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上帝给中国人的应许
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深度佳文)

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深度佳文)「天、地、人合一」,即是我们最高信仰。
「文化与自然合一」,则是我们的终极理想。
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质没有展衍出宗教文化是指某一大群人经过长期的生活积集而得的结晶。
此项结晶,成为此一群人各方面生活之一个总体系,其中必然有他们共同的信仰与理想。
今天我讲中国文化中之最高信仰与其终极理想,乃是要从文化全体系中而获得此认识。
中国文化有一特质值得我们注意——在中国文化中没有展衍出宗教。
佛教、回教、耶教(基督教)都在中国社会传布,佛教尤其盛行。
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也有其甚大之贡献与影响,但中国文化自身却没有产生一种宗教。
古代各民族,差不多文化一开始就有他们的宗教,而中国一向没有。
但中国人虽无宗教,而确有其所信仰。
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有一套共同信仰而却不产生宗教?为什么各种宗教都能跑进中国社会,而且跑进中国社会以后,其相互间会不发生冲突?在其他民族中,常因两个宗教碰头引起冲突,甚至发生战争,那些战争可以蔓延扩大,历久不得解决,而在中国独不然。
中国人可以有信仰而无宗教,中国社会可以异宗教并存而不起冲突,这些都是极值得我们注意研究的。
“赞助天地之化育”人与天地鼎足而三我们今天简单来讲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
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
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庸》上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这说明了中国人最高信仰之所在。
人能「赞天地之化」,还能「赞天地之育」。
一切宗教只说人要服从天;佛教则说人要皈依法;现代科学则要凭人的智慧来征服自然;都不说是要来「赞助天地之化育」。
中国人理想,则人在天地间,要能赞助天地来化育,这就是我们人参加了这个天地,与天地鼎足而三,故曰「与天地参」。
而最后成为天、地、人之三位一体。
易中天:文明与信仰

易中天:文明与信仰新朋友点标题下方“博古论今”轻松关注!来源:易中天在厦门大学的演讲一、真正的中国情人节上巳是什么节?中国情人节。
不对吧?中国情人节不是七月七吗?错!这是没文化的人在误导群众。
其实牛郎织女的故事,主题不是爱情,而是男耕女织。
因此在这天要进行劳动技能的竞赛,叫乞巧节。
再说了,七月七,热死人,哪有心思谈恋爱?三月三就不一样。
暮春时节,植物发芽,动物发情。
所以周代规定,这一天男男女女可以到河边踏青,合法地自由恋爱,私定终身。
读一读《诗经》中的《溱洧》就知道,女孩子看中哪个男孩,就会邀请他一起到河边去玩。
如果两人情投意合,还会相互赠送芍药花。
这可真是东周版的《花儿与少年》。
显然,三月三是情人节,七月七是劳动节。
现在言归正传,进入今天的话题:文明与信仰。
二、文明是一个历史概念首先还是要正名。
这里说的文明,不是文明礼貌的意思,而是一个历史概念。
人类诞生之后,先经过了漫长的野蛮时代,然后才进入文明时代。
这两个历史阶段,分别叫做史前史和文明史:史前史:有文化无文明;文明史:有文化也有文明。
那么,文明史与史前史的分界点在哪里呢?国家。
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只要建立了国家,就进入了文明史。
这又必须再追问:建立国家的标准是什么?城市。
城市之前的居住区叫什么呢?聚落。
比如我们福建的土楼。
聚落—城市—国家—文明。
这就是路线图。
因此,人类文明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而来的,叫第一代文明,也叫古代文明。
第一代文明有六种:在第一代文明基础上建立的叫第二代文明,也叫古典文明,它们是:以上五个都建立在公元前。
公元后主要有四个:另外,西方学术界认为还有第三代:西方现代文明。
这个观点,仅供参考。
当然,文明可以有三代,只不过现代文明不该只有西方一家。
纵观三代文明,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三个唯一:1、第一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2、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没有信仰的;3、没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
对于上述结论的证明是:苏美尔、古埃及、印度河、克里特、奥尔梅克五种古代文明都湮灭了;玛雅、希腊、波斯、罗马等古典文明也湮灭了;印度、日本和俄罗斯文明延续至今,但没有世界性;阿拉伯文明发展为伊斯兰文明,有世界性,也有信仰。
西方宗教文明

一、宗教与哲学之异同宗教通常被理解为“人与神的联结”,神后来被解释为“人格神”、“非人格神的灵性存在”或“终极实在”,而“联结”历史上曾被解释为“信仰”,现在也可以理解为“体验”,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理性论证”,如神正论者所做的那样;但是在现代神学的层面,为适应各种经验科学和理性思维所取得的最新成就,传统宗教中的核心概念“神”不再被信仰成为“绝对外在的超越性”或“绝对他在性,’: the absolute otherness,①而是人主体性情感的最高表达,即蒂利希所定义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的表述”the expression of the ultimate concern 所谓“无限性”或“终极性”都是人类思维所赋予其对象的一种极限性的“形容特性” attributes,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理性逻辑和情感色彩;因此,在对于宗教的核心概念,无论从思维或情感的表述方面看,都与哲学的思维方法论和目的论相关联;这就涉及到了哲学的问题;哲学在西方语境里是被当作“宇宙论或世界观”、“知识论或方法论”及“目的论或人生观”这“三论”的综合,中国人也喜欢将此“三论”概括为“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学问”,因为将“世界观”与“人生观”表达成一种关联性的“学问”,知识论自然也就包含在里面了;当然,用中国文化的传统术语讲“哲学”就是“寻根问底”和“安身立命”的合一;由于西方哲学出现了近代以来的“知识论转向” epistemologicalturn ,哲学自然又被极为概括地总结为“对一切存在的反思”,这自然就包括对宗教的反思;这又从哲学方面涉及到了宗教的问题;因此,无论是讨论宗教或哲学,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总括地讲它们之间的异同;一是具体地讲它们在各种文化传统中的具体演变情况.先讲宗教与哲学之异;这种相异的一个最基本方面是其信仰或思考的对象的性质:宗教信仰的对象其性质多有信仰者所想象的成分或特质,甚至多半是幻象或扭曲的想象所致,其中满足了信仰者的主体情感需要,如“义神”或“爱神”所具有的各种超越物理性质的“神迹”和表达伦理信息的“牺牲精神”;宗教所反映的世界基本上是经验世界,只不过其在描述经验世界时加进了许多缺乏或扭曲经验世界真实性的成份,这即是宗教现象中常见到的“颠倒了的世界观”或“幻象的反映”,即将经验世界中的存在者幻想化或神圣化后再用以解释经验世界;这个反映的对象正与科学所反映的对象相等,但科学是真实地反映或实证经验世界中的存在物,所以,宗教与科学在这方面的冲突要大于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冲突;而哲学所反映的世界或其思维的客体是一种逻辑上的宇宙观,即经验世界加可能性世界,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至大无外”的存在者,是一种建构在思辨理性之上的逻辑本体,西哲亚里士多德名之以“反思的思想”,中国哲人则名之以“道”;作为一种思辨客体,与宗教的信仰客体一样,它同样也不同于“科学”的对象一作为实验对象的存在者;“为道日损”和“为学日益”是中国人对哲学与科学之间在对象方面所做的区别,同样也是哲学与宗教在对象上的区别;由于哲学的对象是逻辑的观念,而不是经验的事实,所以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冲突远不像宗教与科学那样明显,甚至也可以说根本没有冲突;中国儒家的经典中庸里有句话很好地解释了哲学与科学并行不悖的观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里的“大”是作为哲学对象的逻辑宇宙,即“要多大有多大”,“万物”是科学的对象,“道”是哲学的对象,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是“小德川流”和“大德敦化”,“德”是通假字“得”,表达“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所谓“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管子·心术上因此在“道”的统领下,表现在万物中的“德”和“大德”之“道”就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相比之下,在西哲柏拉图的思想里,宇宙万物的存在被分成“理世界” world of ideas和“经验世界”world of facts两个不同的部分,前者完美,后者拙劣,同样亚里士多德也将科学与哲学分成“形而下学” physics和“形而上学” metaphysics之间的关系,它们也有逻辑上的前后、高低之分;之后西方基督教的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就延续了希腊哲人的这种二分理论,形象讲就是“灵肉二分”,把“神灵”凌驾于“肉身”之上,自然也就把宗教凌驾于科学和哲学之上了;但实际上,哲学的宇宙观是一种超验的抽象概念,它并不直接否定宗教或科学的实在概念的价值,而是从一个永恒的方向引导和激发宗教观念的演变和科学思想的创新;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应该说很早就避免了类似的冲突或悖论,使中国思想史上没有出现激烈的宗教神学与科学或哲学之间的尖锐对立和冲突;这是宗教与哲学是否能够区别自己不同对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哲学这种与宗教和科学对象上的相异性可以在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中找到许多有趣的例证;当然,对于西方宗教核心的上帝概念的解释—如“造物主”creator和“立法者”law-giver ,我们在西方思想发展的历史中也可以发现其所受到的哲学的逻辑观念的影响,如从“物理性质的牺牲”演变为“精神性质的祈祷”,从“先知的启示”变成“因信称义”,从“原罪的洗礼”变为“基督式的自我救赎”等等;宗教与哲学另外一个相异性表现在其不同的方法论上;我们通常说“宗教在于信,哲学在于思”就是针对二者知识论或方法论的特性和意义方面说的;哲学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辨;而宗教强调建立在体验或幻想上的信仰,即哲学重“思辨”,宗教重“信仰”;这种方法论的差异也见于神学家们对宗教的独特认识:即以信仰为主,以思辨为辅,其“‘以信仰为理解的基础’ Faithseeking understanding的精神,从亚力山大的克来蒙Clement of Alexandria提出,经过奥古斯丁Augustine阐释而延续下来成为基督教知识分子的一种主要传统,其意为:基督教知识分子所理解的往往是他们所信仰的东西,其特点是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引人基督教的信仰传统;到19世纪新加尔文运动兴起之后,其基本精神已定型:即基督教知识分子的责任是以信仰主义的立场来探究知识问题,而不是离开信仰主义的神学传统,即神性的简单性原则或信仰主义的原则来思考一切学术、政治和社会问题;; }t} rtz,一”,’但是,即便有哲学的理性因素,就方法论的意义讲,以信仰为理解的基础,则理解只能限于已经被信仰的客体,那当然就是加深对上帝的理解,其结果可能沦人“迷信”,即“信仰太甚必然窒息理解的主体性”;这是宗教信徒的精神生活中常见的危险;与之相比,哲学则是以“理解为本,以信仰为末”,是先理解了再信仰,其本质是强调人的理性主体意义,其结果可能完全排斥宗教式的信仰,即“理解太甚必然排斥信仰”;因此,从方法论讲,哲学与宗教正好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异性,甚至是排斥性;这是西方文明中宗教与哲学关系所固有的特征,即权威教父哲学家德尔图良Tertullian所谓的“雅典相异于耶路撒冷一如柏拉图的学院相异于保罗的教堂”;但是,在中华文明体系里,宗教与哲学在方法论上并不是特别地相异,“天人合一”能够将“寻根问底”与“安身立命”综合成一个相融的命题,这与西方宗教“神人相分”和哲学“理世界与物世界相分”的特点确实不同;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在他的思想里,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前提就是理性,是独立自主的思想,不过中国人认为理解源于‘`L",所谓‘`L之官则思”,‘}L"思”和“立命”即能将理解与信仰合成一个命题;西方人的哲学理性和宗教信仰在方法论上的区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完全可以是相容的命题,所以不少西方学者以及追随他们的某些中国学者也都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儒释道三家既可以视为宗教亦可以视为哲学,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它们既非宗教亦非哲学;前者是看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后者只看它们的相异之处;二、"2H”与“天人合一”如果说整个西方文明的传统是一个“2H”统一的传统,即“Hebrew religion"希伯来人的宗教和“Hellenistic philosophy"希腊化时期的哲学,那么,它们的宇宙论都被基督教综合成了一种设计论或机械论的宇宙观;圣经开篇就讲上帝“无中生有”地制造宇宙万物,一如柏拉图哲学将宇宙万物解释成绝对理念的“拙劣仿制品” poorcopies和普罗提洛新柏拉图主义中的“多”对于“一”的绝对依赖性,这样,以上帝或者逻各斯所代表的“宇宙单元”或如莱布尼兹的“前定和谐”,就成了宇宙观的核心和人生观的价值追求,表达了哲学家所理解的生命的全部含义;照罗素的说法,“中世纪神学原是希腊才智的衍生物;旧约中的神是一位权能神,新约里的神也是个慈悲神;但是自亚里士多德,下至加尔文,神学家的神却是有理智力量的神;即偏于政治的“义神”、偏于伦理的“爱神”和偏于哲学的“理神”;可见,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对于“神”的理解表达的正是“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统一”,自然也表达出“2H"的统一;依我看来,从统一的立场讲,犹太教时期的神可以称为“义神”以“上帝的选民”和“应许之地”所表达的哥们义气的那种神,不够真正宗教求善的涵义,所以斯宾诺莎称其为“神学政治论”一这个新的哲学解释给他自己惹来了杀生之祸,柏拉图思想中的神就是“理念神” the holyidea reflected universally in all poor copies,宇宙万物皆神圣理念之拙劣衍生品,基督教的神是“爱神” universal love:博爱成为三种民众的必然选择和精神追求:那些不为罗马市民法一基督教形成之后才产生了万民法一保护的千百倍于罗马市民的帝国臣民,那些成千上万的处于犹太教之外的“非上帝的选民”,那些属于“一多关系”中的绝大多数在柏拉图的宇宙论中以铜和铁做成的农民和艺人,经院哲学的“理性论证之神”,斯宾诺莎的“宇宙万物自然之神”,康德的“道德自由之神”以及佛洛伊德的“人类心理之神”,这些多元性质的“神”代表了多元和历史发展的宇宙观,同时也反映出相应的人生观,即生命哲学;如果这个观察可以成立,则我们可以概括出神的三个基本特点就足以将“宇宙观与人生观统一”的哲学的奥义揭示出来;这三个特点分别是“造物的上帝” creator ,“制定规律的上帝”law-giver和“救赎人类命运的上帝”savior;这三个特点在“二希”传统中可以解释哲学与宗教在思想上的相互补充关系,同时也很可以与中国哲学的特点相互借鉴和发明;中国学者传统上都喜欢以司马迁的人生哲学为自己学术使命的参照系,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报任安书如果按照范文澜先生的说法,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一种“史官文化”,即“左史记言,言为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汉书.艺文志,则其哲学即为“春秋大义”,这是中国人生理想成为“义人”的标准,所以,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上作为中国“义人”或人生哲学典范的“圣人”的标准和前提都是宇宙论的一天,但它却是与人生哲学和谐交融的,所以用不着特别地标志其为“绝对他在”或“超越性的理念”,中国人的宇宙论化生出万物完全是出于善意和生命情感,不是靠神迹和客观规律;所以它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统一就被顺理成章地解释成为“天人合一”,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就自然地包含在宇宙论里,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周敦颐通书·志学;但是,我们从柏拉图的“理世界”或基督教的"creator" , "law-giver”和“savior”里面很难找到类似中国天人和谐那种类型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统一性;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代表人的主体性的生命哲学往往要经过革命性的反叛才能被揭示出来,如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和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它们必须要将传统世界观中“绝对他在性”的神圣权威解构之后,才能确立人的主体性生命意义;由于西方传统的宇宙论的超越性、客体性和绝对他在性,生命的主体性意义总是被抑制或蔑视的,这就使得强调主体性的思想特别受到推崇,如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康德的“自由意志”以及克尔恺郭尔的“真理就是人的主体性” truth is subjectivity,不过,可悲的是,像克氏这样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存在主义大师仍然不敢说这是自己的独立见解,而是将它追溯到拿生命去唤醒人们主体自觉的苏格拉底:“对于克尔凯郭尔而言,‘外在地在那儿’的只是‘一个客观的不确定性;’无论他对柏拉图的批评是什么,他的确从苏格拉底对无知的断言中找到了这种真理概念的一个好例子;因此,他说:‘因而苏格拉底的无知正是这一原则的表达,即永恒真理是与存在着的个体相关的,而苏格拉底始终以他个人经验的全部热情持有这一信念;”’①在西方这种机械论和设计论的宇宙观下面,宗教徒的生命意义是信仰上帝,爱上帝,最终等待上帝的救赎,而哲学家的意义则是认识上帝所制定的规律,按照认识到的客观规律而理性与自由的生活;这两者形式上确实有些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在“神人对立”或“客主对立”关系中来确立主体的人的有限意义;这一特点,即便我们拿“近代哲学之父”the father of modern philosophy笛卡尔的篇言“我思,故我在”来分析也是这样;从表面上看,“我思”是在确立主体的人的独立思想地位,但是实际上,他只是在拿“思考客观真理”与“感官经验的客观真理”作比较,以见理性的思想比感性的直觉更容易获得客观真理,而我的思想的对象本身仍然是一个以外在的上帝为代表的绝对客观真理:“我们理解为至上完满的、我们不能领会其中有任何包含着什么缺点或对完满性有限制的东西的那种实体就叫做上帝Dieu丫,,3 P162因此“在上帝的观念里,不仅包含着可能的存在性,而且还包含着绝对必然的存在性;因为,仅仅从这一点,他们绝对用不着推理就可以认识到上帝存在;;3 P164’既然上帝已经作为一个无限完满的客观真理而存在,“我思”的结果无论如何是不能超越它的,充其量只能无限地接近它,因为它是“我思”的最高标准和思考者的最终人生目标;正因为如此,西方人所能给予笛卡尔的最高赞誉也只是说他是一个“二元论”者,上帝的那一元是绝对不能动摇的,而笛卡尔这一元只是史无前例地肯定了“我思”的主体性地位,但其存在仍然以不削弱上帝作为绝对真理和思考的终极的标准那一元为前提;三、宗教与哲学的人文价值无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如何相异,宗教与哲学都有人生论的共同议题;大体上说,宗教方面所体现的人生论的议题是“天国”的外在救赎,即上帝的末日审判;而哲学的人生论的议题则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充分实现,即人的全面自由;这类议题正好反映出了宗教与哲学各具特色的人文价值;大体上讲,哲学从一个永恒的角度来看待一切存在物的发展、演变,这是由它的“反思的思想”所具有的无限灵活性所决定的;而宗教也似乎是从一个“永恒”的角度看待“一切存在物”的演变,但它所谓的“永恒”和“一切存在物”都是在对经验世界中的存在物作幻想的类比而形成的,如以“天国”折射“人世”,以“永生”折射“长寿”,以‘她狱”折射“苦难”等;而在哲学的最高概念中只有超验的“理念”、“物自体”或“绝对精神”等;但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领域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宗教与哲学相同的一面,即两者都十分关注诸如生与死的意义、善与恶、美与丑、秩序与自由等;对于这些共同的方面,尽管哲学对它们的解释有思与信的差别,但它们对人类所提供的“安身立命”的功用却是相同的;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大学讲中国哲学简史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4 P1’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他又给哲学下定义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m 4 P4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一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现在引用它,只是要标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4 P8’他在这里是参照西方思想所做的解释,西方的宗教本来的功能是“为道”的,即所谓“哲学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中给宗教所确定的功能,现代美元上的标记“我们信赖上帝”In God We Trust就是将宗教信仰视为其社会生活的价值基础:“关于美国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美国人自己的概念中,他们大多数都是基督徒,他们和许多非基督徒都认为,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犹太一基督教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堂是公民美德的孵化器”;①仅从宗教的伦理功能来看,它应该与日益的、积极知识的科学传统不相干,而是与日损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哲学相互关联;可是,在西方的中世纪,宗教则没有格守好自己的职责,经常犯规,侵袭哲学和科学的领地,甚至凌驾于它们之上,将科学和哲学视为自己的“脾女”和“仆人”;启蒙运动之后,这种“思想犯规”的情况已经得到很大纠正,当时激发西方人纠正宗教思想“犯规”的重要启示就是来自于中国的思想传统,即天和人不是主人和奴仆,绝对他在和受造存在,神圣客体与世俗主体之间的对立关系,而是合一的相容关系;这一点给了西方的启蒙运动新的“人本主义”启发:中国人的心可以是知识的本体,也可以是信仰的本体,理性与情感,理解与信仰可以由人的心得到统一;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给了西方近代哲人深刻的启示,使他们从“道成肉身”和“因信称义”的宗教观念中转化出新的人文信息,这些信息很多都被运于解释主体性的自我救赎和世俗性的天赋人权;因此,根据中西思想的同异比较,我们大体上还是可以说:宗教与哲学的异同关系可以总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它们涉及的领域有“大小”之别; 一是它们进人自己领域的思想方法有“思”与“信”之异;宗教的领域一般不超出人类的经验世界, 而哲学的领域往往在经验世界之外还有可能性世界,在经验世界之内,古今中外一切的宗教现象也是哲学思考的领域之一部分,而哲学的可能性世界则不在宗教建立信仰的领域里;在思想方法上,宗教要求其信徒对最高的神圣存在者,无论是人格性的上帝还是绝对灵性存在,都呈献不假思、索的虔诚;而哲学对宗教所谓最高存在者一定要诉诸理性之思考:最高存在的证据何在如何证明此证据的可信性最高存在的本质定义与经验事实有无逻辑矛盾,如神之全善与人世之恶当作何解释这些出自思想的问题都是哲学反思的对象,哲学家们视其为生活的乐趣;这是它们从宇宙观与知识论的关联中所转化出来的人生价值观或人文价值取向;在东方的文化传统中,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其特点是两者之间的若即若离,界限模糊; 我们知道,作为印度婆罗门教最早的经典之一的奥义书 Upanishads 既可以看成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教义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它们在哲学方面的基础;它是印度最古老的吠陀Veda,形成于公元前2000一1000年之间经典的最后一部分,其中所宣传的“梵我同一”和“轮回解脱”等概念是具有宗教意味的,而其对于物质存在的原素论的解释和对社会伦理的乐生论的解释,又是具有哲学方面的人文主义意蕴的;因此,奥义书既是古印度的宗教经典又是其哲学经典;特别是在公元前后,在奥义书的基础上,形成了着名的印度教正统的哲学流派“吠檀多派”Vedanta 佛教的传统也可以分成哲学和宗教两个相互交融的层面:作为宗教的佛教和作为哲学的佛学;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thaGautama或称释迪牟尼Sakyamuni本人展现出来的乃是其哲学思想,倒是后人把他的思想和探索人生意义的行为改造成了宗教中的教义和奇迹故事;此后,作为宗教传统的佛教在南亚、东南亚、中国西藏、中国内陆、朝鲜、日本等地得到传播,其特点是强调修炼、戒律、出家及庙堂等形式,也是其宗教传统中人文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作为哲学传统的佛学也在印度、中国、日本等地得到传播并在历史上形成了大乘佛学Mahayana ,龙树 Nagarjuna 创立的中观派Madhyamika ,在中国、日本和美国西海岸的禅宗等,这些新宗派在创新方法论的同时也揭示出了独特的人生论的意义;中国儒家的传统也是这样;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本来也是继承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宗教中的神话传说、巫术思想等而形成的;在孔子的思想里,既有属于他自己创新的、具有哲学意味的仁义道德思想,也有古老的文化传统中沿袭下来的、具有宗教意味的天命鬼神思想;在这个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体系里,中庸中的天赋人性论、孟子的“养气”、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宋明理学家致良知的修养功夫②、康有为的“孔教”运动、钱穆用火珠林法卜“国运”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敬天祭祖”的传统,都是在表达儒家思想在宗教层面的人文含义了,所谓“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当然,儒家传统也有明显的哲学层面。
以色列的历史真相,见证了神是宇宙的主宰,神掌管历史,他的预言从不落空

以色列的历史真相,见证了神是宇宙的主宰,神掌管历史,他的预言从不落空。
? 定期推送与信徒相关的灵性启示,圣经故事,查经分享,圣经生活等诸多优质内容,专注信徒间的属灵分享与属灵生活。
主与我们同在,阿们!本文看点1.1901年至1990年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17%是犹太人。
2.战斗持续了4天,埃及死亡1.15万,而以色列只有300人阵亡。
3.以色列复国的前前后后,圣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许多清楚的预言。
以色列的历史真相令人辛酸而震撼以色列:上帝应许之地,犹太人的皈依地。
一个看似动乱,却无比稳定安全的国家;一个被周边国家敌视,却高度发达的国家;一个沙漠覆盖三分之二,却创造农业奇迹的国家;一个如此美丽,如此优秀,如此神奇的国家。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为强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最高的国家,属于发达国家;拥有该地区管理最良善、对财产权利保护最佳的经济体制。
以色列对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贡献也相当突出。
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产业上的贡献都相当杰出。
以色列的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其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相当知名。
以色列研发的“苍鹭”无人机,载重一吨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建国,人口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这个仅有1000多万人口的民族,尽管人口很少,却是世界上最聪明、最神秘、最富有的民族,《圣经》就是上帝籍着犹太人记录下来的传世经典。
任何一位稍微了解以色列的人,都知道这个苦难的民族,在千年的漂泊迁徙中,在饥饿和苦难、杀戮和欺侮的磨难中,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没有倒下,并且在逆境中砥砺发奋、发展。
今天,以色列人可以在沼泽,荒芜土地上发展渔业,贫瘠不堪的丘陵已被改造成整齐平坦的粮田和果园,变成了世界上农业最富饶地之一。
荒凉的沙漠地变成了片片绿洲,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古老、凄凉和到处断壁残垣的废墟中,新型的现代化城镇星罗棋布,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学习敬虔的思考

面前又再次弃绝 了耶稣吗 ? 回顾 过去 ,我 们 发 现无论过 去还是 现代的教会 中,上 帝赐给 牧师的这种权柄常常掌握在那 些混在 上帝的子 民中,四 处迎合想 辖制人 灵命 的暴君 手中,他 们试 图让 我们 的信 心根据他 们 的决定 而起伏 .就 是说 ,不 管他们决定什 么 、赞 同什 么 、责备什 么 ,我 们都 当发 自内心 的接受 ,赞 同或 责备 。他们 主 张 的原则就是 :教 会 的权威等 同于圣经的权威 。他 们希望我们 的 良心顺服在他们 的 权威 之 下 ,这 样他 们不 管制定什 么法令 ,我 们都 必须顺服 .但 我 伐 要知 道 任何 人 的权威都 当接 受 上 帝 圣 言 的判 断 .在 14:2930)保 (林 前 罗教导哥林 多教会 ,当 两三个先知讲道的时候 ,“其 i辨 余 的就 当慎 思 。 .若 旁边坐着 的得 了启 示 .那 先说 话 的就 当闭 ” 口不 言 。 我们从 圣经 的赛 5⒍10△ 1,耶 ⒍13,1⒋ 14,结 2⒉25~6等 等经 文中都 可以看到上帝对先知 韵责各 ,即 使是今 天 ,我 们肴到丰 牧师心 中所 酝酿 的也并不都是真理 。若他 们是确 保教 会的平安就 是 好的,因 为他们 的职分就是保 守教 会 .然 而对于这些牧师我们 也 当要加 以分辨 ,免 得我们盲 目地把那些称 为牧师的人视 为牧师。 另外 ,我 们 从 现实中看牧师们 的生活,看 他们是 否在 生活 中行 出 了 他们所讲的道 。也可 以加 以分辨 。因为没有行 为 的信 心是 死的 , 他 没有践行 的信 仰是没有 生命 力 的。乐 们的生活应 当是 以简朴 、中 道 、节俭和谦卑 为主。上 帝那永恒不变的律 法禁 止他们 寻求肮脏 钱 ,禁 止他们 贪财 ,吩 咐他 们要满足 自已的所得 。(提 前 ⒊3)过
更美的家乡

《希伯来书》11章十,十六节 十三章十四节
• 《希伯来书》11章中说:“亚伯拉罕因着信,蒙 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 哪里去。……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 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 是在天上的。”这些身体上的流浪者们在荒漠中 行走的时候,他们心里却是踏实的,他们的灵魂 是平安的,因为他们相信上帝与他们同在。他们 有“所望之事的实底”,有“未见之事的确据”。 这与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处境真是天壤之别。这 段故事清楚地写在古老的圣经上,至今是我们人 类生命道路上的楷模。圣经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 子。古人的见证“像云彩一样围绕着我们”,启 示着现代人如何去“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中唱到:“千万里 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剧中人好像并不 清楚他要追寻的是什么。“我已经不再是我,可是你 却依然是你” • 当我仿佛实现了一个个儿时的梦想时,却深感整 个生活并不是我原本真正想要的。我的内心陷入 极大的失望和无助。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本能地 去追求一切更真、更善、更美的事物,但常不知 道那真、善、美的标准是什么,源头在哪里。于 是,当我们终于达到这个世界崇尚的某些目标时, 却发觉那真、善、美还是离我们很远,甚至越来 越远。这时,不管我们身居何地,我们的灵魂仍 然在这个世界上流浪,找不到何处是家。
“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 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为 他们预备了一座城。”(来11:16) • 那个在天上的应许才是每个蒙召的基督徒毕生仰 慕的家乡。牧师在与我们讨论什么是天堂的时候, 曾说到:天堂就是上帝与人同住的地方,是一个 华美的地方;在那里,上帝要擦去人的眼泪,不 再有死亡,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启21: 3-4)。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体会到有上帝与我 们同在时,也许就已经尝到了一点天堂的滋味, 就应该有一点身在更美的家乡的感觉。那是我们 生命最理想的归宿,那里有真、善、美的源头: 上帝。如果我们天天思念这个更美的家乡,我们 的生命就一定能活得更精彩 • 愿我们同得一个更美的家乡。
都是亚伯拉罕的错

都是亚伯拉罕的错张成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发生后,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一篇的文章。
这篇文章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标题:“都是亚伯拉罕的错”。
正当全世界都非常关注911的事件,很多人也在尝试去分析,想要明白这一切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有些人说,这是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的不公平政策所惹下的祸。
有些说这是回教和基督教国家之间历代仇恨的具体化。
众说纷纭,很多人借着911事件大发言论。
很明显的,这一位作者也不甘后人,趁机发表自己的谬论。
可能你会问:911事件怎么会跟亚伯拉罕有关系呢?到底911事件又是如何跟亚伯拉罕扯上关系呢?根据这一位作者, 911 事件其实是亚伯拉罕一手惹出来的祸。
原来事情原由是这样的:如果你熟悉旧约圣经的话,你肯定知道上帝给予亚伯拉罕的应许的故事。
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是一位不能生育的妇人。
所以亚伯拉罕一直都没有儿子作为他的继承人。
在亚伯拉罕75岁那年,有一天,上帝向亚伯拉罕承诺要赐給他一个儿子。
于是亚伯拉罕就等啊等的,一直等到了八十五岁,上帝所应许的儿子还不见踪迹。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开始沉不住气,她决定将自己的使女夏甲送给亚伯拉罕为妾。
这样他们就可以透过夏甲来传宗接代。
于是亚伯拉罕就接受了撒拉的建议。
后来亚伯拉罕就从夏甲得了一个儿子。
亚伯拉罕为这个儿子起名叫以实玛利。
以实玛利就是今天阿拉伯人的先祖。
事情过后,上帝却告诉亚伯拉罕说,这一个儿子不是上帝所指定的后裔。
上帝所要赐给他的是另外一个儿子。
结果当亚伯拉罕100岁的时候,撒拉怀孕生了一个儿子,就是以撒。
以撒就是今天以色列人先祖。
这就是阿拉伯和以色列这两个民族的起源。
这两个民族的冲突老早在圣经中已经预言了。
不但如此,圣经还预言说,以实玛利将会像一头野驴。
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
也就是说,他要与各民族为敌,成为一个极不受欢迎的民族。
试想想,如果当年亚伯拉罕肯坚持等候上帝的应许,不听从撒拉的鬼主意,那么他们就不会生了以实玛利。
上帝造人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话题——上帝造人。
自古以来,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古代,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在国外,有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而今天,我要从基督教的视角,为大家讲述上帝造人的故事。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记载。
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并在第六天创造了人类。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就是按照他的形象造了亚当,又按照亚当的形象造了夏娃。
人类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上帝造人,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之一。
在基督教看来,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上帝造人,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更是为了赋予人类生命意义和价值。
在上帝眼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都是他的杰作。
上帝造人,彰显了上帝的智慧与慈爱。
在创世纪中,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亚当,这体现了上帝的创造能力。
而上帝为了让亚当不感到孤独,又造了夏娃,这展现了上帝的慈爱。
在人类历史上,上帝一直关注着人类,给予人类生命、智慧、善良和美好的事物。
上帝造人,为人类设定了使命。
圣经中提到,上帝将人类安置在伊甸园中,让他们管理园中的一切,并命令他们生养众多,遍满地面。
这表明,上帝赋予人类管理世界的使命,让他们成为地球的守护者。
同时,上帝还要求人类遵纪守法,关爱他人,传递爱与和平。
上帝造人,揭示了人类与神的关系。
人类是上帝的儿女,与神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基督教信仰中,人类要时刻保持对上帝的敬畏之心,虔诚地信仰他,遵从他的旨意。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永生的救赎。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肩负着上帝赋予的使命。
让我们牢记圣经中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爱心的人。
同时,我们要关爱身边的人,传播正能量,让这个世界充满爱与和平。
最后,让我们共同为上帝造人的伟大事迹而赞美,感谢上帝赋予我们生命,让我们在地球上绽放光彩。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上帝的杰作,为这个世界带来美好!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上帝给中国人的应许》引言:当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迎面扑来的是一阵恐慌的动乱;那被人们传说已久的话,可能将成为事实!二十一世纪很可能就是中国人的世纪!那么中国要走向何方呢?我们看出中国要走的方向也决定了世界要走的方向,这使我们不得不关注中国!谁是中国人:当我们关注中国寻找中华民族根源的时候,首先令我们感到困惑的就是谁是中国人?这个我们要先下个定义!在中国大陆我们说:华夏民族.海外华人叫:炎黄子孙.谁是中国人有很多的说法! 有一些是按地区来分,说在这个地方就叫中国人,有一些就说我们应该按照血统来分,还有人说用看眼睛大小来分,还有人认为我们应当按文化来分,还有人认为我们应该按语言来分,按语言来分就最麻烦了,因为今天我们有很多是不会说中国话的中国人,还有很多他会说中国话但他却不是中国人;所以我们看这个问题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当代学者认为:华人就是中国人,就算他加入了外国的国籍,他还是中国人。
在印尼报纸上说:“今天为了生活的需要我们已经成为印尼公民,但是对祖籍国无可否认的仍然还保留着人性自然的情感。
”(天下华人,同根同源)有一首歌叫《中国心》:流着心里的血,滂湃着中华的声音,虽然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因为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烙上了中国印;虽然身穿洋装,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一样的血,一样的种。
中国的名称和何谓中国:那么这个民族有很多的名称.我们说他叫”中国”中国最早的名字叫”神州”就是上帝所爱的土地的意思;下面还有一些:赤县,九州,华夏,以及中华.这些名字都是用来形容这个民族的;中国五千年来每一个朝代没有一个把自己叫着中国的;比如叫;夏朝,商,周,秦,汉朝等等.但是没有一个朝代说自己叫中国;我们研究下来发现中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他可以有不同的朝代,但是不同的朝代都是在中国的这个大概念之下.那么我就要问大家“中国”是什么意思!我们给大家两种解释:一种说中国的位置处在中间所以叫中国;第二种“中华”的“华”,说文化非常美丽的意思,所以我们在国外的人喜欢称自己叫华人华侨。
那么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一个传统,我们始终就想找我们的这个根究竟在那里?中国古人的寻根意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一个年纪大了的人回到自己的家乡,这个时候他的头发都已经斑白了,但是他的这个乡音没有改;走到家乡时看到一群孩子在玩游戏,可能这些孩子玩的游戏和他小时候玩的一样,甚至在统一个地方,可是这些孩子不认识他,说:陌生人!你从那里来啊?这是表达了一位老者回到自己故里的一种心情;看到这一切,就把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带了回来; 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很典型的把中国人的寻根情节表露出来.这种情节不仅仅在我们的诗中还在我们的成语中;叶落归根.也反映了这种情节;在海外的中国人我们叫他:海外游子.所谓”游”就是始终没有定向,最终还是要回去的,始终想回到自己的故乡.现代中国人寻根意识在古代有在现代中国人也有他的寻根意识.有很多的歌曲:中国心,中国人,回娘家---去年在上海出版的《中国5万华人家谱总目》供海内外华人寻找自己的根源!都表达了中国人的寻根意识;甚至有人对家乡那中思念,没有办法解除就吃带内中国菜,和点中国的茶就满足了; 友人说:“华裔就是中国嫁出去的女儿。
”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处处是乡情。
还有一些人怕自己的孩子把中国根丢掉,就开始让孩子学习中文;还有一些带着一家老小去中国旅游寻找自己的根;实在回不去就干脆在这里早一个中国城;所以我们发现中国人对自己的中国情节是斩不断的.中国人的来源对于中国人的来源有几种说法是我们是从北京猿人进化来的;据说在1927年北京周口店这个地方发现了猿人的骸骨,一下子把中国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五十万年;国际学者和中国学者都说中国只有五千年的历史,说人是猿人进化而来的显然不是的;发明这一理论的叫"达尔文"事实上把这个思想引到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严复!就是他把这一思想带到中国的,所以他们在教科书上推广.还有一种在中国人心中的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轮回”,“轮回”这一观点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有的,经过四五百年佛教就和中国的文化融为了一体,所以就有了当今(佛教,道教,儒家)三教合流的局面。
还有的说法就是女娲造人和盘古开天地的传说.还有一种说法叫:龙的传人!很有意思这也是从歌曲中流传开的,一首歌叫:龙的传人!中国人说皇帝穿的是龙袍,皇帝生病叫龙体欠安,称皇帝叫真龙天子,好像我们与这个龙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我们到底是从那里来的?传说的历史与“信史”:要真正的解开这个中国人信仰的奥秘,就有必要回到中国上古的历史的起点。
中国的历史分为传说的历史与“信史” 两部分。
“三皇五帝”中的尧舜就属於传说的历史部分。
中国的历史分为传说的历史与“信史” 两部分。
“三皇五帝”中的尧舜就属於传说的历史部分。
而中国的信史始於公元前2205年所建立的中国第一个朝代“夏”。
中国人在此之後的历史均有着可信的史料保存至今。
甲骨文:黄,船,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是在公元前2205年这个时候建立的。
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我给大家一个图表,洪水是在公元前2348年,后来人建造巴别塔是在公元前2247年,这个时候人的口音开始发生变化开始迁移,到了公元前2205年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建立,是在巴别塔之后的42年,这个数字是很吻合的。
耶6:16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观古宜鉴金今,无古不成今。
”《增广贤文》下面我们就来看中国人自己老祖宗是怎么说的!我们知道我们的这个讲座是从中国的文化中来看来寻找上帝.每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文人;很显然文人便成了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老子应该首当其冲的成为最高的文人,他们留给后人的经典让后世称道!中国古代先知:我们知道古代以色列人上帝赐下先知带领他们!那么,上古之时,谁是中华大地上真理的传声筒?所以圣经上说:来1:1上帝既在古时藉著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
原文∶“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也。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已也。
” 译文:“上天抚育百姓,就是要先知先觉的人启发後知後觉的人。
我是上天造就的先知先觉的人,我将用此道(尧舜的仁义之道)去启发现在人的觉悟。
” 《孟子·万章章句上》原文∶“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译文∶“上天生育百姓,同时也立了国君,立了老师,派给国君和老师的使命,就是帮助解明上帝爱护百姓的道理。
” 《书经·泰誓》这里告诉我们中国的先祖也是有先知,智慧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们会是谁呢?有趣的是,孔子之前中国的古人,均称从天领受的道为圣人之道。
孔孟之后,为道者虽称所承继的为孔孟之道,其实也就是圣人之道。
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道统。
虽然时代变迁,而这个道统却不改变。
论到这个千年延绵传承的道,唐代大诗人大文豪韩愈在他所写的《原道》中说: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按照韩愈的说法,孟子之前的先知们所传的都是同一个道。
孟子之後这个道开始在中国传BIAN了。
这里所提到的人物就是上帝给中国人赐下的先知先觉;中国古语说的好:若非孔夫子,万古如长夜。
孔子所传递的真光要引千百万的中国人来就这真光,这真光就是耶稣基督。
上帝既然在中国也赐下先知来带领我们,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中国的先知们他们所写的经典为什么没有记在圣经中呢?我们知道上帝给以色列这个民族有很多的先知,但也是有很多的先知所说的话没有记在圣经中的。
我们当注意的是先知的信息,而不是先知本人。
以色列的先知虽然为数众多,但也只有部分先知所写的书被收入圣经之中,流传至今。
古人所留下的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本内核;我们中国人的性格,也受这些经典的影响,中国人的人生也受这些经典的指引,这些经典不但对中国文化就是对世界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国学热现在?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知道中国国家主席湖敬涛所倡导的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就是从儒家思想中来的,就是孔子所梦想的大同世界;那么孔子是从那里来的,他是从上帝那里来的。
儒家学说的思想重点是放在从人事方面去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注意宗法思想和维护君权制度;所以当今中国社会对宗教方面显得淡薄。
中国人是出之于上帝:中国最早的史书《书经》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译文:说上天生下我们并制定各样的法则;孟子又说:天之生此民也!译文:说上天抚育百姓。
原文∶“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译文∶“上天生育百姓,同时也立了国君,立了老师,派给国君和老师的使命,就是帮助解明上帝爱护百姓的道理。
” 《书经·泰誓》我们一直都在说中国人是出之于上帝。
在中国最古老的《书经》里记载了这样的一句话,他是最早提到中国的:“皇天即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说皇天上帝将中国的版图及其人民赐给先时的君王!无论那一个学派去研究找中国,都是找的这一句话!所以没有办法把中国和上帝分开!(今天的中国人好象和上帝联系的不紧密,中国人和钱和生意联系的很紧,中国人很会做生意!)可见中国的老百姓深信是上帝赐给他们国土和人民!使徒保罗也说:徒17:26 (Kisah Rasul-Rasul 17:26)“他从一本((本:有古卷是血脉))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请注意我们翻译的这个《圣经》比中国古代的经书要晚很多年。
很显然中国古人不是抄《圣经》的,但是俩个经书都说出了同样的道理——人民是出于上帝的!(公元前2205年/公元前1500年)所以就像一个小孩子问妈妈!要去找爸爸一样,他的妈妈说谁是他的爸爸那是不会错的,因为在这个爸爸的问题上妈妈说了算,你自己认的爸爸不算数。
关于“天”甲骨文:天!史书上记载中国的古人是敬天的,就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言语中也流露出来!中国人的老祖宗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是这个天所造的,成语“天造地设”我们用这个“天”说明创造主,另外一方面我们谈到时间时我们说他一天,天天,每天,时间是从上帝来的,所以用天来组成时间单位;天长地久,天人感应,我们常说的“老天爷”,“天子”!说“天”是我们的父亲,我们是天的儿子;“天使”说这个天他是有使者的;“天理难容”说一个人犯罪很大,上天的律法是不能容忍饶恕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天网恢恢;福自天降;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贤之言。
很显然孔子是相信天命严畏。
天才,天赋!孔子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中国人以前讲“谈天说道”是指谈论上天和上天的真道!几千年的演进我们对“天”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了,现在的“谈天,聊天”都在讲闲话是一件非常低俗的事,和以前的“谈天”是两个概念,以前的“谈天”是很高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