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

(完整版)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
(完整版)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改革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课标要求: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三.题型特点:

通过回顾近六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选修一的试题,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有如下特

1.从考查特点上看: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

2.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3.从考查方式上看: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

4.从设问方式上看:一般为两问(分值分配为8、7分或5、10分,9、6分),主要以考查改革之背景(原因、目的)、特点、影响(作用)为主;

四.应对策略:

1、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能(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等)

2、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考查特点、内容、方式、设问等)

3、了解试题的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

4、注意史观(如唯物史观)、史法(如比较史学研究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五.具体方法:

(1)思维建模法:

虽然选修一高考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但我们仍然可以把教科书上讲的古今中外九次改革重新整合,建立思维模型,从而把握解题规律。

(一)、改革的分类

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

2、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2)封建社会内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2)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的改革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东欧改革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

(二)、改革的原因(背景)分析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

(三)、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

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2、失败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

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坚定意志、灵活决策

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的局限性: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改革者本身的局限:用人不当、措施不当

(3)反对势力的强大

5.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妥当和符合当时实际情况(2)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改革派力量是否足够强大)

(3)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是否支持)

(4)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

(5)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

(6)国际环境(外部环境)是否有利

(四)、关于改革的评价:

1.标准:

①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②坚持历史的标准;

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④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⑤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⑥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⑦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基本思路: ①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

②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3.社会效果: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

(五)、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2)、史观引领法:

新史观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强调的历史核心价值观是文明、发展、公平、进步、现代化、交流、融合,这在选修一高考命题中也有体现,如2010年高考刘晏改革体现公平、进步;2011年高考盟旗制度体现文明、发展;2012年高考王莽改制从反面体现进步、发展。2013年高考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体现现代化。2014年高考魏晋法律改革体现法治……因此,在选修一的学习和解题中,不可忽视新史观的引领作用。

新史观视野下的选修一

文明史观: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代化史观:俄、日、中、埃的改革如何推进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原发型与传导型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视野下和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俄、日、中、埃改革)社会史观:改革对社会生活的改变与反思

例1: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其主线是现代化。但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

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2、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

3、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1、俄国改革:①颁布“一二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②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③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2、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

(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理性化

1、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2、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军事上:现代化

1、明治维新: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教育,只对天皇负责。

2、戊戌变法:裁汰绿营,西法练兵,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五)社会生活上:文明化、城市化

1、明治维新: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

2、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

例2.多种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了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同时,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以工代赈,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如田纳西河谷工程、整体规划水土保持、粮食生产、水库、发电、交通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例3.用多元史观评价“中体西用”(洋务运动)

1、革命史观: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现代化史观:对中国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全球史观: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3)、课外延伸法:

选修一高考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通过研究大学教材,梳理古今中外历史

上的改革,从拓宽学生史学视野的角度,我认为,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改革:(中)李悝变法、吴起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武帝币制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两税法、张居正一条鞭法、考成法、开中法、养廉银制度、改土归流、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改革、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张之洞湖北新政、癸卯学制、壬戌学制、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土地改革、西藏的农奴制改革

(外)大化改新、彼得大帝改革、斯托雷平改革、勃鲁姆改革、日本、德国战后民主化改革、撒切尔改革、里根改革、现代企业改革

初中数学规律题总结

初中数学规律题解题基本方法 (一)数列的找规律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 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 [3+(2n-1)]×(n-1)÷2=(n+1)×(n-1)=n2-1 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2-1,第100项是1002-1。 (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n2、n3,或2n、3n,或2n、3n有关。 例如:1,9,25,49,(),(),的第n为(2n-1)2 (三)看例题: A: 2、9、28、65.....增幅是7、19、37....,增幅的增幅是12、18 答案与3有关且............即:n3+1 B:2、4、8、16.......增幅是2、4、8.. .....答案与2的乘方有关即:2n (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用(一)、(二)、(三)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一位数,恢复到原来。 例:2、5、10、17、26……,同时减去2后得到新数列: 0、3、8、15、24……, 序列号:1、2、3、4、5

《高中数学 选修4—5 》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高中数学 选修4—5 》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对称性)b a > ②(传递性),a b b c a c >>?> ③(可加性)a b a c b c >?+>+ (同向可加性)d b c a d c b a +>+?>>, (异向可减性)d b c a d c b a ->-?<>, ④(可积性)bc ac c b a >?>>0, bc ac c b a 0, ⑤(同向正数可乘性)0,0a b c d ac bd >>>>?> (异向正数可除性)0,0a b a b c d c d >>< ⑥(平方法则)0(,1)n n a b a b n N n >>?>∈>且 ⑦(开方法则) 0,1)a b n N n >>?∈>且 ⑧(倒数法则)b a b a b a b a 110;110>?<<> 2、几个重要不等式 ①()22 2a b ab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变形公式:22 .2a b ab +≤ ②(基本不等式) 2 a b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到等号). 2.2a b ab +??≤ ??? 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要注意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③(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3 a b c ++≥()a b c R +∈、、(当且仅当a b c ==时取到等号). ④()222 a b c ab bc ca a b R ++≥++∈, (当且仅当a b c ==时取到等号). ⑤333 3(0,0,0)a b c abc a b c ++≥>>> (当且仅当a b c ==时取到等号). ⑥0,2b a ab a b >+≥若则 (当仅当a=b 时取等号) 0,2b a ab a b <+≤-若则(当仅当a=b 时取等号) ⑦b a n b n a m a m b a b <++<<++<1,(其中000)a b m n >>>>,, 规律:小于1同加则变大,大于1同加则变小. ⑧220;a x a x a x a x a >>?>?<->当时,或

标点符号规律方法总结

规律方法总结 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都有较高的综合性和技巧性,综合性是指多种标点的连用,技巧性指标点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的变通用法〈活用〉。 一、解决标点活用的考题,要明确点号表示停顿长短的等级 如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容易和破折号中表示说明或注释的用法相混淆。 例如:在下列句子的方框处加标点: ①今天晚会上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②这次职工代表大会有三项议程审议奖惩条例,通过三年规划,选举职工代表会理事。 ③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④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起帮凶作用。 答案:①②句用冒号,③④句用破折号。 上述四个例句中,似乎都有总说与分说部分,但为什么①②句用冒号,③④句用破折号呢?又如何辨析呢? 1. 总说与分说的关系不同。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例①②句冒号后的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一一叙述。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则应用破折号,例③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是对四大发明的注释,例④的"帝国主义、封建军阅、买办资产阶级',是对中国人民的敌人的注释。 2. 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例③句可以说成:"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例④句可以说成:"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起着帮凶作用,'。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 3. 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二、标点符号的判定,还要结合语境、语意 例如:⑤"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有机化学规律方法总结

有机化学规律方法总结 第一:有机化学中的方法规律 1.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碳链异构的书写方法〗以己烷( )为例,共五种同分异构体(氢原子省略) (1)先直链、一条线 (2)摘一碳、挂中间、往边移、不到端 (3)摘两碳、二甲基、同邻间、不重复、要写全 如果碳链更长,还可以摘两碳、三碳,先甲基,后乙基…… 〖取代基位置异构的书写方法〗 1、对称法(等效氢法) a、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b、同一碳原子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c、处于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2、换元法 详解:同分异构体书写规律:遵循对称性、有序性原则,一般按照下列顺序书写:官能团类型异构;碳链异构;官能团或取代基位置异构;立体异构(较少涉及)口诀:主链长到短,支链整到散,位置心到边,排布对邻间 2.有机物类型异构大全

3.常见有机物的分离提纯方法

4.常见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

第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探究规律题型方法复习总结和练习

探究规律题型方法总结和练习 一、教学内容: 规律探究型问题 1. 图案变化规律 2. 数列、代数式运算规律 3. 几何变化规律 4. 探索研究 二、知识要点: 近年来,探索规律的题目成为数学中考的一个热点,目的是考查学生观察分析及探索的能力. 题目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通常题设部分给出一些数量关系或图形变换关系,通过观察分析,要求学生找出这些关系中存在的规律。这种数学题目本身存在一种数学探索的思想,体现了数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规律。是中考的一个难点,越来越引起考生重视。下面我们根据几种不同类型的规律变化类型题进行分析。 “规律探究型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分别从直观形象和抽象符号上进行规律探索,突出数学的生活化,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与“经历”,使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使学生经历探索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代数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现就规律探究的几个例子,来探讨一下这类专题: 一、规律探索型问题的分类: 1、数式规律 通常给定一些数字、代数式、等式或不等式,然后猜想其中蕴含的规律,反映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横比(比较同一等式中不同部分的数量关系)或纵比(比较不同等式间相同位置的数量关系)找出各部分的特征,改写成要求的格式。 如:1、有一串单项式:a,2a2,3a3,4a4,…,19a19,20a20,…那么第n个单项式是。

2、争当小高斯:高斯在10岁的时候,曾计算出 1+2+3+4+······+100=_________;还有另外一种解法:设S= 1+2+3+······+99+100,那么也可以写成S=100+99+98+97+······+2+1,把这两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可以得到2S= (1+100)+(2+99)+(3+97)+······ +(99+2) +(100+1),2S=100×101,S= 由此,猜想前n个自然数和: 1+2+3+4+······+n=________,前n个偶数和:2+4+6+8+······+2n=________,前n个奇数和:1+3+5+7+ 9+······+ (2n-1) =________. 猜想归纳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已给出的材料和信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观察、实验、比较、归纳和分析综合,作出符合一定规律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从而发现一般规律.它是发现和认识规律的重要手段.平时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可以设计一些猜想性、类比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试验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通过对大量特殊情形的观察猜想出一般情形的结论,从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 2、图形规律 根据一组相关图形的变化规律,从中总结图形变化所反映的规律。解决这类图形规律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数图形,将图形转化成数字规律,再用数字规律的解决问题,一种是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从图形中直接寻找规律。 如:1、下图是某同学在沙滩上用石子摆 成的小房子. 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写出第n个小房子用了_________块石子。

标点符号要点归纳及用法

标点符号 知识要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标点符号的主要作用有三点:1.表示停顿;2.表示语气;3.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有l6种,分为点号和标号两大类。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和冒号(:)。而标号则包括:破折号(——)、括号(( ))、省略号(……)、书名号(《》)、引号(“”)等。 答题注意: 1、标点符号是书面语里用来表示停顿、语调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的符号。虽然它只是一个小符号,作用却非常大,一定要认真读题,什么样的语气就相应地用什么样的标点符号。 2、给一段话加标点,难度较大,首先要认真地读这一段话看一看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使用的是怎样的语气,然后再动手加标点符号,最后再读一读,检查标点符号使用得是否恰当、正确。 方法指津: 小学5~6年级与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常用标点符号大体一致,只是题型有变化,难度有所提高。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标点符号用法表,熟悉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熟悉并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是准确解答标点符号题的基础。 2.熟记各种标点符号的位置,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如:标点符号由点号与标号组成,点号分为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其中句中点号由顿号、分号、逗号组成,这三种点号均表示一个句子内部的停顿。顿号表示词语之问的停顿,一般应是两个或以上的词语之间,停顿时间最短;逗号表示一个句子内的一般性停顿,可以是词语、短语或句子内部的分句,停顿时问稍长;分号则用于复句内部并列的分句之间或排比句中并列的分句之间,停顿的时间比逗号更长。运用时,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又如:七种点号都占一个字的位置,通常点在紧靠文字右边偏下,不能用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都标在文字前后,各占一个字位置。破折号和省略号占两个字的位置,都标在正中。连接号占一个字的位置,着重号标在字的下面,间隔号写在格子正中。知晓了这些内容,才能规范使用标点符号,为识破标点使用的正误打下基础。 3.总结、积累标点符号使用的特点、规律,以简驭繁。事物总是有规律的,标点符号也不例外。如冒号的使用就有以下规律:一是冒号不能连用,在同一句子中,冒号一般只用一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必须将其中一个改为逗号;二是冒号后面揭示范围不清楚。特别是冒号与引号连用时,一定要分清冒号提示的范围,如果提示的是全部,句末的句号应在引号之外;如果提示的仅引号内的部分,那么或将冒号改为逗号,或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4.对易错标点要反复训练,定期复习巩固。有些标点在使用中常常被误用,如顿号、分号、逗号的误用,冒号的误用,句号、叹号、问号的误用等。还有不同标点间的连用、套用容易出错,比如引号的使用.因为引语与“某某说”之间位置不同,标点符号也就不同。“说”在前,“引语”在后,“说”后用冒号;“说”在“引语”中间,“说”后用逗号;“说”在“引语”之后,“说”后用句号。如果区分不明,则易导致标号误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一定要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巩固。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精练精析,推荐文档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知识点详解 一、本模块内容的特点 1.理论性、规律性强 2.定量 3.知识的综合性强 4.知识的内容较深 二、本模块内容详细分析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反应物的活化能—生成物的活化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7.比较△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2、根本目的: 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3、领导力量和方式: 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10)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目的、实质: 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领导力量和方式: 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三)、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改革的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必考知识点总结

新东方在线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d10579257.html,/)网友分享高考语文标点符号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难点一、问号的运用的三个难点: 1、在一个句子中用了疑问代词但全句是陈述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不能用问号,要用逗号;但选择问句句群(3个以上)的每一问都要用问号。 3、问话中含有称呼语的,无论称呼语是在前还是在后,问号用在句末;成分前后倒置形式的问句,问号不能跟着倒置到句中,仍然用在全句末尾。 例:下列标点运用哪些有错?请改正。 ①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文明?如何防止精神污染? ②先生到底是称赞我什么呢?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勇气可嘉?什么都敢画?或者根本就不是称赞?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 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解析]①这是一个陈述句,带疑问词“什么”、“如何”的部分是“使他们懂得”的宾语。因此,前三个问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②第一个问号正确,是有疑而问,想寻求回答。“是……还是……”构成两选的选择问句,“勇气可嘉”与“什么都敢画”是一个意思,即属同一问,因此,第二、第三个问号改为逗号,第四个问号正确。“或者……只是……”构成两选的选择问句,因此第五个问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正确。③引号内是一个句子,只不过采

新东方在线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d10579257.html,/)网友分享用了倒置形式,而作为句末点号的问号应用在句末;因此,问号改为逗号,引号前的句号改为问号。 (二)难点二、引号的运用与引文末点号位置的确定: 1、普通词语不能滥用引号: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除此外,普通词语不能滥用引号。 例:④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97全国) [解析]去掉引号,并把最后一个逗号改为分号(强调层次)。因为句中的“海尔—波普”不是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也不是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加引不当,属于滥用。 2、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 例:⑤吴名早上跟我说:“他脚崴了一下,今天不能来上课了。” [解析]此处显然是间接引用(转述)。如果是直接引用只能是“我脚……不能来上课了。”因此,应去掉引号并改冒号为逗号。 3、加引范围要清: 例:⑥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94全国)

(完整版)七年级找规律方法总结

七年级找规律方法总结 有理数及其运算篇 【核心提示】 有理数部分概念较多,其中核心知识点是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乘方. 一、通过数轴要尝试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把抽象问题简单化. 二、相反数看似简单,但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等于0这个性质有时总忘记用 三、绝对值是中学数学中的难点,它贯穿于初中三年,每年都有不同的难点,我 们要从七年级把绝对值学好,理解它的几何意义. 四、乘方的法则我们不仅要会正向用,也要会逆向用,难点往往出现在逆用法则 方面. 【核心例题】 例1计算: 200720061......431321211?++?+?+? 例2 已知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A 、B 、C(如右图).化简b c b a a -+-+. 例3 计算:?? ? ??-??? ??-????? ??-??? ??-??? ??-211311 (9811991110011)

n=1,S=1 ① n=2,S=5 ②③ n=3,S=9字母表示数篇 【核心提示】 用字母表示数部分核心知识是求代数式的值和找规律. 求代数式的值时,单纯代入一个数求值是很简单的.如果条件给的是方程,我们可把要求的式子适当变形,采用整体代入法或特殊值法. 例 1 152=225=100×1(1+1)+25, 252=625=100×2(2+1)+25 352=1225=100×3(3+1)+25, 452=2025=100×4(4+1)+25…… 752=5625= ,852=7225= (1)找规律,把横线填完整; (2)请用字母表示规律; (3)请计算20052的值. 例2如图①是一个三角形,分别连接这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图②,再分别连接图②中间小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图③.S表示三角形的个数. (1)当n=4时,S= , (2)请按此规律写出用n表示S的公式. 【核心练习】 1、观察下面一列数,探究其中的规律:

物理选修1-1+知识点小结

知识点小结 一、物理学史及物理学家 1、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2、伏打于1800年春发明了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电堆”——最早的直流电源。他的发明为科学家们由静电转入电流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揭开了电力应用的新篇章。 3、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英国化学家斯旺为代表的一批发明家,发明和改进了电灯,改变了人类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习惯。 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用实验展示了电与磁的联系,说明了电与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对电与磁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预示了电力应用的可能性。 5、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奏响了电气化时代的序曲。 6、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他的理论,足以与牛顿力学理论相媲美,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 7、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被誉为无线电通信的先驱。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频率的单位。 二、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1、避雷针利用_尖端放电_原理来避雷: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避雷针上产生的感应电荷会通过针尖放电,逐渐中和云中的电荷,使建筑物免遭雷击。 2、各种各样的电热器如电饭锅、电热水器、电熨斗、电热毯等都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_来工作的。 3、在磁场中,通电导线要受到安培力的作用,我们使用的电动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工作的。

标点符号的种类和正确使用方法

佚名文章 不详点击数:689更新时间:2008-9-10 21:57:23 一、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 标点符号16种,这是1990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重新颁布的〈标点 符号用法》的最新数字。包括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胃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接号、书名号、专名号。 标点符号分点号和标号两类。下面分别叙述 [点号]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的语气。按照使用 的不同位置,点号可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1.句末点号 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顿。(1)句号(。) 句号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如: ①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 ②请把门关上。 ③今天我们必须回去。

④下课了。 句子无论长短,只要结构完整,意思独立的陈述句,句后都应用句号停顿。语气舒缓的析使句(如例②),有强调意味的陈述句(如例③),有时独词句元主句(如例④)表示xx语气时也用句号。 (2)问号(?) 问号用在一句话未尾,表示疑问的语气。1例如: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他是谁?从什么地方来? 使用问号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反问句和设问句都是无疑而问。前者只问不答,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 含在问句里;后者自问自答,以期引起读者注意,但二者均是疑问语气,因而句末都用问号。 例如: 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来回走在田野里寻觅野草来么?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②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 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未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用逗号;但有时为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 例如: 她是从四叔家里出去就成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

定义判断例题分析及规律方法总结 (2)

定义判断例题分析及规律方法总结 定义的陈述,一般都是相当严密的。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事件成立的必要条件以及陈述的最终落脚点即中心语都会在定义中给出明确的界定。应试者在阅读定义时,应首先标出关键词,然后再阅读下面给出的事例选项,看该事例是否符合定义中的规定,最终选择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 应试者应从给出的定义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要凭自己已有的定义、概念去衡量,特别是当试题的定义与自己头脑中的定义之间存在差异时,应当以题目中的定义为准。 该部分的出题模式比较固定,即给出一个假设为完全正确的定义,然后根据定义的外延设计几个事实选项,要求选出符合或者不符合定义的一项。 题型分类透析 例 1.知情权是指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该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根据上述定义,下面与知情权无关的是()。 A. 小丽是其父母从小自别人家抱养的孩子,长大后要求知道其生身父母 B. 为满足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某记者通过隐藏拍摄的方法跟踪拍摄明星生活 C. 高女士投诉某产品没有注明产品使用说明和生产日期

D. 英国公众坚持要求政府对凯利自杀事件做出一个交代 【解析】答案为B。定义必须明确“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A中小丽有权知道其生身父母,C中高女士有权知道产品的使用说明和生产日期,D中英国公众有权了解凯利自杀事件,而B中,某记者隐藏拍摄跟踪明星生活侵犯了他人生活的隐私权。 例 2.复句是指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复句的一项是()。 A. 最后的结果证明,不能仅仅依靠聪明才智,还需付出努力才会成功 B. 远山青翠,晚霞夕照,是这里最美的景色 C. 小张原来是个工人,他搞技术开发,是受了师傅的指点的 D. 树林里,三三两两的少先队员,正在分头采集蘑菇 【解析】答案为C。注意题干中“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根据主谓宾句子结构分析,A、B、D都是单句。 例 3.考试信度是指考试的客观性,指一个考试反映考生真实水平的程度。根据上述定义,对考试信度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A. 同一篇作文,王老师给了50分,李老师却只给了40分 B. 许多女生都没有答对这道有关足球比赛的题目 C. 考试这天天气特别闷热,使许多同学的发挥受到影响 D. 考前李老师押中了两道大题,考后同学们都很高兴 【解析】答案为B。注意“客观性”。A中同一篇作文相差10分,有失客观性;C中天气闷热影响同学发挥,有失客观性;D中李老师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完整版)高考常考标点符号归纳总结

高考常考标点符号归纳总结 沂源一中徐颖 (一)问号运用的三个难点: 1、在一个句子中用了疑问代词但全句是陈述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不能用问号,要用逗号;但选择问句句群(3个以上)的每一问都 要用问号。 3、问话中含有称呼语的,无论称呼语是在前还是在后,问号用在句末;成分前后倒置形式 的问句,问号不能跟着倒置到句中,仍然用在全句末尾。 例:下列标点运用哪些有错?请改正。 ①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文明?如何防止精神污染? ②先生到底是称赞我什么呢?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勇气可嘉?什么都敢画?或者根本就 不是称赞?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 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解析]①这是一个陈述句,带疑问词“什么”、“如何”的部分是“使他们懂得”的宾语。 因此,前三个问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②第一个问号正确,是有疑而问,想寻求 回答。“是……还是……”构成两选的选择问句,“勇气可嘉”与“什么都敢画”是一个意思, 即属同一问,因此,第二、第三个问号改为逗号,第四个问号正确。“或者……只是……”构成 两选的选择问句,因此第五个问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正确。③引号内是一个句子,只不过 采用了倒置形式,而作为句末点号的问号应用在句末;因此,问号改为逗号,引号前的句号改为 问号。 (二)引号的运用与引文末点号位置的确定: 1、普通词语不能滥用引号: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除此外,普通词语不能滥用引号。 例:④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97全国)

规律方法总结

规律方法总结 1.回归分析的理解 回归分析是处理变量相关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它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确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相关关系,如果有就找出它们之间贴近的数学表达式; (2)根据一组观测值,预测变量的取值及判断变量取值的变化趋势; (3)求出回归直线方程. 2.最小二乘法的理解 (1)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有效的求回归方 程的方法,它保证了各点与此直线在整体上最接近,最能反映样本观测数据的规律. (2)最小二乘法估计的一般步骤: ①作出散点图,判断是否线性相关; ②如果是,则用公式求a 、b ,写出回归方程; ③根据方程进行估计. 3.线性相关关系强弱的分析与判断 对于变量x 与y 随机抽取到的n 对数据(x 1,y 1),(x 2,y 2),…,(xn ,yn ),利用相关系数r 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的强弱,样本相关系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n i i r y y x x ----= ∑ 当r >0时,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当r <0时,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 |r |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 |越接近于0,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通常,当|r |大于0.75时,我们认为两个变量存在着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4.独立性检验的应用 (1)利用独立性检验来考察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系,并且能较为准确地给出这种判断的可靠程度. (2)具体做法是:根据观测数据计算由公 2 2 ()()()()()n ad bc K a d a c c d b d -=++++ 验随机变量的观测值k ,并且k 的值越大,说明“X 与Y 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3)利用以下数据来确定“X 与Y 有关系”的可信程度. 如果k >10.828,就有99.9%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系”; 如果k >7.879,就有99.5%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系”; 如果k >6.635,就有99%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系”; 如果k >5.024,就有97.5%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系”; 如果k >3.841,就有95%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系”; 如果k >2.706,就有90%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系”; 如果k ≤2.706,就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X 与Y 有关系”.

标点符号使用规则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一、类型(常用的16种): 1、点号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 句内点号,句末点号。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 句号(。)问号(?)感叹号(!)(也表现句子性质和作用) 2、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引号 括号、 书名号 破折号、 省略号、 着重号、 连接号、 间隔号、 二、常见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1、顿号(、)分隔的只能是词或短语。 例如:该机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性能稳定、操作方便。 * 顿号其他要注意的地方: 使用顿号隔开的并列词语,一般最后两个之间应用“和”连接。并列的阿拉伯数字之间和并列的外文序号之间的停顿,应用西文状态的逗号而不用顿号。 2、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1] 复句中,分句内部或分句之间,经常用逗号。 例如: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若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干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2] 句子主语较长,或主语虽短,但需强调时,或主语后带有语气词时,主语后面要用逗 号。 例如: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 [3] 句子谓语是主语短语,主语后面有时要停顿,就用逗号。 例如:这样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 [4] 句子宾语较长时,前面用逗号。 例如:我记得,她那时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姑娘。 [5] 状语的句首,状语之后用逗号。 例如:眨眼间,岗尖岗尖的四大堆柴草已经准备好! [6] 用在倒装句子成分之间。 例如:出来吧,你们!(主谓倒装)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定语后置) 我们的祖国正高速度地向前跃进,沿着胜利的道路。(状语后置) [7] 用在并列词组之间。 例如: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五大哨口。

北师版数学高二-选修1-2教案疑难规律方法

1 学好复数三体会 复数系是高中阶段对原有的实数系的一次大扩充,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复数的概念、复数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现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 一、一个核心 复数问题实数化是解决复数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最终都统一到a +b i(a ,b ∈R )这一代数形式上来. 二、三个热点 1.注意扩充后的实数系与其他数系的联系 正整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之间用集合关系可表示为N +N Z Q R C ,且还有R ∪{虚数}=C ,R ∩{虚数}=?,Q ∪{无理数}=R ,Q ∩{无理数}=?. 2.注意复数相等的条件 复数z =a +b i(a ,b ∈R )是由它的实部和虚部唯一确定的,两个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复数问题实数化的主要方法,注意前提条件是a ,b ,c ,d ∈R .若忽略这一条件,则不能成立. 3.注意复数的几何应用 复数z =a +b i(a ,b ∈R )与平面上的点Z (a ,b )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与向量OZ →一一对应(其 中O 为原点);在解决有关复数问题时,可以利用复数加减的几何意义和向量的几何表示在复平面上结合图形进行解决. 三、四个策略 1.复数相等策略:主要用于解复数方程,一般都是求其中的实系数(参数)值,在应用时,首先要看参数是否为实数. 2.分母实数化策略:在进行复数除法或解答与复数商有关的问题时,一般采用此策略,通过分母实数化,把求商的值或商形式的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离开来,复数分式的分母实数化类似于无理分式的分母有理化. 3.点、向量策略: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一一对称,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是点的横、纵坐标,因此,我们可通过复数实部和虚部的符号来判定复数对应的点所在的象限.我们又可以把复数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难点一、问号的运用的三个难点: 1、在一个句子中用了疑问代词但全句是陈述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不能用问号,要用逗号;但选择问句句群(3个以上)的每一问都要用问号。 3、问话中含有称呼语的,无论称呼语是在前还是在后,问号用在句末;成分前后倒置形式的问句,问号不能跟着倒置到句中,仍然用在全句末尾。 例:下列标点运用哪些有错?请改正。 ①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文明?如何防止精神污染? ②先生到底是称赞我什么呢?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勇气可嘉?什么都敢画?或者根本就不是称赞?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 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解析]①这是一个陈述句,带疑问词“什么”、“如何”的部分是“使他们懂得”的宾语。因此,前三个问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②第一个问号正确,是有疑而问,想寻求回答。“是……还是……”构成两选的选择问句,“勇气可嘉”与“什么都敢画”是一个意思,即属同一问,因此,第二、第三个问号改为逗号,第四个问号正确。“或者……只是……”构成两选的选择问句,因此第五个问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正确。③引号内是一个句子,只不过采用了倒置形式,而作为句末点号的问号应用在句末;因此,问号改为逗号,引号前的句号改为问号。

(二)难点二、引号的运用与引文末点号位置的确定: 1、普通词语不能滥用引号: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除此外,普通词语不能滥用引号。 例:④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97全国) [解析]去掉引号,并把最后一个逗号改为分号(强调层次)。因为句中的“海尔—波普”不是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也不是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加引不当,属于滥用。 2、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 例:⑤吴名早上跟我说:“他脚崴了一下,今天不能来上课了。” [解析]此处显然是间接引用(转述)。如果是直接引用只能是“我脚……不能来上课了。”因此,应去掉引号并改冒号为逗号。 3、加引范围要清: 例:⑥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94全国) [解析]此句俗话应为“礼多人不怪”,因此“嘛”字应放在单引号之后,因为它是说话人的语气词。第二个冒号去掉,后一个单引号移到“怪”字后;改后的后半句为“……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4、引语末标点位置的确定:A、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B、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C、特别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