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题

高中历史选择题
高中历史选择题

高考历史填充题

1.“晋之宗家祁傒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

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晋国已经被六卿所灭

B.出现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局面

C.周王分封六卿为诸侯

D.郡县制已经取代分封制

2.右图所示是四书书影,下列有关四书说法正确的是

A.孔子编撰整理成书

B.汉武帝采纳为国家规定教科书

C.朱熹注解,后成为科举考试依据

D.王夫之等对其进行过彻底批判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 “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以上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南京条约》 B.《资政新篇》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薛福成在《筹详刍议·变法》中说:“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与材料中观点相同的是

A.墨守成规 B.中体西用

C.变法改制 D.科学民主

5.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彻底不妥协性体现在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彻底动摇了封建军阀的统治

C. 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并释放学生

D.动员了工农商学等社会阶层参加

6.“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材料中的“第一步”指

A. 旧民主主义革命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建设

7.右图所示为一场战役的军事地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北伐战争,革命发展到长江流域

B.国共对峙,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C.抗日战争,沪宁杭抗击日军

D.解放战争,百万雄狮过大江

8.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非共产党人士3人;56名委员中,非共产党人士27人,几乎占一半。这则材料说明

A.民主党派取得执政地位

B. 共产党领导地位动摇

C.多党制在中国形成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加强

9.下图是一张股票,发行这张股票有利于

A.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成为各国遵循的国际交往准则

B.淡化中国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

C.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改善关系

D.成为中国外交活动的指导方针

11.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子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到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对材料认识中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初期存在一定的阻力 B.农民偷逃税款是被追堵的主要因素

C.市场设立得益于市场经济确立 D.“有形的手”最终

打败“无形的手”

12.古希腊有位学者曾说:“奴隶决不会成为主人的朋友,小人也不会成为君子的朋友,即使他们攫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因为如果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以平等,其结果正是不平等”。下列观点符合其想法的是:

A.支持民主政治 B.反对奴隶制

C.强调社会差别

D.鼓吹人人平等

13.“一个球相对于另一个球的运动吸引,或二者见的相对重量,

在相同的球心距离处,共同正比于吸引的与被吸引的球,即正比于这两个球的乘积。”最早论述材料中观点人可能是

A.伽利略

B.牛顿

C.普朗克

D.爱因斯坦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500年至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在此,作者强调了欧洲崛起的

A.市场因素B.军事因素 C.技术因素 D.政治因素

15.“一方面对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人和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经常受金钱、权力和荣誉的诱惑,不时地以伪善的手段对待伪善的环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与材料所述风格类似的作品是

A.《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B.《大卫.科波菲尔》

C.《老人与海》

D.《百年孤独》

16.《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

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17.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罗斯福

A.大力推行计划经济

B.限制资本家无序竞争

C.仅维护工人阶级利益 D.向苏联大量出口机器

18.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由此得知

A.福利国家是导致通胀的罪魁祸首 B.美国放弃了福利国家政策

C.政府减少对社会经济干预

D.福利保障应该完全由社会承当

19.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模式的僵化 B.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的影响 D.西方的经济封锁

20.某论文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

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

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B.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C. 世界经济多元化的趋势

D. 欧洲、日本的重新崛起

21.2001年伊拉克举行了“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为祖先发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而深感自豪。伊拉克人的祖先发明的文字是

A. B.C.D.22.中国当代著名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先生在编导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直接写道:“你是君王,我是百姓,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发言权。”此语表明他侧重古希腊悲剧所展现的是A.戏剧情节B.等级观念C.人文素养

D.民主精神

23.古罗马人发展了一些统治艺术,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

从而获取较大的实际成果。这些“统治艺术”包括①崇尚军事征服②主张法律治国③确立基督教为国教④通过采邑改革,确立封建制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4.“他们信仰上帝,尊敬骑士,建立城堡与庄园,与阿拉伯人作战。”文中“他们”是指古代

A. 希腊人

B. 罗马人

C. 蒙古人

D. 法兰克人

25.有学者认为:有制度性保证和民间习惯认可的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这种现象始于

A.新石器时代B.夏商时期C.西周时期D.东周时期

26.“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说若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

A.秦国后期B.西汉前期C.西汉后期D.宋朝前期

27.“当否定种姓制度并对不同于终级客观实在的灵魂的信仰发

出挑战的时候,就诞生了一种广为流传的宗教,它迷住了整个东亚。”材料中的“宗教”是

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道教

28.“安拉是大慈大悲者和怜悯者,世界上只有真主,默罕默德

是他的先知,在这一刻,十字架被新月所代替;圣索菲亚大教堂变成了清真寺……”此处的“新月”是指

A. 罗马帝国

B. 蒙古帝国

C. 奥斯曼帝国

D. 东罗马帝国

29.下图为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的“九鼎八簋”,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状况,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

A.周天

子墓葬B.诸侯国君墓葬C.士大夫墓葬 D.平民的墓葬

30.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31.下列我国古代著名外贸港口中,属于两宋时期的名港是

①明州②扬州③杭州④泉州⑤广州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⑤

32.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③

文官体制④活字印刷术出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3.右图是17世纪时的英国议会开会的情

景,对此议会说法正确的是

①出现于13世纪并延续至今②它是等级君主制下的产物

③这次议会是由查理一世主持④有许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参加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4.“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35.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讽刺殖民者的双重标

36.“企业的合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灵魂”。这一现象始于

A.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D.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37.“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这句话的作者是

A.霍布斯B.洛克C.孟德斯鸠 D.卢梭

38.2011年8月15日,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抵京履新。根据美国l787年宪法规定,他获得任职是由于

A.人民选举产生B.总统直接提名任命

C.国会派遣产生D.各州公推竞选产生39.佛罗伦萨的地理学家托斯坎内里曾按照地圆说理论绘制了“世界地图”,将中国和印度的位置确定在大西洋的彼岸,使人们相信,从欧洲出发向西穿越大西洋,就可以到达东

方。该地图

A. 取得了基督教会的支持

B. 得到了中国皇帝认可

C. 为欧洲探险家提供动力

D. 为欧洲宗教改革助力

40.1534年—1800年,中国金银比价从约1:6.36变为1:15.4,导致该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丝茶外销,大量白银流入

B. 西人东来,黄金流入欧洲

C. 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

D. 鸦片走私,中国白银外流

41.“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凌人;使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并未导致混乱”。此现象发生在

A.1688年后的英国B.1787年后的美国

C.1815年后的法国D.1871年后的德国42.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写道:我们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马克思所言的“两大对立的阵营和阶级”是

A.地主与资本家B.农民与工人C.工人与资本家

D.农民与资本家

43.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4.右图是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在

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后画的一幅漫画。你

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

应该是

A.鸦片战争前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60、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45.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C.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46.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美苏冷战 B.和平与动荡并存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48.“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上述论断的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49.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不管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0.作为国际贸易管理和仲裁机构,这一组织的建立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有利于战后国际贸易中打破壁垒。这一组织是

A. B. C.

D.

51.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

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

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

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唯一条件 B.分裂动荡后专制

权力不断被强化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

专制制度的基础

52.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

济体占世界GDP的最大比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B.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高度繁荣

C.国家疆域辽阔和社会相对稳定D.对外贸易顺差和

商品经济发展

53.“内地土产出口,外来洋货内销,取道湖广粤北者日少,上

百万以挑运、护运、开旅店为生者,失了谋生之路。”导致此现

象的直接原因是

A.五口通商后,广州外贸垄断地位被打破

B. 五口通商

后,沿海沿江航运得到了发展

B.C.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南方陷入内乱 D. 辛亥革命起自南方,中外勾结遏制革命

54.下表为1926-193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税表(单位:%)(资料(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

该表说明

A.为转嫁危机,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大规模的贸易战争

B.各资本主义大国为应对经济危机纷纷实行了贸易保护政策

C.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主要资本主义大国都大力提高关税

D.20世纪3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都较大幅度提高关税55.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

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较为恰当的是A.帝国主义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B.中国自身特点是决定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导因素之一C.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D.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应注重从内外双重因素综合展开

56.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内阁制代替三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57.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如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表现是()

A.跻身仕途的平民取代了门阀家族,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B.佛道的虚无和消极让位于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C.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

D.商业对国家的财政政策至关重要,政府稳步提高货币的供

58.《论民主》一书指出,“希腊人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主”。其依据是()

A.古希腊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民主制 B.希腊民主面向全体居民

C.财产等级制的推行 D.梭伦改革中分区管理民众的政策

59.“革命”一词的古义是变革天命,即顺应天命改朝换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赋予“革命”以现代意义,其含义是()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人的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平等,消除贫富不均

C.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美国式的社会

D.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法国式的社会

60.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的战役其重大意义是()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D.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

八路军的威望

61.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成立

62.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

C.中美处于敌对和仇视状态 D.美中两国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可言

63.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历史选择题的分值大,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要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然而考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书背熟了,并不能都拿高分,做历史选择题同样有规律和技巧。要在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而要在选择题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在必要的学科知识贮备的前提下,临场应试中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减少失分,提高得分率。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要类型: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见类型有八种: 1.简单表述型题干中常用“表现在”“标志是”“内容是”“特点是”等提示语与选项链接。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用直选法、排除法等即可。 2. 程度型(或最佳型):在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也没有明显错误,只有相对而言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准确程度和辩证思维能力,此题型理论含量较高,能力要求层次高。此类题目的题干中,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重要”“最突出”“较为全面”“较为准确”“根本”“主导”、“本质”等程度限定词。解答此类题目,可以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3.因果关系型:此类目一般都带有“原因”字眼,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题干为因,题肢为果;第二种形式由结果推导出原因,题干为果,题肢为因。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辨别出事件发生(或出现)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等概念的含义。(2)、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3)、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谁因谁果,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4.组合型:组合性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其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说明关系的题干。2根据题干要求列出的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也属于题干),并以数字序号列出。3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题肢)。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比较能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学会观察和分析,重视选项组合规律,常用选基法。即首先确定一个或几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逐个排除错误选项。 5.否定型:(或逆向型):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为正确选项的选择题,题干中常用“错误”“不正确”“不是”“无”“没有”“无关”“不符合”“不包括”等词语来作为限制语。它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否定型选择题时要重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找出与题干史实相符的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逆向思维直接找出答案。 6.比较型:比较性选择题就是给出几个事件、人物等,让考生从题肢中选出各项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主要考查比较能力。答题的最好方法是采用排除法,如比较不同点,两者都符合(即相同点)的选项肯定不选。此类型试题总体难度不大,只要掌握基础知识,注意选项和题干考虑周全,就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7.材料型:材料性选择题实质上就是把材料解析题转化成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中含有材料(文字、图表、图画等),题肢是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辨别题肢中对材料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主要考查考生利用基础知识和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

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2015年福建省中学教师“说题”比赛 2015nianFujianshengzhongxuejiaoshi“shuoti”bisai 《高中历史学科 ----选择题解析》 参赛者: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2015/11/18 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一、教学知识点: 分封制的内涵及影响(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 二、选择题样题: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晋国是姬姓封国B.秦国国君是王室贵族 C.齐鲁两国可以通婚D.秦鲁两国可以通婚 1、【命题意图】: 本题以诸侯国间婚姻关系为切入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西周主要诸侯国所属类型。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西周有三类诸侯国: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先代王室后代。试题有思维难度,备选项干扰性强,极易选错,错因在于混淆主要诸侯国类型。 2、【考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对应的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互关系,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试题讲解过程】: 选C。从题干信息可知,秦晋可婚,晋鲁不可婚;教材中有如下表述“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中位居最东……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可见,鲁、燕为姬姓周贵族,宋为非姬姓商贵族。由此可以绘制出如下结构图,并且推知以上五个诸侯国的关系。 教材内容及题干信息可绘制为如下结构关系图: 4、【试题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

高中历史必修选择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试题 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 C.单一的血缘关系D.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2.公元前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3、“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5.秦朝的地方行政和基层机构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 A.郡──县──里──乡B.郡──县──乡──里 C.县──郡──里──乡D.县──郡──乡──里 6.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封国制B.设立郡县C.分封制D.皇帝制度 7.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汉武帝这么做的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 8.“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B.夺取王国的爵位C.颁行“推恩令”D.实行郡县令 9.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0.元朝在秦朝以来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关于这一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高中历史选择题方法(强化版)

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解题步骤 1.看题目问什么(反映,表明,体现....意图,目的) PS:意图,目的(谁的目的?目的褒贬?读懂出题人给出的人物情感状态) 2.看材料时间(多个时间表“变化”,是否有隐含时间...) 3.理解材料(注意标点符号,分段理解) 4.看选项排除法 (1).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 PS:分号;分段理解,每段都差不多意思 双引号“”表强调 括号()是解释说明括号内是答案 书名号《》表示意图目的 省略号……后面是关键破折号——后面是关键 (2).绝对化语言一般都错 PS:a.出现“彻底”“颠覆”“只要”“全”“都”“均”“始终”,“最终”,容易出现错误选项

b.出现“完成时?了”一般都错比如:杜绝了消除了保证了 c.程度词表示越模糊越可能是答案(一定程度,可能) (3).选项中带“开始”的一般都错 (4). 一定要选材料最优的(是否材料有提到或者只是片面的理解) (5).注意关联词 a.一般“因此……”后面所说的是答案因此后强调什么就选什么 b.“只有……才……”中只有后面所说的是答案只有后面强调什么就选什么 c.“是……不是……”中是……后面是答案“既然……”中既然后面是答案“然而”后面是答案 d.“以至于……”中以至于后面是答案 (6)选项中关系 a.两个对立选项中一定有一个是对的 b.两个选项中比如A和B 如果A成立B就成立那么A 一定错 二.区别因果类; 1.直接原因:是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导火索) PS:五四运动爆发是因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主要原因:是在引发事件发生的诸多原因中的最重要的那一个 PS:二战英法美对法西斯的绥靖纵容政策 3.根本原因:是指隐藏在事件发生背后的,导致事件发生变化的本质的原因 PS:晚清中国打不过西方列强就是因为体制上的落后 (根本原因一定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4.主观原因:是自身上的原因、自己的原因(个人主观情感) 5.客观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外部的影响因素(侧面影响) ——类似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韵味。

高中历史比较型选择题

题型6 比较型选择题 (时间:45分钟) 【题型解读】比较型选择题,就是要求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物作出比较分析的选择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分为求同型和求异型两类,即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关键在于,抓住历史事物的共性和个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作出正确比较。 1.(2014·广东江门一模)“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实主义。固然,皇帝也是祭士,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与中国的“现世主义”关系最小的是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解析儒家强调德治、仁政,重视现实治理,故A项与现实关系密切,但不符合题意;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超脱现实之上,故B项与现实关系最小,符合题意;法家强调法治,与现实最密切,故C项不符合题意;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贯穿实际功利精神,与现实关系密切,故D 项不合题意。 答案 B 2.(2014·广东汕头二模)汉代中央机构中的九卿更多是办理皇室内廷事务的家务官,到了唐代,六部尚书明显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皇权的显著削弱B.中央集权的强化 C.政治制度的成熟D.选官制度的成熟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对皇权的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从汉代的家务官到唐代政务官,说明政治制度成熟,故C项正确;体现选官制度成熟的是科举制,而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4·广东揭阳二模)皇天后土,土地神在宋代以前是各个地域的保护神,地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50道-高中课件精选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50 道(各地模拟题汇编+解析)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 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全世界 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 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的结论,认为在21 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 2500 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 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制天命而用之”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 古迹与儒家思想的创立有关的是() 4.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 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 A. 人性本恶,仁义教化 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5.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 .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熏要 时期,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不但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大家,而且流派纷 呈。回答 6~8 题。 6.下图两人分别是这一时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代表人 物。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 .都重视道德的作用 C .都反对过激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 7.当时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 背景,有何主要不同 ( ) A .讨论主题不同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对付高中历史选择题难题的六种方法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在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国安理会。所以D为正确答案。 [例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B. 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 C. 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D. 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联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即A项本身错;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即C项本身错;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即D项本身错;而在英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所以正确答案为B.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该题属材料选择题。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例4]、(99年高考全国卷)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主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可知,②的表述明显错误,帝国主义时刻妄想灭亡中国。则首先排除B和D。而③的表述正确,以华治华是侵略者常用的手段,所以正确答案为C. [例5]、(99年高考全国卷)《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菲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比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 ①资本原始积累②资产阶级革命③海外扩张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马克思关于殖民者作用的“双重使命”的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肯定有题干所述积极作用,则排除A和B,而资本原始积累尽管有血腥和残酷的一面,但也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D. 二、转化法或翻译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题肢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 [例6]、(2002年高考上海卷)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高中历史概念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三.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题型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含义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在题干给出的是阐释或现象,在选项中列出四个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目的是、实质是、性质是等’。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阅读题干或材料,把握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界定; 第三步,除了运用排除法外,还要注意背景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等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几种方法: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定量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陷阱①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 例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现代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内涵,我们不难排除C项和D项;剩下A项和B项,我们就来看哪个更能体现这个趋向了:“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两者比较,当然辛亥革命更符合题意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的陷阱是:对现代化理解不全面,不能理解现代化的程度,导致选项无法确定。 例2.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本题是当年正答率最低的一道题,是概念型选择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信息是“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美国反对世袭。四个选项

如何做好高中历史选择题

如何做好高中历史选择题 乡宁一中王蒲玲 目前,历史选择题以其出题方式灵活,知识覆盖面广,既便于知识考查,又便于能力考查;既便于学生做答,也便于阅卷给分等优点,成为历年历史学科高考的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很大(总分100分,选择题为48分),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因此,能否做好选择题关乎考生高考的成败。那么怎样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准确性谈几点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选择题的基本结构: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备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是用来创设解题的情境,明确解答要求;“题肢”包括正确答案和干扰项。 二、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及解法: 1、比较型选择题题: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例1】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见解是 A."从字义通经义,从经义通义理" 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拨】此题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的试题,此题的特点是将备选项同题干内容进行比较。 【解题思路】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经济学观点主要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而备选项中A、B、D三项都不属于经济学方面的主张。【答案】C 【例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点拨】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同学们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 【解题思路】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答案】D 2、材料型选择题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例】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高中历史比较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二、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一、题型特点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 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发散性思维)。从内容上看,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而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 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最早""最主要"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 一般采用如下的方法: 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清设问是考查两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是区别还是联系,是类比还是对比。 二联,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提取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 四排,排除表述错误或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只有本身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才能最后入选。 同学们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四、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易错陷阱①基础知识掌握不准,找不出异同 例1.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解析】本题的设问是理论的共同之处。由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而提出日心说,被后来的实验证明是错误的,没有推动技术的重大突破,更不是科学的概括物质运动的规律,故排除A.C.D三项。但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原来托勒密的地心说,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故B对反思:基础知识要牢固把握,多用排除法。 例2.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 【解析】本题属于类比型对比题。有所学知识可知,庆历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是全面的改革,核心是经济与军事,只要基础知识过关,此题很容易, B对 ②阅读理解困难,找不出共性和个性

高中历史选择题类型总结及高分应试策略

高中历史选择题类型总结及高分应试策略 一、选择题命题特点我们要了解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选择题是高考历史的二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人们欢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渔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似是而非:表述含有科学的、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成立,但题干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内涵不透彻。答非所问:即备选项与题干无关。 二、选择题基本类型及其解法 1.最佳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

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1)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2)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3)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历史原因、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反证法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反证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历史选择题。 学霸说xuebashuo 在学方法之前,要先了解一下高中历史命题的特点。在熟悉了这些高中历史特点之后,我们才能从这些点逐步入手,从而在高考历史中拿到高分,也为以后高考的过程中实现目标。接下来,学霸菌给大家介绍一下常用的高中历史选择题命题方式及解题方法。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 命题方式 ⒈拟定:就是确定整卷考查的主要考点及其能级要求。 ⒉选择:就是筛选包装试题所需要的新材料。 ⒊改编到原创: ⑴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⑵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 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 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 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

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 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鱼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 排除法。 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转化法或翻译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 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选项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 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

浅谈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a9349172.html, 浅谈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作者:汪晓峰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不可缺少的题型,尤其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想提高成绩,首先要掌握选择题答题技巧是相当重要的,虽然选择题题型较多,信息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角度灵活等优点,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已成为主要题型,且分值与材料题问答题平分秋色,但从考试情况来看,学生选择题得分并不理想,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在考试中选择题的失分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后教学中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选择题;分析;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71-01 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学科立足于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科素养及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因此考试题型多变,内容丰富。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多以材料型题型展示,屡试不爽。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可供考查的历史材料豐富、原始史料、图片、表格等应有尽有,教师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猜题押题;二是材料型试题更能考查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一味死记硬背是绝对应对不了此种试题的。另外材料型试题还会涉及学生的文学素养、政治常识、地理知识等综合素质,这较为符合高考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现我根据自己的总结经验将选择题答题方法题总结如下: 1.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1.1 易错原因,对材料不理解,抓不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将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相结合思考问题。 1.2 解读技巧。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揭示材料的主旨);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省略号前后的句子以及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例题:某学者写道: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下列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

高中历史选择题50题 满分100分

高中历史选择题50题满分100分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此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二年。”这表明唐朝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严格维护市制 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允许群、县开设市场 3.宋朝士大夫热衷收藏,下列物品中可能被其收藏有是 A.青花瓷 B.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C.五彩瓷 D.郑板桥的《墨竹图》 4.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5.“今天(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们遗忘了……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孟买棉纱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6.“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奋斗”。这首歌诞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7.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经合作两次。这两次合作分别是为了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B.建立中华民国,反帝反封建 C.反帝反封建,抗击日本侵略 D.抗击日本侵略,完成祖国统一 8.中国某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夫—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一婚姻法应颁布于 A.民国初年 B.新中国建立之初 C.改革开放后 D.维新变法时期 9.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多达570多万。参考人数如此之多,主要是因为 A.“文革”时期出生人口多 B.高校扩大招生吸引大量考生 C.“文革”十年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 D.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0.《十二铜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规定旨在A.保护私有财产 B.保障平民利益 C.促进社会公平 D.维护法律尊严 11.“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下列哪两个国家 A.葡萄牙与西班牙 B.英国与西班牙 C.英国与荷兰 D.英国与法国 12. 1819年一位伟人去世,人们在讣告中这样赞颂他的科技成就:“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请判断,他的科技成就是A.改良了蒸汽机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水利织布机 D.研制了发电机 13.一位画家说:“把自然当作圆锥、圆筒和球体处理。”他的绘画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4.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 A.20世纪30年代初 B.20世纪4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80年代末15.亚洲会议上,西方势力操纵亲西方国家的代表提出,亚非国家“选择中间路线政策含有严重的危险”。其意图包括:①阻止亚非国家走独立发展道路②控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③抵制亚非国家的不结盟运动④孤立新中国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这样描述:“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17.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③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十分发达④传统的“南稻北粟”格局改变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8.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19.史学研究一般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中的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20.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l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21.辛亥革命期间,南京临时政府颁发一系列法令法规。其中能体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是 A.《大总统令禁烟文》 B.《剪辫通令》 C.《慎重农事令》 D.《大总统令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22.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认为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中国走俄国式革命道路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B.近代前期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俄国革命道路的先进性 23.普朗克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于1913年曾亲赴瑞士,礼聘尚是一介书生的爱因斯坦,并称其为“当代哥白尼”。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与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这说明爱因斯坦 A.成就已远远超过普朗克 B.坚持“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C.已移居美国,联系不便 D.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 24.“早在1945年人心的天平就开始倾斜,国民党在抗战中赢得的支持却在接收大员的腐败中一点点消失,而共产党却逐渐赢得了民心”。你认为下列与共产党赢得民心无关的是 A.“民主建国纲领”的提出 B.参加重庆谈判 C.推动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拒绝国民党对军队的整编. 25.标语,就是人们书写在墙上,张贴或张挂在公共场合的文字简短的宣传鼓动口号,—些标语经过无数的春秋忠实地记录着某段历史。“总路线光芒照,大跃进快步跑,人民公社办的好”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标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新课标高中历史选择题精选

新课改理念选择题精选 除前面几题外,绝大部分是新课程新题 1 .下列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各统治集团范围内的统一` B.和东汉末年相比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C.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发展生产 D.是个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的时代 2.关于“贞观之治” 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 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3.下列有关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 B.由地方权力过于膨胀导致 C.由安史之乱直接引起 D.因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所致 4.下列与“靖难之役”史实不符的是 A.起因于明太祖分封,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B.建文帝采取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 C.燕王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 D.朱棣攻破北京城,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5.下列关于“改土归流”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都采取过的措施 B.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C.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已由流官取代土司 D.改土归流改变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闭塞的状态 6.王夫之在分析历史进程时说:“天下之势,一离一合,一治一乱而已。”对他的观点评价不准确的是 A.他犯了历史发展循环论的错误 B.他只看到了历史运动的迂回性,没看到历史发展的进步性 C.他没有从本质上认识中国古代史 D.他的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所做的客观总结 7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8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垄断”一词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D.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 9.“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商朝的内外服制度B.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 C.秦汉的郡县制D.西周的分封制 10.清朝咸丰皇帝继位后,封弟弟奕訢为恭亲王。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将帝位传给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而不传给身体健康、且有一定政治才能的弟弟奕訢,这种做法 A.遵循了宗法制的原则B.符合分封制的要求 C.是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结果D.为了调和清廷内部斗争 11.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的正确理解是C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加剧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12.十月革命中产生的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里,最能反映当时俄国人民迫切愿望的是A.宣告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B.土地法令 C.和平法令D.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持续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策略方针B.美国不赞同破裂 C.其符合广大人民利益D.民族矛盾的持续尖锐化 14.1945年—1949年,国共两党强弱易位、政权易手,其中起了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内部是否团结一致B.外援是否始终一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