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1_数怎么又不够用了_教案2

初中数学1_数怎么又不够用了_教案2
初中数学1_数怎么又不够用了_教案2

数怎么又不够用了(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现由.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难点

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了好多年的学,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

(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在初一我们还学过负数.)

对,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初一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从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就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1.问题的提出

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和剪刀,认真讨论之后,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好吗?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请同学们把自己拼的图展示一下.

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呈现自己的作品给老师.

现在我们一齐把大家的做法总结一下:

下面再请大家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假设拼成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a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a是正方形的边长,所以a肯定是正数.2.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面积,所以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知a2=2. 3.由a2=2可判断a应是1点几.)

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前面我们已经总结了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a是整数吗?a是分数吗?请大家分组讨论后回答.

(我们组的结论是:因为12=1,22=4,32=9,…整数的平方越来越大,所以a应在1和2之间,故a不可能是整数.

,…两个相同因数的乘积都为分数,所以a不可能是分数.)

经过大家的讨论可知,在等式a2=2中,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不是有理数,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像a这样的数,由此看来,数又不够用了.

2.做一做

(1)在下图中,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则b应满足什么条件?

(3)b是有理数吗?

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勾股定理的内容.

(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条直角边长为a,b,斜边为c,则有a2+b2=c2.)

在这个题中,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和2,斜边为b,根据勾股定理得b2=12+22,即b2=5,则b是有理数吗?请举手回答.

(因为22=4,32=9,4<5<9,所以b不可能是整数;没有两个相同的分数相乘得5,故b不可能是分数;因为没有一个整数或分数的平方为5,所以5不是有理数)

大家分析得很准确,像上面讨论的数a,b都不是有理数,而是另一类数——无理数.

(可以给学生讲述无理数的发现的典故,见书上30页)

三.课堂练习

(一)课本P25随堂练习和习题

(二)补充练习

1.为了加固一个高2米、宽1米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位置加固一条木板,设木板长为a米,则由勾股定理得a2=12+22,即a2=5,a的值大约是多少?这个值可能是分数吗?

解:a的值大约是2.2,这个值不可能是分数.

四、.课时小结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经历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五.活动与探究

下图是由1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任意连结这些小正方形的若干个顶点,可得到一些线段,试分别找出两条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和三条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解:如图,AB=2,BE=1,AB、BE是有理数. AD2=AB2+BD2=22+32=13,AC2=1+1=2.

AE2=AB2+BE2=22+12=5.AC、AD、AE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不是有理数.

五、作业

习题2.1 第1、2题

初中数学十大常见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十大常见解题方法 1、配方法: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R,a≠0)根的判别式△=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

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解析几何、三角函数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6、构造法: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

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不等式练习题

不等式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式子①3x =5;②a >2;③3m -1≤4;④5x +6y ;⑤a +2≠a -2;⑥-1>2中,不等式有( )个 A 、2 B 、3 C 、4 D 、5 2.下列不等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 a 不是负数表示为a >0; B 、x 不大于5可表示为x >5 C 、x 与1的和是非负数可表示为x +1>0; D 、m 与4的差是负数可表示为m -4<0 3.若m <n ,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m -2>n -2 B 、2m >2n C 、-2m >-2n D 、2 2n m >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不是x ≥2的解 B 、0是x <1的一个解 C 、不等式x +3>3的解是x >0 D 、x =6是x -7<0的解集 5.下列数值:-2,-1.5,-1,0,1.5,2能使不等式x +3>2成立的数有( )个. A 、2 B 、3 C 、4 D 、5 6.不等式x -2>3的解集是( )A 、x >2 B 、x >3 C 、x >5 D 、x <5 7.如果关于x 的不等式(a +1)x >a +1的解集为x <1,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0 B 、a <0 C 、a >-1 D 、a <-1 8.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x -a <1的解集为x <2,则a 的取值是( ) A 、0 B 、1 C 、2 D 、3 9.满足不等式x -1≤3的自然数是( ) A 、1,2,3,4 B 、0,1,2,3,4 C 、0,1,2,3 D 、无穷多个 10.下列说法中:①若a >b ,则a -b >0;②若a >b ,则ac 2>bc 2;③若ac >bc ,则a >b ;④若ac 2>bc 2,则a >b.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1.下列表达中正确的是( ) A 、若x 2>x ,则x <0 B 、若x 2>0,则x >0 C 、若x <1则x 2<x D 、若x <0,则x 2>x 12.如果不等式ax <b 的解集是x < a b ,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0 B 、a ≤0 C 、a >0 D 、a <0 二、 填空题 1.不等式2x <5的解有________个. 2.“a 的3倍与b 的差小于0”用不等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5,7,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4.在-2<x ≤3中,整数解有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各数0,-3,3,-0.5,-0.4,4,-20中,______是方程x +3=0的解; _______是不等式x +3>0的解;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等式x +3>0. 6.不等式6-x ≤0的解集是__________.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超级完整)

初中数学选择题、填空题解题技巧(完美版) 选择题目在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又不能失去这些分数,还要保证这些分数全部得到。因此,要特别掌握初中数学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帮助我们更好的答题,选择填空题与大题有所不同,只求正确结论,不用遵循步骤。我们从日常的做题过程中得出以下答题技巧,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1.排除选项法: 选择题因其答案是四选一,必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排除法,从四个选项中排除掉易于判断是错误的答案,那么留下的一个自然就是正确的答案。 2.赋予特殊值法: 即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选取某个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题要注意所选取的值要符合条件,且易于计算。 3.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直接观察或得出结果: 这类方法在近年来的初中题中常被运用于探索规律性的问题,此类题的主要解法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试验、猜想、试误验证、总结、归纳等过程使问题得解。 4、直接求解法: 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由一些填空题,判断题,解答题改编而来的,因此往往可采用直接法,直接由从题目的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或推理,直接求得结论,再与选择项对照来确定选择项。我们在做解答题时大部分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如:商场促销活动中,将标价为200元的商品,在打8折的基础上,再打8折销售,现该商品的售价是( )A 、160元 B、128元 C 、120元 D、 88元 5、数形结合法: 解决与图形或图像有关的选择题,常常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有时还要综合运用其他方法。 6、代入法: 将选择支代入题干或题代入选择支进行检验,然后作出判断。 7、观察法:观察题干及选择支特点,区别各选择支差异及相互关系作出选择。 8、枚举法: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把一张面值1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现有足够面值为2元,1元的人民币,换法有( ) (A)5种(B)6种(C)8种(D)10种。分析:如果设面值2元的人民币x张,1元的人民币y元,不难列出方程,此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对,故选B. 9、待定系数法: 要求某个函数关系式,可先假设待定系数,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得待定系数,从而确定函数关系式,这种方法叫待定系数法。 10、不完全归纳法: 当某个数学问题涉及到相关多乃至无穷多的情形,头绪纷乱很难下手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若干简单情形进行考查,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 以上是我们给同学们介绍的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希望同学们认真掌握,选择题的分数一定要拿下。初中数学答题技巧有以上十种,能全部掌握的最好;不能的话,建议同学们选择集中适合自己的初中数学选择题做题方法。 初中填空题解法大全 一.数学填空题的特点: 与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的填空题,具有客观性试题的所有特点,即题目短小精干,考查目标集中明确,答案唯一正确,答卷方式简便,评分客观公正等。但是它又有本身的特点,即没有备选答案可供选择,这就避免了选择项所起的暗示或干扰的作用,及考生存在的瞎估乱猜的侥幸心理,从这个角度看,它能够比较真实地考查出学生的真正水平。考查内容多是“双基”方面,知识复盖面广。但在考查同样内容时,难度一般比择题略大。 二.主要题型: 初中填空题主要题型一是定量型填空题,二是定性型填空题,前者主要考查计算能力的计算题,同时

数怎么不够用了——教案

第一课时数怎么不够用了 吴俊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要求: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正是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将有理数正确分类。 教学思考 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感受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并领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相互联系。 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难点:运用有理数表示实际生活问题中的量。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我们在小学教学里学过哪些数呢?看图片回忆 我们小学学过整数(0),分数(小数)。 2、这些数是否能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呢? 看温度计零下5℃与海拔以下155米,用小学的数无法表示。 探究新知、学习新课 1、看书37页,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每一队的最后得分是多少?你是怎么表示的? 红色所表示的得分比0分低;带“-”的得分比0分低 这里出现了比0分低的得分,我们可以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如-10(读作:负10)表示比0分低10分的数; 对于比0分高的得分,可以在前面加上“+”号,如+10(读作:正10)表示比0分高10的数。 现在我们可以用带有“+”号和“-”号的数表示各队每道题的得分情况.试完成下表 2、议一议:生活中你见过带有“-”号的数吗?

用正、负数表示开始的零上5℃和零下5℃(+5℃、-5℃) 3、获得新知 零上与零下、盈利与亏损、加分与扣分、高出与低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升与下降、增与减、收入与支出、胜与负、进与退、多与少、盈利与亏损向东与向西、顺与逆、过剩与不足、重与轻等。 我们数学上都是用正、负数来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像10、1.2、17…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它们都比0大 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例如-10,-3 …,它们都比0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区分正、负数的基准 为突出正号,我们可以在正数前加“+”号,如:+5,+1.2,…但为求简便我们也可以忽略不写。 4、尝试应用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5 .3,157, 25.31,274, 301,0,10 9,25.9,7--- - 5、知识运用: 例1:(1)在知识竞赛中,如果+10分表示加10 分,那么扣20分怎样表示? (2)某人转动转盘,如果用+5表示沿逆 时针方向转了5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 了12圈怎样表示? (3)在某次乒乓球量检测中,一只乒乓 球超出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 -0.03克表示什么? 解 :(1)扣20分记作-20分; (2)沿顺时针方向转12圈记作-12圈; (3)-0.03克表示乒乓球的质量低于 标准质量0.03克. 问:如果向东运动4m 记作+4m ,那么向西运动7m 应记作什么?若在原地不动呢? 6、随堂练习 (1)如果零上5℃记作+5 ℃,那么零下3 ℃记作__________. (2)东、西为两个相反方向,如果-4米 表示一个物体向南运动4米,那么+2米表

第五讲 2.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

1-1第五讲 2.1 数怎么又不够用了 学习重点: 1.数的范围的扩充 2.无理数概念的探索过程. 3.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无理数的估算,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 4.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一、温故知新 有理数可以分为 和 和 ;又可以分为 和 二、 有理数为什么不够用了 1. 将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a 满足什么条件?a 会是整数吗?a 会是分数吗?为什么? 事实上,在等式22 a 中,a 即不是 ,也不是 ,所以a 不 是 . 2. 在右图中 (1)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 是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 ,b 满足个么条件? (3)b 是有理数吗?为什么? 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数a ,b 确实存在,但都不是有理数. 3.下图是由3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作出 以下线段,请说出这些线段中长度是有理数的有几 条?长度不是有理数的有几条?

通过上面的几个问题我们发现:有理数 三、无理数概念的探究和数的估算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数,如a2=2,b2=5中的a,b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数呢? 1.探究活动 (1)如图1—2,3个正方形的边长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2)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介于哪两个整数之间? (3)边长a的整数部分是几?十分位是几?百分位呢?千分位呢? (4)还可以继续算下去吗?a可能是有限小数吗? 事实上,利用计算器可知a=1.41421356…,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上述过程就是数学中估算的方法,体现了无限逼近的思想,即随着估算位数的增加,这个估算值越来越接近准确值. 2.做一做 (1)估计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b的值(结果精确到十分位). 事实上,b=2.236067978…,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初中数学专题 不等式及其解集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 要点感知1 用__________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__________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预习练习1-1 下列式子中是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 ①3<4;②2x2-3>0;③5y2-8;④2x+3=7;⑤3x+1<7. 1-2 “b的1 2 与c的和是负数”用不等式表示为__________. 要点感知2使不等式__________的未知数的__________叫做不等式的解. 预习练习2-1以下所给的数值中,是不等式-2x+3<0的解的是( ) A.-2 B.-1 C.3 2 D.2 2-2 不等式3x<9的解的个数有( ) A.1个 B.3个 C.5个 D.无数多个 要点感知3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__________,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 预习练习3-1(20**·宿迁)如图,数轴所表示的不等式的解集是__________. 知识点1 不等式 1.数学表达式:①-5<7;②3y-6>0;③a=6;④x-2x;⑤a≠2;⑥7y-6>5y+2中,是不等式的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数x不小于2”是指( ) A.x≤2 B.x≥2 C.x<2 D.x>2 3.用不等式表示: (1)x的2倍与5的差不大于1; (2)x的1 3 与x的 1 2 的和是非负数; (3)a与3的和不小于5; (4)a的20%与a的和大于a的3倍. 知识点2 不等式的解集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x=1是不等式x<2的解 B.-2是不等式2x-1<0的一个解 C.不等式-3x>9的解集是x=-3 D.不等式x<10的整数解有无数个 5.用不等式表示如图所示的解集,其中正确的是( ) A.x>-2 B.x<-2 C.x≥-2 D.x ≤-2 6.如图所示,将一刻度尺放在数轴上(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 cm),刻度尺上的“0 cm”和“15 cm”分别对应数轴上的-3.6和x,则( ) A.9<x<10 B.10<x<11 C.11<x<12 D.12<x<13 7.在下列各数:-2,-2.5,0,1,6中,不等式2 3 x>1的解有__________;不等式- 2 3 x>1的 解有__________. 8.由于小于6的每一个数都是不等式1 2 x-1<6的解,所以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是x<6.这种说法 对不对? 9.x与3的和的一半是负数,用不等式表示为( ) A.1 2 x+3>0 B. 1 2 x+3<0 C. 1 2 (x+3)<0 D.1 2 (x+3)>0 10.下面给出5个式子:①3x>5;②x+1;③1-2y≤0;④x-2≠0;⑤3x-2=0.其中是不等式的个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是不等式x-3<5的解集 B.x>1是不等式x+1>0的解集 C.x>3是不等式x+3≥6的解集 D.x<5是不等式2x<10的解集 12.下列不等式中,4,5,6都是它的解的不等式是( ) A.2x+1>10 B.2x+1≥9 C.x+5≤10 D.3-x>-2 13.(20**·长春改编)不等式x<-2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

初中数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C B A S 2 S 3 S 1 C B A S 3 S 2 S 1 S 3 S 2S 1 C B A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原题条件或结论的变化 所谓条件或结论的变化,就是对某一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讨,并针对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与拓展,从而得到一类变式题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使我们掌握某类问题的题型结构,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提高解题能力。 例1 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 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 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变式3 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变式4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 变式5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矩形? 变式6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菱形? …… 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四边形这一章节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沟通了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兴趣。 一、几何图形形状的变化 如图1,分别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则 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图1 图2 图3

E S 3 S 2 S 1 D C B A S 3S 2 S 1 A B C D A B C D S 3S 2 S 1 变式1:如图2,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则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变式2:如图3,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 321S S S 、、,则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变式3: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一般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为使321S S S 、、之间仍具有上述这种关系,所作三角形应满足什么条件?证明你的结论。 ,2,90,//,44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其面积分别为为边向梯形外作正方形、、分别以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图4 图5 图6 ,2,90,//,55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形,其面积分别为为边向梯形外作正三角、、分别以 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2,90,//,66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其面积分别为为直径向梯形外作半圆、、分别以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上述题组设置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复习了勾股定理,又在逐渐深入的问题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充分认识了问题的本质,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图形内部结构的变化 例2.已知:如图7,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

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

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不等式 性质 ①如果x>y,那么yy;() ②如果x>y,y>z,那么x>z;() ③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那么x+z>y+z;(,或叫同向不等式可加性) ④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y,m>n,那么x+m>y+n;() ⑥如果x>y>0,m>n>0,那么xm>yn; ⑦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x的n 次幂

不等式两边相加或相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移项要变号) 不等式两边相乘或相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负数要变号) 解集 确定: ①比两个值都大,就比大的还大(同大取大); ②比两个值都小,就比小的还小(同小取小); ③比大的大,比小的小,无解(大大小小取不了); ④比小的大,比大的小,有解在中间(小大大小取中间)。 三个或三个以上成的不等式组,可以类推。 数轴法 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在上表示出来,数轴上的点把数轴分成若干段,如果数轴的某一段上面表示解集的线的条数与不等式的个数一样,那么这段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几个就要几个。注意实点与空点的区别。 在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时,a>0,Δ=b2-4ac>0时,不等式解集可用"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求出。 证明方法 比较法 1.作差比较法:根据a-b>0a>b,欲证a>b,只需证a-b>0;

数怎么不够用了

第 1 节数怎么不够用了 一、知识要点 1.正负数的意义. 2.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二、典型例题与分析 例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下列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股市涨100点记作+100点,则跌20点记作 (2)-5米表示向东5米,则向西30米表示为 (3)高于海平面200米记为+200米,则低于海平面50米记为 (4)上升-5米表示 5米. 跟踪练习一: 1.如果提高10分记为+10分,那么下降8分记为_______,不升不降用_______表示. 2.如果向南走5 km记为-5 km,那么向北走10 km记为____. 3.某乒乓球比赛用+1表示赢一局,那么用-2表示_______. 4.如果气温是零上50C,那么气温比00C 低30C则记作 . 例2:把下列各数进行分类。 -3,2,-1 4,-1,-0.58,-3.14,13 9 , 0,0.75,8 解:正整数集合:{}负整数集合:{}正分数集合:{}负分数集合:{}跟踪练习二: 1.下列各数,负数一共有() -11,0,-0.2,3,+1 7,-2 3 ,1,-1 A.5个 B.6个 C.4个 D.3个 2.在0,1 2,-1 5 ,-8,+10,+19, +3,-3.4中整数的个数是() A.6 B.5 C.4 D.3 三、基础训练 1、用正、负数表示:盈利6000元可记作_____元,亏损500元可记作_____ 元. 2、甲、乙两厂本月产值与上月相比,甲厂增产3%可记作_____.乙厂减产1.2%可记作____. 3、如果“–2”表示比95小2的数,那么“+1”表示的数是_____;"–5"表示的数是______. 4、如果把上升10m记作十10 m,那么–3m表示______. 5、0是() A、正数 B、正整数 C、整数 D、负有理数 6、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有理数中,0没有意义 B、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组成全体有理数 C、0.3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因此它不是有理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14不是分数 B、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D、正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8、下列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正数都是整数 B、不是正数的数一定是负数 C、正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 D、0不是最小的有理数 9、在-70,+3.14,+5 2 ,101,-0.5, -5 4 ,+3中,整数有()个 A、6 B、5 C、4 D、3 四、拓展提高: 1.在“学雷锋活动月”活动中,甲乙两组同学上街清扫街道,它们分别在街道的两端同时相向开始打扫,街道总长1200米,两组会合时甲组向南清扫了500米,记作+500米,则乙组向北清扫了_____米,应记作_____

一年级数学下册21页例6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例6)》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1页例6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转化成“求几比几多几(少几)”的过程,学生能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结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第一行摆5个三角形。 第二行摆圆,要求是和三角形同样多。同学们,边摆边想,怎样摆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圆和三角形同样多呢?(一一对应) 咦,我一眼就发现甲摆的是同样多,不用数就发现了,甲,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2、看大屏幕,是这样摆的吗?你们发现圆形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怎么样呀?(圆形的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同样多) 3、再摆2个三角形,现在你发现了什么?(板书:三角形比圆形多)谁少?我们可以怎么说呢?(板书:圆形的比三角形少) 4、小结:用一一对应的摆法,就能看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摆一摆的活动先进行到这里,赶快把学具盒收起来。看哪一组的同学最能干,收得最快。 同学们,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例6)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根据这两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几个? 小雪比小华少套中了几个?小华和小雪一共多少朵?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 好,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几个? 怎么列算式呢?(12-7) 确定吗?有多确定,非常有把握能做对吧,胸有成竹吧。那好,老师还没想清楚呢,你们这么明白,告诉我,凭什么非得用12-7 , 讨论:7表示什么? 顺着学生的说法,演示:7表示的是小雪套中的个数,那12减7就是拿走小雪套中的个数,好,咱们把小雪套中的个数拿走,能得到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5个? 刚才还夸大家像数学家呢,像数学家那样思考,7除了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还表示什

最新初中数学不等式教案

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知识点: 一、不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表示不等关系的常用符号:≠,<,>)。 2、不等式的性质: (l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改变,如a > b , c 为实数?a +c >b +c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a >b , c >0?ac >bc 。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如a >b ,c <0?ac <bc. 注: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实数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就是先确定该数的数性(正数,零,负数)再确定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不能像应用等式的性质那样随便,以防出错。 3、任意两个实数a ,b 的大小关系(三种): (1)a – b >0? a >b (2)a – b=0?a=b (3)a –b <0?a <b 4、(1)a >b >0? b a > (2)a >b >0?22b a < 二、不等式(组)的解、解集、解不等式 1、能使一个不等式(组)成立的未知数的一个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一个解。 不等式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2.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三、不等式(组)的类型及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l )概念: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要特别注意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l )概念:含有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解法:先求出各不等式的解集,再确定解集的公共部分。 注:求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借助数轴求解较方便。 典型例题: 1、判断正误: (1)若a >b ,c 为实数,则2ac >2 bc ; (2)若2ac >2bc ,则a >b 2、若a <b <0,那么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b a 11< B 、ab <0 C 、1 b a 3、如果x -y <0,那么x 与y 的大小关系是x y .(填<或>符号) 4、若x y >,则下列式子错误的是( ) A .33x y ->- B .33x y ->- C .32x y +>+ D .33x y >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进步,理念在更新。前两年提出考试要改革,有了《指导意见》,于是一批批探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试题不断涌现;如今又提出课程要改革,有了《课程标准》,其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应用数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学生学会学习。 面临这种崭新的教育形势,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要如何从静态转为动态?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效益?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等。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深思和一些尝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下面,我提出几个实例来分析其引导过程与方法,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对于"一题多解",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解释的:其一,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其二,同一个问题,其结论是多元的,即结论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聚合思维。 例1:如图,已知D 、E 在BC 上,AB=AC ,AD=AE , E D C B A

求证:BD=CE. (本题来自《几何》第2册69页例3) 思路与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H=CH. 思路与解法二:从证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本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行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思路与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 例2:已知,如图,在⊙O中,AD是直径,BC是弦,AD⊥BC,E 添加字母,不写推理过程) D 思路与解法一:从相等的线段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OA=OD; 2.BE=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教案2_数怎么又不够用了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课题 §2.1.2 数怎么又不够用了(二)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 2.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借助计算器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探索无理数的定义,以及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并能辨别出一个数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训练大家的思维判断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辨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无理数概念的探索过程. 2.用计算器进行无理数的估算. 3.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难点: 1.无理数概念的建立及估算. 2.用所学定义正确判断所给数的属性. 三.教学方法 老师指导学生探索法 四.教具准备 计算器.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补充练习(记作§2.1.2 A); 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2.1.2 B); 第三张:补充练习(记作§2.1.2 C).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了解到有理数又不够用了,并且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数,如a2=2,b2=5中的a,b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数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示它的真面目. Ⅱ.讲授新课 1.导入 [师]请看图

大家判断一下3个正方形的边长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3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2,4,而面积又等于边长的平方,所以面积大的正方形边长就大. [师]大家能不能判断一下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的大致范围呢? [生]因为a2大于1且a2小于4,所以a大致为1点几. [师]很好.a肯定比1大而比2小,可以表示为1<a<2.那么a究竟是1点几呢?请大家用计算器进行探索,首先确定十分位,十分位究竟是几呢?如1.12=1.21,1.22=1.44,1.32=1.69,1.42=1.96,1.52=2.25,而a2=2,故a应比1.4大且比1.5小,可以写成1.4<a<1.5,所以a是1点4几,即十分位上是4,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确定百分位、千分位上的数字. [生]因为1.412=1.9881,1.422=2.0164,所以a应比1.41大且比1.42小,所以百分位上数字为1. [生]因为 1.4112=1.990921,1.4122=1.993744,1.4132=1.996569,1.4142=1.999396,1.4152=2.002225,所以a应比1.414大而比1.415小,即千分位上的数字为4. [生]因为1.41422=1.99996164,1.41432=2.00024449,所以a应比1.4142大且比1.4143小,即万分位上的数字为2. [师]大家非常聪明,请一位同学把自己的探索过程整理一下,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 [师]还可以继续下去吗? [生]可以. [师]请大家继续探索,并判断a是有限小数吗? [生]a=1.41421356…,还可以再继续进行,且a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估计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b的值.边长b会不会

初中数学中一题多解的能力培养分析

初中数学中一题多解的能力培养分析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入,初中学校均纷纷进行教学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已经逐渐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开始应用现代化教学模式,例如多媒体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模式、一题多解模式等,为了探索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为今后提高今后教学水平,本文就一题多解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展开探究。一题多解教学方法的本质是通过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解题方法,进而掌握解题的关键。一题多解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解题切入点;一题多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数学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一道题的解法,进而可能提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解法,使课堂成为同学们合作、竞争、探究、互助的场所,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丰富解题方法,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解题能力;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不满足于得出一道习题的答案,进而去追求更快捷、更简单的解题方法[1]。总而言之,一题多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一题多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题多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加投入到一题多解方法当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适当收集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探讨,最后选出最适合自己掌握的且简单的解题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出一个这样的题目:小夏是一名初中生,她们宿舍一共有8个女生,根据小夏调查发现,大家的体重都差不多,分别是44kg、40kg、46kg、43kg、47kg、40kg、44kg,加上小夏自己是42kg,请计算一下小夏宿舍女生的平均体重。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路,然后由学生自行探究寻找多种解题方法。最后将学生的解题方法罗列出来,一共有两种解法,一种是直接将所有的体重相加然后除以8得出答案,另一种是通过观察发现8个女生的体重都是在40kg幅度围绕,因此,分别将8个女生的体重减去40kg所得的数相加起来再除以8,最后得到的数加上40kg就是所要求的平均数。通过学生的发言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想到第一种方法,只有少数学生想到第二种方法,经过大家讨论认为第二种解法比第一种解法较为简单便捷,因此,最后一致选择第二种解法当做今后解题的主要解法。通过一题多解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但可以锻炼学

数怎么不够用了

《数怎么不够用了》教学反思今天我上了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数怎么不够用了》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并反思如下: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问题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感受符号的优越性。 2、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3、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 4、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结合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课后反思: 开课伊始,我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的前面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但是,数学活动不是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更不是“作秀”。因此,在课堂我让学生通过对话、倾听、欣赏、互动和共享,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进行教学。 1、从同学们举的事例中抽象出正数和负数的定义,揭示课题;

简述负数的发展史。让学生既有生活体验,又有数学内涵 2、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3、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理解符合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会进行符合(数、图形)间的转换。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就得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在使用自己的符号时,最能体会符号的价值,最能感受符号对自己思维的帮助,也最能积累使用符号的经验。这正是符号感最重要的部分。

初中数学不等式试题及标准答案

初中数学不等式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初中数学不等式试题及答案 A 卷 1.不等式2(x + 1) - 12 732-≤-x x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 2.同时满足不等式7x + 4≥5x – 8和5 23x x -<的整解为______________。 3.如果不等式3 3 131++ >+x mx 的解集为x >5,则m 值为___________。 4.不等式2 2 )(7)1(3)12(k x x x x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 5.关于x 的不等式(5 – 2m)x > -3的解是正数,那么m 所能取的最小整数是__________。 6.关于x 的不等式组?? ?<->+2 53 32b x x 的解集为-1x ,则不等式(a – 4b)x + 2a – 3b >0的解是__________。 B 卷 一、填空题 1.不等式2|43|2 +>--x x x 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 2.不等式|x| + |y| < 100有_________组整数解。 3.若x,y,z 为正整数,且满足不等式?????≥+≥≥1997 213z y y z x 则x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_。 4.已知M=1 21 2,12122000199919991998++=++N ,那么M ,N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填“>”或“<”) 5.设a, a + 1, a + 2为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满足不等式4314 ||3<--x x 的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3 B .x<72- C .x>3或x<7 2 - D .无法确定 2.不等式x – 1 < (x - 1) 2 < 3x + 7的整数解的个数( ) A .等于4 B .小于4 C .大于5 D .等于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