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与分析化学考点

无机与分析化学考点
无机与分析化学考点

绪论

《无机及分析化学》综合了原来《普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化学基础课程的容,同时课时也进行了相应的压缩,使得该课程体现出学习时间紧促、容繁多、章节独立、主次难以把握等特点。

由于本门课程是化学基础课程,包括了该学科多个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因而所学的新概念、新名词和计算公式特别多。学生在短时间接受会有一定难度,更不用说站在高处鸟瞰知识的结构全局。为方便大家学习,编者特地把各章重要知识点罗列出来,希望能够“以点带面”,通过掌握各个知识点来学习相关化学知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此外,把各个知识点划分为4个层次的“学习要求”,便于学生自己把握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使学生对课本中繁多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所了解和方便记忆,《无机及分析化学导学》特地将每个章节的容绘制成了结构图,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遵循相应的线索和规律进行理解和记忆,同时对课程的容有个整体的印象。

另外,《无机及分析化学导学》也收集了一些习题,书中涉及到的计算问题都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为出发点的,目的是通过做习题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最后通过概念理解更好地学习相关化学知识

目录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2)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4)

第三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6)

第四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法 (12)

第五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13)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14)

第十章滴定分析法 (16)

第十二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18)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微粒性

有时把描述单个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称为原子轨道

2、ψ(r, θ,φ)=R(r)·Y(θ,φ)

R(r)叫做波函数的径向部分,而Y(θ,φ) 叫做波函数的角度部分

电子在核外电子空间某处微体积出现的概率,叫做概率密度。波函数的平方|ψ|2所表示的就是电子的概率密度。其形象化描述为电子云。

3、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及物理意义

(1)主量子数n:取值:1,2,3,…n等正整数。描述原子中电子(出现概率最大区域)离核的远近,n越大,电子(出现概率最大区域)离核的距离越远,能量越高,同时n决定电子层

(2)角量子数l:0 1 2 3… n-1

物理意义1:决定波函数角度分布图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的形状

物理意义2:在多电子原子中与主量子数n一起决定电子的能量n相同,l越大能级越高Ens

(3)磁量子数m m=0,±1,±2,…± l

物理意义:波函数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即取向数目

n,l相同,m不同的轨道叫等价轨道(简并轨道)

(4)自旋量子数ms,电子有两种自旋方向;

ms = +1/2或ms = -1/2;图示用箭头↑、↓符号表示

n 、l 、m 三个量子数决定一个原子轨道(波函数);n 、l 、m 、 ms

四个量子数决定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

能级组 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5f 6d 7p

4、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原则

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Hund )规则

注意洪特规则(不容易理解):当电子在n, l 相同的数个等价轨

道上分布时,每个电子尽可能占据磁量子数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

洪德规则的补充:简并轨道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的状态比较稳

定,全充满: p6, d10,f14 半充满: p3, d5, f7 全空: p0, d0, f0

能级交错时(4s3d ,5s4d , 6s4f5d ,7s5f6d),可以s 轨道未填满,

而让简并轨道半满,全满,这时能量更低更稳定,如24Cr

51[]34Ar d s ,29Cu 101[]34Ar d s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本质:原子轨道发生重叠,两核间电子出现概率增大,降低了两核间的正电排斥,又增强了两核对电子云密度大的区域的吸引,系统能量降低,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2、价键理论要点:

成键原子的未成对电子自旋相反;

最大重叠原理: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度(面积)越大,键越牢。

对称性匹配原理:原子轨道的重叠必须发生在角度分布图中正负号相同的轨道之间

3、共价键的特征

饱和性——电子配对后不再与第三个电子成键

方向性——共价键具有方向性的原因是因为原子轨道(p, d, f)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必须沿着特定的方向重叠,它和相邻原子的轨道重叠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类型

σ键: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头碰头”式重叠; π键: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肩并肩”式重叠

σ键与 键的识别

共价单键为σ键;共价双键(及三键)中:有一个σ键,其余为 键。

σ键,重叠程度大,较稳定;π键,重叠程度小,较活泼。

4、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有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注意典型例子如CO2,BF3,NH3,H2O等。

5、分子晶体,极性分子的条件

分子晶体,极性分子的条件,分子偶极的产生使分子间有三种力,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注意极——极有三种力,非极——极有两种力,非——非只有色散力。氢键——形成条件,有饱和性、方向性,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1、酸碱质子理论:质子酸

质子碱 十 质子, 共轭质子酸碱

对,Θa K ?Θb K =θW K 2、质子平衡式:原则是得与失质子相等。如:NH 4HCO 3

水溶液系统中、参考组分为:NH 4+ ,HCO 3- ,H 2O

[NH 3] + [CO 32-] + [OH -] = [H 3O +] + [H 2CO 3]

3、分布系数:δi = c i / c 0 = F(H +)(给定弱酸(碱)), θδa HA

K H c H c +=++)()(, θθδa a A K H c K +=+-)(

4、各种溶液pH 值的计算

1).一元弱酸(碱)

浓度为ca mol/L 的 HA 溶液

a HA H A c +-

+? 初 0 0

a c H H H +++平 -[] [] []

5%c /400,c []c +<>-≈a a a a K H θα若,则

5%c /400,>

+-++==-22a a [][][][][]c []c a H Ac H H K HAc H θ+-+++==≈-+θ

a a

[H ]=c K 2

a [][][][]c []a H Ac H K HAc H θ

+-++==-+2+a a a [H ]+K [H ]-c K =0θθ

一元弱碱完全一样,只是把H+换成OH-,

a K θ换成

b K θ

2).多元弱酸(碱) 对于多元弱酸(碱)一般 ,则可忽略第二级及其以后的解离,多元弱酸可近似当做一元弱酸处理,多元弱碱也可以同样处理。

3).两性物质

NaHCO3溶液;NaH2PO4溶液:

(多元弱酸失去一个质子变成的两性物质)

Na2HPO4溶液: (多元弱酸失去两个质子变成的两性物质)

4).缓冲溶液(能够抵抗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或稀释而能保持溶液pH 值基本不变的溶液)

组成:弱电解质的共轭酸碱对

原理:同时存在抗酸组分和抗碱组分

由Ca mol/L HB 和Cb mol/L B- 构成的缓冲溶液

由Cb mol/L 弱碱和Ca mol/L 共轭酸 构成的缓冲溶液

+[H 12...n

a a a K K K θθθ>>>>[]H +=[]H +=a

b a b HB H B

c c c H H c H +-+++??→+←??

初 0 平 -[] [] +[] b a []c [][] []c a H H B K HB θ

++-==a ≈C b ≈C a b b []c c OH K θ

-=

影响缓冲溶液缓冲能力的因素:共轭酸碱对的总浓度、共轭酸碱对的浓度比

总浓度一定时,浓度比等于1时,缓冲能力最强

此时对应的pH 围称为缓冲溶液的缓冲围: 缓冲溶液的选择: 那么配制一定pH 值的缓冲溶液时,为了使共轭酸碱对的浓度比接近于1,所以要选择pKaθ接近pH 值的缓冲溶液

5、酸碱滴定曲线

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突跃的pH 值计算,要求±0.1%围,与起始浓度、K a K b 有关,滴定条件:K a ?c 0 ≥ 10-8 ,K a1/ K a2 ≥ 105有两个滴定突跃。

6、指示剂的理论变色围

pH = p )(HIn K a θ士 1,指示剂的选择条件是变色围落在滴定突跃围。

7、滴定分析概述

定量分析的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 :重点掌握按测定原理、组分在试样中的相对含量分类

按测定原理分类:化学分析法(主要有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按组分在试样中的相对含量分类:

a b c 1=[

,10]c 10共轭酸碱对的总浓度足够大时,时,有较强的缓冲能力a b

c p p lg p 1c a a H K K θθ=-=±b a []c [][] []c a H H B K HB θ++-==θθ

a a

b b

c =1pH=pK pOH=pK c 时缓冲能力最强,此时(或)

常量组分分析(>1%);微量组分分析(0.01%~1%);痕量组分分析(<0.01%)

●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采样 → 前处理 → 测定 ( 消除干扰 ) → 数据处理

● 滴定分析的方法和滴定方式

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sp)、滴定终点(ep)、

终点误差(计量点和滴定终点不相吻合而造成的分析误差)

滴定分析的方法: 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

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反应必须定量进行、反应必须速进行、有简便可靠的确定终点的方法 滴定方式: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间接滴定法、置换滴定法

标准溶液的配置:直接配制法、标定法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物质的量的比等于反应式中系数比

● 酸碱滴定法

1.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围

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变色围: 注意:人眼对不同颜色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理论变色围与实际变色围有一定差别

● 酸碱滴定曲线

强酸(强碱)的滴定:化学计量时产物为H2O,则pH=7.00

θ

a pH=pK (HIn)

()1a

pH pK HIn θ=±则

弱酸的滴定:化学计量时产物为该弱酸的共轭碱,,则pH>7.00

弱碱的滴定:化学计量时产物为该弱碱的共轭酸,,则pH<7.00

多元弱酸(碱):会判断有几个滴定突跃,化学计量点时生成什么物质 酸碱滴定突跃:化学计量点前后±0.1%围pH 值的急剧变化

指示剂选择原则:

(1)指示剂的变色围全部 或部分处于滴定突跃围之。

(2)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尽量接近

指示剂在滴定突跃围变色,则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0.1%

弱酸弱碱滴定突跃的影响因素:浓度、解离常数

浓度越大、解离常数越大,滴定突跃围越宽

弱酸(碱)准确滴定的条件:

-8a cK 10θ≥( -8b cK 10θ≥) 对多元弱酸滴定:

(1)判断能否准确滴定,根据:8 10-≥ai cK θ;

(2)判断能否准确分步滴定,根据:41/10

+≥ai ai K K θθ 若条件(2)成立,相邻两步解离相互不影响,则滴定时分别与NaOH 中和反应,即可以分别滴定

例:滴定下列多元弱酸或弱碱溶液时,有几个滴定突跃

1. 0.1mol/LH2C2O4 1个 化学计量点时生成Na2C2O4

2. 0.1mol/LNa2CO3

1个 化学计量点时生成Na2SO4和H3BO3

25125.410, 6.410

--=?=?a a K K θθ3.757.63122110, 10--====w w b b a a K K K K K K θθθ

θθθ

3. 0.1mol/LH2S 1个 化学计量点时生成NaHS

● 酸碱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

盐酸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无水碳酸钠和硼砂(Na2B4O7·10H2O )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有草酸、邻苯二甲酸氢钾

● 双指示剂法(酚酞、甲基橙)滴定混合碱(能根据V1和V2的大小关系判断混合碱的组成,并计算各成分的百分含量)

混合碱的组成:纯Na2CO3、Na2CO3 + NaOH 、Na2CO3 + NaHCO3

(1)酚酞变色(pH=9.1)

1l HC V 用去的体积为

(2)甲基橙变色时(pH=3.8)发生的反应:NaHCO3+HCl→NaCl+H2CO3,用去HCl 的体积为 V2

V1= V2 组成为Na2CO3;V1> V2 组成为NaOH + Na2CO3;V1 < V2组成为Na2CO3 + NaHCO3

713121.0710, 1.310

--=?=?a a K K θθ

第四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法

1、K sp 的表示与s 的换算。(如A 2B 或AB 2 K SP = 4s 3)可以从热力学、实验求得。

2、溶度积原理——沉淀反应的反应商。

(1) 当Q > K sp 时,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

(2) 当Q = K sp 时,溶液饱和,沉淀溶解处于动态平衡;

(3) 当Q < K sp 时,溶液不饱和,无沉淀析出。

4、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5、 沉淀的溶解,(1)酸度,硫化物和氢氧化物,从平衡原理推导计算

K = )S H ()

MS (]H []

S H ][M [2a sp 222K K =++, K sp (M(OH)n ) = [M n +][OH -]n ,注

意起始和沉淀完全的pH 计算。

分步沉淀,沉淀转化与K sp 有关,注意:同一类型,不同类型。 沉淀完全时离子浓度小于10-5。

6、 沉淀滴定法——银量法,注意滴定条件。

莫尔法——铬酸钾为指示剂,中、弱减性,AgNO 3标准溶液,适用Cl -,Br -。

佛尔哈德法——铁铵钒指示剂,酸性,硫氰酸钾(铵)标液。 法扬司法——有机吸附指示剂。

第五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1、配合物组成,命名,注意配位数、命名时中心离子的化合价。

2、配合物的标准稳定常数以及解离常数的关系θθd

f K K 1

=。βn = )....3,2,1(,1n i K i f n i =Θ=∏。

3、配位平衡的移动,酸度、沉淀应用多重平衡规则,注意配位平衡中的有关电极电位的计算。

4、酸效应αY(H) = )

()'(Y c Y c = 1 /δ(Y),是pH 的函数,随pH 的增大,αY(H)趋向于1。配位效应αM =)

()'(M c M c =αM(L) +αM(OH) -1。 条件稳定常数 lg K ‘ MY = lgK MY - lg αM - lg αY(H)

5、配位滴定曲线,注意化学计量点的计算。配位滴定条件:lg(c(M)·K '

MY ) ≥ 6, 或lgK 'MY ≥ 8,如只有酸效应, lgK MY - lg

αY(H) ≥ 8, ? lg αY(H) ≤lgK MY - 8。可求得不同金属离子的能被滴定的最小pH 值。

6、金属指示剂原理、条件、存在的问题。

7、配位滴定提高选择性方法:①控制溶液的酸度;②掩蔽法有配位掩蔽法、沉淀掩蔽法、氧化还原掩蔽法。有关滴定分析计算。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1、 氧化与还原和半反应与电对的概念。原电池结构及符号。

2、标准氢电极,电极电势,注意电极电势的介质、大小的意义等。

3、原电池的电动势与?r G 的关系,?r G m = -nFE ,非标态电动势,及电极有类似的公式。

4、 能斯特方程,E = E + Q n lg 0592.0,? (Ox/Red) = ?

(Ox/Red)+b a

d Ox nF RT )

(Re )(ln ,讨论酸度和弱电解质。总结:c OX ↓, ?↓,c Red ↓, ?↑,酸性对含氧物质影响明显。

5、? ',引入活度系数 γ B 和副反应系数α B ,当c OX = c Red 或为1时,某强酸浓度下的电势值。

6、电极电势的应用,1)?值越大,表明氧化态物质得电子能力越强,是强氧化剂。?值越低,表明还原态物质失电子能力越强,是强还原剂。2)原电池中电极电势高的是正极,电极电势低的是负极。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E>0,=0,<0。

7、E 与K ,E =

n

0592.0lgK ,对一个具体的氧化还原反应,E =? 氧 - ? 还。

8、E ' 与K ',E ' = n 0592.0lgK '.滴定分析条件,当n=1 时,lg K ' ≥ 6 或 E '(?? ') ≥ 0.4 (V) ;当n 1 ≠ n 2 时,即 lg K ' ≥ 3 (n 1+n 2)或 E '(?? ') ≥ 3(n 1+n 2 ) ? 0.0592/n 1? n 2 。

9、θ

sp K 或pH 值有关计算,设计原电池,E =? (+)-? (-)。

10、元素电势图及应用,当? (右) > ? (左) 时,可发生歧化反应;计算? (未知)。

11、化学计量点电势?sp = 2

12 21 1n n n n ++??,氧化还原滴定的突跃围为:? '2+ 3 ? 0.0592/n 2 ~ ? '1 - 3 ? 0.0592/n 1 或: ?? = ?? '- 3 ?

0.0592 ? 2

121n n n n + 12、氧化还原指示剂变色的电极电势围为:? 'In ± n 0592

.0 V 。

13、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1)重铬酸钾法,强酸条件,常温下进行,具有一系列优点:如基准试剂,稳定性很高,滴定速度较快等。2)高锰酸钾法,优点是氧化能力强,可应用于直接、间接、返滴定等多种滴定分析,可对无机物、有机物进行滴定,本身为自身指示剂,缺点是稳定性差。3)碘量法,在弱酸性或中性介质中进行,可分为直接碘法与间接碘法。有关滴定分析计算。

第十章滴定分析法

1、系统误差:由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具有单向性、重现性、可校正

2、偶然误差:随机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大小正负难以确定,不可校正,无法避免,服从统计规律

(1)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2)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3、准确度: 在一定测量精度的条件下分析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用误差衡量

4、精密度(precision):多次重复测定某一量时所得测量值的离散程度。用偏差衡量

5、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精密度好是准确度好的前提;精密度好不一定准确度高

6、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

(1)对于偏差较大的可疑数据按Q检验法进行检验,决定其取舍;

(2) 计算出数据的平均值、平均偏差与标准偏差等;复习p12例题7、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有效数字:实际能测得的数据,其最后一位是可疑的。对于可疑数字一般认为有±1的误差

例:滴定管读数21.09 mL 分析天平读数0.2080 g 最后一

位为可疑值

注意: (1) “0”的作用:有效数字(在数字的中间或后面)定位作用(在数字的前面)

(2)对数值(pH、pOH、pM、pK等)有效数字的位数取决于小数部分的位数。

计算规则:(1) 加减法:计算结果小数点后的位数与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一样。

(2)乘除法(乘方、开方、对数)计算结果的有效位数与有效位数最少的数据一样。

第十二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1、朗伯—比尔定律:A = lg T 1=lg t 0

I I kcb =,k ——用 a 表示

(L ·g -1·cm -1);用ε表示(L ·mol -1·cm -1,ε与a 的关系为:ε= Ma 。 注意朗伯—比尔定律的应用和有关计算。偏离朗伯一比尔定律的原因:物理原因——入射的单色光不纯所引起的。化学原因——溶液本身的化学变化。

2、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一般包括光源、单色光器、吸收池、检测器、显示器五大部分。紫外、可见的器件不同。

3、分光光度测定的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对照法,吸光系数法

4、显色反应条件,显色剂用量的选择(三种情况),酸度、温度、时间等因素。

5、 吸光度最佳围(A 0.2~0.8 or T15%~65%)误差 < 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卷及答案3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卷及答案 得分统计表: 一 1. 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 溶液蒸汽压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基元反应NO 2 + CO = NO + CO 2的速率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测定某矿石中铁的含量时,获得如下数据:79.58%,79.45%,79.47%,79.50%,79.62%,79.38%。置信度P 为90%时经Q 检验无可疑数据要舍弃,则标准偏差s 为________;置信度P 为90%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______________。(已知置信度为90%、n =6时,t =2.015) 4. 已知HAc 的p K a ?=4.76,则0.01 mol ·L -1的HAc 溶液的pH 值为________。 5. 已知NH 3·H 2O 的解离平衡常数p K b ?=4.76,则NH 3·H 2O-NH 4Cl 缓冲体系可用于配制pH 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缓冲溶液。 6. 室温下,AB 2型难溶性物质的溶度积常数为K sp ?,则其溶解度为____________;AB 型难溶性物质的溶解度为s mol ·L -1,则其溶度积常数为_______________。 7. 已知E ?(Ag +/ Ag )=0.799V ,E ?(Fe 3+/ Fe 2+)=0.771V ,则298.15K 时,反应Ag ++ Fe 2+→Ag (s )+Fe 3+的标准平衡常数K ?为 。 8. 原子R 的最外电子层排布式为m s m m p m , 则R 位于_____周期,_____族,其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9. 配合物[CoCl(NH 3)4(H 2O)]Cl 2命名为 ,中心离子的配位体为________________,配位数为 。该配合物的磁距为4.9玻尔磁子,按照价键理论,中心离子的轨道杂化类型为 ,配离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已知Co 的原子序数为27) 10. 浓度为1.12×10-3g ·L -1的Fe 2+溶液, 与1,10-邻二氮杂菲反应,生成橙红色的络合物,该络合物在波长510nm ,比色皿厚度为1cm 时,测得A =0.18,则1,10-邻二氮杂菲亚铁的吸光系数a = ,摩尔吸光系数 = 。(已知Fe 的摩尔质量为56 g ·mol -1)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对 √;错 ×) ( )1.稀溶液的依数性定律不适用于浓溶液和电解质。 ( )2.接近绝对零度时,所有的放热反应都将成为自发反应。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卷及答案1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卷1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 √;错误 ×) 1. 具有sp 3等性杂化轨道类型的分子空间构型是平面三角型。( ) 2. 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热效应都相同。( ) 3. 与纯溶剂相比,溶液的蒸气压一定降低。( ) 4. 分析测定的精密度高,则准确度必然高。( ) 5. 电子的波动性是电子运动时呈波浪式的前进。( ) 6. 标定NaOH 溶液常用的基准物有邻苯二甲酸氢钾。( ) 7. 酸碱滴定中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指示剂的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完全符合。( ) 8. 以铁铵矾为指示剂,用NH 4SCN 标准溶液滴定Ag +时,应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 ) 9. 在EDTA 配合滴定中酸效应系数愈小,配合物的稳定性愈大。( ) 10. 有色溶液显现的颜色是透射光的颜色。(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稀溶液依数性中起决定性的性质是( ) A.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B. 溶液的沸点升高 C.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D. 溶液具有渗透压 2. 单位质量摩尔浓度的溶液是指1mol 溶质溶于( ) A. 1 dm 3溶液 B. 1000 g 溶液 C. 1 dm 3溶剂 D. 1000 g 溶剂 3. 反应 A + B C ,焓变小于零,若温度升高10摄氏度,其结果是( ) A. 对反应没有影响 B. 使平衡常数增大一倍 C. 不改变反应速率 D. 使平衡常数减小 4. 分几步完成的化学反应的总平衡常数是?( ) A. 各步平衡常数之和 B. 各步平衡常数之平均值 C. 各步平衡常数之差 D. 各步平衡常数之积 5. 可以减少分析测试中随机误差的措施是( ) A.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B. 进行方法校正 C. 进行空白试验 D. 进行仪器校正 6. 当反应A 2 + B 2 → 2AB 的速率方程为 υ = k(A 2)(B 2)时,可以得出结论:此反应( ) A. 一定是基元反应 B. 一定是非基元反应 C. 无法肯定是否为基元反应 D. 对A 来说是基元反应 7. 基态原子的第五层只有2个电子,则原子的第四电子层中的电子数( ) A. 肯定为8个 B. 肯定为18个 C. 肯定为8~32个 D. 肯定为8~18个

无机及分析化学答案全

第8章习题答案 1.命名下列配合物: (1)K2[Ni(CN)4] (2)(NH4)2[FeCl5(H2O)] (3)[Ir(ONO)(NH3)5]Cl2 (4)Na2[Cr(CO)5] 解:(1)四氰根合镍(Ⅱ)酸钾 (2)五氯?一水合铁(III)酸铵 (3)二氯化亚硝酸根?五氨合铱(III) (4)五羰基合铬(-Ⅱ)酸钠(参考P172) 2.写出下列配合物(配离子)的化学式? (1)硫酸四氨合铜(Ⅱ) (2)四硫氰?二氨合铬(III)酸铵 (3)二羟基?四水合铝(III)离子(4)二苯合铬(0) 解:(1)[Cu(NH3)4]SO4 (2)(NH4)[Cr(NH3)2(SCN)4] (3)[Al(H2O)4(OH-)2]+ (4)[Cr(C6H6)2] 6.试用价键理论说明下列配离子的键型(内轨型或外轨型)、几何构型和磁性大小。 (1)[Co(NH3)6]2+ (2)[Co(CN)6]3- 解:(1)Co最外层价电子排布为:27Co:3d74s2 Co2+的最外层价电子排布为:27Co2+:3d74s0 [ ][ ][ ][ ][ ] [ ] [ ][ ][ ] [ ][ ][ ][ ][ ] 3d7 4S0 4P0 4d0 [ ][ ][ ][ ][ ] [ ][ ][ ][ ][ ][ ] [ ][ ][ ] SP3d2杂化、成键,形成[Co(NH3)6]2+ 因为:形成[Co(NH3)6]2+时用的是Co2+最外层4S、4P、4d空轨道以SP3d2杂化、成键,而且中心离子Co2+形成配离子的前后单电子数没变,所以:该[Co(NH3)6]2+配合离子是外轨型,SP3d2杂化,几何构型为正八面体。 因为:以SP3d2杂化、成键形成[Co(NH3)6]2+后,具有3个单电子,所以:[Co(NH3)6]2+的磁矩为:,因为具有单电子分子是顺磁性分子,无单电子分子是抗磁性分子,所以形成[Co(NH3)6]2+后,具有3个单电子,[Co(NH3)6]2+是顺磁性分子。 (2) Co最外层价电子排布为:27Co:3d74s2 Co3+的最外层价电子排布为:27Co3+:3d64s0 [ ][ ][ ][ ][ ] [ ] [ ][ ][ ] 3d6 4S0 4P0 [ ][ ][ ] [ ][ ][ ][ ][ ][ ] d2SP3杂化、成键,形成[Co(CN)6]3- 因为:形成[Co(CN)6]3-时用的是Co3+内层d轨道,即(n-1)层d轨道与nS、nP空轨道以d2SP3杂化、成键,而且中心离子Co3+形成配合离子前有4个单电子,形成配合离子后没有单电子,中心离子Co3+形成配合离子前、后内层电子发生了重新排布,所以:该[Co(CN)6]3-配合离子是内轨型,d2SP3杂化,几何构型为正八面体。 因为:以d2SP3杂化、成键形成[Co(CN)6]3-后,没有单电子,所以:[Co(CN)6]3-的磁矩为:,因为具有单电子分子是顺磁性分子,无单电子分子是抗磁性分子,所以形成[Co(CN)6]3-后,没有单电子,[Co(CN)6]3-是抗磁性分子。 7.有两个化合物A和B具有同一化学式:Co(NH3)3(H2O)2ClBr2.在一干燥器中,1molA很快失去1molH2O,但在同样条件下,B不失去H2O。当AgNO3加入A中时,1molA沉淀出1molAgBr,而1molB 沉淀出2molAgBr。试写出A和B的化学式。 解:∵在干燥器中,1molA很快失去1molH2O,但在同样条件下,B不失去H2O知,说明A中的H2O 是外配位体,而B中的水是内配位体。当AgNO3加入A溶液中时,1molA沉淀出1molAgBr,而1molB 沉淀出2molAgBr,说明1molA中外配体为1mol Br-,而1mol B中外配体为2 mol Br-。因此它们

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化学试剂分为几大类实验室中最普遍使用的一般试剂分为几个等级如何选用化学试剂答:化学试剂的选用应以实验要求,如分析任务、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分析对象的含量及对分析结果正确度要求等为依据,合理选用不同等级的试剂。不同等级的试剂价格差别很大,纯度越高价格越贵,试剂选用不当,将会造成资金浪费或影响实验结果,故在满足实验要求的前提下,选择试剂的级别应就低而不就高。 此外应注意,不同厂家、不同原料和工艺生产的化学试剂在性能上有时会有显着差异,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同一类试剂在性质上也很难完全一致,因此在较高要求的分析中,不尽要考虑试剂的等级,还应注意生产厂家、产品批号等事项,必要时应作专项检验和对照实验。 2、在容量分析实验中使用的玻璃仪器中,哪些玻璃仪器在用蒸馏水淋洗后,还要用待装溶液淋洗简述玻璃仪器的一般洗涤过程及其是否洗净的检验方法。 答:容量分析操作中常用的玻璃仪器有滴定管、移液管、吸量管、容量瓶和锥形瓶,其它可能使用的玻璃仪器还有烧杯、量筒等,其中滴定管、移液管和吸量管在清洗干净和用蒸馏水淋洗后,还需用少量待装溶液淋洗2~3次,各次淋洗时待装溶液的用量约为10mL、5mL、5mL。 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应根据实验的要求、污物的性质及其弄脏程度来选择,洗涤玻璃仪器的一般步骤是:⑴用自来水刷洗:用大小合适的毛刷刷洗,使附着在器壁上的灰尘和不溶性杂质脱落,再用自来水冲刷掉已脱落的灰尘、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⑵用去污粉或合成洗涤剂刷洗:用大小合适的毛刷蘸取去污粉或合成洗涤剂刷洗,使附着器壁的有机物和油污脱落,再用自来水冲洗;若油垢和有机物仍洗不干净,可将合成洗涤剂或肥皂液适当加热再洗涤。⑶用洗液洗涤:先将玻璃仪器中的水尽量除去,再把洗液加入玻璃仪器内,洗液用量约为玻璃仪器总容量的1/5,倾斜仪器并慢慢转动(注意!勿将洗液流出),使仪器内壁全部被洗液润湿。数分钟后,将洗液倒回洗液瓶中(可反复使用至洗液颜色变绿色时才失效),再用自来水完全洗去残留在器壁上的洗液。 洗涤过的玻璃仪器用水淋湿后倒置,如果水即沿器壁流下,器壁上留下一层薄而均匀的水膜,没有水珠挂着,则表示玻璃仪器已被洗净。洗净后的玻璃仪器不能再用布或滤纸擦,因为布或滤纸的纤维会留在器壁上,弄脏仪器。 3、粗食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有哪些各用什么试剂除去这些杂质除杂试剂的加入次序是怎样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粗食盐中含有钙、镁的硫酸盐和氯化钾等可溶性杂质。BaCl2溶液除去食盐溶液中的SO42-离子,Ca2+、Mg2+离子则用Na2CO3的NaOH溶液除去,KCl的溶解度大于NaCl,且在食盐中的含量较少,可在NaCl结晶时留在溶液中达到除去的目的。除去杂质的沉淀剂需按BaCl2溶液、Na2CO3的NaOH溶液和HCl溶液的次序依次加入。一般来说,除去天然样品中的阴离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题(A)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题(5)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2004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本试题一共五道大题,共四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以下为试题正文) 一、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20分) 1、Δc H mθ(C,石墨)=Δf H mθ(CO2,g) 。( ) 2、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零。() 3、共轭酸碱对的K aθ·K bθ=K wθ。() 4、升高温度,只能加快吸热反应,对放热反应没有影响。() 5、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6、稳定单质的Δc H mθ,Δf H mθ,Δf G mθ, S mθ均为零。() 7、缓冲溶液pH的大小,决定于K aθ或K bθ的值。() 8、在NaH 和H2O分子中,H的氧化数相同。() 9、螯合物比一般配合物更稳定,是因为形成的配位键更多。() 10、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是弱的氧化剂与弱的还原剂作用,生成强的氧化剂与 强的还原剂() 11、单一金属离子(M )用配位滴定的方法进行准确滴定的条件是 lg c M计Kˊ稳≥8 。() 12、选择指示剂的原则:变色敏锐,最好是混合指示剂。() 13、衡量一组测量数据的好坏,首先考察准确度,然后考察精密度。准确度高的, 测量结果是可靠的。() 14、碘量法中,误差的两个主要来源是:标定Na2S2O3溶液产生的误差和单质I2的

挥发。 ( ) 15、用直接配制法可配制HCl ,NaOH ,K 2Cr 2O 7标准溶液。 ( ) 16、影响酸碱滴定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是K a 或 K b ,与酸碱溶液的浓度无关。 ( ) 17、误差分为两大类,即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 ) 18、0.01mol/L 的Na 2H 2Y ·2H 2O 的水溶液显碱性。 ( ) 19、甲基橙可作为强碱滴定弱酸的指示剂。 ( ) 20、 ( ) 二、 选择填空(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 共50分) 1、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放热越多,反应速率越快。 B. 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C. 平衡常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r G m θ 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 2、金刚石的燃烧热为-395.4kJ/mol ,石墨的燃烧热为-393.5kJ/mol ,由石墨生成金刚石的热效应是多少?( ) A. 1.9kJ B. -1.9kJ C. - 395.4kJ D. - 393.5kJ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色散力仅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 B 诱导力仅存在于极性分子于非极性分子之间 C 取向力仅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D 分子量小的物质,其熔点、沸点也会高于分子量大的物质( )。 4、在NH 3.H 2O 溶液中,加入少量NH 4Cl 溶液,溶液的pH 将(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能判断 5、在Cr (H 2O)4Cl 3的溶液中,加入过量AgNO 3溶液,只有1/3的Cl ˉ 被沉淀,说明:( ) A. 反应进行得不完全 B. Cr (H 2O)4Cl 3的量不足 C. 反应速率快 D. 其中的两个Cl -与Cr 3+形成了配位键 15 00.2000.25=-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题A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题(A)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成绩: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请将答案填入下表中, 未填入表中则不计分): 1. 提出测不准原理的科学家是( ) (A) 德布罗意( de Broglie ) (B) 薛定谔( Schrodinger ) (C) 海森堡(Heisenberg ) (D) 普朗克( Planck ) 2. 在一个多电子原子中,具有下列各套量子数(n,l,m,m s )的电子,能量最大的电子具 有的量子数是( ) (A) 3,2,+1,+ (B) 2,1,+1,–(C) 3,1,0, –(D) 3,1, –1,+ 3. 原子序数为19 的元素的价电子的四个量子数为( ) (A) n=1,l=0,m=0,m s =+ (B) n=2,l=1,m=0,m s =+

(C) n=3,l=2,m=1,m s =+ (D) n=4,l=0,m=0,m s =+ 4. 下列电子层的结构(K,L,M,…)中不是卤素的电子结构者为( ) (A) 7 (B) 2,7 (C) 2,8,18,7 D) 2,8,7 5. 下列离子半径变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F->Na+ >Mg2+ >Al3+(B) Na+ >Mg2+ >Al3+>F- (C) Al3+>Mg2+ >Na+ >F-(D) F->Al3+>Mg2+ >Na+ 6. 反应的焓变可代表KCl晶格能的是( ) (A) K+(g) + Cl-(g) = KCl(s) (B) K(g) + Cl(g) = KCl(s) (C) K(s) + Cl(s) = KCl (s) (D) K(s) + Cl2 (g) = KCl(s) 7. 极化能力最强的离子应具有的特性是( ) (A) 离子电荷高、离子半径大(B) 离子电荷高、离子半径小 (C) 离子电荷低、离子半径小(D) 离子电荷低、离子半径大 8. 下列分子和离子中中心原子成键轨道是sp3 杂化的是( ) (A)苯(B) C2H4(C) C2H2(D) NH3 9. NCl3 分子中,N 原子与三个氯原子成键所采用的轨道是( ) (A) 二个sp轨道,一个p轨道成键(B) 三个sp3 轨道成键 (C) p x p y p z 轨道成键(D) 三个sp2 轨道成键 10. 下列各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CH4,CO2非极性分子(B) CHCl3 ,BCl3 ,H2S,HCl极性分子 (C) CH4,H2S,CO2非极性分子(D) CHCl3 ,BCl3 ,HCl极性分子 11. 下列各体系中,溶质和溶剂分子之间,三种范德华力和氢键都存在的是( ) (A)I2的CCl4溶液(B)I2的酒精溶液(C)酒精的水溶液(D)CH3Cl的CCl4溶液 12. 体系对环境作20 kJ 的功,并失去10kJ 的热给环境,则体系内能的变化是( ) (A) +30 kJ (B) +10 kJ (C) ?10 kJ (D) ?30kJ 13. 对于任一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系所作的功与反应途径无关(B) 体系的内能变化与反应途径无关 (C) 体系所吸收的热量与反应途径无关(D) 以上叙述均不正确 14. 某反应在标准态和等温等压条件下,在任何温度都能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 H m>r S m>0 (B) Δr H m<0 Δr S m<0 r H m>r S m<0 (D) Δr H m<Δr S m>0 r 15. 如果一个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为零,则反应( ) (A) 能自发进行(B) 是吸热反应(C) 是放热反应(D) 处于平衡状态 16. 下列物质在0 K 时的标准熵为0 的是( ) (A) 理想溶液(B) 理想气体(C) 完美晶体(D) 纯液体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章课后习题

第1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 A. 蔗糖(C12H22O11)溶液 B. 葡萄糖(C6H12O6)溶液 C. 丙三醇(C 3H8O3)溶液 D. 尿素((NH2)2 CO)溶液 解:选D。在等压下,最先沸腾就是指溶液的蒸气压最低。根据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变化规律,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增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这里,相同质量分数下,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小,质量摩尔浓度越大。选项D中非电解质尿素的摩尔质量最小,尿素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最大,蒸气压最低,在等压下最先沸腾。 2.0.1mol·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 A. NaCl溶液 B. C12H22O11溶液 C. HAc溶液 D. H2SO4溶液 解:选D。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虽然不能用拉乌尔定律进行统一的定量计算,但仍然可以参照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定性描述。即溶质的粒子数目增大,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增大。此题中,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下,溶液中的粒子数目估算出来是H2SO4溶液最多,所以其凝固点最低。 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 A. 胶团 B. 电位离子 C. 反离子 D. 胶粒 解:选D。根据胶团结构,胶核和吸附层的整体称为胶粒,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即胶粒带电,溶胶电性由胶粒决定。 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是() A. 胶体的布朗运动 B. 胶体的丁铎尔效应 C. 胶团有溶剂化膜 D. 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 解:选D。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而聚结稳定性是溶胶稳定的根本原因,它包含两个方面,胶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当靠近时会产生静电排斥,阻止胶粒聚结合并;而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溶剂化膜,也会阻隔胶粒的聚结合并。由于纯化的Fe(OH)3溶胶具有这种聚结稳定性,从而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 5.有浓度同为0.01 mol·L-1的电解质①NaNO3②Na2SO4③Na3PO4④MgCl2,它们对Fe(OH)3溶胶的聚沉能力大小顺序为()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解:选D。根据哈迪-叔尔采规则:起聚沉作用的主要是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反电荷

无机及分析化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题(1) 闭卷 适用专业年级: 学号 专业 班级 本试题一共三道大题,共四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每题2分共50分) 1. 含有Cl -和Br -的混合溶液,欲使Br -氧化为Br 2而不使Cl -氧化,应选择 ( ) (θ /Sn Sn 24++? =0.15 V ,θ /Cl Cl 2-?=1.3583 V ,θ/Br Br 2-?=1.087 V ,θ/Cr O Cr 3272+-?=1.33 V , θ/Mn MnO 24+-?=1.51 V , θ/Fe Fe 23++?=0.771 V ) A. SnCl 4 B. K 2Cr 2O 7 C. KMnO 4 D. Fe 3+ 2. 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 PbSO 4(S) Pb 2++SO 42- K sp Θ(1) PbS (S) Pb 2++S 2- K sp Θ(2) 反应PbSO 4+S 2- PbS+SO 4- 的K 为 ( ) A. K SP Θ(1) . K sp Θ(2) B. K sp Θ(1) /K sp Θ(2) C. K sp Θ(2) /K sp Θ(1) D. ( K sp Θ(1) /K sp Θ(2) )2 3. 0.04mol·L -1的H 2CO 3的水溶液, K 1Θ﹑K 2Θ 分别为它的电离常数,该溶液的c (H +) 浓度和c (CO 32-)的浓度分别为 ( ) A. 04.0θ1?K , K 1Θ B. 04.0θ1?K , 04.0θ2?K C. 04.0θ2θ1??K K , K 2Θ D. 04.0θ1?K , K 2 Θ 4. 已知某一元弱酸的浓度为c ,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溶液的c (H +)浓度为 ( )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报告(上学期)

实验粗硫酸铜的提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粗硫酸铜提纯及产品纯度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台秤和pH试纸的使用以及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不溶性杂质:直接过滤除去;可溶性杂质Fe2+、Fe3+等:先全部氧化为Fe3+,后调节pH ≈4,使其水解为Fe(OH)3沉淀后过滤;其它可溶性杂质:重结晶留在母液中。 三、实验内容 5g硫酸铜20mL H2O 搅拌、 加热溶 解 2mL H2O 2 滴加 NaOH至 pH≈4 静置100mL 烧杯 Fe(O H)3↓ 倾析法过滤 滤液承接在蒸发皿(另留10d 于试管中用于检验纯度) 2~3dH2 SO4蒸发至刚 出现晶膜 冷 却 抽 滤 取出晶 体,称重

pH1~2 10d待测液6mol·L-1 NH3·H2O 深蓝色 溶液 过 滤 NH3·H2O 洗涤滤纸蓝 色 弃去蓝色溶液3mL HCl 接收 滤液 2dKS CN 比较颜 色深浅溶解 沉淀 产品外观、色泽;理论产量;实际产量; 产率;纯度检验结果。 四、思考题 产品纯度高,得率高的关键 1、水解时控制好pH值:pH过低,Fe3+水解不完全;过高会生成Cu(OH)2沉淀。 2、蒸发浓缩时控制母液的量:母液过多,硫酸铜损失多,产率低;母液过少,杂质析出,纯度低。

实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一)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正确读数。 2、练习酸碱标准溶液比较,学会控制滴定速度和判断终点。 二、实验内容 1、酸式滴定管旋塞涂油:给酸式滴定管的旋塞涂油(P18),试漏。 要求:姿势正确,旋塞与旋塞槽接触的地方呈透明状态,转动灵活,不漏水。 2、碱式滴定管配装玻璃珠:为碱式滴定管配装大小合适的玻璃珠和乳胶管。 要求:不漏水。 3、洗涤:洗涤滴定管和锥形瓶(P5)。 要求:内壁完全被去离子水均匀润湿,不挂水珠。 4、润洗:用待装溶液润洗滴定管(P19)。 要求:操作姿势正确。 5、装溶液: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内装入指定溶液,赶除气泡(P19),读数。 要求:无气泡,读数姿势及记录的数据有效数字正确。

无机与分析化学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无机与分析化学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 取同浓度的Zn2+-EDTA配合物的溶液A、B两份。A份:用NaOH溶液控制pH=10.0,其 表观稳定常数记作K'ZnY,A;B份:用氨-氯化铵缓冲溶液控制pH= 10.0,其表观稳定常数记作K'ZnY,B。则: (A) K'ZnY,A = K'ZnY,B(B) K'ZnY,A > K'ZnY,B(C) K'ZnY,A < K'ZnY,B(D) 无法确定 2. 佛尔哈德法测定Cl-时,使用的指示剂是: (A) Ag2CrO4(B) 二氯荧光黄(C) 甲基橙(D) FeNH4(SO4)2 3. 在下列物质中,不能将KI氧化成I2的是: (A) KIO3 (B) FeNH4(SO4)2(C) Fe(NH4)2(SO4)2(D) CuSO4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非构晶离子的盐浓度越大,沉淀溶解度越大 (B) 非构晶离子的盐浓度越大,沉淀溶解度越小 (C) 两种沉淀的溶度积相比,溶度积小的溶解度也一定小 (D) 同种类沉淀的溶解度越大,溶度积越小 5. 从磷元素的电位图φo (V) H2PO2-____-2.25V____P4_______________PH3 |_____________-1.23V____________| 可知标准电极电位φo P4/PH3为: (A) -1.02 V (B) -1.74 V (C) -0.89 V (D) -1.16 V 6. 在配离子[Co(C2O4)2(en)]-中(en为H2N-CH2-CH2-NH2),中心离子Co3+的配位数是: (A) 3 (B) 4 (C) 5 (D) 6 7. 用Na2C2O4标定KMnO4,加入第一滴KMnO4时,KMnO4的紫红色不会立即退去,这是因 为反应速度不够快,若使第一滴KMnO4很快退色,最有效的措施是: (A) 加大Na2C2O4浓度(B) 加大酸度 (C) 事先加入Mn2+(D) 加快滴KMnO4的速度 8. 下列混合离子能用氨水分离的是: (A) Cr3+和Cu2+(B) Cu2+和Zn2+(C) SO42-和Cl-(D) Fe3+和Al3+ 9. 在酸性溶液中,以0.1000 mo l?L-1的Ce4+溶液滴定0.1000 mo l?L-1的Fe2+溶液,化学计量 点的电位为1.06V,对此滴定最适宜的指示剂是: (A) 次甲基蓝(φo=0.53V)(B) 二苯胺磺酸钠(φo=0.84V) (C) 邻二氮菲亚铁(φo=1.06V)(D) 硝基邻二氮菲亚铁(φo=1.25V) -1 pH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lgαY(H)23.64 18.01 13.51 10.60 8.44 6.45 4.65 3.32 2.27 1.28 0.45 0.07 0.01 (A) 3.0 (B) 4.0 (C) 5.0 (D) 6.0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指导

有关分析化学的实验基础操作 1.称量 2.搅拌溶解 3.定容 4.容量瓶相对校正:用25 mL移液管移蒸馏水至250 mL容量瓶,移取10次,看液面是否和容量瓶的刻度一致。 5.滴定 实验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比较 一、目的 1.练习滴定操作,初步掌握准确地确定终点的方法。 2.练习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比较。 3.熟悉甲基橙和酚酞指示剂的使用和终点的变化。初步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方法。 二、原理 浓盐酸易挥发,固体NaOH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CO2,因此不能直接配制准确浓度的HCl和NaOH标准溶液;只能先配制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也可用另一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定该溶液,再根据它们的体积比求得该溶液的浓度。 酸碱指示剂都具有一定的变色范围。0.1 mol·L-1NaOH和HCl 溶液的滴定(强碱与强酸的滴定),其突跃范围为pH 4~10,应当选用在此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例如甲基橙或酚酞等。NaOH溶液和HOAc溶液的滴定,是强碱和弱酸的滴定,其突跃范围处于碱性区域,应选用在此区域内变色的指示剂(如酚酞)。

三、试剂 1. 浓盐酸 2. 固体NaOH 3. 0.1 mol·L-1醋酸 4. 0.1%(质量分数)的甲基橙指示剂 5. 酚酞指示剂(用6+4乙醇—水溶液配制) 6.甲基红指示剂(用6+4乙醇一水溶液配制) 四.步骤 1. 0.1mol·L-1HCl溶液和0.1mol·L-1NaOH溶液的配制 通过计算求出配制250mL浓度为0.1mol·L-1的HCl溶液所需浓盐酸(相对密度1.19,约12mol·L-1)的体积。然后,用小量筒量取此量的浓盐酸,加入水中(分析实验中所用的水,一般均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故除特别指明者外,所说的“水”,意即蒸馏水或去离于水),并稀释成250mL,贮于玻塞细口瓶中,充分摇匀。 同样,通过计算求出配制250mL浓度为0.1mol·L-1的NaOH溶液所需的固体NaOH的量,在台秤上迅速称出(NaOH应置于什么器皿中称?为什么?)置于烧杯中,立即用250mL(用量筒量取蒸馏水即可)水溶解,配制成溶液,贮于具橡皮塞的细口瓶中,充分摇匀。 固体氢氧化钠极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所以称量必须迅速。市售固体氢氧化钠常因吸收CO2而混有少量Na2CO3,以致在分析结果中引入误差,因此在要求严格的情况下,配制NaOH溶液时必须设法除去CO32-离子,常用方法有二: (1)在台秤上称取一定量固体NaOH于烧杯中,用少量水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再用水稀释到一定体积(配成所要求浓度的标准溶液),加人1~2mL 200g·L-1BaCl2溶液,摇匀后用橡皮塞塞紧,静置过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卷及答案4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卷及答案4得分统计表: 1. 对于可逆反应,当升高温度时,其速率常数k正将;k逆将 。当反应 为吸热反应时,平衡常数k0将增大,该反应的ΔG0将。 2. 2.0 × 10?3 mol?L?1 HNO3溶液的pH = ______________。 3. 写出下列物质共轭酸的化学式:(CH2)6N4_______________;H2AsO4?________________。 4. 同离子效应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___ _____;盐效应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___ ____;后一种效应较前一种效应_______得多。 5. 已知难溶盐BaSO4的K sp = 1.1×10?10, H2SO4的K a2 = 1.02×10?2, 则BaSO4在纯水中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mol?L?1, 在0.10mol?L?1,BaCl2溶液中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___mol?L?1(不考虑盐效应)。 6. 任何电极电势绝对值都不能直接测定,在理论上,某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E是将其与_________________电极组成原电池测定该电池的电动势而得到的电极电势的相对值。 7.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描述了滴定过程中电对电位的变化规律性,滴定突跃的大小与氧化剂和还原剂两电对的__________有关,它们相差越大,电位突跃范围越__________。 8. 某配离子[M(CN)4]2-的中心离子M2+以(n-1)d、ns、np轨道杂化而形成配位键,则这种配离子的磁矩将,配位键的极性将。 9. HCl地沸点比HF要低得多,这是因为HF分子之间除了有外,还有存在。 10.一碱液可能是NaOH或Na2CO3或NaHCO3,或它们的混合液。用HCl溶液滴至酚酞腿色耗酸V1mL;继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又耗酸V2mL。根据V1、V2的关系判断该碱液的组成:当V1>V2时,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当V1=V2时,组成是 ___________ 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 2分,共20 分) 1.在光度测定中,使用参比溶液的作用是:() (A)调节仪器透光度的零点;(B)吸收入射光中测定所需要的光波; (C)调节入射光的光强度;(D)消除溶液和试剂等非测定物质对入射光吸收的影响。 2.滴定分析法要求相对误差为±0.1%,若称取试样的绝对误差为0.0002g,则一般至少称取试样:( ) (A)0.1g (B)0.2g (C)0.3g (D)0.4g 3. 用25ml移液管移出的溶液体积应记录为:() (A)25ml (B)25.0ml (C)25.00ml (D)25.000ml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反应一定比气相中反应速率大;(B)反应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大;(C)增大系统压力,反应速率一定增大;(D)加入催化剂,使E(正)和E(逆)减少相同倍数。 5. 下列符号表示状态函数的是:()

无机与分析化学试题(数据处理)

1. 误差的正确定义是() A.某一测量值与其算术平均值之差 B.含有误差之值与真值之差 C.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D.错误值与其真值之差 2.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0.2g试样,正确的记录应是( ) (A)0.2g (B)0.20g (C) 0.200g (D)0.2000g 3. 从精密度好就可断定分析结果可靠的前提是() A.随机误差小 B.系统误差小 C.平均偏差小 D.相对偏差小 4. 算式 3 14.410(27.4321.6)10 1.1031 ?-? 结果的有效数字表达为()。 A. 五位 B. 三位 C. 两位 D. 一位 5. 以下各项措施中,可以消除分析测试中的系统误差的是()。 A 进行仪器校正 B 增加测定次数 C 增加称样量 D 提高分析人员水平 6.14.410的有效数字位数为()。 A. 五位 B. 三位 C. 两位 D. 一位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精密度高,偶然误差一定小 B. 精密度高,系统误差一定小 C. 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好 D. 分析工作中要求分析误差为零 8. 0.0263的有效数字位数为() A. 五位 B. 三位 C. 两位 D. 一位 9. 下列情况中哪个不属于系统误差:( ) A. 滴定管未经过校正 B. 所用试剂中含干扰离子 C. 天平两臂不等长 D. 砝码读错 10. 下列属于随机误差的是() A. 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测不准 B. 称量时,试样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 C.试剂中含有微量待测组分 D. 重量法测定SiO2时,试液中硅酸沉淀不完全 11. 下述有关随机误差正态分布曲线特点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 横坐标x值等于总体平均值μ时,曲线有极小值; B. 曲线与横坐标间所夹面积的总和代表所有测量值出现的概率,其值为1; C. 小误差出现几率小, 大误差出现几率大; D. 纵坐标y值代表概率,它与标准偏差σ成正比,σ越小,测量值越分散,曲线越平坦。 12. 0.0203是()位有效数字 A.二 B. 三 C.四 D. 五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推荐的生物类各专业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规范要求,结合近年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发展而进行修订的。 目录: 绪论 0.1化学实验的目的 O.2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第一部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第1章化学实验规则和安全知识 1.1化学实验规则 1.2实验室安全知识 第2章化学实验基本仪器介绍 第3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1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3.2基本度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3.3加热方法 3.4试剂及其取用 3.5溶解和结晶 3.6沉淀及沉淀与溶液的分离 3.7干燥器的使用

3.8气体的获得、纯化与收集 第4章天平和光、电仪器的使用 4.1天平 4.2离子计 4.3分光光度计 4.4电导率仪 第5章实验数据处理 5.1有效数字 5.2准确度和精密度 5.3作图技术简介 5.4分析结果的报告 第二部分实验 第6章基本操作训练和简单的无机制备 实验一玻璃管操作和塞子钻孔 实验二氯化钠的提纯 实验三硫代硫酸钠的制备(常规及微型实验) 实验四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常规及微型实验) 实验五分析天平称量练习 实验六滴定操作练习 实验七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常规及微型实验) 第7章化学原理与物理量测定 实验八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实验九中和热的测定 实验十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测定 实验十一醋酸标准解离常数和解离度的测定 实验十二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实验十三硫酸银溶度积和溶解热自测定 实验十四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十五电位法测定卤化银的溶度积 实验十六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实验十七磺基水杨酸合铁(Ⅲ)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第8章元素化学实验 实验十八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实验十九卤族元素 实验二十氧族元素 实验二十一氮族元素 实验二十二碳族元素和硼族元素 实验二十三铬、锰、铁、钴 实验二十四铜、银、锌、汞 实验二十五水溶液中Ag+,Cu2+,Cr2+,Ni2+,Ca2+的分离与检出 实验二十六纸色谱法分离与鉴定某些阳离子 第9章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二十七容量器皿的校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卷(样板)

肇庆学院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样板卷)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允许使用科学计算器) 13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用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溶胶的基本特征是( )、( )和热力学不稳定性。 2.植物可将根部吸收的水分输送到高达数十米的叶端,这是利用了稀溶液依数性的( )原理。 3.NH 3中N 的氧化数为( ),S 2O 3 2-中 S 的氧化数为( )。 4.水变成水蒸气,该过程系统熵变△S 符号为( )。单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判断,该过程( )自发进行。 5.用氧化还原法测得纯FeSO 4·7H 2O 中Fe 含量为20.10%,20.03%,20.04%,20.05%。其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 )、平均偏差为( )、相对平均偏差为( )、标准偏差为( )、相对标准偏差为( )。(表示偏差取两位有效数字)。 6.电极电势θ ?越小,电对的还原态还原能力( )。 7.盐效应使弱电解质解离度( )。 8.[Ir(ONO) (NH 3) 5] Cl 2的化学名是( ),五氯·氨合铂(Ⅳ)酸钾的化学式为( )。 9.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00253021090670...÷?的结果为( ) 10.已知θ?(Fe 2+/ Fe)=-0.441V ,θ?(Fe 3+/ Fe 2+)=0.771V ,电对(Fe 3+/ Fe)的θ?=( )V 。Fe 2+( )发生歧化反应。 11.电子排布遵守三原则:保里不相容原理,( )和( )。 12.在600K 时,测得下列反应2NO + O 2 = 2NO 2的 1-12s L mol 202.0d )(NO d ??=-t c ,此时的t c d ) (O d 2=( )-11s L mol ??-,t c d (NO) d =( )-11s L mol ??-。 13.甲同学平行测定某试样的含氮量共12次,12的有效数字位数为( )。 14.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发生( )作用,还原剂发生( )作用。 15.浓度为0.031L mol -?的盐酸,其pH 为( ),浓度为0.11 L mol -?的NaOH 溶液,其pH 为(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1.已知在某温度时 (1) 2CO 2(g) = 2CO(g) + O 2(g) A θ1=K (2) SnO 2(s) + 2CO(g) =Sn(s)+ 2CO 2(g) B θ 2 =K 则同一温度下的反应 (3) SnO 2(s) =Sn(s)+ O 2(g) 的θ 3K 应为( )

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 1、溶液浓度表示c B,b B等表示及x B,w B。 2、稀溶液的依数性:与溶质的本质无关、只与溶液中单位体积的粒子 数目有关的性质。 拉乌尔定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蒸汽压下降:△p = p o·χ ,p=p o×χA。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B 压乘以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 溶液沸点的升高和疑固点下降——△T b = K b×b B△T f=K f×b B 溶液的渗透压(П)——П×V = n B×R×T即П= c B×R×T,应用求分子量。 3、胶体溶液,胶团的结构:AgI溶胶:(KI过量) {(AgI)m · nI-·(n-x)K+}x-·xK+。 第二、三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概念:状态函数,热和功(注意规定符号)途径函数。 U = Q + W 热力学第一定律,标准态 。 状态函数:用于确定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性质:a.单值性:系统的一个状态对应一组状态函数(状态一定,状态函数一定)。b. 状态函数的变化只与系统的初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即与过程有关而与途径无关。

热:系统与环境间因温度差而交换的能量 功:除热以外,其他各种形式被传递的能量都称为功。 2、热化学,恒容反应热Q V= ?U- W = ?U ,恒压反应热:Q p = H2 -H1 = ?H,?盖斯定律:一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该反应的热效应相同。换句话说,也就是反应热效应只与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而与变化途径无关。ΔH表示一类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这类化学反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该化学反应为封闭系统,其经过一个或一系列的变化,该变化过程中必须是非体积功为零,定容或定压。 3、?f H m的定义:在标准状态下(100kPa,298K),由稳定单质生成1摩尔的纯物质时的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r H m= νB?f H m(B)(可以用298.15K近似计算)。 ∑ B 4、?c H m的定义:1mol标准态的某物质B完全燃烧生成标准态的产 ν物的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r H m= -∑ B ?c H m(B)(可以用298.15K近似计算)。 B CO2(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等于C(石墨)的标准摩尔燃烧 焓。 5、熵(S)——混乱度的量度,热力学第三定律:纯净物质的完美晶体熵值为0即S*( 0 K ) = 0 ,标准摩尔熵S m (B,T ), νB S m(B) (可以用298.15K近似计算) ?r S m =∑ B 注意:参考状态单质S m (B,T )不为零,而?f H m,?f G m及(H+,aq)的人为规定值为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