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江苏省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二○○一年三月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996年5月—2001年3月编写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项目负责:徐玉琳报告编制:徐玉琳伍洲云蔡则健陶云主要参加人员:陆美兰黄敬军赵祥周爱国王文庆单卫华王孝汉营兆端皇莆啊富顾雪良王茂亭张兵张小平张于薛宁菊陈福春季国兴钱夏中张舜葆郑丽春高梅审查: 朱锦旗顾阿明余勤总工程师:袁晓军所长:顾阿明院长:袁晓军朱锦旗(副)报告提交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报告提交日期:2001年3月目录绪言 (1)第一章自然经济地理 (8)第一节自然地理 (8)第二节经济地理 (10)第二章地质环境背景 (18)第一节地形、地貌 (18)第二节地层 (19)第三节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22)第四节工程地质特征 (24)第五节水文地质特征 (27)第三章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32)第一节水土污染 (32)第二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地下水资源衰减 (41)第三节地面沉降 (45)第四节地裂缝 (54)第五节地面塌陷 (59)第六节滑坡、崩塌、危岩 (66)第七节水土流失 (76)第八节涝渍 (78)第九节江海岸侵蚀、淤积 (79)第十节海平面上升 (86)第十一节地方病 (88)第十二节地震 (89)第十三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 (90)第十四节特殊不良岩土体的分布 (91)第四章环境地质分区评价预测 (93)第一节环境地质分区及评价原则 (93)第二节地质灾害专项评价 (97)第三节环境地质分区评价预测 (108)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17)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方向 (117)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18)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21)第一节结论 (121)第二节建议 (124)附图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1 3201 江苏省环境地质图1:50万2 3202 江苏省地质灾害分布图1:50万3 3203 江苏省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评价图1:50万4 3204 江苏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区预测图1:50万5 3205 江苏省环境水文地质评价预测图1:50万绪言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都市人口密集,国民经济建设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人民生活水平如日中天。
区域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评价

考。
关键词: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地层岩性信息爛;四川地质;层次分:A
文章编号:1006-0995 (2020) 01-0086-07
DOI: 10.3969/j .issn. 1006-0995.2020.01.018
地质环境以岩石圈为主体、由水圈和大气圈共同组成,组成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复杂程度的地区 差异性。地质复杂地区环境脆弱,易发生地质灾害,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乃至后期运营维护的难度大, 工程造价高;而地质环境简单地区建设难度小、造价低。对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进行分级是开展地质调査、 长距离线状工程规划的重要参考。
收稿日期:2019-01-20 基金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资助(SGSCJY00JHJS201600026) 作者简介:李源亮( 1992-),男,贵州晴隆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査、涪土工程等方面的工作
86
区域地质环境复杂程序评价
3 )评价指标都考虑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区域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 4)对少数简单、易获取的指标(如坡度、地震烈度)采用定量划分;对地层岩性等难以量化的指标 采用定性评价,常见“岩性岩相复杂多样”、”变化较大”、“变化小”等定性表述方式。 由此可见,上述针对工程场地、线状走廊带等小区域的评价方案在运用于大区域(例如省级区域)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评价时将受到如下限制: 1 )指标体系不能照搬应用于大区域,否则将出现部分指标(如地下水、坡体结构等重要要素)无法 获取的情况。 2) 对大区域而言,“简单”、“中等”、“复杂” 3级划分方案过于粗略,不能很好反映区域地质环境复 杂程度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 尽管现有方案提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但仍以定性判断为主。小区域因调查研究程度高,采用定 性评价是可行的;但对大区域而言,受经验及认识差异的影响,过度依赖定性判断会使评价误差偏大、 结果过于笼统空泛。 受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往多是在资料分析、踏勘调査的基础上,在报告中以文字描述、CAD制图等 形式进行笼统分区描述,难以高效、精细的给出每个点位的评价结果。 为适应大区域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评价的需要,建立一套普适性的指导原则和评价方法十分必要和紧 迫。本文在指标选取及量化处理方面做了一些突破,利用AHP法计算指标权重,基于GIS平台开展评价 工作;结合四川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评价对方法及技术流程进行阐述。
国内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况分析 、环境现状分析 、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 价、 规划方案和减缓措施、 监测和跟踪评价、 公众参与分析、 困难和不确定性 、 执行总结。 2 我 国环 境 影响评 价存 在 的主 要 问
题
1国内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分析
我国于 2 0 0 2年颁布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 环境影响评价法 》 , 对 我国环境影 响评 价进 行 了规 范, 并将规划环评纳入到环境影响评 价的范围之 中。 为提高评价从业者的业务水 平 。确保 环境影 响评价 文件 质量 ,我 国于 2 0 0 4年建立 注册评价工程师 资格 制度 。至 此, 我 国建立 了比较规范的环境影 响评价制 度。 我 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指 出, 我 国环境影 响评价 目的是 “ 为 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 预防 因规划 和建 设项 目实施后对 环境 造成不 良 影响 , 促进经济 、 社会 和环境 的协调发展 ” , 核心是 可持续发展 , 这是 由于我国 目前的经 济发展 和环境技术状况等因素所决定的 , 与 西方发达 国家有所不同。 我 国环 境影 响评价 包括建 设项 目环 境 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 价。 建设 项 目环 境影 响评 价 内容 主要包 括建设 项 目基本情 况、 项 目周边环境现状 、 环境影 响预测与评 价、 环保措施技术经济论证 、 经 济损益分 析、 环境监控计划和建议 、结论等。专项规划评 价内容一般应包 括环境影响分析 、 预测与评 价, 针对影响提出具体环境保护措施 以及评 价结论。我国规划环境影 响评价的范 围主要 为国务 院有关部 门、 设 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 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的规划 , 包括 “ 一 地 、三域 、十专项 ” 。土地利用有关规 划 , 区域 、流域 、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 规划 , 应 当在规 划编 制过程 中组织进 行环 境影 响 评价 ,编写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说 明;工业 、 农业 、畜牧业 、林业、能源 、水利 、交通 、 城市建设 、 旅游 、自然资源开发 有关 的专项
水工环地质发展现状及趋势

水工环地质发展现状及趋势1. 引言1.1 水工环地质的概念水工环地质是水文地质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是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作用以及相关工程效应的学科。
水工环地质通过综合地质学、水文学和工程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水文地质环境对水工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影响,以及水工工程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
在现代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中,水工环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水工环地质的概念对于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和水资源管理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水工环地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水工环地质的研究也对于水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作用,可以减少工程风险,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在当今社会,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水工环地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2 发展现状水工环地质的发展现状是指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工环地质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水工环地质研究的深入:随着各项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化,对地质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水工环地质研究和应用逐渐深入到工程的各个领域,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更为精准的依据。
2. 水工环地质调查技术的提升:随着调查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在效率和精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3. 水工环地质工程应用的丰富多样:水工环地质学在水工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资源开发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水工环地质的发展现状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水工环地质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各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研究水工环地质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水体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为水工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生态修复治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I ndustry development行业发展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生态修复治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付栎臻摘要:在生态环境发展过程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脚步进一步加快,全面改善矿山地质环境。
研究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生态修复治理现状及发展趋势,以矿山修复模式为中心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对修复经验积累有重要作用,也对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稳步前行有深远影响。
本文对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生态修复治理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生态修复治理;现状;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对各种工业材料以及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促进了矿山行业的发展。
过去几十年大规模粗放式的开发开采留下大量的废旧矿山,亟需修复的矿山数量众多,需修复的面积巨大。
在开采中地貌发生极大变化,出现土壤侵蚀等问题,更是加重了大气污染,也让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出现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步前行的诸多问题。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已停止使用的废弃矿山特别是露天形式的矿山可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污染,也有可能引发各种地质灾害的突然出现,如,滑坡、坍塌、泥石流以及水土流失、土地资源破坏等。
如不进行修复治理,不仅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1 废弃露天矿山造成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1.1 引发地质灾害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在开采的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废弃之后由于地质结构遭到破坏、开采后大量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受到暴雨冲刷等因素影响,会出现周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废弃露天矿山的采空区地表层的承受能力可能会降低,出现地面塌陷、裂缝等。
矿坑水土流失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气候环境、地质条件突变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使得地质灾害出现的频率也更高。
1.2 土地利用率降低废弃露天矿山中存在着废土、废石等,这些堆积在一起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且在开采的过程中留下了众多裸露的矿坑,都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严重降低,也导致土地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浪费。
地质勘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地质勘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编号:1583559⾏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最为⼴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份专业的⾏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份有价值的⾏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doc/0cfc6d6f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8.html 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了解,全⾯系统地研究了该⾏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业发展趋势。
⼀、基本信息报告名称:报告编号:1583559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发票⽹上阅读:iFaZhanQuShi.html温馨提⽰:如需英⽂、⽇⽂等其他语⾔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内容介绍产业现状截⾄2014年末,全国有28个省(区、直辖市)建⽴了省级地质勘查基⾦,中央和省级地质勘查基⾦累计总规模达480亿元,较2013年同⽐增长9.8%.201 4年,全国地勘基⾦投⼊54.02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油⽓矿产勘查总投⼊的18.l%和矿产勘查财政投⼊的61.5%,是财政资⾦投⼊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忽视的是,受矿业经济形势下⾏压⼒的影响,尽管中央和省级地质勘查基⾦总体规模不断增⼤,但投⼊⽔平开始下滑。
2014年,全国地勘基⾦整体投⼊⽐2013年减少13.95亿元,同⽐减少18.5%,部分省级基⾦出现超过5 0%的投⼊下滑。
市场容量截⾄2014年末,全国地勘基⾦累计投资矿产勘查项⽬7909个,新发现矿产地1421处,其中⼤型566处、中型474处。
其中,内蒙古⼤营西段铀矿普查初步控制铀资源量达⼤型矿产地规模,圈定3处找矿靶区,使铀矿化带向西推进2 0千⽶,并发现新的铀矿化层位,在⼤营铀矿奠定世界级超⼤型铀矿资源基地的基础上,再次较⼤幅度地扩⼤资源储量规模;江西省朱溪钨铜矿重点突破区的浮梁县铜坞-乐平市柏树坞铜多⾦属矿在发现厚⼤铜钨矿体并初步控制矿床远景达超⼤型规模的基础上,新发现埋藏相对较浅、品位⾼的富⼤宁县和盛-泾川县荔堡煤炭普查预期获得煤炭资源量共计55.26亿吨;贵州省织⾦地区磷(稀⼟)矿勘查累计查明磷块岩矿⽯资源量35亿吨,为超⼤型磷块岩矿床。
地质勘查中的环境监测技术

地质勘查中的环境监测技术地质勘查是对地球表层及内部地质情况进行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工作。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降低这种影响,保障勘查区域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显得至关重要。
一、地质勘查对环境的影响在地质勘查活动中,诸如钻探、槽探、采样等操作可能会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此外,勘查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和机械设备可能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同时,勘查活动还有可能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干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
二、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技术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勘查区域的环境数据,帮助我们了解地质勘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或消除不利影响,实现地质勘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常见的环境监测技术(一)物理监测技术物理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对地质勘查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土壤物理性质等方面的监测。
例如,使用高精度的 GPS 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勘查区域的地形变化和地表位移情况;利用地质雷达和地震波探测技术,可以了解地下地质结构的变化。
(二)化学监测技术化学监测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化学成分。
在地质勘查中,常见的化学监测指标包括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浓度、酸碱度等。
通过采集土壤和水样,并使用化学分析仪器如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进行检测,可以准确测定这些化学物质的含量。
(三)生物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勘查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状况等指标来评估环境质量。
例如,通过监测植物的生长状况、叶片形态和生理指标,可以了解土壤污染对植物的影响;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栖息地选择和种群数量变化,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生态监测技术生态监测技术侧重于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测。
这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食物链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的研究。
哈尔滨市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区研究

i t h e i d :t eh g l e i u o e e i u o e a d l h o e wi n n io m e t lp o lm s n o t r e k n s h i h y s ro s z n ,s ro sz n n i tz n t mi e e v r n n a r b e . g h
郭 , 林 刘仁平
( . 国地 质 大 学环 境 学院 , 1中 武汉 4 0 7 ;. 3 0 4 2 黑龙 江省水 文地质 工程 地 质勘 察 院 , 尔滨 1 0 3 ) 哈 5 0 0
摘 要 :哈 尔 滨 市 矿 产 资源 开 发 引 发 的矿 山地 质 环 境 问 题 严 重 , 影 响 因素 主要 包 括 开 采 方 式 、 废 排 放 量 、 生 其 三 次
第1 8卷 第 5 期
2 年 11 0
工 安 全 与 环 境
程
V o1 8 N O. .1 5 Se . p 2011
9月
Sa e y a d Env r ft n ionme a nt lEng ne rng i ei
哈尔滨市矿 山地质 环境 质量评 价分 区研究
地 质 灾 害 和 土 地 的 占用 与 破 坏 几 个 方 面 。 本 文 通 过 对 哈尔 滨 市 矿 山地 质 环 境 的 分 析 研 究 , 用 加 权 指 数 评 价 模 型 运 和 层 次 分 析 法 , Ma gs 台 上 对 哈 尔 滨 市 矿 山地 质 环 境 质 量 现 状 进 行 了评 价 , 根 据 评 价 结 果 划 分 出 矿 山地 质 在 p i平 并 环 境 影 响 严 重 区 、 严 重 区 及 一 般 区 3个 级 别 , 为 矿 山地 质 环 境 保 护 与恢 复 治 理 提 供 依 据 。 较 以 关 键 词 :矿 山 ; 质 环 境 ; 价 ; 尔 滨 市 地 评 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闫满存李华梅文启忠李保生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1999年第14卷第4期Vol.14 No.4 1999pp371-376摘要: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不仅是环境目标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还是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出发,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可区分为基于自然属性的单灾种危险性评价、多灾种危险性评价、区域稳定性(地壳和构造稳定性)评价、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基于社会属性的单灾种风险或易损性评价、多灾种风险或易损性评价,环境质量经济评价等基本类型。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涉及多层次和多因素的综合空间决策问题,计算机、GIS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给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带来新的学科生长点。
关键词:地质环境系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地质环境质量经济评价;GIS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1999)04-0371-06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YAN Mancun,LI Huamei,WEN Qizhong(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AS,Guangzhou510640,China)LI Baosheng(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ormal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Guangzhou510631,China)Abstract:The assessment and zonation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is aimed at providing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the planning of urban construction,and also is one of the core problem to be dealt with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society.From the two layers of the nature and society of geo-environment the assessment of geo-environment quality would be divided into single disaster's and multidisasters' dangerous evaluation,regional stability(include crust and geostructure stability) evalu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geo-environment quality,and the risk and easy-damaging evalution of single disaster and multi-disasters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geo-environment .This paper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th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is the multi-decision-making problem which deals with multi-layers and multi-factors,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iques such as computer、GI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c would be a new developing branch i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in the coming years.Key words:Geo-environment system;Geo-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Economic assessment of geo-environment quality;GIS.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而且导致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显得越来越突出。
为此,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全球环境的目标,旨在通过国际社会的一致行动,遏制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具有类型多、分布广和成灾强度高的特点〔1,2〕。
这些地质灾害大部分发生在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区,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质量低劣的表现,它的频发不仅反映了自然地质环境的脆弱性,而且反映了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矛盾的激化。
要使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保持较为协调的关系,就必须对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以了解不同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地质环境的基本态势和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等提供依据。
1 地质环境系统及其评价体系1.1 地质环境系统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主要包括气候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系统中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地貌和地质资源以及人类社会等5个子系统构成〔3〕,其上限是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界面,其下限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最大深度。
地质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影响,同时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通过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社会经济系统发生联系。
特定地质环境中的人群为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一切人为活动,必将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对地质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之出现多方面的不平衡,进而改变地质环境质量。
一但地质环境质量的改变超出了其容量,将使地质环境发生变异并产生地质环境问题。
按地质环境质量变化的性质,地质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化学的和物理的两类〔4〕。
化学的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地质环境质量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其中某些地质环境要素化学组成的变化;物理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地质环境质量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过程,表现为其中某些地质环境要素物理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其中,与原生地质环境不良有关所引起的物理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一般而言,地质环境质量的物理变化较化学变化来得更为迅速和直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更为深远。
1.2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由于地质环境是对特定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出响应的地质环境的有机整体。
从这种意义上看,地质环境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5〕。
因此,从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上考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可大致分为基于自然属性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基于社会属性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两大类。
基于自然属性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大致有单灾种危险性评价〔4〕、多灾种危险性综合评价、区域稳定性(包括地壳和构造稳定性)评价〔6,7〕、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4〕等类型。
基于社会属性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大致分为单灾种危害性或风险评价和易损性评价、多灾种危害性或风险和易损性评价、地质环境质量经济评价〔13,14〕等类型。
2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2.1.1 单灾种危险性评价80年代初,Radbruch-Hall等〔15〕开展了全美大陆1∶750万比例尺滑坡灾害评价图的研绘工作。
该研究从滑坡形成发育条件出发,选择了岩性、构造、地貌、降雨、滑坡类型、滑坡发生频率等作为评价指标,将区域自然地理单元划分为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以及高易损区、中易损区和低易损区6种类型。
通过某一单元中滑坡分布面积与单元面积之比的计算,确定了高发区、中发区和低发区。
90年代初,Gupta等〔16〕将GIS技术应用在喜马拉雅山麓Rumgana流域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中,选择了滑坡发育的控制因素,给出了一个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将滑坡灾害风险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
通过GIS的叠加分类模型功能,将各因子权重进行叠加,勾绘了滑坡危险性分区图,从而奠定基于GIS技术的滑坡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的基础。
80年代以前,我国单灾种危险性评价研究一直停留在铁路、公路沿线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定性分析阶段。
近十余年来,随着区域性经济建设特别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区域性地质灾害研究工作,编绘出版了《1∶500万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图》、《1∶600万中国滑坡灾害分布图》、《1∶600万中国泥石流分布及其灾害危险性区划图》等图件。
这些图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发育规律。
2.1.2 多灾种危险性综合评价70年代初,Hewitt等〔17〕曾提出“一地多灾”的研究构想。
这一技术路线要求对一定区域的灾害性事件的所有类型谱、统计聚集特征、以及相互关系进行描述,每个灾种特征项有强度、轮回周期和过去的损失记录,但这一设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
基于这一思路,Puget Sound研究人员〔18〕,针对本区洪水、地震、风暴、大火、火山活动等灾害,将每一灾种绘制一张图件,每一灾种图都被设计作为更细致分析过程的输入项,据此生成总的潜在损失图。
80年代初,Radbruch-Hall〔15〕又研绘了1∶750万全美大陆环境地质评价图系。
选择了滑坡、岩溶、火山灾害、地震概率、滞水区、陡倾斜坡和膨胀土等地质问题作为评价指标。
运用数字化仪并转化为删格形式,通过图形叠加生成环境地质质量评价图。
此后,Van Westen等〔19〕基于GIS系统进行了山地地质灾害风险分析。
90年代以来,我国也相继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工作,并建立了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20,21〕。
其中,张业成等〔20〕针对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灾害,建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评价模型和危险性评价分析模型,并研绘了地质灾害强度分布图和区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