如花坛、雕塑、喷泉、水池等,结合景观节点布置,形成局部区域的视觉中心。

(三)街道绿化

街道绿化配置地带包括绿化缓冲带、休憩绿化带和建筑退线带。在绿化缓冲带种植单列乔木,地面以草坪为主,在人流集中处,地面以硬质铺地为主,间植花卉;在休憩绿化带种植双列乔木,间植花卉,加强遮荫效果和美化景观;商业界面的建筑退线带,以硬质铺地为主,间植花卉,提供人流活动空间,非商业界面配置密植绿化,加强遮蔽效果,保持用地的私密性。

(四)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是片区步行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其对环境美化效果十分显著。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可以界定不同空间特征和用途并形成空间个性。设计中应遵循整体统一原则,加强与其它景观要素的协调统一,避免随意变换铺料与形式所造成的空间凌乱;遵循安全性原则,保证铺装材料的强度要求和安全性要求;遵循外观适度原则,包括对色彩、肌理和尺度的控制。

(五)标识与广告

标识与建筑、广场、绿地、公共场所和设施有机结合,直接反映城市的品质。在片区的主次干路的交叉口设置城市标识系统,给机动车和行人以方便、明确的位置指示,在重要节点附近,应通过标示牌将该街区的道路交通组织及停车场等信息清楚表示,同时注重路面标线的景观性和明确性。各种标识的设置应具有最大的能见度,设置高度应考虑人的视角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招牌和广告应采用简洁、设计良好的型式,使其对片区的景观产生较好的辅助效果。原则上除商业建筑外禁止设置固定的大中型商业广告,小型广告可结合建筑、设施、小品和标识系统灵活设计,为城市空间提供丰富多彩的点缀。

(六)无障碍设计

公共场所和建筑物出入口有高差的地方均应设计方便步行或轮椅通行的坡道,主要道路的人行道应铺设连续的盲道,公共场所的电话亭和厕所等必须考虑为残疾人和儿童设置专用的设备。

详见景观系统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

4、规划区交通组织与道路空间设计

(a)道路等级结构

北苑片区道路交通规划依据《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宜昌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专项规划》和相关规范,在保证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道路发展设想基础上,并进一步考虑北苑片区交通发展要求和对外联系情况,以交通便捷、安全可靠、满足使用为基本原则进行。

(a)路网结构——“两横、四纵”

规划以《宜昌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专项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干道网为骨架,结合片区内的用地及地形状况,规划的道路基本形成了“二横、四纵”的道路网格局:二横:发展大道、西陵二路

四纵:城东大道、珠海路、汕头路、三峡快速路

(b)道路规划

片区内及周边主干路基本为《宜昌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专项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干道网,干道网中需优先考虑的是汕头路和西陵二路延伸段的修建,它们是带动片区今后发展的基础,珠海路延伸段受现状建设条件的制约,近期贯通难度较大,规划严格控制道路红线,禁止新建项目建设。

规划新增的道路主要有运河路、北苑一路、北苑二路、北苑三路、北苑四路和廖家湾路,均为片区内部支路。

片区道路网系统中,三峡快速路路基宽为20-24米,长为627米;主干路红线宽为36-60米,为一块板,道路

总长度为5281米,路网密度为5.03千米/平方公里;次干路红线宽均为36米、一块板,道路总长度为1264米,路网密度为1.20千米/平方公里;支路红线宽为7-15米,均为一块板,道路总长度为4974米,路网密度为4.73千米/平方公里。

规划新增道路的竖向设计充分结合地形,横向道路纵坡为0.2~0.3%,纵向道路临发展大道一侧纵坡为2.7%~6.5%,临运河路一侧纵坡为6.7%~11.8%,所有道路横坡为1%~2%。

表三片区主要道路一览表

(c)静态交通规划

根据《宜昌市西陵分区规划(2007-2020)》要求,在片区内珠海路和汕头路的中段各规划一处社会停车场,用地面积分别为0.26公顷和0.18公顷,可提供约140个社会停车位。其它地块根据其用地性质严格按照《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指标要求配建停车位。

详见道路系统规划图。

5、建设开发控制

(a)控制原则

建设开发控制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综合利用效益和兼容性,同时也需注重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即可以满足实际操作要求,又可满足控制的科学性、灵活性要求,适应现代城市开发、管理发展的要求。

(b)指标选取

根据城市规划管理要求,以实用性、可操作性、科学性为原则,规划选取了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等几项主要指标,同时选取了建筑后退红线、机动车出入口、居住人口容量、配套设施等几项附加指标。其主要控制指标分别为:

1、容积率: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规划控制指标为最大值。

2、建筑密度: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占地块面积的比例(%),规划控制指标为最大值。

3、绿地率:指一定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与地块用地面积之比(%),规划控制指标为最小值。

4、建筑限高:指建筑物室外地坪至屋面外围非透空女儿墙或檐口的高度,规划控制指标为最大值。

(c)指标控制

根据建设要求,在科学分析土地开发、收益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各地块开发的指标控制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推动片区内开发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各项公益设施的建设,尽量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本次规划的容量控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具体参照《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实施:

1、居住用地:多层住宅容积率不大于1.6,建筑密度不大于30%,绿地率大于30%;中、高层住宅容积率不大于3.5,建筑密度不大于25%,绿地率大于30%;中小学、幼儿园容积率控制在0.8~1.0,建筑密度控制在25%以内。

2、行政办公用地:容积率控制在2.8~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

3、商业金融用地:容积率控制在3.0~5.0,建筑密度不大于40%。

4、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大于1.6,建筑密度不大于40%。

5、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2以内,建筑密度控制在15%~30%。

6、绿地:主要为运河防护绿地,以绿化为主,严格控制其建筑密度在5%以下,绿化率在85%以上。

(d)地块划分

片区内的用地根据用地权属、道路网骨架、用地性质等因素,按照“街坊——地块”的两级方式划分用地。划分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性质用地要求,以利于控制、便于开发为原则,尽量满足用地开发常规使用要求,实际操作中也可以根据开发要求将用地进一步划分或合并使用。

规划中根据主要道路骨架,以珠海路和汕头路为界划分为A、B、C三个街坊;根据用地性质和各类规划控制界线,又将这三个街坊进行细分,共分为55个地块。

四、设计导则篇

1、总体思路

随着湖北省委省政府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打造沿江经济带的宏观战略相继出台,宜昌市的战略地位和城市职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和拓展,在省域城镇体系中被明确定位为世界著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为此宜昌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勾画出了宜昌市发展的“沿江双中心带形组团式”的空间格局。西陵组团作为城区双中心之一,是市级中心所在地。新的总体规划对西陵组团的发展方向、用地构成、功能结构等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这些要求需要在其下层次的各类规划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宜昌市西陵分区规划(2007-2020年)》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西陵组团的土地利用、道路系统、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布局。

《宜昌市北苑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年)》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指导下对北苑片区的土地利用、道路系统、公共设施、景观系统、工程管线等作了更具体的规划。

本次城市设计通则以城市开放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城市公共空间即“非任何集体或个人所拥有的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规划干预公共价值领域的主要对象。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公共开放空间、公共交通、公共建筑、公共环境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是城市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

本次城市设计对宜昌市北苑片区定位为:是以居住为主,兼有办公、金融和都市工业等功能的城市综合片区。

2、基本原则

(a)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设计通则要围绕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视觉、行为、心理特征,体现人文关怀,强调人的安全、舒适、愉悦,以此达到改良街区环境的目的。

(b)生态可持续原则

注重片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与提升,并通过城市设计将生态环境纳入城市基本结构。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提倡绿色出行,以达到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和谐。

3、基本要求

本通则涉及的公共空间包括公共开放空间、公共交通、公共建筑、公共环境四个方面,以下针对四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通则。

(a)公共开放空间

公共广场设计应体现安全理念,内部设施尺寸应按照成年人、老人和残疾人、幼儿三个标准设置,步行道必须设置盲道,为特殊人群的使用提供方便。

必须保证公共广场拥有开放的、连续的步行区域。

广场的硬质铺地必须避免出现眩光,铺地必须有不少于20%的面积采用具有较好排水功能的砖面。

公园树种选择符合宜昌地区气候情况,实用性与观赏性结合,提高公园品质。

注重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不得出现严重影响滨水区天际线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b)公共交通

将片区道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及景观性道路三大类。针对不同的道路制定相应的设计通则。

交通性道路主要满足车行交通要求,其设计必须满足快速交通设计规范。

生活性道路主要为相关的出行和到达的交通量占主体,道路上行人较多,应更多的考虑人的需要,必须考虑公交、非机动车、行人优先。在非机动车及人行道上不得设置停车位。

景观性道路一般位于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景观性道路建议设计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结合布置。

人车分流,构建无障碍、有吸引的步行连接系统,串联公共活动空间,形成步行网络。

人行道铺地尽量选择不同形状或颜色,可以引导步行者前行和提高道路可识别性。

沿街停车场不宜直接将入口开向主路,为保持主干道两侧沿街景观界面的连续性,建议在停车场与主干道人行道采用构筑物作为视线隔离。

(c)公共建筑

建筑与周边环境应有机结合,强调建筑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并采用适宜的生态技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建筑群体的高度轮廓线应与北苑城市片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相协调。

宜昌市的主色调提倡以金色、绿色、银色为主,北苑片区建筑色彩必须在适应宜昌市城市主色调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建筑制定不同的色系。

建筑外立面不得使用超过三种不同材质的材料。

建筑外立面不得使用亮面贴面砖。

建筑外立面不得使用大面积镜面反射玻璃(大面积指超过单个里面面积20%以上)。

鼓励使用耐久,有吸引力,品质和做工精细的建筑材料。

沿街公共建筑底层裙楼的高度应避免过高或过低,给行人造成压抑感。底层裙楼入口的高度应控制在3-5m,入口可采用雨棚或挑檐方式。底层裙楼采用骑楼或拱廊形式,高度应控制在4-9m。底层裙楼采用面积较大的玻璃墙面,玻璃墙门窗的高度应控制在5-8m。

公共建筑沿街面建议在一层二层采用较大面积的玻璃材质,增强行人对建筑内部的可视性,活跃街道气氛。

新建建筑风格应与既有建筑保持协调,严禁出现风格迥异或造型特异的建筑。

新建单体建筑高度与体量应与基地周边环境相协调,避免出现在城市环境中出现突兀失调,影响城市整体风貌。

街道两侧避免设计和建造过长、连续不间断的建筑正立面。

(d)公共环境

公共环境设计以保障人安全舒适的使用为基本目标,同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座椅设计遵循人体工程学理论,高度在320-450mm,深度375-400mm,座椅宽度为60-70cm/人。

座椅宜采用环保卫生型的材料,且易维护和保洁,避免形成座椅底部的卫生死角。

公共设施的造型、色彩、质感、材质等要结合周边的整体环境、建筑风格、城市文化。

废物箱设置形式应符合分类要求,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协调,容积满足量的要求,便于投放、收运和保洁。

围墙作为分割空间的主要元素,建议采用通透的形式,形成连续通透的视觉景观,尽量避免用实墙围栏。

围栏的高度宜按以下标准设置:限制人进出的,高度为1.5-2m以上;隔离植物的,高度为0.4m;限制车辆进出的,高度在0.5-0.7m左右;标明用地分界的,高度在1.2-2m左右。

围栏可选用铁艺、砖墙与木质相结合的围墙,材质选用应考虑环保和防腐性能。

多高层建筑的广告标识面积不应超过该墙墙面面积的20%。

独立设置的广告牌,标识牌不应妨碍交通组织及景观视线。

在建筑物、构筑物上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不得破坏城市风貌和市容环境。

设置在墙体上的牌匾标识,不得大于设置所在墙体的20%,并不得超出墙体外沿设置。

广州长岭居城市设计规划说明书

广州市长岭居城市设计说明书 一、认知篇 0B1 .规划背景 ,中国第三大城市,岭南文化的兴盛之地。长岭居,位于萝岗区,是广州东部山水新城的重要组团。为进一步优化提升广州市、萝岗区的城市功能布局和人口分布,拟在萝岗区选址建设高端的、具岭南风格的大型低碳居住区,为企业家、海归精英、科技人才提供高端居所—长岭居,规划人口20余万人,以承接老城区疏解的人口,促进萝岗中心区的职住平衡,实现与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的共同协调发展。 本设计在《广州东部山水新城总体规划》、《长岭居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为依据及城市设计框架的指导下,营造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宜居城区。 1B2 .现状概况 2.1规划范围 总体城市设计范围用地面积共3490公顷,其中,一期详细城市设计范围用地面积约4.35平方公里。 规划用地北至广汕公路,南至广惠高速公路,西至萝平路,东至永和大道。 2.2区位分析 (1)从广州层面分析,项目位于广州30分钟生活圈内,利于承担广州中心城区居住、研发、商业服务等功能外溢。 (2)从广州东部山水新城层面分析,长岭居是东部山水新城的重要组团,可以依托地铁21号线,成为东部山水新城TOD开发走廊的服务节点之一,为广州东部山水新城内中新知识城、科学城、永和工业区等产业高地提供优质的城市及居住配套。 (3)从萝岗区层面分析,长岭居依托广惠高速、广汕公路、长岭路、永和大道等区域性干道,地铁21号线以及萝岗区捷运系统,与萝岗中心区及各功能组团联系便捷,利于促进萝岗区职住平衡。 2.3人口、产业状况 (1)人口 规划区范围内涉及岭头、水西、长平、贤江、禾丰五村农村居民点,户籍人口共计6951户,16446人。 (2)产业 农业方面,规划区内主要以甜橙,荔枝等特色水果品种种植为主,另有部分水产养殖。 工业方面,长岭居范围内现状工业主要集中在规划区东部的永和工业区内,主要有五类:仓储物流类、工业化工类、机电科技类以及汽配加工类,每类分别大约有3、8、11、10、5家,共约37家。长岭路沿线零散分布少量低附加值工业企业。 服务业方面,长岭居范围内服务业主要为餐饮、住宿,主要沿长岭路及围绕水声水库、广州市干部疗养院分布。 2.4现状建设情况 现状建筑总面积约296.76万平方米。规划范围内主要以村民住宅和工业建筑为主,其中旧村住宅约143.1万平方米、工业建筑约114.61万平方米,其余为商业建筑、公共服务设施、新村安置用房等。 规划区内主要有长平村、岭头公司、水西村、贤江村、禾丰旧村五个村庄。根据统计,五个村庄的总建设量共计:143.1万平方米。在本次规划区内,岭头公司共有茅坦村、斗岗村、羌洞村等7个经济合作社,总建设量为26.67万平方米;水西村共有水东村、华丽村、元贝村3个经济合作社,总建设量为25.00万平方米;长平村共有山塘社、屋角社、高田社等5个经济合作社,总建设量为18.59万平方米;贤江村共有贤一、贤二、贤三3个经济合作社,总建

城市设计构思说明

某市居住區城市设计 某市居住區的开发建设,对于这座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契机,而对于规划设计来说,则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将成为居住區规划建设的关键,也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规划应通过何种“结构方式”来处理社区与城市的关系? 如何通过环境和建筑的塑造来表现基地的特色?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方式、开发规模、开发内容、形态组合如何? 如何将其打造成为这一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宜居典范? 社区邻里空间与景观特色如何体现,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居住生活需求? 愿景与目标 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与方法, 塑造带有都市水环境特色的、城市街区式的资源型景观社区 以及具有高品质居住环境和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理想之城 我们期望把某市居住區建设成为: 一个融合当代新城开发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的经验 具有高品质社区环境与理想城市结构的宜居之城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将其设计成为: 1.特色鲜明、可记忆的城市意象 2.充满活力、混合使用的公共中心 3.适宜步行与交往的街道与广场 4.多样化、资源型的居住环境 5.连接山水的开放空间与景观网络 6.完善、便利的公共设施与服务 7.高质量、多元化的水环境 8.生态友善的绿色之城 9.可持续的宜居之所、低碳之城 设计理念 景观都市主义:景观以更积极的姿态介入城市结构的形成与城市空间的营造,与规划、建筑相互整合而形成的城市综合环境,更能决定城市的物质形态与城市体验。 景观在这里不是一个独立的环境要素,而是开放的、组织城市形态和功能的空间结构和触媒(催化剂)。

设计构思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本案的整体设计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整合连接——整体城市结构与系统的衔接、补充与完善 带状公园——顺应基地脉络,强化基地生态 复合中心——营造特征鲜明的城市中心与邻里生活中心 水景网络——用水环境连接各个中心,并形成路径的特色 重塑记忆——经典要素与场所的塑造 整合连接——整体城市结构与系统的衔接、补充与完善 我们的设计致力于对某市居住區整体结构的完善以及社区与城市关系的统筹。强调其与新城功能的整合互补和路网的相互衔接。 基地被城市道路分成上、中、下三个片区,每个片区均相对独立和完整。由此,我们在基地中部设计了一条纵向的社区生活主干道,在将三个功能片区相连接的同时,也将北部的姚江公园、中部的中央公园以及西南角的滨水绿地公园串联起来,成为整个基地中富有特色的一条花园生活街道 带状公园——顺应基地脉络,强化城市生态 规划保留并改造贯穿基地中部的河流,并以此为主脉,形成整个区域的中央公园,将其打造成居住區的自然生态核心和公共活动中心,以其作为功能分区的潜在边界,由此决定了居住區的景观生态特质。 复合中心——创造特征鲜明的城市中心与邻里生活中心 规划沿中央公园(中部水系和中央绿化景观带),通过建筑间的紧密联系形成相关功能集聚并适度混合,创造明确的、且具有强烈的空间质感和情境的城市中心,并在三个功能片区中结合现状水系,形成各自片的邻里中心,由此构建一种开放的网络化结构,从而产生自然的引力来诱发城市生活的交叠和互动,形成丰富多元的生活图景。 水景网络——以水环境连接各个中心,并形成路径的特色 规划将原纵向穿越基地的两天条水系保留和连接,由此将基地三个功能片区和三个公共中心,以及三个公园通过环境连接在一起,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环境和网络。 重塑记忆——经典要素与场所的塑造 规划通过建筑间的关联整合,使城市环境回归人性尺度,营造一个连续变化的开放空间系统,并力求在其间重塑和再现经典的传统居住的空间和意象。中央街道,城市中央公园、邻里公园这些美好的场所,将成为这里生活美好记忆的地方。从而使其具有传统居中空间中生动而细腻的品质,真正融入并激发充满活力的新城生活。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平面图,透视图等 关键词:设计说明;广场景观;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一、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本方案的景观设计概念一反“常规内向的”购物商业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思路和概念断然将城市商业村落迁到了公园里。我们相信这种朝向自然景观的商业街最适合当地人的思维及喜好,这是一种可以同时交流享用的街道、漫步路,水道、广场和公共绿色空间等区域,人们可以在这里用餐、娱乐、购物、工作、休闲放松。我们坚持利用自然,反对一切人造的,粗劣的东西,相信人们会愿意感受自然的光线、新鲜的空气,地域的情调、优美的建筑和材质。自然的商业感受将更有趣、更艺术化。一切能发挥人们想像的景观元素将呈现在公共空间里。 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策略 多层次的体验:设计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把不同的景观元素穿插利用到院落空间、广场、街道和水岸线。 生动的水岸线:独特的水景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无论是散步、逛街,还是表演,都有不同的景观节点,丰富的水岸线设计为行人提供了不同的感受。 公共领域:在这个大的区域里,合理的配置了不同主题的公共空间:购物、餐饮、娱乐、消遣、休闲、健身以丰富购物的感受。例如,配合主力店入口的景观设计可以置一个室外卖花空间,或者在餐馆的外部公共空间可以设置一个卖食品的空间。这种室内外配合的设计能吸引更多的客人。 蛇行的和梯形的通道:像孩子的游戏,景观领域像蜿蜒的人行的蛇行路。例如弯曲的水岸线散步路和东西向的弧形步行路联系了未来的娱乐中心、主力店和公园的主入口。一系列的节梯或桥体被运用到整个项目,每个设计思路都有它的特别情趣性。 景观介入:许多的漫步路都非常长,为避免其单调性,我们介入了许多景观元素、不同的材料和铺装图案。在商业街建筑北部,以引进的水体刻意的打破了过长的漫步路。放射形铺装的运用和水边的平台都打破了其单调性。 漫步路和街道景观:东西向的曲线路把人们导入北面沿湖景观及中心公园,放松的步行路联系着不同的景点。岸线前的步行路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是很活跃的。这里的夜生活也很丰富,因为这里分布了水景、公共艺术和雕塑和室外街具小品。各种动态的和好玩的水景观像珍珠一样被串在沿湖建筑主轴线上。每个水景被清楚的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平静的水池、戏剧性的喷泉等。

《山西省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指南(试行)》

山西省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指南 (试行)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7年6月

目录 1总则 (1) 1.1制定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总体城市设计的任务 (1) 1.4基本原则 (1) 1.5主要内容 (1) 1.6成果构成 (2) 2总体城市设计准则 (2) 2.1文本要求 (2) 2.1.1城市特色与风貌 (2) 2.1.2保护自然山水格局 (2) 2.1.3优化城市总体形态格局 (3) 2.1.4片区划定与指引 (3) 2.1.5典型要素控制 (6) 2.2主要图纸 (7) 3总体城市设计实施说明 (8) 3.1内容要求 (8) 3.2实施管理 (8) 4近期建设指南 (8) 4.1行动计划 (9) 4.2专项规划研究 (9) 5公众宣传册 (9) 5.1编制宣传手册目的 (9)

5.2宣传内容 (9) 5.3宣传册要求 (10) 6综合研究报告 (10) 6.1分析问题与评估现状 (10) 6.2设计思路的研究 (10) 6.3城市特色研究与确立 (11) 6.4相关规划调整建议 (11) 7附则 (11)

1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规范总体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提高总体城市设计编制质量,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依据《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指南。 1.2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我省市县单独编制的总体城市设计。 1.3总体城市设计的任务 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传承历史文脉,定位城市形象,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空间意向,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1.4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满足人的认知、使用功能、审美要求和生产生活需求,营造高质量、人性化城市环境空间。 (2)宏观整体。整体把控,建立有机的系统,形成完整统一的城市风貌。 (3)特色突出。尊重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特征,营造协调、整体与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 (4)注重实效。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管理需求,对接实施主体,重在操作性。 1.5主要内容 以城市整体为设计对象,分析和研究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确定城市总体空间格局,组织公共空间体系,构建景观风貌特色,提出控制和引导城市整体空间要素的要求。建立分级分类管控体系,

台州市椒江区商业中心城市设计说明资料

台州市椒江区商业中心城市设计简要说明项目概况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北接宁波、绍兴,西南连温州,西邻金华、丽水,东邻东海,辖三区两市四县,陆域面积9411平方公里,人口约546万。台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6.6℃-17.7℃,年平均降水量1632毫米\主导风向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夏季影响本市的台风风力10-12级。 台州市城市空间形态特色为环绿心组团式城市,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心(绿心)六脉(六条生态廊道)四组团(椒江组团、黄岩组团、路桥组团、滨海工业组团)”,总面积1536平方公里,现状市区人口149万,城镇人口约70万。台州市市政府驻地为椒江,椒江组团是台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研中心,邻港工业基地,椒江组团包括椒江老城区、台州经济开发区、洪家、章安-前所等,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5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0万人。 椒江区商业中心规划用地位于椒江老城区核心地段,东起解放北路(现状红线宽度36米),南至中山西路(现状红线宽度28米),西到轮渡路(现状道路红线26米),北以工人路(现状红线28米)为界,总用地面积约为32.2公顷。规划用地现状较为混杂,内有大量的民房,还有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学校等公共设施,也有部分企业用地。规划用地内现状居民约1600户,住宅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另有商业建筑约5万平方米。 项目工作流程 我们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商业地块和具体建筑设计阶段,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地域文脉、商业业态、消费行为,技术和理念、实施策略来更理智更科学地建设城市面貌,整合城市要素,复兴商业空间。 1、区位条件 椒江区商业中心位于椒江旧城商业最繁华的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是椒江老城区的核心地段的公共活动空间,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 从自然景观区位条件来看,本片区南依凤凰山,北与椒江相距仅400米之遥。拥有靠山面江的良好景观区位条件。

市民广场设计说明

市民广场设计说明 摘要:城市广场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与发展的象征,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 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广场反映了城市悠久的发展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魅力,同时也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域性景观设计是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及地域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特点为基础,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设计与地域特色相结合,使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得到表达和展示,使城市广场成为表现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最集中的地方,成为真正的“城市的标志”。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景观;特色 一、项目概况介绍: 基地位于中卫市文化中心,地理位臵十分显著。总面积约2.6公顷,东、南面紧邻城市道路,东部道路一侧为展览馆、科技中心,南部道路一侧为居住区,北部为少年儿童图书馆,西部为学校,基地地势平坦,西部有国槐等古树需保留。见基地附图。 通过规划设计,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运动、观演、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市民广场。 中卫市地处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寒长,夏热短,春暖快,秋凉早,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风沙大,气象灾害较多等特点以干燥少雨,多风沙,四季分明,夏季干燥炎热,冬季寒冷漫长,昼夜四季温差大,降雨集中,蒸发强烈为特征。 年平均气温为8.1-8.6℃,多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6.2-39.3℃,极端最低气温为-23.7 --30.6℃,区内日温差较大,昼夜一般相差11-16℃。年平均降水量200mm左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在1600-2000mm,年平均风速1.8-2.7m/s,以偏北风为主,最大风速15-28 m/s,多出现在春季。年平均相对湿度55-58%,最大积雪深度4-10㎝,最大冰冻深度0.8-1.0 m,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区内无霜期152-192天。 二、设计景观意义: 市民广场蕴涵着各种意义、象征还有使命,地域文化特色能够体现各个不同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_王琛

99 《商场现代化》2008年9月(下旬刊)总第552期 品牌战略 提到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无不具有其独特的视觉形象。品牌标志设计作为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最重要的要素,其发展变化影响着品牌整体视觉传达的设计效果。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国内品牌视觉基础要素设计的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媒体迅猛发展,这都影响着品牌标志设计的造型结构、色彩表现、形式语言,以及理念的表达等方面。 1.品牌标志设计形态上的发展趋势 第一,文化类品牌标志设计形态上偏向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图形或具有中国典型意义的物体形态的演变,运用中国书法写意的手法等,使得文化类品牌标志设计整体形成中国文化风格。比如,中国申奥标志设计就是采用中国书法的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太极的武术姿势进行演变,得到了这个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的图形符号。 第二,科技类品牌标志强调简洁,由于国内消费者普遍认同国外的科技水平更高,因此科技类品牌标志其形态上趋于西化,多喜欢采用代表地球的圆形,以及象征经纬线的线条或直接英文字母的变形。比如,中国知名品牌TCL、海信等品牌标志就直接对英文字母进行了设计,简单、通用性强。 第三,房地产类品牌标志的形态多种多样,总体来说趋于多样化化发展,既有简易化形态的字体标志设计,又有立方体抽象建筑化形态设计,有浪漫的纹样装饰图腾的设计,还有中国式山水写意的设计等等。比如,山水名苑就运用的是中国山水写意的标志形态。 第四,生物医疗或医院类品牌标志的形态大多喜好采用给人科技感、安全感形态的图形。此类品牌标志设计中采用圆形、十字形、正方形、叶形的形态居多。比如,中国红十字会标志设计就是采用正形为四片叶形,负形为十字形。 第五,食品类品牌标志设计形态趋于复杂化,此类品牌标志设计多采用人物头像、卡通图像、字体变化等图形,使得食品类标志设计更加生动形象,具有亲和感,拉进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比如,国内知名品牌——王致和腐乳的品牌标志就是采用的人物头像,而康师傅品牌标志采用的是卡通形象。 第六,服装类品牌标志设计区域两种,一类喜好采用人物、动物、植物形态;一类直接采用字体设计。比如,国内知名男士服装品牌七匹狼男装,以及报喜鸟服装都是采用的与品牌名称相对应的动物的形态,而李宁运动品牌标志是对英文字母“L”进行演变,如同飞扬的红旗或燃烧的火炬飘扬在中国大地上空。 2.国内品牌标志设计色彩上的发展趋势 国内品牌标志设计的色彩上也开始逐渐摆脱原来的纯色填色的固定模式,开始在色彩上大胆使用更丰富的材质或具有光泽的渐变色彩,使得国内品牌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国内品牌标志的色彩也根据不同的行业形成各自的着色特点。比如,生物医药类品牌标志偏好绿色与蓝色,科技类品 牌标志偏好深蓝色与灰色,化妆品类品牌标志偏好粉色、嫩绿色、浅蓝色,食品类品牌标志偏好红色与黑色等。 3.品牌标志设计意义及作用上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图形美观的形式主义阶段走向体现品牌文化内涵的阶段。从最初对品牌视觉形象图形美观的形式主义的绝对信奉,导致了品牌视觉形象图形符号泛滥,其设计严重脱离了品牌产品的特质,大量具有相似形态的图形符号充斥着消费者的眼球,同时也导致了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工艺应用越来越趋于复杂化、高价位化,使得品牌产品的价格严重上扬,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内涵。国内海尔品牌文化如同一股清泉流入品牌视觉形象市场,海尔品牌文化的成功,带领着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从单一的图形美观走向体现文化内涵的阶段。 其次,从销售品牌产品而强化形象的作用走向推销品牌理念作用的阶段。品牌标志设计已经不再是原来单纯区分品牌产品的作用,其被动的地位逐步上升位主动的地位,它向人们推销着其所代表的品牌的理念与观念,与消费者在情感上达成一种共鸣。 二、品牌视觉应用要素设计的发展趋势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设计。除了品牌标志的变化之外,品牌视觉应用要素设计冲破了某些束缚,变得更大胆、更加前卫,更能掠夺消费者的视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散乱化到标准化的转变 虽然中国现代品牌形象设计市场依旧存在着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散乱化的现象,但是相对于以往,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观,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已经朝着标准化的趋势迈进。国内绝大部分知名品牌都己经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其设计标准趋于标准化、精准化,在其应用范围、材质上考虑得更加全面细致。例如,中国网通这一知名品牌,其品牌视觉应用形象对品牌标志应用就采用了标准化的规定,规定了其最小尺寸,以及不可入侵的区域等细致问题。 2.从死板化到人性化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品牌视觉应用形象也从原来的死板化走向人性化设计。除了标志摆脱了原有的死板的简约造型外,品牌视觉基础应用部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辅助图形的形式也更加时尚、多样化,使得品牌视觉形象应用系统更加艺术性,更具表现力。科学技术上的进步成果也被大量地引入到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运用中,新奇的裁剪样式、印刷工艺上的先进成果都大大地改善了现代中国品牌视觉形象的应用,更趋于生动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白 玉 王基建:企业形象策划.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柒耀琦:中国传统图形创意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3]胡晓芸:广告文案写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 王 琛 张彦辉 河北大学 [摘 要]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设计,品牌标志设计作为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最重要的要素,当代标志设计一定要按照社会的发展需要,向民族化、多元化、人性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基础要素 应用要素

城市设计说明

城市设计说明 一、背景 随着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逐渐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内生与外资双轮驱动效应日益增强。而禹州地处中原经济区核心圈层,临近郑州、空港经济区等两大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良好。同时禹州市是著名的夏都、药都、钧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根据许昌总体规划,禹州定位为许昌市域副中心,是夏文化、钧瓷文化传承中心、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域重要节点,描绘了禹州作为中心城市职能的宏伟目标与蓝图。 随着郑万高铁与禹州站点的规划建设,禹州将全面进入高铁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并积极融入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铁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内。郑万高铁将对禹州交通、旅游、对外开放、拉动产业升级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的动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长期以来,禹州市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资源型经济扩张的路子,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及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城市面临极大的城市转型压力。另一方面,现状禹州人口密集,城市拥挤,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薄弱,既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也与日益增长的市民生活服务需求和许昌市域副中心的总体发展定位不相匹配。禹州亟待进行城市空间外延拓展,培育城市综合服务职能。 而颍北新区位于颍河以北,与老城区隔河相望,区位条件优越,土地资源储备丰富。是禹州未来城市发的城市核心区域,也是未来支撑禹州城市功能升级的核心区域。因此,在此背景下,禹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禹州市颍北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以应对新区发展形势的变化,切实指引新区的开发建设工作。本次城市设计全面分析了颍北新区发展态势、系统评价了区域及场地现状资源、详细解读了已有规划指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颍北新区建设

品牌视觉设计

中国的设计公司根本不具备"品牌设计"的能力!中国也不具备可以让设计公司实现“品牌设计”的土壤。毫不夸张的说“5年内中国的设计公司谈品牌设计99.9%是扯淡的” 原因有三 一、中国的企业从传统的制造行业转型做自己的品牌,其自身因为前期过于依赖代理商复制的关系,这就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很多原本不错的策略或设计企业本身是认可的,但很大程度是不可能在短时间执行下去的,甚至根本无法执行。原本应该由企业主导品牌战略的格局最终弄得个本末倒置,代理商说了算。而代理考虑的往往是眼前的利益,他们因为利益和成本不愿意接受一些新的概念或者模式大有人在。而企业本身因为过度依赖于代理商,在决定公司一个大的战略的时候受制于人。就这一点就足以让中国的品牌建设受阻。若希望改变这一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企业过渡依赖和受制于人的局面。 二、中国几乎99%的企业不愿意将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方向交给品牌设计公司,事实是这也完全不可能,中国的设计行业起步不过10来年,说具备与企业一样高度的设计公司几乎没有,说依靠品牌设计公司来完成企业品牌战略的设计,那几乎就是在痴人说梦。 三、品牌设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品牌设计”不是“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包含于品牌设计之中,而品牌设计包括的环节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品牌设计中的产品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外包装设计......),渠道设计(代理商制度设计、模式设计.....)价格设计、视觉形象设计、营销战略设计等。这么多与品牌相关联的设计交互在一起,而在中国大部分的工作需要企业自身去完成(一些工作也必须是企业去完成),部分诸如营销模块借助外力去完成。那么这就意味着一个问题,这些交互在一块的事情其实是细分为了好几个模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若企业在选择外脑完成这些模块的时候若在战略上达不到一致就几乎会葬送品牌。所以那些可能影响到品牌成长的核心元素师必须掌握在企业自己手中的,不然必将葬送你的品牌。 这些原本因为企业自身没有能力和资源解决的问题(比如企业没有自己的战略部、情报部、品牌分析部等)。至少5年内在中国是不可能有太大改观。问题不在企业也不在设计公司,而在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观,所谓品牌设计公司就不要去做这个梦了。这个格局的存在必然让行业得到更为专业的细分。做品牌营销的还是做好你的营销,做品牌视觉设计的还是做好你的视觉设计,不过在服务同一个品牌的时候需要你们心行一致,做到有效沟通,而不是各自为政。 中国的品牌设计任重道远,但更需要我们务实而客观的认识。细分后的外脑们,需要共同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企业走出品牌困境,这样中国的品牌之路才会有出路 作为品牌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品牌视觉设计”。力锐需要在这几年中坚守这片净土,务实而客观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安阳市彰德路城市设计说明书

安阳市彰德路(南段)城市设计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Planning Background 安阳,作为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浓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京珠高速公路、安林高速公路的开通,安阳市行政区划调整和行政中心东迁,给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2006年安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更给安阳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根据安阳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从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角度确立了安阳的区域定位和空间格局,进一步推动了安阳市的建设与发展。 彰德路(南段)的城市设计就是在这样良好的规划背景下呼之欲出。 第二章项目区位与规划范围Location And Boundary 一.宏观区位Macro-Location 安阳市地处河南省城市空间体系的北部顶点位置,在河南的北部发展轴线上与核心城市郑州的相对距离最为合适,有利于培养新的增长极。同时,又地处晋冀鲁豫的四省交汇处,是四省交流的重要平台城市。 二.微观区位Micro-Location 彰德路(南段)位于安阳市区的中南部,是联系城市南北区域的主要干道之一。 基地西侧是国家铁路运输大动脉——京广铁路线; 基地北部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保护区; 东南方向为安阳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季节性河流——洪水河在文昌大道附近横穿基地范围。 三.规划范围 Boundary 本次安阳市彰德路(南段)城市设计的设计范围北起校场路,南至安林高速,同时还包括彰德路两侧纵深方向各进一个街坊的用地。规划总长度5850米,规划用地面积4.8平方公里。 第三章基地现状分析 Field Survey 本次城市设计主要通过现场踏勘的方法对基地现状进行了解,内容涉及用地性质、道路交通、建筑、绿化、城市家具等方面。通过现场踏勘,掌握与彰德路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彰德路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现状用地性质分析 Present Land Use 在规划范围内,现状用地性质主要包括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教育科研用地、道路用地、市政设施用地、耕地等。 现状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主要分布在文昌大道以北的用地上。 教育科研用地(安阳大学)位于文昌大道和黄河大道之间。 纺织工业用地位于黄河大道和弦歌大道的之间,彰德路以西的地块上。 其余用地均为村镇用地和耕地。 根据甲方意向,除纺织工业园外,其它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全部置换为居住用地。同时,可一并考虑与居住功能相配套的其它功能项目。 二.现状建筑分析Present Architecture 根据甲方意向,现状居住用地中建筑质量较好、层数在6层以上的住宅可以保留。即:华府教师小区、世纪花园、恒基花园等为保留的住宅小区。 现状行政办公建筑,如安阳地税局和安阳交通局,全部保留。 安阳大学的部分校舍已经建成。校园的总体规划亦编制完成。 纺织工业园的部分厂房已经建成。 另外,甲方还提供在规划用地范围内已有详规的方案。 三.现状道路交通分析 Present Road And Transportation 彰德路是自安林高速进安阳城的主要通道,它承但着较繁忙的过境交通运输功能。但随着安阳

临平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临平城市广场设计说明 1、项目概况 临平城市广场位于余杭区临平镇高新开发区,新行政中心南侧,基地外围北临良渚路,东接勾庄路,南接瓶窑路,北临径山路。基地外围南北两侧均为居住区块,东侧为商场集合区,西侧为高新科技园区。 基地规划总面积81528.7平方米(约122.3亩),现状地势平坦,有一余杭塘河穿流而过,其余陆地均为废弃荒地。基地外侧人行道地坪设计标高为34.15米,废弃荒地标高基本在34.05-34.12米之间,余杭塘河常水位33.60米,汛期标高为34.00米,旱期标高为33.20米。 《临平城镇总体规划》对该项目的定位为新市民广场,成为临平镇市民休闲娱乐游憩的新型城市客厅。 2、设计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在临平城市广场设计中,主要遵循一下几个原则。 .1.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广场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广场中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等服务设施,广场的绿化符合人体的尺度。 .2. 地方特色原则。城市广场建设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良渚文化,广场内设有有良渚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沿着长廊有介绍良渚文化历史过程的木墙,并且广场中心的绿地形状均是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形状,强烈的突出了当地的文化,宣扬了良渚文明,从而增强了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3. 效益兼顾原则。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以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 .4. 突出主题原则。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我现在设计的广场主要是文化性、纪念性、群众性于一体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城市设计设计说明

某城市生活区城市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某城市生活区城市设计。 2、建设地点:苏南某城市市郊保税区附近。 3、建设性质:本项目是一个集商业文化住宅一体化的规划设计,属于市中心城区北侧的一个职工生活区,功能齐全,绿色低碳,智能化先进。综合体东侧的港华路为红线宽度40米城市干通,其他三侧道路红线宽度为20米,交通十分便利。基地东侧有一宽度为20米的规划河道,东侧绿线控制为10米宽,视野开阔而风景迷人。基地地势平坦,有小河穿过。要求打造符合城市居民、精英白领和进城务工者等不同人群生活需求,求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活社区。 二、设计依据 规划区域为苏南某城市市郊保税区。 国家有关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法规、标准、规范等。三、设计理念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处于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力,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望,都希望营造一个幽美典雅的环境。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生活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生活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工造景,使市民乐居其中。四1. 组传线2. 布合中以3. 系汽通为4. 间建间

5. 公建布局 生活区的公建采用集中布置的模式。这样既可让各个组团的居民方便快捷的使用,又可在生活区中形成一种聚心力。公建层数主要为两到三层,局部高出,中央公建以商业和社区服务为主,风格统一,采用较稳重的暖色调,以简洁、热情的方式为居民营造出一个安全、轻松、方便的休闲场所。 6. 绿化景观规划 本设计在绿化设计中力图通过绿化带的形式营造出不论身在何处都有绿色相伴的氛围。能绿化的地方尽量设置绿化,位于生活区中心的主绿地为各组团的市民提供了休闲、聚会的好地点。力求 使每个组团市民在拥有一处相对封闭的绿地基础上还可以享受大面积的完全开放的共享空间。 总的来说,在宏观上注意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在具体设计上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设计在结合地形及围边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对原有特色的尊重,力图实现健康、愉悦、时尚的主题,构建成为一个现代开放、成熟的人文生态区,成为一个散发着朴实气息的、使人们乐居其中的田园社区。 五、住宅设计 1.布局 为了使用户充分享用通风采光,规划以一梯两户的多层住宅为主,还有小高层和高层的点缀。各类住宅设计考虑到高层次的居住质量标准以及需要层次的多样化,基本户为四室二厅。 2.户型 我们在设计中注重自然规律,首先考虑住宅的朝向、通风,采用南厅,北厨模式,有穿堂风的布局,使冬季能享受阳光、夏季能避开骄阳,又充分引活卧分观 布 朝 玻 厅量的 供 屋集 每序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城市广场设计要素

城市广场设计要素 一城市广场历史回顾 我国历史上城市广场的演变是由“市”而来,南宋时期,因为商品买 卖进一步专业化,市场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组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在“市”的周围,为了进行商品交换,构 筑了大量的建筑以适应其需要。这种自然形成的商品空间具有广场空 间的某些特征,也可以称为我国广场的自然发展雏形。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广场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突出的 有以下三种因素:其一是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不同必然显现出不 同的城市广场风格和做法。其二是政治宗教因素,君主集权统治下的 广场多以体现君主的权威为目的;宗教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神的意 志为目的;民主制度下的城市广场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演变而来。其 三是经济因素,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着广场土地使用,推动着整个城市 的发展。总之,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广场的范畴在持续 地发展演变,通过以下资料可概括出广场的历史: ⑴“广场”源自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FORUM),是人们进行 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城市的起居室”,其特性、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 ⑵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 场地(PLAZA); ⑶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它作为城市的 “心脏”,在高度密实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 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SQUARE)雏型;

⑷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最大水准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 单独依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 部分; ⑸现代城市广场的范畴再次延伸,不仅市政、商业广场等是城市的主 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 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2】。 二城市广场定义 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与城市相同的历史。古今中外, 对广场定义众说不一。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 的中心部位,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下,广场经过铺装,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相通。它应具有可以吸引 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 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对城市广场的定 义较有概括性,书中表述“城市广场的定义需要包括场所、内容、构成、使用方式和意境五个方面的基本限定。尝试将城市广场定义为: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建设的,以建筑、道路、 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其中, 城市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文化、商业、休憩等多种活动;主题思想则 指表现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及城市景观环境等多重目的;节点型是 指城市空间中的核型空间形态”。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广场的概念要广义得多,大到形成一个城市的中 心或一个公园,小到一块空地或一片绿地,除街道外,是城市公共空 间的另一种重要空间形式。城市广场突出地反映了城市的特征,为市 民提供了室外活动和公共社交的场所。 三广场的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