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戏剧名作欣赏

中国现当代散文戏剧名作欣赏
中国现当代散文戏剧名作欣赏

现当代散文欣赏

现当代散文欣赏 中国的文学、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其中,时时都会感到它的丰美和璀璨;深入其中,则会在学识、修养,乃至气质上得到熏陶、冶炼和熔铸。 一、什么是现当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由“五四”到建国这30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成“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地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当代散文,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由于“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同时,也由于写作“主体”的被置换(“自我”被“工农兵新人”所置换),散文似乎是有“得”有“失”,但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了严重滑坡的趋势。新时期,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滋润下,散文在静悄悄中“魂兮归来”,真正实现了和现代散文的精神衔接。90年代散文,更以新的探索态势,开拓着新世纪“中华散文”伟大复兴的前程! 二、现当代散文特点 1、以“我”为主

夫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作者真实“自我”的个性,特别是其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被表现得具象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此外,而《背影》等散文,“我”虽非主角但有很深的介入,是一个重要人物;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杂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随笔)等,也还有个一切皆“着我之色”的问题——不管情况如何,“无我”是断不可取的! 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其灵魂!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个性,是很要紧的。 2、因“实”出“虚”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显示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样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这种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 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杂文和随笔是极其亲近的两姊妹:它们都是说理性散文,重哲理,崇个性,富理趣,有文采等,二者都是共同的。其区别仅为:在取材上,杂文“硬”些,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之论,战斗色彩强烈;而随笔则“软”些,多为逸闻旧事、风花雪月之谈,文化意蕴深厚;在笔调上,杂文十分犀利,善“取类型”“画眼睛”,且常以“寸铁杀人”,仅以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投枪、匕首”,而随笔则“软”些,较为闲适,常取即兴的“絮语”笔调,随心而谈,无所拘碍,见个性、浮神情,从容不迫,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被尊为“美文”或讥为“小摆设”;在语言色彩上,杂文辛辣,擅长讽刺,读之使人解气,而随笔惬意,推崇幽默,读之使人解颐。总之,二者的共同性大于差别性。也可以这样说:杂文是硬性的随笔;而随笔则是软性的杂

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

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 在戏剧天地里自由翱翔----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 本学期15-19周,高二进行了选修课程《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课文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是希腊时代的戏剧名家索福克勒斯和他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这部剧作是西方戏剧的里程碑。亚里士多德称这部悲剧是一个“典范”。主人公那种对于“真相”的蝎子式的叮问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教材以该剧为典型介绍了戏剧对于“完整性”的要求以及“悬念”、“冲突”、“高潮”、“结局”等结构性因素,结合第三场讲解了戏剧最具魅力的“突转”设置。 第二单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莎士比亚及其《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他的时代,而且属于所有的世纪”。(本·琼生)该单元提供学生选读的是剧本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月夜幽会”(第二幕第二场)。结合这一场的赏析着重引导学生了解,爱情应该是一种“美的情感”。 第三单元是中国戏剧经典《牡丹亭》和它的作者汤显祖。中国的戏剧与西方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美学特征。汤显祖是堪与莎士比亚媲美的戏剧大师。《牡丹亭》以杜丽娘与柳梦梅“以情而死、为情复生”的“死去活来”的曲折经历为主线,展示了封建社会“情”与“理”的尖锐冲突,用生花妙笔绘出了以杜丽娘为中心的正反两方面的众多人物的鲜明性格与冲突,富于抒情色彩与社会内涵。学生可以结合欣赏大师的精湛表演一窥中国古代戏剧的奥妙,并了解“生旦净末丑”诸行的区别及其所饰演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单元是欧洲著名喜剧艺术家莫里哀和他的代表作《伪君子》。喜剧是戏剧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种。《伪君子》是讽刺喜剧的巅峰之作,它对于伪善的揭露淋漓尽致。别林斯基说:“击中伪善这条多头毒蛇的人是伟大的。”莫里哀因其对人性的丑陋的鞭挞而永驻史册。通过对《伪君子》第三幕的赏析,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喜剧、喜剧的美学特征和创作方法。教材中还以达尔杜弗为例,探讨了喜剧人物的扁平性质。 第五单元是北欧的剧作家易卜生和他的代表作《玩偶之家》。这部被称之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的剧作,曾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引起过巨大的轰动。可以说,娜拉告别丈夫时的关门声至今还在全世界回响着。“事件”在戏剧结构中的举足轻重的位置,细致而微地分析了《玩偶之家》中两个“事件”如何引爆了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并使其跌宕有致地展开,把戏剧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 第六单元是俄国现代剧作家契诃夫和《三姐妹》。契诃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而且,他的戏剧创作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正如曹禺所说:“契诃夫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发现,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的一个天地。”《三姐妹》没有人们在一般戏剧中常看到的曲折的情节、激烈的冲突和传统意义上的“反面人物”。戏剧的结尾既有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天的悲怆,也有对于冬天之后的春天的希冀。教材要求学生在笼罩全剧的迷雾般的“情调”中去摸索和探求人生的意义和对于永恒的渴望。 第七单元是我国现代的戏剧大师曹禺和他的《北京人》。曹禺在戏剧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他是一个至今还没有人超越的中国现代戏剧的高峰。《北京人》与《雷雨》、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

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 【文本导读】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 【作者卡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2019年精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八单元 老舍与《茶馆》]复习特训[含答案解析]八十五

2019年精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 复习特训[含答案解析]八十五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的作家动辄与市场接轨,轻易认为“卖书比写书重要”,怎么指望他们沉潜静思,写出具 有独特思想和情怀的优秀作品来呢? B、老舍经典话剧《茶馆》将首次在我市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这出由濮存昕等众多大腕共同演绎的 话剧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 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D、智能运动手环为用户利用智能技术提供人性化的便捷服务,并且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 惯来满足其功能诉求和心理需求。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 ) A、《离骚》——屈原——春秋《阴谋与爱情》——席勒——德国 B、《喻世明言》——冯梦龙——明朝《堂吉诃德》——塞万提斯——意大利 C、《老残游记》——刘鹗——清朝《战争与和平》——阿·托尔斯泰——俄国 D、《四世同堂》——老舍——现代《千只鹤》——川端康成——日本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到被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2018秋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1

【奥鹏】[福建师范大学]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是绍兴人,与鲁迅同乡。他的杂文《从"目莲戏"说起》、《关于土地》、《关于女吊》等,不仅给读者奉献了形神毕肖、绘声绘影"立体风土画",而且坚持了解剖和改造国民性的精神传统,表现了他对某些人情世态睿智掘发的启示,具有较长久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A、柯灵 B、唐弢 C、周木斋 D、王任叔 第2题,标举"都市文学"旗号的()认为,"都市文学"并非局限于与"乡村"对立的地域界限内的文学题材,也不只侧重于描绘外在的都市景观,而是主要表现人类在"广义的都市"下的生活情态,表现现代人文明化、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表现它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A、简媜 B、杜十三 C、林燿德 D、张启疆 第3题,新生代散文由夸饰性的高强度的热抒情,向着不动声色极力节制的冷抒情过渡。____的散文尽量隐去主体的虚浮和矫饰,主体情绪完全呈收敛状,从而呈现一种类似于"零度写作"的状态。 A、庞培 B、苇岸 C、钟鸣 D、曹晓冬 第4题,()是台湾年轻一代女散文家的代表。 A、张晓风 B、简媜 C、张秀亚 D、琦君 第5题,()是绍兴人,与鲁迅同乡。他的杂文《从"目莲戏"说起》、《关于土地》、《关于女吊》等,不仅给读者奉献了形神毕肖、绘声绘影"立体风土画",而且坚持了解剖和改造国民性的

精神传统,表现了他对某些人情世态睿智掘发的启示,具有较长久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A、柯灵 B、唐弢 C、周木斋 D、王任叔 第6题,()是"五四"时期的散文大家,不仅以众多的杂文著称于世,更以独树一帜的记叙抒情小品享誉文坛,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开创了闲适和言志的艺术流派。 A、鲁迅 B、朱自清 C、周作人 D、胡适 第7题,中国大陆五十年代初最著名的散文是()。 A、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B、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C、菡子的《从上甘岭来》 D、老舍的《我热爱新北京》 第8题,真正为沈从文赢得声誉的散文作品是____。 A、《湘行散记》 B、《湘西》 C、《月下》 D、《到北海去》 ,B 第9题,超然于"论语派"和"太白派"之外,有些名作家独自拓展个人的创作道路,如____ A、朱自清 B、谢冰心 C、叶圣陶 D、丰子恺 ,B,C,D 第10题,柯灵写于1940年的()等几篇杂文,也很有特色,可以说是"立体风土画"和有的放矢的现实评论的融合。 A、《从"目莲戏"说起》

人教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契诃夫与三姐妹

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 【教学目标】 1.理解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 2.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的特征。 3.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教学设想 一、在本教材所收的外国戏剧剧目中,可以把《俄狄浦斯王》视为古希腊戏剧的代表作,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代表作,而问世于1901年的契诃夫的《三姐妹》,则是20世纪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可以启发学生以戏剧冲突的性质来宏观地区别世界戏剧发展过程中这三个重大阶段,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希腊戏剧的戏剧冲突表现为“人与神的冲突”,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表现为“人与人的冲突”,以契诃夫戏剧为开端的20世纪现代戏剧展示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为此,可以约略地讲讲“戏剧冲突”对于戏剧艺术的重要性,讲讲“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的道理。 二、结合剧作家曹禺和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元化先生对于契诃夫戏剧的赏析,同时也结合教材中选入的本剧第一幕戏剧段落,领会契诃夫戏剧的散文化风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契诃夫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流程中提示戏剧性,即曹禺所说的“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王元化所说的“在情节上都平淡无奇”; 2.契诃夫戏剧虽然情节上平淡无奇,但戏剧人物的心理挖得很深,人物的情感表现得很蕴藉,而且还有诗意的象征的渗透,于是如曹禺所说的,在契诃夫的戏剧中,“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如王元化所说,“契诃夫把这些平凡的生活写得像抒情诗一样美丽。”在讨论契诃夫的散文化戏剧风格时,还可以说明,质朴无华是艺术创造中的一种高境界。 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三、《三姐妹》的戏剧结构似乎很平淡,那么它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老师可把教材所提供的第四幕片段与第一幕片段作对照,从而发现这几个为剧作者所心爱的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逐渐升华的动人过程。尤其应该关注此剧的尾声──“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一主题在这个尾声里得到了充分的诗意的表达。这里还能引发出对于“悲喜剧因素”交融这个戏剧美学问题的思考。三姐妹的心爱的人,有的如图森巴赫已经死了,有的如继尔希宁已经开拔走了,她们想回莫斯科去的愿望一时也不能实现,这当然是可悲伤的,然而,正是在这个“秋天的忧郁”之中,三姐妹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们相信,她们的痛苦会化成“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而这也正是契诃夫本人相信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 参考资料

2021年高中语文 第16课 听听那冷雨课时作业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散文鉴赏》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雷电霹雹.(báo) B.滂沱.(tuó) 青霭.(ǎi) 夜宿.(xiǔ) 淅淅沥.沥(lì) C.氤氲.(yūn) 羯.鼓(jié) 潺.潺(chán) 舐.犊情深(shì) D.寒濑.(lài) 岑.寂(cán) 惊蛰.(zhé) 鸟声啾.啾(ji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料峭仓颉翁郁春雨潇潇烟雨霏霏 B.譬如蚯蚓铿锵蝴蝶翩翩鸟声啾啾 C.惊悸寒濑湿粘粘擎天巨椰粼粼千瓣 D.孺慕缭绕纱账宵寒袭肘断柯折枝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________。 ②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______之外,更笼上一层______了。 ③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________,湿粘粘的苔藓从石阶下________侵到他舌底,心底。 A.情趣凄楚凄迷绵延一直

B.意趣凄迷凄楚绵长径直 C.情趣凄迷凄楚绵亘径直 D.情调凄楚凄迷绵延一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少年听雨,到中年听雨,从绵绵春雨到潇潇秋雨,雨的声音在他 听来有着石破天惊 ....的不同。 B.余光中老先生认为如果能扑进祖国母亲的怀里,就算是被她的裾边扫一 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了。 C.惊蛰一过,空气里便有淡淡的土腥气,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 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欲动 ....。 D.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在美国西部是可望而不可 .....即.的,仍须回中国。 二、精品阅读 (一)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①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飘渺,是那么个性闪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豆腐颂》教案

豆腐颂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林海音。 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豆腐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这普通而素白的豆腐您会想到了什么呢?(播放歌曲《长亭》及相关画面。) 作者介绍台湾文坛之保姆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林海音 二、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时生下了她,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兼任《文星》杂志编辑,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等;长篇小说《风》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见于台湾报刊。 学生阅读课后参考材料《台湾文坛的保姆》。 1、生于日本,父母不甘当日本亡国奴,性格受其父母影响。她跟随父母四处奔波流浪,向往一种平和、自由的生活态度。所以她的文风也是很怀旧而平和的。 2、在北京长大和读书,受到京味文化中那种雍容大度、典雅文风的影响。 3、作新闻记者、编辑,眼光敏锐,锻炼了她的文艺素质。 三、与豆腐有关的名人 1.名人与豆腐苏东坡有诗曰:“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 2.金圣叹是清朝才子,他临死前在狱中传出的遗嘱是:“吾儿,花生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 3.瞿白自始至终保持了人格的潇洒,他最后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四、初读文章整体把握 1、文章写了哪些关于豆腐的内容? 文章写了关于豆腐的: 作用:营养价值高,养颜(3、4节) 工艺做法:泡-磨-滤-添-压(5、6节)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填空题 1“五四”时期记游作品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是采风访俗、了解社会的旅行记,一是写景抒怀、发现自然的山水游记。 2鲁迅的《野草》影响深远,青年作家高长虹、韦丛芜等人的作品明显带有《野草》影响的痕迹。 6.1938年11月,王任叔、唐弢、柯灵、周木斋、周黎庵、文载道六人出版了杂文合集_ _《边鼓集》__。 9.王力自己认为他的小品文是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 12. 1971年4月开始,丰子恺悄悄创作《往事琐忆》系列随笔,最后定编时改名为《缘缘堂续笔》。 13. 邵燕祥认为,理性批判精神的复活和高扬才是新时期杂文所取得的“最可贵”的成就。 14. 全国五大散文期刊之一的《散文天地》,先后于1996 年至2001 年推出“新生代散文专号”。 15:1960——开始以笔名「柏杨」在《自立晚报》撰写倚梦闲话专栏 16. 司马中原认为,他的散文集《月光河》,最能显示他生命成长的痕迹。 20.20世纪70年代末期,_____也斯_______、西西等人,发起了一场小型的“散文的后现代主义革命”。 5. 台湾20世纪50年代的“软性散文”是指( ○3 ) ○1闲适散文○2幽默散文○3闺秀散文○4小女人散文 名词解释 1. 孤岛“鲁迅风”杂文流派 考核知识点:“鲁迅风” 参见教材:导言部分P8 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中,以刊登杂文为主的期刊大量涌现,杂文理论的论争和革命现实主义杂文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是现代杂文运动蓬勃发展并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就杂文创作本身而论,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和进步作家的战斗杂文,其队伍和影响日益壮大,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舆论的中心。同时,战斗杂文反映现实更敏锐、更广泛、更深刻了,而且杂文的文体样式和艺术风格也更丰富、更多样了。当然,以鲁迅为代表的“鲁迅风”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杂文史上最重要的成果。 2、“太白派” 考核知识点:“太白派” 参见教材:导言部分P5-6 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六单元 第16课 听听那冷雨 迁移运用巩固提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料峭.(xiào)孺.慕(rú)黔.首(qián)仓颉.(jié) B.滂沱.(tuó) 裙裾.(jū)蠕.动(rú) 氤氲.(yūn) C.羯.鼓(jié) 舔舐.(shì) 蓊.郁(wěnɡ)弓弦.(xuán) D.忐.忑(tǎn)充沛.(pèi) 咀嚼.(jué) 擎.天(jínɡ) 解析:选B。A.“峭”读“qiào”;C.“弦”读“xián”;D.“擎”读“qí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化中关于宇宙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 ....的神话和传说,说明我们的祖先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B.春天料料峭峭 ....的风一夜劲吹,皑皑的白雪竟飘飞而下,似乎又回到了寒冷的冬天。 C.谷底沟壑泛起层层绿意,刚刚还层次错落的涧溪、沟壑和山林似用画笔轻轻抹过, 平展如画,托住了你,也托住了你忐忐忑忑 ....的心。 D.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 ....,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解析:选A。想入非非:喻指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是贬义。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台湾作家、诗人余光中对李白非常景仰,他写的有关钦佩这位“谪仙人”的诗歌也不少,如《戏李白》,形象地展示了李白诗歌恢弘的气势与豪迈。 B.莺飞燕语的扬州,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漾着兰花草的幽香。 C.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D.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解析:选B。A.成分残缺,在“豪迈”后加“…的性格”;C.搭配不当,应在“快乐的人性化服务”前补出谓语“并提供”;D.介词赘余,去掉“在……中”。 4.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其中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________,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基本线索 2.掌握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鉴赏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文化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对散文审美品格 教学时数: 总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内容讲解: 1、中国现代,当代散文的分期,大家都预习过了是怎样分的呢? 明确: ①现代:1919(五四)—1949“现代文学三十年” ②当代:1949—至今,其中又有“十七年”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之分。 “十七年”:写作主体由“自我”置换为“工农兵新人”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现在。创作、表现主体多文化。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标志。郁达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文学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当中国现代文学兴起之时,欧洲的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国的散文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奉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大变革时期。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明确:因为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各派各家纷纷著书立说,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散文的定义 ①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说: 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其实,就是“人的文学”。 ②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 散文是一中“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表现情趣的艺术。 3.如何进行散文的鉴赏 前面,我给大家说到了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散文的定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散文进行鉴赏呢? 明确:①以“我”为主。 在散文里,“我”即真实而独特的“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这个“我”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呢?请看: 郁达夫说:“‘个人’的发现”,其实指的就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同时他也指出:“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人教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契诃夫三姐妹赏析举隅

契诃夫《三姐妹》赏析举隅 一、关于《三姐妹》的主题 俄国著名戏剧家丹钦科1940年排演《三姐妹》时,曾作过一个关于《三姐妹》的主题的说明,他把此剧的“种子”(即主题)归结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后来俄国的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丹钦科的这个观点。 1998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明天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这样的主题揭示是受启发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要等待的“明天会来”的戈多,其实也是三姐妹期盼的“明天要去”的莫斯科。永恒明天决定了永恒等待。 《三姐妹》里有五个最重要的人物──三姐妹外还有名叫图森巴赫与维尔希宁的两个军官。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三姐妹懂得英、法、德三门外语(小妹伊林娜还懂意大利语),两位军官属于全城“最有教养的人”。三个姐妹和两位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弥漫在他们的对于现实的痛苦反应中。痛苦来自更高的精神追求。当下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于是他们只好等待,等待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知识分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但他们执著地企图探寻存在的意义与痛苦的根源。契诃夫相信这种探寻是会有结果的。他让大姐奥尔加在结束全剧的台词里说:“军乐奏得这么欢快,仿佛再过去一会儿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痛苦……” 《三姐妹》写于1900年,写于新世纪已经来临之时,而此时契诃夫却已重病在身,自知不久于人世,因此,我们可以把《三姐妹》(还有写成于1904年的《樱桃园》)看作是契诃夫留给世人的艺术的遗嘱。他的这份遗嘱归根结底一句话: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而这恰恰是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意义的所在。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因此,契诃夫的那些可爱的戏剧人物的精神痛苦与精神追求,也越来越被现代人所理解,这就是契诃夫的戏剧成了当今世界舞台上演得最多的经典戏剧之一的原因所在。 二、关于“散文化戏剧” 当今世界的戏剧理论家或戏剧史学家,普遍认为契诃夫开了现代戏剧的先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肯定了契诃夫的“散文化戏剧”对于20世纪现代戏剧的启蒙意义。 契诃夫戏剧的散文化倾向最早就由契诃夫用最明确的语言说了出来。1895年11月21日契诃夫写完《海鸥》后给一位友人写信说: “剧本写完了……违背所有戏剧法规。写得像部小说。” 契诃夫在世时,俄国不少作家,戏剧家(包括托尔斯泰)不承认契诃夫的戏剧家地位,就是因为不承认他的“散文化戏剧”的存在价值。而当时的少数先知先觉者激赏契诃夫戏剧,也恰恰是因为看清了这种“散文化戏剧”的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创新意义。在俄罗斯,契诃夫戏剧的知音是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两位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科。 在中国,契诃夫戏剧的最早的知音是戏剧家曹禺、戏剧导演焦菊隐和文艺理论家王元化。 曹禺1936年写的《日出·跋》里说:“我记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指出“在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发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曹禺所说的“这出伟大的戏”就是指《三姐妹》。 王元化1997年写的《莎剧解读·序》里回顾了20世纪40年代他接触到契诃夫戏剧时所受到的感动。他说:“无论是契诃夫的剧本或者别林斯基的自然派理论,都使我对于表现平凡日常生活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我读过的剧作中,我把具有这种特点的剧本称作‘散

中外戏剧鉴赏

中外戏剧鉴赏 课程导读 课程介绍: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人类最具趣味性的精神创造之一,也是人类极具普遍性的娱乐方式。戏剧经历千百年的发展,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文化财富。 本学期主要立足于东西方戏剧的鉴赏,宏观地介绍东西方两国不同时间段的戏剧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加以深入剖析,深入感受经典剧作的华彩与魅力,从而打开戏剧的大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在讲述过程中将运用到大量的案例、图片和影像视频,由于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所学课程,从而提高对中外戏剧的鉴赏能力。 主要分为两个篇章:西方和东方,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戏剧、为什么呢要进行鉴赏?因为看戏仅仅局限于喜欢,事物的表层,缺乏对戏剧更深层次的解读,鉴赏戏剧,却是能够理解戏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丰富内涵,突破对戏剧视听的限制,通过对视听之间的联系方式,戏剧的种种形式规范,乃至现象和隐喻的解读,去破译对戏剧艺术的审美认知。 课程目标 开设中外戏剧鉴赏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在中西方戏剧的对比之中欣赏戏剧艺术的魅力,领略各国丰富的文化景观,健全人格修养和丰富精神生活。通过学习,力图使学生能够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戏剧鉴赏的要素及中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经典力作,并能够熟练识记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并能够熟练的对作品进行赏析,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戏剧的定义 戏剧的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它融合了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舞蹈等艺术门类。戏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够引起戏剧美感的艺术。因此,戏剧艺术体现了一种演+观的交流关系。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话剧主要运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在中国,戏剧是戏曲(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的缘起 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戏剧的源头,也是戏剧发展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学界认为古希腊戏剧起源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狄俄尼索斯是葡萄之神,当时古希腊酿酒的主要原材料是葡萄,所以称为酒神。 酒神节有两个:①每年3月祭祀的节日称为大酒神节②每年12月份在乡村举办的为小酒神节。那么,戏剧演出都是祭祀的一部分,表示对酒神的崇拜,祭祀的时候还要唱酒神歌,称为酒神颂。 严格意义上的戏剧,普遍认为是从埃斯库罗斯开始的,因为他把演员人数增加到了两个,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增加了戏剧的因素,有了两个演员就有了真正的舞台交流,戏剧因此成型。

2019年精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六单元 契诃夫与《三姐妹》知识点练习第五篇

2019年精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 姐妹》知识点练习第五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必须删去加线的词的一句是( ) A、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平均购房面积的下降,一方面是政策作用的显现,一方面也说明了购房人 更加趋于理性。 B、对于有1.28亿人口的日本来说,这个销售量,相当于每10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人购买了这种 高热量的食品。 C、日前,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将联合对宿州市区的一段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了抢 救性考古发掘。 D、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所评估的55个经济体中,中国内地的竞争力在前一年度的基础上提高 了3位,升至第15位。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专家呼吁,人们要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大家的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注意 价格杠杆在其中的作用。 B、这部影片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摇滚音乐风靡全国,让人们再一次激情澎湃,让人们感受到音乐 的魅力。 C、柳永自从步入词坛以后,整个文学界面貌为之一新,出现了新的格律和更丰厚的创作内容,词坛 有了第一位专业词人。 D、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一种是技术技能人 才的高考,另一种是学术研究人才的高考。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 ) A、契诃夫写过许多有影响的小说,故事性并不强,但都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B、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美登木?植物学家了如指掌。 C、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D、“完了?”赵大爷不觉失声地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契诃夫对别里科夫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高超的写作技艺,更因为他对沙皇 反动统治的极端厌恶。 B、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 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C、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已是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 赞赏。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 大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 【解析】: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期末辅导资料

0617《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2014年6月期末考试 指导 一、考试说明 《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通过对幼儿文学作品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幼儿诗歌、散文、童话、生活故事、图画书等内容的学习及赏析以及对幼儿文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以期更好地在实践中使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教育及引导。 本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及分值如下: 1、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填空及简答: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3、简答题:共3题,共50分。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概述 1、17世纪以前的儿童读物 17世纪以前属世界儿童文学的史前时期,没有儿童文学,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儿童读物。一种是非文学的训诫书、知识书;一种是受儿童喜爱的、浅显的民间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如: 2~6世纪在印度成书的《五卷书》,是一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结构的作品。 6~7世纪在希腊问世的《伊索寓言》,是以动物故事为题材,用形象的小故事比喻、说明生活道理,形式短小精悍。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被高尔基誉为人民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式的名著。 12~13世纪法国出版的《列那狐传奇》,是儿童最喜爱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动物故事诗。 2、17世纪儿童文学的诞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对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世界的认识后,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读物和文学作品,才逐渐出现。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由239首寓言诗组成。 3、18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儿童教育自传体小说《爱弥儿》,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 4、19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 安徒生是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举世闻名,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代表作。 5、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冲击古老中国的趋势。1921年前后,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散文。。 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她留学美国时寄往国内的文艺通讯,计29篇,1926年结集出版。 第二章赏析幼儿文学经典作品的相关理论 1、文学作品的内容 (1)题材;(2)主题;(3)情节;(4)人物和环境。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与文库珍藏两卷

中国散文鉴赏文库 (当代卷) 目录 郭沫若 访沈园 方令孺 在山阴道上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张恨水 陶然亭 茅盾 海南杂忆 朱光潜 自传 郑逸梅 艺林散叶 曹靖华 从化温泉散记 花 钦文 鉴湖风景如画 翦伯赞 内蒙访古 丰子恺 塘栖 四轩柱 郑振铎 石湖 老舍 养花 冰心 樱花赞 我到了北京 霞 夏衍 甲子谈鼠 巴人 浮罗巴烟 黄药眠 夜的抒情 沈从文 春游颐和园

《散宜生诗》自序钟敬文 碧云寺的秋色 李霁野 花树漫记 张友鸾 胡子的灾难历程 丁玲 诗人应该歌颂您 曼哈顿街头夜景 裴文中 山洞的探查和诗人的幻想 巴金 怀念萧珊 小狗包弟 高士其 笑 臧克家 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施蛰存 在福建游山玩水 常书鸿 夏天的敦煌 赵树理 金字 吴伯箫 记一辆纺车 布衣 李广田 花潮 山色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 陶铸 松树的风格 周扬 怀念立波 傅雷 傅雷家书二封 陈白尘

吴组缃 游金石滩漫兴柯灵 无名氏 罗大冈 淡淡的一笔靳以 黄浦江的早晨艾青 忆白石老人萧乾 在歌声中回忆姚雪垠 惠泉吃茶记王冶秋 神宫变异记徐懋庸 母亲 杨绛 下放记别 唐髖 难忘的历史课荒煤 梦之歌 端木蕻良 青萍 邓拓 可贵的山茶花季羡林 马缨花 杨朔 荔枝蜜 茶花赋 孙犁 秋千 晚秋植物记亡人逸事 冯亦代 向日葵 冬至夜的梦黄苗子 华山谈险 子冈

吴有恒 元帅的侧影 叶君健 在“海的女儿”铜像 面前 杜宣 狱中生态 赵清阁 好个秋 杜埃 花尾渡 徐迟 枯叶蝴蝶 韩北屏 金字塔的启示 于敏 西湖即景 王西彦 塔 严文井 篝火 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华嘉 桂林山水 刘白羽 日出 长江三日 碧野 天山景物记 我怀念的是牛 陈大远 安徒生的故乡 秦兆阳 海边销魂记 巴波 访山记 郁风 冬日抒情 韦君宜 饥饿之忆 吴祖光 雾里峨眉 骆宾基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 实战演练轻

一、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