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及常用药物教程文件
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10-25

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10-25
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的供血量无法满足心肌氧需求,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其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之间的平衡失调,进而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等原因造成冠状动脉病变。
二、中医药防治疗法
1.中医辨证分型
冠心病在中医理论中可分为气滞血瘀型、痰湿凝阻型、痰火扰动型、痰瘀互结型、气阴两虚型等不同的证型。
根据不同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药物治疗
中草药方剂常用于改善冠脉供血、防止心肌缺血等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丹参、川芎、山楂、陈皮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消炎、舒展血管等作用。
3.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脏经穴和相关经络穴位,如太冲、少府、内关等。
4.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于冠心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慢性冠心病患者应少食高脂、高糖食物,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等。
5.运动康复
适量的运动对冠心病患者有很大的益处,可以增强心肌的供血能力,改善心脏功能。
但必须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心肌缺氧。
附件:
●附件1、冠心病患者饮食指南
●附件2、针灸治疗穴位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中医辨证分型:基于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分类划分的方法,通过辨析病症特点及病机,而确定治疗方案。
3.慢性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脏病,具有慢性持续性的特征。
中医治疗冠心病

中医治疗冠心病中医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治疗方法,它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在中医理论中,冠心病属于“胸痹”或“心痛”范畴,其发病与心脉瘀阻、气血不畅有关。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旨在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补益气血,以达到治疗和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冠心病主要通过口服汤剂、丸剂或膏剂等形式。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黄芪、桂枝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温通心脉、强心益气的作用。
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针灸治疗: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一种方法。
对于冠心病患者,常用的穴位有内关、神门、心俞、足三里等。
针灸治疗可以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提高心脏功能。
3. 推拿治疗:推拿是通过手法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对于冠心病患者,推拿治疗可以辅助中药和针灸,通过按摩心前区、背部、四肢等部位,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症状。
4. 食疗治疗:中医食疗注重食物的性味归经,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来辅助治疗。
对于冠心病患者,建议食用具有活血化瘀、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如山楂、红枣、核桃、黑芝麻等。
同时,应避免食用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以减少心脏负担。
5. 生活方式调整:中医治疗冠心病还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减少冠心病的发作。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冠心病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通过多种手段相互配合,以达到治疗和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并非万能,对于严重的冠心病患者,还需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来源教材)一、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及厥/真心痛。
主要是由于年老体衰,正气亏虚,脏腑功能损伤,阴阳气血失调,加上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寒冷刺激、劳逸失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
其中,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被破坏,是发病的内在原因。
因此冠心病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心、肝、脾、肺、肾五脏虚损是病之本,包括气虚、阴虚、阳虚和阳脱;气滞、血瘀、痰浊、寒凝是病之标。
标实本虚是冠心病的病机特点。
二、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一)经典辨证分型论治1.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病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和营通脉;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调畅气机,行气活血;当归、生地补养阴血;降香、郁金理气止痛。
2.气滞心胸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烷宇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香附、陈皮理气解郁;川芎、赤芍,活血通脉。
3.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证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瓜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石菖蒲、陈皮、枳实理气宽胸。
《中药防治冠心病》课件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药汤剂与中成药结合使用,以便更好地满 足个体化治疗需求。
中西医治疗方案的优化
针对不同病情和个体差异,可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进行优化,以 提高疗效和减少复发。
06 中药防治冠心病的前景与 展望
中药防治冠心病的发展趋势
传统中药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 药在冠心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
患者用药后的感受
患者使用中药后的不良反应、耐受性以及整体感受等方面的反馈。
患者对中药的满意度
患者对中药防治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05 中药防治冠心病的注意事 项与建议
用药安全与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
在使用中药防治冠心病时,应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不可
擅自更改用药方案或停药。
定期检查
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相关 检查,以确保药物疗效和自身 安全。
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为中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中药防治冠心病的研究成果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更 多的治疗选择。
中药防治冠心病的研究方向
深入挖掘中药防治冠心病的药理作用机制,提高中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加强中药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研究,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
03 中药防治冠心病的方法与 策略
中药单方治疗
丹参饮片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有 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丹参能够扩张冠脉血管,增加 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
川芎饮片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对于心绞痛、胸痹心 痛等有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能够抑制血 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障碍。
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_概述解释及说明

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 概述解释及说明 1. 引言 1.1 概述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它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甚至导致心肌梗塞等严重后果。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本文旨在系统概述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并说明其在预防和改善冠心病中的作用。首先,我们将介绍冠心病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发病机制等内容;接着,我们将解释中医药理论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医药理论对于认识和处理冠心病具有的指导意义;最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医药在冠心病预防中的作用,并总结相关要点。
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 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要点一、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要点二和结论。其中,引言部分为全文铺垫,介绍了本文的目的和结构,为读者提供了对全文内容的预期;接下来的三个部分将详细阐述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的关键知识;最后一部分将总结回顾前面内容,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 本文旨在系统概述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知识,介绍中医药在预防和改善冠心病中的作用。通过深入探讨祛瘀活血和温通络脉等中医药治疗方法以及相应注意事项,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有关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的详尽信息。同时,通过总结和回顾已有知识,我们还将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以上是“1. 引言”部分文章内容) 2. 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 2.1 冠心病概述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完全中断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和心绞痛等症状。
2.2 中医药理论与冠心病关系 中医药理论认为,冠心病主要与气机失调、气滞血淤、阳虚阴盛等因素相关。根据中医药理论,通过调整气机平衡、活血化淤、温通络脉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2.3 中医药在冠心病预防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冠心病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中医药可以改善体内气机运行状态,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其次,中医药可以活血化淤,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堆积;还可以温通络脉,改善心肌供血情况,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和调养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和调养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和调养一、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概述1.1 冠心病的定义1.2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1.3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基础二、中医辨证施治2.1 中医辨证分型2.1.1 血瘀型冠心病2.1.2 气滞型冠心病2.1.3 阳虚型冠心病2.1.4 痰浊型冠心病2.1.5 血虚型冠心病2.2 中医治疗原则2.2.1 血瘀型冠心病的治疗原则2.2.2 气滞型冠心病的治疗原则2.2.3 阳虚型冠心病的治疗原则2.2.4 痰浊型冠心病的治疗原则2.2.5 血虚型冠心病的治疗原则2.3 中医常用药物及方剂2.3.1 血瘀型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及方剂 2.3.2 气滞型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及方剂 2.3.3 阳虚型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及方剂 2.3.4 痰浊型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及方剂2.3.5 血虚型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及方剂三、中医调养方法3.1 饮食调养3.1.1 忌口与宜食3.1.2 饮食搭配原则3.2 运动调养3.2.1 适宜的运动方式3.2.2 运动频率和强度3.3 情志调养3.3.1 心理压力管理3.3.2 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3.4 中药调养3.4.1 防治病因3.4.2 保护心血管功能3.4.3 抗氧化和抗炎作用3.5 其他调养方法3.5.1 正确认识健康问题3.5.2 合理药物使用四、附件4.1 冠心病相关检查项目说明4.2 冠心病中医常用方剂介绍4.3 专家咨询联系方式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冠心病: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病。
2. 中医:又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形式,包括针灸、中草药、饮食疗法等治疗方法。
3.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辨别患者病情和体质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和药物,以达到治疗目的。
4. 辨证分型:根据冠心病患者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以确定治疗方向和方法。
5. 方剂:中医药物的组方形式,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或症状。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中医古籍中无冠心病的名称,但对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内经》及历代中医文献多有描述。
例如:“邪在心,则病心痛。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还记载有“暴卒心痛”“久心痛”“厥心痛”“胸痹心病”“胃心痛”“真心痛”等病症的症候。
“胸痹心痛短气病”的名称为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所正式提出。
《圣济总录*胸痹门》中说:“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
”显然,胸痹心痛病类似冠心病心绞痛。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胸痹心痛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
其发病机制综合论之,或因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导致胸阳不振,心脉气滞血瘀;或因心脉自身原因而气血瘀阻,“不通则痛”。
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胸部逼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
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脾肾也有一定关系。
一般地说,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2.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
祛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以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主。
近代中医对冠心病的研究,最早临床文章见于1955年,提出本病相当于中医之“胸痹”、“真心痛”。
50年代以个案介绍为主,临床探讨及基础研究极少。
60年代临床资料逐渐增多,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辨证分型、治疗方药等有所阐述,并取得了初步疗效,但基础研究仍很少;至70年代临床资料及理论探讨明显增多,全国性学术会议的不断召开,促进了研究工作发展,使疗效不断提高。
冠心病中医健康教育

冠心病中医健康教育冠心病中医健康教育一、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脏供氧不足的疾病。
1.1 冠心病的病因冠心病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血管内膜发生炎症反应,并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胆固醇等聚集在病变部位,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
1.2 冠心病的症状和表现冠心病的常见症状包括胸痛、气短、心悸、心绞痛等。
胸痛通常出现在胸骨后部,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也可放射至颈部、臂部和背部。
气短是由于心脏功能不足,导致供氧不足,造成呼吸困难。
二、中医对冠心病的理解中医认为冠心病属于心痛症,主要归纳为气滞血瘀,阻碍了心脏的血液供应。
治疗冠心病的中医药方案主要包括补气活血、化痰开窍、祛风除湿等。
2.1 中医辨证分型中医将冠心病分为气滞血瘀型、痰湿阻络型、脾虚湿热型等不同的辨证类型,以便针对不同病因提供针对性的治疗。
2.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冠心病主要包括补气活血、化痰开窍、祛风除湿,常用的药物有丹参、桃仁、山楂、金莲花等。
三、冠心病中医保健指导冠心病患者应积极采取相应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理,以改善病情和预防发作。
3.1 生活方式调理冠心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适量的运动对改善心脏功能有益,并且还应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
3.2 饮食调理冠心病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
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同时减少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冠心病的相关饮食菜谱、运动指导和注意事项。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包括但不限于:纤维素:指一类存在于植物细胞间壁中的多糖,具有促进肠蠕动、调节血糖和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及常用药物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及常用药物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及常用药物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范畴。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脑力劳动者多见,对人们健康危害大,为老年人主要死因之一。中医学认为冠心病是虚实夹杂的本虚标实证。临床表现随个体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论治时视病情变化而定;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同治,使心胸之阳舒展,血脉运行畅通。治本采用温阳益气、滋阴养血之法;治标则以祛寒、豁痰、活血等法。总之,要辩虚实、明标本进行补虚或泻实,或标本兼顾,进行辩证分型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该病多为气血不足,阴阳亏虚、气虚血瘀、痰瘀阻络等引起。临床表现多见不足和虚损的症候。因此,用中药治疗时多用补益气血,滋阴补阳之类法则治疗。“扶正祛邪”原则指导下,先切除诱发、加重的因素,根治本身的病患。祛邪以活血化瘀,温通心阳,豁痰通络,理气宽胸,化湿通络,清除痰热为主。1. 补虚主要是补阴、补阳(补肾)、补气、补血、补肝肾。2. 活血化瘀有血府逐瘀汤,药物有田七、丹参、红花、川芎等。3. 温通心阳有附子苡米散,药物有石菖蒲、桂枝、附子、苏子、霍香等。4. 豁痰通络有栝萎薤白半夏汤等。药物有橘络、法夏、川贝、苍术等。5. 理气宽胸有四逆散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3 等,药物有香附、瓜萎、枳壳等。6. 化湿通络可用平胃散或二陈汤加霍香、佩兰等。7. 清除痰热,方用小陷胸汤,黄连温胆汤等。页首 真心痛(急性心肌梗塞)辨证论治1.寒滞心脉证:心痛剧烈,胸闷短气,心悸,恶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紫,舌淡紫,苔白,脉弦紧或沉伏,或结代。治以温通血脉。乌头赤石脂丸(《金贵要略》方。药物组成: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蜀椒)改为煎剂,送服冠心苏合丸。2.心脉瘀阻证:心痛如刺,剧烈难忍,胸闷心悸,面唇青紫,舌暗或有瘀点,脉弦涩或结代。化瘀宽心。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组成: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加瓜蒌、三七、水蛭、九香虫、肉桂等。3.痰热扰心证:胸闷如窒,心痛不休,口苦口干,或体胖痰多而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清热化痰宽胸。小陷胸汤(《伤寒论》方。组成:黄连、半夏、瓜蒌)加浙贝、胆南星等。4.心气阴两虚证:胸闷心痛,短气,神疲乏力,心烦失眠,眩晕,汗出,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促或代。补益心气、滋补心阴。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方。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加枣仁、枣皮、黄连等。5.心阳虚脱证:胸痛剧烈,胸闷气短,面色苍灰,焦虑不安,四肢厥冷,冷汗不止,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苔白滑,脉微细或结代。回阳固脱。参附汤(《妇人良方》方。组成:人参、熟附子、姜、枣)加桃仁、红花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 等。页首 冠心病的中药治疗现代医学所说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的范畴。此类病变常以胸闷、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等为突出的临床特征。根据中医病因病理的认识,大多是由于阴阳寒热失调、气机逆乱,导致了气血淤滞、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篇》中所说:“心痹者脉不通”。气虚血淤或气滞血淤,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主要中医病理基础。历代医家应用活血化淤法治疗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的记载,散见于诸多医籍之中,可谓不胜枚举。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根据临床实践自拟的经验方--愈梗通淤汤,比较具体地体现了活血化淤与祛痰利湿并重的治疗原则,愈梗通淤汤的组成是:生晒参10~15克,生黄芪15克,紫丹参15克,全当归10克,玄胡索10克,川芎10克,广藿香12~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大黄6~10克。该方具有益气活血、清淤抗栓、利湿化浊的功效,用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的病人,能够促进梗死组织愈合、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心肌梗死实为心脉痹阻病证,属于内科急重症的范畴。临床上常表现为气虚、气滞、血淤浊阻、气阴两虚、心阳不振,其证情凶险且错综复杂。故而在立法处方时应以标本兼治、通补兼施为宜。因此,需要选用扶正益气生肌、行气活血定痛、化淤抗栓通脉以及化浊祛湿、通腑降逆的方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5 药。愈梗通淤汤是治疗心肌梗死的基本用方,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加减运用,灵活变通。方中人参以用生晒参或红参为好,津液亏损者可用西洋参。有人说“人参专于补气而短于疗疾”,其实不然。人参为“气中血药”,帅气之力既强,血之运行当可改善。党参虽然也可以用,但因其为平补,而且作用相对缓和,似不能与生晒参等的温补益气之效同日而语。古称黄芪乃“疮家圣药”,亦可“遂五脏间恶血”。临床实践表明,黄芪确有补气生肌的功效。根据“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理论,冠心病病人血虚当补,血滞当通,选用当归正逢其时石丹参补血之力虽稍逊于当归,但通淤之力强于当归。玄胡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雷公炮炙论》有“心痛欲死,速觅玄胡”之说。现代药理学的研究亦证实,川芎抗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尤佳,玄胡索得此,效用更彰。心肌梗死时由于气血聚阻,气机不畅,升降失司,脾失健运,湿浊上泛,阻遏胸阳,故而可见苔腻脉滑,纳呆呕恶、大便干结之症。痰湿浊阻不除,胸阳之气难以恢复。观察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病人的舌象,大多舌质暗、苔厚腻,甚至出现黑燥苔。藿香、佩兰合用,有醒脾和胃、避秽利湿的功效,四时均可以用。陈皮、半夏理气和中,降逆止呕,治疗浊阻效果尤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陈皮可治“途中心痛”之语,张仲景亦有“呕加半夏”之训。大黄之用,功在祛淤生新。胃气和顺则五脏也得以安和。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6 在加减运用愈梗通淤汤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辨证精当,遗方灵活。凡处于低血压状态甚而休克阳脱者,可同时服用生脉四逆汤加肉桂;凡舌红口干、五心烦热者,可加石斛30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沙参10克,生地10克;凡出汗较多者,可加山萸肉12克,五味子10克,黄芪加至30克;凡七情不畅、胸闷胁胀者,可酌情应用四逆汤、柴胡疏肝散;凡心痛剧烈者,可含服苏合香丸,或于方中加细辛3~6克,三七粉3克,冲服;凡大便干结或不畅者,可加桃仁泥10克,火麻仁10克;已畅通者可改用番泻叶10克泡水当茶饮;凡舌暗淤血重者,可加莪术10克,水蛭12克,赤芍12克;凡脉结代者,可用复脉汤或保元汤;凡心功能不全者,可温阳利水,加北五加皮3~6克;凡夜卧不安者,可加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病因病理较为复杂。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应注重活血化淤与祛浊利湿并重的原则,充分考虑到规律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作为病人,也应密切关注自己病症的特点,及时、准确地向医生反映病情变化,以便于医生正确地辨证施治,合理地用药。页首 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1、冠心苏合丸 是古方苏合香丸经改制而成的复方丸剂,内含朱砂、苏合香油、冰片、制乳香、檀香、青木香等成分。功能芳香开窍,理气止痛。每次1粒,每日3次,必要时加服1粒。服药后5~30分钟起作用,持续2~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7 3小时。2、苏合香丸 有芳香开窍、温化痰浊、行气止痛功效,内含苏合香、麝香、冰片、香附、檀香、丁香、沉香、木香、乳香、朱砂、诃子肉、犀角等成分。服后半小时起作用,止痛效果明显。口服蜜丸每次1粒,每日1~2次。3、丹参片及丹参注射液 丹参有活血化淤、养心除烦、镇静安神的功能。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增加冠脉血流的作用。丹参片1~2片/次,每日3次;丹参注射液肌注每次2~4毫升,每日2次。静注每日1次,每次4毫升,用5%葡萄糖注射液20毫升稀释;静滴每日1次,每次8~10毫升,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稀释,10~14天为一个疗程。4、复方丹参片及复方丹参注射液 主要成分为丹参和降香。丹参可活血化淤、行淤通经;降香理可理气开窍,扩张冠状动脉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并有镇痛、安定的作用。复方丹参片每次2~4片,每日3次;复方丹参注射液肌注每次2毫升,每日1~2次;静滴每日8~16毫升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10~14天为一疗程,也可以2~4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静注。5、地奥心血康 有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绞痛、心肌缺血、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每次100~200毫克(1~2片),每日3次。6、复方丹参滴丸 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等成分组成,经严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8 格的标准生产,每粒滴丸有效活性成分恒定。它能抑制脂类过氧化、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并清除氧自由基,扩张冠状动脉,提高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在心肌局部缺血和缺氧的情况下,它能保护心肌细胞、降低心肌新陈代谢损耗,阻止钙进入细胞并提高心肌细胞中钾的含量。此外,复方丹参滴丸还能防止血栓形成。页首 冠心病病人不宜长用的中成药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中成药,这类药既能缓解心绞痛发作,又无西药硝酸甘油引起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所以有些冠心病人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以为这样能有效地预防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死的发生。其实,这种作法并不科学。祖国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等症的范畴,其病机在于气血淤滞、闭阻胸阳,不通则痛。而使用冠心苏合丸的目的在于芳香开窍以止痛,复方丹参片则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在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将冠心苏合丸1~2粒放在舌面上含化或咬碎吞咽,在半小时内会出现较好的效果,起效时间虽较硝酸甘油片迟些,但持续作用的时间较长。如果病人近来心绞痛发作较频繁,也可每日3次连续使用冠心苏合丸或复方丹参片(疗程的长短视病情轻重而定),这对于控制心绞痛频繁发作、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冠心苏合丸属于急救药物,当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减少或消失后,则应改用其他药物。症状较轻的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