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修辞,作品]鲁迅作品中的议论修辞

合集下载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的作品A( ),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①_________,未免有些无理取闹。

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B( ),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然而这不至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

当然,要想读懂鲁迅,要像行军打仗一样,要有“C( )”的意识,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

而这是学习任何课文都要做的准备工作。

讲《荷糖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②_________,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被鲁迅自己“称为创作”的五种作品中,《朝花夕拾》是最易懂的一部,也是最难研究的一部。

学界关于其他四部作品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有关《朝花夕拾》的研究则相对冷清。

研究之难,①_________,因为易懂,所以它似乎不包含问题,而研究者如果不能从中提出问题,就无法真正进入作品。

②_________,围绕《朝花夕拾》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主题是思乡怀旧还是现实批判,所写细节是真实还是虚构,文体是随笔还是散文,文风是统一还是杂糅……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揭示了《朝花夕拾》的部分特征,但鉴于这部作品前后风格差异较大,由它们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从总体上解释整部作品的有效性。

因此,我尝试从样重提?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4.下列句子中的“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物种是变化的,而自然选择是其最主要的手段。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是( )A. 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B.帝国主义C. 资本主义D.中国的奴隶制度2. 《灯下漫笔》一文向青年阐明的最重要的道理是( )A. 读书B.改造国民性C. 写作D.创造新时代3.《灯下漫笔》中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指()A.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C. 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D.社会主义新时代4. 《灯下漫笔》是一篇()A. 散文B.文艺性论文C. 小说D.报告文学作品.5. 在《灯下漫笔》一文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A. 崇奉国粹B.赞颂固有精神文明C. 热心复古D.创造第三样时代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例句中,采用反语修辞法的有()A.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B. 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C. “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

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D.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于是便“万姓胪欢”了E. 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2.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是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A. 比喻B.借代C. 设问D.反语E. 比拟3.为走“科学救国”之路,曾往日本学医,后又出于救国救民之心,弃医从文的作家有()A. 郭沫若B.茅盾C. 鲁迅D.郁达夫E. 巴金4.下列作品属鲁迅所写的小说有()A.《狂人日记》B.《灯下漫笔》C.《祝福》D.《伤逝》E.《纪念刘和珍君》三、简答题1. 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2. 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

3. 掌握本文所用的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

朝花夕拾含有比喻的句子

朝花夕拾含有比喻的句子

朝花夕拾含有比喻的句子1. 《朝花夕拾》中带有修辞的句子“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五娼会》--比喻“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阿长)--描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夸张“尖刀似的小山,挑着几缕乳白色的雾,雾霭里,隐约可见一根细长的线。

”--比喻“这堵石壁似摩天大厦仰面压来,高得像就要坍塌下来咄咄逼人。

”--比喻“刚才还是静静的小河,突然间喧哗起来:喊叫声、笑闹声此起彼伏,撩水,击水,水花飞溅,你逃,我追,乱成一团。

”--动静结合2. 《朝花夕拾》中带有修辞的句子“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五娼会》--比喻“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阿长)--描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夸张“尖刀似的小山,挑着几缕乳白色的雾,雾霭里,隐约可见一根细长的线。

”--比喻“这堵石壁似摩天大厦仰面压来,高得像就要坍塌下来咄咄逼人。

”--比喻“刚才还是静静的小河,突然间喧哗起来:喊叫声、笑闹声此起彼伏,撩水,击水,水花飞溅,你逃,我追,乱成一团。

”--动静结合3. 朝花夕拾第一章有修辞的句子并赏析简析:初一时就背过的文章,当时觉得索然无味,现在读一读倒觉得乐在其中。

首先两个“不必说”勾起读者兴趣,“单是”更引人入胜。

两个“不必”本已情趣盎然,可见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更是其乐无穷啊!还有后面的“油蛉”“蟋蟀”等等同样也富有丰富的童年乐趣。

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鲁迅的作文300

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鲁迅的作文300

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鲁迅的作文300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鲁迅的作文300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文档下载说明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鲁迅的作文300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其作品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而闻名。

浅谈鲁迅前后期杂文的比较3

浅谈鲁迅前后期杂文的比较3

浅谈鲁迅前后期杂文的比较摘要:杂文创作,几乎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大部分心血。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的文章前期只着重于言辞犀利。

后期杂文将人的行为放在现实的环境下予以审视,是执著于现在的剖析,后期更多用于反语,讽刺意味更加强烈。

本文将从鲁迅杂文特点和艺术特色出发,分析比较了鲁迅前后前杂文的不同。

关键词:鲁迅杂文;前期;后期;艺术特色一、鲁迅及其杂文特点鲁迅(1881.9.25——1936.10.19)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著作二十卷,继往开来,博大精深。

《阿Q正传》的发表,为新文学史树立了一面丰碑,对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这是毛泽东给予鲁迅的评价。

这三“家”,不是并列的,各自孤立的。

作为伟大文学家的鲁迅,是以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为前提条件的;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又主要是通过文学家的鲁迅得到体现的[1]。

鲁迅在文学史的成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小说和诗歌的创作,更由于他的杂文。

因为杂文在鲁迅作品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鲁迅曾经解释自己杂文的特点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不留面子”和“常取类型”正好适应了这样的要求。

从杂文的直抒己见而言,和论文较为接近,需要有论文的条理和层次。

但杂感展开逻辑的方式又不完全和普通的论文相同,因为它是艺术品。

鲁迅说过:“通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感’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2]。

”杂文和报刊是合而为一的。

鲁迅政治散文首先是在报纸上发表,然后才汇总成集。

尽管对他的文章存在很大争议,但它们有着一种在中国无以伦比的现代性:(1)作为新闻文体的固定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现代的文学体式。

朝花夕拾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朝花夕拾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朝花夕拾中的文学表现手法《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散文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运用了多种文学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富有魅力、更具表现力。

本文将从描写手法、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三个方面,探讨《朝花夕拾》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首先,描写手法是《朝花夕拾》中常用的文学表现手法之一。

鲁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景和人物。

例如,《故乡》一文中,鲁迅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描绘了他童年时的家乡景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小村庄。

鲁迅用“一座老旧的村庄”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同时,他通过具体描写村庄的景物和人们的生活,使故事更加真实感人。

其次,象征手法也被广泛运用于《朝花夕拾》中。

鲁迅通过寓言、比喻等手法,将某个形象具体物体转化为一种更深层次的含义,以达到抒发思想或情感的效果。

例如,《围城》一文中,鲁迅通过孩子们堆雪人的情节,象征了年轻一代对于世界的幻想和追求。

他用“堆的是与自己差不多大的那种”来形容雪人,暗示了年轻人对于理想的向往和希望。

这种象征手法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共鸣,使作品更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最后,对比手法也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常用的文学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形象、性质、状况等,强调其中的矛盾、冲突或对立,以达到突出某种主题或思想的目的。

例如,《阿贡》一文中,鲁迅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形象和命运,凸显了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和残酷。

他通过描写阿贡渴望得到的幸福和命运不公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这种对比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运用了描写手法、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等多种文学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精彩。

他的描写手法细腻入微,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象征手法深层次而寓言,抒发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对比手法矛盾冲突,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表现力。

通过这些文学表现手法,鲁迅成功地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社会的关怀表达出来,使《朝花夕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第1课《社戏》(教学课件)-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教学课件)-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阅读第10-13段,我和小伙伴们去往赵 庄的路上,心情如何?怎么表现的?
1、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 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点 磕 退后 上前 架
(1)这些动作描写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 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阅读第11段,思考写法及作用
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亲切体贴
④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 知道是要挨骂的。 ⑤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 ⑥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社戏
看戏前
看戏中
看戏后
(1—3) (4—30) (31—40)
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 的几件事。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无船出行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停船吃豆
深夜返回
再谈吃豆
曲折多变、跌宕起伏
3
PART THREE 三读,品味文章
看戏前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 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 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 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六一公公夸自己的 豆好“我的豆种是 粒粒挑选过的”。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 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还问“迅 哥儿,昨天的戏可好 么?”“豆可中吃呢?”
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送豆 给母亲和我吃。
• 知识回顾:结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连一连。
阿发 双喜
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 桂生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水”隐喻及其英译研究——以《红楼梦》和鲁迅小说为语料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水”隐喻及其英译研究——以《红楼梦》和鲁迅小说为语料

1902022年01期总第597期ENGLISH ON CAMPUS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水”隐喻及其英译研究摘 要:概念隐喻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文学作品中也以创新的方式呈现。

本文选取中国文学代表作《红楼梦》以及鲁迅小说,采用汉英平行语料库筛选出的语料, 对汉语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水”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水;概念隐喻;英译作者简介:信达,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一、引言隐喻在传统意义上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1980年,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是人类语言和思维中的普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我们的思维中。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认为 :人类的范畴、概念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 ,归根结底 ,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实际上,隐喻不仅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还频繁地用在文学作品当中,文学隐喻是日常隐喻的延伸。

日常隐喻的特点是包含上千上万个跨域映射的巨大系统,这个系统同样也被用于文学隐喻。

水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而且是人类的精神寄托,水既满足了人类共同的认知体验基础,又在不同文化中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含义。

以汉语中的“水”隐喻为例,“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等,这和英语中的“水”隐喻具有共同的根基。

因此,当汉语文学作品的“水”隐喻被译成英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考察以下几个问题:1.中国文学作品中, 作者用“水”隐喻哪些事物?2.汉语中的“水”的隐喻在英译本中是否有对应的概念隐喻?3.当汉语中的“水”隐喻和英语中“水”隐喻源域不同时,英译本怎样翻译更有助于读者理解?本文的语料来自绍兴文理学院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和鲁迅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

二、“水”隐喻的研究现状关于“水”的隐喻,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中的议论修辞
鲁迅小说文类的扩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向杂文文体的扩张,而作为这种扩张的
最明显标志,就是鲁迅小说中的议论性话语及这些话语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具有杂文语体的特
点。

一、鲁迅杂文的语体修辞特点及魅力
鲁迅小说中的众多议论性的话语及修辞不仅有效地凸显了鲁迅小说话语的艺术性和审美
性,而且还很有效地凸显了鲁迅小说与众不同的文体特征,特别是杂文式的文体特征。如下
面的议论性话语:

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的。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有人说:有些
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到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
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他于
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零零,凄凉,寂寞,便
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
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
一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
和希望(《一件小事》)这些议论性的话语,虽然采用的修辞手段各不相同,句式的构造中西
合璧、古今并存且曲折多变,词语的使用也丰富多彩,意味多种多样而悠远深长,言内之意
显豁,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但其共同点就是:都采用了杂文的话语表述方式,具有杂文语体
修辞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语体修辞具有什么特点呢?有学者从鲁迅杂文语言的使用方面认为:鲁迅先生
杂文中的语言则不但做到了准确、鲜明、生动,而且还非常简练隽永,充满着机智与幽默。
这种观点不仅在之前研究鲁迅杂文语体修辞方面归纳得较为全面,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这种观点还不能让人满意,与语体修辞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主要就是没有更自觉地
关注鲁迅杂文这种特殊文体的语体特点以及这种语体特点杂的规定性。有的学者虽然也涉及
了鲁迅杂文的语体修辞,但或者语焉不详,或者仅从语用修辞的角度展开,如鲁迅更加注重
选词用字,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或但词庄用,或古词新用,或外词中用。这一切词语
的转用、借用,实质上,形成不同程度和不同意味的夸张,有时溶入反语、挪榆、热讽的句
式结构中,有时又跟舒徐的白描或峻急的抒情句式相结合,大大强化了喜剧语言的讽刺性。
这些概括虽然精彩,但也有一定的缺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语用(词语使用)的
分析往往只注意了词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却没有自觉的语境意识,也没有从词语所处的语
境入手揭示鲁迅杂文词语使用的艺术匠心与思想匠心;另一方面是没有更多地从话语修辞的
层面来论述鲁迅杂文的语体修辞的特点,尽管提及了鲁迅杂文话语的某些句式特点,却也仅
仅点到即止,未能展开。较为得体地从话语修辞的角度剔析鲁迅杂文语体修辞的特点的人物
是徐憋庸,他在《鲁迅的杂文》一文中,曾很中肯地总结出了鲁迅杂文语体修辞的两个方面
的特点,这就是造句灵活与修辞特别。关于鲁迅杂文修辞的这两方面的特点,徐憋庸如此论
述:造句的灵活。这是古文的影响和外国文的影响融合的结果。用文言句而使人不觉其陈腐,
用欧化句而使人不觉其生硬,新鲜而圆熟,并且音调流畅,可以朗读,所以特别有味,但跟
口语相差很远。
以此来观照上面所引用的鲁迅小说中议论性的话语的修辞,的确可以找到很多与鲁迅杂
文的话语修辞相同的内容。如鲁迅杂文特别善于利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如上文中的议论性话
语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子曰诗云等,同样,在这里鲁迅也使用了然而的句式,也进行了铺
张与扬厉,如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
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种铺张还直接表达了鲁迅改造国民性、批判中国固有文明的思想,并
在这种铺张与扬厉中使用了鲁迅在后来的杂文中画龙点睛一样使用的一个词语乏。凡此种种,
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鲁迅小说中的议论性话语,无论是从表达思想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修辞的
角度来看,都具有鲁迅杂文的特点与神采。

二、鲁迅小说议论性话语的语用修辞的杂文性
与鲁迅杂文语体修辞相一致,鲁迅小说中的议论性话语的修辞也是如此。上文所举的三
段议论性话语中,仅从词语的使用(语用修辞)来看就很杂,虽然,这些词语主要以日常口语
和一般书面语为主,如,只有自己在上,每个词语都是纯粹的口语词语冠于全球、乏等则是
较为典型的书面语的词语,但也同时使用了文治武万、精神文明等经常在政论文或公文中使
用的词语。

当然,这些词语在话语中的功能变异,并不是随意的,它们的变异与鲁迅杂文中词语功
能的变异一样,都受制于鲁迅思想表达的需要与艺术构造的目的。语言学家们在谈作家运用
语言的变异时曾经指出:作家笔下的变异,是他们在运用语言时,出于表达的需要,故意并且
在一定限度上突破语音、词汇、语法等种种常规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用法,它不是一种自然现
象而是一种艺术手段。鲁迅小说中这些议论性话语中的词语功能的变异,也正因为这些词语
在话语中出于表达的需要的功能变异,取得了良好的思想表达的效果与艺术构造的效果。

三、鲁迅小说议论性话语的句式构造及修辞手段的杂文性
鲁迅小说作为典范的白话文,不仅在词语功能的变异方面显示了自己的独特性与创造J
险,在句式构造及修辞手段的使用上也表现出了强劲而新颖的创造性。这种句式构造及修辞
手段使用的创造性,在上面所引用的几段议论性话语中也有充分的表现,如至于错在阿Q,
那自然是不必说的使用的是现代白话文的句式,而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采用
的则是文言与白话杂揉的句丸有些胜利者和又有些胜利者是并列复句,而死的死了,降的降
了和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以及教我惭愧,催我自新等,使用的是排比句式
如虎、如鹰和如羊、如小鸡既是比喻修辞的句式,也是排比与对比修辞的句式。很明显,这
些句式的构成以及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从句式、手法、语法形式以及使用的喻体等,都是符
合句式与修辞规范的,而句式构造与修辞手法使用的创造性,也就在遵循规范的基础上形成,
形成的内在机制则是小说的思想表达的需要与艺术构造的需要,并非单纯为创造而创造的结
果。

当然,鲁迅小说中这段话语所采用的比喻及对比等修辞手法还有一个重要的艺术效果,
即这些修辞手法的采用都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阿Q的精神特质,即他是永远得意的精神特征,
从而塑造出了一个既不是无聊的胜利者,也不是战胜了强者的欢喜的胜利者形象,而是一位
个性独特没有这样乏而又是某些中国精神文明的代表者的形象阿Q。同时,这些修辞手法的
采用,也使这段话语最后的总结以及对阿Q永远得意的意义说明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
于全球的一个证据有了艺术的依据,同时也消除了这些议论性话语的生硬性以及随意性,从
而使这最后的总结、议论成为了整段话语,乃至于整篇小说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也使这
些修辞手法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