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解析
存在主义的理解

存在主义的理解
启蒙主义是一种优先考虑个人独立思考、行为表达和意识而非权威式机构作为前提的思想。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这种理论在欧洲多国流行,特别是法国,唐纳德·狄德罗等人发
挥作用.启蒙主义激励人们超越主流各种观念,尝试理解自然现象的真正原因,重新审查
权威的教条。
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和实现个体自我意识,而不受传统权威制约,以自身观点指导行为。
另一方面,存在主义是一种将实在主义与另外一种“自我”和“自我绝对主义”结合起来
的主张。
存在主义认为,真实存在的分析是有限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只有当前的存在
的实现,因此人们应该避免所有的绝对问答,而要求自己实现自我的生存价值对象。
存在
主义强调个人存在的价值与其自由意志的追求,坚持行动为先,而不是僵化的传统式和畏缩的机械理论。
存在主义三大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三大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三大基本观点是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
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存在主义自由选择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
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人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
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
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
(完整word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析

基本本体论的建立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他既否定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的传统的本体论,也不同意实证主义类型的哲学家全盘拒斥本体论,他承认自己是本体论哲学家。
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摧毁以往本体论,用现象学方法建立新的本体论,即所谓基本本体论。
1.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黑格尔的传统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也是带有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在没有了解存在物究竟怎样在以前就肯定了它们的在。
哲学家们对什么是真实的存在的具体回答各不相同,但都把这些存在(无论物质或精神)当作现成已有的、具有规定性的东西,即当作某种在者。
这些在者怎样在呢?为什么说它们在而非无、即不在呢?他们都略而未论,实际上是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本身的研究。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在和在者是两个有着原则区别的概念。
海德格尔的“在”的(中文有时译为“是”、“有”、“存在”)德语为名词形式的系动词Sein,相当于由英语系动词tobe转化来的动名词being,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不是指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
“在者”也译为“存在者”、“存在物”,德语为中性名词dasSeiende,意指现成已有的存在物,包括一切已经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以及仅仅是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确定在者作为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一切在者得以可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使在者显示其为在者的活动、过程。
一切在者首先必须在,才能成为现实的、确定的在者。
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因此,在较一切在者具有优先地位。
但在并不是一切在者的族类的普遍性,不是对一切在者的最高概括,因而不是某种抽象和绝对的存在,“在总是在者之在”,即在者的在的方式。
这不是指现成已有的、即静态的在的方式,而是指可能的、即动态的在的方式,或者说不是指空间中的在的方式,而是指时间中的在的方式。
在者的在的方式本质上就是其时间性。
在没有现实的规律性,没有现实的本质,因而不能给在下定义。
外国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名词解释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哲学文学:哲学从笛卡尔将主客二元对立,并以“我思故我在”肯定主体的理性能力后,历经经验主义者柏克莱、休谟的不断质疑修正,到了康德,则批判传统对理性无限能力的认知,认为理性不可能理解物自体,这时哲学界理性主义的高峰已过,渐渐式微,还外加社会学研究者马克思、韦伯对人理性的批判,甚至科学界孔恩对科学“典范”是否可能客观地质疑,哲学传统在处处冲击之下几乎要完全瓦解掉。
就在此时,哲学界出现一个大转向:胡赛尔以其新方法论“括弧还原存而不论”,企图找出先设“想当然尔”背后仍须被质疑的预设。
其最重要弟子海德格,根据老师胡赛尔的理论,再度修正,提出跟当年的笛卡尔完全相反的哲学理论“我在故我思”,认为哲学不应先从“知识”入手,而应先从“此在”入手,此在不只涵盖传统理性,他是全人,是有情感、有时间、有历史的主体。
从此哲学界封闭性的本体论研究不再囿限于人的理性。
新的认识论肯定想像、潜意识、原型、挑战、希望、信仰、同情、抉择以及意志。
也就是说,哲学开始研究“人生”。
人生是“此在”的自我表现,人生无法回避焦虑、担忧、耽溺与最终的归宿死亡,人生最向往的处境是“绝对自由”。
这种转向,约在19世纪末就出现,到二次大战结束后方完全成形。
二次大战后的世界,已完全不相信理性进步,反而对黑格尔“绝对理性”所导致的国家主义浩劫,弥漫着自省与反思。
因此沿着海德格哲学,不拘是新马克思、诠释学或后现代哲学都尝试用哲学来解决现世的问题。
存在文学正是于此时蓬勃发展,最重要的存在文学作家,诸如卡谬、卡夫卡及海明威的重要作品几乎都是第一次大战以后出现的。
这些存在文学作家虽有不同的作品风格,却相当一致地呈现人生状态中的焦虑、担忧、沉溺与荒谬。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人性解读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人性解读存在主义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流派之一,由西方哲学家萨特、海德格尔等提出并发展起来。
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是多重、复杂、矛盾的。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人性进行一番解读。
首先,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
人作为一个自由的存在,有着对自己、对世界的选择权。
人不受外部因素的支配,而是基于自身的自由意志进行决策和行动。
这种自由意志的体现使得人的选择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人自由在于选择如何生活,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然而,自由意志也使得人陷入了一种焦虑状态。
人常常面临着选择、担忧和难以逃避的决断。
比如面对人生的意义,人们往往会感到困惑。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没有固定的目的和意义,意义来源于个体的选择和价值观。
这也意味着人必须自己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意义和价值,而这种责任感常常使人感到沉重。
在人性解读上,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存在者和自我,同时也是具有绝对自由的主体。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性,人产生了对自身存在的执念和自我责任。
这种对自身存在的关注带来了人对他人存在的关注,进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待他人的关注和尊重也是人性中的某种表现。
存在主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真挚交往,拒绝虚假和伪装,追求真实和纯粹的关系。
除此之外,存在主义还强调人的孤独感。
人往往在面对无尽的孤独中感受到无垠的无力感。
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在面对宇宙的无边无际时,人都处于一种无穷无尽的孤独之中。
但存在主义并不将孤独视为消极的,而是将其视为人性的一部分。
正是孤独感使得人对自身的思索和发现达到了更深层次的体验。
存在主义的人性解读还涉及到对死亡的思考。
人面对死亡,会产生恐惧、无法逃脱的无力感和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在存在主义中,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和绝望。
相反,存在主义认为正是对死亡的意识,使人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注重活在当下。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的人性解读可以看作是对自由意志、孤独感和死亡等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存在主义解释概要

存在主义解释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最先提出的是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
卡尔·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
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和作家阿尔贝·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产生背景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
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他迫切地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思想渊源早在古希腊时代,其著名的悲剧《美狄亚》就表现了对荒谬的命运的不满与反抗,可以说,存在主义的悲剧精神几乎是伴随文明的发展与日俱增的。
存在主义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唯意志主义,个人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体系,而是一种哲学思潮,以下重点介绍一些存在主义流派。
代表作品哲学著作:《惧怕的概念》(作者:索伦·奥贝·克尔恺郭尔)《非此即彼》(作者:索伦·奥贝·克尔恺郭尔)《致死的疾病》(作者:索伦·奥贝·克尔恺郭尔)《存在与时间》(作者: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虚无》(作者:让-保罗·萨特)《自由之路》(作者:让-保罗·萨特)《情感理论初探》(作者:让-保罗·萨特)《叛逆者》(作者:阿尔贝·加缪)《可见与不可见》(作者:莫里斯·梅洛-庞蒂)文学著作:《局外人》(作者:阿尔贝·加缪)《鼠疫》(作者:阿尔贝·加缪)《城堡》(作者:弗兰茨·卡夫卡)《审判》(作者: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作者:弗兰茨·卡夫卡)《恶心》(作者:让-保罗·萨特)戏剧:《禁闭》(作者:让-保罗·萨特)《苍蝇》(作者:让-保罗·萨特)《缓延》(作者:让-保罗·萨特)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索伦·奥贝·克尔恺郭尔存在主义,是克尔恺郭尔所主张的神学里,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解析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解析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及其价值的学科。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人的存在与生命的本质,认为人的存在是独立、无意义和自由的。
通过分析存在主义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一、存在主义的发展历程存在主义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它反对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想,主张个体自由、独立和尊严。
最早提出存在主义的哲学家是北欧丹麦的基耶尔克哥尔。
他认为,人的存在即是意识。
接着,法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萨特、梅洛龙等人也参与了存在主义的探索。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人类应该正视生命和死亡的现实,才能体现人性的真正价值。
而萨特则强调自由和选择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责任。
二、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1. 存在优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优先于其本质。
人的本质,包括上帝赋予的天赋、社会角色、家庭身份等,都是一些随意命名的标签,它们不能代表人的全部。
只有通过人的行动和选择,才能展现他们真正的自我。
2. 生命无意义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命是在一个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或意义的世界中度过的。
世界的存在形式没有决定好人类的生命,也不能揭示生命的真正意义。
因此,人必须自我创造生命的意义和目的,这是人赋予自己的神圣任务。
3. 自由选择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责任。
人在行动中必须自由选择,并为选择而承担全部责任。
他们相信人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创造自己的行为和存在。
4. 必然的孤独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是必然孤独的。
任何通向真实的道路只能由个人走,任何人不能替代他人来走别人的路。
孤独证明了个人的自由,但同时也是与世界的分离。
三、存在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存在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价值,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存在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生命和死亡的现实,强调人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和选择。
西方哲学——存在主义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 马丁·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 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 要代表之一。 《存在与时间》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在所有被揭示的现代弊病中,最根本的 症结所在是,以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生活使 人与“存在”隔膜了,人的本性流离失所, 人失去了故乡(根本)。 这是海德格尔形而上的总结。
海氏认为“畏”人之为人的一种最基本的 感情,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突出标志。
四、代表人物——萨特
让· 保罗· 萨特(1905——1980),法国作家, 哲学家。是哲学家中的作家,曾获诺贝尔 文学奖,拒绝领奖。
四、代表人物——萨特
• 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 • 文学代表作品:《恶心》、《苍蝇》、 《禁闭》
四、代表人物——萨特
• 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一生是为自由而抗争的一生,其哲学 思想也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反应,他最根本的观 点就是认为人是自由的,人注定是自由的,按他 的说法,认识被判定为自由的,不是我们选择了 自由,而是自由选择了我们,自由决定了我们的 存在我们的本质。自由是我们所承担的一种沉重 命运。
LOGO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 要流派之一。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 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 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 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是一 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 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 的意义出发来揭示个人存在以及个人 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流派。 把孤寂、烦恼、畏惧和绝望,特别是 对死亡的忧虑,等等非理性的心理体 验当做本身存在的基本方式。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