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情感课堂”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共2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共2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共2篇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语文,作为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基础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它博大、深邃、犹如浩瀚的宇宙。

语文情感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诱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因此,以情施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探析一、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那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在一遍遍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中,变得沉闷与乏味。

为了应试,语文教学很少挖掘语文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美的因素,内涵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被支离破碎地分析讲解,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苦。

这种教学必将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影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弊端是有目共睹的。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较之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优势。

因为语文教材本身文质兼美,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掘学生情感潜能为突破口,以情悟文,以情动人,以情促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轻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说,情感是语文学习形成兴趣和动机的力量,而情感教育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依赖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而是借助形象思维,把有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就离不开师生共同的情感交流过程,如果没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就没有艺术欣赏。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石燕萍语文是情感的载体,它最富有生机,最能体现人的精神与智慧,最富有情感。

古人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说的是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在语言之上更为深层的东西——情感和思想,这才是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受,这才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实质。

所以抓住“情感”这条主线的课就像一杯千年醇酿,恒久留香,让人回味。

成功的语文教学在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于创设学生情感升华的“学场”。

教了《黄河的主人》这一课,我深有感触。

一、借助媒体,激起学生情感。

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热爱的前提,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那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景,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例:《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段一】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黄河的主人》。

师:你知道黄河吗?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黄河。

生: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因此,人们称她为母亲河。

生:(略)师:(出示黄河波涛汹涌的影片。

)这就是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的母亲河;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

她九曲回肠,奔流不息。

看着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听着她在怒吼,在咆哮,我们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黄河。

(出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就是李白眼中的黄河!生:(齐读诗句)师:那么作者袁鹰眼中的黄河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出示:第一自然段)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滔滔的声音。

生:看到了一泻千里的气势,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师:带着你看到的、听到的,自己读一读这一段。

(指名读)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能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

语文课堂情感培养论文

语文课堂情感培养论文

语文课堂情感培养论文概要:有人说,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让课堂流淌情感,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教师的心流淌情感、充满诗意;让课堂流淌情感,实际上就是让孩子的心感受、认识、学习、回荡真、善、美。

课堂就是一种生活,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是学生的一种学习生活,是师生、生生在特定场合的相逢。

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完整、独立意义上的“人”。

还原生活,自然;尊重学生,民主——只有教师持这样的课堂观,课堂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这也是教师和学生参与、融入课堂的情感基础。

我最佩服那些在众多听课者面前执教还保持一颗平常心的教师。

曾听过广州天河区肖颖佳老师的一节百人公开课,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那颗“平常心”。

那节课学的是《圆明园的毁灭》,通过课前的亲切交谈,开课后的点学号抽查朗读,学生反映出的羞涩的表情和说话的结巴,肖老师知道了这班学生并不是惯常的那种适于公开课的所谓“优生”,只见她摸了摸一个涨红了脸的孩子的头说:“没关系,这节课肖老师就是来和你们一起学习的。

来,跟老师一起来读。

”课堂就这样朴实、甚至有点磕磕绊绊地(以至后面超时近十分钟)下去,当全班起立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了一片灰烬。

”时,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和孩子们一样激动!回味这节课,我想说的是,我感受到了整个过程中涌动着的渐缓渐趋的一种情感。

这种情感源于老师的平和而诞生的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于至学生对课文逐渐进入角色的解读,源于教师对学生对课堂乃至对课文的情感态度。

一、教师的情感:激发情感“以情激情”是我们经常说起的一个词,其作用在一节课的导入之时尤为重要。

“未成曲调先有声”,是教师用自己的激情为学生营造解读文本的情境,影响、调动了学生进入文本激情,延长了学生用心感悟课文的有效过程。

《小珊迪》这一课我是这样导课的:(课前成语接龙、相反动作游戏,同学们玩得兴味盎然)同学们,快乐吗?幸福吗?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日子多么快乐,我们在美丽的学校学习、生活,我们有最关心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在我们身边。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文以载道,情为心声。

一篇好的课文,必定洋溢着感人的激情。

即使是议论体裁的文章,也会蕴涵着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真理的一往深情。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情感教育,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性。

从中发掘深刻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好的人生。

人类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具有丰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情真意切;欢情、豪情、悲情,情景交融。

以情感为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在语文课情感教育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发掘真情,感悟真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情感,有着超乎常人的对情感把握的敏锐度。

假如你缺乏对人生、对职业的热爱,就不可能比学生更多的发现课文中的感人挚情。

教师虽然不一定是诗人,但应该具有诗人的豪情;教师不一定是画家,但应具有画家善于发现美的敏锐眼睛;教师不可能都是音乐家,但应有音乐家的柔情。

唯此,才能更好、更多的发掘真情,感悟真情。

比如在第五册中学语文课本第25课《诗词五首》中,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掌握,感悟和体验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李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思;陆游以年迈之躯,僵卧孤村仍梦赴边关,驰骋沙场的一腔爱国情。

二、巧设意境,情景交融在《不朽的失眠》中,作者跨越千年时空展开丰富的遐思联想,描绘出张继落榜之后的落魄、失意、凄凉的情感。

再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为此,笔者以《枫叶颂》为题与师生同题作诗,与学生一起感悟枫桥的枫叶:“千年的渔火,万年的风霜,带你走进岁月的沧桑。

朦胧的月色,绚丽的霞光,照亮你心头的视窗。

悠扬的钟声,在无尽的遐想,沉浸在思念的梦乡。

啊,每一片枫叶,都是一轮火红的太阳。

永远凝聚与辉耀着,圣洁的生命之光!”其实,对于诗歌作品的欣赏,从来就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

关于情感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7篇)

关于情感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7篇)

关于情感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7篇)关于情感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7篇)情感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贯穿和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部分及始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情感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情感教育教学论文篇1《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美术教育属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途径,也能够充分地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对于初中美术教育来说,除了看重学生的审美素质,也看重学生的美术能力。

在当前社会,积极改革美术的教育方式是教育工作者们所关注的重点。

所以,美术素质教育需要加入新型教学方式,这是我国美术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融入情感教育的美术教学一直是初中美术老师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情感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初中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情感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

因此,这需要教师们的重视,需要老师要意识到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坚持把不同方面的情感教育内容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借助情感教育的方式也能够促使学生们积累一定的人生感悟以及社会经验,这也体现出了情感教育的核心价值。

本文对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能够提高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措施,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使得教学过程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美术情感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意义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把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初中整个美术体系的教学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

从实际上来说,是指老师要通过借助美术课堂这一平台,有一定目的性及计划性,并系统地把所传授的美术内容与一定思想、美感以及道德等多个方面的教育融合在一起。

将情感方面的内容渗透在美术课堂里面,而且做到尊重以及培养学生们的情感品质,促使他们养成一定的品德。

这种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式有利于学生们收获到对于周围事物美好积极的体验,这就是初中美术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基本目的。

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论文语文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主要工具,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唯分数化倾向严重。

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得分点”,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消磨殆尽,使得鲜活生动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工具。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一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的特别明显,教师如果能注重情感教育,关注情感教育对教学的积极作用,就能把学生真正拉回语文课堂。

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1、在诗词教学中,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各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操。

比如我在执教杜甫的《蜀相》这首诗的时候,抓住“碧草”、“黄鹂”这两个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是多么美好的景色!可是在这寂寞荒凉的地方,碧草春色为谁而绿,黄鹂好音有谁能听呢?感物怀人之意渗透纸背。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一个壮怀激烈的英雄人物,壮志未酬就以身殉职,怎能不令无数英雄为之泪流满面而荡气回肠呢?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学生体悟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思想,一个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怀念与对自己功业未就的叹息感慨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

2、在散文教学中,利用文章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历,参与体验情感。

如2010年浙江卷的散文《静流》,文章开篇写弟弟迷恋音乐,这是为后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

弟弟要考艺术学校,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

可文章后来写到“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严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闾巷烟火的不易。

初中音乐课堂中情感教育的体验论文

初中音乐课堂中情感教育的体验论文

初中音乐课堂中情感教育的体验论文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门情感艺术,她所表达的内容能够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那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能够开启人的心智、陶冶心灵、塑造人格和培养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音乐教学也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注重音乐课堂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音乐课堂中,注重了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措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体验、感受音乐美的过程中,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音乐教育成为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伊甸园。

以下是笔者近几年来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中音乐课堂情感教育的几点体会:一、以情激趣,打破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的认识误区。

教育离不开感情。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从事教育工作者所喜闻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感情最能教育人、打动人,也最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美育的特点不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心理学原理认为:情感不仅是兴趣、动机、信心、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培养的根源所在,更是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情商的健康培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环。

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

在音乐课上注重把音乐作品’情感’与学生的自我的情感结合恰来,例如:在欣赏《怒吼吧,黄河》时,把曲作者冼星海的人生经历和当时我国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冼星海的爱国热情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结合起来,并且建议学生以一位爱国者的心态去聆听音乐旋律。

结果学生各个情趣高涨,在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听后感时,学生都发言深刻,有的甚至联系到自己说’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也一定会投身到抗日战斗的队伍中去……’。

还有许多同学表示,这一段音乐确实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情感。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创设情境,培育情感。

这是新课改下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又一重要手段。

形象、生动、具体的情景创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近乎真实的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及表现,注重了’人的发展’;情景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感受音乐的机会,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塑造了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了空间、搭建了舞台。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其次要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母鸡》是小学语文(西师版)五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

作者老舍首先写对母鸡的讨厌,然后在对母鸡保护、精心照料小鸡雏的细致传神的描写中,情感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讨厌到不敢讨厌,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先抑后扬,在生动形象的描写中透露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品味有关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是本课的重点。

体会作者由讨厌到不敢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语文学科,有其独特之处,如何营造语文学习软环境,是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注重探索的。

因此在教学《母鸡》一文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一、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根据教学要求和本班实际,我制定了三条教学目标:品读课文、体会母爱、互说见解。

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己品读、体会、互说溶情。

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因为让学生学自
己喜欢的句子,他们自然积极性高涨;让他们通过交流,体现集体智慧的作用。

学生通过勾画、交流、品读轻松体会到母鸡对小鸡雏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自然体会到作者为什么由讨厌母鸡到一下子喜欢母鸡。

然后重点分析:(1)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2)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

让学生体会老舍善于观察,体会语言的美,体会母鸡的机警、负责、慈爱。

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如情入境,对文中的“鸡”母亲产生肃然起敬的感情,同时顺势带出“一位母亲必然就是一位英雄”。

二、让学生在交流中动情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在引导学生理解“一位母亲必然就是一位英雄”时,我先让学生讨论动物界的母爱。

孩子们一下子说出了: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竟然敢和庞大的猎狗搏斗。

母藏羚羊为了保护肚中的小藏羚羊,竟然主动跑到猎人面前跪下……紧接着,从让学生讨论人间体现母爱的事迹。

孩子们讨论甚是热烈,一个个热泪盈眶。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在你们成长过程中母亲关心你,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事例。

”学生在深深感动时候纷纷用语言表达出生活中母亲对他们的无私的爱,深深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三、让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沟通,和谐关系的基础
但学生并不能深刻地认识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是当代独生子女思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心理咨询中心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甚至从不与父母交谈。

该调查数据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而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导,那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不能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搭建一个平台呢?我在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了母鸡的母爱后,再引导他们看插图,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回报母爱?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让学生体会人间的母爱,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

自己应该回报母爱。

学生们表现得情真意切,一改往日作文生编硬造、生搬硬套的现象。

很多家长也反馈孩子在家懂事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任性只考虑自己了。

我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突出了爱的主题,让学生从感悟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体验,很有必要。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极富“激情”,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因此我们应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