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分析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眼眶肌锥内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眼眶肿瘤,通常发生在眶脂肪囊内。
这种肿瘤通常是良性的,但有时也可能是恶性的。
MSCT和磁共振成像是诊断眼眶肌锥内肿瘤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眼眶肌锥内肿瘤的MSCT和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
1.肿瘤的密度:眼眶肌锥内肿瘤在MSCT上通常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灶,有时还可能出现钙化灶。
肿瘤密度的不均一性可能是恶性肿瘤的表现。
2.边界清晰:大多数眼眶肌锥内肿瘤的边界清晰,呈规则形状。
但在一些恶性肿瘤中,边界可能不清晰,表现为模糊不定的边界。
3.肿瘤的位置:眼眶肌锥内肿瘤通常位于眶内脂肪区,但也可能扩展至眶内外其他组织区域。
肿瘤的位置对于肿瘤的性质和临床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4.骨质受累:眼眶肌锥内肿瘤如有骨质受累时,在MSCT上可见到骨质的破坏和吸收现象。
这种情况常见于侵犯眼眶骨壁的大型肿瘤或恶性肿瘤。
5.肿瘤的血管灌注:通过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观察到肿瘤的血管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二、眼眶肌锥内肿瘤的磁共振表现1.肿瘤的信号强度:眼眶肌锥内肿瘤在T1加权像上呈等或稍低信号,而在T2加权像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肿瘤的信号强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2.肿瘤与眶内结构的关系: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与眶内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如眶内脂肪、眼肌、眼神经等。
这对于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非常重要。
4.肿瘤的强化模式:根据肿瘤的强化特点,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
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均匀强化,而恶性肿瘤可能呈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
5.肿瘤的大小和增长方式:磁共振成像能够精确测量肿瘤的大小,并观察肿瘤的生长方式和速度,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眼眶肌锥内肿瘤的MSCT和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肿瘤的定性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做出最终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眼球及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神经鞘膜瘤
【MRI表现】
神经鞘瘤较小时呈一实质性肿块 。 与眼肌相 比,在T1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在质 子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长T2加权上为稍低信号 。
Gd-DTPA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 明 显 强化, 而囊变区不强化。
神经鞘膜瘤
【诊断要点】
⒈位于肌锥内,边界较光整,形态规则类椭圆形 ⒉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后有均匀强化。 ⒊MRI上T1加权为均匀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质子加权
⑵泪腺混合瘤 a.部位不同,泪腺混合瘤位泪 腺 窝内。血管瘤多位于肌锥内。b.信号不同。
神经鞘膜瘤
在组织学上,神经肿瘤可分为神经鞘瘤( Neurilemoma ) 和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 )。 神经鞘瘤病人以中年人居多。此病大多位于肌 锥内。眼球向正前方突出为主要临床症状,可 伴有眼痛、头痛、复视、眼球运动障碍或视力 损害等,半数以上病例可在眶缘触到中等硬度 肿块。
Retinoblastoma
Retinoblastoma MRI
Retinoblastoma MRI T2W
Retinoblastoma CT
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要点
⒈发病年龄 1-3岁 ⒉临床症状 白瞳症或猫眼症为特征,单
侧或双侧发病。 ⒊X线上眼眶区内钙化灶 ⒋CT上眼球增大和球内软组织肿块并有钙
常见眼球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
视网膜母细胞瘤(简称视母)是儿童最常 见的眼眶恶性肿瘤。发生率在1.5万至3万分之 一。
病理和临床表现
该肿瘤是先天性肿瘤,平均诊断时间在18个月左 右。有一定家族倾向。 视母起源于视网膜内层神经上皮 。由于血供不足 ,易产生钙化复合体结构。极少数病人可出现双 眼视母和松果体瘤。称之为“ 三边症”。 临床上典型表现:白瞳症,斜视,青光眼和视力 缺损,眼底表现为灰白色或黄白色半球形肿物。
眼眶肌锥内肿瘤的影像学分析

血流信号 , 血流丰富程度等血流特征为特点 。
[】 R yCSus eCL rs e 1 ses e t f .u rt y 4 o ,asi ,eBa t . ssm n  ̄ fl ee ・ n Y, aA o u mh d ehoi d r gpen nyb rga h [ .u a i , mnp rs u n rga c yMR uorpy J E rR do s i 1 l
(0 9 0 — 4收稿 20—82
2 1— 1 2 修回) 000 — l 孙东建 )
【] 陈 日敢,吕腾荣. 2 妊娠期合并上尿路结石肾绞痛 l 9例临床分析 【】 J广东医学院学报, 07 2 ( )2 3 l . 20 ,5 2 :0 .
( 本文编辑
眼眶肌锥 内肿瘤的影像学分析
S MA O RC O T MA T扫描机 。 以平行于视神经 的眶下缘为基线, 层厚 、 层距均为 3 5m 常规扫描范围为眶下缘 至眶上缘水  ̄ m,
平, 根据需要进行 增强扫描 。( ) 2 彩色多普 勒超 声检查使用
G oi ELg 7彩色多普勒超声 仪 ,2 q 1L高频探 头 1一 4MH 三 O 1 z
19 , ( ) 3 - 3 . 9663: 4 38 3
置入术较经输尿管镜碎石术更 安全 。腔 内碎石多采 用钬激
光、 气压弹道碎石1 因考虑相应并发症本组患者未尝试妊娠 7 1 。 期进行输尿管镜碎石 , 内碎石均为分娩后完成 。 腔
参 考 文 献
[] MaiM,hlh nr ,aukr , 1 r aylhaieioy 1 n B aeodaGP rla e a. i r tis : o g MD t U n i stl
8 7 8 5 6—7.
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分析ppt课件

【MRI】
肿块在T1WI 上呈中等信号,T2WI 上呈 高信号;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9
眶隔前蜂窝组织炎
眼眶蜂窝组织炎是眶内软组织的急性细 菌性感染。从解剖部位可分为眶隔前和眶 隔后眶蜂窝组织炎。
眶隔前蜂窝组织炎指炎症和感染局限在 眶隔之前的眼脸和眶周结构,隔后结构未受 感染。主要表现为眼睑水肿,眼球未受累。
25Βιβλιοθήκη 【临床表现】眼眶神经鞘瘤多为良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 见于20 - 40岁的青壮年。早期症状为渐进性突眼, 常以眼球突出就诊,部分患者伴视力下降、眼球运 动障碍、眶缘部扪及肿块等。
26
【CT表现】
1、眼眶神经鞘瘤表现为肌锥内或肌锥外略高密度肿块。
2、肿瘤边缘光滑,境界清晰的肿块,多呈椭圆形或圆形;肿 瘤 内有囊变和出血。 3、眼眶神经鞘府不累及视神经,如肿瘤位于视神经附近使视 神 经受压移位,极少数可包绕视神经生长。 4、增强扫描:实性区明显强化,强变低密度区无强化。
【病理】
毛细血管瘤由大量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增生而 成,无包膜,生长缓慢,长期存在的肿瘤样毛细 血管扩张。
7
【CT】
一 般 位 于 眼 脸 的 低 密 度 肿 块 , 少 数 肿 瘤 可 累 及 眶 内,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 ,极少数可有钙化。
增 强 扫 描 : 肿 瘤 血 管 丰 富 , 呈 明 显 均 匀 强 化 , 强 化出现时间早。
眼眶真正的淋巴样组织主要位于眼脸、结膜和泪 腺以及眶隔后方少量淋巴组织。这些部位被认为是 淋巴瘤潜在的发生部位。
13
【临床表现】
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其临床表现视病变累及 部位而不同,但多以眼眶肿物、无痛性眼球突出 伴眼球活动受限为主,单侧多见,双侧少见。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眼眶肌锥内肿瘤是眼部常见的肿瘤之一,其诊断需要依靠医学影像学检查,其中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MRI)成像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眼眶肌锥内肿瘤在MSCT和磁共振上的影像学表现。
一、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影像学表现1. 肿瘤位置:眼眶肌锥内肿瘤通常位于眼眶内,多位于眼球后方或视神经周围。
MSCT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和范围,有助于明确肿瘤的部位和侵犯范围。
2. 肿瘤密度:眼眶肌锥内肿瘤常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常与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密度界限。
MSCT能够通过对比增强扫描,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肿瘤的鉴别诊断。
3. 邻近结构受侵:肿瘤增大时可侵及邻近的眼眶骨壁、眶上肌和视神经等结构,MSCT能够显示这些受侵情况,对于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4. 弥漫性肿瘤:眼眶肌锥内肿瘤有时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性生长,MSCT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和范围,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5. 并发症:眼眶肌锥内肿瘤可引起眼球推挤、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和并发症,MSCT能够直观地显示这些症状和并发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磁共振(MRI)诊断影像学表现1. 肿瘤组织学特征:眼眶肌锥内肿瘤在MRI上呈低、等或高信号,根据肿瘤的成分和组织学特征可表现为不同的信号强度,有助于对肿瘤的性质进行初步判断。
2. 肿瘤形态:MRI能够清晰地显示眼眶肌锥内肿瘤的形态和大小,包括肿瘤的轮廓、边界和内部结构,为确定肿瘤的范围和侵袭情况提供重要信息。
3. 血供情况:MRI可通过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的信号变化,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血管特征和血供情况。
眼眶肌锥内肿瘤的MSCT和MRI诊断影像学表现对于肿瘤的鉴别诊断、范围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MSCT和MRI 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以提高对眼眶肌锥内肿瘤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眼眶肿瘤影像表现

患者身体状况:身体状 况较好的患者预后较好
肿瘤复发:肿瘤复发对 预后影响较大
预后评估
1
2
3
4
肿瘤类型:不同类 型肿瘤的预后差异
较大
肿瘤分期:早期、 中期、晚期的预后
不同
患者年龄、身体状况: 治疗方式:手术、放
年龄、身体状况等因 疗、化疗等治疗方式
素也会影响预后
的预后效果不同
预后管理
01
定期随访: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监
放射治疗适应 症:眼眶肿瘤、 鼻咽癌、喉癌 等
放射治疗副作 用:皮肤损伤、 黏膜损伤、骨 髓抑制等
眼眶肿瘤预后
预后因素
肿瘤类型:不同类型肿 瘤的预后差异较大
患者年龄:年龄较大的 患者预后较差
肿瘤分期:早期肿瘤预 后较好,晚期肿瘤预后
较差
治疗方式:手术、放疗、 化疗等治疗方式的选择和
效果对预后有影响
肿瘤内部结构: 可表现为实性、 囊性或混合性
肿瘤周围组织: 可表现为水肿、 出血、钙化等
肿瘤增强表现: 增强扫描后,肿 瘤可表现为强化 或不强化
肿瘤与周围结构 的关系:可表现 为压迫、侵犯、 移位等
影像诊断要点
1
眼眶肿瘤的影像表 现:包括肿瘤的大 小、形状、位置、 密度、边界等特征
2
影像诊断方法:包 括X线、CT、MRI、 PET等影像学检查
测肿瘤变化
0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抗肿瘤药
03
手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
物进行治疗
术方式
04
放疗和化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
05
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辅
放疗和化疗方案
导,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压力
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肌炎型
肿块型
泪腺型
眼球外肿瘤-3
神经鞘瘤
optic nerve schwannoma
➢ 发生于末梢神经外层鞘膜的雪旺细胞,视神经不含此 细胞,发生于除视神经外的眼眶任何部位
➢ 球后肌锥间隙内,以球后偏上部多见 ➢ 缓慢进展的眼球轴向突出,病程长 ➢ CT表现:
圆形、类圆形肿块,可达眶尖 密度不均、大小不等囊变区,增强不均匀强化 视神经或眼外肌受压移位,与肿瘤分界清楚
➢婴幼儿最常见的眼眶内恶性肿瘤,好发于视网膜后部
➢多发生于3岁以下,6岁以上幼儿少见,成人罕见
➢多数单眼、10%可双眼、双眼+松果体/鞍旁
➢CT:眼球内晶状体后方有肿块,常伴钙化、增强可见 不同程度强化、常合并玻璃体出血
➢MRI:
–T1WI中等信号、与玻璃体比较高信号 –T2WI与玻璃体比较呈低信号 –增强:较小呈明显均匀强化,较大可见坏死囊变呈不均匀强化 –DWI :高信号扩散受限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lacrimal gland
➢ 泪腺混合瘤
➢ 80%良性,术后易复发,少数可恶变
➢ 中老年人,性别差异不大
➢ 泪腺区、单眼发病
➢ 渐进性、无痛性眼球向内下方突出,眼球向外上方运 动受限,复视
眼球外肿瘤-7
影像学表现
➢ 泪腺窝扩大,泪腺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 ➢ 密度稍高于眼外肌且均匀,包膜完整,边界清楚 ➢ 眼球及眼外肌受压移位,与肿块分界清楚 ➢ 部分可见细小砂砾钙化、坏死囊变区 ➢ 增强轻中度强化,可轻度不均匀强化
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Imaging of Orbital Tumors
Zzzzzd
• 部位:
➢ 眼球内:
眼球及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眼球及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眼球及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1、简介
1.1 眼球及眼眶肿瘤的定义
1.2 影像学诊断在眼球及眼眶肿瘤中的作用
1.3 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2、影像学检查方法
2.1 眼球及眼眶肿瘤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1.1 眼球B超
2.1.2 眼眶CT
2.1.3 眼眶MRI
2.1.4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3、眼球及眼眶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3.1 眼球内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3.1.1 视网膜肿瘤
3.1.2 眼底肿瘤
3.1.3 巩膜肿瘤
3.2 眼眶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3.2.1 眼眶腔肿瘤
3.2.2 眼眶骨外肿瘤
3.2.3 眶周软组织肿瘤
4、眼球及眼眶肿瘤的鉴别诊断
4.1 眼球内肿瘤的鉴别诊断
4.1.1 视网膜肿瘤与脉络膜肿瘤的鉴别
4.1.2 巩膜肿瘤与眼底肿瘤的鉴别
4.2 眼眶肿瘤的鉴别诊断
4.2.1 眼眶腔肿瘤与眼眶骨外肿瘤的鉴别
4.2.2 眶周软组织肿瘤的鉴别
5、附件
本文档附带相关影像学图像和检测报告。
6、法律名词及注释
6.1 影像学诊断:利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6.2 鉴别诊断: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检查结果等,对疾病
进行区分诊断的过程。
6.3 眼眶肿瘤:发生在眼眶内的肿瘤,可以来自眼球、眶内
骨骼或眶周软组织。
6.4 眼球B超:利用超声波技术对眼球进行成像的方法。
6.5 眼眶CT: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对眼眶进行断层扫
描的方法。
6.6 眼眶MRI: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眼眶进行成像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I】
1、肿块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上呈 稍高信号。瘤内易出血在T1WI和T2WI上 均呈高信号,瘤体内有囊变或坏死时呈长
T1长T2信号。
2、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肿瘤可侵及邻近结 构。
横纹肌肉瘤
眼眶转移瘤
眼眶转移瘤文献报告12%的转移瘤病人发生眼 眶转移。球外的好发部位是肌锥外。 眼眶转移的原发灶,最多见是肺癌和乳腺癌,其 次是胃和前列腺等。
【临床表现】
眼眶神经鞘瘤多为良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 见于20 - 40岁的青壮年。早期症状为渐进性突眼, 常以眼球突出就诊,部分患者伴视力下降、眼球运 动障碍、眶缘部扪及肿块等。
【CT表现】
1、眼眶神经鞘瘤表现为肌锥内或肌锥外略高密度肿块。 2、肿瘤边缘光滑,境界清晰的肿块,多呈椭圆形或圆形;肿 瘤 内有囊变和出血。 3、眼眶神经鞘府不累及视神经,如肿瘤位于视神经附近使视 神 经受压移位,极少数可包绕视神经生长。 4、增强扫描:实性区明显强化,强变低密度区无强化。
5. 眼眶神经鞘瘤是一种神经鞘细胞形成的良性肿瘤。可位于 肌锥外间隙,也可位于肌锥内间隙。 CT表现为眼眶内边缘光滑、边界清楚,肿瘤密度与眼 外肌和视神经接近,多数密度均匀,可有片状的囊变区。 增强扫描显示均匀强化,但囊变区不强化 6、横纹肌肉瘤:病变早期多位于肌锥外,多为不规则的软组 织肿块,多呈浸润性生长,晚期可破坏眼眶骨质,增强扫描 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7、眼眶转移瘤:有原发病史,60%位于肌锥外,多伴有眶骨 改变,多呈溶针性改变。
A:T1加权像显示右眶肌锥内一圆形,边界清晰的肿瘤,肿瘤呈均匀的等信号。 B:水平T2加权像显示肿瘤呈大范围的中信号,中央有小片状高信号区。 C:T1加权像显示肿瘤大范围明显强化,呈高信号,中央有小片状低信号区。
右眶神经鞘瘤颅内蔓延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成人
图1~3 双侧眼眶原发淋巴瘤。 MRI T1WI( 图1)、T2WI (图2)示肿瘤与眼外肌信号相比呈等信号,并沿着眶 内结构浸润性生长,呈铸型包绕眼环前部,累及泪腺及泪道,并沿肌锥外 间隙向后球后蔓延,眼环无变形增厚。 增强后示病灶轻度强化,与眼外肌相比呈等信号( 图3)
基底细胞癌、睑板腺癌、鳞状细胞癌
【MRI】
MRl显示神经鞘瘤内部特点最佳。
1、AntoniA型瘤细胞区呈等T1等T2信号,AntoniB型瘤细胞 区信号与黏液类似,呈长Tl,长T2信号; 2、增强后病变实性部分(AntoniA细胞分布区)明显强化, 囊变区(AntoniB细胞分布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3、肿瘤可向经眶上裂向颅内蔓延,形成颅眶沟通瘤。
成骨膜下区、肌锥、肌锥外间隙、肌锥内间隙 ;
泪腺、眼球及视神经各单独划分为自己的区域 。
眶隔前间隙
眶隔是一层薄的纤维膜,一
面与眶缘的骨膜相连,一面
与睑板衔接。 以眶隔为界,其前方为眶隔前 区,包括眼脸及血管神经;其 后方为眶隔后区 ;
眶隔前间隙常见病变
毛细血管瘤 淋巴瘤 炎性病变 睑板腺癌
【临床表现】
常有突眼、眼睑和结膜水肿,哭闹或低头时可能 有突眼加重。
【病理】
毛细血管瘤由大量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增生而 成,无包膜,生长缓慢,长期存在的肿瘤样毛细 血管扩张。
【 CT 】
一般位于眼脸的低密度肿块,少数肿瘤可累及眶 内,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 ,极少数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肿瘤血管丰富,呈明显均匀强化,强 化出现时间早。
及颅内。
【病理】
大体病理上,神经精瘤表现为光滑、包膜完整的肿块,呈褐色或黄 色 ,触之有波动感且易脆。偶见出血灶,少数肿瘤可见钙化,部分肿瘤可 囊性变及囊性神经鞘瘤。 肿瘤可为形态规则的椭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推形、哑铃型或其他 不规则形态。镜下可见 AntoniA 型瘤细胞和 AntoniB 型瘤细胞,前者瘤细 胞排列紧密,后者瘤细胞排列疏松,瘤细胞外存在丰富胶原纤维。部分 神经葡瘤内可见生长活跃区域,极少部分甚至发生恶变。
眼脸恶性肿瘤多为来自外胚层皮肤及其附属腺,基底细胞 癌、脸板腺癌与鳞状细胞癌为其主要类别,主要发生于中老 年人。 大部分眼脸恶性肿瘤根据临床特征可做出诊断,影像表现 大多缺乏特征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眼脸恶性肿瘤的浸润范围和周围结构的 关系,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指导。
定位征象
【临床表现】
(1)眼球突出。常为首发症状,且突出速度快,1~2 周内可明显增长; (2)眼眶肿块。早期边界清楚,晚期可占据全眼眶; (3)眼睑肿胀;(4)眼底压迫征; (5)眼球运动障碍;(6)视力下降。
【CT】
1、 病变早期多位于肌锥外,最常见于眼眶内上部,随着病 变进展,常侵及肌锥内及隔前间隙。 2、肿瘤多为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多呈浸润性生长。体积 较大时浸润眶内结构周围,呈“铸型”样外观; 3、晚期可破坏眼眶骨质,经过眶上裂延伸到中颅窝,眶上壁 延伸到前颅窝,眶下壁达上颌窦,眶下裂进入颞下窝或翼 腭窝,。眼球通常不受侵犯,但可受压发生变形或移位。 3、CT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 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横纹肌肉瘤
横纹肌肉瘤( rhabdomyosarcoma,RMS )是 儿童时期 最常 见的一种软组织肉瘤,占儿童所有恶性肿瘤的 5% ; 45% 发生 于 头颈部,眼眶 RMS 占 25%~35% 。
眼眶 RMS 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 其恶性程度高,发展
快
。一般认为,此肿瘤可能是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发展而来。多 见于 10 岁以下儿童 。平均发病年龄 7~8 岁, 男性多于女性 。 发生于 一侧眼眶 ,有极少数患者发生于两侧眼眶。
基底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毛细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 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大多数位于眼睑和面部,少数可在眼眶内生长或 睑内、眶内并存。
眼部毛细血管瘤多发生于出生后 3 个月以内, 1 岁
后稳定,有自行消退的倾向 ; 发生于皮肤的毛细血 管瘤消退者较多,发生于眶内的自行消退较少。
CT:
1、眼眶转移瘤60%位于肌锥外,20%肌锥内, 20%弥漫性,多伴有眶骨改变,多呈溶骨性改变 。 2、转移瘤可为多灶性局限性肿块,也可表现为眼眶 弥漫性肿块。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3、增强扫描成轻至中度强化。
转移瘤
图15 左眶尖转移性腺样囊性癌。横轴位CT 平扫示左侧眶尖部椭圆形软组织 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侵犯眼肌及视神经,眶尖部骨质破坏,侵入颅内。 图16乳腺癌转移癌。横轴位T1WI增强扫描示右眼眶肌锥内椭圆形肿块,呈 不均匀增强,外周部增强明显,中心类圆形无增强呈低信号,似牛眼征。
定位征像
位于眼外肌外侧 ■ 长圆形或条状 ■ 眼球偏突 ■ 眼外肌内移 ■ 视神经移位不明显
■
小结
1、毛细血管瘤:一般位于眼睑的低密度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晰,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血管丰富,呈明显均匀强化。
2、眶隔前蜂窝组织炎:眼睑增厚,密度增高,皮下脂肪阴影消失,眶 周软组织肿胀。增强扫描可不强化或呈环形强化。 3、淋巴瘤:病变绝大多数位于肌锥外间隙的前方紧靠眶隔后方和(或) 眶隔前区。浸润性生长,沿正常眶内结构蔓延,常累及肌锥内外间隙, 沿肌锥内外脂肪间隙呈铸型样改变;包绕大部分眼环时呈星芒样改变 4、海绵状血管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眼眶内的肿瘤,CT表现:多 位于肌锥内,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增强呈 渐进性强化
最常见的眶内原发肿瘤,为先天发育畸形所致,因病
变发展缓慢,患者多在中年时才被发现,女性较男性 多见。 本病为先天性错构瘤,肿瘤由太小不等必血及 纤能间隔构成,有完整包膜。因肿瘤生长缓慢,往往 在青春期后因出现眼球突出而被发现。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表现为眼球突出,多为缓慢、渐进性眼球突出,
为轴性眼球突出,且不受体位影响。发生于眼尖者早期出现
常见眼眶内肿 瘤的影像诊断分析
八分区法:
Lemke 等将眼眶分为眶隔前区、骨膜下区、肌锥外间隙、
肌锥、肌锥内间隙、泪腺区、眼球区及视神经鞘区等 8 个区 域。
以眶隔 ( 一层纤维膜连接于眶缘骨膜与脸板之间 ) 为界,
其前方为眶隔前区,其后方为眶隔后区 ; 眶隔后区又以 4 块眼外直肌组成的肌锥和眶骨骨膜为界分
神经鞘瘤是雪旺氏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常源于周围 神 经,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和泪腺神经在肌 锥外行走,鼻睫神经是三叉神经眼支经过眶上裂进入肌锥内
间隙的唯一分支,因此,源于距上神经、滑车上被轻和泪腺
神经的神经鞘瘤位于肌锥外间隙,而源于三叉神经眼支的鼻 睫神经的神经鞘瘤位于肌锥内间隙。
神经鞘瘤来源的特点决定了神经鞘瘤既可位于肌锥外 问隙,也可位于肌锥内间隙,部分神经鞘瘤可通过眶上裂累
【 CT 】
眼睑增厚,密度增高,皮下脂肪阴影消失,眶周 软组织肿胀。增强扫描可不强化或呈环形强化。
【 MRI 】
眶隔前软组织肿胀,呈长 T1 长 T2 信号。
眶隔前炎症
淋巴瘤
眼眶原发淋巴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结外恶性肿瘤, 属于 NHL, 绝大多数来源于 B 淋巴细胞,呈低度恶性, 极少数来源于 T 淋巴细胞,呈高度恶性。 眼眶真正的淋巴样组织主要位于眼脸、结膜和泪 腺以及眶隔后方少量淋巴组织。这些部位被认为是 淋巴瘤潜在的发生部位。
【临床表现】
好发于 50 岁以上男性,其临床表现视病变累及 部位而不同,但多以眼眶肿物、无痛性眼球突出 伴眼球活动受限为主,单侧多见,双侧少见。
【影像特点】
①病变绝大多数位于肌锥外间隙的前方紧靠眶隔后方和 ( 或 ) 眶隔前区。 ②病变累及单侧或双侧眼眶,以单侧多见 ; ③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 : 眼眶林巴瘤无包膜其生长方式为浸 润性生长,沿正常眶内结构蔓延,常累及肌锥内外间隙沿 肌锥内外脂肪间隙呈铸型样改变 ; 包绕大部分眼环时呈星 芒样改变,而以上结构多无移位眼球内部结构常不受累 ; ④ CT 平扫显示肿瘤呈密度均匀的等或稍高密度块影 ; MR T1WI 呈均质性等或稍低信号强度, T2WI 呈均质性稍 低或略高信号强度。增强扫描常为中度或明显均匀性强化 。 ⑤眼眶淋巴瘤常无眶骨骨质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