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合集下载

浅析《狂人日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浅析《狂人日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教育2015年22期 145浅析《狂人日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张 兵广东中山一中,广东 中山 528403摘要:《狂人日记》中国新文学史的开山之作,主要向读者描绘了一个被迫害者的无序变化的精神世界和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有力抨击了封建礼教和伦理纲常的“吃人”本质,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该作品因为出色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从而更加深刻地发掘了主题,文中的狂人、路人、孩子、景色乃至于狗都无不染上浓重的个人情感色彩,而这浓重的情感色彩,无疑又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本文试图对《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加以分析,以达到更深刻地理解“狂人”这一形象的目的。

关键词:狂人;大众觉醒;象征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22-0145-01象征主义作为新的创作方法,最早盛行于欧洲,该种手法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

它以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涉及到事物的实质,因此具有含义深远的特征。

鲁迅的《狂人日记》借鉴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荒诞形式,也使用了框形结构,但是鲁迅的作品是由中国当时严峻的社会现实所催生的,具有更强的启蒙意义。

《狂人日记》整部作品都充满着象征,整部作品的形象体系都具有象征性,它通过表面上看来零散的各个人物隐喻了一个疯狂、非理性的世界,揭露了中国的当时的社会现实。

马拉梅说:“象征主义是表现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

”因此,《狂人日记》通过描写“狂人”周围的环境、“狂人”的行为和“狂人”的内心世界来揭露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本质。

1 “狂人”的象征性鲁迅先生以文言开篇,并选择了用第一人称“我”来展开叙述,在正文中,又以白话的形式叙述,这样旨在通过两种大相径庭的语言表达形式使得新与旧形成鲜明对比。

文言中的“我”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份子,附庸于封建社会的伦理纲纪。

“我”的思想意识源于封建社会,我用文言文来说话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有了强大的象征封建制度的文言做支柱,所以,“我”相对于“狂人”来说,是正常的人。

阿q正传语言鉴赏800字

阿q正传语言鉴赏800字

阿q正传语言鉴赏800字《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阿Q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底层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小说中,鲁迅运用了丰富的语言手法,让人们感受到了小说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

鲁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

在小说中,阿Q是一个自认为是“英雄”的人,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底层人物。

他总是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和软弱,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在小说中被鲁迅用反讽的方式揭示出来,让人们看到了阿Q的可笑和可悲。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夸张手法。

在小说中,阿Q的形象被夸大了许多倍,他的行为和言语都显得异常突出和夸张。

这种夸张手法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阿Q的性格和特点,还让小说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鲁迅在小说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

在小说中,阿Q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对比非常明显,这种对比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阿Q的特点,还让小说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小说中,阿Q和赵太爷之间的对比非常明显,赵太爷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物,而阿Q却是一个底层人物,这种对比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象征手法。

在小说中,阿Q的形象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他代表了封建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他的悲惨遭遇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这种象征手法不仅让小说更加深刻,还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封建社会的问题。

《阿Q正传》是一部充满思想和艺术魅力的经典之作,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语言手法,让人们感受到了小说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阿Q正传》的语言鉴赏,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封建社会的问题。

朝花夕拾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朝花夕拾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朝花夕拾中的文学表现手法《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散文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运用了多种文学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富有魅力、更具表现力。

本文将从描写手法、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三个方面,探讨《朝花夕拾》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首先,描写手法是《朝花夕拾》中常用的文学表现手法之一。

鲁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景和人物。

例如,《故乡》一文中,鲁迅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描绘了他童年时的家乡景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小村庄。

鲁迅用“一座老旧的村庄”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同时,他通过具体描写村庄的景物和人们的生活,使故事更加真实感人。

其次,象征手法也被广泛运用于《朝花夕拾》中。

鲁迅通过寓言、比喻等手法,将某个形象具体物体转化为一种更深层次的含义,以达到抒发思想或情感的效果。

例如,《围城》一文中,鲁迅通过孩子们堆雪人的情节,象征了年轻一代对于世界的幻想和追求。

他用“堆的是与自己差不多大的那种”来形容雪人,暗示了年轻人对于理想的向往和希望。

这种象征手法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共鸣,使作品更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最后,对比手法也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常用的文学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形象、性质、状况等,强调其中的矛盾、冲突或对立,以达到突出某种主题或思想的目的。

例如,《阿贡》一文中,鲁迅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形象和命运,凸显了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和残酷。

他通过描写阿贡渴望得到的幸福和命运不公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这种对比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运用了描写手法、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等多种文学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精彩。

他的描写手法细腻入微,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象征手法深层次而寓言,抒发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对比手法矛盾冲突,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表现力。

通过这些文学表现手法,鲁迅成功地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社会的关怀表达出来,使《朝花夕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部作品不仅标志着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成熟,同时也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犀利的历史洞察著称。

本文将对其深层次解读,以三层分析的方式来探索这部作品的魅力。

第一层解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在《狂人日记》中,“吃人”一词屡屡出现,它象征着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

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忍。

狂人象征着那些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却敢于反抗的人。

他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在这个社会中,人性无存,良知泯灭,只有改变“吃人”的恶习,才能走出现状。

第二层解读:革命民主主义立场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狂人日记》中,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封建文化的黑暗面,呼吁人们进行自我反省和革命。

同时,他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这种忧愤源自于他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深刻认识。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勇敢地面对现实,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

第三层解读:希望与未来在《狂人日记》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声振聋发聩。

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也是对未来的呼唤。

鲁迅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地改变这个社会。

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远离封建礼教的束缚,接受自由和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时代的力量。

这种对未来的希望,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激昂的情感和热切的期待。

《狂人日记》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深度的作品。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

他以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未来的深切希望。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

狂人的文化解读——评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文化反思的镜子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度剖析,通过“狂人”这一共同的形象,表达了两位伟大作家对各自文化背景的深刻反思。

朝花夕拾的写作手法

朝花夕拾的写作手法

朝花夕拾的写作手法可以从多个方面来阐述:1. 叙事方式: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叙事方式具有独特性,往往以事为中心,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处理叙事时,鲁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用一种舒缓的语气,营造出一种回忆的氛围,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

2. 描写手法: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包括人物、环境、场景等。

他的描写既细腻又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例如,在描述百草园时,鲁迅运用了丰富的感官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3. 对比手法: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回忆等进行对比,以突出主题。

例如,在描述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将藤野先生与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进行了对比,突出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 讽刺艺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还运用了独特的讽刺艺术。

他的讽刺既犀利又含蓄,既深刻又巧妙。

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的讽刺,鲁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5. 语言艺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艺术也是其写作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

鲁迅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境,如幽默、讽刺、抒情等。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的写作手法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这些写作手法不仅使作品更具可读性,也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这些写作手法也是鲁迅作为一位杰出作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于写作手法的具体分析如下:1. 叙事角度:鲁迅先生在叙述故事时常常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孩子的天真纯善映衬成人的世故险恶,以儿童的独特视角观察社会现象,从中揭示生活的真理。

2. 描绘心理:在《朝花夕拾》中,许多文章如《五猖会》等都描绘了孩子的心理活动,比如孩子想看五猖会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去背书之前的内心独白。

这些描绘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孩子的生活状态,让人倍感亲切。

3. 对比手法: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将过去与现在、童年与成年的对比,强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品 评
34
艺术效果。从这些虚幻的景物描写中,人们可以更深 刻地体会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总体上来看, 《野 草》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进行了高度统一,展现出 不一样的美学风格。 (二)人物形象的象征 在《野草》中,作者不仅借助景物的描写来表 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运用了象 征主义手法。例如,在作品《影的告别》中,作者在 对人物的描写上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塑造了 一个痛苦且以悲剧结束的文化先驱。对于作者来说, 其认为只有塑造如此类型的人物形象才可将革命推到 最前端。同时,作者本身便是作品中描写的这一角色, 鲁迅先生的一生,总是无法摆脱悲剧的产生,致使其 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自我灵魂的深刻拷问。此外,在 作品《过客》中,作者也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使整 部作品都充满象征色彩,耐人寻味。 (三)故事情节的象征 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可以将象征主义的色彩升华 到极致,《过客》是《野草》中唯一一部采用戏剧性
(辽宁省凤城市中共市委党校)
的, 正是这种描写方式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世界, 手法进行创作的戏剧,该作品不仅充分运用了象征主 从而使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具体的象征主义特征 (一)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野草》中,作者收录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自然 景物、虚拟的场景或梦幻的景象等,从这些景物的描 写中人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一方面,具有 象征主义的创作方式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现出自然环境 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具有针对性的创作方法则可以 影射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例如,《秋夜》主要运用象 征性的手法来抒发对黑暗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并 义手法,且塑造了战斗者的形象。该作品主要展现人 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未知, 但还仍坚持不停地往前走, 而作者本身也正是具有什么都不怕的精神,所以塑造 了一位为了战斗而生的人物。从整个故事情节中,人 们可以体会到作品运用象征的现实意义。正如鲁迅先 生所说,生命是自己的,没有人可以拿走,即使遇到 崖谷、火坑,我们都应该自己承受。此外,在《聪明 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讲述 “聪明人”“傻子”“奴才”三种不同的人生观,读 者可结合故事情节感知和体会不同的观念,“聪明

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精品]

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精品]

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精品]鲁迅散文的特点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里的标志性的里程碑,他的白话文小说有如一颗巨石,沉沉地砸向当时国人麻木的心灵。

鲁迅的散文亦是如此。

他的散文不但在为白话文的传播上做出了贡献,更在于皆由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好的故事”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在黑暗的长空里划出一道黎明。

因此,鲁迅的散文亦是不下于其小说的于中国文学的重要存在。

下面就来浅述几个在鲁迅散文中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画面美。

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重要开创者,此类散文集结于《野草》中。

《野草》是鲁迅先生写于20年代的散文集,初看,我们可能会感觉其语言艰涩,含意颇深,再细看,我们就会品出鲁迅先生那满腔的热情与真诚。

《野草》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是运用象征方法而创造的各种形象。

比如借用“小红花”象征美好的愿望,借用新月象征新希望等等,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旧思想的复苏,对新思想的退潮感到的彷徨与苦闷,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牺牲精神。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恰当地表现了当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其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使之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很有感情。

鲁迅也注重写实手法、抒情手法的并用。

语言精致形象、饱含深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秋夜》赏析

《秋夜》赏析

秋夜/ 鲁迅赏析【1】:这篇散文选自鲁迅散文集<野草>。

这篇散文叙述了在秋天的夜晚,后园墙外的两棵枣树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的形态,干子直刺天空,比喻对社会的不满。

描写了天空、月亮、星星、小粉红花、枣树、恶鸟、小青虫等事物,以象征的写作手法,以物言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痛恨至极和对英勇青年的敬奠。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句话本可以修剪成"墙外有两株枣树",而作者这样写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沉重,也体现出后园的凄凉,描写两棵单剩干子的枣树,从而衬托初作者的心情。

采用重复的写法,强调枣树的重要性,也暗喻勇敢反抗的热血青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是小粉红花,象征旧社会中的弱者。

他们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痛苦却无奈,只能幻想着"春的到来"。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红惨惨地""瑟缩"等词表达出鲁迅对社会下层群众的同情,揭示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内容摘要
鲁迅小说的创作手法不是单一的,尽管他的着眼点在现实主义,但象征主义
给与了他很大的影响。在鲁迅看来,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流派,浸透着世纪末的悲
观主义,神秘主义的力量,应该予以批判。而象征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在一
定范围内有其合理性,应该加以吸收。像《狂人日记》《药》《长明灯》等作品,
均运用了象征手法,使这些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而传世不衰。

关键词:
鲁迅,象征主义,鲁迅小说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一
种意识手法,它也是19世纪末在法国兴起的颓废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种主要流
派。
在文学新世纪的转折点上,鲁迅是最早将西方近代意义上的象征方式引进到
叙事文学中来的。象征方式的自觉运用,为他的深刻思想和炽热情感找到了十分
契合的表现手段。在鲁迅小说中,象征意蕴的构成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设
置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二是构思涂着象征色彩的事件情节,三是渲染充满象
征意味的背景与氛围。
象征手法在,《狂人日记》中居主导地位,起着左右局势的作用,主旨的表
达离不开这个手法的运用。作者通过狂人的狂言狂语,把社会现实的本质暗示给
读者。文章写道,狂人觉得:“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
抖了一会儿,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这段描写不仅写出了狂人所受的心理压
力,同时也象征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揭示了万分沉重的封建势力压得人动弹不得。
又如,他从写着“仁义道德”的史书上,从字缝里看出“吃人”两个字。这既是
狂人的一种幻觉,又用吃人二字象征了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制度统治
的罪恶本质。作品用象征手法巧妙地把狂人的混乱语言同反封建的主题联系起
来,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狂人日记》中的人物带有象征性。古久先生象征着承袭了几千年封建道德
的腐朽而又反动的封建势力。“陈年流水簿子”象征着长期被封建统治集团歪曲
和涂抹的中国历史和旧史书。赵贵翁象征着社会上维护封建传统,迫害进步力量
的反动势力。作品在景物描写上也运用了象征手法。文章多次写到了月光。“今
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月光在此处不但是指现
实生活中的月光,而且是光明的象征。
鲁迅善用象征手法,他常把对人生极深的阅历和对时代极精彩的的思考,凝
结成一种象征意象。《药》这个题目的选用就凸显了这个特点。“药”本来是治病
的方剂,鲁迅用作小说的题目,至少有三个层次:革命志士以血去医治社会的苦
难,百姓却以他的血去医治嗣子的固疾,作为革命启蒙思想家的鲁迅则用这个可
悲的故事去医治人们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
在鲁迅的小说里,我们能够感受到沉重的社会悲哀,鲁迅小说这种严峻,沉
郁,凝重特色的形成,得益于他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对人生的彻底思考,但不容
置疑,也与象征方式的成功运用密切相关。《明天》中,他用象征手法渲染了极
为冷漠阴森的社会气氛。单四嫂子遭受了失夫丧子的不幸,却得不到周围人的帮
助同情。她觉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
面包围着她,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她,叫她喘气不得。”这种冷漠,寂寥的氛围,
是对当时极端冷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物,由它们所形成的令人颤栗的巨大压力,
代表着封建专制制度,旧礼教及封建迷信所构成的大罗网,使人窒息。这种冷漠
的气氛,不仅包围摧残着单四嫂子,也摧残,折磨着所有的无辜的人。象征手法
的运用,加大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强化了主题。
鲁迅的小说,大多具有浓郁的抒情性。采用象征手法,能够增强作品的抒情
意味。在《故乡》中,鲁迅通过带象征性的诗意描写,抒发对未来美好理想的向
往之情。“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地上的路,成了希望
的客观物,用路的形成的道理,比照美好的希望,通过不倦的实践和努力,以一
定能成为现实。作者对路的思索,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信心。作者通过对带象征
性的景物描写,表达内心的忧愤。篇首那深冬的阴晦的天气,几个萧索的荒村,
瓦楞上枯草的断茎的抖动,构成了萧条,破败,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实则象征
着整个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倾注了作者无比的悲哀之情。
《祝福》中的人和事也有着象征色彩。人们拿摆祭祀的供品,实际上就寓有
很大的象征性。祥林嫂被剥夺了制作,拿摆供品的权利,象征着被剥夺了起码的
人的尊严。祥林嫂给土地庙捐门槛,是作为她的替身,按迷信的说法,“赎了这
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去受苦”的。可是这根门槛也成了她人间苦难生活是化身,
作为一种象征意象,暗示着她有莫大的罪名,无尽在人间受苦。
《在酒楼上》也使用了象征手法。吕纬甫说:“我在年少时,看见蜂子或蝇
子停止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
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
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表面上,吕纬甫这段话是指他离开故乡外出谋生,又返
回故乡办理家事的行踪的,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用蜂蝇绕圈子来象征软
弱、动摇、妥协的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是准确形象,又发人深省的。
象征艺术追求的是对客观物象的超越,从而达到深层的精神境界。所以,它
不能像写实艺术那样全面细致的刻画,而是要进行加工简化处理,略去细节,突
出特征。《长明灯》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对于疯子这一主要人物,只有熄灯,放
火等简短的言语。疯子坚持要熄灯放火,象征着社会改革势力的存在,他所引起
的社会躁动和遭受的虐待,也是改革者处境象征的写照。同时,长明灯,象征着
代代沿袭的阴森恐怖的封建传统。疯子就是反封建传统的叛逆力量的象征。吉光
屯的禁忌,灰五婶茶馆的谈风,四爷客厅的密谋,都象征着中国封建宗法制社会
的气息。这部作品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对写实手法的补充和升华。
鲁迅小说所运用的象征手法,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主题,吸引了读者。现实主
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结合,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警醒了世人,也完成了他“为
人生”的创作理想。

参考文献
[1]吴中杰著.《鲁迅的艺术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史志谨著.《鲁迅小说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鲁迅著.《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鲁迅著,《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