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聚丙烯的制备工艺研究

改性聚丙烯的制备工艺研究

改性聚丙烯的制备工艺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改性聚丙烯的选料

改性聚丙烯的选料一般是选择具有良好性能的聚丙烯作为原料,并添加一些改性剂进行改性处理。常见的改性剂有增韧剂、抗氧剂、光稳定剂、阻燃剂等。

2.改性聚丙烯的改性处理

改性聚丙烯的改性处理包括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两种方式。物理改性包括添加增韧剂、改变聚合条件等方法;化学改性则是在聚合过程中加入一些化学试剂进行改性处理。

3.改性聚丙烯的制备方法

改性聚丙烯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液法、悬浮法、共聚法等。其中,共聚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性能的改性聚丙烯。

4.改性聚丙烯的性能测试

改性聚丙烯的性能测试包括力学性能测试、光学性能测试、热性能测试、耐化学

性能测试等。通过这些测试可以对改性聚丙烯的性能进行评价和检测。

综上所述,改性聚丙烯的制备工艺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和实验验证。只有在完善的研究工艺和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制备出符合要求的高性能改性聚丙烯材料。

聚丙烯改性的主要的几种方法

聚丙烯改性的主要的几种方法 聚丙烯(PP)是一种重要的塑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耐化学腐蚀 性和隔热性能,广泛应用于包装、电器、纺织、建筑等领域。然而,PP 在一些方面的性能仍然有待改善,这就要求对PP进行适当的改性。以下 是聚丙烯改性的几种主要方法。 1.添加剂改性:添加剂改性是通过向聚丙烯中添加各种添加剂,如增 塑剂、抗氧剂、阻燃剂、光稳定剂等,来改善聚丙烯的性能。添加剂可以 提高聚丙烯的柔软度、耐热性、阻燃性等,从而扩展了聚丙烯的应用范围。 2.共混改性:共混改性是将聚丙烯与其他聚合物进行物理混合,在共 混体系中形成相容相并形成新的材料。常用的共混改性体系包括聚丙烯/ 聚乙烯、聚丙烯/ABS共混体系等。共混改性可以综合利用不同聚合物的 优点,改善聚丙烯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耐冲击性等。 3.界面改性:界面改性是通过在聚丙烯和填充剂之间插入界面剂,来 增强聚丙烯与填充剂之间的相容性。常用的界面改性剂有硅烷偶联剂、聚 合物接枝剂等。界面改性可以改善聚丙烯的强度、韧性、耐冲击性和耐热 性等性能。 4.离子辐射改性:离子辐射改性是通过辐射聚丙烯,引入交联结构或 引发化学反应,改善聚丙烯的性能。辐射改性可以显著提高聚丙烯的强度、热稳定性、抗老化性能等。 5.高分子改性:高分子改性是将聚丙烯与其他高分子化合物进行共聚 或接枝反应,形成新的共聚物或共聚物接枝聚合物。常用的高分子改性剂 有聚苯乙烯、聚氨酯、聚酯等。高分子改性可以改善聚丙烯的强度、韧性、耐热性和低温性能。

总之,聚丙烯改性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通过添加剂、共混、界面、辐射和高分子改性等不同途径来改善聚丙烯的性能。这些改性方法可以提高聚丙烯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和耐冲击性等,从而满足不同应用领域对材料性能的需求。

汽车轻量化用改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汽车轻量化用改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摘要:改性聚丙烯密度远小于钢铁且具有很好的强度、硬度,价格相对低廉, 来源充足,因此常被用作汽车轻量化主选材料之一。改性聚丙烯降低了聚丙烯的 成型收缩率,用改性聚丙烯制备的汽车零配件在强度、韧性、硬度、熔体流动速率、耐老化性能、耐刮擦能力、使用寿命、耐冲击性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并减少 了汽车内饰配件的异味。因此,应加大汽车轻量化用聚丙烯的改性研究,以满足 各种汽车零部件的要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改性聚丙烯;轻量化;保险杠;内饰 1、聚丙烯生产工艺 聚丙烯的生产工艺主要有淤浆法、本体法、气相法和本体-气相法。其中,淤 浆法工艺流程长,成本高,操作与投资费用较高,除生产少量高性能的塑料合金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改建的大型聚丙烯装置基本不再采用此法。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生产工艺主要是气相法和本体-气相法。气相法聚丙烯生产工艺主要有瑞士 英力士公司的Innovene工艺、日本聚丙烯公司的Horizone工艺、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的Sumitomo工艺、荷兰利安德巴塞尔工业公司的Spherizone工艺及 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的Unipol工艺等。 2、汽车用改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通常采用物理或化学改性技术提高聚丙烯的综合性能,以满足汽车部件性能 要求。传统改性聚丙烯主要用于汽车保险杠、仪表板护板、门板、立柱等,长玻 纤增强聚丙烯主要用在汽车前端模块、仪表板骨架等。 2.1汽车保险杠用改性聚丙烯 随着对汽车轻量化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聚丙烯在汽车上的应用不断增大,特 别是汽车保险杠,是用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塑料品种;但聚丙烯的低温脆性差、成型收缩率大、抗冲击性能差,因此,用于汽车保险杠时需要对其改性。以 共聚聚丙烯为基础树脂,利用马来酸酐接枝物、成核剂α晶型2,2-亚甲基-双 (4,6-二叔丁基苯氧基)磷酸钠及无机填料滑石粉提高物料之间的相容性和体系 模量,控制结晶尺寸,改善热稳定性和降低成本;利用增韧剂共混增韧、加工改 性母料调节加工流动性。所制汽车保险杠专用聚丙烯的主要性能指标:熔体流动速 率(MFR)为4.8g/10min,拉伸强度为21.6MPa,悬臂梁冲击强度在23,-20℃分 别为548.0,98.7J/m,断裂伸长率为453%,成型收缩率为0.91%,负荷变形温 度为87℃。开发了一种适用于汽车保险杠的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包 括聚丙烯、(对-羟苯基)苯基氧化膦、茂金属聚烯烃弹性体、聚酰胺、马来酸酐、热塑性聚氨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乙丙橡胶、聚乙烯、剪切增稠液、聚间 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抗静电剂、抗氧剂、分散剂、增塑剂、紫外光吸收剂。 所制复合材料的流动性好,易于加工,可有效降低收缩率,即使在高温高湿环境 中使用也不会发生变形和后收缩;而且能满足汽车用聚丙烯的其他力学性能指标,与现有的保险杠的材料相比,该复合材料的弯曲模量、拉伸强度、硬度和MFR均有大幅提高。 2.2汽车内饰用改性聚丙烯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对汽车内饰件的美观性、舒适性、环保性、 耐老化性能、耐刮擦能力、使用寿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汽车内饰件要 在一定的压力下工作,有时还要经受猛烈的冲击,因而对其抗冲击性能有较高的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PP本身脆性(尤其是低温脆性)较大,用于对韧性要求较高的产品(特别是结构材料)时必须对PP进行增韧改性。 1 无规共聚改性 采用生产等规PP的工艺路线和方法,使丙烯和乙烯的混合气体进行共聚,即可制得主链中无规则分布丙烯和乙烯链节的共聚物。共聚物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一般为1%~7%。乙烯链节的无规引入降低了PP的结晶度,乙烯含量为20%时结晶变得困难,含量为30%时几乎完全不能结晶。 与等规PP相比,无规共聚PP结晶度和熔点低,较柔软,透明,温度低于0℃时仍具有良好的冲击强度,一20%时才达到应用极限,但其刚性、硬度、耐蠕变性等要比均聚PP低10%~15%。 无规共聚PP主要用于生产透明度和冲击强度好的薄膜、中空吹塑和注塑制品。其初始热合温度较低,乙烯含量高的共聚物在共挤出薄膜或复合薄膜中作为特殊热合层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嵌段共聚改性 乙丙嵌段共聚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出现,其后很快得到推广。美国从1962年开始工业化规模生产(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该共聚物含有65%一85%的等规PP、10%一30%的乙丙共聚物和5%的无规PP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与无规共聚PP一样,也可以在制造等规PP的设备中生产,有连续法和间歇法两种工艺路线。(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具有与等规PP及高密度聚乙烯(HDPE)相似的高结晶度及相应特征,其具体性能取决于乙烯含量、嵌段结构、分子量大小及分布等。共聚物的嵌段结构有多种形式,如有嵌段的无规共聚物、分段嵌段共聚物、末端嵌段共聚物等。目前工业生产的主要是末端嵌段共聚物以及PP、聚乙烯、末端嵌段共聚物三者的混合物。通常(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乙烯质量分数为5%一20%。(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既有较好的刚性,又有好的低温韧性,其增韧效果比无规共聚物要好。其主要用途为制造大型容器、周转箱、中空吹塑容器、机械零件、电线电缆包覆制品,也可用于生产薄膜等产品 3 接枝共聚改性 PP接枝共聚物是在PP主链的某些原子上接枝化学结构与主链不同的大分子链段,以赋予聚合物优良的特性。在PP分子链上接枝弹性链段有助于提高PP的冲击强度和低温性能。接枝共聚的方法有溶液接枝、悬浮接枝、熔融接枝和固相接枝。PP接枝共聚物经常用作PP与其它聚合物或无机填料之间的增容剂。单独用作PP增韧剂的例子也有报道,如Xu Gang等通过紫外线照射得到了高接枝率的PP一丙烯酰亚胺接枝共聚物,发现它对PP有很好的增韧效果。单独用做塑料的例子几乎没有 4 改变立体结构 工业上所用的PP通常都是等规立构PP。近年来采用间规选择性茂金属催化剂合成了间规立构PP。与等规立构PP相比,间规立构PP具有较低的结晶度和弯曲强度、较高的熔体粘度和弯曲弹性模量、良好的透明性和热密封性、优异的抗冲击性和压延性等。另外选用对称性好的单点茂金属催化剂可以合成具有良好弹性的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无规立构PP和无规一等规立体嵌段的弹性PP。特别是后者,由于等规链段的物理交联作用,使之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力学性能,属于一种新型的热塑性弹性体。

聚丙烯薄膜材料透明改性的研究

聚丙烯薄膜材料透明改性的研究 作者:周兴荣 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8年第11期 摘要:聚丙烯(PP)材料具有很多优良的特点,在很多行业具有应用,例如汽车工业、建筑行业、电器和包装材料等等。但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聚丙烯材料做成的产品在透光性方面的性能极差,而且在造型上缺乏美感,刚韧的平衡性差,所以对其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和影响。而包装材料的要求需透明,故而需要对现在的聚丙烯材料进行研究改进,使其具有高透明度的性能,而且产品除了保证原有特点保存,及无毒、无害、无味、耐高温和腐蚀之外,还需要具备高透光率、抗高强度拉力以及高热变形温度等优点。在不断的研究改进下,如果PP材料的透明度能够达到或超过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醇酯(PET)、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等树脂材料,则会大大降低成本,包装材料完全可以由PP代替,这对于拓展聚丙烯产品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综述聚丙烯透明改性的主要成核剂,并介绍透明聚丙烯的透明改性的机理,概述透明聚丙烯性能及应用情况。 关键词:聚丙烯包装材料;透明;改性;机理;应用 聚丙烯(PP)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比较广泛、发展研究较快的一种树脂材料品种,通过对聚丙烯的研究和改进,多种不同性能的聚丙烯材料产品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应用,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比例,出现了较多具有优良性能的高附加值产品,例如满足较高刚性要求的聚丙烯产品,耐高温聚丙烯材料,具有高透明性的聚丙烯材料等。聚丙烯材料的用途广泛,但是在制备过程中结晶的速度相对较低,而且很容易出现比较大的球晶,导致产品的透明性较低,外观缺乏美感,所以限制了其在材料包装、医学器械、电子科技产品和日常生活等制造领域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对于聚丙烯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透明树脂材料,而现如今对于聚丙烯透性改造的方法大多是添加成核剂,这是聚丙烯透明性改造的重要方向。 1 聚丙烯材料的优缺点 聚丙烯是一种聚合高分子化合物,是由单体的丙烯聚合而成,在分类归属上,聚丙烯属于塑料材料,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應用,而且生产量巨大,聚丙烯材料能够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需求量是由于其具有众多优良性能,主要有如下几点: 1.1 综合性能较优,用途广泛 与众多塑料材料相比,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等,聚丙烯材料的密度最小,只有0.9- 0.91kg/m3,是所有塑料中最轻的种类之一。同时具有抗拉伸和冲击的特点,有良好的耐磨损性,同时其耐高温特点突出,通常在120摄氏度下仍然可以使用,有的经过特殊改性的聚丙烯材料可以耐受150摄氏度的高温而不发生变形。和大多数聚合材料一样,聚丙烯材料的化学性质稳定,基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防水、电的性能同样优秀。在加工制作其他材料的

二氧化钛改性聚丙烯的实验研究

二氧化钛改性聚丙烯的实验研究 [摘要]本文讨论了利用纳米二氧化钛对聚丙烯进行填充改性,考察二氧化钛添加量,密炼时间,转速等因素对其熔融指数等性能的影响;得到试验范围内最佳二氧化钛添加量及适宜加工条件。 [关键词]聚丙烯纳米二氧化钛填充改性 聚丙烯(PP)因其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加工性能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其韧性差、缺口冲击强度低,导致制品易变形、耐冲击性差,限制了其在许多方面的应用。填充成为首选的改性手段。随着无机粒子微细化、表面活性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纳米技术的出现,制备PP纳米粒子复合材料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纳米粒子在聚合物中达到纳米尺寸的分散后,可以大幅度提高聚合物的一些性能,成为制备高性能和高功能材料的一种非常诱人的方法,与传统的聚丙烯共混相比,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刚性,保持了良好的低温冲击性Ⅲ。 二氧化钛(即钛白粉),有金红石型、锐钛型、板钛型二种,其中,金红石型是最稳定的结晶形态,结构致密,硬度、耐候性和抗粉化性等性能优于锐钛型和板钛型,对大气中的各种化学物质稳定,不溶于水,耐热性好。钛白粉加入以后不仅可提高产品白度,还可减少紫外线的破坏作用,可提高聚丙烯的光老化性能,还可提高制品的刚性、硬度和耐磨性。 塑料的熔融指数(MI)是指在一定温度和负荷下,塑料熔体每10min通过标准口模的质量,单位为g·(10min)-1。MI越大,塑料的流动性越好。本文讨论了利用纳米二氧化钛对聚丙烯进行填充改性,考察二氧化钛添加量,密炼时间,转速等因素对其熔融指数等性能的影响,得到试验范围内最佳二氧化钛添加量及适宜加工条件。 1实验部分 1.1实验仪器及原料 主要实验仪器: 小型密炼机SU-70型常州苏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生产熔体流动速率试验机ZRZ-400型深圳市新三思材料检测有限公司生产 实验原料: 聚丙烯树脂(PP):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执行标准为Q/SH012.07.06,质量管理体系符合ISO9001:2000; 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平均粒径0.05微米。

聚丙烯的共混改性

聚丙烯的共混改性 材料一班历晨 1205101018 摘要:聚丙烯,是由丙烯聚合而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按甲基排列位置分为等规,无规和间 规聚丙烯三种。 甲基排列在分子主链的同一侧称等规聚丙烯,若甲基无秩序的排列在分子主链的两侧无规聚丙烯,当甲基交替排列在分子主链的两侧称间规聚丙烯。一般工业生产的聚丙烯树脂中,等规结构含 量约为95%,其余为无规或间规聚丙烯。 关键字:聚丙烯共混改性、聚丙烯改性研究、改性制品八大应用 聚丙烯共混改性 PP/EVA共混体系 : 物理共混改性的方法分别制备出乙烯—醋酸乙烯含量为0~20wt%的聚丙烯(PP)/乙烯—醋酸乙烯(EVA)共混切片,以PP为皮层、PP/EVA共混物为芯层,采用熔融纺丝工艺制备出皮芯复合中空纤维。文中通过研究原材料的组成、EVA含量、复合比例、纺丝温度和挤出速率/卷绕速率匹配对熔融纺丝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熔融纺丝工艺,同时对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声速仪、宽角X-射线衍射仪(W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与检测手段对PP/EVA共混物及共混纤维进行相关性能测试,并经过浸泡,研究皮芯复合中空纤维对有机小分子物质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1、当EVA含量为0~20wt%时,可以顺利的进行共混造粒。PP/EVA共混物的熔融指数随着EVA质量百分含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共混物熔融指数在230℃后急剧升高,流动性明显改善;PP/EVA共混体系为热力学不相容体系。2、具有可纺性的PP/EVA共混物,经严格控制纺丝条件,可以纺制成一定直径且粗细均匀的皮芯复合中空纤维。最佳纺丝工艺条件为:EVA含量10wt%,皮芯复合比6/4,纺丝温度230℃,挤出速率39.69g/min,卷绕速率500m/min。3、随EVA含量的增加和拉伸倍数的增大,纤维的纤度和断裂强度单调减小。当EVA含量为10wt%,实际拉伸倍数为3.7时,纤维的纤度为9dtex,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分别为3.0cN/dtex、39%。4、皮芯复合中空纤维通过纤维内部EVA中的极性基团吸附有机小分子物质,吸附量主要取决于纤维中EVA的含量。5、乙烯—醋酸乙烯与有机小分子物质的溶解度参数差异决定吸附量,两者的溶解度参数差异越小,吸附量越大,因此皮芯复合中空纤维对丙烯酸甲酯的吸附性能很好,对苯乙烯吸附性较好,对乙酸乙酯和柏树精油的吸附性相对较差。 6、拉伸倍数在0~4倍时,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加,纤维对有机小分子物质的吸附量降低;随着温度 的升高,纤维对有机小分子物质的吸附量在50℃时出现最大值. PP/TPEE共混体系:聚丙烯(PP)纤维是由等规聚丙烯经纺丝加工制得的纤维,具有质轻、强力高、 弹性好、化学稳定性好、制造成本低、再循环加工简便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无纺布、卫生用品、绳 索等。但由于聚丙烯纤维大分子内不含任何极性基团,结构规整,结晶度高,疏水性强,分子内不 含能与染料发生作用的染座,所以丙纶的染色性能较差,严重影响了其在服用纺织品上的应用。因 此,对聚丙烯进行可染改性,是广大研究工作者一直关注的热点。其中在聚丙烯基体中通过加入含 染座的改性剂进行共混改性,是聚丙烯纤维可染改性的主要方法。但改性剂的添加,会对聚丙烯的 纺丝性能和纤维力学性能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择适宜的改性添加剂及如何改善聚丙烯与改性 添加剂的相容性,是共混改性的难点。本文采用共混改性的方法,选用与PP溶解度参数较接近的聚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与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G)的嵌段共聚物(TPEE)作为改性添加剂,分别 以乙烯-辛烯共聚物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OE-g-GMA)、聚丙烯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PP-g-GM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为相容剂,在双螺杆挤出机中按一定共混比例制得共混样 品;利用扫描电镜(SEM)、旋转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

聚丙烯生产工艺技术

聚丙烯生产工艺技术 摘要:聚丙烯材料的加工和力学性能相对比较突出,其在注塑、挤管、吹膜、涂覆、喷丝和改性工程塑料领域,应用相对较多。随着我国包装、电子和汽车工 业的不断发展,工业发展不断提速,对聚丙烯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有必要 对相关工艺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聚丙烯;生产工艺;技术现状 引言 聚丙烯树脂(PP)是以丙烯为原料通过聚合聚合而形成的聚合物。它在外观上 透明、简便,常用于服装、注射、BOPP、管道、食品、药品包装等领域。由于其 良好的力学性能、化学稳定性、简易加工和成型环境,近年来已成为增长最快的 树脂。但是,由于国内聚丙烯工业的多样化发展,这一行业供需矛盾日益严重。 因此,分析聚丙烯工业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1生产工艺技术 1.1 Innovene工艺 在实际的扩散过程中,当在接近插入流的混合床反应器时,直接使用接近水 平搅拌器的圆盘装置,搅拌器的叶片与搅拌器轴成45角。反应器中有许多气相 和液相进料点,催化剂、液体丙烯和气体可直接从进料点加入。此反应器的实际 操作相当于串联使用三个混合容器反应器,并且反应过程中的转移材料消耗较低。流程启动后,可通过直接停止催化剂并在催化剂注入后重新启动来顺利停止。由 于其设计相对独特,因此处理应用程序的功耗和操作压力较低,但其正面质量不高,因此很难获得具有较高抗震能力的产品。在此工艺实践中,熔融可以在相对 较宽的范围内流动,一般可达0.5 ~ 100g/10min,产品的强度相对较强,广泛应 用于中国燕山石化公司和扬子石化公司。 1.2 Spheripol聚丙烯工艺

spheripolin的生产过程中,采用了液相法块旋转反应器和气相沉积反应器 的独特结构,适用于高氢浓度。同型聚合物的生产,反应器的单向转换率可提高50%以上。多相共聚物采用气相密度为2 mm的流化床反应器,制备出的聚丙烯颗 粒粒径为2mm,粒径分布接近,分离密度为450 kg / m3。前向强度为8 ~ 12%的 冲击聚合物也可以在气相反应器系统中产生。该方法最大限度地去除了粉末中的 气体成分,降低了产品的气味质量和TVOC长度,并且比其它工艺更为清洁,在 医疗和自动化领域具有优势。 1.3 Novolen工艺 该工艺采用了独特的双螺带搅拌立式反应器,反应器当中气固两相分布相对 比较均匀,其中的聚合反应热可以直接通过液态丙烯气化析出。在均聚和共聚的 过程中,都可以直接通过共聚反应器来产生均聚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均聚 物的产量,并采用了反应器串联的形式。该工艺在生产均聚物、无规共聚物、抗 冲共聚物的过程中,效果较为突出。工业化PP均聚物的MFR范围可以保持在 0.2~100g/min,乙烯质量分数可以保持在12%左右,可以在80℃的环境中进行生产。当前,该工艺在福建炼化厂、津西石化投产应用。 1.4 Innovene、Horizone聚丙烯工艺 innovene聚丙烯生产工艺采用水平搅拌床反应器,该反应器是一种插流模型,具有能耗低、操作灵活性大、质量控制好等特点。horizone气相聚丙烯工艺与Innovene聚丙烯工艺非常相似,两种工艺的工艺设计差别不大。Innovene进程 的闸道系统是该进程的主要特点。作为粉末输送和除气系统,主要将第一反应堆 产生的聚丙烯粉末输送到第二反应堆,去除粉末中的高氢含量。在制备冲击共聚 物时,由于两个反应堆中气体成分和浓度不同,空气锁系统在绝缘方面起着关键 作用,而horizone方法则添加催化剂预聚合单元并去除空气锁单元。 1.5 Unipol工艺 在该工艺实际应用过程中,其采用了圆柱形立式压力容器,可以直接配合超 冷凝态进行操作。该工艺能够有效带走各种反应热,能够在反应器体积不增大的 情况下,提高产量可使反应器的液相比例提高45%左右,产能提高2倍以上。在

聚丙烯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

聚丙烯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 聚丙烯纤维是一种常见的合成纤维,具有轻质、坚韧和不易燃烧的特点,在纺织、建筑和医疗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本文将介绍聚丙烯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 1.聚丙烯纤维的原料选择 聚丙烯纤维的制备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料。聚丙烯是一种热塑性树脂,可通 过聚合反应制得。一般采用聚合物颗粒作为原料,这些颗粒用溶解或熔融的方式转化为聚丙烯纤维。在选择原料时,应考虑到颗粒尺寸、熔点、分子量等因素。 2.熔融纺丝制备工艺 熔融纺丝是制备聚丙烯纤维的主要工艺之一。该工艺的基本原理是将聚丙烯颗 粒加热至熔融状态,通过万向切割或喷丝等方式制成纤维。具体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加热温度、切割速度、冷却方式等因素,以及控制纤维直径和拉伸程度等关键参数。 3.湿法纺丝制备工艺 湿法纺丝是另一种制备聚丙烯纤维的工艺。该工艺的基本原理是将聚丙烯颗粒 先溶解在溶剂中,然后经过旋转喷雾制成纤维。相对于熔融纺丝工艺,湿法纺丝可以生产更细的纤维,具有更好的柔软性。但该工艺也存在着设备复杂、成本较高等缺点。 4.丙烯腈共聚纤维制备工艺 丙烯腈共聚纤维是将丙烯腈和聚丙烯单体按一定比例共聚得到的一种合成纤维。该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常用于汽车轮胎、绝缘材料等领域。丙烯腈共聚纤维的制备工艺较为繁琐,需要对反应条件、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等进行细致的控制。

5.聚丙烯纤维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聚丙烯纤维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热收缩、毛羽较多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措施如改变纺丝温度、纤维互锁等。此外,聚丙烯纤维的染色和印刷也需要根据其化学性质和纤维结构特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修饰。 总之,聚丙烯纤维在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制备工艺的研究和掌握对于提高纤维品质和开发新产品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聚丙烯纤维的制备工艺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突破和提高。

聚丙烯熔喷布的高效制备及其抗菌改性研究

聚丙烯熔喷布的高效制备及其抗菌改性研究 聚丙烯熔喷布的高效制备及其抗菌改性研究 一、引言 聚丙烯熔喷布是一种具有优异过滤性能的纤维材料,广泛应用于医疗、家居、工业等领域。然而,在面临疫情等特殊时期,传统的纤维材料在防护和抗菌性能上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如何高效制备聚丙烯熔喷布,并对其进行抗菌改性研究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二、聚丙烯熔喷布的高效制备 1. 原料选择:选择优质的丙烯聚合物颗粒作为原料,具有一 定的韧性和强度,能够满足喷布过程的要求。 2. 熔喷工艺:通过熔融、挤出和喷研的方法,将聚丙烯颗粒 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使其熔化并通过模具喷射成纤维,然后干燥固化,形成聚丙烯熔喷布。 3. 工艺优化:利用响应面分析、正交试验等方法,优化聚丙 烯熔喷布的制备工艺参数,得到更好的制备效果。 三、聚丙烯熔喷布的抗菌改性研究 1. 纳米材料添加:将一定比例的纳米抗菌材料(如纳米银、 纳米二氧化钛等)添加到聚丙烯熔喷布中,利用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实现对病菌的抑制,提高熔喷布的抗菌性能。 2. 表面改性:通过化学处理或物理改性等方法对聚丙烯熔喷 布表面进行改性,增加其亲水性,从而降低病菌附着的可能性,实现抗菌效果。 3. 复合材料制备:将具有抗菌性能的纤维或膜材料与聚丙烯 熔喷布进行复合,形成抗菌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过滤性能和抗菌性能。

四、实验结果及讨论 通过对聚丙烯熔喷布的制备改性实验,得到了一系列具有较好抗菌效果的样品。纳米银添加能够显著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化学改性后的聚丙烯熔喷布表面能够迅速吸附液体并实现抗菌作用;抗菌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抗菌和过滤性能。 五、结论 本文针对聚丙烯熔喷布的高效制备和抗菌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和添加纳米材料等方法,成功制备出一系列具有抗菌性能的聚丙烯熔喷布。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高现有纤维材料的防护和抗菌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应对特殊时期的疫情等挑战。 六、展望 虽然在本文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例如,在添加纳米材料时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探索其他纳米材料的应用。此外,对于聚丙烯熔喷布的抗菌机制和长期使用性能的研究也值得深入探究。 综上所述,聚丙烯熔喷布的高效制备及其抗菌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验,有望为开发更具性能优异的纤维材料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社会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保障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和讨论,本研究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较好抗菌效果的聚丙烯熔喷布,并证明了添加纳米银能够显著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化学改性后的熔喷布表面具有快速吸附液体和实现抗菌作用的能力。抗菌复合材料还具有更好的过滤性能。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高纤维材料的防护和

聚丙烯物理改性的研究探讨

聚丙烯物理改性的研究探讨 作者:周刚李红伶段丽妙 来源:《价值工程》2015年第02期 摘要:综述了聚丙烯物理改性的方法,并对共混改性、填充改性、混杂复合改性进行了比较。共混改性与填充改性虽可以改善聚丙烯的某一性能,如强度、韧性等,但对其他方面的提升有限,甚至使其他性能急剧下降。混杂复合改性中,聚丙烯与多种无机填料粒子、有机物复合,可以在明显提升某些性能的同时,维持其他性能稳定,甚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拓宽了聚丙烯的应用范围。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thods of physical modification of polypropylene and compares with blending, filling, and the hybrid modification. Blending and filling modification can improve a performance of modified polypropylene, such as the strength, toughness, but the promotion of other aspects is limited, and even other performance will be degraded sharply. In hybrid Modification polypropylene with a variety of inorganic filler particles and organic matter composit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a certain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maintain stable of other performance, and even upgrade the performance to some extent, which widens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polypropylene. 关键词:聚丙烯;共混改性;填充改性;混杂复合改性 Key words: polypropylene;blending modification;filling modification;hybrid mod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Q050.4+3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310-02 0 ;引言 聚丙烯是一种通用型树脂,其产量大,用量也大。丙烯单体的来源丰富,聚合工艺相对简单,具有优异的性能,适合大多数产品的制造和生产,广泛的用于包装、纺织、电子等领域[1]。但聚丙烯也有诸多的缺点,如低温韧性差、刚性较低、缺口敏感性很大、易开裂、耐候性差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P的生产和应用。近年来,如何按照PP自身特性、PP产品的用途及性能指标特点对PP进行改性,改善PP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降低产品的工业成本,使PP材料能够实现专用化、功能化,充分利用PP的优势占领更多的应用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2-3]。聚丙烯的改性方法主要有物理改性与化学改性两种方法,其中聚丙烯的物理改性的设计灵活、生产工艺简单易行、生产周期短、投资成本低,适于工业生产。物理改性的方法按照主要包括填充改性、共混改性及混杂复合等。 1 ;填充改性

改性pp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序言 PP(聚丙烯)是一种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热塑性树脂,聚丙烯良好的耐冲击性、耐热性、绝缘性、可塑性、较低的密度以及低廉的成本使其被广泛应用于注塑、吹膜、喷丝及改性工程塑料等多种塑料制品领域[1]。 虽然拥有众多的优点而饱受青睐,然而聚丙烯同时也有不少的缺点从而影响到它一系列的工程化应用。聚丙烯的成型收缩率过大,低温下容易脆裂,耐磨性过低等大大限制了聚丙烯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聚丙烯进行改性[2]。由于各企业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包括各种新类型催化剂的成功研发,使得改性PP取代传统PP,受到众企业的各种青睐。与传统聚丙烯相比,改性聚丙烯在抗冲击、刚性、光泽、韧性等方面优势明显,这大大促进了聚丙烯的发展[3]。 目前,对聚丙烯进行改性的方法主要有:共聚改性、共混改性及添加成核剂等方法,在这些方法中,共混改性是企业中被使用的最多的改性方法[4]。共混改性主要是通过将其他具有聚丙烯所欠缺或不足的优良性能的聚合物通过特殊的手段混入聚丙烯基体内(主要是利用PP拥有较大的球晶,为共混改性提供便利),以此来改善PP的韧性和低温脆性等不足之处[5]。 本课题通过使用共混改性来研究聚丙烯的改性,具体主要研究不同用量的POE对接枝EV A/CaCO3/PP复合体系的具体改性效果,不同用量的接枝EV A对POE/CaCO3/PP复合体系的具体改性效果,以及不同用量的CaCO3对POE/接枝EV A/PP复合体系的具体改性效果。

第一章综述 1.1概述 聚丙烯自1957年实现工业化以来,其发展势头迅猛,在各树脂中发展最为迅速,时至今日,聚丙烯的产量增长越来越快,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用途也越来越广泛,聚丙烯产业俨然成为世界各塑料产业中的后起之秀。1978年,聚丙烯的全球范围内的年生产总量为400万吨以上,仅仅低于已发展成熟的聚乙烯、聚氯乙烯以及聚苯乙烯,跃居全球第四;1995年聚丙烯的全球年生产总量达到了1910万吨,成为年产量排行中的探花;到了2000年,聚丙烯的全球年产总量飙升到了2820万吨,稳步上升至全球年产排行的第二把交椅[6]。目前,聚丙烯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成熟,主要包括高透明、高熔体强度、高结晶度、高冲击强度、纳米复合聚丙烯等[7]。 1.2改性聚丙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2.1改性聚丙烯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聚丙烯行业业起步较晚,于1971年才开始具体的工业化生产,是由英国维克斯吉玛公司引进的装置实现的。但聚丙烯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很快,1996年中国的PP年产量为107.4万吨,2001年年产量已达到302万吨,与1996年相比,增长了1.8倍。尽管我国的PP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产量也大量增加,但是,面对国内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品种上还是不能填补市场的空缺。在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都要从海外市场进口成千上万吨的聚丙烯塑料。进入90年代,我国聚丙烯年均进口量的上升速率达到了12.5%。1996年我国单年进口量突破了110万吨,1998~2001年达到155万吨,2002年超过210万吨。2006年中国PP 的生产能力为420万吨,产量为390万吨,需求量550万吨,缺口160万吨。近年来国内市场自给率仅50%~60%,每年仍需大量进口。在中国的现状基础上,应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应积极探索新的品种的特殊的复合PP,两个通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