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修辞现象
论鲁迅野草的修辞艺术

论鲁迅野草的修辞艺术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深受读者们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鲁迅所著的《野草》是他较为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的价值不只在于它批判当时社会的大胆性格,同时也在于它的文学价值和独特的修辞艺术。
一、《野草》的文学价值《野草》是鲁迅先生一部较为杂乱的作品集,其中收录了他的小说、随笔、杂文等。
这部作品突破了当时文学界固有的陈规,以真实揭露社会现状为目的,展现出极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达到了强烈的鲜明性格和时代感。
鲁迅不仅重视作品的表面现象,更注重作品的内在思想意义,从而实现了文学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野草》的修辞艺术1、意象手法《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采用了丰富的意象手法,构建了丰富的形象系统。
例如,“蝇”的意象象征了社会上的腐败和黑暗,“骆驼祥子”中的驴象征了社会中人的贫穷和无助,这些意象丰厚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形象魅力。
2、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够让读者对作品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野草》中的许多作品也使用了比喻手法。
例如,“伞”在小说《记忆》中被比作“废矿区里的野里花”,暗示了主人公命运多舛和无望的命运。
3、比拟手法比拟是一种类比修辞手法,通过相似比较,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例如,“荆轲和死士”比拟了主人公的命运和荆轲殉国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命运多舛和无奈的否定态度。
4、排比手法排比是一种针状排列的修辞手法,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紧张气氛和强烈的对比效果。
在小说《白光》中,主人公描述了街头上涌动的人群,采用了精巧的排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清晰鲜明。
5、反复手法反复是一种重复使用的修辞手法,能够让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在小说《故乡》中,主人公反复回忆童年生活,表现出对故乡的牵挂和怀念,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深刻而难以忘怀的情感色彩。
修辞学发凡的例子多选鲁迅

修辞学发凡的例子多选鲁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修辞学的魅力,让人读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列举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修辞手法,以展现他的文学才华。
1. 比喻: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孔乙己被描绘为一个“酒囊饭袋”的形象,这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懒惰和庸俗。
2. 拟人:在《阿Q正传》中,鲁迅将“阿Q”这个角色拟人化,赋予他丰富的情感和内心矛盾,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对偶:在《呐喊》中,鲁迅运用对偶的手法,如“我看见无数的中国人”,“他们的心就跟他们的腰一样软”等,使作品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4. 排比: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如“我不能忍受了,这不能忍受了!”,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比拟: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比拟的手法,将孔乙己比作“只知道潦倒出名”的小丑,暗示了社会对于底层人物的冷漠和无情。
6. 夸张:在《阿Q正传》中,鲁迅夸张地描绘了阿Q的丑恶和卑劣,使读者对这个角色产生深深的反感和憎恶。
7. 反问:在《白光》中,鲁迅通过反问的手法,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作品更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
8. 比照:在《野草》中,鲁迅通过比照的手法,将自己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对比,揭示了自己的孤独与无奈。
9. 抒情:在《故乡》中,鲁迅通过抒情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使作品充满了温情和感伤。
10. 借景抒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北京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于现实的不满。
总的来说,鲁迅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中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通过对鲁迅作品中的修辞学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才华,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作品。
鲁迅的作品永远都会激励着读者,引领他们思考人生、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问题。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文档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鲁迅的杂文,幽默、犀利、辛辣、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鲜明的特色,都与其运用讽刺的艺术密不可分。
讽刺在鲁迅的杂文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讽刺技巧娴熟的运用,使他的杂文达到了无人企及的最高峰,而他的讽刺艺术优势主要是通过夸张、反语、比喻、对比、仿词等修辞手段来实现的,下面试做赏析:1、夸张鲁迅认为,夸张决不能脱离现实,是将平常的不合理的人和事,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出这些人和事的真实来使人觉得可笑,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如鲁迅在《论第三种人》中将“死抱着文学不放的”第三种人,夸张地说是“恰如用自己的手拨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这种夸张把那些认为文学可以超越阶级的第三种人的不符合现实的思想展现出来,产生了喜剧性的讽刺效果。
再如《偶战》中,为了批判国民党所谓的“正当舆论”,鲁迅用了绍兴地区一个名叫“群玉班”的戏班,名不符实,演戏没人看的夸张的歌谣将国民党不得人心讽刺得体无完肤。
“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连忙关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得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
”通过夸张把中国人安于现状的“国民性”弱点充分地展现出来,给予有力的讽刺和鞭挞。
2、反语反语又叫“倒反”、“反说”或“反辞”等,即“说反话”,运用和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带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修辞格常用于表达愤怒和憎恨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经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譬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杀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运用的“文明人”、“伟绩”和“武功”都是反语。
把帝国主义者称呼为“文明人”,既揭露出帝国主义者创造杀人武器,又批判了军阀独裁用帝国主义枪炮杀害女学生的罪行。
论鲁迅小说的非常规修辞艺术

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

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在其文学创作中运用了许多有效的修辞手法。
以下是对鲁迅修辞手法的简要介绍:
1. 强调法:鲁迅在短篇小说《故乡》中,利用强调法来表达乡愁的情绪,强调故乡的清新:“彩色的风景把故乡围绕,如同一顶绿色的帐篷;一片绿树中穿出一抹蓝天,如同一张蓝色的眼帘.....”这种强调法使故乡的景象栩栩如生,和芸芸众生一起浮现在眼前,这样的特定细节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
2. 拟人法:鲁迅在《狂人日记》中也使用了拟人法,将外界的事物拟人化,使之变得生动而具有人性,将桌子拟人化为“桌子抚摸着自己的胸怀,维护着它的义务”,将粮食拟人化为“以粮食的沉默而痛苦的形象表示了自己的孤独”。
3. 比喻法:在《故乡》中,鲁迅精巧地使用了比喻法,以展现出小镇慢悠悠的春风:“地上是一幅和睦无奈的绿画,轻轻地招呼着渴望把人们叫醒的春风.....”这里用春风比喻人们沉睡的慵懒,而绿画则比喻小镇恬静的状态,表现出鲁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4. 对比法:《赶牛》中,鲁迅利用对比法来表现间接的政治观点,
将流浪的牛比作贫穷的农民:“牛一头流浪,人一家受寒。
”这里的对比,表达出牛受到的伤害与农民的贫穷,对当时政治压迫与社会不公做出了明
确的指责。
5. 直接引语法:《赶牛》中使用了直接引语技巧:““小兄弟,你把
牛打叫死,怎么连头都不给!””这里用小女孩的话语,来强烈地揭露他
人拒绝给牛头的残忍和无情,把颇具讽刺意味的论调融进情节,也是反映
当时混乱和无情的社会现实。
以上就是鲁迅修辞手法的简要介绍,用这些修辞手法,鲁迅将创作的
内容和功能有机融合,以达到充满张力和节奏感的效果,展现着他的文学
魅力。
赏析鲁迅《故乡》中的修辞现象

修辞是一种富于实效性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得好,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贫瘠为丰富,化粗略为细腻的功效。
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扮亮文章语言,也对表达文章中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先生是修辞艺术运用的大家,他的一篇篇脍炙人口、震撼心灵的作品,都是精于雕琢,工于修辞的杰作。
鲁迅的《故乡》一文的语言,在朴素中妙笔生花,贴切的修辞手法,不仅给文章润色,也让我们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鲁迅笔下的《故乡》,主题无疑是沉重的。
鲁迅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展现着20世纪旧中国的悲哀,悲哀着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比喻文中主要塑造了两个典型人物形象,其中一个以其尖酸刻薄、贪婪好事令人过目不忘,她就是杨二嫂。
鲁迅是怎样让这个人物鲜活起来的呢?手法之一:比喻“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比喻句呢?首先要了解比喻句的结构。
一个完整的比喻句一般包括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
在这句话中,本体中心语是女人,喻体中心语是圆规,比喻词是像。
而且,本体、喻体二者之间是互不相同的事物,而且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才能构成比喻句。
分析这个比喻句,应准确抓住两者内在联系。
杨二嫂身材瘦弱,...对比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在《故乡》一文中为了突出少年闰土朴实、热情、活泼、聪明、勇敢的小英雄形象,作者选择了“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来写小英雄刺猹的环境;选择了“紫色”的圆脸、“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写少年闰土健康活泼的形象,表现了我对他的喜爱之情。
浅析鲁迅作品中修辞的润饰功能

了对长 妈妈 的全 部情 思 , 寄托 自己对 善 良、 真
诚 的阿 长 的衷 心 祝愿 。 “ 白” 飞 是作 者故 意 录
必须得 讲究 语 言表 达 的技 巧 。 么 , 用哪些 那 运
《 山海 经 》 部 什 么样 的书 , 她 却 把少 爷 渴 是 但
慕 书一事 默默记 在 心里 ,认 真地 去办 ,而把
“ 山海 经 ” 叫 作 “ 哼 经 ” 误 三 。这 里 妙 用 了“ 飞
白” 的修辞, 明知是读错的 , 却故意效仿来用,
非 常诙 谐 而 富有情趣 ,有 声 有色地 描绘 出 了
—
反 语修 辞
‘
批 驳 和揭露 。他 信 力” “ 是根 据 上文 “ 自信 力 ” ,
语
文
博
览
文 章深 厚 的思想 内涵 , 使欣 赏者 获得 一种 “ 言
有 尽而 意无 穷” 的审美 感受 和更 深刻 的体 会 。
三 、 于是有人 慨叹 日 :中 国人 失掉 自信 “
移 到 视 觉感 觉 到 的 “ 丝 ” “ ” 形 象 地 描 一 和 细 , 绘 出母 亲们 上坟 时 凄惨悲 凉 的哭声 。这哭 声 是 革命 者 的悲哀 , 愚昧 无知 群众 的悲 哀 。 是 通 感 修辞 的运 用 , 使文 章语 言形 象具 体 , 蕴涵 着
况也很 不如 意… … ” 故 乡》 — 跳 脱修 辞 《 —
辞 艺术 运用 的大 家 , 的一 篇篇 脍 炙人 口 、 他 震 撼 心灵 的作 品 , 是精 于雕 琢 , 都 工于修 辞 的杰 作。 下面 结合 鲁迅 作 品 中几 种修 辞 的运用 , 谈
简析本文(《忆刘半农君(鲁迅)》)的主要修辞手法

简析本文(《忆刘半农君(鲁迅)》)的主要修辞手法简析本文(《忆刘半农君(鲁迅)》)的主要修辞手法如下:《忆刘半农君(鲁迅)》一文中,鲁迅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主要是比喻和衬托等。
①比喻。
文中运用了“武库”“清溪”“烂泥的深渊”以及“陷沙鬼”等多种比喻。
②衬托。
如以“剪下辨子”衬托刘半农的“答王敬轩的双簧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仗”。
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
文中的“武库”既是比喻,又是衬托。
“清溪”与“烂泥的深渊”,两者既是比喻,又构成对比。
《忆刘半农君》原文如下: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
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
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
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
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修辞现象
他个儿不高,一米六零差不多,瘦瘦的,眼窝深陷,留着一撇小胡子,他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写杂文的神童,也没听说他脑后长了什么反骨。
他是个普通人,大家的朋友中的一员,他的大部分特点,普通人也都有。
他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小学的课堂上时,就是一个全身披挂的“思想神”。
他就是我们称之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人——鲁迅。
鲁迅先生是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体裁的多样性、人物的典型性以及语言的讽刺性等多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
鲁迅先生同样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修辞巨匠,他作品中的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为我们展现了极具特色的语言修辞艺术。
修辞讲究的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取得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
鲁迅先生小说,无论是在词语的锤炼,还是辞格的运用上,都进行精心选择和仔细推敲,收到了奇妙地表达效果,显示了他高超的语言修辞艺术。
说到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
锤炼的目的,在于其寻求最恰当的词语,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
在这方面,鲁迅先生运用得独具匠心,他选用词语,既能体现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语言表达精当贴切、简洁明晰、幽默风趣、含蓄深厚,又能体现用词的连贯性,力求配合得当。
整体和谐,收到词义明确以外的其他效果,或增添新意,或附加色彩,或弦外有音,或陡增文采。
在《故乡》中,他就这样写到“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
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在这里,“心情”指心境的感情状态而言,“心绪”则指心境的安定或紊乱而言。
这虽然是一组意义相近而又有差别的近义名词,但不可互相替代。
鲁迅先生这种把近义名词交互使用而又有区别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在词语的锤炼之外,鲁迅小说的小说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修辞方法,这也是他的小说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就重点分析他作品中的辞格运用。
比喻是一种历史最悠久比喻是一种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
因其具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新颖奇特的特点。
因而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不仅大量使用比喻,而且往往用的新奇巧妙,出神入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他的作品中,几乎篇篇都有比喻,如《药》中“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
”这里用仿佛被无形的手向上提着颈的鸭子,来比喻踮着脚、伸着脖,围在刑场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形象地反映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
“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来,夹袄也贴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的突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一个阳文的八字”比喻得新颖而奇特,显示出了鲁迅先生敏锐的观察力。
《故乡》中的另一个描写更生动,“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突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面前,两手插在髀间,没有系群,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在这里首先对杨二嫂进行具体的外貌描写,然后用了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来刻画她的形象,鲜明而生动,使人过目不忘。
借代,可以表达作者的爱憎,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
鲁迅先生也经常在作品中灵活运用这一修辞手法。
“如
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孔乙己》),这里,“短衣帮”指穷苦的劳动人民,“穿长衫的”指有钱的上层人物。
这是用衣着特征来指代人。
借代的运用,收到了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鲁迅先生还善于在作品中通过夸张来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在《阿Q正传》中,“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筋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啪的一声,似乎确凿砸在自己头上了。
”“啪的一声”跟“打在自己头上”本来是同时出现的,这里运用了超前夸张手法,使人先闻其声,使得阿Q 的紧张心情显得更加逼真。
另外,在《一件小事》中,“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几乎又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里是运用对比性夸张,突出那个车夫高尚伟大的人格,反衬出自己自私渺小的心灵。
鲁迅作为一位反帝反封建的猛士,在他的杂文作品中经常灵活巧妙地运用反语,给一切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鞭挞。
反语就是说反话,说话的人实际要表达的意思跟字面意思相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古往今来,许多愤世嫉俗的文人墨客、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都运用这一有力武器抨击时弊,抒发情怀。
鲁迅在他的《拿来主义》一文中就使用了很多反语来增强讽刺效果。
有的寓贬于褒:“我敢说,也可以算是显出一点进步了”;有的贬词褒用:“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有的引用论敌原话,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们没有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这些都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