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子的变化练习题

水分子的变化练习题
水分子的变化练习题

水分子的运动习题精选(一)

一、选择题

1.下列方法中能除去溶液中不溶性固体杂质的是()

A.蒸馏B.加热C.过滤D.吸附

2.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A.水和二氧化锰B.铁粉和铜粉C.酒精和水D.泥沙和食盐水

3.过滤时,玻璃棒引流液体,末端要()

A.指向漏斗中心B.悬空C.紧靠一层滤纸的一边D.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4.在进行过滤操作时,除了使用铁架台(带铁圈)、烧杯、玻璃棒以外,还需要的仪器是()A.酒精灯B.蒸发皿C.漏斗D.托盘天平

5.在过滤操作中,不必使用的仪器是()

A.烧杯B.漏斗C.玻璃棒D.量筒

6.下列关于过滤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

A.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C.为了加快过滤的速度,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

D.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7.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经过活性炭净水器过滤的天然水,不能达到的是()A.除去原有的不溶性物质B.除去原有的臭味

C.除去一些溶解的杂质D.除去所有杂质得到纯净水

8.活性炭净水器可除去水中的臭味,是因为它具有()

A.导电性B.传热性C.吸附性D.可燃性

9.石油炼制后,可制得汽油、煤油、柴油等,石油炼制的原理是()

A.石油蒸馏时,分解生成了汽油、煤油、柴油等

B.组成石油各物质的沸点不同,加热时它们先后蒸馏出来而分离

C.石油中含有碳、氢两元素,加热时化合生成了各种成品油

D.石油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熔、沸点高的成分先蒸馏出来

10.下列物质工业生产的原理与蒸馏无关的是()

A.氧气B.乙醇C.焦炭D.汽油

11.下列水最纯的是()

A.自来水B.海水C.矿泉水D.蒸馏水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一定是纯净物

B.活性炭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C.青少年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D.使用硬水对生活和生产有益13.明矾净化水的作用是()

A.使暂时硬水软化B.使永久硬水软化

C.除去水中的悬浮物D.消毒杀菌和净化水

14.除去水中的泥沙需用的方法是()

A.过滤B.蒸馏C.吸附D.加肥皂水

15.能除去河水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A.沉淀B.吸附C.过滤D.蒸馏

16.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A.沉淀B.消毒C.过滤D.蒸发

17.下列净化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静置B.吸附C.过滤D.蒸馏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是硬水B.软水中一定不含有钙、镁化合物C.矿泉水是软水D.软水可作锅炉用水

19.下列方法中能够用来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是()

A.观察颜色B.加入明矾,搅拌C.溶解食盐D.加肥皂水搅拌20.下列方法中,可以明显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A.过滤B.静止C.煮沸D.吸附

二、填空题

1.纯净水是___色、___臭、清澈透明的液体。而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含有许多___和___杂质,因此常呈浑浊。

2.在某些乡村,可以采用____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____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____出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3.用具有____的固体过滤液体,不仅可以滤去液体中的______,还可以吸附掉一些____的杂质,除去臭味。

4.含有较多___的水叫硬水,硬水在____或_____时,能生成沉淀(水垢)。_____叫软水。

5.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____,硬水遇到____易起____。

6.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生活中通过_____降低水的硬度。

7.对于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

(1)上述操作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

(2)可以降低水硬度的是______;

(3)综合运用上述4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其先后顺序是_______。

8.参观当地的自来水厂或仔细观察教科书中图3—15,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口处的河水呈浑浊状,是因为水中含有许多________;

(2)加絮凝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过滤池,可除去______________;

(4)活性炭吸附池,可除去____________;

(5)清水池里的水______(填“是”或“不是”)纯水,若要制得纯水,可采用的净化方法是_____。

9.过滤是分离液体和_____的一种方法。操作中的一贴:______;二低:(1)_____,(2)______;三靠(1)______,(2)______,(3)_______。

10.蒸馏是分离____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除去水中的杂质,制取___。操作时

(1)温度计水银球在蒸馏烧瓶____,它测得的是_____的温度;

(2)烧瓶中加入几粒_____或_____,以防加热时出现_____;

(3)冷凝管水流方向应____进____出,以提高____。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置中导气管很长,它起着____的作用。

11.____有强吸附性,它可以吸附气体或____的杂质,除去臭味,结合过滤操作可同时除去液体中____和____杂质。

12.家庭使用的冰箱出现异味时,可用____除去,这是利用了它的____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D 2.AD 3.D 4.C 5.D 6.C 7.D 8.C 9.B 10.C 11.D 12.B 13.C 14.A 15.B 16.B 17.D 18.D 19.D 20.C

二、填空题

1.无,无,可溶性,不溶性2.明矾,吸附,沉淀

3.吸附性,不溶性,可溶性

4.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加热煮沸,长久放置,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5.肥皂水,肥皂水,浮渣6.煮沸

7.(1)蒸馏、吸附、过滤、静置(2)蒸馏(3)静置、过滤、吸附、蒸馏

8.(1)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2)吸附悬浮物(3)水中残余的悬浮物

(4)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5)不是,蒸馏

9.略10.略11.略

12.活性炭、吸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课时1 气温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知道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等概念;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会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计算方法;能使用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分析得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通过读等温线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绘制标准的气温曲线图,以及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一则气温与战争的故事 二战期间,希特勒侵略苏联,莫斯科保卫战是因为严冬到来温度骤降德国的坦克里的油料都结冰了,而苏联的增援部队是从西伯里亚来的不怕冷的,结果苏联赢了. 1.大家能不能举例说明气温对其我们生活的影响? 气温对饮食的影响;气温对建筑的影响;气温对农作物的影响;气温对交通的影响.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 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度计的使用.找学生阅读课件中百叶箱的说明. 3.我们该如何来测定一天的气温呢? (1)观测的次数及时间 (2)日平均气温的计算

(3)由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4.教师演示几种错误的温度计使用方法,然后由学生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 5.如何来表示所观测到的气温资料呢? 我们先学看一幅来自气象部门的坐标图.引导学生观察填写表格,并导出气温日较差概念.“早穿皮袄午穿纱……”分析 一年当中气温的变化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绘制,并总结评价 方法引导:引导学生读四幅不同温度带的气温曲线图,并总结读图方法. 6.午热晨凉,冬寒夏暑,分别指出了气温在不断的变化中.请同学们体会分别指出了什么变化? 气温在这一日之内的变化情况,叫作“气温日变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3.12,找出最高气温(午后14点)和最低气温(日出前后),计算该地“气温日较差” =31-24.5=6.5℃我们了解了一天内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那么一年内的气温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小组活动:给出南半球某地和北半球某地的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数据(看课本51页活动2),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负责绘制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 绘图前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2页的作图步骤,指出找到适合的刻度是绘制标准气温曲线图的关键. 小结:本节课通过读图,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描述气温的值、气温的季节变化,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还地球一个舒适气温!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气温的变化 一、气温的日变化 1.定义 2.变化规律 (1)最高气温:午后2时 (2)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二、气温的年变化 1.定义 2.变化规律

【教学方案】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参考教案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3.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象。 4.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5.初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6.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7.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引出分子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难点: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提问】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结冰,是什么变化类型?你的理由是什么? 【讲述】我们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 、水结冰都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之间的变化只是物质状态之间的改变。只是水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很小,小的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这么小的分子我们是如何观察到的?它又有哪些性质呢?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水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 学完这节课,你的问题都能得到答案了。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水的三态变化 【讲述】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为1 mL计算)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

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通过 计算我们得知水分子的质量约3×10-23g。一个水分子的体积约3×10-23mL。 【组织讨论】这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总结】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过渡】水变作云、雨、雪是水分子运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设想你把封闭在针管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变大。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问】如果把封闭在针管中少量的水煮沸,大家猜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究】为什么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 【讲述】老师这里有一份小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1.气体分子的运动特点:气体分子总是会充满他们所占据的整个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不断运动。 2.气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3.液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到底是水分子发生了哪种变化? 【总结】 (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x) (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 (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x) (4)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x)

水分子的变化说课稿

水分子的变化说课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并且能够正确判断出这两种反应类型 3、通过对水电解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电解水以及水的合成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氢气燃烧前需要验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2、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难点 水的电解实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回忆并思考 什么是化学变化? 什么是纯净物?

水是纯净物吗,水的三态变化属于那种变化? 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化学变化呢? 二、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并且能够正确判断出这两种反应类型 3、通过对水电解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三、学习过程: (一)水的电解 1、Ppt展示水电解的过程: 学生观察现象并完成书上相应的内容 思考:如何鉴别氢气和氧气? 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 2、ppt展示水电解水分子的变化 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 思考:(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什么?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又是什么? (2)根据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出你获得的信息: 练习:下图是某同学自己设计的装置:用大塑料瓶子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8cm~10cm,瓶口配一胶塞由里往外塞紧。A、B两极是用镀铬曲别针伸直做成,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的三态变化》案例

水的三态变化案例第二稿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了解了水能发生三态变化,但不能自发的发现这些变化的条件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还有待探究。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计案例,优化环节。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水的三态变化 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能够综合分析数据;能用温度计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问题。 知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水会通过吸热和放热改变存在状态,知道水的冰点。 在学生认识蒸发、沸腾、凝结的基础上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支持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在自然界里有三种存在状态,它们是什么呢?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水可以蒸发、沸腾、凝结,那么水是通过自己的变化在自然界存在呢?出示图片(课件) 师:看过图片谁能告诉我,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生:水在自然界里有三种存在方式:冰、水、水蒸气 师:那么水是怎样在自然界里循环呢?出示图片(课件)

生:也是经过冰、水、水蒸气的变化来实现的。 师:是不是可以说水有三种形态呢? 生:是 师:那么分别是什么形态? 生:固体-液体-气体 活动二:小探究 师:我们知道了水有三种形态,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呢?展示课件师:冬天的时候,室外的湿衣服结了冰也会慢慢变干。衣服里的水经历了哪些形态的变化? 生:首先是液体,然后变成固体,同时蒸发后都会变成水蒸气。师:我们再看一段课件,思考:水为什结冰? 生:(观看) 师:谁能告诉我影响水的三态变化的因素? 生:温度。 师:出示三态变化图

(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变化的天气教案

变化的天气教案 大班主题活动变化的天气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由来,活动目标, 幼儿的问题,主要活动等内容,感受天气的变化,能够知道雨雪的形 成以及天气变化的原因,理解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灾害性天气给人们 带来的危害,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主题活动课,快来看看变化的 天气教案吧。 活动由来:有一天,阳光明媚,我带着我们班的小朋友到户外去玩,玩了一会儿,天气就突然变阴了,一阵乌云过来了,马上快要下 雨了,小朋友看到这样的自然现象非常兴奋,都问我:“老师,怎么天一下子就变黑了?老师,是不是太阳在眨眼睛呢?为什么会有云呢?”等等好多关于天气的问题,看到幼儿对天气的变化如此感兴趣,在加 上孩子们的生活常常直接地受天气的影响,他们都有玩雪、淋雨等经 历和体验,因此为了更加丰富幼儿对生活中的自然经历有科学的认识,于是我和小朋友一同设计了“天气”这一主题活动,来引导幼儿关注天气,了解天气常识。 活动目标 1、感受天气的变化,能够知道雨雪的形成以及天气变化的原因,理解自然现象。

2、了解自然灾害性天气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3、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雨量、温度、风向的变化,并能进行简单的测量、记录。 4、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幼儿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云呢? 为什么下过雨之后天空会出现彩虹呢? 为什么有的地方会刮台风? 风在哪里? 为什么自然界中会存在大气压呢? 为什么会有雾、雪、雨呢,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1、天气预报早知道,幼儿通过生活中了解每日的天气情况,并在主墙上由自己支配。

2、在科学区域中提供一些有关光照以及雾、雨形成的小实验,区域的墙面设置成表格,供幼儿做实验记录。 3、另一面墙作为一些科学实验的步骤与实验过程,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老师有一份范例,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进行绘画,表现在墙面上。根据主题我们设置了相应科学区,在科学区中投放了吸管、胶水、各类纸、笔、尺子、胶带等等工具让幼儿通过做小实验来了解自然界天气的现象,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把实验结果写在记录表上。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带有关天气的百科全书。 主要活动 1、神奇的温度计 风在哪里 2、雨,消失了 3、瓶子中的云 4、制造雾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材简解] 天气,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幼儿的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提出了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目标,而了解天气的变化,正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阴晴雨雪、沙尘、雾霾……,幼儿每天都能体验到天气的变化,对天气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却缺少进一步的经验提升,如何引导他们对熟悉的自然现象产生关注,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获得经验的提升、总结和初步的系统化,是设计这一活动的出发点。 进入中班下学期,幼儿的观察、探究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尝试用语言、图画等表现事物的特征,积累了简单的记录经验。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活动从认识形象的天气符号入手,引导幼儿发现天气的多变,从而引发关注,并通过合作配图、交流讨论,真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引发后续的关注。

[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纲要》和《指南》精神的科学教学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它不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的获得,还更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兴趣的培养。“多变的天气”这一教学活动,以“多变”为主题,通过三个环节的不同设计,使幼儿主动发现天气的多变,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对天气的关注。环节一,利用天气与符号间的多次转换,形象地了解天气的变化,并与环节三链接,体现“多变”的主题;环节二设置了有意义的情境,以配图形式,将天气与幼儿生活相联系,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知道在不同的天气下需要做合适的事情。同时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同伴间不同的思考;环节三既是对前面经验的链接,又为后续关注提供铺垫。 [目标预设]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天气变化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天气变化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天气的变化,对每天的天气感兴趣。 2、知道晴天、雨天、阴天等天气,学习使用相对应的图像来表示。 3、初步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尝试用恰当的语言来表 述天气状况。 【活动重点】让幼儿知道晴天、雨天、阴天等天气,学习使用相 对应的图像来表示。 【活动难点】让幼儿学习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天气状况。 【活动准备】电视机、天气图像标志(阴、晴、雨),一张阴天 的图片、油画棒、作画纸 【活动过程】 一、了解天气的变化,知道晴天,雨天,阴天,并会选用合适的 图像表示。 1、师:“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有太阳的是什么天气?”“老 师这里有四个表示天气的标志,你觉得用哪个表示晴天比较合适?请 你来帮我找一找晴天的标志。 “噢,原来晴天能够用太阳来表示。” “那你还知道有什么天气?”(雨天,下雨。。。)那(雨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来帮我找一找表示雨天的标志。 “噢,原来雨天能够用雨点来表示。”

(出示阴天的图片),小朋友们看,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天气既没有太阳,又没有下雨,天气阴阴的,那你觉得这样的天气是什么天气? “噢,原来阴天能够用乌云来表示。” 教师小结:原来,当我们看到太阳就知道是××,看到雨点就知道是××,看到乌云就知道是××。(教师手拿标志,实行小结) 2、游戏:学说“今天的天气是×天。”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吧,老师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图像标志都藏起来了,当我拿出一个天气的图像标志时,请你们用一句好听的话“今天的天气是×天”来表示”。 教师先后出示天气图像标志,先请个别幼儿回答,然后再集体回答。当孩子没有说完整时,教师实行补充,要求孩子说完整。 二、当小小气象预报员,制作天气图像标志。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天气变化,有晴天,雨天,阴天,还有刮风、下雪等等,那你们是通过什么来了解每天的天气变化的?” “对了,我们能够通过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上网等很多方法来知道每天的天气变化。” 2、“看,这是什么?(出示电视机)今天,我请小朋友自己来记录天气,当一回气象预报员,预报天气。”“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提示幼儿能够看看外面的天气)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出示太阳的标志),对,晴天能够用太阳来表示。那就请小朋友在纸上把今天的天气记录下来吧!” 3、幼儿制作当天的天气图像标志。

水分子的运动教案

水分子的运动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3、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2、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活动天地]认识水的天然循环流变化的条件 三、水的人工净化 [活动探究]净化黄泥水(附:探究活动 内容) 实验探究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探究目标: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学习过滤操作技能。 提出问题:1、给你一瓶浑浊的黄泥水,你怎样把它净化,使之可以饮用 2、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吗 收集资料:小东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 (1)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过滤;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作 用 . (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我认为可用肥皂水来检验,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泡沫少有浮渣的是硬水。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取蒸馏或煮沸的方法。 做出假设: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 是、、、 。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分别把约100ml的两份黄泥水注入烧 杯1和烧杯2中,把烧杯1放在实验桌上 静置;在烧杯2中加入明矾粉,用玻璃棒 充分搅拌后静置。 烧杯1: 烧杯2: 2、做好一个过滤器,完成对烧杯1中上 层液体的过滤。用滴管吸一滴滤液滴在载 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3、(1)向滤液中滴几滴氯水,用玻璃棒 搅拌,然后把滴有该溶液的载玻片放在显 微镜下观察; (2)将上面的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慢慢 加热,待水分消失。 (1) (2) 4、将上步获得的灭菌水加热煮沸、冷 凝,将冷凝后的液体滴在载玻片上,再用 酒精灯加热蒸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分析归纳:结合净化黄泥水的活动经验和自来水厂加工自来水的原理,分析下列杂质的去除方法。

【教学设计】《气温的变化》 精品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的设计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年版)》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基本理念。同时,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因此,本课在设计时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出发,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绘制、分析统计图表的地理技能,帮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气温的变化体现了天气要素向气候要素的过渡,对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十分重要,而气候又是主要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学知识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同时,统计图表是表征气候的主要载体,阅读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是重要的地理实践力。气温的变化十分贴近生活,学生可以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初步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够区分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没有完全建立“气候”的概念。好奇心强,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但不够细致,积累了气温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变化的生活经验,利于探究能力的形成。由于接触地理学科时间较短,且处于易于接受直观事物的认知阶段,因此缺乏用统计图表来表征地理要素的思维习惯和技能,利用统计图归纳要素规律也有一定难度。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手段:读图、绘图、小组合作等。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往往在自然特征的气候要素方面出现困难,对气候概念理解不到位是重要原因,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提点的能力不足,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其与自然环境的重要原因,讲授式的设计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考虑采用以下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学习。 气温的变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要研究气温的变化→研究气温首先要获取气温数据,即观测气温→气温观测数据需要记录下来,用到统计表→统计表不够直观,可以把统计表转绘为气温变化曲线图→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范围的气温变化曲线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认识气温变化规律。 按照这种思路组织教学,符合认知规律,自然舒畅,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气温的立体概念,学会研究地理要素的一般方法,丰富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气温在一天、一年、多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气温观测数据和月平均气温等气温统计数据的理解,建立天气、气候等重要地理概念; 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探究气温变化规律的活动,初步掌握气温曲线的绘制方法,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 创设有趣情境,使学生产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情感。 2.教学重点: 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探究气温变化规律的活动,初步掌握气温曲线的绘制方法,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 3.教学难点: 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教案 (新版)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教案 (新版) 鲁教版 1.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 通直流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a 、b 两玻璃管内产生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小,经检验证明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大,经检验证明是氢气。氢气、氧气体积比约为2∶1。 3.气体验证 b 玻璃管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推断该气体为氢气。a 玻璃管中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能复燃,推断该气体为氧气。 状元笔记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氧气,可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4.反应表达式 水――→通电氢气+氧气 H 2O H 2 O 2 5.实验结论 (1)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6.注意事项 (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2)电解水时通的是直流电,而不是交流电; (3)水通电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但不能认为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7.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水分子分解时,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个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很多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1.电解水实验的误差分析 在理论上,水通电时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应为2∶1,但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实验开始时体积比大于2∶1,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积之比会越来越接近2∶1,原因是反应生成的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 2.用微粒的观点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中,分子(或原子)的种类没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或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原子无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 3.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或直接结合成新物质)。 4.什么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知识点二水的合成——氢气的可燃性 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 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壁发 烫,内壁有水雾。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7.水的三态变化习题精选十四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7.水的三态变化习题精选十四 ?第1题【单选题】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 B、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 D、寒冬,窗玻璃上冰花剔透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下列水的各种变化中,属于融化现象的是( )。 A、杯子里装满水放进冰箱之后,水慢慢结冰 B、春天来了,河里的冰开始慢慢消失 C、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过之后很快变干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我们南方,哪个季节的早晨我们能看到霜?(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B、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水蒸发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小雪、霜冻、雾和冰雹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是( )。

A、小雪 B、霜冻 C、雾 D、冰雹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我们经常会看到天上的白云朵朵,那么白云主要是怎样产生的呢?( ) A、白云就是水蒸气

B、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C、是由水凝固而成的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的条件相同的是?( ) A、霜和雪 B、冰和雪 C、云和霜D露和霜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而海洋的水不会溢出来的原因是( )。 A、有些水变成了冰 B、有些水变成了水蒸气 C、人类拿去灌溉田野 【答案】:

四年级科学:《天气-气温的变化》教案

四年级科学:《天气-气温的变化》教案 【设计思路】 1、学生在认识了温度计的使用后提出要测定气温。因此在教学中将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保证学生较顺利地获取我们生活中的环境与气象台预报气温的环境下的各种温度数据。 2、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更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对温度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放在本课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动和结构性探究作为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 3、为了充分保证上述活动和学生自主观测,应当为学生的活动做好各种准备及有效的指导。如:百叶箱的设置、观测地点的选择,学生用温度计的课前检测,带领部分学生用学校百叶箱观测一周气温。收集上课当天本地(教室)的气温实况等。把测定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教学中指导学生们作折线图,通过折线图,清楚地看出当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 2、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谁知道今天早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 (2)请一位学生看看我们教室里的温度计,它有多少度?(3)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导入课题——气温的变化 2、认识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 (2)百叶箱(没有气象站的学校看课本第35页的百叶箱插图) (3)观察百叶箱,并进行讨论。 ①百叶箱的构造怎样的? ②百叶箱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 ③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 ④百叶箱应放在什么地方?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2.1 水分子的运动教案1 鲁教版

水分子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②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道路”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仪器及药品: 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量筒、水、酒精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漂亮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同学们兴致高涨的观看图片 [引发问题]:遗憾的是这座漂亮的城市存在了不长时间就在人间蒸发了。因为这是xx年哈尔滨冰雕艺术节上的作品。谁能告诉老师这座冰雕城市消失的原因呢? [生]根据物理上学到的宏观知识很容易的得出,当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冰会逐渐地融化为液态的水,再后来就会变为水蒸气蒸发了。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冰会融化,水会蒸发,我们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同学们知道吗?想不想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出示学习目标]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实验探究一]:将针筒中的水煮沸、观察现象。 [生]观察实验,并清楚观察到体积增大了 [提出问题]:大家都看到了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了许多,那么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得出不同的猜想:1、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2、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4、水分子受热集中针筒的那一端去了 [制造悬念]:到底哪组同学的猜想正确呢?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动画,看一下你能获得哪些相关信息。 [多媒体展示]: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运动和排列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动画阅读课本29页上面的水的三态图片,互相交流,得出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特点。 [生]观看动画以及课本上的三态图片,组内互相交流,获得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特点: 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仍有一定间隔。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分子运动的更快,分子间隔变大。

《水的三态变化》教学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基本性质。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努力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直观生活情境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大海、河流、冰棱、露珠、雨雪、白云等美丽变换的自然风景图片提出问题: 1、这是谁不断变换身姿为我们呈现出如此美妙、壮丽的自然风光? 2、当你陶醉于这样的美景之中,有没有想过水如此多姿仅仅缘于水能发生什么变化? 3、你有没有进一步想过:水为什么会有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三年级)

环保教案 【课题】三年级科教版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 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0918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的设计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基本理念。同时,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因此,本课在设计时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出发,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绘制、分析统计图表的地理技能,帮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气温的变化体现了天气要素向气候要素的过渡,对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十分重要,而气候又是主要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学知识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同时,统计图表是表征气候的主要载体,阅读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是重要的地理实践力。气温的变化十分贴近生活,学生可以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初步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够区分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没有完全建立“气候”的概念。好奇心强,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但不够细致,积累了气温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变化的生活经验,利于探究能力的形成。由于接触地理学科时间较短,且处于易于接受直观事物的认知阶段,因此缺乏用统计图表来表征地理要素的思维习惯和技能,利用统计图归纳要素规律也有一定难度。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手段:读图、绘图、小组合作等。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往往在自然特征的气候要素方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发生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学生还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当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描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还不能清楚认识,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2、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三态变化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物理变化) 不变水分子的大小改变水分子的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体积和质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的现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能体会到分子很小、有间隔、不停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奇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水分子的变化教案

第三节水分子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3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

运动的水分子大赛获奖教案

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知道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 2.1运动的水分子》(板书课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本P22-25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水的三态是如何变化的?它们伴随着怎样的能量转化? 2.水是如何进行天然循环的? 3.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哪些?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 (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二)检测: (1)出示检测题 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 1.一滴水中约含______个水分子。 2.水的三态变化实际是______发生变化和______发生转移。 3.______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们都是由______构成的。 4.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5.水的三态是指_____ 、______、______。 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四、后教: (一)先交换练习本,然后更正 请同学仔细看这2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同学请举手。(指名尖子生更正)(二)讨论:(先让尖子生“兵教兵”,尖子生讲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检测题:为什么这样填写? (三)同学互改,交换更正。 五、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二)出示作业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