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施工技巧

小议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施工技巧

小议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施工技巧

发表时间:2014-09-05T11:20:00.53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7期下供稿作者:王立平陈俊好

[导读] 水泥挤密桩是湿陷黄土隧道基底处理方法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湿陷性黄土由于其大孔隙性和欠压密性而具有湿陷性。

河南立哲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王立平河南中州路桥建设有限公司陈俊好

摘要:湿陷性黄土隧道土质结构疏松,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地基承载力不高,在遇水侵蚀或较大荷载的作用下,隧道则产生较大沉降,为保证运营安全必须对黄土隧道洞口具有湿陷性的黄土地段的基底进行有效处理。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有效处理一、湿陷性变形湿陷性黄土隧道多位黄土土质结构疏松,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地基承载力不高,具有湿陷性,在遇水侵蚀或较大荷载的作用下,隧道则产生较大沉降。其基底承载力很难满足要求,通常需对基底进行加固处理,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水泥挤密桩和树根桩等。

隧道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力学性质,基底的承载力通常较难满足结构的受力要求,建成后的隧道往往产生较大的基底变形,基底变形除压缩变形外,更大的变形是湿陷变形,在隧道使用期内如不对基底加固加上周围水环境的变化,必将会使隧道基础发生较大的湿陷变形,致使衬砌结构环、纵向开裂等较为严重的病害,直接威胁到隧道的运营安全。为保证隧道结构的稳定性,积极探索出一条针对风积砂、黄土类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基底加固技术显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隧道基底的湿陷变形不是以建筑物的类型确定,而是由黄土湿陷特性所决定,为保证运营安全必须对黄土隧道洞口具有湿陷性的黄土地段的基底进行有效处理。

二、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原则根据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经验,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的原则:内外兼顾,先保护后加固。水是造成黄土湿陷变形的主要因素。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方案的设计,首先要考虑水对湿陷性黄土的影响,必须做好隧道工程的系统排水与防水问题;其次就是做好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处理工作,增加地基承载力。对黄土而言,进行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土的工程性质,减少土壤的渗透性,压缩性,控制湿陷性的发生。通过换土或加密等各种基底处理方法加固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或者是消除隧道基底的全部湿陷量,使处理后的基底变为不具有湿陷性;或者是消除基底的部分湿陷量,减小原有基底的总湿陷量,控制下部未处理地层的湿陷量不超过规范规定的数值。

三、加固处理技术多数湿陷性黄土隧道通过的地层为第四纪松散风积粉细砂和冲积黄土质粘砂土(新黄土),垂直节理发育隧底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很厚,地层基本承载力低,围岩条件非常差。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应用荷载——结构模型计算,底板所受的压力亦即基底应具有承载力,计算得出了隧道基底所需承载力,与原地基承载力进行比较,多数湿陷性黄土隧道在墙拱脚及仰拱区域的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隧道基底所需的承载力。得出现有地基不满足满足隧道修建要求的结论,必须对该区域隧道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就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而言,我国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实践经验,主要的处理方法有:碾压、换填、强夯、动力/振动挤密桩、静力挤密(预制)桩、CFG 桩、注浆、高压灌浆、高压旋喷桩等。这些方法是在隧道以外的土木工程中形成,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尚缺乏在隧道开挖后洞内处理实施的实例。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施工场地受隧道掌子面开挖的影响和洞室的限制,断面开挖一断面稳定一基底加固一开挖面支护之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和干扰。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水泥挤密桩和树根桩等。

水泥挤密桩是湿陷黄土隧道基底处理方法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湿陷性黄土由于其大孔隙性和欠压密性而具有湿陷性。

水泥挤密桩就是夯击挤密消除其大孔隙进而消除湿陷性,并对地基起一定的加筋作用。桩锤夯扩成孔成桩的过程中,桩孔中原有土被强制性侧向挤出,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被压缩、扰动和重塑。针对道湿陷性黄土地段隧道施工的特点:隧道内施工作业面小、振动对围岩的影响要求有限等,对基底加固技术中挤密桩的桩身材料、挤密桩施工机械的选择、桩间距的选择需做一定优化。通过优化,确定适合黄土隧道基底湿陷性黄土加固处理的方法、措施、施工机械、施工工艺、设计参数、检验方法和标准。

树根桩是一种小型钻孔灌注桩。它是利用钻机钻孔到设计深度,然后放入钢筋笼、碎石和注浆管,再用压力灌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的办法制成的钢筋混凝土桩。布桩方式可采用垂直、倾斜设置,也可采用网状如树根状布置,故称为树根桩。树根桩凭借其承载力高,沉降量与扰动范围小,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等优点,在既有建筑物的修复和加层、古建筑的整修、地下铁道穿越、桥梁工程等各类地基的处理与基础加固,以及增强土坡或岩坡的稳定性等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树根桩在隧道基底的加固中开始尝试应用,树根桩施工技术可以在狭小的施工作业空间内最大限度减少开挖对隧道洞身地层的扰动。

参考文献:[1]孟磊。水泥土挤密桩加固提速曲线路基基床,铁道勘察,2005(02)[2]刘国庆。树根桩技术在铁路隧道中的应用[J].设计与施工,2006,21(3)

【免费下载】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1、概述 定义:黄土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的称自重湿陷性黄土;若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不发生湿陷,而需在自重和外荷共同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土质,俗称大孔土,主要分布于我国陕甘宁等缺水少雨的干旱地区。属砂壤土的范畴,砂壤土的粘土含量为12.50%~25%,壤土的粘土含量为25%~37.50%,而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中粘粒的含量为8%~26%,属于砂壤土,但其性质与砂壤土又有所不同:①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肉眼能看见的大孔隙,孔隙比一般大于1,并常有由于生物作用所形成的管状 孔隙,天然剖面呈竖直节理、颗粒粗,土质干燥;②颜色在干燥时呈淡黄色,稍湿时呈黄色,湿润时呈褐黄色;③土中含有石英、高岭土成分、含盐量大于0.30%,有时含有石灰质结核;④吸水及透水性较强,塑性粘聚力差,水易冲刷成沟,不易粘结,土样浸入水中后,很快崩解,同时有气泡冒出水面;⑤在干燥状态下,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由于土质竖直方向分布的小管道几乎能保持竖立,边坡遇水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产生严重湿陷。这种土质的基础处理与其它土质相比,施工难度大,进度慢,程度复杂,耗用时间长,特别是大面积的土质夯填及水利坝体处理。 黄土湿陷的原因常由于管道漏水,地面积水,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渗入地下,或由于降水量较大,灌溉渠和水库的泄露或回水使地下水位上升等原因而引起。但受水浸湿只是湿陷发生所必须的外界条件,而黄土的结构特征及物质成分湿产生湿陷性的内在原因。 影响因素: 1、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是黄土形成的必要条件。 2、黄土受水浸湿后,结合水膜增厚进入颗粒之间。 3、黄土中胶结物的多寡和成分,以及颗粒的组成和分布,对黄土的结构特点和湿陷性的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 4、黄土的湿陷性还和孔隙比,含水率以及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

黄土隧道施工工艺工法范文

黄土隧道施工工艺工法 为了预防在黄土中开挖隧道的大变形和坍塌问题,采用台阶分布开挖法(又称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结合喷射砼及时封闭开挖面,用超前管棚支护、钢拱支撑、挂网、打锚杆等来加强土体强度及限制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实施短开挖,快循环来减少对土体的扰动,是目前黄土隧道施工的较完整的方法。 1.施工方法及工艺要点 1.1根据工地实际情况,设计并施打超前管棚。钢管真径一般为ф60 mm,长4.5m,间距30cm,外插角20,首尾相接长度不少于1.5m。钢管内充填20号砼或者水泥砂浆。 1.2上半断面人工用风镐及电铲掏槽。掏槽宽度约1m,纵向掏槽深度每次约0.8m。 1.3开挖后立即射砼封闭断面。喷射4cm厚的20号砼,封闭开挖断面,以免孔隙水从断面处渗出,而使土体失稳。 1.4架钢拱及挂网。钢拱规格为Ⅰ20a,按设计断面计算用量。拱架之间的间距依每次开挖长度约为0.8m,每榀钢拱纵向用ф20钢筋连接,钢筋间距1.2m。管棚尾端焊接于拱架腹部,以增强共同支护作用。ф8钢筋网格间距为20cm×20cm。 1.5喷射砼填充钢拱间空隙。拱架与开挖轮廓之间的所有间隙用20号砼喷射充填密实,先喷拱架与轮廓之间空隙,再喷拱架,然后再喷拱架之间,直至喷到规定的厚度。 1.6按上述1-5的方式开挖5m左右后,开挖支撑掌子面的核心土支持部分。

1.7在上半断面初期支护稳定的条件下,开始开挖下半断面:首先通过在上半断面的钢拱的拱脚打注浆锚杆,以防止拱架及围岩变形与下沉。钻进后进行注浆,两侧以等间距各打5根锚杆。经过做试验,这样的锚杆与黄土结合后,抗拨力可达8t以上。 1.8开挖出碴完成后立即喷射砼封闭围岩,然后架钢拱支撑和挂网,经分层喷射砼直到设计厚度。再铺设土工布防水板,做二次衬砌。

公路黄土隧道施工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公路黄土隧道施工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黄土具有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好、遇水易软化变形等特性,含水量的变化对围岩的强度影响很大。同时,黄土隧道一般埋深较浅,浅埋、偏压问题普遍存在,在雨季施工和施工方法不当的情况下,极易导致施工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为确保公路黄土隧道的施工安全及工程监理质量,现将黄土隧道的施工技术要点予以下发,请各相关单位遵照执行。 一、前期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结合外业勘测情况,优化隧道线型设计,不应设计黄土连拱隧道,尽可能少采用小净距隧道。 2、黄土隧道设计中,要进行细致的现场踏勘,并加强隧址区域的地质勘察工作,以便于掌握详细的隧址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3、设计要有效地查明确黄土隧道洞顶陷穴、冲沟、裂缝和落水洞等的位置,分析对隧道施工及运营的影响,并提出处治范围和处治措施。 4、设计图纸要明确隧道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承载力不足时应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 5、设计阶段要对黄土隧道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6、设计单位应做好设计服务工作,开工前应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强调施工必须注意的事项。 二、安全评估及施工准备

1、隧道施工前,应由建设管理单位组织相关专家结合设计单位编制的“隧道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对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及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查。 2、施工单位必须认真进行地表普查,对隧道上方及周围对隧道施工及运营有影响的冲沟、陷穴、落水洞、地裂缝等进行处治。 3、在隧道进洞前,建设管理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核定洞门位置,明确进洞方案。 4、隧道进洞及施工过程中应准备必要的足够数量的应急抢险物资,以确保在隧道出现险情时可及时组织抢险,如备用工字钢、方木及成品钢拱架等,数量必须满足二排扇形排架支撑和掌子面支撑所需材料。 5、认真贯彻落实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各项保证措施。 6、衬砌台车、仰拱栈桥应在进洞前制作、拼装完毕。衬砌台车长度一般不大于9m,栈桥长度一般为5m。 7、制定合理的隧道施工工期,不得随意压缩工期。 9、隧道内必须在施工掌子面设置逃生通道。通道可采用长度大于50m、直径大于600mm的钢管,壁厚不小于10mm。 三、隧道施工技术要点 把握“一短、两快、三严、四及时”的施工要点。即短进尺;快循环、快封闭;严格工艺、严格标准、严格管理;及时支护、及时量测、及时反馈、及时二次衬砌;用双控法保证隧道施工早成环,确保黄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湿陷性黄土场地上高速公路房建的地基处理方法

文章编号:1009-6825(2013)04-0045-02 湿陷性黄土场地上高速公路房建的地基处理方法 收稿日期:2012-11-23作者简介:尚月英(1965-),女,高级工程师 尚月英 (山西路晟交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介绍了高速公路房建部分场地的复杂性,指出地勘单位应正确评价大挖大填场地的湿陷性,并说明了行业地勘存在的问 题,分别叙述了在各种情况下的地基处理方法,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大填大挖场地,地基处理方法,强度,变形,承载力中图分类号:TU475.3文献标识码:A 高速公路房建场区原则上是因地制宜,尽量避免大填大挖,但考虑与主线衔接,还是经常需要大填大挖处理,甚至有的是部分挖方部分填方,尤其是在山路地段,这种现象特别常见。对于湿陷性场地,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在评价和编制地质报告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以做出正确评价,同时也给房建设计的地基处理带来复杂性。 1湿陷性黄土的概念及相关问题1.1 概念 在上覆土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或仅在上覆土的 自重应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称为湿陷性土。有时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山西、陕西、甘肃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西部,此外, 新疆、山东、辽宁等地区也有不连续分布。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上覆土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即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反之,在上覆土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即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1.2湿陷性的危害 正常情况下,湿陷性黄土承载力较高,一旦受水浸湿,湿陷性黄土地基就引起迅速的附加变形即湿陷,很突然,而且不均匀,受水浸湿处及附近沉降大, 不受水浸湿处不沉降或少沉降,由于上部结构很难适应和抵抗这种突发性的差异沉降,造成建筑物开裂、场院地面开裂、散水开裂,甚至散水倒坡,地表水、雨水一渗漏,加重开裂,形成恶性循环。 1.3大填大挖场地湿陷性的正确判断及行业问题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应从天然地面算起,当挖填方的厚度和面 积较大时, 则应从设计地坪(即整平后场地标高)算起,也就是说与起算地面有关。起算标高不同,湿陷性类型、等级通常不一致。 所以,若挖填方太厚、面积也较大,场地湿陷性类型和等级与自然场地相比,一般会发生变化。若地勘单位不注意这点,在湿陷性场地上所做出的湿陷性判断、评价也就不一定正确,最后会误导设计单位做出不合理的地基处理,从而使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引发湿陷事故。但问题就出在这点上,地勘单位拿到房建设计单位提供的标有自然地坪标高和整平(设计)地坪标高的总图 后, 不必提醒就应该明白应根据挖填方情况正确计算自重湿陷量和正确评价湿陷性类型和等级,但我发现就我们合作的几家地勘单位,没一家自觉地、不用提醒就给予正确考虑和评价。我发现这个问题后,就要求他们给予重新评价,并重新提供地勘报告。为避免遗漏,我统一要求设计人员(主要是总图和结构设计人员)事先在给地勘单位提供的总图上明确标清楚挖填情况,挖多少、填多少,并写明要求他们若为湿陷性场地就请正确给予评价。 2湿陷性场地上建筑物的地基处理方法 根据场地湿陷土层厚度、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建筑物的类 别、周围环境条件等作出具体的地基处理方法,达到在地基压缩层内或湿陷性黄土层内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土的压缩 性、 消除湿陷性和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2.1不挖不填场地的地基处理 根据GB 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规定的地基处理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具体处理方案。处理原则通常是:当处 理厚度不大于3m 时,采用局部或整片换填素土或灰土垫层法;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当 2003. [4]Griffith ,D.V.,Lane ,P.A.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finite ele-ments [J ].Geotechnique ,1999,49(3):387-403. [5]GUIN J.Advanced soil-pile structure interaction and nonlinear behavior [D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at Bufa-lo ,1997. On application of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in st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s consolidated by anti-sliding piles CAO Xiao-chuan ZHOU Bing (Architecture and Civil College ,Chongqing Traffic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in 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s consolidated by anti-sliding piles proves ,by the analysis of factual engineering calculating cases that it is feasible to adopt the finite element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stability coefficient of slopes after the consolidation with the anti-sliding piles ,and the method can promote the reliability and economical fea-tures of the design for the retaining structure. Key words :finite element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anti-sliding pile ,slopes · 54·第39卷第4期2013年2月 山西 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9No.4Feb.2013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化学材料加固黄土试验和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的进展情况。目前强夯法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其造价比较低,但是强夯后的黄土地基不具有抗水的能力;高分子材料固化处理的地基强度高,固化后黄土地基的水稳性好,但是其造价比较高;DDC法的优点有:降低了工程造价、节约材料、节约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地基处理; 强夯; 化学加固; 夯击固化法; DDC法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hemical material reinforced loess test and access relevant information analysis the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gress. At present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is comparatively mature technology, and the cost is lower, but after the dynamic compaction of loess foundation has not resistant to water ability; Polymer materials with high strength of curing foundation, after curing of the loess foundation better water stability, but the cost is higher; The advantages of the DDC method is: reduce project cost, material saving, saving cultivated land,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keywords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The dynamic compaction; Chemical reinforcement; Ram and curing method; DDC method 引言 在我国的华北、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着湿陷性黄土,它们属于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高压缩性、湿陷性、较小的干密度和较大的孔隙率等特性,而且在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作用下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结构会迅速的被破坏,从而发生显著的下沉现象。因为含水量的增加会影响土体的力学性质,使地基的承载力降低,所以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地基中选择经济合理的、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般湿陷性黄土的强度较低,而压缩性较高。湿陷性黄土在土体自重应力或者自重应力和外部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 受水浸湿之后强度会迅速的降低。如果土体中残余的结构强度不能够抵抗土体中的结构应力, 土体结构就会迅速的被破坏,同时会产生明显的附加沉降。由于受水浸湿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土体湿陷对工程建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要确保在正确掌握场地工程地质特性的基础上,严格按国家现行规范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一、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

黄土隧道施工要点

黄土地区隧道施工功法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0901班 黄松 学号090210127

黄土地区隧道施工功法 黄土隧道概述。黄土是第四系堆积的大陆沉积物,是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并有针状孔隙、垂直节理的特殊土。《铁路工程地质技术规范》(TBJ12-85) 将黄土划分为黄土和黄土质土两大类。按形成时代和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又将黄土分为老黄土和新黄土、非湿陷黄土和湿陷黄土等。施工大断面黄土隧道时,由于黄土本身土体强度低、开挖过程中地层失去平衡内应力重新分布、施工振动、施工工艺不当等因素等影响,都会引起隧道围岩下沉、大变形或坍塌等严重后果,给隧道施工质量、安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隧道出口段实际黄土的地质情况及土层特性,为了预防在开挖过程中隧道的大变形和坍塌问题,采用台阶分布开挖法(又称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结合喷射砼及时封闭开挖面,用超前管棚(锚杆)支护、钢拱支撑、挂网、打锚杆等来加强土体强度及限制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实施短开挖,快循环来减少对土体的扰动,并结合本隧道复合式衬砌设计情况及相应规范要求,参照我公司近年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特将施工过程的控制要点汇编如下,望各队、管理组严格遵照执行,确保庆兴隧道安全、优质、高效地施工。 施工方案的选定。应兴隧道按新奥法组织施工,严格遵循“超前探、管超前、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紧衬砌”的原则。用先进量测技术取得围岩状态参数,通过对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处理,判定地质变化,反馈于设计和施工,实行动态管理信息化施工。根据情况,明洞及洞口部分可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修边;下穿公路浅埋段采用大管棚法超前支护、公路面铺设厚钢板后,按交叉中隔壁(CRD)开挖法施工;洞内Ⅴ级黄土围岩采用预留核心土短台阶七部开挖法施工;Ⅳ级黄土围岩采用预留核心土台阶开挖法;斜井采用预留核心土短进尺全断面法;洞身开挖均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实施,出碴采用侧卸式装载机配合挖掘机装碴,自卸汽车运输;衬砌采用整体液压衬砌台车,砼由自动计量拌合站拌合,运输罐车运输,输送泵泵送入模灌筑,二次衬砌全断面一次施作。 隧道施工应严格按照工程部下发的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等技术文件内容规定,初期支护应紧跟开挖面及时施作,尽快封闭。 洞口工程施工前,应先检查边、仰坡以上的山坡稳定情况,清除悬石或土体。

黄土隧道的施工技术及监理控制

2012年3月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M arch 2012  第6期总第256期 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 &Economy N o .6T o tal N o .256 黄土隧道的施工技术及监理控制 李文盛1 ,孙 强 2 (1.内蒙古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内蒙古沁原监理公司,内蒙古包头 014000) 摘 要:通过对北同蒲雁门关隧道进口黄土段的施工方法及控制要点的介绍,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施工、监理提供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黄土隧道;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U 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6—0118—021 雁门关隧道工程概况 雁门关隧道起讫里程DK110+855~DK124+940,全长14.085km 。隧道设计为直线、单洞双线隧道,设人字形排水坡,变坡点在DK120+980,上坡坡度为7‰,下坡坡度为3‰,最大埋深约820m 。隧道共 设置3座斜井,其中:1# 斜井长1.445km (临时斜井),2#斜井长2.385km (永久使用斜井);3#斜井长1.384km (临时斜井)。隧道穿越以恒山山脉为主干的构造侵蚀、剥蚀基岩山区地貌,地面山高谷深,群峰连绵。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构造条件,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地下水对工程有较大影响。隧道长、地质条件复杂、不良地质段落长、种类多(断层破 碎带正洞16处、1#斜井2处、2# 斜井3处,涌水量大、易突水、突泥),施工难度大,是该隧道的主要特点。 雁门关隧道进口端DK110+855~DK111+500(645m )为山前洪积扇,地形较平缓,其中DK 111+240~DK 111+270为洪积扇中的冲沟。主要由新黄土、细圆砾土、粗圆砾土组成,中密,局部夹漂石,有微量地下水,结构松散。进口浅埋段围岩地质差,洞顶覆盖层薄,土体自稳能力较差,变形、塌陷现象极易发生。 笔者仅就进口段大断面黄土隧道的施工技术、监理控制问题进行探讨。 2 大断面黄土隧道的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2.1 黄土的性质 黄土与一般土的不同之处有2点: 构造上的直立性,这个特性决定了黄土力学特性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它与施工后掌子面的稳定有直接关系。如果施工后的围岩应力大于黄土直立方向的强度,就会造成开挖工作面的失稳。 湿陷性,这个特性决定了黄土含水量超过一定值或者遇水后会产生很大的“沉陷”变形和承载能力的丧失。雁门关隧道进口黄土段为弱湿陷性,含水量低,对隧道施工影响不大。 黄土与一般土相同之处,在其成分构成上也分为:砂质土,砂性土为主的土(砂质黄土),施工中这是易发生崩塌的土质。 黏质土:黏质土为主的土(黏质黄土),这是施工中比较稳定的黄土。 2.2 黄土隧道的基本特点 黄土隧道除土质中可能遇到古土壤层以外,岩性均一、工序转换少,施工方法相对单一; 黄土隧道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严禁爆破,这样可以把对围岩的扰动降到最低,且能较好的控制超欠挖,开挖面圆顺,避免应力集中; 黄土围岩的蠕变特性及后期压力是其显著特点。从掌握的资料看,黄土隧道有很大一部分直到运营期间依然出现新的环向、斜向裂纹、甚至发生局部段落下沉现象; 黄土隧道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黄土含水量的大小对施工的影响远远大于普通的岩石隧道。含水量的大小是直接影响围岩稳定、开挖安全、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变形量的主要因素。 2.3 黄土隧道的施工原则 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 依靠信息反馈,实行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突出超前地质预报并纳入施工工序; 坚持“先预报、管超前、严注浆、少扰动、短进尺、强支护、早喷锚、紧封闭、快成环、勤量测”的原则; 严格控制隧道内的施工用水,并做好施工用水的排放管理; 加大设备投入,组织机械化、专业化施工; 施工机械与施工方法相配套,优化资源配置。 2.4 影响隧道开挖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2.4.1 分部开挖各部分结构是否稳定。主要是指竖向或横向分的小块结构稳定性要满足要求,例如台阶法施工中,上导坑的矢跨比要≥0.3才是安全的,如果<0.3,结构会失稳。 2.4.2 是否便于机械开挖及支护结构的安装。是指尽可能用现代化施工方法设备进行作业,避免原始的高强度作业,以提高劳动效率。如果空间太小的话,支护结构如钢架的安装、锚杆的打设将变得非常困难或不能按设计角度打设。那样,支护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现代施工生产中,要尽可能多的利用大型设备。 2.4.3 支护结束后是否存在隐患。是指分块安装钢构件后要保证一段时间内钢构件不发生大的变形或破坏。例如在土质隧道中,如果采用长台阶法施工,上导拱脚在垂直山体压力下,会发生下沉,导致净空不够或初支产生不均匀沉降后开裂或失稳。 ? 118? 收稿日期:2011-12-22 作者简介:李文盛,男,高级讲师,1992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铁道工程专业。 孙强,男,高级工程师,1991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铁道工程专业,于2007年11月~2011年12月在新建铁路北同蒲取直线1#标负责雁门关隧道的施工监理工作。

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

中交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科技开发项目编号: 大断面黄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课题 《湿陷性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 验收文件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二○○八年十二月八日

完成单位:中交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协作单位:中交太中银铁路工程第六项目经理部二分部中交太中银铁路指挥部 项目负责人:赵佳云 课题组主要人员: 报告执笔:王殿会 报告审核:赵佳云

总目录 1 验收大纲 2 工作报告 3 技术研究报告 4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5 应用单位使用情况报告

验收大纲

科技开发项目验收大纲 一、项目来源: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项目,项目合同编号:KT2007-08。 二、组织验收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 主持验收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技术发展处 三、验收形式:会议验收。 由组织验收单位召集局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验收委员会,并委托局技术发展处主持验收工作。验收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委员9名。 四、验收目的 为有效、合理地组织管理科技开发项目,评价科技开发项目合同执行的质量和效果,以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 五、验收依据 1、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与科技开发管理办法》; 2、项目合同书; 3、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等。 六、验收内容 1、依据合同书,对项目的合同任务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2、审查该项目的技术资料是否齐全,数据是否正确、详实、符合有关规定; 3、审查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及效益等情况。 七、提供的技术文件 1、验收大纲 2、工作报告 3、技术研究报告 4、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5、应用单位使用情况报告

湿陷性黄土试验及评价

伊宁—墩麻扎公路建设工程 地基湿陷性黄土检验及评价标准 一、开工前检验 一)现场取样 1、确定检验路段、探坑间距,探坑位置和探坑深度; 2、开挖探坑采取不扰动土样,保持天然湿度、密度和结构取样及检验,判别地段地层及变化; 二)湿陷性黄土检验参数(依据JTG E40-2007) 1、易溶盐 2、液塑限和土的比重 3、天然密度和天然含水量 4、贯入值(必要时做) 5、湿陷性试验 1) 相对下沉系数 2) 自重湿陷系数试验(若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则只检验湿陷系数即可,若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则检验湿陷系数及自重湿陷系数) 3) 溶滤变形系数试验 4) 湿陷起始压力 三)、黄土湿陷性类型及强度的划分[依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释义手册] 表21-C 湿陷性黄土湿陷作用强烈程度的划分

表21-D 自重湿陷性黄土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划分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采取冲击碾压、强夯法处治后检验与评价 一)冲击碾压法 1、根据设计及《公路冲击碾压应用技术指南》制定施工工艺,进行试验段作业; 2、现场检测:冲击碾压遍数、沉降量、密度(压实度)、湿陷系数和贯入值。 3、合格判定标准:处治1m深度内压实度不低于90%,湿陷系数应小于0.015。 二)强夯法 1、根据设计和《工程地质手册》制定施工工艺,进行试验段作业(试夯),通过试夯确定单点最佳夯击能、最佳夯击次数、间歇时间等参数,以试夯的技术参数指导施工。 2、详细记录每一夯点夯击次数、夯沉量,每一夯点的累积夯沉量不宜小于试夯时平均夯沉量的95%;一般对于每个夯点的质量控制可采用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 3、在夯点范围内(特指夯锤底部范围)取原状土样(0.5-1.0m)测干密度、空隙比(孔隙比)、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必要时进行贯入试验。 4、合格判定标准:应符合设计和试夯拟定的技术质量标准。

【精品】湿陷性黄土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1)采取拦截、排除地表积水措施,将水引离路基。在排水不良、路基附近有可能积水的地段增设隔水墙。隔水墙用土填筑,压实度不小于9%,隔水墙宽1。2m,深2。0m,隔水墙外侧壁设两布一膜防渗复合土工膜. (2)对路堤或路堑边坡上侧50m,下侧10~20m以内的黄土陷穴采用灌砂、灌浆、开挖回填等措施进行处理.并将陷穴的位置、埋藏深度及大小、所采取的处理措施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3)路堑地段,对开挖后的路床采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24遍,使碾压后路面底面以下50cm内土的压实度不小于95%,80cm内土的压实度不少于85%。 (4)路基高度小于3m的路堤段,清除表土后采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40遍,碾压后的地面以下80cm深度内土的压实度不小于85%。 (5)对于填方高度超过8米的路段,按照设计要求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强夯处理,也可采取重锤夯实法、冲击压实法。 (6)强夯法施工 ①强夯施工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夯锤重不小于10t,单点夯击能大于1200KN-m,其底面采用圆形,对粘性土,锤底面积在3~6m2。夯锤中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 ②夯击点布置,按正方形或梅花形网格排列。其间距可根据击坑的形状、孔隙水

压力变化情况及构造物基础结构特点确定,一般为5~15m。按上列形式和间距布置的夯击点,依次夯击完成为第一遍.第二次选用已夯点间隙,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彼此搭接,表面平整. ③每一遍内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一般为3~10次),并同时满足: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 法、冲击碾压法、强夯法以及挤密法等地基处理方法处理路基。 1. 湿陷性黄土的性质 湿陷性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 2.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 宁夏固原市地处陇东陕北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土除表层30~50cm的耕土外,其下均系第四纪黄土类地层。由黄土状轻亚粘土、黄土状亚粘土、黄土状粘土组成。黄土类土层中,具有大孔性,含明显白色钙盐结晶,居中等至高压缩性,具有强烈的中等湿陷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路基湿陷,保证公路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1垫层法。 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至预计的深度,然后以灰土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可以使地基的自

重湿陷表现不出来。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2.2冲击碾压法。 (1)冲击碾压是压实技术的新发展,冲击压路机由牵引车带动非园形轮滚动,多边形滚轮产生的势能与行驶的动能相结合,沿地面进行静压、搓揉、冲击的连续冲击碾压作业,形成高振幅、低频率的冲击压实作用。高能量冲击力周期性连续冲击地面,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向下

黄土隧道施工专项方案

目录

黄土隧道施工专项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 新建隧道延长米/5座,占管段长度的%,前岭隧道长1807m,是管段内控制性工程; 工程地质条件 1)地层岩 地表为厚度不等的Q1~3的黄土质土,硬塑,局部可见成层分布的姜石。本段下伏为E泥质粉砂岩及含砾砂岩,其下为Z细晶白云岩,细晶~中晶结构,薄~中厚层,夹有燧石条带,产状较为稳定。 2)地质构造 测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具有典型的地台双层结构:结晶基底和盖层。基底岩浆活动频繁,变质变形强烈复杂。由于盖层厚度差异较大,该段隧道仍有穿过基底地层及其构造带的可能。 3)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反应谱周期。 4)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黄土遇水易湿陷,该段表层饱和砂质黄土,可能会液化。 工程水文条件 1).地表水 本工区范围属黄河流域洛河水系,洛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呈西东流向,经洛南、卢氏、洛宁、宜阳、偃师等在偃师槐庙村与伊河相会,形成伊洛河,后经巩义市神堤村汇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8881km2,干流长,河道平均比降%。洛河卢氏县境内长113km,控制流域面积2425km2,主河床平均比降%,本工区跨越的主要河流有洛河、范里河、文峪河等。 区域内河谷的特点是落差大,水流急,弯曲度大,峡谷河段长,支流多,水量分布不均,且随季节性变化很大。经调查,旱季沟谷多水流小甚至断流,洪水季节水量大,甚至出现山洪,据当地老百姓讲,洪水期豫西大峡谷水面将高于地面2m以上。 2).地下水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按其赋存空间及区内地层岩性及构造可分为:可溶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含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等类型,各地下水类型的主要特征详述如下: (1)岩溶水 分布于隧道可溶岩段,赋存于裂隙、溶隙及溶洞中,由于地层主要为白云石大理岩,岩溶裂隙及溶洞弱发育,岩溶裂隙连通性稍差,岩溶水整体水量不大。 (2)风化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强风化的基岩裂隙中,岩体受风化影响而破碎,透水性较强,含水较均一,水量总体较小,一般风化裂隙水在地表0~30m深较发育,出口附近花岗岩埋深较浅段地层内的裂隙水对隧道工程影响较大。(3)构造裂隙水 赋存于构造破碎带之中,主要分布于沿线的断层带附近及深部地区,随着深度的增加,裂隙的张开程度及连通性逐步减弱,其含水性随之逐步降低,其含水性具有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的特点。深部主要为沿着部分张开构造裂隙或断层带脉状裂隙水。 编制依据 (1)《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17-200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目录 摘要 (1) 1. 处理范围的确定 (1) 1.1 处理厚度的确定 (1) 1.2 处理宽度的确定 (2) 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2) 2.1 垫层法 (2) 2.2 夯实法 (3) 2.3 挤密桩法 (3) 2.4 桩基础 (3) 2.5 预浸水法 (4) 3. 工程实例 (4) 3.1 叠合垫层法 (4) 3.2 强夯法 (5) 3.3 挤密桩法 (6) 4. 结论 (6) 参考文献 (6)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摘要 黄土是第四纪堆积物,按其颗粒成分属于细粒土(或粉土、粘性土)。其中,部分黄土具有不同于普通细粒土的特殊成分与性质。浸水会发生显著下沉变形,称为湿陷性黄土,工程界普遍视为特殊土。黄土的湿陷性是指其在一定压力下压缩稳定后,因浸水而发生下沉变形的性质。湿陷性是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蚀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下沉,因此在建筑上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十分重要。湿陷性黄土的变形包括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两种。压缩变形是在土的天然含水量下由于建筑物的负荷所引起的,一般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部分在其上部结构的允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所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的。而且很不均匀,对建筑物的影响很大,危害性很严重。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设计中,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往往需要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1. 处理范围的确定 地基处理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处理地基到多大范围才能既经济又能获得明显的效果。由土的饱和自重压力所引起的自重湿陷与其湿陷性和黄土层厚度有关.其变形范围往往包括全部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厚度。根据湿陷变形范围,地基的处理厚度(从基础底面算起)可分为处理全部湿陷变形范围和部分湿陷变形两种。前者的处理目的是消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而后者只是消除部分湿陷量。 1.1 处理厚度的确定[1] (1)消除建筑物地基全部湿陷量的处理厚度。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一般情况下,地基的湿陷量只发生于压缩层以内。试验资料表明,该湿陷量大部分

湿陷性黄土隧道及其防护措施

论湿陷性黄土及其对隧道的危害和防护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对湿陷性黄土进行了阐释,以及在隧道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影响危害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一些防护措施。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隧道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一概念和工程特性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的危害性大。(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O.01ra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ram 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rn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西宁地区的湿陷性黄土是粉质土,且低阶地一般为粉质亚粘土为主,高阶地以粉质亚砂土为主 1.黄土湿陷性判定 通过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的湿陷程度。 湿陷性系数 ' s()/ p p o h h h δ=- δs≧0.15 湿陷性黄土 δs<0.15 非湿陷性黄土 2.湿陷类型判别 自重湿陷性判别(在饱和自重压力下的湿陷程度) 自重湿陷性系数δzs δzs≧0.015 自重湿陷性黄土 δzs<0.015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场地湿陷类型(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

黄土隧道施工技术小结

黄土隧道施工技术小结 一、前言 大部分的黄土具有湿陷性,下沉稳定的黄土在受水浸湿后,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下沉,对隧道施工产生巨大的威胁。因此,选择怎样的施工工艺、工法,这个将直接关系到黄土隧道施工的安全、稳定,而我局晋中南项目部大部分隧道恰好为黄土隧道,本文结合历年来前辈们对黄土隧道施工的经验及作者在工作、学习中的一些认识,总结出一些黄土隧道的施工方法及工艺要点,希望能给正在施工的黄土隧道的施工员一点点启示和帮助。 图1 三台阶七步流水法动画效果图 图2 三台阶七步流水法现场效果图

目前,黄土隧道开挖一般采用三台阶七步流水法(图1、图2)。该方法由中铁十二局集团首创,广泛的应用在黄土隧道施工中,能很好的满足黄土隧道的施工要求。开挖顺序如图2中数字所示。其中第1步为上台阶环形土开挖,留核心土。2与3错开2~3m,4与5错开2~3m。第6步为依次开挖上、中、下核心土,第7步为隧底开挖。 黄土隧道施工的原则:管超前,短进尺,强支护,严治水,早封闭,勤量测。下面将从以上6个方面对黄土隧道施工技术进行总结。 二、详细论述 1.管超前 1.1超前管棚 管棚法被认为是隧道施工中解决冒顶最有效最合理的方法。黄土隧道进洞和出洞必须设置超前管棚。掘进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需要打超前管棚。超前管棚的设置需要把握的主要是管棚的布眼、外插角和环向间距。管棚的直径按设计选取。如需连续设置管棚,管棚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5m。如果管棚长度不够需连接加长,优先考虑螺纹连接,也可以采用套管焊接,但不允许对焊后直接使用。 1.2超前小导管 超前小导管一般采用直径38~50mm的无缝钢管制作。在小导管的前端做成约10cm长的圆锥状,在尾端焊接直径6~8mm钢筋箍。距后端100cm 内不开孔,剩余部分按20~30cm梅花形布设直径6mm的溢浆孔。施作超前小导管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注浆眼的布置、外插角、孔口止浆封堵、注浆压力控制等。小导管需配合钢拱架使用,按布置的注浆眼位置焊穿钢拱架中隔板钻眼,完成后将导管顶入岩层。打入后用塑胶泥封堵孔口导管与孔壁间隙,并在导管附近及工作面喷混凝土,以防止工作面坍塌。注浆过程

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技术

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18-05-22T17:16:51.9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作者:吴晓辉 [导读] 摘要:在目前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轨道建设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建设的主要地区,尤其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之下,西部交通的建设更为主要。 兰新铁路甘青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在目前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轨道建设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建设的主要地区,尤其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之下,西部交通的建设更为主要。但由于西部地区多为黄土地段,因此在隧道施工时,黄土隧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但在浅埋砂黄土地段进行隧道开挖较为困难,极易出现因沉降过多所导致的地表出现裂缝等问题,严重影响隧道的开挖,因此合理选择开挖支护技术对于浅埋砂黄土地段隧道开挖十分必要,本文便对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 引言: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西部地区的面貌日新月异,高速公路以及铁路轨道的建设已经由东部地区开始向西部地区发展,然而在西部地区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轨道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浅埋地段进行隧道开挖作业时,很容易发生黄土中出现裂缝的现象,同时在施工时,浅埋地段的黄土坚硬程度较难判断,因此在西部地区,尤其是浅埋砂黄土地段进行隧道开挖作业具有一定阻力。尤其在高速公路和铁路轨道缩短路程和降低成本的要求之下,高速公路和铁路轨道的建设需要大量建设桥梁和隧道,以保证运行效率。因此,如何进行隧道开挖支护是如今进行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对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概述 (一)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 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是指在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对隧道进行开挖支护的相关技术,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一般用到的技术包括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反压墙控制边坡滑移等手段。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起到防护作用。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通常是指在隧道开挖时进行施工的技术,并且,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的进行也需要对周边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够开挖出符合安全要求的隧道。因此,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在黄土隧道开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应用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的优点 应用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进行隧道开挖时,可以提高隧道的稳定性,有效防止浅埋砂黄土隧道出现因沉降量过大而导致黄土中出现裂缝,并造成黄土边坡失稳,或发生初支大变形、塌方冒顶的事故的出现。并且可以保证洞口段正常施工,达到了安全性可控的目的,也确保了浅埋砂黄土轨道隧道的稳定性。在进行隧道开挖的过程中,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还可以提高隧道建设的施工效率,这对浅埋砂黄土隧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应用这种支护技术还可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从根本上保证了隧道建设效益,也保障了国家财产安全。 二、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状况 我国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应用的频率较高,施工人员对于隧道安全的稳定性要求极高,而将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应用于隧道开挖中则是浅埋砂黄土地区隧道开挖的重要方向。但是我国在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上阻力巨大。尤其是质量问题,已经成为隧道建设过程中的致命性问题,因此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的发展还具有一定阻力。虽然西部地区应用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还存在许多困难,但是在相关部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并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广也为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在未来的黄土隧道建设过程中必将得到更多应用。 三、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技术流程 (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调查隧道建设地区的地理环境 在隧道开挖前,施工人员要提前对施工地区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调查,并且在具有临近隧道的地区,还需要对临近隧道进行安全监测,全面评估隧道的安全性,确保隧道开挖后,不会出现致命性问题。并且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将调查数据完整记录,以供今后隧道开挖时使用,从根本上保证隧道的安全性。 2.隧道开挖施工前现场准备工作 在进行隧道开挖之前,施工人员要提前对隧道进行洞口刷方、防护、支护和反压措施,做到稳定施工,严禁出现过度施工的情况,防止出现因沉降过大导致黄土中出现裂缝,并造成黄土边坡失稳,或发生初支大变形、塌方冒顶的事故的出现。并且施工时必须做好防水工作,尤其是在雨天不得进行隧道开挖,防止隧道因雨水沉积而滑坡,这对浅埋砂黄土隧道的建设具有破坏性。 3.建造辅助洞口 在进行隧道开挖前,相关施工人员必须提前进行辅助洞口的建造工作,辅助洞口可以提高隧道开挖效率,并且可以提高施工过程的稳定性,这不仅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更保障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建造辅助洞口对确保隧道整体稳定,提高隧道建造整体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4.对地表裂缝进行封闭 在施工前应提前对地表裂缝进行封闭操作,以防止洞顶出现地表水下渗的情况,地表水下渗会对隧道施工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危险,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在施工前做好封闭操作,保证隧道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失稳现象。 (二)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支护工序 1.洞口开挖支护 在进行浅埋砂黄土隧道开挖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采取分层开挖、分层支护的形式,使用挖掘机、装载机进行开挖操作。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及时将挖出黄土运走,防止洞口出现堵塞现象。在开挖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提前对进口端进行支护加固,并且要确保隧道出口段边坡稳定以及隧道稳定性。保证边坡稳定后,要进行地面排水沟的建设工作,防止出现水渗现象,导致隧道塌方,在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