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

乔瑟尔森认为青少年的分离与个体化进程之

个体化阶段:

1、青少年完成个体化任务

2、建立了一个内在稳固的个体性

3、自己选择升学志愿,做好准备离家读书

4、做好准备离家工作

5、有比较稳定的同伴关系

和解是分离与个体化能够顺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四个亚阶段中最艰难的阶段,在于父母分离后,青少年一无所获,就会回头确认服务是否仍在原处,他们希望可以继续得到父母的爱与认可,这种矛盾的心里会持续好几年,这是分离个体化发展最为艰难的阶段,也是亲子关系得意发展的主要动力。

与父母关系的矛盾状态:

6、许多子女与父母很难达成共识

7、有些子女义无反顾地区时间,但是多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相应指

导,在青春期的成长中遇到许多挫折而又没有顺利地解决。

8、有些遇到困难后寻求父母帮助,但又全部交给父母来安排,由父

母决定,导致对父母的依赖。

的父母的角色是时进时退,这样的亲自距离是青少年发展事业及人际关系最有利的距离,但这并不是切断与父母的关系,知识不再将父母作为自尊的来源。

父母的两种自主性支持方式:1、促进青少年独立表达、思维和决策,及时别人不喜欢也应清楚滴表明自己的观点,2、能够帮助孩子探索他们自身真正的价值观和兴趣,并鼓励孩子,按照这些价值观和兴趣进行活动,3、竟可能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较少坚持控制盒权利

青少年自我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1、人际关系,2、学业压力,3、情感的产生于发展,4、未来选择与规划。

青春期分离与个体化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所导致的心里困扰:容易自我怀疑

父母的帮助方式:

1、非建设性的:回避问题,一切听从父母的观点和决定,如果孩子违背自己的想法,以断交等方式来威胁

2、建设性的,正视困难,自我思考与理解,并尝试自我解决,寻求同伴的帮助,寻求父母帮助介绍具体困难,得到理解和支持,获得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解决的方案,并予以足够的支持与孩子商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最终能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

亲密关系与孤独(上)

亲密的定义:亲密通常是指密切的私人联系和归属感;人类与生俱来的具有一种归属和去爱别人的需要,能满足这些需要的关系为亲密关系

狭义的亲密关系:特质异性之间,例如夫妻、伴侣、恋人等之间的关系,这种亲密关系中,亲密既包括情感也包括性的接触。个人的私密:情感、身体(性)。

身体上的亲密特质性的关系,彼此身体的开放,身体的融合,满足时获得的快感、喜悦与幸福。

广义的亲密关系:至不限性别和年龄的两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如朋友关系、亲自关系。

归属感的满足:如果我想正常生活的话,我就需要进场地、愉快地与亲密的伙伴在长期的和充满爱心的关系中进行互动;亲密关系中有种人类的基本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不能被满足的话,它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亲密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1、强烈的(对彼此都有显著的影响),2、经常的(经常影响彼此);3、多元的(影响彼此的方方面面);4、持久的(影响

亲密关系的特点:持久的行为上的相互依存,经常的相互作用,情感依恋,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感,亲密关系对所有年龄的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亲密关系的形成:

1、时间:要发展一个亲密关系,通常要耗去客观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月、

几年而不是几天几个小时。

2、过程:通过很深的互相了解和认知形成

3、能力:需要既懂得独处又懂得相处的能力

亲密关系的质与量

1、只有与那些了解和关系微妙的人交流和互动才会达到满足;

2、亲密关系部需要很多,有一些基本的亲密关系就足够;

3、就关系而言,质量要比数量更重要(当需要满足后,追求更多关系的欲望就会降低);

4、这种需要与谁是我们的对象无关;

亲密关系是否容易建立1、关系的构成受多元因素的影响,2、两个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的人的互动,可能会产生好的结果,也可能会产生不好的结果,3、亲密关系也存在一些潜在代价,4、事实上关系在很多方面都是让人失望的

建立亲密关系中的困扰:1、缺少知心朋友:有人际交往但不亲密;2、人际比较疏离:对深入进入彼此内心世界有担心甚至恐惧;3、过度投入但容易受挫:方式不当,可能导致亲密关系过于紧密或过快。

亲密关系与孤独(下)

亲密关系的建立:

什么事深入的了解:理解表达什么,是情感还是需要,还是想法;理解用什么方式表达,非语言;理解为什么这样表达和为什么表达这样的内容,原因。

如何了解:态度,倾听,尊重,信任

孤独——亲密关系的确定

孤独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

孤独被定义为一种丧失和不满足的感觉,它因为我们队社会关系的期望与现实不一致而产生

社交孤立:人们不满意、孤独,是因为他们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情绪孤立:人们不满意、孤单、是因为他们缺乏单一深厚的关系

不可能以一种类型的关系来环节另一种类型的孤单

哪些人容易赶到孤独:

1、在跨国比较重,美国的样本孤独水平略高,也许是因为美国较个人主

义,竞争性的性质

2、男性报告的孤独感比女性深

3、单身者中,男性报告比女性的孤独感更深

4、在已婚的夫妇中,妻子报告的孤独感比丈夫更深

5、婚姻使男性摆脱孤独感的可能性更大

孤独的原因

1、孤独者会议曾经有冷漠的、疏远的父母

2、就家庭结构而言,父母离婚,尤其是当离婚发生在孩子人生的早期,

而并非父母一方死亡时就会与成年期孤独又关

3、孤独岁年龄的变化:A、一般而言孤独感随着年龄从轻少年到退休前是

不断下降的;B、孤独可能在老年时略有增加,特别是对那些失去生活能力的以及寡居、鰥居的老人更是如此

孤独与亲密的关系

1、亲密关系不满足是会有孤独感

2、孤独时人生的一部分

3、建设性地建立亲密关系有利于客服孤独

一些积极的、建设性的应对:积极的独处、社交接触、消遣

建立亲密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1、有行动:主动与人交往(父母同学等)

2、行动前有恰当的期待、准备冒险

3、较多的正向支持

4、受挫,予以适当的归因

5、行动不是一时的,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

孤独也是一种成长体验:孤独并不总是必须减轻或避免,有时候它可以变成一种积极的体验,这样的转变包括吧孤独变成独处,从而强化我们建立同他们人的亲密关系的能力,健康的个人成长在于,在对同他人关系的满意与对自身内部的满意之间建立平衡。

丧失与哀伤(上)

丧失

1、失去亲近的人,可能是死亡或者是离开

2、失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3、身体的损害

生活中的丧失

重大丧失对基本生活信念的破坏:危险离我很远、生活是可以预期的,我能够掌控生活、生活是公平的,生活是有意义的,自我是有价值的。

基本生活信念的正面功能:“安全的错觉”有助于维持美好,保护功能,生活而非幸存。

丧失对心里的影响:

1、安全:对周围的人、环境缺乏安全感

2、信任:对周围的基本信任破坏

3、控制:失去对现实世界的控制感和对自己生的掌控感

4、自尊:自我价值和自尊下降

5、亲密关系: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丧失引发痛苦的心里机制:

延伸的自我是指所有的人、地方和关于表明我们是谁的心里部分。

詹姆斯:不仅仅是我认识的人,我所了解的地方和东西也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扩充了自我。

延伸的自我的重要性:

1、具有象征功能,帮助我们定义自己

2、一旦所有物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我们就会赋予其价值利用其来提升积

极的自尊感

哀伤——丧失后的重要过程

正常哀伤的阶段:1、悲伤反应;2、进行仪式哀悼;3、长久的哀伤

丧失与哀伤(下)

正常的悲伤反应

感觉:悲哀、愤怒、内疚与自责、焦虑、孤独感、疲倦、无助感、惊吓、苦苦思念、解脱感、轻松、麻木;

丧失后的内疚与自责:A、内疚和自责是丧亲者常有的经验,B、丧亲者常常因为自己对逝者不够好,没能够及早就医等事赶到内疚。

丧失后的愤怒:A、被抛弃感;B、被遗弃感;C、无助感;D、自己不好愤怒的表现:攻击他人(包括失去的人);B、抑郁症

正常的悲伤反应:

A、认知:不相信,困惑,沉浸于对逝者的思念,感觉逝者仍然存在、幻

觉。

B、行为:失眠、食欲障碍、心不在焉的行为、社会退缩行为、梦见失去

的亲人,避免谈失去的亲人,寻亲与呼唤,叹气与坐立不安。哭泣、旧地重游与携带遗物、珍藏遗物。

透过意识的哀悼:面对丧失人们会采用各种悼念的方式,各种悼念的仪式、风俗等。实为人们面对丧失的一个哀伤过程。

祭奠仪式给人们提供了哀伤的一个心理过程:1、通过固定的仪式,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与丧失的对象的分离;2、透过多重意义的象征,比喻和情节可以充分宣泄因死亡所带来的各种情感;3、众人聚集得

是面对死亡其他的丧失同样需要一定的祭奠仪式;

较长时间的哀悼:持续一段时间做的事情(包括个体的进一步哀悼和家庭、群体的较长时间的哀悼);记住丧失的对象;花时间和精力来记忆;沉浸于想象和记忆;整理/了解。

清明节的祭扫,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看望,也是和过去,和失去的亲人的一种连接方式。

哀伤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

1、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

2、经验悲伤的痛苦;

3、应对由于丧失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改变;

4、转移与丧失对象的心理联系;

5、修复内部的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

未进行或未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1、有些人没有机会为他们的丧失进行过哀悼;2、未完成有效哀伤个过程;3、如果分离是永久性的,未能建立其他新的关系。

丧失成为了创伤——复杂的哀伤:复杂的哀伤与征程的哀伤的区别在于当事人反应的强度及持久度:

1、长期的哀伤;是指过度延长而且永未达到一个满意结果的哀伤反应;周年祭日的悲伤可能会长达十年或更久;

2、迟缓的哀伤;又称被禁止、压抑的或延后的哀伤反应;当事人在丧

延期的哀伤也可以在看到他人经历哀伤时感受到,如看电影电视等。

3、夸大的哀伤;当事人经验到强烈的正常悲伤反应,觉得不胜负荷,因而产生不适应的行为;比如英无望感引发非理性的绝望,再加上忧郁现象,形成临床上的抑郁症。

4、伪装哀伤;当事人虽然有引起生活困难的症状行为,但却不认为自己的症状或不适应行为和丧失有关。伪装一般有生理症状和适应不良行为;

哀伤心理咨询:处理丧失的重要途径,协助当时人在合理的时间内,引发正常的哀伤,以健全地完成哀伤任务;帮助处理异常或复杂的哀伤反应

抑郁与攻击性(上)

从心理学江都看,抑郁的不同层面:

1、抑郁情绪,是指个体对环境和内在刺激的一种情绪反应,具体表

现为悲伤、幸福感程度低、烦躁、兴趣降低的等。

2、抑郁状态,是指个体日常所体验的抑郁情绪。

3、神经性抑郁症,表现: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疲倦,低自尊,注

意力难以集中,无望感,想自杀等心理和胜利症状。

抑郁症的内外因:

1、遗传/生理状况:

A、家族遗传、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其父母有1/6至1/2的可能患有抑

比一般人高出3倍;3、这些数据并不能证明抑郁症的遗传性,患抑郁症的父母可以透过他们的行为和影响直接增加子女患抑郁症的机会;5、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脑神经有三方面跟一般人不一样:血清素偏低,压力急速皮质醇偏高,睡眠质量下降。6、但从这些生理差异,目前研究并未有足够的证据去断定抑郁症因生理因素而引发。

B、家庭/成长经验:1、严厉/纵容的管家模式;严厉的容易否定自己;纵容的产生依赖和专横;2、人际交往产生困难,常感到无助,影响自信心

2、环境/文化因素:1、社会文化的转变,2、不合理恶劣的生活环境。

3、心里因素:

A、负面思维模式:令人判断偏差和钻牛角尖的惯性想法,悲观的

解释模式:永远也不会成功;我做任何事情都一败涂地,我是失败者,我要负全责。

B、应对压力和处理情绪的能力不足

C、欠缺适当地解决问题和人际沟通的技巧

D、错误的理解与期望

4、引发事件:重大生活事件:丧亲、离异、失业、患病等;一联欢压力事件;高压的不健康处境。

对待抑郁的态度:既不用谈抑郁色变,也不能对症状掉以轻心,严重者需要治疗。

弗洛伊德认为抑郁是对失落的一种反应,与人格结构中的超我有关,当超我的攻击性指向内部时,个体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A、人的一生总会面对丧失:我抑郁了,也是在表达一种丧失后的状态;人总会有不同的丧失;丧失后会感受到一定的抑郁。

B、抑郁可能带来的好处:

1、其原理可能是人们面对生活中的丧失,会有抑郁的体验,这是哀伤的必要过程;

2、当人一抑郁这种方式进行自我防御时,会放弃不现实的追求,能够坦诚面对自己,不会拼命追求想要的东西;

3、抑郁能让人变得坚强;

4、这种情绪,还可以产生一种心理威慑,帮助人们远离层犯下的错误(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维克菲尔德)

5、抑郁还有益余平静、耐心、严谨以及琢磨;

6、抑郁可以赋予艺术家的作品以情感上的深度,可以为其提供让全人类感统身受的主题;

7、抑郁可以迫使艺术家一艺术的形式去尝试超越人类社会的邪恶和对死亡的恐惧;(美国朱利安.李布)。

1、重度的抑郁: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2、抑郁症的症状之一: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抑郁症患者中有10%到15%面临自杀的危险;

抑郁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

2、心理治疗: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治疗师提供系统的治疗服务

如何应对抑郁症:1、积极的自我肯定,看到自己的长处,对做得好的多加以肯定;2、培养兴趣;3、多参加社会活动,特别是工衣活动;4、和乐观的朋友在一起;5、增加生活的希望(从小的希望开始);6、最重要的是不要沉浸在抑郁中,被抑郁情绪所淹没;

抑郁与攻击性(下)

抑郁症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进入青春期,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2到3倍;

女性抑郁症患者的主要表现是悲伤,而男性患者的典型症状则是愤怒或易激动,时长伴随鲁莽行为;

男性患者很容易被误诊为普通的沮丧情绪;

多数男性患者也不像女性患者,愿意主动需求帮助,他们更有可能选择轻生的道路;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男性与女性的自杀率是4:1;

抑郁症:自我攻击:自我否定,自伤,紫衫

女性多于男性

人类大脑中的抑郁情绪的物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社会文化不允许男性表达悲伤

对外攻击:

男性对于女性

在监狱里男性对于女性

朝内攻击:抑郁个体;语言与想法:倾向于自我贬低自我谴责,总队自己的能力抱着悲观态度,认为成功没有希望,生活没有期待;在行为上市自伤或自杀。

朝外攻击:因暴力处罚法律的服刑人员;行为上对他人身体的直接伤害;语言上对他人诬蔑、谩骂。

攻击的分类:

主动攻击:通过行为造成直接的伤害

被动攻击:示弱让让他人觉得直接内疚、自责

直接的攻击:朝向明确的对象

间接的攻击:并没有具体的对象,或没有明确的意图,但会使其他人赶到被攻击

特殊的攻击:对制度规则的不遵守,如闯红灯,不排队等。

关于攻击性的问题:

2、是否有的人会更具有攻击性

3、为什么又的人会做出对自己活他人的攻击性行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生来就有死亡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也称攻击本能;既可能朝向自己,也可能朝向他人。从事各种暴力活动和破坏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攻击行为,产生的根源都是这种本能;

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有基本的攻击本能,这种本能是金华的产物,是为了保证生存和生命延续的结果;尽管由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使得儿童内化成人社会的规范,控制自己的攻击本能,但在生命的过程中,这些本能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攻击行为得以保持是因为它具有工具性价值,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社会强化或替代性强化,也是自我保护的手段,或来自攻击者的自我强化;攻击行为是习得的,也就可以矫正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道奇等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了社会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认为一个人对于挫折,生气或明显的挑衅的反应并不过多地依赖于实

现的环境刺激和社会线索;对于攻击行为来说,个体对所面临的社会情境的认知过程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基础;由于对情境或社会线索的认知加工不同,在攻击行为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攻击性青少年经常引发冲突、打斗、同时也是被攻击的对象;他们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社会信息加工偏见,即“同伴对我是有敌意的”,当他们体验到模棱两可的伤害时,往往会高估对方的敌意,而可能采取攻击行为;高攻击性儿童更多地倾向于将他人的意图进行敌意归因,并据此做出攻击性反应。

对攻击性的理解:每个人都可能会基于某一个原因,如冬季,情境,情绪状态,心里健康状态等,会有攻击行为。

对攻击性的处理:

1、对攻击性的看法;

忍是战役中策略性的自抑机制或历程,在此机制或历程中,当事人为了避免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不理之后果的发生,或者为了预期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有利之后果的出现,不得不做己所不欲的事情或承受己所不欲的身心痛苦(李敏龙).

生活中的忍:收到他人言语侮辱时的容忍或忍气吞声;为达到目标时对于各种辛苦劳累的坚忍和忍耐;和别人发生争执时候的忍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忍有很高的评价;忍是一种品质,但不等于解

2、对攻击性背后愤怒情绪的处理;以一种能让别人更好地做出积

极反应的方法交流他们感受。

3、如何恰当表达攻击性;建设性的非指向性攻击对象表达:玩游

戏,运动,看影视作品,小说,听音乐等,向知心朋友倾述;写日记的自我宣泄;把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上(情绪升华);指向对象的表达,直接合理的职责,就事论事,有道理;合理的惩罚。

非建设型的或需要谨慎的:宣泄室的暴力:对橡皮人的攻击;利用身份之便不恰当的惩罚:迁怒;对无关人员的负性情绪的表达,包括网络暴力

减少攻击性的核心:

1、爱自己

2、不要攻击自己而要善待自己

3、相信自我价值

4、相信透过努力为未来拥有希望

5、伤害他人也是伤害自己

危机与安全感(上)

危机:是一种认识,当事人认为某一事件或禁欲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除非及时缓解否则危机会导致情感、认知和行为功能失调。

1、意识人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的、外在的情况,即危机存在;

2、二是这种

外在的情况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即危机意识

危机的多样性:1、自然危机;2、社会危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文化危机等;3、精神危机:信仰的坍塌与确实,道德的失落,理想的贬值;生活中的一般情况:1、转换新的环境;2、开始新的工作;3、到陌生的地方;4、见到陌生人;5、出现未预料到的情况;6、发生了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任何的转变都可能转化成危机

危机意识:认为某一件事或禁欲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客观条件缺乏,缺乏可以提供帮助的人,缺乏类似情况的经验,缺乏能力与知识的储备;缺乏应变能力和自信心;

危机等于危险加机会,危机意味着危险同时意味着机会;可以发展处新的能力,学到新的知识,可以发现新的资源;一旦问题解决提升自信心;

安全感:意味着不担心来自外界的对自己身体、心理的威胁与伤害,也以为这自己、他人、外部世界有着恰当的控制感;对他人、社会的信任与接纳;危机实际是生存危机,也可以称之为安全感的缺乏和破坏;

安全感的形成:早年心理发展史形成安全感的关键时期;

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意味着忠实,充满情感的关注与联系。人类生来就具有寻求与他人形成依恋关系的倾向;

鲍尔比认为: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婴儿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知觉得自己不受父母的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三种依恋模式:

1、安全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体验到这种依恋

关系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价快乐和自信,对外界积极反应;

2、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很不负责任,孩子则对妈妈疏

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妈妈回来也不特别高兴、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联系;

3、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系和敏

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害怕陌生环境。母亲回来后,他人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这些婴儿表现为一种焦虑矛盾型,离开母亲后焦虑,但见到母亲后又反抗母亲的安抚。

贫穷对人的心理影响: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论文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论文

《心理学与我》 苏格拉底说:“人类最大任务就是——认识自己!”我觉得认识自己首先要从认识自己心理开始,要了解自己想什么,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想,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想而不这么想。在我求索中,我发现学心理学可以帮我认识自己的心理.。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生活中,我会因为和老朋友见面而兴奋,会因为和舍友吵架而郁闷,会因为没人理解而孤独……这是为什么呢?在心理学上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心理是由刺激引起的,是刺激引起的电脉冲在神经系统上传播的结果,是生物电流在神经系统中传播所引起而产生的,是刺激在细胞膜上引起的电流在神经系统中传导所引起的,是神经系统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因此,神经系统是心理产生的工厂。 其次,刺激通过感觉被编码成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磁场,从而影

响人体的体态变化。人的感觉是非常有限的,就种类而言,只有五种感官。就感受幅度而言,只能感受一定强度范围的刺激。 其三,通过感觉而“搜集起来”的几种物质特性被知觉综合起来进行的反映,表象则是对物质过去到现在的整体认识的总结,想象是在过去表象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可能形态进行的预测。 其四:思维对事物特征的“加工”。由此可见,感觉是其他心理现象大厦的“地基”,其他心理现象都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记忆把事物的特性“录入”大脑的过程;录入的内容有的建立了与其他原有内容的联系。意识和潜意识是经过记忆过程的事物特征的“存贮库”。能够回忆起来的内容是暂存在意识中的内容,不能够回忆起来的内容是存放在潜意识的内容。 其五:语言与行为都是人的一种“体态”,只不过是高度组织化了。心理通过神经系统调控人的外在肌肉就形成了“体态”。人们主要通过体态变化来推测和探知人的心理变化和作用,他是心理运动的外观。 其六:能力将心理功能在行为结果上反映,智力将心理功能在思维成果上反映。气质将心理状态在人的体态上反映。需求将生物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心理上反映。有了需求就有了动机,动机驱使我们达到我们的需求。当新认知与已有知识碰撞时,我就会有了这样那样的情绪,像前面提到的兴奋、郁闷、孤独等。在有了这样那样的情绪之后,我们会将它固定下来,这就产生了情感。一感觉到该事物就会主动认为该事物好或坏。

心理学与生活(学习笔记)

一、 发现自我之旅 1、自我概念:是个体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整体信息。 人的个性分前台和后台 2、文化和自我 文化导致自我的不同 独立自我 互依自我 3、自尊与社会比较 比较对象 4、自我实现预言 潜意识让自己朝好的方向发展。 5、自我服务偏差 聚光灯效应 二、 A 型人格 1、 什么是 A 型人格 A 型人格者属于较具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A 型人格者总愿意从事高强度的竞争活动,不断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其他事进行攻击。 2、 A 型人格的表现

3、A型人格的正负面特质 正面: A 型人格的人事业心强,大多能够有所作为 负面:较多抑郁,较低生活满意度,较低内控,较弱假体归属感,较少愉快体验。。。。 4、与A型对应的B型人格 无时间紧迫感 更愿意授权,委托他人,接收多元化的处事方式 无敌意心态 自尊感 5、改善A型行为的技巧 认知A型行为的弊端 相信自己能够改变 恢复健全人格 呵护友谊和亲密情感 三、吸引力的秘密 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积极态度恢喜爱情感 1、接近性 易得性与交往性 熟识与曝光效应 2、相似性 相似的他人会认同我们的信念和倾向 相似性有助于顺畅地互动 我们预期会被和自己相似的人喜欢 相似的他人拥有我们喜欢的品质 3、互补性 互补性是指人们之间因为可以在角色或需求上以相互扬长补短和互相满足二形成 人际吸引 4、关系中的回报 直接酬赏与间接酬赏 互惠性 5、外貌吸引力 A、晕轮效应 B、美的就是好的 C、吸引力的秘密 D、吸引力的性别观 E、吸引力的进化性 四、非语言沟通

1、何为“非语言沟通” 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是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 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 2、面部表情能否表达信息 能。 3、身体姿势可否传达意图? 能。 4、人际距离能传达什么信息? 公共距离:360cm以上 社会距离:120cm----360cm 个人距离:46cm----120cm 亲密距离:0----46cm 6、情境文化怎样影响沟通? 沟通风格的差异 高情镜vs低情境:沟通双方师傅能推测对方的意思 表达方式不同 人际敏感程度不同 戏剧化表达方式的偏好差异 指导行为的方式 五、告别压力山大 1、压力的本质:压力也叫应激,是机体在对生存环境中多中不利因素进行适应的过程 中,由于适应和应付能力之间适应和应付能力之间不平衡二导致的身心紧张状态和其反应。 2、压力的反应 A、应激源头的广泛性 B、应激反应的非特异性 C、应激反应的素质决定性 D、应激对适应的诱导性

《心理学与生活》学习笔记

这学期的《心理学与生活》由南开大学副教授管健主讲。课程总共有5讲:第一讲《发现自喔之旅》,第二讲《 A型人格》,第三章《吸引力的秘》,第四章《非言语沟通》,第五章《告别压力山大》。每一讲都很精彩。 第一讲的《发现自我之旅》分五个方面来讲,分别是:自我概念,文化与自我, 自尊与社会比较,自我实现预言,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概念是个体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整体信息;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表明最核心的部分是自己;在第三节的自尊与社会比较中,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会对我们的自尊产生影响。而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在第五节自我服务偏差中讲到很多人都有盲目乐观的行为。 第二讲,A型人格。A型人格的人包括:(1)喜欢过分争先和有雄心壮志者。(2)有过高的工作要求,经常不满足现有的工作成就。(3)情绪易波动。(4)有闯劲,表现为好斗、敏捷和强烈的进取心。(5)过分争强好胜。(6)经常匆匆忙忙。(7)习惯艰苦紧张的工作,即使休息也难以松弛下来。(8)不耐烦,情绪急躁。(9)常常同时进行多种思维与动作,言语动作的节奏快者。而B型人格却与之相反,B型人格的人时间观念不强,做事更愿意授权委托他人,去允许多元化的存在方式。A型人格的正面特质:A型人格的人工作特别努力,他们有很强的工作动机,成就动机,他们比其他人要更多地沉浸在工作当中而且还有很强的时间管理能力。负面特质:A型人格的人的抑郁感

会更强,他们的内控性比较低,愉悦的体验较少,较多的情绪的压力,较低的幸福感,较低的幸福满意度,较低的健康的满意程度,较弱的家庭归属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最后,A型行为的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克服完美主义的克服暴怒,多做一些艺术的活动,多一些鉴赏的活动,更多地去交一些朋友,能够去享受到生活当中的一些乐趣,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运动。 第三讲,吸引力的秘密。《吸引力的秘密》这一讲包括: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关系中的回报以及外貌吸引力。接近性的特质体现在易得性与交往性;相似性则指出相似的他人会认同我们的信念和倾向,相似性有助于顺畅地互动;而互补性则指人们之间因为可以在角色或需求上以相互扬长补短和互相满足而形成人际吸引。 第五讲,告别亚历山大。《告别亚历山大》讲了压力的本质,压力的反应,压力阶段模型,压力的来源,压力的管理与应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压力也叫应激,使机体在对生存环境中多种不利因素进行适应的过程中,由于适应和应付能力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身心紧张状态及其反应。压力通常来源于生活变故,像分居、被监禁、亲密家庭成员死亡、受伤或生病、结婚、被解雇等。最后,要管理应对压力,就要改变压力来源,发长应对技巧,平衡生活方式,发展合力思维。

《心理学与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学与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心理学与生活心得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当我看到选修课程中有《心理学与生活》这一门课程时,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另外人们在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们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 人的心理现象虽然极其复杂,但又为我们最为熟悉。因为,一个正常而健康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产生着心理现象,并能自我意识到在自己身上发生的这一切。如我们能看

到颜色、听到声音;能回想以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能动脑筋,进行种种发明创造;能设想自己未来美好的情景。在这同时,我们还会在内心中产生一种复杂的体验,如高兴、满意,幸福以及忧愁、内疚等等。这些发生在人身上的复杂精神现象,即是心理学称之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的整个内容体系,就是由对上述的人们普遍存在的各个具体的心理现象研究所揭示的规律所构成的。 社会心理学中四大学派理论非常重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派的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下面我就来一一阐述。 一、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理论: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罗推尔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具体表现(特点): 1、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 5、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心得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怀揣着对心理学神秘面纱的好奇,我开始了这学期的心理学与生活课程。 在我的意识里“心理学”一门比较神奇甚至神秘的学科,然而我想在这学期的选修课中我初步揭开了其神秘面纱。课程期间老师图文并茂,讲解有序。让我们初步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最重要的也最有意思的当是结合大学生特点做出的一系列心理学分析与实验,这些都很实用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在大学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正确的应对这些心理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难免遇到人心中脆弱一面,学习一定的心理知识,这对于我们自身以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完善及维护。实际生活中,有时心灵是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在心理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在他人需要的心理帮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用自己学习的心理知识去帮助他人,关怀身边的人。我相信,学的这些知识,不仅以后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但是个人觉得课程还有不足之处:举例多是一些外国心理学家针对外国人的一些实验与分析,因为文化﹑经济﹑教育方式等的差异这些结论或实验分析对现在的中国人同样适用吗?中国的心理学家们是不是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点什么呢? 下面我就张老师讲授的“从众依从和服从”专题谈谈我的具体体会。 首先是“从众”,它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从众的身影,从众的意义在于其对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从众也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利于社会规范的形成。从众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信息压力﹑规范压力。从众类型有三种:真从众﹑权益从众﹑不从众。 其次是“服从”,指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是通常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当人民认为是合法权利时及可以将责任转移时就会发生服从。 最后是“依从”,指人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依从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 从众与依从的关系: 二者都是个体受到某种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变化,其发生机制都不存在对权威

大学生心理学与生活

大学生心理学与生活 (1)焦虑,即对将发生的某种情景或事件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如考试焦虑、适应焦虑、健康焦虑、选择焦虑等,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容易导致坐立不安、忧虑、担心、恐惧或过度警觉等不良反应。 (2)自卑,是由于某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我轻视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学识、能力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由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变成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 (3)抑郁,是大学生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而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委靡不振,自暴自弃,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乐趣,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4)人际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紧张、不自然,讲话缺乏逻辑性,有时甚至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或是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等。 (5)易怒,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

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便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 其实,喜怒哀乐也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的,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做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1]。由于是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因此,若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则会有兴奋、愉快、满意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正面情绪;反之,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沮丧、愤怒、悲伤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负面情绪。 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这个相对比较单纯的世界里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固定,交往范围较窄,生活经验比较少,他们“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调节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心理活动调节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2],因此,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情绪表达会很直接,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掩饰,情绪表达一般会真实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情绪具有冲动性、直接性的特点。同时,与之前相比,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去考虑自己的感情、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等,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也逐渐的学着调适自己的情绪,情绪及其表达开始逐渐趋于成熟。 情绪困扰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行为和社会适应不良,进而导致心理疾病。消极 情绪会干扰人的理性判断,而且,消极情绪还具有感染性和弥散性,故学会情绪管理对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下面是推荐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供您参考: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当我看到选修课程中有《心理学与生活》这一门课程时,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 对于我来说,选择这门课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选择课程的时候我把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并从中赚钱。”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不管是选择职业还是课程或者是其他更复杂的选择,我都会把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因为我相信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从中受益。 其次,我想对自己有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心理学与生活》或许能帮助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学会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学会如何放松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理人格。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因此,选择这门课程绝对没错。 最后,我相信学习心理学与生活,不仅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我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可以学会观察并理解他人的心理以及情绪上的1 / 4

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只有短短几周的时间,说不上深入了解了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但我确实收获不少。虽然这只是选修课,但我确从未错过蔡老师的每一节课。或许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大学的大部分课程存在着抗拒甚至厌烦的心理,出于压抑且无聊的课堂氛围。与之相反的,《心理学与生活》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兴趣与快乐。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在蔡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心理学的奥妙,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时的魅力,而不仅仅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感受。有的时候比照个人经历觉得这些理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并非故弄玄虚,也越发感受了心理学的魅力。蔡老师的课堂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笑,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不仅缓解了我们在上完专业课后的压抑,还学到了不少东西。 经过对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2 / 4

南开大学心理学第一讲 发现自我之旅

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 今天,我们在心理学与生活这门课程中,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自我的内容。我们将其成为发现自我之旅。有一位哲学系的朋友,从另外一个高校过来到南开,他跟我说,南开的门卫真的很了不起。我说此话怎讲呢,他说门卫拦住我的车子,问了我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我觉得难死老夫也。我说,他问你什么问题了,他说他问我,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他说这是哲学里面的最难回答的三个问题。作为哲学系的教授,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回答是好。的确,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是自我研究当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同时,它也是现代心理学当中的一个中心的问题。另外,认识你自己,也是携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一句箴言。也许是受到了这句箴言的启示,所以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行一次发现自我之旅。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来了解以下什么是自我概念,文化对自我是不是产生影响,因社会比较,自我在自尊的影响当中是怎么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来了解以下,自我实现的预言和自我服务性的偏差。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日常经常会说的我是说的问题或者who I am 的问题,那你会给出怎么样的答案呢。(提问学生)我们请第一排的学生给我们简单的说一下,如果你对面说,我是谁,你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话,你做怎么样的回答呢。 一会我们在文化与自我当中,我们也发现了,他们几个如果算做被试的话,给我们的答案有特别惊人的一致性。那么呢,我们一会儿会看到在西方人的被试中,西方人会强调who am I 的实验的时候,他常常说,我是男性,我是女性。然后呢,我是开朗的或者我是乐观的。我是怎么样,他完全是个人的特质。但是,你从他们的回答当中发现一个特性。他们都是关系中的人,他们都是某一种关系群体当中的人,当然这是很典型的一个中国人的特性了。一会儿我们在文化与自我当中会看到。好了,如果我们来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了,威廉詹姆士在100年前的时候就指出来,他说,自我是个人心里宇宙的中心。那自我呢,也连接着我们在心理活动当中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看自我概念的时候,我们发现,自我概念就是个体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整体性的信息。库里在1902年的时候,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这本书中,提到了,他说我们的自我,其实来自于什么呢,我们的自我来自于镜中我。也就是说,别人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呢,是通过他人这面镜子,去了解自己。比如说,别人认定的我们是开朗的,别人认定我们是敏感的,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信息,而改变对自己的一些看法。之后又有一位社会学家叫戈夫曼,这会社会学家在自我的概念当中,提出了人的前台和后台的概念。正所谓我们在梅兰芳先生的语句中经常看到,他说,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整个的是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舞台,我们世间的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而已。那戈夫曼提到了前台和后台的概念,他说,前台是我们展现给他人的自我,而后台使我们可以自我的去暴露,最本真的自我的一些方式。他最早发现了人的前台和后台的一些研究是在一个教会的学校里面,他发现在一个教会的学校里面,老师上课的时候,都是非常的斯文,非常的端庄,而且看起来饱览群书,对学生态度也非常的亲切。但是这些老师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以为他们教学条件比较有限,所以三四十个人挤到办公室,这些老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依然会存在着,根据一些非常小的琐事,可能会打架,甚至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的跟他的上课的状态不一样。那这样戈夫曼就提出了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对老师来讲,那就是前台。而回到办公室,就是后台,之前他是这样理解的,可是后来他就发现了,在办公室当中,依然有很多的教师,是仍然非常斯文非常端庄的。他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这些老师就没有生活中的后台吗,他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一如既往的这样斯文呢。后来他通过仔细的观察,他发现这几个女教师,都是未婚的女教师。她看到了在这个办公室里面,有未婚的男性,她希望这个男性来约会自己,这样我们就不会把自己的后台展现出来。仍然是把前台展现出来,所以戈夫曼就提到了人有前台后台之分。这样我就想到了我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周末喜欢睡懒觉,在星期天的早上别的同学

大学生心理学与生活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对一系列显示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措施 健康的心里状态和良好的心里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也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前提。在各类校园刊物上诸多学者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提出了很多卓著的见解,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越来越发现,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其心里健康状态密不可分,只有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有可能健全他们的人格。然而,当前由于社会转型的冲击,多元文化的影响,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健全,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和人格的扭曲。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已成为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更为复杂。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也十分敏感,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和心理障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需要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清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心理

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根据问卷调查的二十道问题进行分类,分别是学习问题,人际问题,情感问题,这些都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方面,通过对这120份问卷调查问题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出上面的数据比例,其中大学生的情感方面存在问题比例最高36.5%,其他方面的问题是恋爱、友情、亲情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不仅面对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习惯的巨大改变,而且还包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评估。

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笔记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生活中的心理学 1.1 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重要性; 2.心理学的定义和心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3.行为和行为主义学家的研究方法; 4.心理学与社会学、生物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健康科学的关系; 5.心理学的目标; 6.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7.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以及两者的区别; 8.格式塔心理学与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关系; 9.当代主要的心理学的观点。 1.2 复习笔记 一、心理学独具特色 (一)心理学的定义 1.定义:心理学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2.定义中的关键词:科学的、行为、个体和心理。 (1)科学的,指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是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2)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心理学家探索个体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在一套特定

的行为模式和更广泛的社会环境或文化环境中做这些事情。 (3)个体,是心理分析的对象,包括人类个体和动物个体。 (4)心理,心理过程是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心理学的目标 基础心理学的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而应用心理学比基础心理学多一个目标: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1.描述所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行为数据 心理学家用行为数据对观察到的事情进行描述,这些行为数据包括,机体发生的行为及行为发生时的环境。 (2)分析水平 从最宽泛最概括的水平到最细微的具体的水平。不同的分析水平对应着不同的问题。(3)描述的原则:客观 客观,即按照事实的本相去收集它们,而不是按照研究者所期待或希望的那种样子。客观性有利于防止观察者都可能把自己的主观观点——偏爱、偏见和期望带进观察中。 2.解释所发生的事情 描述必须忠实于可知觉到的信息,而解释却谨慎地超越了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中,中心目标都是找到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常规模式。心理学中的解释一般认为,机体、秉性和条件(或者环境)变量在行为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1)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 (2)事情发生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与生活 期末论文

心理学与生活期末论文 数学科学学院 1090500031 孟凡艳 fanying.450@https://www.360docs.net/doc/ba4109085.html, 一:自我状况 没有上课以前,我的生活几乎是三点一线式的,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新奇过后,就只剩下了,平淡与无味。仿佛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这样的从我手间匆匆流过,没有一丝痕迹。我有一些不甘,却也是安于现状。苦恼,但却不知如何解决。上课后,我最大的改变是有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即看到我身边的环境变化,我能自发的运用我在生活教育课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并且积极主动的去接触生活。看到了生活中有一些新的东西。以前的我,感觉离现实的生活太远,并没有自发的思考过我身边的生活,但是在上完这门生活教育课后,我发现我有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再者,我知道了如何在生活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提高自己的生活满意度,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 在这门课上我了解到了健康的六个因素,智力激发,情感健康,身体健康,称心的生活角色,社交效力,心灵之旅。在学完这门课后,我也经常从这六个角度看自己。这就好比是给了我六个渠道,让我对自身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我会想,我是如何对待班上的学生的,他们又是如何对待我的,我和同辈的人相处是否融洽。和其他一些待人处世的方法。有一种说法是人的一生的知己用自己的手指就可以数的完,那么我也会思考我是否有属于我自己的亲密的朋友。并且当我自己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能否做到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积极的自尊,能够接受个人局限性,并在必要时寻求他人的支持。此外,在大学学习方面,以前的我也只是机械的去学,没有注意到一些必要的延伸,并没有考虑太多在知识本身以外的东西,以及如何去用的问题。那么通过这次课我了解到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我应该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东西,并且学习有效处理新挑战。此外,学习是终身的学习,应该有无限的好奇心,并且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应对更多的挑战。我学会了更加乐观的去生活和学习,找准自己的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评判性思维工具,努力做一个成熟的,理智的处理问题的人。 二:友谊 以前的我没有对友谊没有更多的想法,认为那只是顺其自然的事,全凭缘分。例如在一起上课,例如是一个宿舍的舍友等等。没有更多的对友谊的维护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写的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课本,全书主要讲的是心理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全书一共分为了18个章节: 第一章是生活中的心理学,主要讲的是心理学的定义以及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至第六章主要讲的就是感觉、知觉、行为上的心理学基础; 第七章至第十章主要讲的是教学心理学的内容; 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主要讲的是在人本省存在的心理学特性;第十五章至第十六章主要讲的是心理障碍和心理治疗的内容;第十七章至第十八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人际交往关系之中的心理学。 阅读了《心理学与生活》的部分章节后,我可以感受到生活低位每一个地方都是充满着心理学知识的,心理学真的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运用好了心理学的知识,我们就能够更加有效的掌控我们自己的生活。通过对第一章详细的阅读和理解,我认为当代心理学有以下观点:生物学观点: 引导心理学家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中寻

找行为的原因。生物学观点引导心理学家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一个器官的功能由其身体结构和生物化学过程来解释。体验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在神经细胞内部和之间发生的化学和电活动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的,而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理动力学的动机原则是由维也纳的医生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完整地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的思想是从对精神病人临床工作中得出来的,但是他相信他观察到的这些原则能同时应用在正常行为和变态行为上。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把人看做是由内部和外部力量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所推动的。弗洛伊德的模型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天性并不总是理性的,行为有可能是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所驱使。弗洛伊德之后的许多心理学家都在新的方向上采用了心理动力学模型。 行为主义观点: 寻求理解特定的环境剌激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行为主义对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对严格的实验和仔细定义的变量的强调,影响了心理学的大多数领域。尽管行为主义者使用非人动物进行了大量实验,行为主义的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3251 课程名称:心理学与生活 英文名称: Psychology and Life 课程类别:通识课 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对象:非心理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把心理学理论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心理学这门科学,同时关注这门科学在一般大众生活中的应用。本课程在突出基础心理学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和普及性。共有十二个专题,既包括导论性质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等,又包括心理过程为主体的感知觉和意识、学习与认知、智力与创造力等章节,以及行为和心理动力、人格等阐述个性心理的内容,并把成长与个体心理发展、压力管理与健康心理学等归入课程体系的范畴。意在加强心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内容叙述上力求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尽量采用浅显易懂的图表、生动的日常生活案例和趣味实验。 Psychology and Life links the psychological theory with people’s daily life, work and study. It introduces psychology in an accessible way and focuses on its application in real life. This course emphasizes the scientificity and knowledge as well as takes readability and popularity into account. There are twelve topics, including an introductory one about the objects, history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topics devoted to psychological process like sensory perception, consciousness, learning, cognition,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It also includes topics that explain individual traits like behaviors, psychological force and personality, and those that dwell on growth,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pressure management and health psychology.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stresses plain but appealing language, clear and simple charts, vivid cases of daily life and interesting experiment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总结和感悟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总结及感悟 一课程简要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另外人们在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们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 人的心理现象虽然极其复杂,但又为我们最为熟悉。因为,一个正常而健康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产生着心理现象,并能自我意识到在自己身上发生的这一切。如我们能看到颜色、听到声音;能回想以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能动脑筋,进行种种发明创造;能设想自己未来美好的情景。在这同时,我们还会在内心中产生一种复杂的体验,如高兴、满意,幸福以及忧愁、内疚等等。这些发生在人身上的复杂精神现象,即是心理学称之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的整个内容体系,就是由对上述的人们普遍存在的各个具体的心理现象研究所揭示的规律所构成的。 心理学主要阐明下列问题: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看到”、“听到”、“尝到”、“闻到”、“触摸到”,就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各种感觉。 2.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比感觉要更复杂一些。知觉是在各种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因反映的事物的性质不同而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大类。 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觉过的事物、经验的反映。它是一种比感觉和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一个人一生的所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几乎都是靠记忆来实现的。因此,“记忆”一直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思维,是一种更高级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与间接地反映。思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思考。思维的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具体化等环节而进行的。思维的形式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而体现出来。思维的种类主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5.想象和思维一样,也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不是凭空进行的。它总是在以前感知觉过的事物并通过记忆而存留在头脑中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实际就是对记忆表象的一种加工改造和重新的组合。它是创造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必要因素。 6.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情感总是与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并总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如高兴时的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显然,情感活动与人的血液循环以及肌肉、腺体的生理活动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情感的种类、特征、性质以及情感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等,是心理学所要阐明的内容。 7.注意,是当我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以及想象的时候,都必须全神贯注,这样才能看得见东西,听得清声音,才能牢记在心经久不忘,才能迅速正确地解答问题和进行创造活动。这种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的状态,心理学上将之称之为注意现象。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注意,不是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它总是附属于其他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而存在的,并伴随进行始终。 8.意志。人们对一切客观事物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造它、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这种有计划、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行动,心理学称之为意志行动。支配这种行动进行到底,达到预期目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意志实质是一种调节、支配、控制人的行为的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网推荐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供您参考: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当我看到选修课程中有《心理学与生活》这一门课程时,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 对于我来说,选择这门课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选择课程的时候我把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并从中赚钱。”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不管是选择职业还是课程或者是其他更复杂的选择,我都会把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因为我相信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从中受益。 其次,我想对自己有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心理学与生活》或许能帮助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学会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学会如何放松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理人格。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因此,选择这门课程绝对没错。 最后,我相信学习心理学与生活,不仅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我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可以学会观察并理解他人的心理以及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

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只有短短几周的时间,说不上深入了解了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但我确实收获不少。虽然这只是选修课,但我确从未错过蔡老师的每一节课。或许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大学的大部分课程存在着抗拒甚至厌烦的心理,出于压抑且无聊的课堂氛围。与之相反的,《心理学与生活》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兴趣与快乐。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在蔡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心理学的奥妙,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时的魅力,而不仅仅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感受。有的时候比照个人经历觉得这些理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并非故弄玄虚,也越发感受了心理学的魅力。蔡老师的课堂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笑,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不仅缓解了我们在上完专业课后的压抑,还学到了不少东西。 经过对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

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从高中一个高大幽默的心里老师给我们上了心理课后,我对心理方面的知识越来越感兴趣,经常会找一些心理小测试来做或者去心理咨询室找心里老师聊天。大一第一学期,抢选修课,第一眼就认准了跟心理有关的《学习心理学》,还特地嘱咐帮我选课的人,如果选不到《学习心理学》就选其他心理类的,反正我只要心理类的。幸运的我选到了《学习心理学》。学了学习心理学后,觉得真的很喜欢,心里默默决定下一次的选修课我还要再选心理课,幸运如我,在此选到了。 塞万提斯说,把认识自己作为任务,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课程。“认识你自己”也是一条镌刻在德尔菲智慧神庙上的箴言。“我是谁”这一问题是古往今来一直让人类迷惑的问题。通过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我审视了我自己。首先,我是广东白云学院大二的英语专业学生,同时我还是个文静内敛,耐心细致的学生。在第三节的自尊与社会比较中讲到不同的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会对我们的自尊产生影响,这让我想到了高二的时候,一个男生说我是个多愁善感的小女生。听了他的话后,脑海里总是会不断地出现这句话,然后每次跟别人特别是他一起玩,一起聊天的时候总是刻意地爽朗,对一切不那么在意,可以地让自己不多愁善感。这应该就是第三节所说的“不同的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会对我们的自尊产生影响”吧。第一讲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四节的自我实现预言。学习了这一讲,我的收获是多鼓励他人,给他人积极的影响。 你是时间紧迫感很强、做事速度快的人吗你是缺乏耐心、脾气暴躁、火急火燎的人吗你是争强好胜、雄心勃勃、喜欢竞争的人吗一个来自心理

学中的术语概括了这类人的特质,这就是A型人格。说实话,我有时有很强的时间紧迫感有时却毫不在意时间,我不缺乏耐心但是有时会有小小的暴躁,不喜欢竞争但却也不甘于人后。居于此,我迷茫了,我这种情况极不像A型特质的人也不像B型特质的人。那么,我是怎样的人呢这一讲让我知道了什么是A型特质,什么是B型特质,但是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特质的人,知道我上百度查过后才知道,原来我是典型的B型人格的人。这就是我听完第二讲之后的感受。 人们经常说“莫名我就喜欢你”。初高中时,我问喜欢我的人为什么会喜欢我时,他们也是这样回答我的。我也如心理学家一样,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所以,在听了第三讲《吸引力的秘密》之后我明白了。那些喜欢我的人都是经常跟我在一起做各种事的人,他们见过我的各种笑、各种哭、各种悲伤、各种感动,与我非常熟识。他们有些人从我身上发现了与他们共通点,所以不知不觉想要靠近我,因此就有了好感,这就是相似性带来的吸引力。当然,我的外貌也算可以,所以,不排除有外貌上的吸引力。而我跟我男朋友则算是互补型的,他是典型的理科男,冷静不善于表达,而我却热情,情感外露,毫不掩饰对他人在意。这使得我们互相喜欢,而且在性格上也互补,互相满足,一起进步。 通过第四讲《非言语沟通》我知道: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通过一种不那么直接的方式获取他人的反应信息:我们仔细关注他们的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动作以及其他的表达性行为的变化所提供的菲言语线索。甚至在他人试图对我们隐藏他们的内在感受时,这些信息仍会通过非言语线索以多种方式泄密。通过非言语线索传递的信息和我们对这些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