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自是一家言_袁枚_性灵_说简论
情有这般:袁子才《祭妹文》

情有这般:袁子才《祭妹文》赏析】袁枚(1716 —1797)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人。
他是“性灵说”的倡导者,主张为文要有“真情”。
其文别具特色,是描写景物,叙事记人的散文高手。
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但袁枚的《祭妹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这篇《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
文中作者对亡妹的哀痛之情不单单是因为对妹妹的挚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一念之贞” 的痛恨,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
这使得文章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含,增强了震憾读者的心灵力量。
被祭的袁素文是袁枚的三妹,名机,字素文。
素文未出生时,其父母曾与高氏指腹为婚,高氏子成人后,却是市井无赖,极多劣迹。
高氏提出了解除婚约,但袁素文囿于封建礼教,竟执意不肯。
婚后,素文备受凌辱,终因不堪肆虐而返居娘家。
自此忍辱含垢,年仅四十岁便凄楚离世。
《祭妹文》构思精巧,别巨匠心,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眼泪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归返,从侍奉母亲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层推进,感情波起浪涌,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并茂,浑然一体。
文章起笔交待亡妹所葬之地、祭奠时间,祭者身份等,随而“呜呼”一转,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调。
接着,简洁叙述妹妹的死因:“以一念之负,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意为素文早亡其根源是少年常听先生授经,“爱听古人节义事”,说明是封建诗书的腐朽观念侵害了素文,使她饱受苦难,英年早逝。
作者追忆与素文共度的难忘时光。
童年相伴读书,“差肩而坐”,温馨之情溢于言表;同捉蟋蟀,同葬蟋蟀,则体现了妹妹性情温厚善良。
其描述真实生动,一个天真活泼善良的孩童突现于眼前。
这本不为奇,妙就妙在作者把追忆与现实联系起来,当年兄妹同葬蟋蟀,今日孤兄独葬亡妹,物换星移,今非昨是,岂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年长些时,袁枚远行广西,妹妹不忍哥哥分离,椅裳拽衣,不禁放声大哭。
袁枚好色说——精选推荐

袁枚好⾊说(2013-12-11 08:48:47)“惜⽟怜⾹⽽不动⼼者,圣也;惜⽟怜⾹⽽⼼动者,⼈也;不知⽟不知⾹者,禽兽也。
⼈⾮圣⼈,安有见⾊⽽不动⼼者?世⽆柳下惠,谁是坐怀不乱?然柳下惠但⽈‘不乱’也,⾮⽈‘不好’也。
卢杞⽆妾媵,卒为⼩⼈;谢安挟妓东⼭,卒为君⼦。
好⾊不关⼈品,何必故⾃讳⾔哉?”⼜说“⽼者思安少者思怀,⼈之情也”,这不仅仅是解脱之语,细斟酌之,还是⼊情⼊理的。
袁枚,字⼦才,号简斋,居⼩仓⼭之随园,世称随园先⽣。
《国朝诗萃》记其事迹:先⽣早岁知名,中年退隐。
⽣平出处,卓有可观。
聚书数万卷于⼩仓⼭房,吟诵不辍者四⼗余年。
诗⾃汉魏以下,迄于本朝,⽆所不窥,亦⽆所依傍。
惊才绝艳,殊⾮株守绳墨者所能望其项背。
晚年颓放不羁,⼀时依附门墙,妄希声誉者奔⾛恐后。
谢世末久,则反唇⽽讥,百端攻击,良可悼叹。
姚⿍为袁⼦才作墓志云:年甫四⼗,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辞诗歌;其瑰奇幽邈,⼀发于⽂章,以⾃喜其意。
四⽅⼠⾄江南,必造随园投诗⽂,⼏⽆虚⽇。
君园馆花⽵⽔⽯,幽深静丽,⾄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留连不倦。
……君古⽂、四六体,皆能⾃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所⾄,世⼈⼼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多效其体。
故《随园诗⽂集》,上⾃朝廷公卿、下⾄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
袁⼦才⾝前为⼈所宗,⾝后被⼈所诋,可以说是个极有争议的⽂⼈,其最⼤的争议之处,不在宦途,不在⽂法,主要还是集中在他的“浪漫多情,儇薄⽆⾏”上。
就宦途来说,袁⼦才21岁时即被举博学鸿词科,当时中举200余⼈,袁⼦才年岁最少。
次年成进⼠,改庶吉⼠,仅因“未娴清字”(犹如现今外语不及格),改知县,初试溧⽔,后调江浦、沭阳、江宁。
史称先⽣“有吏才”。
四⼗岁时即解官归隐,在⼩苍⼭购得⼀废园,原为国初江宁织造隋公之园,乾隆时园已坍废,⼀⽚荒芜。
园基即谢公墩,李⽩说的“谢家青⼭,欲终焉⽽不果”,即此地也。
先⽣以三百⾦购得后,于⼀⽚荒地之上开池塘,起楼阁,⼀造三改,疏泉架⽯,做起了逍遥⽂⼈。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模拟卷(一)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模拟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1.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常被用于( )A. 教育贵族子弟B. 选拔官员C. 预测吉凶D. 商业交易2.道家文学思想强调( )A. 文以载道B. 法天贵真C. 经世致用D. 以诗言志3.孟子 “知言养气” 说中的 “气”,主要指的是( )A. 作家的气质禀赋B. 天地间的元气C. 文章的气势D. 道德精神力量4.以下哪一项不是《毛诗序》的主要观点( )A. 诗有六义B. 发乎情,止乎礼义C.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D. 主文而谲谏5.扬雄认为辞赋创作应( )A. 劝百讽一B. 雕虫篆刻,壮夫不为C. 丽以则D. 诗赋欲丽6.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风格特点是( )A. 华丽绮靡B. 自然平淡C. 慷慨悲凉D. 含蓄蕴藉7.西晋太康年间盛行的诗风是( )A. 建安风骨B. 正始之音C. 太康体D. 玄言诗风8.南朝宋时,开创山水诗派的诗人是( )A. 谢灵运B. 陶渊明C. 鲍照D. 颜延之9.提出 “四声八病” 说,对诗歌格律进行规范的是( )A. 沈约B. 谢朓C. 王融D. 萧纲10.隋唐时期,王通主张文学要( )A. 明道B. 复古C. 缘情D. 创新11.初唐四杰对文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是( )A. 开创近体诗格律B. 扭转齐梁绮靡文风C. 提倡新乐府运动D. 奠定山水田园诗基础1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体现的文学主张是( )A. 兴寄B. 风骨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13.盛唐诗人王昌龄提出 “诗有三境”,不包括以下哪种境( )A. 物境B. 情境C. 意境D. 心境14.中唐时期,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他提出的古文理论核心是( )A. 文从字顺B. 气盛言宜C. 不平则鸣D. 明道致用15.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歌创作要( )A.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B.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16.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主要探讨的是( )A. 诗歌的格律B. 诗歌的风格C. 诗歌的创作技巧D. 诗歌的题材17.北宋初期,盛行的文学流派是( )A. 西昆体B. 江西派C. 江湖派D. 四灵派18.苏轼提出 “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体现了他对词( )A. 豪放风格的推崇B. 婉约风格的推崇C. 格律要求的强调D. 题材拓展的重视19.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提出 “妙悟” 说,强调( )A. 诗歌创作的灵感B. 对诗歌艺术境界的领悟C. 读书破万卷的积累D. 向古人学习的重要性20.元代文学批评以戏曲理论最为突出,其中钟嗣成的《录鬼簿》主要记录了( )A. 戏曲演员的生平B. 戏曲作家的生平C. 戏曲作品的内容D. 戏曲演出的情况二、判断分析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1.孔子的 “思无邪” 说,单纯是对《诗经》思想内容的要求。
《袁枚学诗》文言文翻译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也。
幼聪颖,好读书,尤喜诗。
弱冠之年,已著有《子才诗钞》行世。
及长,益究心于诗,博览群书,师法古人,不泥于一格。
尝谓:“诗者,性情也,非学问所能强也。
”故其诗多抒发己情,而少谈学问。
一日,袁枚游于西湖,见湖光山色,心有所感,遂作《西湖杂咏》百首。
其诗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时人传诵,誉为“西湖诗史”。
自是之后,袁枚名噪一时,求诗者络绎不绝。
袁枚学诗,不拘一格,独树一帜。
其诗有四法:曰情、曰景、曰韵、曰势。
情者,诗之灵魂也;景者,诗之骨肉也;韵者,诗之血脉也;势者,诗之筋骨也。
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日,袁枚与友人在书斋论诗,友人问:“子才兄,诗之四法,何者为先?”袁枚答曰:“情也。
情者,诗之根本,无情则诗不成。
情景交融,方为上乘之作。
”友人又问:“诗之韵,何以为之?”袁枚曰:“韵者,诗之声也。
声韵和谐,方能悦耳动听。
然韵非拘泥,须得自然。
”友人再问:“诗之势,又当如何?”袁枚曰:“势者,诗之形也。
形神兼备,方为佳品。
”袁枚尝言:“学诗先学韵,次学情,再学景,最后学势。
韵者,诗之美;情者,诗之真;景者,诗之实;势者,诗之骨。
四者兼备,方可称诗。
”其言深得诗家之秘。
袁枚学诗,尤重自然。
尝作《咏柳》一首,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中情景交融,韵律和谐,自然流露,令人叹为观止。
又有《题画》一首,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诗中描绘江山如画,英雄豪杰,意境宏阔,气势磅礴,读之令人振奋。
袁枚学诗,以自然为宗,以真情为骨,以韵律为魂,以气势为骨。
其诗风清丽脱俗,意境深远,言辞优美,传颂至今。
后人学诗,多以袁枚为楷模,然能得其精髓者,寥寥无几。
袁枚学诗,不尚虚华,不事雕琢,以真性情抒写诗篇,故能独树一帜,成为清代诗坛之巨擘。
其所著《子才诗钞》,至今仍为诗家所宝,传颂不衰。
古代文论填空题

第一讲先秦“ 怨”的特点,认为“屈平的著名观点。
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填空题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6.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论著,按时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间先后是《典论·论文》、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括出“ 发愤著书”说,这种《文赋》、《文心雕龙》和21.《文心雕龙》与《诗品》,经》的批评。
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诗品》。
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2.《论语·阳货》:“《诗》可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最高成就。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22.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分为 10 类,并具体概括了其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3.孔子关于“文”和“质”家之言”。
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 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化。
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而不受“止乎礼义” 束缚产生23.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了巨大作用。
倡“ 自然英旨”(见《诗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9.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品序》 ) ,强调感情真挚。
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24.教材指出:钟嵘认为,“诗”作用。
5.《汉书》的《儒林传》、《艺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4.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也遗妍。
两性性灵诗说的“和而不同”

两性性灵诗说的“和而不同”作者:聂欣晗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8期性灵诗说是清代四大诗说之一。
现在学界大都从袁枚的诗学观来认识性灵说的内涵、价值与意义。
事实上,清代女性对性灵说也作出了一定贡献,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性别差异,应成为性灵诗说的一部分。
所以,要客观全面识评性灵说,应从双性视野出发。
两性性灵诗说的同声相应。
袁枚“性灵”论一出,“从游者若鹜若蚁”①,形成“袁枚现象”②,继王士禛后独领文坛风骚。
在大量追随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约60人的随园女弟子身影,紧承其后的碧城闺秀诗群规模相当,相继形成一个在声气相通、唱酬角胜中走向繁荣的两性诗学网络,女诗人也当之无愧为性灵生力军。
现代学界对袁枚“性灵”的诠释不尽相同,还原当时语境去了解应属捷径。
他说:“诗者,人之性情也。
”确定性情是诗歌的本源与灵魂。
第二,主张独创性,如《答兰垞论诗书》曰:“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与唐宋无与也。
”作诗须体现独特的“这一个”,无须执著于宗唐、宗宋。
第三,创作时强调有“才”与“灵机”。
如《蒋心余蕺园诗序》有曰:“作诗如作史也,才、学、识三者宜兼,而才为尤先。
”第四,语言自然简洁。
“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综上,性灵诗论应包含率真的性情、鲜明的个性、奇妙的灵感与本色的语言。
大部分女诗人以性灵为指导,并在创作中呼应此说。
如被袁枚誉为“诗冠本朝”的席佩兰《长真阁集》中的十数首论诗,揭橥的正是性灵诗说:“始知绝妙传神句,不在辞华在性灵”③;金逸的“格律何如主性灵”也以性灵为旨归。
汪端、沈善宝、归懋仪、宗粲、吴静、刘琬怀等一致赞同诗歌内容要真实:“诗本天籁,情真景真皆为佳作。
”④吴静《自题集后》云:“一瓣清香何所得,敢夸真率不夸奇。
”创作个性上,沈善宝《名媛诗话》中女诗人屡屡认同“未经人道语”的新颖而自然之作为好诗,如“(郭)笙愉诗皆性灵结撰,无堆砌斧凿之痕,为可贵也”。
对即便不合格律而秀韵天成之作也充分肯定:“安邱李婉遇幼而敏慧,性耽吟咏,虽不甚讲求格律,而往往出口成章,自然秀逸。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一章:清代。
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
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2、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
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
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4、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主脑”。
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闲情偶寄》)。
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有《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二是“巧者则有情中景”;三是还有一种“ 景中情”。
7、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原诗》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8、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9、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
10、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其中的识处于核心地位。
11、王士禛诗学著作颇丰,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最为著名。
12、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
其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 神韵”说。
13、教材认为:王士禛“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4、沈德鸿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诗论著作《说诗晬语》。
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 格调”说。
15、教材认为,沈德鸿的“格调”指的是体裁和音节二者,二者兼美,即是他认为有“格调”的作品。
16、袁枚在他的论诗著作《随园诗话》中提倡“ 性灵”说,以与沈德鸿的“ 格调”说相抗。
袁枚论读书与写作

袁枚论读书与写作袁枚论读书与写作多年前阅读《袁中郎随笔》,读到《小修诗叙》中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近日,研读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时,这句话又从腔子里冲突出来。
袁枚的观点跟明代“三袁”之首袁宏道即中郎的见解一脉相承。
袁枚著《随园诗话·卷七》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人,不可以有我。
有我,则自恃狠用之病多,孔子所以‘无固’、‘无我’也。
作诗,不可以无我。
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韩昌黎所以‘惟古于词必自己出’也。
北魏祖莹云:‘文章当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
’”“独抒性灵”、“自出机杼”,是袁宏道,也是袁枚的文学主张之纲。
所谓“独抒性灵”,诚如袁宏道论《老子》、《庄子》,“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
”(《袁中郎随笔·张幼于》)所谓“自出机杼”,袁枚在《续诗品·著我》中写道:“不学古人,法无一可。
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
吐故吸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
三人文章,颇不相同。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打了一个比方:王梦楼侍讲说,谈诗的家路派别,就好比官员的衙门。
衙门里自然视总督为大官,典史为小官(官阶也许都比不上总督衙门里的担水夫),但是,比较起来,宁可做典史,也不愿做总督衙门的担水夫。
为什么呢?典史虽小,但还是朝廷命官;总督衙门虽尊贵,但和担水夫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的人学杜甫、学韩愈,学得不成功,却笑矜矜的自以为系出名门。
这不过是总督衙门的担水夫罢了,也即上文所谓“寄人篱下”。
因此,袁枚说:“与其假人余焰,妄自称尊;孰者甘作偏裨,自领一队?”俗话“宁作鸡头,莫作凤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是否强调“独抒性灵、自出机杼”,就是否定一切,无视前人文章?否!二袁(本文中指袁宏道和袁枚)都强调并力行博览群书,踵武前贤。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询主观性真理的意义叩问方向, 而且对个体心性和人的存 在的勘探, 抵达了理性不能照亮的“黑夜”。
参考文献; [1]赵 毅 衡 . 神 性 的 证 明 : 面 对 史 铁 生 . 开 放 时 代 , 2001 年 7月. [2]林 舟.生 命 的 摆 渡— ——中 国 当 代 作 家 访 谈 录.海 天 出 版 社, 1998年.第175页.
“笔 性 灵 ”不 仅 指 灵 犀 ( 天 分 ) , 还 指 灵 机 , 意 思 同 灵 感 近 似 。 就 是 说 , 诗 人 应 该 在 兴 会 淋 漓 、灵 感 爆 发 时 赶 紧 捕 捉 诗 意, 才能妙手偶得, 写出自然天成的“天籁”之诗。“凡有著作, 特 寡 思 功 , 须 其 自 来 , 不 以 力 构 。 ”(《诗 话 》卷 四 ) 写 诗 要 等 待 灵感到来, 这是创作的最佳时刻。此时, 诗人对外物的感受力 最强, 突然意象契合, 思如泉涌, 运笔挥洒自如, 得心应手。灵 感 不 来 , 诗 思 枯 竭 , 勉 强 写 作 , 肯 定 写 不 出 好 诗 。《续 诗 品 》又 云:“混元运物, 流而不住。迎之未来, 揽之已去。诗如化工, 即 景成趣。逝者如斯, 有新无故。因物赋形, 随影换步。彼胶柱 者, 将朝认暮。”灵感有骤来骤去、来去匆匆的特点。如不及时 捕捉, 去之可惜, 难以为继。“作诗火急追亡逋, 情景即失难再 摹 。 ”( 苏 轼 语 )“好 诗 须 在 一 刹 那 上 揽 取 , 迟 则 失 之 。 ”( 徐 增 语) 这是符合形象思维实际的。以上三点, 便是袁枚“性灵”说 的基本内容。约而言之, 写诗要抒发性情, 要抒发独具的个 性, 写出个性化的诗, 这就必须具备天分。光有天分还不行,
第三, 天分。“性灵”既指性情、个性, 又包括“笔性灵”的含 义。袁枚说:“笔性灵则写忠孝节义俱有生气, 笔性笨虽写闺房 儿女亦少风情。”(《补遗》卷二) 灵, 就是灵犀、灵机。“但肯寻诗 便有诗, 灵犀一点是吾师。斜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为绝妙 词。”(《遣兴》) 寻常之物写入诗中, 变为绝妙之词, 这便需要一 种不寻常的才能, 需要天分, 袁枚力主写诗的天分。他认为: “诗文之道, 全关天分, 聪颖之人, 一指便悟。”(《诗话》卷十四) “用笔构思, 全凭天分。”(《诗话》卷十五) 天分就是“聪颖”,“聪 颖”的表现就是“一指便悟”, 悟, 就是严羽说的“妙悟”, 妙悟就 是对诗歌艺术特殊的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是对诗的理解能 力, 也是捕捉诗意、描绘诗境的能力。“鸟啼花落, 皆与神通。人 不能悟, 付之飘风。惟我诗人, 众妙扶智。”(《续诗品》) 一切景 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思与境偕, 全靠妙悟。
一 、反 映 社 会 现 实 及 社 会 价 值 观 《飘 》向 读 者 展 示 了 南 北 战 争 时 期 美 国 南 部 各 州 广 阔 的 社 会现实生活。作者用编年史的方式, 几乎逐年地把内战期间南 方奴隶制社会走向崩溃的过程, 详细地描写了出来, 并围绕着 内战的进程, 汇集了南部社会的全部历史。正如恩格斯在谈到 巴尔扎克的小说时所说 :“我从这里, 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 学到的东西, 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 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恩格斯:《致玛·哈可 奈 斯 》)
战前的南方奴隶主阶级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 卫家主办 的 大 野 宴 就 是 奴 隶 主 生 活 的 真 实 写 照 。而 黑 人 奴 隶 、贫 苦 白 人 则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黑人奴隶是种植园主的私人财 产, 奴隶主不仅可以对奴隶施加身体上的惩罚, 还可以和其它 财产一样继承、让与或买卖。据史料记载, 到1859年, 每名奴隶 的价格已经涨到1600美元, 作品中郝嘉乐买一个带十二岁小 孩 的 奴 隶 , 共 花3000美 元 , 这 个 细 节 是 完 全 符 合 历 史 真 实 的 。 奴 隶 主 有 时 也 用 一 些 小 恩 小 惠 来 拉 拢 那 些 听 话 、顺 从 、效 忠 的 奴隶, 并从中网罗奸细。这些受到“优待”的奴隶往往对主人比 较忠心, 而且自认为比别的奴隶“高贵”, 瞧不起田里劳动的下 等黑人, 所以革命性较差。比如郝家的嬷嬷, 作者把她写成死
关键词: 社会现实 形象魅力
战争给人们带来苦难, 但也孕育了许多艺术作品的诞生。 拿破仑战争启发了司汤达、托尔斯泰的灵感, 使我们读到了 《红 与 黑 》、《战 争 与 和 平 》那 样 脍 炙 人 口 的 文 学 名 著 。一 百 多 年 前 , 那 场 波 及 全 美 的 南 北 战 争 给 予 美 国 人 持 久 、深 刻 的 影 响 , 使 我 们 又 读 到 了 一 部 不 朽 的 现 实 主 义 杰 作 — — —《 飘 》。《 飘 》以 其独特的魅力风靡世界且经久不衰, 不仅得益于小说有其深 刻而广泛地社会大背景, 再现了它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 现实和社会价值观, 还在于作者创造出郝思嘉这样一个浮雕 般的艺术典型。
棉花生产是南方经济的唯一支柱。战争爆发港口被封锁 时, 南方既无法出售原材料也不能购买消费品, 像白瑞德这样 穿越封锁线的人成为商品交易的唯一渠道。作者通过南北战 争这一背景, 精心刻画了白瑞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他崇奉资 产阶级优胜劣汰和金钱至上的理论, 成为南方新兴的资产阶 级现实主义和新的价值观的典型代表。而周围人对他投机行 为的鄙视和唾弃实际上是拒绝接受代表历史进程的新兴价值 观的表现。战后, 南方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传统观念遭受到猛 烈冲击。在这样的时代里, 会产生“一些站在两个社会或两个 时代边缘的独特个体”。他们经历着时代之潮的猛烈冲击, 迷 茫惶惑, 在世界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成为过渡年代的过渡 体”, 卫希礼就是这样的独特个体的典型。他无力挽救家族的 衰落, 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周围的世界。他迷恋过去却又无 法抵挡住历史前进的步伐。战后北方控制的议会拒绝给予参 战的人以选举权, 却将选举权给予黑人。昔日的南方绅士们 对突然失去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惊恐不已并将之归咎于 解放的黑人。于是他们在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就成立了白人 秘密组织三K党, 迫害黑人。而卫希礼 加 入 三K党 恰 恰 说 明 了 他要为挽救他所迷恋的旧南方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注意作 最后一搏。
关键词: 袁枚 性灵说 性情 个性 天分
袁枚( 1716— ——1798年) , 字才子, 号简斋, 钱塘人。乾隆四 年( 1739年) 中进士, 曾任江宁知县。三十三岁辞官定居于江宁 小仓山随园, 所以世称随园先生。著述凡三十余种, 是清代中 叶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随园诗话》是其论诗专著, 共二十六 卷 ( 其 中《诗 话 》十 六 卷 ,《补 遗 》十 卷 ) , 内 容 十 分 驳 杂 , 但 贯 穿 其中的主要观点是“性灵”说。“自《三百篇》至今日, 凡诗之传 者都是性灵, 不关堆垛。”(《诗话》卷五)“ 使 人 夭 阏 性 灵 , 塞断机括, 岂非诗话作而诗亡哉? ”(《诗话》卷八)“诗之为道, 标举性灵, 发抒怀抱。”(《补遗》卷六)“性灵”一词, 书中屡见, 这是他论诗的基本宗旨。将子潇说:“袁简斋独倡性灵之说, 江 南北靡然从之。”(《游艺录》) 可见其影响之一斑。袁枚不仅在 理 论 上 对“性 灵 ”说 作 了 系 统 的 发 挥 , 并 且 努 力 实 践 , 奋 笔 耕 耘, 一生写了近七千首诗, 其中有不少是形象鲜明、感情浓郁、 清 新 灵 巧 的“性 灵 诗 ”。
生俱来的问题, 不依社会制度的异同而有无。因为它是超越着 制度和阶级, 在探索一条属于全人类的路”。
从探询生命意义的方向来看, 认识到人的有限性和苦难 的在体性, 使人向个体自身和生命的内部要意义。所以, 对探 寻生命意义的个性心理而言, 史铁生认为重要的不是外在的 客观真理, 而是主观性真理。自觉到人的存在的有限性和苦难 的在体性, 对于史铁生, 不仅形成了关切生命过程, 迫近心灵 自由, 深入艺术根基这样的生命意义结构, 确立了在生命内部
81
○ 文学研究 2006年9月号下旬刊
飘 不 走 的《 飘 》
张韶华
(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基础部, 河南 郑州 451191)
摘 要:《飘》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世界而经久不衰, 得益 于 小 说 对 社 会 现 实 及 社 会 价 值 观 的 深 刻 描 写 , Scarlett的 艺 术 形象刻画以及充满想象的结局安排。
子语也。”(《诗话》卷三) 情痴、语痴, 极富生趣。 第二, 个性。袁枚认为写诗要表现独特的个性, 既不同于
古人, 也不同于当代其他人。他主张诗要独创、争新,“自把新 诗 写 性 情 ”。然 而 人 之 性 情 、遭 际 各 不 相 同 。诗 人 只 有 把 自 己 独 特 的 遭 际 、个 性 、感 受 表 现 出 来 , 才 能 妙 心 独 运 , 笔 性 灵 巧 , 写 出 富 有 新 意 的 篇 章 。 为 此 , 他 强 调 写 诗 必 须“有 我 ”、“著 我 ”: “为人, 不可以有我。……作诗, 不可以无我; 无我, 则抄袭敷衍 之弊大。”“有人无我, 是傀儡也。”(《诗话》卷七)“不学古人, 法 无一可。竟似古人, 何处著我。”(《续诗品》)“人闲居时不可一 刻无古人, 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 落笔无古人, 而精神始出。”(《诗话》卷十)“有我”、“著我”就是 独树一帜, 自成一家, 就是要写出自己独具的性情, 表现出自 己的艺术个性。要“出新意, 去陈言”、“精心独运, 自出心裁”, 写 出 迥 不 犹 人 、富 于 个 性 的 作 品 。
“性灵”说的内涵十分丰富, 约而言之, 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性情。强调写诗抒发性情, 是“性灵”说的核心内容。
袁枚在诗话、文章、书信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他说 :“性情以 外本无诗。”(《诗集》卷十六)“诗, 由情生者也。”(《文集》卷三 十 )“诗 者 , 人 之 性 情 也 , 近 取 诸 身 而 足 也 。 其 言 动 心 , 其 色 夺 目, 其味适口, 其音悦耳, 便是佳诗。”(《诗话》卷一)“性情”一 词在其著作中比比皆是, 这是他诗论中的第一要素。他认住了诗的审美特征。“诗缘情而绮靡”( 陆机) ,“情感是诗情 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没有感情, 就没有诗人, 也没有 诗。”( 别林斯基) 情感也并非一般情感, 而是真挚深厚的情感, 诗人必须从灵魂深处挖出真挚的感情, 才能写出动人的好诗。 “性情有厚薄, 诗境有浅深。兴趣厚者, 词浅而意深; 性情薄者, 词深而意浅。”(《诗话》卷八)“诗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诗话》卷三)“人必先有芬芳悱恻之怀, 而后有沉郁顿挫之 作 。 ”(《诗 话 》卷 十 四 ) 这 一 切 都 反 复 强 调 诗 歌 要 表 达 真 实 情 感。激情是构成艺术的真正中心和真正世界。“( 黑格尔) 写诗 更 需 要 真 情 ,“诗 如 鼓 琴 , 声 声 见 心 。 心 为 人 籁 , 诚 中 形 外 。 ” (《续诗品 斋心》) 袁枚还用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观 点:“作诗如交友也。倘两友相间, 终日一味作寒暄通套语, 而 不能听一句肺腑之言, 此等泛交, 如何可奈? ”(《尺牍》卷五) 并 举例说“近人陈楚南《题背面美人图》云:‘美人背倚玉栏杆, 惆 怅花容一见难。几度唤她她不转, 痴心欲掉画图看。’妙在皆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