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17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17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17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17

(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65,分数:130.00)

1.认知过程的核心是( )。

(分数:2.00)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思维。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

2.看书时用红色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

(分数:2.00)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解析:

3.抽样研究中的样本是( )。

(分数:2.00)

A.研究对象的全体

B.总体中特定的一部分

C.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

D.随意收集的一些观察对象

解析: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具有代表性的群体。

4.对于数据5、6、4、8、7、20使用何种集中量数表示集中趋势其代表性更好?( )

(分数:2.00)

A.算术平均数

B.几何平均数√

C.中数

D.众数

解析:一组实验数据中有少数数据偏大或偏小,数据分布呈偏态,适合用几何平均数。

5.下列不能说明挫折内涵的是( )。

(分数:2.00)

A.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B.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C.挫折对人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D.挫折既包括挫折情境,又包括挫折感受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挫折的内涵,很明显,挫折对人的影响不全是负面的。

[补充] 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方法:①正确对待挫折;②改善挫折情境;③总结经验教训;④调节抱负水平;

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6.人生的第二反抗期是( )。

(分数:2.00)

A.青年初期√

B.学前期

C.成年期

D.青年晚期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青春期。青春期又叫青春初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是人生的第二反抗期。

7.近因效应的存在说明信息由短时存储转到长时存储的机制是( )。

(分数:2.00)

A.复述√

B.注意

C.感觉

D.知觉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负近因效应。负近因效应指对被试进行多次自由回忆实验,每次都获得近因效应、渐进线、首因效应。几轮实验完毕,要求被试把所有系列全部回忆出来。在最后总的自由回忆中,最后几个单词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进线。而在立刻自由回忆中,同样的这些单词的回忆成绩却最好,即是负近因效应。

对此的解释为:每次的立即自由回忆后,缺乏复述,因此难以从短时记忆传递到长时记十乙。

8.对语音的识别过程是( )。

(分数:2.00)

A.语音知觉√

B.词汇理解

C.句子理解

D.课文的理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语言的理解。对语音的识别过程是语音知觉。

9.可能产生交互作用的是( )。

(分数:2.00)

A.排除法

B.匹配法

C.恒定法√

D.抵消平衡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恒定法的掌握程度。可能产生交互作用的是恒定法。

10.喜欢追求真理,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种人格类型属于( )。

(分数:2.00)

A.智力T+型√

B.智力T-型

C.体格T+型

D.体格T-型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人格的T型理论。法利把人分为T+型和T-型,其中T+型又分为智力T+型和体力T+型。本题的例子显然是智力T+型。

11.四色说的四种原色是指( )。

(分数:2.00)

A.红、黄、蓝、绿√

B.红、蓝、绿、紫

C.黄、蓝、黑、白

D.黄、绿、蓝、紫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视觉理论。四色说中的四种原色是指红、绿、蓝、黄。

12.两个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显著,就是说这两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

(分数:2.00)

A.具有相互制约性√

B.具有相等性

C.具有独立性

D.具有平行性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一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即两变量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13.人们可以一边骑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的现象可以用( )来解释。

(分数:2.00)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认知资源理论

D.双加工理论√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注意的理论。在题目中,骑车已经成为自动化的行为,不需要注意的参与,而欣赏路边的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需要注意的参与,所以可以用双加工理论解释。

14.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 )的指标。

(分数:2.00)

A.时间分辨力√

B.空间分辨力

C.敏感性

D.适应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它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力的指标。

15.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称为( )。

(分数:2.00)

A.“开窗”实验√

B.相加因素法

C.反应时相减法

D.ABC反应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开窗实验的定义。

16.当观察者向前快速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看起来也快速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快,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慢,这种现象叫( )。

(分数:2.00)

A.运动透视

B.运动视差√

C.相对高度

D.绝对高度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运动视差。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速度快,远处物体流动速度慢,这种现象叫运动透视。

[补充] 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方向上将出现差异。一般地说,近物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这就是运动视差。这是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运动的范围不同,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印象。

17.随机现象的数量化表示称为( )。

(分数:2.00)

A.自变量

B.随机变量√

C.因变量

D.相关变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随机变量的概念。

18.当有若干刺激,但只需对其中的一种刺激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为( )。

(分数:2.00)

A.简单反应时

B.选择反应时√

C.辨别反应时

D.潜伏反应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是有若干刺激,需对每一种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19.在费斯廷格和津巴多的实验中表明( )。

(分数:2.00)

A.去个性化的个体不会做违反社会准则的事

B.不管个体去不去个性化都容易遵守社会准则

C.去个性化的个体会更容易做出违反社会准则的事,表现出非正常的行为倾向√

D.不管个体去不去个性化都容易做出违反社会准则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去个性化。在费斯廷格和津巴多的实验中表明:去个性化的个体会更容易做出违反社会准则的事,表现出非正常的行为倾向。

20.提出脑功能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学说的是( )。

(分数:2.00)

A.潘菲尔德

B.拉什利√

C.波伊劳德

D.弗罗伦斯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脑功能理论。拉什力提出脑功能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学说。

21.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下列哪项是不对的?( )

(分数:2.00)

A.测验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

B.慎重选择测验量表

C.与被试者建立一般关系,无需了解被试者的情况√

D.注意测验的保密性

解析:适用心理测验时,主试应该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取得他的合作,并了解被试者与测验内容有关的情况。

22.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分数:2.00)

A.机械复述

B.精细复述√

C.联想

D.回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是精细复述。

23.( )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分数:2.00)

A.热情

B.应激

C.激情√

D.心境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24.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其中“中心外周指向”是指( )。

(分数:2.00)

A.大小原则

B.上下原则

C.近远原则√

D.里外原则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规律。具体包括:大小原则、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其中,近远原则是指童运动的发展顺序是从躯干向四肢。

25.知觉者的知识经验,以及对事物的需要、兴趣、爱好、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这种加工叫( )。

(分数:2.00)

A.自上而下的加工√

B.平行加工

C.自下而上的加工

D.简单加工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知觉。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存的信息,后面这种加工就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26.盲视现象可以为( )提供证据。

(分数:2.00)

A.空间知觉

B.无觉察知觉√

C.内隐记忆

D.启动效应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盲视现象。盲视现象的发现为阈下知觉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7.最初对图形与背景加以区分的是( )。

(分数:2.00)

A.吉布生

B.考夫卡

C.魏尔太墨

D.鲁宾√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首次对图形与背景加以区分的人,是鲁宾。

28.从迁移的时间顺序来看,迁移可以分为( )。

(分数:2.00)

A.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B.正迁移和负迁移

C.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D.知识迁移和技能迁移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习迁移的分类。迁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时间顺序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29.在心理学实验中,要求保持恒定的变量是( )。

(分数:2.00)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所有的变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实验中的变量。心理学实验中要消除或者保持恒定的变量是控制变量。

30.概括化理论是由( )提出的。

(分数:2.00)

A.格式塔

B.桑代克

C.斯彭斯

D.贾德√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习的迁移理论。概括化理论是由贾德提出的,他认为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理解。

31.下列哪种情形不利于顿悟?( )

(分数:2.00)

A.一段时间的大量准备

B.一定时期的放弃

C.不同的环境

D.功能固着√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顿悟。功能固着不利于顿悟。

32.皮亚杰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是( )。

(分数:2.00)

A.生理发展

B.人格发展

C.主导发展

D.认知发展√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皮亚杰提出的智慧发展阶段理论。他是依据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的各个阶段。

33.当效标资料是在测验之后根据实际工作成绩来确定时,叫做( )。

(分数:2.00)

A.同时效度

B.预测效度√

C.效标

D.相关效度

解析:本题考查预测效标。当效标资料是在测验之后根据实际工作成绩来确定的时候,叫做预测效标。

34.智力三元理论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

(分数:2.00)

A.斯滕伯格√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斯皮尔曼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智力三元理论的提出者,很简单,是斯滕伯格。

35.( )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分数:2.00)

A.柯勒

B.华生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习动机。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6.如果某测验的效度是0.70,则在测验中无法作出正确预测的比例是( )。

(分数:2.00)

A.0.30

B.0.51 √

C.0.49

D.0.70

解析:某测验的效度是0.70,在测验中可以作出正确预测的比例是0.49,所以在测验中无法作出正确预测的比例是0.51。

37.某测验所测特质的分布是正态,其中项目难度的图示如下,则该项目难度指数为( )。

(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从正态分布图上可以看出通过率是0.16,所以难度指数是0.16。

38.根据托马斯—切斯关于儿童气质类型的划分,( )的儿童行为反应积极,所以更容易得到成人的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分数:2.00)

A.容易型√

B.困难型

C.迟缓型

D.混合型

解析:

39.心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揭示事件因果关系,并对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是( )。

(分数:2.00)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简单,揭示因果的方法是实验法。

40.通过对( )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

(分数:2.00)

A.动物脑

B.失语症病人

C.割裂脑√

D.脑成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大脑的单侧化优势。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是由割裂脑的研究发现的。

41.1964年,特瑞斯曼提出了解释注意选择功能的( )。

(分数:2.00)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认知资源理论

D.双加工理论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注意的理论。1964年,特瑞斯曼提出了解释注意选择功能的衰减理论。

42.用差别阈限的方法制作等距量表,其结果会支持( )。

(分数:2.00)

A.史蒂文斯定律

B.韦伯定律

C.费希纳定律√

D.幂定律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传统心理物理法。用差别阈限法会支持费希纳定律,因为这种方法本身的假设就是建立在对数定律的基础上。

43.“心理旋转”实验表明,表象具有( )。

(分数:2.00)

A.直观性

B.概括性

C.可操作性√

D.具体性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心理旋转试验。它表明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44.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外部条件是( )。

(分数:2.00)

A.知识的准备

B.学习的心向

C.主动加工

D.学习材料的潜在逻辑意义√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的基本观点。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有其外部和内部条件,其中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为学习材料必须具有潜在的逻辑意义。而知识的准备、学习的心向和主动加工都是内部条件。

45.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 )。

(分数:2.00)

A.能力类型差异

B.能力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

D.能力结构差异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体现了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46.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它们是( )。

(分数:2.00)

A.首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B.首要特质和中心特质

C.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D.根源特质和表面特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大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47.( )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分数:2.00)

A.团体

B.常模团体√

C.受测人群

D.样本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常模团体的概念。

48.根据S·S·史蒂文斯对量表的分类,下列哪种量表水平最高?( )

(分数:2.00)

A.命名量表

B.等距量表

C.顺序量表

D.等比量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量表。等比量表有相等的单位和零点,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水平最高。

49.学习某种动作,掌握动作要领的记忆就是( )。

(分数:2.00)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记忆。掌握动作要领的记忆是程序性记忆。

50.下列哪种自变量属于环境自变量?( )

(分数:2.00)

A.任务难度

B.个性特征

C.时间√

D.指导语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自变量。任务难度是刺激变量,个性特征是被试变量,指导语可以用于向被试说明实验要求,也可引起暂时的被试差异。

51.托尔曼认为,学习是头脑中形成( )。

(分数:2.00)

A.图式

B.认知结构

C.认知地图√

D.神经痕迹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托尔曼提出了认知一目的说,他认为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形成认知地图。

52.意识可以看成是( )状态下的觉知。

(分数:2.00)

A.睡眠

B.朦胧

C.觉醒√

D.激奋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意识。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53.如果我们先呈现一个单词“医生”,接着再呈现一个单词“护士”,由于这两个单词间存在语义的联系,那么前面呈现的单词将对后一个单词的识别加快。这种现象是( )。

(分数:2.00)

A.联想

B.正后像

C.启动√

D.单词识别

解析:这是启动效应最典型的实验。

54.在假设检验中,原假设H0,备择假设H1,则称( )为犯第一类错误。

(分数:2.00)

A.H0为真,拒绝H0√

B.H0为真,接受H0

C.H0不真,接受H0

D.H0不真,拒绝H0

解析:H0为真,拒绝H0,是第一类错误;H0不真,接受H0,是犯了第二类错误。

55.诸葛亮曾给刘备做过一个实验:一把扇子,一面画着一只鸟,一面画着一个鸟笼,用手摆动扇子,使被试依次看鸟和鸟笼,随着摆动频率加大,加到一定的程度,被试就看到了鸟停在笼子里的现象。请问哪一概念可以解释该现象?( )

(分数:2.00)

A.错觉

B.后像

C.闪光融合√

D.视觉掩蔽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闪光融合。题目中所诉的情形属于闪光融合。

56.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分数:2.00)

A.皮亚杰

B.斯陶布

C.维果茨基

D.柯尔伯格√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品德发展,提出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57.一份试卷有100道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若考生凭猜测作答,问平均能猜对多少道?( )

(分数:2.00)

A.20

B.75

C.50

D.25 √

解析:平均数=np=100×0.25=25。

58.下列是统计功效的为( )。

(分数:2.00)

A.α

B.1-α

C.β

D.1-β√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统计功效。统计功效(又叫统计检验力):在假设检验中,拒绝原假设后,接受正确的替换假设的概率。我们知道,在假设检验中有α错误和β错误。α错误是弃真错误,β错误是取伪错误。取伪错误是指拒绝原假设后,接受错误的替换假设的概率。由此可知,统计功效等于1-β(即统计检验力,反映正确辨认真实差异的能力)。

59.随机化区组实验设计对区组划分的基本要求是( )。

(分数:2.00)

A.区组内和区组间均要有同质性

B.区组内可以有异质性,区组间要有同质性

C.区组内要有同质性,区组间可以有异质性√

D.区组内和区组间均可以有异质性

解析:随机化区组实验设计要求区组组内同质,组间可以异质。

60.假设两变量线性相关,一变量为正态等距变量,另一变量也为正态变量,但被人为地分为多类,计算两变量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

(分数:2.00)

A.积差相关

B.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C.肯德尔W系数

D.多列相关√

解析:这是用多列相关的条件。

61.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又把学习分为( )。

(分数:2.00)

A.3类

B.4类

C.5类√

D.6类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习的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和运动机能的学习五类。

62.俗话说:“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蜜不甜。”这说明心理对行为具有( )作用。

(分数:2.00)

A.决定

B.依存

C.能动

D.调节√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能够调节行为。

63.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一起,在速示器中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读出呈现的单字,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 )。

(分数:2.00)

A.再认法√

B.节省法

C.知觉辨认

D.对偶联合法

解析:本题题干描述的是再认法的做法。

64.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期是小学( )。

(分数:2.00)

A.三年级

B.四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思维由具体形象性到抽象逻辑性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四年级。

65.心理测验的性质不包含( )。

(分数:2.00)

A.间接性

B.相对性

C.绝对准确性√

D.客观性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心理测验的三个基本特点,分别是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30.00)

66.拉扎鲁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认为人的评价有三个层次( )。

(分数:3.00)

A.终评价

B.初评价√

C.再评价√

D.次评价√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情绪理论。拉扎鲁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认为,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67.有意义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 )。

(分数:3.00)

A.表征学习√

B.动作技能学习

C.命题学习√

D.概念学习√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奥苏伯尔对于有意义学习的分类,他把有意义学习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68.班杜拉的自我功效论是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把期待分为( )。

(分数:3.00)

A.结果期待√

B.过程期待

C.效果期待√

D.奖励期待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动机理论。班杜拉的自我功效论是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69.可将t检验用于检验实验设计显著性的设计有( )。

(分数:3.00)

A.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B.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C.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D.随机区组多因素设计

解析:CD因为是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实验处理,所以采用方差分析。

70.人的社会性动机有很多种,包括( )。

(分数:3.00)

A.兴趣√

B.成就动机√

C.权力动机√

D.交往动机√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社会性动机。人的社会性动机有很多种,包括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

71.主张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有( )。

(分数:3.00)

A.高尔顿√

B.霍尔√

C.华生

D.皮亚杰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主张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有高尔顿和霍尔。

72.期末考试某学生的百分等级为65,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分数:3.00)

A.他的得分高于65%的学生

B.他的得分低于65%的学生√

C.满分为100分,他得了65分√

D.全班100人,他排在第65名√

解析:本题考查了百分等级。百分等级为N%,即这个分数高于N%的学生。C把百分等级当作百分位数解释了。D如果是全班100人,他排在第35名,就正确了。

73.项目分析是指一组分析被试对测验项目的反应的统计方法,其定量分析主要包括( )。

(分数:3.00)

A.信度和效度分析

B.诱答分析

C.难度分析√

D.鉴别力分析√

解析:项目分析的定量分析包括对难度和区分度的分析。

7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是突触,它包括以下结构( )。

(分数:3.00)

A.突触前成分√

B.突触中成分

C.突触间隙√

D.突触后成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个部分组成的。

75.下列公式中表示心理物理关系算式有( )。

(分数:3.00)

A.AI/I=K √

B.Rk=logSo+Klog(1+W) √

C.S=bI a√

D.S=ks

解析:ABC分别是韦伯定律、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三、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50.00)

76.记忆包括哪些主要结构和加工过程?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

按照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贮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2)记忆又是一个过程

记忆又是一个过程,它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展开的,可以区分为前后联系的一些阶段。编码、储存和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任何外界信息只有经过这些过程,才能成为个体可以保持和利用的经验。信息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它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它是信息编码和提取的中间环节,它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信息的存储就没有记忆。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解析:

77.简述最近发展区。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维果茨基对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换句话说,最近发展区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发展与变化在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的最近发展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年龄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概念在教学领域受到了极为广泛的重视。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二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一方面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解析:

78.比较注意的过滤器模型与衰减器模型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布劳德本特最早提出了过滤器模型。这个理论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脑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于是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阻塞,需要某种过滤器对之加以筛选调节,选择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贮,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并消退。由于这一模型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故也被称为“单通道模型”。

特瑞斯曼对上述的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衰减器模型。她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过滤器并非单通道。非追随耳的信息并非不能通过,只是受到衰减,但其中一些阈限较低的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这两个模型有基本的共同点: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需要过滤器调节;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因而都具有知觉性质。当前倾向于把这两个模型称为布

劳德本特一特瑞斯曼的注意过滤器和注意衰减器模型,并将之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注意衰减器模型不同于过滤器模型,主要有两方面:过滤器模型把注意的选择视为对刺激信息物理特征的分析,衰减器模型认为注意的输入既存在对刺激信息物理特征的加工处理,也存在对刺激信息的意义的高级加工处理;过滤器模型中的过滤器是按“全或无”原则进行操作的,未被选择的信息通道是关闭的,而注意的衰减器模型则认为未被选择的信息只是受到衰减。)

解析:

79.简述经典测验理论及其局限性。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经典测验理论又称真分数理论。其基本思想是把测验的得分看作真分数和误差分数的线性组合,可归结为如下简单数学模型:X=T+E,其中X是观测分数,T是真分数,E是误差分数。传统信度效度项目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均建立在这一模型之上。

真分数理念认为,测量中的误差来源于三个方面:测验工具本身引起的误差、测量过程引起的误差,以及被试引起的误差。

误差是完全随机的,即

①如果测量次数足够多,则误差E的平均数应接近于0,即误差E的期望值为0。

②真分数和误差分数的相关为0,即

ρ(E,T)=0

③一个测量的误差分数与第二个测量的真分数之间的相关为0,即

ρ(E1,T2)=0

④不同测量误差之间的相关为0,即

ρ(E1,E2)=0

经典测验理论计算简捷、意义简明,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及不足。按经典测验理论计算得到的测验项目质量评价的指标(如,难度和区分度)过度依赖于计算这些指标时所用的被试样本,导致其普遍性是有限的。项目难度与被试特质水平被定义在两个毫不相干的度量系统上,从而它们的值不能进行比较。另外,经典测量理论定义的信度估计法建立在平行测验上,据此求得的测验精度经常是低限估计或偏差估计。经典测验理论主要适用于常模参照测验,不适合于考查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的目标参照测验。)

解析:

80.在某重点学校对重点班36名学生进行比奈智力测验,结果,已知比奈测验的常模μ0=100,σ0=16。问某校重点班的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否确实与常模水平有差异。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H0:u1=u0,H1:u1≠u0

SEd=σ0/sqroot(n)=16/6=2.67

Z=([*]-μ)/SEd=5/2.67=1.875<1.96,P>0.05

重点班的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否确实与常模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解析:

四、综合题(总题数:3,分数:90.00)

81.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分数:3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问题解决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一些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1)知识表征的方式。即知识所呈现的主要形式。

(2)定势。即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3)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4)动机。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U形曲线来说明。它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提高动机的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5)情绪。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6)人际关系。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人们相互关系的影响。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互相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相反,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解析:

8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分数:3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教师应以自身的学习动机为示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第一,教师在与学习交往的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地做出榜样,表现出自己对学习的兴趣;第二,回答学生的问题,也是教师示范对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的重要时机;第三,教师在平时描述自己的一些课外生活的信息中,也可以表示对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2)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教育。教师要注意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所讲的知识的特点、所进行的教学形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等,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现实和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

(3)教师应传递受欢迎的期望及其归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对学习要满怀热情。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他们希望学生怀有好奇心,带着理解的态度学习,把正在学习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4)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创设问题情境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切不可拘泥于一式。

(5)教师应正确、适当地组织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外在动机。一般认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学习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6)教师要善于运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教师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种种信息,它不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得到加强,而且又能从中了解到自己学习上的弱点和不足,从而调动克服缺点、为争取更好成绩而努力的积极性。

总之,对于怎样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解析:

83.90dB是30dB的两倍,地铁的响声(90dB声压)是住宅区里响声(30dB声压)的两倍吗?如果不是,说明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分数:3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主观上90dB不止30dB的两倍,即90dB引起的心理量的大小远远大于30dB引起的心理量大小的两倍。

分贝数是声压的对数单位。根据费希纳定律,在绝对阈限以上,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90=2×30,所以90dB引起的心理量是30dB的两倍,但这与事实不相符合。

费希纳假定:(1)JND与心理量的大小成正比;(2)韦伯分数恒定,由此导出了费希纳定律,但事实上第一条假设并不符合事实,第二条假设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所以费希纳定律在这里失效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史蒂文斯使用了数量估计法,用数字大小表示物理刺激引起的心理量。这是一种直接对物理刺激大小作主观判断的方法,结果支持了史蒂文斯定律,即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

解析: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4.doc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4 (总分:3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1,分数:11.00) 1.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这里的适应是()。 (分数:1.00) A.生理适应 B.心理适应 C.人际关系适应 D.环境适应 2.学习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这种变化()。(分数:1.00) A.都可以直接观察到 B.都不可以直接观察到 C.既有生理成熟的,也有心理发展的 D.既有可以观察到的,也有难以直接观察到的 3.梅耶学习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1.00) A.强调模仿的作用 B.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C.强调中介变量的作用 D.强调强化的作用 4.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 (分数:1.00) A.发现性 B.接受性 C.间接性 D.方向性 5.在梅耶学习过程模式中“工作记忆”是指()。 (分数:1.00)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机械记忆 D.意义记忆 6.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是()。 (分数:1.00) A.直接经验的学习与间接经验的学习相结合 B.把新信息纳人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C.理解公物之间的关系、结构和性质等 D.让学生面临实际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 7.学习可以通过()表现出来。 (分数:1.00) A.行为的持久变化 B.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C.个体外部行为的变化 D.相应的行为变化 8.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的变化是()的结果。 (分数:1.00)

A.适应 B.学习 C.生理成熟 D.刺激物的持续作用 9.下列哪项不属于学习行为()。 (分数:1.00) A.谈虎色变 B.杯弓蛇影 C.近朱者赤 D.蜜蜂采蜜 10.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分数:1.00)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小鸭子的印刻现象 C.蜘蛛织网 D.儿童害怕穿白大褂的医生 11.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分数:1.00) A.视觉适应 B.望梅止渴 C.青春期男孩变声 D.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二、填空题(总题数:1,分数:1.00) 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学习”定义为经过练习产生的________变化。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总题数:2,分数:10.00) 13.学习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知识领会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10.00) 15.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述生成学习理论。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P4)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6) (1)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P14) (1)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 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 发展的规律性。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 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 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 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 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1903年 第二章学生心理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P3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P34)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平衡化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38) 在他看来,心理发展是人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2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42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提出统觉学说的学者是 (分数:2.00)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詹姆斯 D.赫尔巴特√ 解析:解析: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之前对教育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统觉学说。故选D。 2.把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三类的思想家是 (分数:2.00)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泰勒斯 解析:解析: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为三类,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并提出使用不同的教育塑造不同的灵魂,这是最初的学习分类思想。 3.在加涅看来,比概念学习复杂程度高的学习是 (分数:2.00) A.规则学习√ B.信号学习 C.辨别学习 D.连锁学习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关于学习水平分类的看法。他认为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或原理学习、高级规则学习或问题解决学习。低级别的学习是高级别学习的基础。故本题选A。 4.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2.00) A.皮亚杰 B.格赛尔 C.维果茨基√ D.华生 解析:解析:皮亚杰强调主客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格赛尔强调成熟的作用。华生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没有特别指出文化因素的作用。故本题选C。 5.导致学习发生的因素是 (分数:2.00) A.经验√ B.生理成熟 C.疲劳 D.药物 解析:解析: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引起的、以生理变化、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可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体现出来。因此本题选A。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概述)-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概述)-试卷1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26,分数:52.00) 1.单项选择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俗话说:“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蜜不甜。”这说明心理对行为具有( )作用 (分数:2.00) A.决定 B.依存 C.能动√ D.调节 解析:解析:行为总是在特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的。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而起作用。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的主观性。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本题不能用“决定”,因为行为需要刺激的引发;同样道理也不能用依存;在一定的心理作用下,糠变得甜而蜜不甜说明了心理对行为的积极能动性;“调节”一词的作用太小,用在这里不太合适。故本题正确答案是C。 3.当需要对人们的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一般采用( ) (分数:2.00)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解析:解析:测验法是指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在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了研究那些不能从外部观察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可以使用调查法。调查法经常用来了解个体或群体的基本情况。隐秘的行为很难进行测量、观察或者实验,但可以通过匿名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4.下列属于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是( ) (分数:2.00)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解析:解析: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了研究那些不能从外部观察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可以使用调查法。调查法因为不需要在现场进行即时的观察,因而具有间接的特点。 5.科学家为了攻克科技难关而废寝忘食,这是( )的具体表现 (分数:2.00) A.情感 B.意志√ C.性格 D.想象 解析:解析: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

1.当代教育学的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学习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2.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其中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围绕学习过程的内容有: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差异与教育和学习动机,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以及各类学习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等。教学心理的发展要晚于学习心理。 3.比较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同化和顺应不断平衡的过程,个体在不平衡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从而实现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样,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既不在主张毫无根据的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维果茨基发展理论对几教育的影响: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建构主义者们不再局限于仅仅强调教学的结果和处外部变量,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变量,如一些变量性和过程性变量。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启发下,教育研究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 ○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且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而最近发展区是个动态的区域,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反馈。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4.简要的叙述常见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何影响?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有 (1)感觉通道 ○1视觉型学习者。 ○2听觉型学习者。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它既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又会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 教育心理学具有双重任务: 首先,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其次,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 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到50 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 到 4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 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与完善阶段 (60 年代到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 60 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70 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品 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个实际上主要是城市教学,布鲁纳在美国领导的一个课程改革,其实就是结构主义学习。 研究趋势: 1.在理论方面:万能论和机械论逐步被克服。 2 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4.在传统理论及客体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理论研究客体与研究方法。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如图所示: 2.学习与教学因素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和测量 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 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 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学习与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不仅要学习并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教学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境和内容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1.除嗅觉外,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最后一个中转站是 A.丘脑 B.下丘脑 C.海马 D.桥脑 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 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 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 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A.顶部 B.中部 C.背部 D.底部 4.“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这种感觉现象是 A.适应

B.对比 C.后像 D.联觉 5.故地重游往往令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许多在其他情况下不太容易想起的事情,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A.层次网络模型 B.逆行性遗忘 C.编码特异性原理 D.激活扩散模型 6.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了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个体对初次识记的无意义材料进行复习的时间应在识记后 A.1小时内 B.2-12小时 C.13-24小时 D.24小时后 7.小明在游戏中把凳子当马骑,这种活动反应的想象功能是 A.再造 B.补充 C.替代 D.预见

8.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这主要体现的思维特征是 A.间接性 B.抽象性 C.概括性 D.理解性 9.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是 A.音位 B.语素 C.词 D.句子 10.按照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描述唤醒水平及绩效水平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说明 A.任务难度 B.任务参及 C.被试年龄 D.被试性别 11.针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如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对于半杯水,甲觉得“还有半杯水,很高兴”;乙觉得“只在半杯水了,真痛苦”。这一现象反映的情绪特征是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读《当代教育心理学》有感 第一次接触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当时市面上有关教育的心理学教材有很多,比如张大均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张春兴、林清山的《教育心理学》(东华书局)、张春兴、林清山的《教育心理学》(东华书局)、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等。最后,权衡再三,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主编为陈琦和刘儒德。 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自从1997年第一版问世之后,于2007年再版,此次修订对教材的内容、结构、体例以及文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该书属于心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并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教学需要,在每章之前设立内容提要;每章之中突出重点概念;每章之后罗列关键术语界定与思考问题等;在全书后面还罗列了参考文献。文字上力求文字简练,概念明确,举例精当,引文翔实,新增许多图片、图解和表格。本书可用作高等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和心理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可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学校、研究生课程班的教学材料,可作为各种教育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还可用作各种考试(如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参考用书。时隔一年之后再看此书,其主要知识点依然历历在目,深感此书体系之科学、逻辑之严谨,语言之简练,内容之翔实。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共十六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发展概况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学生与教师心理,着重介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差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成长与倦怠;第三部分是一般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心理导论,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动机,这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第四部分是分类学习心理,涵盖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策略与品德的形成;第五部分为教学心理,有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评定。最后是参考文献与英文文献。从总体上看,本书的逻辑体系十分明晰,最开始介绍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定义以及发展历史,让初学者了解有关这一学科最基本的知识点,很容易上手,并将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简洁的语言中突出了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紧接着,就“学”与“教”展开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心理以及教师心理的研究。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实际上都是介绍学习心理,只不过第三部分是从总体上对学习心理这一教育心理学从始至终的研究重点作详细介绍,包括学习的有关知识,三大理论流派的大概发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总分:171.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4,分数:14.00) 1.在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分期中具体运算阶段指()。 (分数:1.00) A.0?2岁 B.2?7岁 C.7?12岁√ D.12?15岁 解析: 2.不属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是()。 (分数:1.00) A.感知运动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前运演阶段 D.具体运演阶段 解析: 3.提出“发展性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奥苏伯尔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乌申斯基 解析: 4.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分数:1.00)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要形式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D.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解析: 5.小学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过渡中存在着 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大约在()。 (分数:1.00) A.三年级上学期 B.三年级左右 C.四年级上学期 D.四年级左右√ 解析: 6.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巴甫洛夫 B.列昂节夫 C.维果斯基√ D.鲁利亚 解析: 7.小张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僻内向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小事情,也会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他的气质类型是()。 (分数:1.00)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解析: 8.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 段是()。 (分数:1.00) A.6?12岁 B.12?18岁 C.18?25岁√ D.25?50岁 解析: 9.下列哪项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的表现()。 (分数:1.00) A.水平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性别差异 解析: 1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1.00) A.可逆性 B.守恒性 C.形象性√ D.互反性 解析: 11.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分数:1.00)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当代教育心理学资料

选择题:(答案在课本上每章练习之后,请同学们自行翻阅。) P25 1.学与教的过程从宏观上说包括五个要素,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 A.学生与教师 B.教育行政部门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 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 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5.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 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P75 6.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9.有点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10.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 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A.语言智能 B.逻辑-数学智能 C.空间智能 D.内省智能 P104 1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5.doc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5 (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65,分数:130.00) 1.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的成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派别是( ) A.神经心理学 B.人本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分数:2.00) A. B. C. D. 2.右利手的割裂脑病人,在其左侧视域中有一支笔。如要求他辨认,他能够( ) A.说出是一支笔,并能用右手将笔从一堆物品中挑选出来 B.说不出是什么,但能用右手将笔从一堆物品中挑选出来 C.说出是一支笔,并能用左手将笔从一堆物品中挑选出来 D.说不出是什么,但能用左手将笔从一堆物品中挑选出来 (分数:2.00) A. B. C. D. 3.古人根据“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得出这样的结论:“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业”,这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 A.注意转移 B.注意分配 C.注意稳定性 D.注意范围 (分数:2.00) A. B. C. D. 4.在人进入深度睡眠阶段后,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指标变慢,有时会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这个阶段脑电波呈现( ) A.α波 B.δ波 C.β波 D.θ波 (分数:2.00) A. B. C. D. 5.在斯蒂文斯的幂定律中,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 A.等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乘方正比关系 (分数:2.00) A.

B. C. D. 6.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棒体细胞对较短波长具有最大的感受性 B.普肯耶现象指的是蓝色的明度大于红色 C.夜晚看红色会更醒目 D.视网膜的明度绝对阈限是固定的 (分数:2.00) A. B. C. D. 7.下列哪个现象反映的是视觉适应?( ) A.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绿色,放在黄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蓝色 B.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看到白纸的颜色总是白的 C.电扇高速旋转后,不能观察到每片扇叶 D.值夜班的消防员佩戴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 (分数:2.00) A. B. C. D. 8.20世纪40年代末,韦弗尔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不过他也指出,适用于神经齐射原则分析的声音频率不超过( ) A.500Hz B.1000Hz C.2500Hz D.5000Hz (分数:2.00) A. B. C. D. 9.下列哪种错觉和其他三种不同?( ) A.垂直—水平错觉 B.月亮错觉 C.缪勒—莱耶错觉 D.冯特错觉 (分数:2.00) A. B. C. D. 10.下面哪一项说明了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的区别?( ) A.记得怎样系鞋带和记得曾经在哪里买到了鞋 B.记住“心理学”的意思和记住“心理学”这个单词怎么写 C.记住某个词的意思和记得昨晚舞会上的舞蹈节目 D.记得自己小时候住在哪儿和记得怎样拨电话号码

当代教育心理学

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答: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答: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志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

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扎要”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质性方法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做法、看法和体验,强调事件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主事研究问题和资料收集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质性研究并不是理论思辨、个人见解或经验总结,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坚守实证主义的立场,都强调以“事实资料”为基础。 5、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答: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体现出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行动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环节:(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2007-08-12 23:05:21|分类:ET- 教育技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 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 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 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 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 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 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1920 )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 ,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1920)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二、发展时期(1920~60) 弗洛伊德 杜威 维果斯基 三、成熟时期(60~80) 布鲁纳 罗杰斯 四、完善时期(1980~) 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 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只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是讲学习的传递,现在是将知识的建构和获得。 3、合作,共享教——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5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 51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17,分数:34.00) 1.单项选择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在睡眠状态时的脑电波通常为 (分数:2.00) A.α波 B.β波 C.δ波√ D.θ波 解析:解析:在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β波。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中主要是α波。在睡眠状态时,脑电中主要是δ波。因此本题选C。 3.脑电中频率最高、波幅最小的波是 (分数:2.00) A.α波 B.β波√ C.δ波 D.θ波 解析:解析:β波频率较高,波幅较小。α波频率较低,波幅稍大。δ波频率最低,波幅最大。因此本题选B。 4.当黎明临近时,深度睡眠会逐渐 (分数:2.00) A.增加 B.消失√ C.减少 D.没有变化 解析:解析:睡眠要经过四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也可以合并为一个阶段,即深度睡眠阶段。在一个晚上的睡眠中,睡眠的阶段要经过多次周期性循环,当黎明临近时,深度睡眠会逐渐消失。因此本题选B。 5.布劳恩(Braun,1998)采用PET技术,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分数:2.00) A.边缘系统被激活,前额皮层被激活 B.边缘系统和前额皮层都没有被激活 C.边缘系统被激活,前额皮层没有被激活√ D.边缘系统没有被激活,前额皮层被激活 解析:解析:布劳恩(Braun,1998)采用PET技术,考察了个体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皮层激活情况,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视觉皮层与边缘系统之间的通路被激活,而前额皮层没有被激活。边缘系统与情绪、动机等认知功能有关,而前额皮层主要负责监控。这能够解释梦的某些特征,如高度情感化、非逻辑性、荒诞性等。因此本题选C。 6.下列认知活动中不属于独立的心理过程的是 (分数:2.00) A.感觉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11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11 (总分:241.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21,分数:21.00) 1.有些低年级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一看到有“X比Y多”的条件就采用加法进行计算,很多时候会出现错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分数:1.00) A.已有知识概括化程度低 B.消极的定势√ C.已有知识不稳定 D.智力水平低 解析: 2.在学习与原有知识十分相似而又不同的新知识时,有经验的教师常采用一些可以区分的变式帮助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做的目的是()。(分数:1.00) A.增强已有知识的概括化程度 B.增强已有知识的可辨性√ C.增强已有知识的稳定性 D.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解析: 3.问题解决的试误说是由()提出的。(分数:1.00) A.杜威 B.苛勒 C.桑代克√ D.纽厄尔 解析: 4.把人脑比拟为计算机,又根据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模拟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的问题解决的理论是()。(分数:1.00) A.试误说 B.联结说 C.顿悟说 D.信息加工论√ 解析: 5.信息加工论者把从一种问题状态转变成另一种问题状态的操作称作( )。(分数:1.00)

A.算法式 B.问题空间 C.算子√ D.手段一目的分析 解析: 6.把大的目标状态分成一个一个小的目标,然后进行搜索,逐渐缩小当前问题情境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的策略是()。(分数:1.00) A.系列搜索策略 B.手段—目的分析√ C.启发式 D.算法式 解析: 7.( )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被人们看做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分数:1.00) A.杜威√ B.纽厄尔 C.华莱士 D.邓克尔 解析: 8.认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组织所构成,每一个心理组织都把问题汇综成更狭小、更明朗的陈述,逐渐接近问题解决的理论是()。(分数:1.00) A.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 B.杜威的五步模式 C.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 D.邓克尔的范围缩小汇综模式√ 解析: 9.根据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原型启发”一般出现在()。(分数:1.00) A.准备阶段 B.孕育阶段 C.明朗阶段√ D.验证阶段 解析: 10.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是()。(分数:1.00) A.分析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