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温州市第22中学蔡晶晶

教案背景: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高二哲学(上)最后一课时内容,它是对已经学过的第二、第三、第四课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长期以来,教师对这一课时的内容最多停留在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机械地总结归纳,既不能及时检查学生理解的程度,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我在“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整合活动周”中,使用了“网络环境”教学与“PowerPoint课件”教学(下简称PPT课件教学)两种不同模式的整合,先后在三个平衡班(快班)和一个提高班(暂时落后班),上了这一课时的示范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目标:

识记: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

教学重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

教学难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协作探究兴趣。

展示(网页首页)或PPT课件首页(播放音乐的flash动画字幕)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最后一课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希望同学们一如既往的发挥你们的创新能力,发挥你们的学习主动性,更希望你们通过小组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在探究中创新,在探究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第四课学过的内容。课件展示任务:

课件显示答案:(略)

师:以上我们学过的观点都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与它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问题。下面我们开始自主探究。

(二)新课: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复习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任务一:

PPT课件:以小组为单位,第1、2、3组依次阅读教材第139页第1、2、3自然段,归纳分析有关思想家的观点包含的哲学道理,第4组浏览全文,总结前三组的观点。各组选一代表发言,允许本组其他同学补充。如果本组不能完成,可由其它组学生补充准确完整。

网络课件:同样按上述要求分析完成任务,不同的是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发布在“BBS论坛”上,各组在完成了本组的任务后,还可以完成其它组的任务。

前面3组学生均很快回答出有关思想家的观点并分析其包含的哲学道理,第4组学生经过协作学习也归纳出“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的表现”,并归纳出:辩证法的观点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

六、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板书)

1、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的表现(板书)(实物投影上显示学生答案)

教材的辅助材料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难点在于对古文的理解,其中

最难的第三组“黑格尔”的矛盾观点引出的全面观点,由于学生的协作学习,少部分学生在同组同学的帮助下,或通过小组讨论自主解决了问题,既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避免了学生因基础不一,教师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问题,效果良好。

师:对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你们了解了他们的分歧以后,是否真正理解呢,那就要看你在下一个环节中能否理解相关的知识,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知识理解”。

任务二:分组讨论,各组根据各自的任务,回顾第二、三、四课课文相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并要求对每一观点结合实际举简要的例子说明............

。每位同学作好发言准备。 这是最容易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挖掘学生创造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环节。“结合实际举简要的例子说明”.............

既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检测,也是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发现的过程,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第四组的问题是一个难点,教师重点激发学生从联系、发展、与矛盾的内在联系上去考虑,并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清楚。(课件显示第四组问题答案 ) 师: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实质,那么你会不会快速应用呢?下面我们进入“知识应用” 师: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板书)首先

(1)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板书)

材料一:战国时,楚国人想袭击宋国,先派人去测量雍水的深浅,做好了标志。深夜,雍水突然暴涨,楚国人没有想到,还按原来测量的标志偷渡。结果1000多人被淹死,其余的都惊慌逃散了。

抢答一:楚国人在方法论上犯了什么错误?

“网上潇洒走,有喜也有忧”……(略)

抢答二: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互联网”是天使还是魔鬼?

师: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还要

(2)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板书)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略)

抢答三: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师: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要求

(3)我们要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

学。(板书)

抢答四: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关于“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现象”的党风问题。

由于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已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由于材料答案本身不太复杂,教师运用抢答方式,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个体积极性。

师: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是根本对立的。我们要树立科

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就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由于这是上册的最后一课时,学生已经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将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很有必要,这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举出“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是统一的”原理即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回顾相关原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里主要体现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最后教师作理论总结。(课件显示答案)

4、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板书)

师:通过前面有关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根本分歧”,现在你能把这节课的知识概括出来吗?

看哪位同学总结得最好最完整。请进入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事还存在着哪些问题,这比教师直接自己总结效果好多了。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总结。(课件展示总结:见本文中的全部板书,略)

师: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是根本对立的。我们要树立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切忌孤立地、静止的、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性。

(三)巩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明白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原因,并能结合实际进

,看看你的能力,展示你的风采,请进入

1、单项选择题(你答他释)和

2、辨析题(你答我释)

“单项选择题(你答他释)”本部分的内容不在于题目本身,而在于“你答他释”:让学生回答,其它学生当老师分析其正确与错误的原因。这里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为学生深化知识奠定了基础,因为他要求学生不仅知道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辨析题(你答师释)”是学生在考老师,学生可以针对教师的回答作出自己的评价,只要说出理由,教师都给予肯定。这一过程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全体学生踊跃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你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使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此时我想起了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提出的“我能行”激励式教育方法,我看到了你们个个都能行。下面我们就以“我能行”激励式教育方法的内涵为题作为课后作业。

学生齐读(课件显示):“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最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

面行,创造才最行。”

课件展示课外作业:

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提出的“我能行”教育方法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观点?

高中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部分应记的) 一、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 二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三个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唯物辩证法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联系的整体、世界是发展的、世界充满着矛盾。因此,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它们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内部矛盾);唯物辩证法是对前面的肯定,形而上学是对前面的否定。 三、基础知识 ㈠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定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表现(结论):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⑵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⑶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特征: ⑴客观性: ①定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②表现: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③[方法论: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通过实践加以实现。] ④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⑵多样性: ①定义: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条件不同,形成的联系结果也不同,既联系的多样性。 ②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③[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的看问题,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客观联系。] ㈡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趋势:⑴发展的定义:事物的向前、向上、向好的方面、向进步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方法论:坚定前途是光明的。] ⑵表现:整个世界是发展的:自然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人的认识是发展。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3.发展的道路: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的特征: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

一、辨析题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第一章)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 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和作用。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 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 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 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第一章)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 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5、有用就是真理。(第二章)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 6、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 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 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 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 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 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 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7、国家是阶级合作的产物。错误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能力。 8、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所以,“人人创造历史”。答:此说法是错误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则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而“人人创造历史”没有意识到独立的个体人与人民群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理所当然的认为,每个人都创造整个社会的历史,将会形而上学和英雄史观。并且,有些反社会发展方向而前行的人的某些行为,不仅不能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他们更不可能“创造”历史。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第一章)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唯物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论、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高二政治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高二政治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重点知识解析: (1)运动、变化与发展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单纯的数量增减、位置的变更、状态的重复和循环、进化和退化、上升和下降等,都是运动和变化。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质变和发展 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3)事物的发展就是直线式前进吗?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4)对量变和质变的认识: 并非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和质变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又包含新的量变。 并非有了量变,就一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只有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二.能力训练

(一)基础填空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食物的和,是的产生和 灭亡。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的 3. 和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和场所的 ,是一种、的变化。量变是指事物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 4.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开始,量变是质变的,质变是量变的;质变又为开辟道路,是事物在的基本上开始新的量变。 5.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做起,要、,积极做好 ,为实现事物的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发展时,要,促成,实现事物的和。(二)判断题(正确的判断位A,错误的判断位B) 1.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2.凡是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3.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4.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5.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有量变必然发生质变 (三)单项选择题: 1.(2020·全国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一、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树根。有树根就有树干、树枝,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既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看成第一哲学,那么我们不妨就把辩证法看成第二哲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呢?屈原有名句“路漫漫去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就是坎坷、曲折、遥远的意思,全句翻译过来就是~人生道路的道路很曲折坎坷遥远啊,我要百折不挠地去追求最平最直最宽的金光大道啊。形而上学有和这个名句相近的意思,但意义会更广泛,是指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我们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是用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认识全错,但是这种舆论至少诱导了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正确认识。孟子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画一份图纸,不能只用直尺、或只用圆规,当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是不能只依赖一种哲学思维的,而这里,形而上学好比是一把直尺,而辩证法就好比是一个圆规。他们(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只能各司其职,而不是让一个工种干两份不同的活。形而上学侧重理论研究,辩证法侧重司法实践。 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的形而上学相比,中国古老的《易传系辞》中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亦或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汉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这些人当初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会不谋而合呢?简单的说,几者都是围绕着有形体与无形体展开的说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把物理学这个有形体,来衬托‘后物理学’也就是形而上学这个无形体,什么是有形体?什么是无形体呢?有形体就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例如人,动物,建筑等等,无形体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理论,概念,定义、定理等等。如果用电脑来作比喻,主机、显示器、键盘等这些硬件就是有形体,而电脑软件就是无形体。用人作比喻,人的四肢百骸就是有形体,而思想就是无形体。《易传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二者(安德罗尼克与易经)极为相似,翻译过来就是;对思想理论(无形体)的归纳总结是真理,对物质(有形体)的研究开发应用是科学。现在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来,他们为什么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其实讲无形体,讲思想性的东西不容易被人理解,他们是想通过用有形体作比喻,使人们理解无形体,通过最形象的比喻,来揭示最深奥的道理。 形而上学这四个字蕴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呢?形就是几何图形,就是有形体,而,是指沿着,上,就是方向,这里指上下左右内外前后所有方向,学,是指研究,计算等。连贯起来翻译就是,研究哲学要像研究几何学一样,几何学是根据有形

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关系

§第25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可知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和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涵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文,其早期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把在论辩时揭露和克服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艺术叫做辩证法。柏拉图把辩证法引入哲学,把它作为研究概念思维艺术的专门科学。 2、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论。 3、两种对立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学设计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和根本主张,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教育学生办事情、看问题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 教学重点: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分歧。 教学难点: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教学思路设计: 第四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⒈三个方面的分歧 ⒉一个根本分歧 ⒊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 观点、主张/ 哲学派别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根本观点——根本分歧 主张——分歧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⒈为什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⑴从原因看:⑵从意义看: ⒉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⑴从内容上讲:⑵从现实来看: 把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统一起来。 小结:把握三个统一把坚持唯物辩证法与反对形而上学统一起来。 把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起来。 教学过程: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共有四课,其中第一课和第二两课的一部分讲的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我们把它分为唯物主义单元;第二课的另一部分和第三、四两课讲的是唯物的辩证法,我们把它分为辩证法单元。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要对辩证法单元作一个归纳和总结。

辩证法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我们这本课本仅讲了辩证法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其他许多辩证法的知识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去补充和完善。 辩证法的知识虽然很丰富,但合起来不外乎这样三个观点——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全面观点。 设问:与这些基本观点对立的应该是哪些观点? 联系观点-孤立观点,发展观点-静止观点,全面观点-片面观点,矛盾观点-否认矛盾的观点。 与辩证法上述观点对立的观点,是与辩证法对立的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这个哲学派别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全面观点是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的,是科学的,因而,与这些观点对立的哪些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世界的,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必须: 第四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P136-140) 设问:为什么要把与辩证法对立的哲学派别叫做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原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书的译名,古希腊安德尼柯在编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有关物理学之外的著作编在《物理学》之后,题为《物理学后编》,当这部著作被介绍到我国来时,有人借用《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不具有具体形象的事物叫做道,具有具体形象的叫做器。)的说法,把阐述抽象哲学道理的《物理学后编》取其意而译成了《形而上学》。以后承袭下来,并专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点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所以相互对立,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分歧。 (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它们具体观点上的分歧是很多的,我们这里只能从它们的基本观点上讲一讲分歧。 设问:基本分歧表现在几个方面?(阅读课文P137第3段-P138第1段) ⒈三个方面的分歧 通过教师指导、设问与学生阅读,回答以下一系列问题: 第一,阅读课文P137第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联系观点?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P137) ②什么是孤立的观点?用孤立观点看问题的后果怎样?(P137)请举例。 举例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考虑个人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离开人的整体看“手”;离开一定的条件说打球好不好、下雨好不好等等。 第二,阅读课文P137第5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发展观点?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P137) ②什么是静止观点?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后果怎样?(P137)请举例。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学设计教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发展的普遍性 (2)运动的基本形式 (3)事物发展的道路 ◇理解: (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 (2)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分析: (1)联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发展的几种形式 (2)结合现实问题,分析说明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比较辨别易错易混点的能力 (3)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演绎、归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4)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性、曲折性,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2)促进新事物成长壮大 (3)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二、【重点、难点】: 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明确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 四、【方法点津】: (1)发展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要从三个层次分析,即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全面把握发展。 (2)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结合历史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课文导语】: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doc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识记: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2.能力方面①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②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觉悟方面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学案流程】(一)课前准备1.搜集①关于克隆人、转基因食品等科技前沿方面的资料。②关于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③你感到困惑的人生或社会问题。2.思考①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评价克隆人、转基因食品等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的活动对环境有何影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尝试分析评价你所困惑的人生或社会问题。你能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评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问题导学1.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及根本分歧是什么?答案: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毫不相干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况都不受周围环境的制约。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形而上学则主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动、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不会有质变,不会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所以,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形而上学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矛盾,必然是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种属性绝对化。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我通过半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我对它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更真实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不但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这也使得它必定会随社会的变化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因为它产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检验于实践。正是这种深深扎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性质,它才得以成为最受人们认可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可以说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的真理。 唯物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而实践于社会的概念是它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唯物辩证法认为: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一、综合探究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到底什么是唯物辩证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我们中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应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为什么树立科学发展观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本单元各课内容学习之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本单元综合探究主要基于此考虑而设计的。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因为从知识要求来说,这一问题是对第七、八、九、十课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搞好本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了解得更系统、更全面。二是鲜明的思想教育性。从探究的题目就能体现出这一点,它要求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明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以及两者的分歧的基础上,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危害,从而在行动上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特别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探究活动开展建议 (一)探究活动过程 1.建议采取分组探究和个人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分组方式可以考虑两种方案:一是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观点分组,分别比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和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的不同及表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和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的不同及表现、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和形而上学片面观点的不同及表现,分层次探究如何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是按学生关心的问题分组,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如何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下面的这些问题可供参考: (1) “网上潇洒走,有喜亦有忧”,在对待网络的使用问题上我们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 在反腐倡廉问题上,我们应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 如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与同学、家长和老师的关系; (4) “顺境”与“逆境”是每个人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两种境遇,我们应如何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看待“顺境”和“逆境”。 个人探究建议以设计问题引路,启发学生思考。下面这些问题可供参考。 (1) 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什么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导学目标: 1、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永恒发展的分析理解,懂得发展具有普遍性; 通过 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分析,准确把握发展的实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自己归纳、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 3、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等方面的归纳分析,增强自己的发展意识,进而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导读: 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夜间雍水暴涨,但荆人仍在夜间徒步过河。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 思考:荆人夜袭,本是个好主意,为何失败了呢?荆人处事方法有何问题?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构成的,所以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的普遍性就从三个层次加以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1)回顾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你能否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 (2)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你有什么启示?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总之,无数事实表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含义 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唯物辩证法是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实质 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就要在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比较中突出发展这个概念的实质。 运动、变化、发展这三个哲学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看出,运动、变化就其范围来说要比发展广泛,而发展就其程度来说要比运动、变化深刻。 因此,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决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变化的结果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综上所述,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制度、素质教育等 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如:应试教育、保守观念等 概括: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

哲学基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教学重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和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涵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文,其早期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把在论辩时揭露和克服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艺术叫做辩证法。柏拉图把辩证法引入哲学,把它作为研究概念思维艺术的专门科学。 2、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论。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

高中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设计 龙江中学何明良 一、教学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统一。基于学生对《哲学生活》第三单元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运用能力,通过综合探究课的目的旨在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意识和能力,为充分体现综合探究课的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设计本课。二、教学目标 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哲学既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是一门指导学生如何生活的学问。唯物辩证法侧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党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认识。 1、知识目标: (1)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形而上学认识方法的局限 (2)明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对立 (3)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哲学依据 2、能力目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觉做到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3)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4)理解和支持党的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策略 1、定向归纳探究 2、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1、课前把学生按兴趣分成四个小组,每一小组确定一个探究主题,分别去收集、查阅资料,准备好交流发言稿 2、由学生阅读课本第一组材料,概括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三大分歧之所在 3、由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4、教师和学生共同作出评价和最后教师归纳讲解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讲授《淘金的老人与儿子》的故事,引入课题(1分钟) 2、学生个人探究——(1)阅读课本探究途径一,比较各位哲学家的观点,概括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三大分歧;(2)阅读课本探究途径二、三,总结各自包含的哲学道理。(10分钟) 3、学生分组委派代表展示本小组探究设计与成果:(1)“网上潇洒走,有喜亦有忧”(2)“反腐倡廉,任重道远”(3)营造和谐班集体(20分钟) 4、教师与学生评委按照事先拟定的评价表从“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探究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不承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所在)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 【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事物有条件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反对:反对孤立的看问题和主观臆造联系的做法。 运用: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②兴建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动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加强地区之间经济联系;③开通政府网站,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忽视联系,也不能否定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否则就会受到联系的报复。(2)人们可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并不否认联系的客观性。人们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固有联系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方法论:人们既要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处于统帅地位。部分也影响整体。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中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居于主导、统帅和决定的地位,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合理组合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欠佳组合,就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整体和部分又是联系的,二者不可分割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发挥依赖各部分功能的发挥,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状决定整体的性状及变化;部分 又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有部分的功能,整体性状影响决 定部分性状及变化。) 方法论:①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 得到最大发挥。 反对:没有全局观念;忽视局部的作用。 运用: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个人利益主体的功能,又 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强大功能。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 大局”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③我 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让企业有更多的自 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 4、系统和要素 【发展的观点】 5.物质和运动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 点。 运用: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 象的。如何理解? 6.运动和静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的变化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反对: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成静止不变;否认相对静止的 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辨析: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 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 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①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弄清事物 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③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运用:①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是 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内容。②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但是 有生命力的新事物。③正确认识中国现实的国情,必须认真学习祖 国的历史。④可持续发展既是今天对以往行为反思的结果,也是对 人类未来发展前途的探索。⑤知识经济时代,形成全民学习、终身 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⑥体制创 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8.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 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 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信息地向前发展。(量变引起质 变的形式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 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事物在总体上的数量没有变化, 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 起质变。)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具体要求:①坚 持适度原则;②不失时机促成飞跃;③重视量的积累,还要优化结 构。 反对: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反对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反对 忽视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运用:①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 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②我国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脚踏实地、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 地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③企业要优化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学习要优化时间配置,提高学习效率。 10.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内容: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事物的 成长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 途径。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对新事物的成长持怀疑态度;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一条直线, 没有考虑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运用:①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 壮大。②既要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要学会正 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主义 的改革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 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高中政治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案 新人教版

公开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高考考点:了解发展是唯物辨证法的另一个特征 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及这一观点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含义,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引入】从近三年新课标高考试题分析中反映出这一节的内容在高考中占一定的比重,而且和其他模块的知识结合起来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从命题方式看,主要通过背景材料,特别是哲学观点、漫画、古诗词等方式让学生分析问题,从题目类型看,在客观题出题较少,主要体现在主观题,10年广东高考37题就是个例子。(让学生看题,但不分析。问这题该怎么答,需要哪些知识点来引入这一节复习课的内容。 (2010广东高考37题)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采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从题目的设问中,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应从几方面回答?上节课已复习了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2)发展的实质 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无一例外。包括我们的母语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把它当成一个变化发展的事物来看待,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汉语,体现了发展具有普遍性。而汉语本身要发展,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吸收符合事物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元素,取代摒弃落后 、陈腐的旧元素,这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讲授新课】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途径) (1)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学生回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三点 这是由新旧事物本身的发生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旧对比)从社会历史领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教师总结】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向和总趋势,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可前进的,也有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例袁世凯称帝等,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新事物所具备的优越性使它最终会战胜旧事物,事物向前发展的趋势是任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