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增韧改性

聚丙烯增韧

1.聚丙烯的发展历程

自1957年意大利蒙科卡迪公司首次实现工业化以来,聚丙烯(PP)树脂及其制品发展速度一直位于各种塑料之首。在1978年PP的世界产量超过了400万吨/年,仅次于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位居世界第四位;1995年PP的世界产量达1910万吨/年,超过聚苯乙烯位居第三;2000年PP的世界产量为2820万吨/年,超过聚氯乙烯的2600万吨/年上升为世界第二;目前聚丙烯的世界产量达到了3838万吨/年。在此同时,我国聚丙烯工业发展迅猛,1995年产量为107.3万吨,2000年已经突破300万吨,2004年产量迅猛增至474.9万吨。初步估计到2006年底,我国PP的年总生产能力已经超过650万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PP的供需紧张。

聚丙烯由于其优异的使用潜能,广泛应用于注塑成型、薄膜薄片、单丝、纤维、中空成型、挤出成型等制品,普及及工农业及生活日用品的各个方面。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主要归因于其可以替代其它塑料树脂以及能够开发应用各种新型的塑料、橡胶和纤维的优异性能: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并且无毒无害;相对密度小,透光性好,有较好的耐热性等。

但是PP有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韧性较差,对缺口十分敏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空间。因此近些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在PP 改性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展开了众多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的工作,通过共混、填充和增强等方法改性之后的聚丙烯复合材料也已经成功地运用到了实际生产中,扩大了材料的使用范围,在家电、汽车、仪表等工业各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近十多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聚丙烯的应用技术不断进步。但是我国的聚丙烯进展与国外相比,在聚合技术、工业化成本、产品数量、品种类别等方面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根据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大力开展聚丙烯多元复合材料改性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途径。采用塑料的高性能化合成本不断的降低来推动PP的发展,因此目前是聚丙烯快速发展的良好机会。通过各种手段改善PP性能,最终使得PP几乎可以与某些工程塑料相媲美,从而增加PP和其它热塑性塑料树脂甚至是某些工程塑料的竞争能力。

2. 聚丙烯的性能及其改性

(1)聚丙烯优缺点

聚丙烯结晶性好,具有质轻、价廉、无毒无害、无味等优点,而且还具有耐腐蚀、力学性能相对较高等优点,其分子式为:

从分子结构单元来看,其侧链的-CH3基团是非极性的.位垒小,整条分子链和分子分子侧链均容易发生旋转:全同或间同的聚丙烯结构均比较规整,结晶倾向大,易拉丝制成纤维;无规聚丙烯结晶性差,有着橡胶状弹性体的特点。

PP的基本特性如下:

(I)PP是结晶性高聚物,其结晶程度能够达到50%~70%,具有较为明显的熔点,熔融温度为164℃~170℃。

(2)热稳定性较好,初始热分解温度可以达到300℃以上,与氧接触的情况下,树脂在260℃左右开始发黄。

(3)PP的熔体流动性能好,成型性能良好。并且成型制件的表面光泽、染色效果、外伤痕迹等方面都优于PE。

(4)PP是五大通用塑料中耐热性能最高的一种,制件可以在100℃的条件下煮沸消毒。

(5)熔体弹性较大,但冷却凝固速度很快快,同时成型收缩比较大(1%~2.5%),且结晶具有各向异性,在成型制品与模具设计时需要加以考虑。

(6)PP的成型能力比较强,能够适应常规通用塑料的加工工艺,如注射成型、挤出成型、吹塑成型、压延成型,旋转成型等。

(7)由于分子量较大,结晶结构等规度大而易结晶,其力学性能:包括了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硬度等均优于低压聚乙烯,而且还有优异的刚性和耐折叠性。

(8)化学稳定性高,能耐80℃以下的酸、碱、盐溶液以及很多化学有机溶剂。

(9)聚丙烯的高频电性能优良,几乎不受环境湿度的影响。其介电强度高且随着温度上升而增高,介电常数低(2.2~2.6),不受温度和频率影响,特别是适用

于制作电绝缘元件。

尽管聚丙烯有以上众多的优点,但是,聚丙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最大的缺点就是耐寒性差,低温易脆断;其次是成型收缩率大,抗蠕变性差,制品的尺寸稳定性差,容易发生翘曲变形。这些主要缺点都限制了聚丙烯的广泛应用。

PP的其它缺点以及造成这些缺点的原因如下:

(1)在低温和高应变速率的情况下,吸收的冲击能量来不及在分子链内传递,故表现出低温韧性差。这主要是由于分子结构中的-CH3基团的存在,低温环境下链节移动困难,分子链弯曲性能下降所造成。此外,PP为高结晶性聚合物,其生成的球晶尺寸较大,这是PP易产生裂纹,冲击性能差韧性低的主要原因。

(2)刚性不足,不适宜制作受力机械部件,特别是制件上存在缺口对外力作用十分敏感。制品成型收缩大,产品精度低且容易变形。

(3)PP易受到紫外线影响而发生老化,所以造成户外使用寿命大幅度下降,这主要是由于-CH3基团的存在,导致在环境中分子结构中的α氢原子容易反应,发生氧化降解。

(4)PP由非极性分子组成,分子之间的排斥力非常强。这导致了:其装饰性和装配性差;染色后的制件色泽曲于反光性差而降低了艳丽感觉;表面的涂漆、电镀、粘贴、蒸发加工亦相当的空摊;制件的热溶粘结和溶剂粘结性差。(2)β晶型聚丙烯的特征及表征

近些年来PP高性能化技术研究尤其活跃,如嵌段共聚、高结晶化、高分子量化、合会化、复合化、交联、形态控制等手段。其中的通过结晶形态控制可改善PP树脂原有的结构和性能,提高它的耐冲击性和低温韧性。PP是高结晶聚合物,在熔融冷却结晶的过程中会形成较大尺寸的球晶,球晶之间往往有比较明显的界面分界,当材料发生变形时,由于外力引发的裂纹很容易沿着这些界面向内扩展,使PP材料产生脆性断裂。添加合适的成核剂可使PP形成β晶,晶粒细小化,减少内部的缺陷,使其缺口冲击强度得到明显提高。

β晶的主要表征手段有以下两种:

(1)X射线衍射法

β晶在X射线衍射图中有两个特征强衍射峰,分剐对应2 θ=16.1º(300)和21.2º(301),图1为不含α晶的β晶PP的X射线衍射图,从左至右各衍射峰出峰位置分别是α(110,14º)、α(040,16.6º)、α(130,18.5º)、α(111,21º)、α(1 3l,21.6º),图2为含β晶PP的X射线衍射图,在16.1º处有一β晶的特征衍射峰,根据衍射强

度可计算出结晶物中β晶的含量(用Kx表示)。公式中,Hα1 Hα2 Hα3为β晶各个晶面的衍射强度(用峰高表示),Hβ为β晶的衍射强度。

(2)差示扫批量热(DSC)法

应用DSC可检测是否有β晶存在于样品中。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只含α结晶的PP的熔融曲线仅在167℃有一个熔融吸热峰。含β晶型PP则分别在166℃和149℃有两个熔融吸热峰,分别为α晶和β晶的熔融吸热峰,可以验证β晶的存在,从熔融曲线中β峰的高度和α峰高度的比值,可考察样品在热处理条件产生的β晶的含量,以K DSC表示,K DSC=Kβ/Kα,但是出于这是一熔融过程,在测量时会有部分的晶体熔融,导致测量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偏差。

2. 聚丙烯的改性

针对PP的上述的一系列缺点,其改性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化学改性主要是通过改变聚丙烯的分子链结构,从而改进PP材料性能。化学改性的方法主要包括:接枝、共聚、交联、氯化、氯磺化等。物理改性的方法是通过改变聚丙烯材料的高次结构,最终以达到改善材料性能的目的。物理改性方法主要包括:表面改性、共混改性、填充改性、复合增强等。在其中共混改性是PP聚合物改性最为简便并且卓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共混改性可以通过密炼机、挤出机等聚合物成型加工设备中完成,工艺过程便于实现及控制。

传统的增韧材料一直都是以有机弹性体化学材料为主,例如EPR(--元乙丙橡胶)、EPDM(三元乙丙橡胶)、POE(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EV 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SBS(苯乙烯--丁二烯弹性体)、MBS(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ACR、NBR等。弹性体类增韧材料的抗冲击改性效果十分好,但是弹性体在增韧的同时,往往以牺牲材料宝贵的力学强度、刚度、制品尺寸稳定性、耐热稳定性及可加工成型性为代价。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无机刚性粒子改性可以克服这些缺点,能同时达到增韧和增强改性的目的,是一两全其美的改性方法。对其开发和研究在目前都十分活跃,无论是其机理、种类,还是改性效果,都已经取得了十分迅速的进展。

聚丙烯改性技术的化学改性是指通过接枝、嵌段共聚,在聚丙烯大分子链中引入其它组分,或是通过交联剂等进行交联,或是通过成核剂、发泡剂进行改性。物理改性是在聚丙烯基体中加入其它的材料或有特殊功能的添加剂,经过混合、

混炼而制成具有优异性能的聚丙烯复合材料。物理改性大致可分为填充改性、共混改性、增强改性和功能性改性等。

填充改性是指在聚丙烯树脂中加入一定量无机或有机填料来提高制品的性能[1,2 ] ,主要表现在在模量方面有较大提高。填充改性能降低塑料树脂材料的成本,但有时它在提高某些性能的同时会降低其它的性能。增强改性通常选用玻璃纤维、石棉纤维、单晶纤维和铍、硼、碳化硅等增强材料使聚丙烯制品的强度提高。增强改性是复合材料发展的一个方向。

共混改性是指用其它塑料、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与聚丙烯树脂共混,填入聚丙烯中较大的球晶内,由此改善聚丙烯的韧性和低温脆性。常用的改性材料有聚乙烯、乙丙橡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丁苯橡胶和顺丁橡胶。功能性改性是根据要使用的材料所要求所具有的功能,如抗静电、阻燃、透明性等,加入特定试剂使聚丙烯性能改善。

物理改性比化学改性更容易进行,使聚丙烯性能改善也比较显著,推广容易,经济效益相对明显;特别是共混改性技术开发周期短、耗费低、制品的物理性能同样可以达到应用要求。因此,共混改性是使用现有高分子材料开发新型材料的简捷而高效的方法。

(1)无机刚性粒子表面改性

由于无机粒子均表现为表面能较高的高极性物质,而聚合物则多为低表面能的非极性物质,无机粒子与PP基础树脂之间的相容性一般较差,通常对无机粒子进行表面处理。处理无机粒子的方法有很多,如氧化处理、共热处理、等离子体处理以及用表面改性剂涂覆处理等,其中最有效、便于操作,同时也是最广为应用的是通过表面改性剂涂覆技术。目前报道的表面处理剂很多,如价格低廉的硬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等表面活性剂,硅烷类、钛酸酯类和铝钛酸酯类偶联剂,以及近来出现的锆酸酯类、锡酸酯类、硼酸酯类、磷酸酯类、异氰酸酯类偶联剂等。表面处理对增韧效果的影响

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表面处理的效果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表面改性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1)降低表面能,有利于解聚和防止团聚现象。纳米颗粒表面多呈亲水性,其表面能高。而且颗粒粒径越小,表面能就越高,颗粒之间越易相互吸引而产生团聚现象。当粉体颗粒表面被包覆树脂或形成单分子层,由亲水性变为亲油性即

表面改性后,表面能大大降低,相互之间的吸引力随之减弱,团聚的倾向大大减轻。同时在机械搅拌力作用下原来团聚在一起的颗粒被打散分离开来的瞬间,在处理剂直接作用下迅速活化改性,并以较小的团聚体或单个颗粒的形式存在下来,粉体填料在活化改性的同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细化。

(2)降低填充塑料体系的熔融粘度,改善塑料的加工流动性。通常采用液体石蜡来模拟熔融态的合成树脂,对比一定添加量的填充体系发现,经各种偶联剂处理的重钙或轻钙,其填充体系的粘度会大大降低。在填充塑料加工时,基体树脂在高温下呈现粘流状态,填料对填充体系粘度的作用直接反应在双螺杆的扭矩大小上,意味着加工能耗的高低和产量的大小。

(3)改善无机粉体与基体高分子树脂之间的亲合性。两相界面可以依据改性要求进行调控,达到预期的改性效果;同时,经改性后粉体颗粒表面与基体材料的性质相似,颗粒更容易分散,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粉体颗粒表面有机化或被树脂包覆,有利于改善填充塑料制品的外观,使制品表面会更加细腻,更加有光泽。

Jeanette和Gonzalez等研究了不同偶联剂处理过的CaCO3添加到PP/HDPE共混物后对力学性能以及形态行为的影响。偶联剂有:锆酸盐类NZl2,钛酸盐类Lica 01、Lica 09、Lica 12,以及将Liea 01和Lica l2以1:1比例混合的复合偶联剂。在CaCO3相同尺寸粒子重量百分比同样为30%的条件下,讨论了质量百分比为0.3%、0.5%、0.7%和1%时的Lica l2对CaCO3分散情况以及共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偶联剂质量含量为0.7%时力学性能有着最明显的提高。当选用不同的偶联剂,各种力学性能有着不同的变化情况,Lica 01质量含量在0.7%时,体系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增加;NZl2偶联剂提高了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Lica 01和Liea l2复合偶联剂提高了共混体系的抗冲击强度。在讨论偶联剂含量时,不同的研究者多选择质量百分比0.3%和0.7%进行研究。Bai Jia等在研究PP/云母共混体系时,对选用的偶联剂质量含量分别为0.5%,0.7%,1%时的情况进行讨论,结果显示偶联剂质量含量为0.7%时,力学性能有着最优的提高;Wang和Huangt在研究PP/CaCO3共混物时,发现选择质量百分比为0.3%Lica 12下有利于刚性粒子的分散和力学性能的提高。

大量的实验表明添加偶联剂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了刚性粒子与PP树脂基体的相容性,进而影响到了刚性粒子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状况以及共混体系的微观形态,宏观上影响了体系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强度和韧性。除了选用偶联剂外,在

研究中出现了各种改性剂,Qing-Xin Zhang等在研究无机刚性粒子CaCO增韧增强PP时,在融融挤出的过程中添加了一种非离子性物质(壬基酚聚氧乙烯醚)polyoxyethylenenonyphenol(PN),正是由于PN中所含有的羟基端基和较长烷基链段,大大改善了CaCO3粒子在PP中的分散效果,降低了PP分子链运动所需要的活化能,提高了结晶速率。CaCO3粒子尺寸由1-21mm降低为100-200nm。单独添加.CaCO3粒子时复合体系屈服强度逐渐下降,仅仅是模量有一定的提高,而添加1.5%的非离子性物质后,共混物的强度和模量没有明显变化,但是缺口冲击强度却有着明显的增加。

G.-X.Wei等研究了共混物刚性粒子对PP增韧增强,刚性粒子为PPO(聚苯醚)和HIPS(耐冲击性聚苯乙烯)的共混物,牌号为Nory1TM PX0544,实验过程中采用添加增容剂的方法改善刚性粒子Nory1所形成的尺寸为(10·15pan)的团聚现象。复合体系中添加TSEP(苯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后,纳米刚性粒子的尺寸变小,基体和粒子之间的粘结能力提高。结果显示,断裂引发能和断裂扩张能都相应减少了。

界面作用和界面相结构

无机刚性粒子和聚合物树脂之间由于一个为表面能较高的高极性物质,而另外一方为表面能较低的非极性物质,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两者相容性差的问题,导致出现无机粒子在聚合物熔体中分散困难,分散的不均匀性,与聚合物树脂基体问的相容性差,因此两者之间的界面相容作用力较差。如何能够使得无机刚性粒子快速、均匀的分散开来,形成良好的界面相,主要形成较好的界面作用和界面相形态。通常通过采用表面偶联剂等对粒子进行表面处理,提高无机刚性粒子和聚合物基体之间的表面相容性能、化学性能、热性能以及在达到微观结构形貌上的匹配,可以满足无机刚性粒子良好的分散以及优异的分散效果,关键是可以形成较好的界面相。

无机粒子分散于聚合物树脂基体中后,粒子与基体之间形成的界面包含两相之间过渡区所形成的三维界面相,通过界面相与界面作用,将基体与粒子结合组成一个整体,并向内传递能量、终止裂纹的扩展,减缓应力集中,使复合体系的韧性得到提高。界面相的形态和界面作用的强弱除了与基体、粒子种类有关外,特别是还与表面处理剂密切相关。无机刚性粒子/聚合物复合体系的界面是固体粒子在高温高压聚合物熔体中非常复杂的界面行为,由于受实验表征手段等方面的限制,对其在增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理尚缺乏更深入研究,界面作用强弱与

增韧效果之间的关系,观点尚不能统一。

由于界面作用的强弱目前无量化指标,各研究者所指出的强弱不尽相同。界面强度的大小常通过表面处理剂来调节,常用的表面处理剂处理填料所形成界面作用从弱到强一般为:无添加剂<表面活性剂<偶联剂<(填料接枝+MAH.g.基体类)等。目前较为广泛认同的观点是:界面作用太弱,意味着复合体系相容性太差,导致无机粒子在体系中分散差,不能很好地传递能量,复合体系于裂纹增长前脱粘而于界面处破坏,不利于增韧;但界面作用太强,则空洞化过程受阻,同时限制诱导产生剪切屈服,也对增韧不利。因此,应控制适当的强度范围。由于聚合物/弹性体/无机粒子三元复合材料可以同时获得既能增强又能增韧的效果,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这类复合材料中,由于界面作用的不同,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相结构:(1)弹性体与无机粒子各自独立的分散在基体聚合物中;(2)弹性体包覆在无机粒子的表面形成“核一壳”结构。Matonis和Small提出的“核一壳”结构理论模型指出,由低模量的弹性体层所包覆的高模量的刚性粒子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可以设计得到比基体树脂具有更高韧性和更高刚性的新型复合材料。这种结构对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取决于聚合基体/弹性体和弹性体/无机粒予的界面作用。为了获得良好的界面加入界面改性剂,在界面改性剂加人之后,在均匀分散的刚性粒子周围嵌入非界面化学结合的但能产生强物理缠结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柔性界面层,从而使体系的晃面粘结明显加强、韧性与强度均有增加,体系的综合力学性能显著提高。界面形态也决定着复合体系的增韧效果【56】。一般认为界面相如果能保证粒子与基体具有良好结合,并且本身具有一定厚度的柔性层,则有利于材料在受到破坏时引发银纹,终止裂纹,既可消耗大量冲击功,又能较好地传递所受外力,达到既增韧又增强的目的。通常采用偶联剂通过其长链形成柔性晃面层,加强粒子与基体间作用的强度,但目前广泛使用的偶联剂效果并不理想,有关偶联剂偶联机理在不同粒子表面形成物理吸附或者是化学反应并不统一。此外,受橡胶增韧的启示,弹性体包覆无机粒子形成硬核软壳的“核一壳”结构,则其模量明显低于基体,理应有利于基体的增韧增强,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并没有统一定论,欧玉春等发现对一些体系确有较好的增韧增强效果;而Jareart等发现这种处理的效果并不像原来所预期三元体系韧性强度均衡改善得那样理想,增韧幅度很小。综上所述,在保证无机粒子均匀分散的前提下,粒子与基体间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界面作用、具有低于基体刚性、有一定变形能力的界面相是实现增韧的必要条件。

3.聚丙烯增韧机理研究

(1)聚丙烯增韧机理

共混改性聚丙烯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其韧性,弹性体在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机理的研究很多,大多研究者引用Dr Wu的剪切带屈服理论[ 2] .在拉伸应力作用下,高聚物中某些薄弱部位[3,5 ]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空化条纹状形变区,即材料产生了银纹,它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裂纹,所以它常是聚合物破裂的开端。但是,形成银纹要消耗大量的热量,因此若银纹能被适当地终止而不致发展成裂纹,那么它反而可延迟聚合物的破裂,提高聚合物的韧性.

采用橡胶类聚合物与聚丙烯共混改性时,材料性能不仅与橡胶类聚合物分散相有关,而且也与聚丙烯树脂连续相的特性有关。如果橡胶相和聚丙烯相形成均相体系,就不能起到增韧效果。相反,如果橡胶类聚合物和聚丙烯完全不相容,胶粒尺寸必然很大,外形也不规则,局部应力将过于集中,直接导致裂纹和裂缝的生成; 而且,不相容体系的两相界面处会发生分离,产生空隙,与橡胶类聚合物大小相当的空隙会使应力集中增加,使聚丙烯产生开裂而造成材料破坏。只有当橡胶类聚合物与聚丙烯具有好的相容性时,橡胶类聚合物以一定的粒径分布在聚丙烯连续相中,使橡胶类聚合物与聚丙烯组成一种良好界面相互作用的两相或多相形态结构体系。即在共混体系中,橡胶类聚合物呈细微化颗粒分散相(俗称“岛”),随机分布在聚丙烯连续相(俗称“海” )的聚丙烯球晶中或球晶之间,使聚丙烯大而脆的球晶成为细而密集的球晶,形成具有良好相界面作用的“海-岛”结构。当具有这种结构体系的增韧聚丙烯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银纹、裂纹和裂缝首先产生在聚丙烯连续相中,处于聚丙烯裂纹和裂缝上的橡胶类聚合物粒子首先是充当应力集中的中心,诱发大量银纹和剪切带的产生,大量银纹和剪切带的产生吸收大量的能量,从而阻止裂纹和裂缝的穿过。另外,橡胶颗粒还可以阻滞、转向并终止小裂纹的发展,使之不致发展成破坏性的裂纹,产生在聚丙烯相中的银纹可以穿过小于其宽度的橡胶类聚合物粒子而生长。在弹性体颗粒的影响下,当材料受到外力时,高聚物中生长的银纹遇到橡胶类聚合物大粒子时能分裂成许多方向各异的小银纹。即银纹可在橡胶类聚合物粒子表面支化,银纹的分裂和支化能控制银纹的发展,阻止大银纹变成有破坏性的大裂纹和大裂缝; 同时,银纹的增长伴随着空化空间的发展,空化空间的发展阻止了基体内部裂纹的产生,延缓了材料的破坏,从而达到提高聚丙烯韧性的目的。

(2)弹性体增韧机理

橡胶增韧高分子材料包括三类不可逆的形变机理:剪切屈服,银纹和橡胶粒子的空洞化。材料的韧性是指通过吸收和耗散能量而阻止其发生破坏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度则是抵抗高应力的一种能力。在通常情况下,橡胶增韧的高分子材料一般都会以牺牲材料的强度和刚性来实现。韧性不仅仅受高分子基本组成的控制,而且也同其形态及化学结构的详情有关,例如:粒子尺寸的分布,橡胶相的交联,在界面处的接枝等。高分子材料的韧性就是断裂过程中所消耗的外界能量大小的度量。而橡胶或者弹性体增韧机理就是要解释这种韧性得以提高的本质。(3)刚性粒子体系增韧机理

无机刚性粒子增韧聚合物的增韧机理源自1984年日本科学家井上隆等在研究体系PC/ABS、PC/AS时,提出刚性聚合物增韧聚合物的“有机冷拉机理”1651。其“冷拉机理”理论认为,对于含有分散粒子的复合物,在拉伸过程中,由于分散相的刚性球端和基体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之间的差别而在分散相的赤道面上产生了一种较高的静压强,当作为分散相的刚性颗粒受到的静压强大到一定数值时,其屈服而产生冷拉,发生塑性转变,从而吸收大量的冲击能量,使材料的韧性以提高,这就是非弹性体增韧的“冷拉机理”。随后用量大,价格低廉并能赋予材料各种独特性能的无机粒子增韧立即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是对于无机刚性粒子而言,由于其不存在变形能力,故不能采用“冷拉机理”.

刚性粒子增韧聚合物最具代表性的为刚性粒子增韧聚合物的“空洞化理论”,主要理论为:在裂尖损伤区域内,分散相承受了主要的三维张力,当刚性粒子从基体中脱粘后,即形成了空洞化损伤,释放了裂尖前端的三维张力,解除了平面应变约束,从而使基体产生了剪切屈服形变,共混物得到了增韧。刚性粒子增韧聚合物的机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定论,各国研究学者在刚性粒子与增韧效果之间的定量判断展开了大量深入研究。

(4) PP增韧改性中存在的问题

弹性体增韧是公认的比较良好的增韧方法,利用弹性体微粒吸收部分冲击能并作为应力集中点来诱发和抑制银纹增长,促进基体的剪切屈服,从而使PP的脆性断裂转变为韧性断裂。但是传统弹性体增韧引进了低模量、低强度的橡胶相,通常使材料在抗冲击强度提高的同时,其使用温度、刚度和拉伸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由于弹性体的加入导致混合体系粘度大,流动性差,不利于共混

.

物的加工。无机刚性粒子虽然可以同时增韧增强聚合物,但与弹性体相比,其对聚合物的增韧效果又十分有限。因此,为获得韧性和强度相平衡的目的,在PP/弹性体体系中通过添加无机刚性粒子,通过弹性刚性体共存的形式,趋利弊害,来达到补强、增韧的方法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针对刚性粒子与弹性粒子混合增韧PP,目前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通常认为,PP/弹性体/刚性体三元复合体系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相形态:(1)弹性体和无机刚性粒子独立分散在基体中,即“独立分散”结构;(2)弹性体包覆无机刚性粒子形成“核.壳”结构(软核硬壳);(3)“独立分散”结构与“核.壳”结构共存。其相形态可通过改变加工工艺和(或)对各组分进行改性而得到有效的调节‘。。关于上述三种不同的相形态,多数研究表明,当无机刚性粒子与弹性体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具有“核.壳”结构(无论是软包硬还是硬包软)的复合增韧剂后,可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韧作用。原因在于,与“独立分散”结构相比,在“软核硬壳”结构增韧剂增韧的聚合物体系当中,无机刚性粒子的加入能够增加弹性体的有效体积,使分散粒子间的基体韧带厚度得到减小,导致基体韧性提高‘。。但是,对于普通弹性体增韧PP等聚合物共混物来说,当弹性体的含量增加到10 wt%,15wt%(甚至20谢%),才能达到理想的增韧效果,但与此同时,会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刚度和强度的大幅下降。因此,设法提高弹性体的增韧效率,使它在较低含量下(如5 wt%)便可有效增韧聚合物,成为获得刚性与韧性相平衡的增韧共混物的关键。1990年7月NST会议上出现的纳米技术,为聚合物的增强增韧改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与纳米材料在聚合物中的广泛应用,纳米弹性体增韧聚合物逐渐受到关注‘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能同时增韧、增强改性聚合物的无机纳米刚性粒子改性聚合物逐渐受到重视。如果将刚性纳米粒子加入到聚合物中,且改善其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娜,则从理论上可以预测,纳米粒子与聚合物间由于存在界面之间的化学和物理结合,因而粘结强度大大提高,由此可以达到同时提高改性聚合物韧性和刚性的目的。

.

改性PP在汽车中的应用

改性聚丙烯在汽车内饰的主要应用 聚丙烯PP材料可通过增韧、填充、增强、共混等改性方法可得到性能各不相同的材料,在汽车内饰中改性聚丙烯PP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汽车用改性聚丙烯PP材料具有高刚性、高流动性、低气味散发和优良的耐候性、耐低温性能,可根据客户要求开发汽车保险杠、仪表板、门内板、挡泥板等专用料。改性聚丙烯PP材料可通过添加20%玻纤增强来做汽车仪表板的骨架及风道部件等。 汽车内饰中的主要应用 改性聚丙烯PP材料在汽车内饰部件中的应用特点有如下几点: (1)耐刮擦性能 汽车内装饰的原材料PP相对来说硬度不高,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划、被刮或被踢,时间长了内饰表面会明显发白,严重影响外观。因此PP材料必须要具有耐刮擦的性能。 (2)抗白痕性能 PP材料的内饰部件在装配或受到弯曲、冲击等外力作用时,往往会出现发白现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白痕还会进一步扩展,影响了内饰的美观。这就是

通常所说的应力发白现象。为避免应力发白,PP材料还必须具有抗应力发白的性能。 汽车格栅 具体要求: 在一定的高度下,对样件进行落球冲击试验,然后评价其亮度变化,并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评价受冲击部位的亮度变化;然后将样件进行高温存放,在规定的时间后重新观察样件的亮度变化。 (3)耐热老化性能 PP聚丙烯材料由于自身结构的原因,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特别是受到光和热的作用时,就会加速老化,进而破坏了其物理机械性能。影响了零件的使用寿命。因此PP材料必须具有耐热氧老化的性能。

汽车主要内饰材料 (4)散发性能 低VOC是汽车内饰部件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保证了一个好的汽车内饰环境,做为内饰零件,无一例外必须满足散发性能的四项要求。内饰件散发性能包括气味试验、甲醛含量测定、冷凝成分、总碳散发。 具体要求: 气味分值≤3 甲醛含量≤10mg/Kg 冷凝成分≤2mg 总碳含量≤50μgC/g 内饰用PP材料也必须满足上述要求。 (5)耐光老化的要求 打开车门,对于用户能够直接看到的零件,它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阳光的照射。为避免由于阳光照射而产生的变色、变形等缺陷,原材料本身必须具有耐光老化的性能。

盘点:PP增韧的8种方法

本文摘自再生资源回收-变宝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c19197176.html,)盘点:PP增韧的8种方法 1、PP/PA6增韧体系 PP/PA6共混体系可改善两者本身固有缺点,使材料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指标,选取15%PA6加入PP中,可使其冲击强度提高50%,拉伸强度下降13.8%;如再加入5%PP-g-MAH 作为相容剂,其冲击强度可提高113%,拉伸强度下降2.7%。 2、PP/EVA增韧体系 EVA在增韧PP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断裂伸长率、熔体流动指数和表面光泽度。 所选用的EVA中VA的含量为14%-18%之间。用20%EVA-15增韧PP,其冲击强度提高12倍之多,刚性下降幅度小,其成本又低于弹性体或橡胶增韧PP,综合性能优于 PP/EPDM体系。

3、SBS增韧PP体系 SBS对PP的增韧效果不如EPDM,但可用于一般应用场合。 研究表明,当SBS的含量在0-10份之间时,冲击强度随加入量增大而增大;超过15份后,冲击强度反而下降。用SBS与PP制成的耐冲击型PP的常温和低温冲击性能可分别提高5倍和10倍。具体配方为PP:SBS:CaCO3=48:40:12时,相关性能的悬臂梁冲击强度为70kj/m2。 4、BR增韧PP体系 顺丁橡胶(BR)具有高弹性、良好的低温性能(玻璃化温度-110℃)、耐磨性、耐挠曲性等优点,BR的溶解度参数与PP接近,与PP的相容性好,增韧效果好。 5、MPE/PP增韧体系 MPE具有非常低的玻璃化温度,而且断裂伸长率很大,非常适合于PP的增韧改性。 MPE对PP有较好的增韧效果,在PP中加入40%MPE,于-30℃下的缺口冲击强度超过纯PP的20倍,约为同等质量份数EPDM增韧效果的9倍。另外还发现,用MPE增韧PP,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拉伸永久变形、压缩永久变形和蠕变变形,卓越的低温性能和加工性能,成为EPDM的强有力竞争者。 6、SBS增韧PP体系 SBS对PP的增韧效果不如EPDM,但可用于一般应用场合。 研究表明,当SBS的含量在0-10份之间时,冲击强度随加入量增大而增大;超过15份后,冲击强度反而下降。用SBS与PP制成的耐冲击型PP的常温和低温冲击性能可分

pp增韧及pp、pe共混

PE/PP共混改性研究 摘要: PE 增韧P P 的效果取决于共混物中PE 的用量, 当PE 质量分数达到25%~40 %时, 共 混物既有良好的韧性和拉伸强度,又有较好的加工性能。使用橡胶或者热望性弹性体与PP共混增韧效果最为明显。但由于随着弹性体用量的增加,体系在冲击强度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刚性等性能的损失。此外,还就近年发展起来的无机刚性粒子增韧PP的研究工作进展和机理研究情况作了介绍。 关量词: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 聚丙烯(PP)是通用热塑性树脂中增长最快的品种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PP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有着优异的综合性能。而其亟待克服的最为突出的缺点是它的缺口敏感性显著,即缺口冲击强度较低,尤其在低温时更为突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增韧。PP共混增韧方法以其效果显著、工业化投资少且迅速易行等特点而广为应用。共混增韧改性是指用其他塑料或弹性体等作为改性剂与PP共混,以此改善PP的韧性。常用的改性材料主要分为塑料、橡胶或弹性体以及无机刚性粒子等几类。 1.塑料增韧PP体系 采用塑料类作为PP增韧的改性剂.不仅可以达到增韧的目的,而且可使材料的耐磨性、染色性等得到改善,且价格较为低廉。应用较多的有高密度聚乙烯(H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ILDPE)、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氯乙烯、聚酰胺(PA)等。但由于他们与PP的不相容性,要使体系达到较高的韧性往往需要加大改性剂用量或添加相容剂。 1.1PP/聚乙烯(PE) 1.1.1 高密度聚乙烯结构、性能及应用 高密度聚乙烯(HDPE)是在每1000个碳原子中含有不多于5个支链的线型分子所组成的聚 合物。在所有各类聚乙烯中,HDPE的模量最高,渗透性最小,有利于制成中型或大型的装运液体的容器。HDPE的渗透率低,耐腐蚀,并具有良好的刚度,使其适于作管材。HDPE良好的拉伸强度使其适于制作短期载重用膜,如购物袋等。HDPE良好的劲度、耐久性和质轻的特性,适于制作商业和运输业常用的周转箱、码垛托盘和提桶及药品瓶、化妆品瓶和一般容器,也可用以制作玩具。HDPE的玻璃化温度低,热扰曲温度高,劲度合适且韧性好,可以做非结构性的户外用品。利用HDPE片材的耐化学性和隔潮性作液体和固体废物坑的内衬:以防止污物扩散,HDPE片材代替木材作为运货车及海运时的底版、搁架,防止货车及船体的磨损和货物的碰撞。 1.1.2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结构、性能及应用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包括乙烯.1.烯烃共聚物系列,刚度类似于HP—LDPE的透明物料和具有类似HDPE特性的硬质不透明物料。共聚单体的类型和含量不同,使LLDPE具有不同的结晶度,不同的密度和模量。LLDPE具有优良的韧性,即有很好的抗撕裂强度、抗冲击强度及抗穿刺性,有利于减薄厚度,重点用于对清晰度要求不高的许多包装和非包装用途,包括冷冻食品袋、重包装袋、购物袋、垃圾袋、拉伸包装膜、科学探测气球等。农业上,LLDPE 大量用于棚膜和地膜。茂金属催化生产的LLDPE比通用LLDPE膜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和抗冲击性,含有少量长支链的m.LLDPE膜,具有更高的抗撕裂强度。 1.1.3聚丙烯/聚乙烯共混体系的研究 PE增韧PP,是最常用、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共混增韧体系。PP与PE都是结晶性聚合物,它们之间没有形成共晶,而且各自结晶,形成相容性不良的多相体系。但两者晶体之间却发生相互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可破坏PP的球晶结构,PP球晶被PE分割成晶片,使PP不能生产球晶。随着PE用量增大,分割越显著,PP晶体则被细化,PP晶体尺寸变小,促使PP与PE共混体系冲击强度得到提高。例如,当LLDPE质量分数达到70%时,PP/PE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为

POE与EPDM对聚丙烯增韧改性研究

POE与EPDM对聚丙烯增韧改性研究 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是一种重要的塑料材料,具有优异的 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广泛应用于自动化设备、日用品、医疗器械等领域。然而,由于其韧性较低,很难满足一些特殊应用的要求。因此,研究 如何增强聚丙烯的韧性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聚丙烯的增韧改性技术主要包括添加增韧剂和改变聚合条件两种方法。其中,添加增韧剂是最常用的方法。聚丙烯增韧剂主要有弹性体增韧剂、 碎片增韧剂和亲水性增韧剂等。POE(聚乙烯/聚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和EPDM(乙烯/丙烯橡胶)是两种常用的弹性体增韧剂,其主要特点是具有 良好的柔韧性、高韧性和低温性能。 POE与EPDM作为增韧剂改性聚丙烯的研究表明,它们能够有效提高 聚丙烯的韧性和冲击强度。研究发现,由于POE和EPDM的高柔韧性和高 断裂韧性,其加入聚丙烯基体后能够有效吸收冲击能量,从而增加了聚丙 烯的冲击强度。同时,POE和EPDM的弹性能够减弱聚丙烯的刚性,使其 具有更好的弯曲性和可塑性。因此,POE和EPDM能够显著改善聚丙烯的 韧性,使其更适合一些要求高韧性的应用领域。 此外,POE和EPDM还可以通过相容性改善聚丙烯的加工性能。研究 发现,POE和EPDM与聚丙烯的相容性较好,能够提高聚丙烯的熔融流动性。这是因为POE和EPDM分子链中的醋酸酯基团和丙烯基团与聚丙烯基 体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提高了聚丙烯的熔融温度和熔融流动性。 因此,在添加POE和EPDM增韧剂的情况下,聚丙烯可以更容易地加工成型,并且具有更好的表面质量。

综上所述,POE与EPDM作为聚丙烯的增韧剂能够显著提高聚丙烯的韧性和冲击强度,并改善其加工性能。因此,在聚丙烯材料的应用中,POE和EPDM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POE和EPDM增韧聚丙烯的工艺条件优化、界面结构调控等方面的内容,以实现更好的改性效果。

pp增韧及pp、pe共混

PP增韧及PE/PP共混改性研究 摘要:从塑料增韧聚丙烯(PP)体系(主要是与PE共混)、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增韧PP体系 以及无机刚性粒子增韧PP体系3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国内外PP共混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采用塑料类作为改性剂增韧PP,虽可增韧,但是由于体系的不相容性,往往要大量使用改性剂或添加相容剂。PE 增韧P P 的效果取决于共混物中PE 的用量, 当PE 质量分数达到25%~40 %时, 共混物既有良好的韧性和拉伸强度,又有较好的加工性能。使用橡胶或者热望性弹性体与PP 共混增韧效果最为明显。但由于随着弹性体用量的增加,体系在冲击强度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刚性等性能的损失。此外,还就近年发展起来的无机刚性粒子增韧PP的研究工作进展和机理研究情况作了介绍。 关量词:聚丙烯增韧聚乙烯共混改性 聚丙烯(PP)是通用热塑性树脂中增长最快的品种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PP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有着优异的综合性能。而其亟待克服的最为突出的缺点是它的缺口敏感性显著,即缺口冲击强度较低,尤其在低温时更为突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增韧。PP共混增韧方法以其效果显著、工业化投资少且迅速易行等特点而广为应用。共混增韧改性是指用其他塑料或弹性体等作为改性剂与PP共混,以此改善PP的韧性。常用的改性材料主要分为塑料、橡胶或弹性体以及无机刚性粒子等几类。 1.塑料增韧PP体系 采用塑料类作为PP增韧的改性剂.不仅可以达到增韧的目的,而且可使材料的耐磨性、染色性等得到改善,且价格较为低廉。应用较多的有高密度聚乙烯(H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ILDPE)、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氯乙烯、聚酰胺(PA)等。但由于他们与PP的不相容性,要使体系达到较高的韧性往往需要加大改性剂用量或添加相容剂。 1.1PP/聚乙烯(PE) 1.1.1 高密度聚乙烯结构、性能及应用 高密度聚乙烯(HDPE)是在每1000个碳原子中含有不多于5个支链的线型分子所组成的聚 合物。在所有各类聚乙烯中,HDPE的模量最高,渗透性最小,有利于制成中型或大型的装运液体的容器。HDPE的渗透率低,耐腐蚀,并具有良好的刚度,使其适于作管材。HDPE良好的拉伸强度使其适于制作短期载重用膜,如购物袋等。HDPE良好的劲度、耐久性和质轻的特性,适于制作商业和运输业常用的周转箱、码垛托盘和提桶及药品瓶、化妆品瓶和一般容器,也可用以制作玩具。HDPE的玻璃化温度低,热扰曲温度高,劲度合适且韧性好,可以做非结构性的户外用品。利用HDPE片材的耐化学性和隔潮性作液体和固体废物坑的内衬:以防止污物扩散,HDPE片材代替木材作为运货车及海运时的底版、搁架,防止货车及船体的磨损和货物的碰撞。 1.1.2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结构、性能及应用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包括乙烯.1.烯烃共聚物系列,刚度类似于HP—LDPE的透明物料和具有类似HDPE特性的硬质不透明物料。共聚单体的类型和含量不同,使LLDPE具有不同的结晶度,不同的密度和模量。LLDPE具有优良的韧性,即有很好的抗撕裂强度、抗冲击强度及抗穿刺性,有利于减薄厚度,重点用于对清晰度要求不高的许多包装和非包装用途,包括冷冻食品袋、重包装袋、购物袋、垃圾袋、拉伸包装膜、科学探测气球等。农业上,LLDPE 大量用于棚膜和地膜。茂金属催化生产的LLDPE比通用LLDPE膜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和抗冲击性,含有少量长支链的m.LLDPE膜,具有更高的抗撕裂强度。 1.1.3聚丙烯/聚乙烯共混体系的研究 PE增韧PP,是最常用、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共混增韧体系。PP与PE都是结晶性聚合物,它们之间没有形成共晶,而且各自结晶,形成相容性不良的多相体系。但两者晶体之间却发

POE性能与用途

增韧剂(POE)应用于PP改性 聚丙烯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但它的成型收缩率大、易翘曲变形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结构材料和工程塑料方面的应用。以POE为增韧剂,对体系进行增韧改性,同时配以碳酸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使复合材料取得各项均衡的力学性能,拓展了聚丙烯的应用空间。 1、碳酸钙的活化 随着复合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碳酸钙已不仅仅是一种填充剂,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改性剂。在聚丙烯共混改性体系中,加入碳酸钙可以降低制品的成型收缩率和原料成本,提高改性聚丙烯制品的刚性和耐热性。但是,碳酸钙是无机填料,与聚丙烯的相容性较差,所以在使用前需进行活化处理,以提高碳酸钙与聚合物分子链的结合力,提高填充聚丙烯材料的力学性能,建议使用800目以上的重质碳酸钙,经干燥处理后投入高速搅拌机中,然后加入适量的磷酸脂偶联剂,高速搅拌15-20分钟,对碳酸钙进行活化处理。或者直接使用800目以上的活性重质碳酸钙。 在共混体系中随着活化碳酸钙含量的增加,体系的冲击强度先快速增加,30份以后增加缓慢,40份以后冲击强度降低。用偶联剂活化过的碳酸钙,能使材料的冲击强度增加,这是因为活化碳酸钙的粒子表面发生了物理化学结构和性质的改变,更易分散在基体中。当碳酸钙的含量超过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无机粒子集结堆积现象,使共混体系的结构产生内部缺陷,造成各项力学性能的下降。所以,碳酸钙的用量以不超过40份为宜。 2、POE对共混体系的影响 POE是采用茂金属催化剂的乙烯和辛烯实现原位聚合的热塑性弹性体,其特点是:(1)辛烯的柔软链卷曲结构和结晶的乙烯链作为物理交联点,使它既有优异的韧性又有良好的加工性。(2)POE分子结构中没有不饱和双键,具有优良的耐老化性能。(3)POE分子量分布窄,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与聚烯烃相容性好。(4)良好的流动性可改善填料的分散效果,同时也可提高制品的熔接痕强度。 随着POE含量的增加,体系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有很大的提高。可见,POE对PP有优良的增韧作用,与PP、活性碳酸钙有较好的相容性。这是因为POE的分子量分布窄,分子结构中侧辛基长于侧乙基,在分子结构中可形成联结点,在各成分之间起到联结、缓冲作用,使体系在受到冲击时起分散、缓冲冲击能的作用,减少银纹因受力发展成裂纹的机会,从而提高了体系的冲击强度。当体系受到张力时,由于这些联结点所形成的网络状结构可以发生较大的形变,所以,体系的断裂伸长率有显著的增加,当POE的含量增加时,体系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均有所下降,这是由POE本身的性能决定的,故POE 的含量应控制在20%以下。

聚丙烯增韧改性

聚丙烯增韧 1.聚丙烯的发展历程 自1957年意大利蒙科卡迪公司首次实现工业化以来,聚丙烯(PP)树脂及其制品发展速度一直位于各种塑料之首。在1978年PP的世界产量超过了400万吨/年,仅次于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位居世界第四位;1995年PP的世界产量达1910万吨/年,超过聚苯乙烯位居第三;2000年PP的世界产量为2820万吨/年,超过聚氯乙烯的2600万吨/年上升为世界第二;目前聚丙烯的世界产量达到了3838万吨/年。在此同时,我国聚丙烯工业发展迅猛,1995年产量为107.3万吨,2000年已经突破300万吨,2004年产量迅猛增至474.9万吨。初步估计到2006年底,我国PP的年总生产能力已经超过650万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PP的供需紧张。 聚丙烯由于其优异的使用潜能,广泛应用于注塑成型、薄膜薄片、单丝、纤维、中空成型、挤出成型等制品,普及及工农业及生活日用品的各个方面。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主要归因于其可以替代其它塑料树脂以及能够开发应用各种新型的塑料、橡胶和纤维的优异性能: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并且无毒无害;相对密度小,透光性好,有较好的耐热性等。 但是PP有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韧性较差,对缺口十分敏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空间。因此近些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在PP改性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展开了众多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的工作,通过共混、填充和增强等方法改性之后的聚丙烯复合材料也已经成功地运用到了实际生产中,扩大了材料的使用范围,在家电、汽车、仪表等工业各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近十多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聚丙烯的应用技术不断进步。但是我国的聚丙烯进展与国外相比,在聚合技术、工业化成本、产品数量、品种类别等方面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根据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大力开展聚丙烯多元复合材料改性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途径。采用塑料的高性能化合成本不断的降低来推动PP的发展,因此目前是聚丙烯快速发展的良好机会。通过各种手段改

无机粒子增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无机粒子增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摘要:阐述了几种不同的无机纳米粒子对聚丙烯的增韧介绍,简单叙述了无机纳米粒 子的物理化学作用增韧机理和微裂纹化增韧机理,并对无机粒子增韧聚丙烯的发展前景进 行展望。 关键词:无机粒子聚丙烯增韧机理 pp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具有相对密度低、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性能优良、用途广泛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器、化工、建筑、包装等行业。由于pp存在低温脆性大、刚性低、成型收缩率大等缺点,限制了pp的进一步应用。纳米无机粒子的填充改性可较大 幅度地提高聚合物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同时增强、增韧、功能化的目的。目前常用的无 机刚性粒子主要有滑石粉、高岭土、caco3、硫酸钡、蒙脱土、碳纳米管、二氧化硅等。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微一纳米无机刚性粒子对pp材料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对增 韧机理的简单介绍。 1.聚丙烯/微米无机颗粒复合材料 1.1pp/caco3复合材料 Chan等人将纳米CaCO 3与聚丙烯熔融混合。当填充量小于9.2%时,纳米caco3在聚 丙烯中均匀分散,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约85%;扫描电镜(SEM)显示,聚丙烯中存在球形孔洞,这是由于纳米碳酸钙在聚丙烯基体中的应力集中所致。这些孔洞会引起聚丙烯 的塑性变形,提高聚丙烯的力学性能。 guo等先在纳米caco3粒子表面包裹上可溶性的斓系化合物,再与pp进行熔融共混制 得pp/纳米caco3一la复合材料。 Ma等人在光照下用硅烷偶联剂γ预处理纳米CaCO 3颗粒,将聚丙烯酸丁娘(PBA) 接枝到大米颗粒表面,形成纳米复合材料(接枝聚合物PBA、均聚物和分离的纳米颗粒),最后与聚丙烯熔融共混。研究发现,纳米颗粒与PBA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1.1.1碳酸钙用量对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随着碳酸钙用量的增加,无机颗粒间的团聚增加了分子链之间的摩擦,阻碍了分子链 的滑移,在PP中形成了多相体系。碳酸钙和PP的润滑性和相容性变差,界面附着力变弱,并以固体颗粒的粘性流动状态流动,使整个系统破裂 伸长率降低,如图1所示。 1.1.2碳酸钙用量对抗拉强度和硬度的影响 如图2所示,随着碳酸钙用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先提高然后呈递减趋势;而硬度开始 则快速上升然后趋于缓慢提高。碳酸钙含量较少时,碳酸钙与pp分子通过偶联剂的作用

聚丙烯及其改性材料简介

目录 一聚丙烯2 1.1 聚丙烯的性能2 (1)优点2 (2)缺点3 1.2 聚丙烯链的立体结构3 1.3 聚丙烯的晶体结构3 二聚丙烯改性4 三聚丙烯填充与增强改性新材料5 3.1 聚丙烯填充改性性能特点及发展趋势5 3.2 常用填充材料6 1、碳酸钙6 2、滑石粉7 3、高岭土7 3.3 聚丙烯的增强改性7 3.4 聚丙烯填充与增强改性新材料8 1、碳酸钙与滑石粉填充改性聚丙烯8 2、玻璃微珠改性聚丙烯新材料9 3、云母填充改性PP9 4、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新材料9

一聚丙烯 1.1 聚丙烯的性能 (1)优点 1)聚丙烯密度为0.90~0.91g/cm3,是通用塑料中最轻的一种; 2)具有优良的耐热性,长期使用温度可高达100~120℃,无载荷时使用温度可达150℃,是通用塑料中唯一能在水中煮沸,并能经受135℃的消毒温度的品种; 3)聚丙烯是一种非极性塑料,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并且结晶度越高,化学稳定性越好,室温下只有强氧化性酸(如发烟硫酸、硝酸)对它有腐蚀作用。吸水性很小,吸水率不到0.01%; 4)力学强度、刚性和耐应力开裂都超过高密度聚乙烯,而且有突出的延伸性和抗弯曲疲劳性能; 5)电绝缘性能优良,特别是高频绝缘性好,击穿电压强度也高,加上吸水率低,可用于120℃的无线电、电视的耐热绝缘材料; 6)综合性能优异,易加工、生产成本低。

(2)缺点 1)聚丙烯的耐低温性能不如聚乙烯,脆化温度约为-30~-10℃,低温甚至室温下的抗冲击性能不佳,低温易脆; 2)在成型和使用中易受光、热、氧的作用而老化; 3)熔点较低、热变形温度低、抗蠕变性差、尺寸稳定性不好。 1.2 聚丙烯链的立体结构 丙烯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聚合后,所得聚合物的X射线构型有等规、间规和无规三种。在PP生产过程中,尽管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和不同的操作条件,但工业PP产品主要是等规PP(含有少量的无规物和间规物)。 1.3 聚丙烯的晶体结构 PP的晶体类型有以下几种 1)单晶:通常只能在极稀溶液或缓慢结晶时得到,是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薄片状晶体;2)球晶:是高聚物结晶最常见的特征形式,当结晶性聚合物从浓溶液析出或熔体冷却结晶时,在不存在应力或流动的情况下都倾向于生成球晶;3)树枝状晶;4)孪晶,等。 聚丙烯的结晶度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参数,聚丙烯的许多宏观物理机械性能都与结晶度直接相关。聚丙烯的结晶度不仅与分子链的立构规整性有关,而且与结晶条件、是否添加成核剂等因素密切相关。

PP共混改性配方大全

PP共混改性配方大全 聚丙烯是目前用量最大的通用塑料之一,但较高的结晶度也给 PP造成低温韧性差、成型收缩率大和缺口敏感性大等缺点,在一定 程度上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共混改性是PP增韧的最有效途径。 它是利用组份之间的相容性或反应共混的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与助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机械共混,最终形成一种宏观上均匀,微观上相分离的新材料。通过对PP的共混故性,可以使其综合性能 大大提高,从而和工程塑料及聚合物合金在众多应用领域里竞争。 PP共混改性使用的主要共混物物及改性效果如下表: PP 接下来就是干货满满的具体改性配方和工艺啦! 1、PP/LDPE共混改性 配方 树脂PP100;相容剂PE-g-MAH5;LDPE20;润滑剂HSt0.3; 加工工艺 将PP与PE、相容剂及助剂按配方比例混合、搅拌、挤出造粒,制成改性材料。挤出机料筒温度为:一段210℃,二段215℃,三段210℃;螺杆长径比为25:1;螺杆转速为120~160r/min。 性能

PP与PE共混,可改善PP的韧性,增大低温下落球冲击强度。按配方比例的共混材料的屈服应力13.6MPa;屈服应变率为12.3%,断裂应力为4.78MPa;断裂应变率为114.6%。 2、PP/HDPE共混改性 配方 树脂PP57.35;抗氧剂10760.2;HDPE40;PEPQ0.2;交联剂叔丁基过氧基异丙苯0.15;加工助剂硬脂酸镁0.1;填充剂硅灰石2; 加工工艺 在常温常压下,将各组分按配方比例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10min,然后采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挤出造粒。挤出温度150-220℃,螺杆转速为300r/min,经切粒、干燥工序制得PP/HDPE共混改性材料。 性能 拉伸强度34.8MPa,悬臂梁冲击强度49.3J/m。该材料表面消光效果良好,可用于包装、日用品和建筑材料等领域。 3、PP/LLDPE共混改性 配方 树脂PP(EPF30R)60-70;钛酸酯偶联剂(ND2-311)适量;LLDPE15-20;抗氧剂增韧剂POE(8150)5~10;光稳定剂适量;填充

PP增韧

PP增韧改性 PP增韧改性有共聚改性、共混改性、添加成核剂等。但研究报道比较多并取得比较突出成困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与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共混增韧;(2)无机刚性粒子增韧;(3)无机纳米材料增韧。 2.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共混增韧 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以弹性微料状分散结构增韧塑料,已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目前研究较多、增韧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类方法。 2.1 PP/乙丙橡胶共混体系 由于PP与乙丙橡胶都含有丙基,根据相似相容性原理,它们之间应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又由于乙丙橡胶属于橡胶类,具有高弹性和良好的低温性能,因此乙丙PP较好的增韧改性剂。用乙丙橡胶与PP共混可以改善PP的冲击性能、低温脆性。 李蕴能等研究了乙丙橡胶/PP共混组分对PP性能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同橡胶含量下,增韧共聚PP的效果远优于三元乙丙橡胶(EPDM);不同结晶态的EPR中橡胶含量不同对PP的增韧影响是不一样的,通过实验他们发现当橡胶含量为30%左右时的增韧效果最好,不同结晶度的EPR对PP的增韧效果也不一样,结晶度越低,其增韧效果越好。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开发的增韧PP性能(怡昌化工有限公司)与DSM 公司的改性PP材料性能相当,已达到国际水平。 2.2PP/POE共混体系 采用EPDM、EPR、SBS等一些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进行增韧改性,可以使PP的冲击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但在热稳定性、耐候性、加工性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陷。最近出现一类新型的增韧

剂POE、POP。这类增韧剂是茂金属催化的乙烯-辛烯或乙烯-丁烯共聚物,其特点是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密度低,各项性能均衡,易加工,赋予制品高韧、高透明性和高流动性。特别是对PP的增韧改性效果更加明显,对传统增韧剂EPDM、EPR构成了有力竟争。POE增韧PP尤其引人注目,近几年国内李蕴能、张金柱等陆续发表了POE具有较高剪切敏感性,加工时与PP 相容性好,其表观切变粘度对温度的依赖性更接近PP,与P共混时更容易得到较小的弱性体料径和较窄的粒径分布,因而增韧效果更好。无论是对普通PP、共聚PP还是高流动性PP,POE 的增韧效果都优于EPDM或EPR。由于POE不仅具有橡胶的弹性,同时又具有塑料的刚性,因此在增韧PP的同时还能保持较高的模量、拉伸强度及良好的加工流动性。另外,POE不含不饱和双键,耐候性也优于EPDM、EPR、SBS等。 3无机刚性粒子增韧PP 利用橡胶或弹性体虽可显著地增加PP的韧性,但同时却降低了共混物的模量、强度和热变形温度国外从80年代起出出了以刚性粒子代替弹性体或橡胶增韧聚合物的研究,国内李东明等率先提出了用CaC03、滑石粉、高岭土、云母、硅灰石、BaSO4等。 近年来,随着对无机刚性粒子表面处理技术的提高,无机粒子与PP的界面结合田径增强,无机刚性粒子在PP中的分散能力增大,无机粒子对PP不仅有增强作用还产生了神奇的增韧效果。填充量也由过去的40%上限增加到60%~70%。无机刚性粒子增强增韧PP技术研究院成功克服了PP改性不能同时增强又增韧的传统思想,为PP塑料的工程开辟了又一新的途径。清华大学于建等研究了高填充PP/ CaC03复合材料,将CaC03用烷基羧酸盐和助偶联剂进行处理,即使在50%~60%的高填充量下,也能使PP的韧性提高一倍左右。 吴永刚等研究了BaSO4表面处理时对BaSO4/PP复合体系冲击强度的影响。当BaSO4在PP 中具有好的分散性,他们选择了适宜的偶联剂和分散剂对BaSO4粉进行表面处理和预分散。通过扫描电镜照片作者发现:未经表面处理的BaSO4与PP共混后相界面非常清晰,说明它们之间相界面的粘接力差,在外力作用下,很可能在相界面处发生破裂;经表面处理过的BaSO4/PP工

聚丙烯改性在保险杠材料中的应用

聚丙烯改性在汽车保险杠材料中的应用 1108079马啸天1.1 改性原理及实施方法 1.1.1汽车保险杠用PP增韧改性 PP的增韧改性方法可分为物理改性法和化学改性法2大类。并且这两种改性方法相辅相成的,不是完全分离的。例如:.共混改性是属于物理改性法, 然而改善共混物相容性的相容剂的制备又属于化学改性方法。 1.1.1.1化学改性 所谓PP的化学增韧改性,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在PP的主链上引入高弹性的链 段以增加PP韧性的方法。化学改性方法主要包括共聚改性、橡胶共混交联改性、接枝改性以及茂金属作聚合催化剂4种。 (1)共聚改性 常用的共聚单体有乙烯、丁烯等。丙烯和乙烯的嵌段共聚物,通过调节均聚物 的相对分子质量、结晶度、改性剂添加量及其在基体中的微区尺寸和分布可获 得综合性能很好的抗冲共聚聚丙烯。 (2)橡胶共混交联改性 PP的交联改性可分为辐射交联和化学交联两种。然而辐射交联的同时PP 的降解十分严重,加上设备比较昂贵,所以对于PP一般采用化学交联法,通过 交联可提高PP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 (3)接枝改性 聚丙烯PP为非极性的聚合物,因此它与其他极性聚合物、无机填料等的相 容性不好,从而影响共混改性的效果。若在PP分子链上接枝适当的极性基团, 如不饱和羧酸等,可以使PP分子带有一定的极性,从而提高其与其他极性聚合 物的相容性。 1.1.1.2物理改性 物理增韧改性PP的方法主要有共混增韧 (1)共混增韧 所谓共混增韧法,是将PP与增韧剂在熔融状态下进行共混,然后造粒得到 宏观上均相、微观上分相的高分子合金,这种高分子合金与PP相比有着更好的 冲击性能。常用的共混增韧体系有:橡.塑共混、塑.塑共混以及三元共混。橡.塑共混是最早使用的改性方法,此增韧方法简单有效,主要是利用具有 柔性链的弹性体与PP共混,使弹性体插入PP大球晶内,减小球晶的尺寸,以 达到改善PP冲击性能的目的,其增韧机理符合“银纹一剪切带"理论。常用的 橡胶增韧PP体系有PP/BR、PP/EPR、PP/EPDM、PP/POE、PP/SBS等。 塑.塑共混可以在提高材料冲击强度的同时,使其刚性下降很小,此方法具 有良好的加工性能,不像橡胶类材料增韧的PP,尽管可以大幅度提高材料韧性,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PP本身脆性(尤其是低温脆性)较大,用于对韧性要求较高的产品(特别是结构材料)时必须对PP进行增韧改性。 1无规共聚改性 采用生产等规PP的工艺路线和方法,使丙烯和乙烯的混合气体进行共聚,即可制得主链中无规则分布丙烯和乙烯链节的共聚物。共聚物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一般为1%〜7%。乙烯链节的无规引入降低了PP的结晶度,乙烯含量为20%时结晶变得困难,含量为30%时几乎完全不能结晶。 与等规PP相比,无规共聚PP结晶度和熔点低,较柔软,透明,温度低于o・c 时仍具有良好的冲击强度,一20%时才达到应用极限,但其刚性.硬度.耐蠕变性等要比均聚PP低10%〜15% o 无规共聚PP主要用于生产透明度和冲击强度好的薄膜、中空吹塑和注塑制品。其初始热合温度较低,乙烯含量高的共聚物在共挤出薄膜或复合薄膜中作为特殊热合层得到了广泛应用 2嵌段共聚改性 乙丙嵌段共聚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出现,其后很快得到推广。美国从1962 年开始工业化规模生产(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该共聚物含有65% — 85%的等规PP. 10% — 30%的乙丙共聚物和5%的无规PP o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与无规共聚PP—样,也可以在制造等规PP的设备中生产,有连续法和间歇法两种工艺路线。(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具有与等规PP及高密度聚乙烯(HDPE)相似的高结晶度及相应特征,其具体性能取决于乙烯含量、嵌段结构. 分子量大小及分布等。共聚物的嵌段结构有多种形式,如有嵌段的无规共聚物. 分段嵌段共聚物.末端嵌段共聚物等。目前工业生产的主要是末端嵌段共聚物以及PP.聚乙烯、末端嵌段共聚物三者的混合物。通常(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乙烯质量分数为5% —20% o炳烯/乙烯)嵌段共聚物既有较好的刚性,又有好的低温韧性,其增韧效果比无规共聚物要好。其主要用途为制造大型容器.周转箱、中空吹塑容器、机械零件、电线电缆包覆制品,也可用于生产薄膜等产品 3接枝共聚改性

聚丙烯(PP)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

聚丙烯(PP)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 LT

1.2 弹性体增韧PP 用于PP增韧的热塑性弹性体主要有聚烯烃弹性体(POE)、TPV、SBS等。由于其溶解度参数以及粘度与PP 相近,所以增韧PP的效果最好。 采用茂金属催化的聚烯烃类弹性体(POE),其结构中结晶的乙烯链段为交联点,承受负荷,非晶段的乙烯、锌烯具有良好的高弹性。POE与PP的相容性非常好,增韧效果显著。周琦等[3]研究了POE对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性能。实验发现,随着PIE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明显提高,添加量为10%时,共混物达到脆韧转化点;添加量达到15%时,冲击强度显著提高。 2.热塑性塑料增韧PP 增韧PP的热塑性塑料分为柔性聚合物(如LDPE、LLDPE、HDPE等)、刚性聚合物(如聚碳酸酯、尼龙等)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柔性聚合物的增韧机理与弹性体增韧相似,增韧效果比弹性体差;刚性聚合物的增韧机理主要是“冷拉”机理,玻璃态的刚性聚合物在冷拉形变时吸收大量的能量,从而使材料的韧性提高。某些树脂与PP相容性不好,需要添加一些助剂或相容剂才能获得较好的增韧效果。一般相容剂多为马来酸酐接枝PP或PE,添加量一般为5%-10%。高俊刚等[4]研究了PE/PP共混的力学性能,发现PE添加量达到25%-40%时,共混物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机械

强度。 3.β成核剂增韧PP PP具有α、β、γ、δ和拟六方态5种晶型,其中α和β晶型最常见。与α晶相比,β晶PP具有较好的室温和低温冲击性能。一般成型条件下,PP主要形成α晶型,β晶型为亚稳态结构,形成条件荷刻,目前添加β成核剂是得到高β晶型含量PP的最有效方法,β成核效果较好的是酰胺类β成核剂和稀土类β成核剂。 张世鑫等[5]研究了酰胺类成核剂对嵌段聚丙烯(PP-B)的β成结果表明核作用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TMB-5和N,N′-二环己基对苯二甲酰胺DCHT对PP-B 有显著的β成核作用,且都能明显地提高PP-B的力学性能。当TMB-5和DCHT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0.10%和0.05%时,其β晶型相对含量都超过了60%,常温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100%,-15℃的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50%,拉伸强度提高了60%,断裂伸长率提高了55%。 4.纳米刚性粒子、弹性体协同增韧PP 刚性粒子能保持PP较高的拉伸强度同时提高其的刚性,但对PP增韧效果有限;弹性体对PP具有较好的增韧效果,但明显降低PP的拉伸强度和刚性。将刚性粒子和弹性体与PP复合,得到良好的增韧效果同时较好保持PP的刚性和拉伸强度。

PP改性知识大全含配方

PP改性知识大全含配方 导言: PP改性技术是一种将聚丙烯(PP)的性能进行调整和优化的方法。通过改性,PP的添加值得以提高,使其更适合各种应用领域。本文将介绍PP改性的一些常见方法和配方,帮助读者了解PP改性技术的基本知识。 一、PP改性的常见方法 1.添加剂改性: 聚丙烯的添加剂改性是指向PP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改性剂,通过控制改性剂的种类和添加量,来改善PP的性能。常见的添加剂包括增韧剂、阻燃剂、抗静电剂、耐热剂等。 2.合金改性: 合金改性是将PP与其他合适的树脂进行共混,通过使两种或多种树脂相互作用,来改善PP的性能。常见的合金包括PP/ABS、PP/PC等。 3.交联改性: 交联是指通过热、辐射、化学或物理方法将PP链条中的一些原子或基团进行重新连接,提高PP的强度、硬度和耐热性。常见的交联方法包括化学交联、热交联和辐射交联等。 4.毛细孔改性: 毛细孔改性是在PP中加入毛细孔剂,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等条件,使PP形成微细孔隙结构,从而改善PP的吸声、吸湿和保温性能。 二、PP改性配方示例

1.增韧剂改性配方: -100份PP树脂 -5-15份增韧剂(比如EPDM、EVA等) -0.5-5份稳定剂 -1-3份润滑剂 -0.5-3份色母粒 2.阻燃剂改性配方: -100份PP树脂 -10-20份阻燃剂(比如聚磷酸酯、阻燃剂微胶囊等) -0.5-5份稳定剂 -1-3份润滑剂 -0.5-3份色母粒 3.抗静电剂改性配方: -100份PP树脂 -10-20份氮杂环化合物类抗静电剂(比如PDCA、H2O等)-0.5-5份稳定剂 -1-3份润滑剂 -0.5-3份色母粒 4.毛细孔改性配方:

改性pp材料

改性pp材料 改性PP材料。 改性PP材料是指通过在聚丙烯(PP)基础材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改性剂,以 改善PP材料的性能和加工工艺。改性PP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化学稳定性 和加工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电子、建筑等领域。本文将从改性PP材 料的种类、性能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改性PP材料的种类。 1.增韧改性PP材料。 增韧改性PP材料是通过在PP基础材料中添加增韧剂,如SEBS、EPDM等, 以提高PP材料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这种改性PP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还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候性,适用于汽车保险杠、家电外壳等领域。 2.增强改性PP材料。 增强改性PP材料是在PP基础材料中添加增强剂,如玻璃纤维、碳纤维等,以提高PP材料的强度和刚性。这种改性PP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 适用于汽车零部件、工业零配件等领域。 3.耐热改性PP材料。 耐热改性PP材料是通过在PP基础材料中添加耐热剂,如热稳定剂、阻燃剂等,以提高PP材料的耐高温性能。这种改性PP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阻燃性能, 适用于电子电器、建筑材料等领域。 二、改性PP材料的性能。 1.力学性能。

改性PP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包括抗拉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等,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工程要求。 2.热稳定性。 改性PP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的物理性能,适用于高温工艺加工。 3.耐候性。 改性PP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能够在户外环境中长期使用而不发生老化、变色等现象。 4.加工性能。 改性PP材料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能够通过注塑、挤出、吹塑等工艺加工成型,适用于各种复杂形状的制品生产。 三、改性PP材料的应用领域。 1.汽车领域。 改性PP材料在汽车外饰件、内饰件、发动机舱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汽车保险杠、车灯支架、仪表盘等。 2.家电领域。 改性PP材料在家电外壳、零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洗衣机外壳、冰箱把手、空调面板等。 3.电子领域。 改性PP材料在电子电器外壳、配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手机壳、笔记本电脑底壳、电源插座等。 4.建筑领域。

PP改性知识大全(含配方)

PP改性知识大全(含配方)(塑料技术咨询) P是一种常用的塑料原料,也是常用的改性原料之一,对其改性方法可分为填充改性、增强增韧改性、共混改性及功能性改性四种,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填充改性 增强增韧改性 增强材料:玻璃纤维、石棉纤维、单晶纤维和铍、硼、碳化硅等,另外填料改性中的云母、滑石粉处理好时,也能作为增强材料用。 增韧配方设计注意事项: 1、弹性体与树脂的相容性要好 塑料的极性大小为:纤维素塑料>PA>PF>EP>PVC>EVA>PS> PP/HDPE/LDPE/LLDPE;弹性体的极性大小为:丁晴胶>氯丁胶>丁苯胶>顺丁胶>天然胶>乙丙胶。 高极性树脂选用高极性弹性体,低极性树脂选用低极性弹性体。

2、相容剂:适当的相容剂,可提高两者的相容性。常用的相容剂为树脂或增韧 剂的马来酸酐或丙烯酸类接枝物。 3、弹性体的协同作用:不同品种的弹性体一起加入会有协同作用,如在PP增韧 配方中,EPDM和ABS复合加入增韧效果好。 4、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透明级——MBS;阻燃级——CPE;耐候级——CPE、ACR、 EVA;低成本——CPE及EVA;不同弹性体价格高低顺序为:MBS>ACR>ABS>NBR >CPE>EVA。 5、刚性补偿:为了弥补刚性的损失,需在配方中加入碳酸钙、滑石粉及云母粉 等刚性填料;还可在弹性体增韧体系中加入AS、PMMA等刚性有机树脂。 6、弹性体的加入量:一般情况下,弹性体的加入量有一个最佳值。如在PVC中 加入MBS时,加入量15%为最大值。 7、协同加入加工助剂:对于弹性体加入量大的增韧配方,除ACR弹性体外,都 能增加熔体的黏度。为此,大都需要加入润滑剂或加工助剂,以改善其加工性能。 8、弹性体的粒度:弹性体的粒度对增韧效果影响很大。按弹性体增韧理论,对 脆性树脂如PS、PP等弹性体的粒度可相对大些;而对于韧性好一些的树脂如PVC、POM、PET等,弹性体的粒度可相对小些。 无机刚性粒子增韧配方设计举例 o PP/碳酸钙增韧体系 用1250目碳酸钙,经烷基羧酸盐偶联体系高效活化处理后,在PP(2401)中加入20%时,冲击强度可提高10%以上,对此体系,如在用主偶联剂烷基羧酸盐处理的同时,用助偶联剂改性石蜡或EPDM处理,在碳酸钙加入量达到30%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会提高20%以上。 o PP/高岭土增韧体系 用一种改性的环氧树脂类界面改性剂对高岭土表面进行处理,随填充量的增加,PP的冲击强度急剧升高;当加入量为30%时,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比未处理高岭土填充的提高20%。 o沉淀BaSO4 为使沉淀BaO4能够较好地包覆,并很好地分散在PP中,需用偶联剂和分散剂对其进行表面处理和预分散。在30%加入量时,经过处理可使其冲击强度提高近2。o纳米填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