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古斯特·威尔逊的《钢琴课》看黑人文化身份

合集下载

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的历史隐喻

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的历史隐喻
通过运用戏剧符号学理论对剧中的布景道具人物姓名音乐和服装符号中所包含的历史隐喻进行解读为戏剧研究握供了新的视角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黑人所经历的各种历史伤痛歧视和在大城市中的迷失
2 0 1 3 年第 2 期 ( 总第 1 3 2 期)
J o u r n a l o f Qi q i h a r J u n i o r Te a c h e r s ’ C o U e g e
Z HA0 J i n g. L v C h u n - me i

( Da l i a n U n i v e mi t y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 D a l i a n U a o n i n g 1 1 6 0 4 4 , Ch i n a )
Al  ̄t mo t : T h e t h e o r y o f S e mi o t i c s o f T h e a t r e b e l o n g s t o t h e b r a n c h fl o i n g u i s i t c s o f s t mc t u r a l i s m, w h i c h b e g a n i n t h e e a r l y t w e n i t e h t c e n - t y s i s ft o h eh i s t o r i c a l me t a p h o r s c o n t a i n e di nt h e s i g n o f p r o p s , he t c h a r a c t e r ' sn 姗 e 8 , mu s i c a n dt h ec o s t u me b y U S —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电影《绿皮书》是一部围绕文化身份的影片。

影片主角是一个黑人钢琴家,他在1960年代的美国进行巡演时,雇佣了一位驾车的白人保镖。

影片中展现了两位主角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排斥现象。

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本文将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主题。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主角唐·雪利和保镖托尼·利皮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在进行旅途中不断地遭遇种族歧视带来的痛苦和挑战。

唐·雪利是一位成功的钢琴家,但他还是遭受了不止一次的种族歧视。

例如,他在一家酒店里弹奏钢琴时,被服务员要求使用楼梯进入餐厅。

保镖托尼·利皮则是一个意大利裔美国人,他也经历过身份认同的问题。

他在一次雇主家族的晚宴上,因为出身较低,被其他客人看不起。

两个主角的不同背景和文化差异,使得他们在旅途中相互支持和理解,也从中享受到了更深入的文化体验。

其次,影片中呈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排斥现象。

19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国人口分布、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变化都引起了社会大众的重视。

当时有很多黑人钢琴家和歌手在美国进行巡演,受到的观众欢迎。

但是,这些艺人在进行巡演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障碍。

片中前往德州巡演的两位主角被迫使用“绿皮书”,这是一本指导黑人旅行者避开种族歧视和危险的旅行指南。

唐·雪利和托尼·利皮在巡演途中不断受到白人歧视和排斥,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最后,影片还呈现了文化身份问题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

唐·雪利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钢琴家,但他身为黑人,受到背景的限制导致他在演奏音乐时不得不放弃自我风格,去迎合当时白人社会审美的喜好。

最后,唐·雪利意识到自己应该追求真正的自我风格,因此他开始抛弃外界期望并自我创新自己的演奏风格。

流散文学的黑人文学身份建构

流散文学的黑人文学身份建构

流散文学的黑人文学身份建构张杏玲摘要:流散文学在21世纪成为热词。

流散是一种被迫迁徙于异质的空间特殊生存方式,这种带有双重性生存经验而引发个体精神世界的混杂性与冲突,形成了一系列文化身份认同探寻现象。

美国黑人流散文学是研究流散写作和族裔散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黑人流散文学表现了对黑人族群文化深深的眷恋,为了融入主流话语,建构自己的身份,又不免表现出对黑人文化的疏离。

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矛盾与其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密切相关,其根本原因是黑人及其文化长期被美国社会歧视和排斥。

20世纪美国黑人通过“流散文学”,表达了自身群体的政治诉求与情感呼声,丰富和提升了美国文学的品质。

关键词:流散文学;黑人身份;建构作者简介:张杏玲,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美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云南昆明,650093)①朱安博:《文化的批判与历史的重构———<耻>的流散文学解读》,《外语研究》2007年第5期。

②梅晓云:《幽暗与朗照———南亚流散文学中的族裔记忆与家国想象》,《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③江玉琴:《论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与超越:以移民流散文化为例》,《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流散文学兴起于20世纪,在21世纪成为热词。

流散是一种被迫迁徙于异质的空间特殊生存方式,这种带有双重性生存经验而引发个体精神世界的混杂性与冲突,形成了一系列文化身份认同探寻现象。

“流散文学”亦可理解为流散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文学理论①。

在“流散文学”中,其生存体验与文化问题得到特别的艺术表现。

美国黑人流散文学是研究流散写作和族裔散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倍受青睐的美国黑人流散文学流散文学以艺术的形式对“流散”这一历史文化现象进行了诗性的表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

20世纪以来,流散文学在美国倍受青睐。

黑人文学反抗奴役、寻根主题经常出现在众多黑人作家的作品里,边缘性的生存处境与美国化的努力或悲剧,也构成黑人文学常见主题。

从福柯的权力和疯癫观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抗争

从福柯的权力和疯癫观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抗争

从福柯的权力和疯癫观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抗争
李洋华
【期刊名称】《《好家长》》
【年(卷),期】2018(000)083
【摘要】奥古斯特·威尔逊通过匹兹堡系列剧展现20世纪美国黑人的生活和抗争,表达对当代美国黑人生存处境的人文关怀。

本文尝试用福柯的权力和疯癫观来解读系列剧中的《乔·特纳来了又走了》,试图揭示威尔逊通过塑造角色尤其是疯子和运用黑人传统文化与宗教元素,在剧中颠覆美国社会理性话语,重书被压抑忽视的美国黑人文化和历史,以此反抗美国社会的规训,帮助黑人重新建构自己的民族身份。

【总页数】3页(P231-233)
【作者】李洋华
【作者单位】[1]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3
【相关文献】
1.以福柯的权力观解读卡夫卡《判决》中的父权问题 [J], 徐秋晓
2.以福柯的权力观解读《穷亲戚》 [J], 江茗芳
3.疯癫与文明——福柯式解读《黄色壁纸》中权力话语关系 [J], 魏巢凤
4.解读福柯的“权力观” [J], 杜翠梅
5.语言的权力:福柯语言观探析——对《死亡与迷宫》的解读 [J], 宋政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绿皮书》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电影,它不仅在情感上感动了观众,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身份的思考。

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这部电影中的文化身份,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中所呈现的文化现象,同时也可以促使我们对自身文化身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电影《绿皮书》讲述了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钢琴家唐·雪利(Don Shirley)与一位粗俗的白人司机托尼·瓦列隆加(Tony Vallelonga)之间的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当时正值种族隔离的时代。

唐和托尼在一次南方巡回演出中结成了友谊,越过了种族、阶级和地域的界限。

他们在旅途中面对了种种种族歧视和偏见,但最终通过彼此的理解、信任和友谊,克服了障碍,最终成为了彼此生命中的重要角色。

在解构主义的视角下,我们还可以关注文化身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电影《绿皮书》中,唐的文化身份包括了他作为黑人的身份、他作为钢琴家的身份以及他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的身份。

这些文化身份并不是单一、静态的,而是多元、动态的。

他在南方巡回演出中面对着自己作为黑人的身份所产生的歧视和偏见,同时也因为自己的音乐艺术天赋而受到尊重和赞扬。

在托尼看来,他也是一个有着属于自己独特观念和人生经历的个体。

他并非简单的白人司机,而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复杂的个体。

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看,文化身份并非是简单的标签和定义,而是一个复杂的交织体,由多重元素构成,其意义和价值也是多维度的、深层次的。

解构主义还强调对权力结构和现实的批判性反思。

在电影《绿皮书》中,唐和托尼身处南方种族隔离的社会,他们面对着被固化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偏见。

电影通过唐和托尼之间的真实友谊,试图打破这种权力结构和现实的桎梏。

他们之间的友谊使得他们越过了种族和阶级的界限,共同面对种种挑战和困境,最终克服了障碍。

通过解构种族和阶级观念的固化,电影试图呈现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和价值,批判性地反思了现实中存在的种种歧视和偏见,以及这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从非洲性角度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栅栏》

从非洲性角度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栅栏》

从非洲性角度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栅栏》《栅栏》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一部著名戏剧作品,也是他十部以美国黑人历史为题材的戏剧中的一部。

这部作品以1927年匹兹堡市黑人社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位非洲裔美国人父亲特洛伊·马克斯森的故事。

特洛伊是一位劳动者,但也是一位对美国社会持怀疑态度的黑人,他努力工作,却也被社会对种族的偏见和不公所束缚。

本文将从非洲性角度出发,来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栅栏》,探讨作品中反映的非洲裔美国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和文化认同等议题。

作品中反映的非洲裔美国人的社会地位是一大议题。

特洛伊是一位在美国社会底层挣扎的劳动者,尽管他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收获甚微。

这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并不罕见,尤其在黑人社区中。

特洛伊与他的同事们一样,虽然在白人社会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却并不被社会所认可,甚至存在着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社会的失落感。

这种在美国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反映了作品中对非洲裔美国人社会地位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在作品中家庭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特洛伊和他的家庭在这个戏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品中,特洛伊和他的妻子罗斯玛兰德的关系经历了很多波折,这反映了当时非洲裔美国人家庭的普遍问题。

特洛伊在家庭中扮演着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他的家庭生活中充满了挣扎和痛苦。

特洛伊与其儿子科里之间的冲突更是体现了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期望和责任。

特洛伊的家庭生活,以及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非洲裔美国人家庭中的常见问题,引起了观众对家庭关系这一议题的深入思考。

作品中的文化认同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特洛伊是一个拥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有色人种,他经常谈到自己的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和传统。

而他的儿子科里则更多地接触到了美国主流文化,从而与自己的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作品中反映了非洲裔美国人在文化认同方面的挣扎和追寻的问题。

特洛伊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以及科里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追求,都让观众对非洲裔美国人文化认同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非洲性角度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栅栏》

从非洲性角度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栅栏》

从非洲性角度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栅栏》《栅栏》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创作的一部极具社会意义的戏剧作品。

作品通过描绘一个黑人家庭在20世纪初美国南部的生活,反映了种族歧视、贫困和社会不公的现实。

本文将从非洲性角度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栅栏》,探讨其中所反映出的对非洲裔美国人的生活和命运的揭露,以及对种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思考。

从非洲性角度来看,《栅栏》展现了非洲裔美国人在20世纪初南部社会的生活状态。

作品中的主人公特洛伊·马克思和他的家人生活在一个充满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环境中。

特洛伊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中从事体力劳动,却仍然难以摆脱贫困和歧视。

他和妻子罗丝玛克的生活充满磨难,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他们只能依靠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存力度来维持生活。

这种生活状态中,特洛伊一家所经历的磨难和挣扎,反映了20世纪初非洲裔美国人在南部社会中所处的边缘和被边缘化的状态。

这种被边缘化的状态,既是种族歧视的结果,也是社会制度下对非洲裔美国人的隔离和压迫。

《栅栏》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深刻展现了非洲裔美国人在20世纪初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轨迹,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黑人家庭生活的画面。

从非洲性角度来看,《栅栏》所反映出的种族文化和身份认同问题。

作品中,特洛伊的儿子科里对自己的身份和未来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追求。

在特洛伊的眼中,科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贫困和歧视的阴影。

而在特洛伊看来,自己通过劳动和挣扎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更加珍贵,科里应当在社会中实际的挣扎和劳动中寻求生存的出路。

这种观念之间的冲突,也体现了种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不同追求。

特洛伊和科里的争执,反映了非洲裔美国人在20世纪初社会中对于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追求和挣扎。

作品通过这种对话和冲突,让读者深入思考了种族文化和身份认同在非洲裔美国人社会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发了对种族认同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绿皮书》是一部在2018年上映的电影,该片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一名黑人钢琴家和一名意大利裔美国人司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南方展开的旅程。

影片以黑人艺术家的身份和意大利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为主题,通过这些人物的互动和成长,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冲突和团结。

本文将以解构主义的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探索文化身份的建构和挑战。

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产生的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它试图揭示和质疑话语、符号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在解构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绿皮书》中展现的文化身份是如何被建构和挑战的。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身份。

唐雪莉是一名黑人钢琴家,她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面临着种族歧视和压迫。

随着她的成功,她经常遭受到种族主义和歧视,这成为了她在文化身份中的一部分。

而托尼·利普是一名意大利裔美国人司机,他在影片中展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遭受到了来自白人社会的歧视和嘲讽。

这两位主要角色的文化身份之间存在着冲突和对立,并在旅程中逐渐得到了调和和团结。

影片中的文化身份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互动和交流而不断发展和改变的。

在影片中,唐雪莉和托尼·利普在旅程中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他们的互动不仅让他们对彼此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新的认识。

唐雪莉从托尼·利普那里学会了一些意大利裔美国人的文化习俗,托尼·利普也在唐雪莉的引导下重新审视了自己对黑人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互动和交流使两位主要角色的文化身份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改变,也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和融洽。

影片中的文化身份挑战了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歧视现象。

唐雪莉和托尼·利普的文化身份使他们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处于边缘地位,他们遭受到压迫和歧视,并面临着社会和政治权力的限制。

通过他们的努力和团结,他们成功地挑战了当时社会的歧视现象,为自己的文化身份争取了平等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奥古斯特·威尔逊的《钢琴课》看黑人文化身份
摘要:文化身份是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关涉到“我是谁”“我与什么认同”的重要问题。

它是个体或族群文化特征的标志,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本文以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作品《钢琴课》为切入点,试图分析美国黑人由于身份认同而产生的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折磨,并由此指出黑人实现文化身份的出路。

关键词:奥古斯特·威尔逊《钢琴课》文化身份

奥古斯特·威尔逊是美国80年代最著名的剧作家。

在其创作生涯中他完成了展现20世纪美国黑人生存状态的《匹兹堡轮回》的10部十年系列剧,凭借这些剧作,威尔逊曾获得过普利策奖、托尼奖、奥利弗奖以及纽约剧评人奖等许多奖项。

一些评论家和学者认为威尔逊是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和阿瑟·米勒之后美国第四位最重要的剧作家。

威尔逊用心创作,把被轻视被压抑的普通黑人的经历和梦想搬上舞台,肯定他们被忽视的价值,表现他们崇高的人性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他的作品多反映黑人的悲惨生活现状,这些生活在白人社会里的黑人大多失去了与非洲文化的联系,对自身的文化身份感到迷茫与困惑,开始寻找精神上的救赎和文化上的再联系。


在美国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钢琴课》是威尔逊的杰出代表
作之一,曾荣获1990年的普利策奖。

该剧探讨的主题是,《废奴宣言》发表之后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知识分子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文化身份问题。

《钢琴课》讲述了姐姐伯尼丝和弟弟威利由一架传家宝--钢琴所引发的矛盾冲突。

其曾祖父曾把他们整个查尔斯家族的历史雕刻在这架琴上,它象征着被奴隶主萨特家族奴役的历史。

弟弟想卖掉钢琴然后买下萨特家族的土地,姐姐伯尼丝却则认为必须要留住钢琴,因为它是查尔斯家族过去和历史的见证。

威利从南方来到匹兹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姐姐卖掉钢琴,他要买回土地,以主人的身份在祖先们当年作奴隶的土地上耕种。

他完全理解父亲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从白人手中把钢琴搬回家,就像父亲曾经说过的只要萨特还占有着这架钢琴,他们便还是萨特家的奴隶。

他甚至还要求姐姐每年都应在家中举办晚会庆祝钢琴来到他们家。

他强烈地希望买来土地,融入白人社会一较高低,以证明自己不比任何白人差。

对威利来说,这土地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有了土地他就可以自由地与白人谈论棉花价格。

这架钢琴对伯尼丝来说却是痛苦和灾难的象征。

琴代表着神圣的过去,提醒着她不要忘记过去遭受的磨难。

伯尼丝深知卖掉钢琴可以使内心的痛苦减少,但家族的历史和根却会遭到背叛,结果只会让她更痛苦。

当弟弟执意要卖掉钢琴时,她坚持认为钱是买不回这架钢琴的价值的,人不能把灵魂当钱卖掉。

这钢琴身上的每一幅图像对伯尼丝来说都是如此的亲切和熟悉,仿佛他们都拥有鲜活的生
命,她也会时常感受到他们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威尔逊在剧中提出严肃的问题:美国黑人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该怎样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该如何继承自己的文化遗产?就像剧中的威利,一心设法打入主流社会,但他却忽视了自己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以及自己家族的历史,误以为仅凭金钱便能买到他在白人世界中的平等与自由。

姐姐虽一心维护家族遗产和文化,但始终不敢面对和正视家族的过去和历史,她一直沉浸在家庭的苦难历史中无法自拔。

她虽对钢琴有着深厚感情,却不敢弹奏,甚至不愿让自己的女儿弹奏。

伯尼丝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更无法展望未来。

丈夫死去三年她还沉浸在深深的痛苦中,无法接受另外一个男人对她的爱。

威尔逊认为,生活在白人社会中的黑人如果过分坚持和强调自己的文化,甚至把自己完全与主流社会分割开,他们便永远无法参与到这个社会中来;但是如果他们想方设法试图打进这个主流社会,自然也会在这其中失去自我。

这对姐弟,就像威尔逊作品中的所有美国黑人一样,无论现实,亦或宿命,都必须勇敢面对历史,继而才能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才能走向未来,赢得未来。

假如他们没法在联系家族血缘的历史中找到他们的共同命运,他们之间是无法和解的。

剧终,威利与萨特的鬼魂展开搏斗,当他无法战胜对手的时候,伯尼丝毅然用自己的手指敲动了琴键,弹出了一首鼓励弟弟战斗的
歌曲《我要你帮我》。

它唤醒了查尔斯家族的祖先们,赋予了姐弟俩力量,鬼魂最终被赶走,威利这时才领悟到了钢琴所具有的巨大精神力量。

该部剧作向深处困境中的美国黑人指明了方向:既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又不能忽视现有的今天。

正如威尔逊所认为的,过去和现在不能分离,我们不能害怕过去,必须尊重过去,并且要把过去传给下一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才能获得自由和身份。

参考文献:
[1]august wilson. the piano lesson. new york: penguin books usa inc. october 1990.
[2]郭继德.《美国戏剧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3]张耘.“继承与继承的困惑---评奥古斯特.威尔逊的钢琴的启示”,《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