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与函数》教案2

《变量与函数》教案2
《变量与函数》教案2

《变量与函数》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充分体会运动变化过程中量的变化.

目标解析

(1)知道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2)体会在一个变化过程中,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初步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变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一个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的关系,学生往往只认为是一种确定的数量关系,类似于二元一次方程,没有用运动与变化的观点去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运动变化过程中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观察思考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气温随海拔而变化,树高随树龄而变化…所谓“万物皆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发现,在各种各样的变化过程中往往蕴含着量的变化,研究这些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是我们把握变化规律的关键.

【设计意图】通过引言教学,提出本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合理地引起学生注意.2.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问题1有如下几个变化过程,请找出各变化过程中的量,并分类:

(1)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为s km/h,行驶时间为t h.填写下表,s的值随t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

(2)3 10张票,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

(3)用10m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当矩形的一边长分别为3m,3.5m,4m,4.5m时,它的邻边分别为多少?

19.1.1变量与函数导学案(第一课时)

18.1变量与函数学案 Ⅰ、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领悟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与函数的形成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Ⅱ、教学重点 了解常量与变量的意义;理解函数概念和自变量的意义;确定函数关系式。Ⅲ、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函数关系式的确定 Ⅳ、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问题一:汽车以 60 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为 s 千米,行驶时间为 t 小时。 问题二: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张。第一场售出150张票,第二场场售出205张票,第三场场售出310张票,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 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 问题三:你见过水中涟漪吗?圆形水波慢慢地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当圆的半径r 分别为 10 cm,20 cm,30 cm 时,圆的面积S 分别为多少?S的值随r的变化而变化吗? 问题四:用100 cm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当矩形的一边长x 分别为 30 cm,35 cm,40 cm,45 cm 时,它的邻边长y 分别为多少?y的值随x的变化而变化吗? 小结:以上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好多类似的问题,在这些变化过程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 (二)归纳总结: 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________; 2、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________; (三)快速抢答: 练习1 指出下列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1)某市的自来水价为 4 元/t。现要抽取若干户居民调查水费支出情况,记某户月用水量为 x t,月应交水费为 y 元。 (2)某地手机通话费为 0.2 元/min ,李明在手机话费卡中存入30元,记此后他的手机通话时间为 t min ,话费卡中的余额为 w 元。 二、合作探究 (一)合作交流: 1、在研究的每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同一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自己分析“问题一”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再分析上述所有实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关系.) 归纳:上面每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相互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________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二)归纳概念: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______,y是x的_______. 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_________. 用关于自变量的数学式子表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描述函数的常用方法.这种式子叫做函数的解析式. (三)巩固练习 练习2下列问题中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自变量的函数?试写出函数的解析式。 (1)改变正方形的边长x,正方形的面积S 随之变化; (2)每分向一水池注水0.1 m3,注水量y(单位:m3)随注水时间x(单位:min)的变化而变化;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案【三维目标】 1. 及地理意义。 2. 3. 1.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1. 2.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 推进新课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阅读教材P 59 头的含义。 1. 2.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 生2 生3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 生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 师 生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 (播放视频:“千沟 师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 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 60 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水循环、洋流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录像】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导(或图片)。 【教师提问】2004年8月12号晚浙江省遭遇台风“云娜”袭击,在13个小时内,台风夺去了115条生命,卷走了153亿元的财产,有85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给浙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请同学们思考,台风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点评】台风有三大危害和一大好处:(l)暴雨灾害,(2)狂风灾害,(3)台风风暴

变量与函数教案

变量与函数 教学目的: 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意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 2.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能列举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 3.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教学重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题1:图1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这张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看出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候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思考:这张图是怎样来展示这天各时刻的温度和刻画这天的气温变化规律的?

问题2:银行对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规定了相应的利率,下表是20XX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规定的年利率. 观察上表,说一说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3:收音机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对应的数值: 仔细的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问题4:圆的面积是随着半径增大而增大的.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S表示圆面积,则S与r之间满足什么关系?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 1cm,1.5cm,2cm,2.6cm,3.2cm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二、形成概念 (一)变量与常量概念的形成过程 1.举例、归纳 问题1: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示图)学生观察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引出“变量”。 问题2:学生观察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是如何变化的过程,加深对变量的认识,引出“常量”。 设问:一个量变化,具体地说是它的什么在变?什么不变呢?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是量的数值变与不变。 归纳变量与常量的定义并板书。 在其他二个问题中有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

最新《变量与函数》导学案汇编

14.1《变量与函数》导学案 一、问题引入,联系实际 问题1: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先填写下面的表,再试着用含t的式子表示。 t(小时)1234 S(千米) 问题2:已知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那么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为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入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问题3:要画一个面积为10平方厘米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画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圆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半径r? 二、动手实验,加深体验(分组进行试验活动,然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问题4: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原长10cm,每1千克的重物是弹簧伸长0.5cm,设重物质量为m千克,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lcm,怎样用含m的式子表示l? 问题5:用10cm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设长方形的长为xcm,面积为s平方厘米,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三、探究新知,水到渠成 问题6:承接上面几例,说出变量和常量的概念。 这些问题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我们称为()。

问题7:说出上面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并举一些实例,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 问题8:甲乙两地相距y千米,一自行车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t小时,这时,自行车离乙地还有m千米怎样表示? 问题9:在前面的每个问题中,各有几个变量? 同一问题中的变量之间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值。 问题10:分组讨论教科书中第96页的两个思考。 一般地。在()中,如果有()个()量x和y,并且对于x 的()的值,y都有()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说x是(),y是x的(),如果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 四、巩固新知,能力提升 回答前面几个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问题11:简单介绍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1、()2、()3、()。

河北省南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2课时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2课时洋流 你玩过漂流瓶的游戏吗?在茫茫的大海上,塞上口的瓶子真的能漂流吗?通过学习这节课你就明白了。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各大洋中的主要洋流,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洋流 1.概 念:① 。 2.类型:按性质分为②、③两类。 3.分布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圈 北半球:④时针。 南半球:⑤时针。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洋流圈(只存在于北半球):⑥时针。 4.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夏季⑦时针,冬季⑧时针。 5.南纬40°海区形成⑨。 二、洋流的影响 1.对气候:暖流⑩,寒流。 2.对海洋生物 (1)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如、、。 (2)上升流处形成渔场,如。 3.对海洋环境 (1)加快了。 (2)扩大了。 4.对航海 (1)顺洋流,速度。 (2)逆洋流,速度慢。 【答案】①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②暖流③寒流 ④顺⑤逆⑥逆⑦顺⑧逆⑨西风漂流⑩增温增湿降温减湿北海道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净化速度 污染范围快

1.洋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划分它可以分为哪两种? 【提示】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即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即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是寒流。 2.沿海地区一定降水多吗?从洋流方面解释一下原因。 【提示】不一定。沿海地区若受到寒流的影响,往往会降水较少,形成荒漠,如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西海岸、非洲西北部沿海等地区。 读图,回答1~2题。 1.若该洋流是寒流,则其可能位于( )。 A.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洋东岸 C.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 D.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西岸 2.若该洋流流向纬度高的地区,则该洋流( )。 A.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B.流经地区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 C.位于澳大利亚大陆西部沿海地区 D.是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因素之一 【解析】第1题,若该洋流为寒流,其流向由北向南,根据寒流一般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可判断其位于北半球,该洋流可能位于中高纬度的大陆东岸(大洋西岸)或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大洋东岸)。第2题,若该洋流流向纬度高的地区(由北向南),则其为暖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西岸(大陆东岸)。因此,它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促进了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答案】 1.A 2.D 读北半球某海域洋流分布略图,回答3~4题。 3.洋流E的流向和性质分别是( )。 A.向北,暖流 B.向北,寒流 C.向南,暖流 D.向南,寒流 4.有大渔场分布的海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八年级数学下册变量与函数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4章 一次函数 4.1 函数和它的表示法 4.1.1 变量与函数 1.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重点) 2.了解函数的概念;(重点) 3.确定简单问题的函数关系.(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水滴激起的波纹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圆,它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半径的确定而确定. 在上述例子中,每个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当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当一个变量确定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确定. 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实例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常量与变量 分析并指出下列关系中的变量与常量: (1)球的表面积S cm 2与球的半径R cm 的关系式是S =4πR 2; (2)以固定的速度v 0米/秒向上抛一个小球,小球的高度h 米与小球运动的时间t 秒之 间的关系式是h =v 0t -4.9t 2; (3)一物体自高处自由落下,这个物体运动的距离h m 与它下落的时间t s 的关系式是h =12 gt 2(其中g 取9.8m/s 2); (4)已知橙子每千克的售价是1.8元,则购买数量w 千克与所付款x 元之间的关系式是x =1.8w . 解析: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 解:(1)球的表面积S cm 2与球的半径R cm 的关系式是S =4πR 2,其中,常量是4π,变 量是S ,R ; (2)以固定的速度v 0米/秒向上抛一个小球,小球的高度h 米与小球运动的时间t 秒之 间的关系式是h =v 0t -4.9t 2,常量是v 0,4.9,变量是h ,t ; (3)一物体自高处自由落下,这个物体运动的距离h m 与它下落的时间t s 的关系式是h =12gt 2(其中g 取9.8m/s 2),其中常量是12 g ,变量是h ,t ; (4)已知橙子每千克的售价是1.8元,则购买数量w 千克与所付款x 元之间的关系式是x =1.8w ,常量是1.8,变量是x ,w .

19.1.1.1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导学案

19.1.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1.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来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 【学习重点】了解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学习难点】较复杂问题中常量与变量的识别。 【【学习过程】】【】 【知识准备】人们在认识和描述某一事物时,经常会用“量”来具体表达事物的某些特征(属性),如:速度、时间、路程、温度、面积等,请你再写出三个“量”: 、 、 ;同时用“数”来表明“量”的大小。 【活动一:自学交流】 问题一: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 千米,行驶时间为t 小时.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 3.试用含t 的式子表示s ,则s=_________. 4.这个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_____随行驶时间__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二: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午场售出206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 张,票房收入y 元。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售出票数(张) 早场150 午场205 晚场310 x 收入y (元)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 3.试用含x 的式子表示y ,则 y=______ 4.这个问题反映了票房收入____随售票张数_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三:圆形水波慢慢地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当圆的半径r 分别为10 cm ,20 cm ,30 cm 时,圆的面积S 分别为多少?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用含 的式子表示) 半径r(cm) 10 20 30 r 面积s(cm 2)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 3.试用含r 的式子表示s 。s =__________。 4.这个问题反映了 随 的变化过程。 问题四:用10m 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的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为xm ,面积为Sm 2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长x(m) 3 3.5 4 4. 5 x 另一边长(m) 面积s(m 2)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 3.试用含x 的式子表示s . S=_____________ 4.这个问题反映了矩形的 随 的变化过程. 【活动二:形成概念】 问题1:请给活动一(一)~(四)中发生了变化的量和始终不变的量起一个恰当的名称。 变化的量: ; 始终不变的量: 。 问题2:在一个变化过程中,理解变量、常量的关键词是什么? t/时 1 2 3 4 5 t s/千米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案:水循环和洋流

2.4 水循环和洋流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重点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难点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考点梳理 考点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1.地球水体的组成 2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 上内循环 ⑵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 地下径流。

考点2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实现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 ②使陆地水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但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③塑造地表形态(如喀斯特地貌) ④对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⑤促使了地球表层各种化学元素的迁移 二.直击小高考 读“水循环示意图(图10)”,完成21~22题。 21.与图中箭头①所 示相符的是 A.人工降雨B.修 建水库 C.我国的夏季风D.我 国的冬季风 22.我国南水北调工 程影响的水循环主要 环节是 A.②B.③ C.④D.⑤ 图5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P陡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冰川堆积 C.岩浆活动 D.断层活动 10.对河湖水资源更新影响 最大的水循环是 A.②一①一② B.⑨一⑤一⑥一⑨ C.②一③一⑤一⑥ D.④一⑤一⑦一⑧

图6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 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 13题。 12.甲、乙、丙、丁所代表 的圈层依次是 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水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生物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13.水循环 A.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B.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使地球表面总体趋于起伏不平 D.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 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水循环和洋流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 一、水循环 1.概念 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主要环节 图中D蒸发、C水汽输送、B降水、G地表径流、F下渗、H地下径流、E降水、A蒸发。3.能量来源 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形成了循环运动。 4.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总量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环节影响方式 蒸发A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 降水B人工增雨 地表径流G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二、洋流模式图 1.概念: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又叫海流。2.分布规律 (1)副热带环流:如图中A所示。 中心:大约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 (2)副极地环流:如图中B所示。 中心:位于60°N附近。 组成:大洋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2)通过能量交换改变流经区域的环境特征 {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思考 1.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 答案主要影响的是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2.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吗? 答案不一定。寒流与暖流主要反映洋流的性质,只与同一海区比较。事实上,一些热带地区寒流的水温高于寒带地区的暖流。 探究点一水循环的环节与影响 探究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水循环按照空间范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什么?水循环联系了自然界的哪些圈层? (3)大量砍伐树木会对当地水循环带来什么影响? (4)人们修建水库、挖渠引水等措施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答案(1)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水循环按照发生领域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类。 (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3)大量砍伐树木会使当地树木的蒸腾作用减弱,大气的湿度、水汽的含量和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小,影响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4)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 反思归纳水循环的类型与意义 图示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二课时 变量与函数

第二课时变量与函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熟练地列出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式,理解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含义,能求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会由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感悟运动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具体情景中分清哪个是变量,哪个是自变量,谁是谁的函数。 2、难点:会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函数的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写如右图(一)所示的加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10的格子涂黑,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把这些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用x表示,纵向加数用y表示,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如图(二),请写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y与底角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如图(三),等腰直角三角形ABC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均为l0cm,AC 与MN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A点与M点重合,让△ABC向右运动,最后A点与N 点重合。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与长度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二、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实际问题中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问题1:在上面的联系中所出现的各个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有限制吗?如果有.各是什么样的限制? 问题2:某剧场共有30排座位,第l排有18个座位,后面每排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写出每排的座位数与这排的排数的函数关系式,自变量的取值有什么限制。 从右边的分析可以看出,第n排的排数座位数 座位 l 18 一方面可以用18+(n-1)表 2 18+1 3 18+2 示,另一方面可以用m表示,所以…… m=18+(n-1) n 18+(n-1)

2020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19.1.1 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导学案2 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19.1.1 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导学案2 新人教版 【预习反馈】 1、汽车以60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时间为t h,行驶路程为s km。 是变化,不变的。 2、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 元,设某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入为y 元。 是变化,不变的。 3、圆形水波慢慢地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当圆的半径r 分别为10 cm,20 cm,30 cm 时,圆的面积S 分别为多少?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 是变化,不变的。 4、用10 m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当矩形的一边长x 分别为3 m,3.5 m,4 m,4.5 m 时,它的邻边长y 分别为多少? 是变化,不变的。 【问题引导】 阐述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变量与常量的意义; 2.体会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变化. 学习重点: 了解变量与常量的意义,充分体会运动变化过程中,量的变化. 二、问题设置: 1、汽车以60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时间为t h,行驶路程为s km。 那些量是变化的?那些量是不变的?。 2、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 元,设某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入为y 元。 那些量是变化的?那些量是不变的? 3、圆形水波慢慢地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当圆的半径r 分别为10 cm,20 cm,30 cm 时,圆的面积S 分别为多少?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 那些量是变化的?那些量是不变的? 4、用10 m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当矩形的一边长x 分别为3 m,3.5 m,4 m,4.5 m 时,它的邻边长y 分别为多少? 那些量是变化的?那些量是不变的? 5、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常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问题一: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1 2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s=________,t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 . 这个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__随行驶时间__的变化过程. 深入探究,得出结论 (一)问题探究: 问题二: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第一场售出票150张,第二场售出205张,第三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湘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2. 3. 1.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点1. 2.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 推进新课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1. 2.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 生2 生3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 生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 师 生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 (播放视频: 师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 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水循环和洋流时水循环学案湘教必修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题目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2.运用说学知识,阐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 疑问 学习 建议 【相关知识点回顾】 1.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热力环流 3.大气运动 【知识转接】 1.运用地图册中国地图,寻找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海河、淮河、嫩江、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的位置。 2.运用地图册世界地图,寻找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莱茵河、多瑙河、尼罗河、刚果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湄公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巴拉圭河等河流的位置。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一、水循环 1.概念:指水在地理环境中____________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________和物理 ________的变化。 2.驱动水循环的主要能量在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的作用下,水在________、海洋和________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3.类型: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4.主要环节: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5.人类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方式:增加或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 ________________。 6.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它们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1)并不是所有水体之间都存在水源互补关系,有些只存在着单向补给,如冰川水对河流及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单向补给关系。(2)陆地水体的类型按不同方法分为以下三类: ①按空间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浅层地下水);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②按循环周期:静态水(循环周期长、更新慢,包括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动态水(循环周期短、更新快,包括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③按埋藏条件:潜水和承压水。 7.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课题:19.1.1《变量与函数》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掌握函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对应的思想,能正确地判断 一些关系式是否是函数,能列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 数学思考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归纳函数的概念,并在 此基础上理解掌握函数的概念. 解决问题 理解函数概念并且能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函数关系式. 情感态度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感受现实生活中函数的普遍性, 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 教学重点 理解函数概念并且能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函数关系式. 教学难点 领悟函数概念;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准备 课件、学案、笔记本电脑、焟烛、网络等 三、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变量、常量的概念; (2)利用网络,了解当日天气情况。进入“南康整点天气实况”, 导入新课 思考 概念详解 探究 拓展延伸 例题讲解 小结提高 课堂巩固 课后思考

从气温、湿度、风向风力和降水量等几个方面了解变化关系。 时间/h 9 11 13 15 …… 气温/0C …… (3)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设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 时,其中变量是.用含t的式子表示S:. 共同特征:1.两个变量;2.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 2、思考: (1).下图是体检时的心电 图,其中图上点的横坐标x 表 示时间,纵坐标y 表示心脏 部位的生物电流,它们是两个变量,在心电图中,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吗?x y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导学案

第6课时函数的概念 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2.能正确使用区间表示数集.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这样一句话:从具体到抽象是数学发展的一条重要大道.我们来看三个现象:①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②随着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地球正在逐渐变暖;③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逐年增长. 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函数,函数是刻画和描述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上述三个事例,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事实,世界时刻都是变化的,那么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呢? 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发现在这些变化着的现象中,都存在着两个变量,当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随之发生变化.若当第一个变量确定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确定,则它们之间具有. 问题2:设A、B是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 中的数x,在集合B中都有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 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其中x叫作,x的取值集合叫作函数的;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作,函数值的集合叫作函数的. 问题3:在研究函数时常会用到区间的概念,区间的表示如何规定?

注:实数集R可以用区间表示为(-∞,+∞),“∞”读作“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 问题4:(1)函数f:A→B应该满足什么样的对应关系?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有几部分? (2)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分别相同,值域相同吗?由此你对函数的三要素有什么新的认识? (1)应满足:①集合A、B都是;②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对应关系f:A→B下,在数集B中都有的元素y与之对应. 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和,简称为函数的三要素. (2)如果两个函数的和分别相同,那么它们的值域一定相同.由此可以认识到:只要两个函数的和分别相同,那么这两个函数就相等. 1.下列四个函数:(1)y=x+1;(2)y=x3;(3)y=x2-1;(4)y=. 其中定义域相同的函数有(). A.(1)(2)(3) B.(1)(2) C.(2)(3) D.(2)(3)(4)

高中地理 1.4 水循环和洋流(第1课时)教案 湘教版必修1(1)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 “奔腾不息的长江”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一下面变化过程 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 联系? 问题1 (图表见课 件)汽车以60 km/h 的 速度匀速行驶,行驶的 时间为t h,行驶的路 程为s km。 问题2 下面是中国 代表团在第23 届至30 届夏季运会上获得的 金牌数统计表,届数和 金牌数可以分别记作 x 和 y,对于表中每一 个确定的届数 x,都对 应着一个确定的金牌 数 y 吗?(图表见课 件) 认真读题,细心观察 图象、独立思考、仔 细填表并回答相关 问题。 通过这三 个问题的 展示,使学 生们初步 感受到:现 实生活中 存在大量 的变量间 的关系,并 且一个变 量是随着 另一个变 量的变化 而变化的; 同时也让 学生了解 表示变量 之间的关 系是多样

问题3 如图是北京某天的气温变化图,你能根据图象说出某一时刻的气温吗?(图表见课件)的,有图象法、列表法和关系式法等。另外,也让学生知道,自变量可取正数,也可取0和负数。

交流展示(一般地,如果在一个 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 量x与y,并且对于变 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 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 应,那么我们称y是x 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 量。关键特征有两个: 两个变量;唯一对应关 系) 1上面的三个例题有什 么不同的特征?函数 的表示方法有哪几 种?(表示函数的方法 不同,第一题是用图像 法和表格法;第二题是 用表格法;第三题是用 关系式法;所以函数的 表示方法有三种,即 图像法、表格法和关系 式法。) 每个小组竞争展示 各自学习成果,上台 板演或讲解,并踊跃 纠错和补充。 。 以小组加 分的形式 引入激励 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 情。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 和洋流教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