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赏析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阿城小说《棋王》赏析

【课外阅读】阿城小说《棋王》赏析

【课外阅读】阿城小说《棋王》赏析作为寻根小说的一个代表作家,阿城及其作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史上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处女作《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发表虽早,但文字简劲,结构精巧,气度超逸,为后出作品所不及,又有超迈于流派之外的内涵与趣味。

它取材于作家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在主旨表达上却没有如通常的“知青小说”那样去大肆渲染、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而是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自觉认同。

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小说《棋王》以及其体现的“寻根文学”的特点。

一.王一生的形象特点“寻根”所体现的对于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分析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根”的内在动因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质疑,同时也是对“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的文化原因的尝试性追溯。

“文革”犹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在这生与死,美与恶,真理与荒谬交织的乱世中,我们看见了那个真正超脱世俗的“庄子”。

下面我从两方面分析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特点。

(1)从吃的方面看王一生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

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

“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不剩,真是惨无人道”,其“惨无人道”的吃相实质上揭示出了主人公贫寒、饥饿的生存困境。

小说中王一生与“我”在火车上大谈“吃经”,通过王一生对“馋”与“饿”的辩解,表现出他对“吃”的重视,因“吃”是生之根本,但他对“吃”的要求并不高,是“比较实在的”,“半饥半饱的日子长”足矣,而对其它的事物更是无欲无求,可见他重视生命,轻视利禄。

(2)从下棋的方面看王一生的精神追求是下棋,这个棋呆子一旦迷上下棋,便不问世事,不论场合,车厢里、路灯下、垃圾堆旁,他都乐于与人对弈,“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象棋”。

他借助下棋来淡忘生活的苦难,在对弈中实现生命的自由、自我的超脱。

小说人物赏析方法总结(优选3篇)

小说人物赏析方法总结(优选3篇)

小说人物赏析方法总结第1篇一、通过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

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作品描写的围绕人物展开的或人物行动涉及的一切外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另外,小说的环境还包括与人物及其行动有关的特定气氛和情调。

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指环境与人物和谐一致,即社会风气、自然风光、气氛和景物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

反之,则是反衬。

二、通过分析情节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发展具体体现的。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文中情节的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

所以,我们才说把握好故事情节能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1.肖像描写——小说描写人物的肖像主要是用它显示人物的性格。

肖像描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静态肖像描写,一种是动态肖像描写。

小说中,动态肖像描写运用得比较多。

动态肖像描写可以从人物一系列的肖像变化中,透出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

2.语言描写——语言描写能表现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爱好、思想感情等。

例如,《故乡》中“我”和杨二嫂的那段谈话,就形象地揭示了杨二嫂这个小市民刻薄、自私、鄙俗的性格特征,透视了她被剥削阶级意识和恶习侵染的丑恶灵魂。

相比之下,“我”的`神态则是愕然、惶恐、嗫嚅,直至闭了口,默然无言以对。

由此可见,小说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着自己的性格特征。

4.心理描写——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内心独白。

这是一种直接剖析人物思想活动的心理描写方法。

例《范进中举》中胡屠夫打范进后的心理描写。

(2)动作暗示。

这是一种以动态的方式,通过对动作、表情的描写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3)通过梦境、幻觉写人物的思想、愿望。

这是一种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特殊方式,常用来显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曲折历程。

小说人物赏析方法总结第2篇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小说文章赏析范文(3篇)

小说文章赏析范文(3篇)

小说文章赏析范文(3篇)汪曾祺胡同文化赏析一、产品内涵乍一看,同学们不禁会想:胡同怎么和文化联系起来?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以反映整个生活。

它是无形的、抽象的,它依靠有形的具体形象而存在,如建筑、器皿、食物和民俗等。

这些都是独特地域文化的载体。

想要了解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首先要看这个文化依恋的载体。

汪曾祺想展示的是北京市民文化。

他为它选择了什么载体?决定北京市民文化的因素不仅仅是四合院和胡同,生活方式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所以汪曾祺选择了北京胡同作为表达市民文化的载体。

北京胡同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生动有趣地介绍了胡同的定位特征、产生和形成,这不仅给了人们知识,也为下文解释胡同形成的胡同文化做了铺垫。

胡同连接着箱形的四合院,四院中北京人的理想住宅是独栋住宅,住了几十年都不愿意“搬窝”;关注邻里,但过去不多;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臭豆腐几滴香油就能把我姑姑“当民运公民”了。

不过我看学生运动,“忍”字带头...在作者一个个对北京人生活细节的形象描述中,同学们很快就明白了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封闭、自足、忍耐、涵养、听天由命。

从外到内,从下到深的审视分析,让学生蹙额舒展。

他们明白,每一种抽象的文化都依附于一个特定的形象,我们在生活中熟悉的很多东西,可能都包含着某种深刻的地域文化,比如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旅游文化等。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仔细理解,就会发现平淡的生活往往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二、产品情怀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怀是复杂的。

汪曾祺出身书香门第,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他虽然是江苏高邮人,但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耳中充满了北京文化,感情深厚。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作者对北京文化的熟悉和热爱。

比如说到胡同的名字,有几个宝,大哑胡同,羊皮胡同...每一个亲切的名字似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再比如写胡同里熟悉的声音,“唤头、磨刀、剪子、磨刀”,算命瞎子吹的短笛,好像响在耳边;写北京人容易满足的生活更有趣:如果你有一个窝头,你就会满足...虾皮煮白菜,哎!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你所知道的一切,你所热爱的一切,都会随着四合院、胡同的消失而消失。

小说赏析的五个维度

小说赏析的五个维度

小说赏析的五个维度
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赏析的五个维度
1.语言(词汇、语法、结构、篇章结构)
2.内容(表层信息:文体的主旨和细节;深层信息:作者观点、作者情感和态度、写作意图)
3.思维(从获取、整理、理解信息,到理解隐含信息,再到评价、批判所获取的信息,进而联系文本……
4.策略(阅读的、思维的、语言运用的;教师教的、学生读的)
5鉴赏(把握文本的脉络层次和结构特点,了解文本中的遺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技巧,进而欣赏语言文化)。

古代小说赏析

古代小说赏析

古代小说赏析古代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

本文将对几部经典的古代小说进行赏析,分析其艺术特点和价值。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这部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描写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社会生活的起伏沉浮,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封建社会的腐败。

小说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绚丽多彩的意象语言闻名,展现了中国文人的独特审美和思辨方式。

《水浒传》是元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一部古代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以宋江等108位好汉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经历、英勇事迹以及与朝廷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展示了正义与邪恶、人性与命运的较量。

整部小说气势磅礴,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既有英雄壮举,又有世态人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普通百姓的苦难遭遇。

《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等一行人的西天取经为主线,通过他们的奇遇与战斗,展示了人性的善恶矛盾、修行的艰辛以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小说以诙谐幽默的风格,讽刺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同时也融入了佛教思想和道家哲学的思考,是一部寓意深远的文学作品。

《金瓶梅》是明代作家兰陵笑笑生的作品,被誉为古代小说“五绝”之一。

这部小说以富商王仁德与他的妻子潘金莲的婚姻为背景,通过揭示人性的丑恶与欲望的无底洞,对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进行讽刺和批判。

小说以生动细腻的语言描写和丰富多彩的情节展开,展现了明代市井风俗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这几部古代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家族纷争、正邪较量,还是人性善恶的探索,这些题材都贴近生活、贴近人心。

古代小说的艺术特点在于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把握,既有写实性又有魔幻性,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古代小说不仅在艺术上有独特魅力,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乡土特色

浅析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乡土特色

浅析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乡土特色《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目前节选于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中国小说赏析里的第七单元,第一部分的小说主题是“情系乡土”,从这个主题中可以大概知晓这部作品是乡土题材的,结合赵树理生平可知,他出身于农村,这部作品也是以表现农村生活为主的。

小说通过对对生活在乡土间的普通儿女们的故事的讲述,突显出生活中应有的本真、简单与质朴。

那这篇小说的哪些地方体现了乡土特色、怎样去体现的,便是我将着力探讨的点。

标签:故事概要;主要人物;乡土特色的体现《小二黑结婚》写于1943年5月,发表于1943年9月,取材于太行山的辽县(今山西左权)一个农村发生的故事,描写的是一对农村的小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中国浓密翻身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复杂性。

但在赵树理笔下的安排下,这对有情人最终在民主政府的支持下结成一对。

高中书本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后四节,也就是小二黑和小芹依靠新力量,通过坚决斗争,终成眷属的部分。

一、人物塑造方面通过阅读这四个部分可以发现,小说中主要存在着思维人物,即:小芹、小二黑、三仙姑和二诸葛。

其中小芹是三仙姑的女儿、小二黑是二诸葛家的儿子。

其中二诸葛是一个胆小怕事、落后迷信、极力想维护家长制的权威,顽固地反对儿子小二黑与小芹的自由恋爱结婚,这种思想在文中也是随处可见“我今年是罗!星照运,要谨防带孝的冲了运气,因此哪里也不敢去,谁知躲也躲不过?”又如“不犯罪就好,结婚可不行,命相不对!”从这些简短的话语中足以看出二诸葛的思想之落后;三仙姑则是一个好逸恶劳、作风不正、极其自私的妇女形象。

如当区长问她给闺女找的婆家花了多少钱时,她回答是三千五外加一些首饰布匹。

仅是这些钱财就让她直接把自己的女二嫁给一个不曾相爱的人,这是一种极其自私的行为,并且这样一种作风也是不允许的,自己挣不了钱便想要依靠女儿来替他挣钱,足以见出她的自私自利的品性。

小二黑与小芹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两个晚辈形象,他们对婚恋自由的勇敢追求突破了父母的旧观念,战胜了以金旺、兴旺兄弟为代表的农村封建恶势力的破坏,节选的文中虽没有多少具体的人物描写,但从他们大胆追求婚姻自主这件事来看,便可以知道他们是一个敢于追求新思想解放、追求民主自由的新青年。

小说赏析荷花淀

小说赏析荷花淀

小说赏析荷花淀荷花淀是一部以农村为背景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铺陈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动人的故事,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生活状态。

小说以一个农民家庭为主线,通过描写主人公杨三妹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村女性的生活轨迹和内心世界。

杨三妹是一个智慧勇敢的女孩,她在受尽命运的折磨和生活的挤压下,依然坚守着对幸福的向往和对梦想的追求。

小说中的杨三妹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形象,更是无数农村女性的缩影,她们面对着外界的压力和困难,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勇敢的心。

小说以荷花淀这个小村庄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

作者透过对村庄的描写,展示了中国农村的落后、贫困和封闭。

小说中描写的农村生活场景以及村民之间的关系,使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种种问题。

小说还通过对村里秧苗场的描写,呈现了农村劳动者的辛勤与艰苦。

小说中描绘的劳动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在烈日下劳作,还是在雨水中艰难前行,主人公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默默付出着自己的努力。

这种对劳动者的描写,体现了农村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应该尊重劳动、关注农村发展。

小说中还通过对家庭和亲情的描绘,展现了农村人民那种朴实而又深厚的亲情关系。

杨三妹的家庭虽然贫穷,但是全家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却始终没有改变。

作者通过对家庭的描写,强调了家庭对个体的重要意义,传递出了一种温暖和向往。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中国农村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教育资源的匮乏、婚恋观念的束缚以及权力与利益的纠葛等。

这些问题通过小说主线的展开和人物的描写得到了深入的剖析,让人们能够对农村社会的不公与困境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总之,小说赏析荷花淀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各个层面,感人至深。

读者可以透过这个故事,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并反思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

同时,小说也通过主人公的努力与坚持,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给予了读者希望和勇气。

小说艺术手法赏析(课文例子)

小说艺术手法赏析(课文例子)

⼩说艺术⼿法赏析(课⽂例⼦)⼀、强化表现⼿段这种⼿法所起的强化作⽤指所运⽤的表现⼿法之强调与突出作⽤,它不仅能强化读者对⼩说的印象,⽽且能突出表现内容的内涵。

1、对⽐表现⼿法这是⼀种最能起到强化作⽤的⼿法,通过双⽅的对⽐既能突出各⾃的特征,⼜能强化表现的主体及内涵。

如《边城》这部⼩说中的⼀处对⽐: “这⾥⼜没有⼈过渡,你在这⼉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

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

你爷爷⼀定到城⾥军营⾥喝了酒,醉倒后被⼈抬回去 “他还会,他答应来找我,就⼀定会来的。

”“这⾥等也不成,到我家⾥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翠翠误会了邀她进屋⾥去那个⼈的好意,⼼⾥记着⽔⼿说的妇⼈丑事,她以为那男⼦就是要她上有⼥⼈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来骂⼈,这时正因为等候祖⽗太久了,⼼中焦急得很,听⼈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的还会骂⼈!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回头⽔⾥⼤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 那黄狗好像明⽩翠翠被⼈欺侮了,⼜汪汪地吠起来,那男⼦把⼿中⽩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下,“⽼兄,你要怎么!”便⾛上河街去了。

黄狗为了⾃⼰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也看⼈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还不值得叫”,但男⼦听去的却是另外⼀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好要狗莫向好⼈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此处的对⽐,表现于翠翠与傩送这两个⼈物的处事及性格的对⽐。

天⾊已晚,傩送好⼼地邀请翠翠到他家,翠翠却出⾔不逊地拒绝。

通过对⽐,突出两个⼈物不同的性格,此处对⽐的最终⽬的是强化傩送的优秀品格。

2、重复表现⼿法重复是指细节的重复、相同的⼀句话的重复,以及同⼀个景物的重复、同⼀个物景的重复。

重复能强化读者的印象,并能深化重复物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中国从古代走来的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进况,而中国古代小说的分期问题与各时期的小说发展概况便是研究此问题的重要的两方面,其中中国古代小说大致可分为起源期,自发期,觉醒期,分流期,以及繁盛期。 关键词:古代小说 分期 发展 代表作

中国的古代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历史,古代小说是其不可或缺的辉煌一笔。而遥看滚滚的古代小说历史,大致可分为起源期,自发期,觉醒期,分流期,以及繁盛期,古代小说在这些时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引领时代走出不同的步伐。 中国古典小说,准确的起源时间,各有说法,以文本角度来看,最早的要算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山海经》的主要内容,是神话传说、博物逸闻,被称为中国神话传说最早的文库,中国古代小说的滥觞和“鼻祖”,《山海经》可以说标志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开端,中国古代小说从此进入了一个较混沌的时期,同期出现的还有《穆天子传》,准确地说,这一时期的小说并没有单独的作品,所以用今天的审视“小说”的眼光来看,算不上是小说,但确实是一个中国古代小说的开端。 紧接的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自发期,这一时段大约始白初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至公元6世纪末叶。秦朝短短15年之后,汉朝于公元前206年建立,公元24年灭亡,为新的汉朝所代替,又经历了近200年,然后魏、蜀、吴三国相争,大约征战了60年,这就是后来的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历史蓝本。三国之后,晋成为新的统一王朝,约半个世纪之后,争霸大战又起,导致的结果是晋只控制中国的南方,北方则被16个政权分割,史称“十六国”。这种局面持续了100多年,南方的东晋被宋、齐、梁、陈4个王朝相继替代,同时,北方又有了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等或统一或分治的政权。公元581年,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分割、战乱的历史局面。这一整个过程是近800年的历史。这个时期的小说,由先秦的混沌雏形走上了自发发展的阶段,作品逐渐开始丰富,有许多已经很是著名。如史传小说《汉武故事》神仙、志怪小说《列仙传》、《搜神记》、《列异传》、《博物志》、《神仙传》、《幽明录》,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等等。其中的《十洲记》我比较比较有意思,旧本题汉东方朔撰,全称《海内十洲记》,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见东方朔问十洲所有的异物﹐后附沧海岛﹑方丈洲﹑扶桑﹑蓬丘﹑昆仑五条﹐明显地模仿《山海经》,是其的延续发展。此书保存了不少神话及仙话材料﹐其中对於绝域异物﹐也不无生动有趣的描写。如“元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南岸十万里。上有五芝玄涧,涧水如蜜浆,饮之长生,与天地相毕。服此五芝,亦得长生不死,亦多仙家。”这些都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但受到中国文学史早期阶段文史不分的制约,若从今天的“小说”观念来看,这一时期的小说仍然属于雏形阶段,还主要是对民间传闻故事和社会“实事”的记载,还谈不上有意识的艺术创造,因此,我们很难用今天的“小说”观念去审视和评判。 随之出现的是隋唐之际至唐末五代的这段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小说的觉醒时期。隋朝重新使中国走向了统一,因此地域分布和表现题材、主体内容等方面为之一变,因而既出现了颜之推、侯白的传统小说(小说集),又出现了王度的《古镜记》这样一种具有新的小说文体性质的作品— — 以此为转折的标志,文人们开始了“传奇”创作的历史。但隋朝灭亡得很快,之后大唐帝国王朝登上了历史舞台。近300年过后,唐朝政权被推翻,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大唐帝国300年,史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初唐阶段,经过国家的休养生息,社会制度比较合理和理想,因而出现了“盛唐气象”,在杂说、笔记作品仍然大量问世的同时,“传奇”这一新品种迅速成熟,大大超越了小说早期阶段依附于历史和神异传说、社会逸闻的状况,作家很注重“创作”了,小说的篇幅加大了,故事性增强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了,描写相对细腻了,因而作品的可读性和影响力更大了。例如《霍小玉传》、《李娃传》、《昆仑奴》、《红线》、《莺莺传》等,都塑造了唐代生活中新出现的娼妓、商贾等市民和书生才女等青年男女形象,有许多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继此可以说进入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分流期。这一时期是跨唐末五代和两宋至元末,唐末五代之后,又一个统一的宋王朝建立,公元1127年,被北方先灭掉了辽国等政权的金人所追击,宋朝廷从首都=逃亡到杭州,在那里建立了“南宋”。南宋小朝廷软弱无力,“临安”百余年之后,被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所灭。元朝成了新的大统一的王朝。这一段历史的兴亡更替,似乎跟以前的王朝的更迭没有什么两样,但毕竟社会是向前发展着的,尤其是自唐代较长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城市”,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市民阶层的大规模形成上,都成了这一时期80突出的人口聚落方式和生活方式。至宋代,城市更为发展,城市的商业经济成分愈发扩大,城市的尤其是市民阶层的消费生活对通俗文艺发展的需求愈发突出.因而成就了自唐代就产生和发展、至宋代开始繁荣的“说话”艺术及其“话本”创作—— “白话小说”这一更有生命力的市民小说品种。自唐五代就出现的“话本”小说形式,来源于市民的“说话”艺术,使用当时的白话写成,故事益折动听,如《目连变文》、《降魔变文》、《韩擒虎话本》等,这种小说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繁荣,为后来文人的“拟话本”和长篇小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一时期,原来的文言小说传统仍然继续发展,只是在说话艺术和话本小说出现了繁盛的局面之下,文言小说包括笔记小说和传奇小说的发展态势被掩而不彰了。公元1279年,蒙古族人所建立的元朝首先统一了中国北方之后,进而灭掉了南宋,又一次统一了中国南北方的版图,而且成吉思汗的铁马金戈,使大元的势力版图横跨亚欧大陆,扩大到了地中海沿岸。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把 “秀才”们视为社会“十等人”中的第九等人,并曾废除了科举制度,因而知识分子便成了市民说唱艺人们的写作班子,杂剧艺术由此兴盛起来。这些文人们所写的戏益文学、讲唱文学作品,为后来长篇小说的迅速出现和发展繁荣提供了前提。因此我们说,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最为重要的时期,其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文言笔记小说作为小说主流的历史,市民通俗小说“话本”开始出现并走向繁荣,传统的文言笔记小说虽仍在发展,但已经退居到了亚流的地位。从这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今天的小说观念中的“小说”的真正诞生时期。 随之进入的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繁盛期,从元末历经明代直到清代晚期。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说虽不能与同时代的白话长、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传奇、志怪、清言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语林》等。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间,文言短篇小说大多晋唐,然又无一能逾越于唐。至清代而大变,文言短篇小说高度繁荣,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明代是白话小说谎蓬勃发展的时代。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明人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明代白话小说(短篇)最繁荣的时期是在万历以后,尤其是南方,都市经济发达,市了阶层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趋放诞,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白话短篇小说日益蓬勃地发展起来。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清平山堂话本》和冯梦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了拟话本创作热潮。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以短篇小说为主转而进入到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清代乾隆年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长篇巨著问世。《儒林外史》在“四大奇书”之外,另辟了一条蹊径。《红楼梦》的成就和影响就无庸多言了,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说才又繁荣起来。 至此中国古代小说应该说开始转型了,近代“新小说”诞生,但这已是1840鸦片战争后的事情了,古代小说在晚清之后便可以算是完满落幕。中国的小说步伐马不停蹄地往前迈进,但是古代小说的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不可抹杀的一段无比辉煌绚烂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时期,其影响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以其强大的影响力不断地感染、感化我们,我们自然也无法抛弃这璀璨夺目的优秀文化,所以中国的古代小说永远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永远不会淡出人们视线,只会因时代的不同,发挥不同的作用而已。

参考文献: [1]齐裕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 [2]王庆云.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分期问题[M] 山东青岛2002(4)0078—03 [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9676874.html [4] http://wenku.baidu.com/view/4f259850ad02de80d4d8406a.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