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矛盾”词语妙用
鲁迅小说中模糊副词的妙用

鲁迅⼩说中模糊副词的妙⽤鲁迅⼩说中模糊副词的妙⽤ 导语:鲁迅先⽣是现代⽂学史上的⼀位语⾔⼤师,其作品语⾔出神⼊化、鞭辟⼊⾥,嬉笑怒骂皆成⽂章,读之令⼈拍案叫绝、过⽬不忘。
这除了与鲁迅先⽣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有关之外,更与他注重选词炼字有着很⼤的关系。
以下是⼩编整理的鲁迅⼩说中模糊副词的妙⽤,欢迎⼤家阅读! ⼀.妙在形象地刻画⼈物 鲁迅⼩说中⼈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世界⽂学画廊增添了如孔⼄⼰、啊Q、祥林嫂等多个典型性形象。
模糊副词在刻画⼈物形象⽅⾯起了很⼤的作⽤。
如: 1、“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脏⼜破,似乎⼗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 此句是对孔⼄⼰长衫的描写,作者着⼒刻画它的“脏”“破”。
“脏”说明孔⼄⼰好逸恶劳,“破”表现其穷。
模糊副词“似乎”的运⽤进⼀步强调出孔⼄⼰的懒散。
既脏⼜破、“⼗余年”没补没洗的长衫,孔⼄⼰却舍不得脱去,视它如命,就是为了标明⾃⼰读书⼈的⾝份。
⼀个⾃命清⾼、穷酸迂腐的形象活现在读者⾯前。
2、“他(赵七爷)两⼿同时捏起拳头,仿佛握着⽆形的蛇⽭模样,向⼋⼀嫂抢进⼏步:你能抵挡他么!”――《风波》 句中“仿佛”⼀词刻画了赵七爷得知“皇帝做了龙庭了”后得意猖狂之态。
赵七爷“⼀个⼗⾥⽅圆以内的唯⼀出⾊⼈物兼学问家”,竟然向⼀个寡妇(⼋⼀嫂)“抢进”,此种滑稽动作与其⾝份⼤相径庭,透露出他可耻的灵魂。
模糊副词“仿佛”的运⽤巧妙地揶揄与讽刺了⼈物的思想⾏为,把⼀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形象刻画出来。
⼆.妙在含蓄地揭⽰主题 鲁迅先⽣深感近代民众的⿇⽊、愚昧,痛⼼于民族的落后,就借其作品进⾏启蒙教育,揭露封建教育的弊端,批判民族的劣根性,借此来救亡、救国、复兴民族。
这样的主题贯穿于他的⼩说中。
如: 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约孔⼄⼰的确死了。
”――《孔⼄⼰》 ⼀个⼈是⽣是死是⾮常明确的,⽽此句中竟⽤了“⼤约”和“的确”两个看似相互⽭盾的词语。
“⼤约”表不确定,“的确”表确定,⽤这两个表⾯看似⽭盾的模糊副词来说明孔⼄⼰的⽣死,这是作者的匠⼼所在。
以矛盾修辞法解读鲁迅的《野草》

实 的说 ,没有现 代 的意味 ,不 是能代表现 代的 ,他 的大部 的 《 野草》里面 ”_ 2 ] 。
分 创 作 的 时 代 是 早 已 过 去 了 , 而 且 遥 远 了 。 ” …在 革 命 时 期, 《 野 草 》所 反 映 出 的 黯 淡 的情 绪 和 受 苦 的 感 情 , 是 得 《 野草 》集 二 十三 篇短 文于 一 书 ( 包括 1 9 2 7 年 写 的 《 题 辞》共2 4 篇 ) , 其 文 字 简 洁优 美 ,力 透 纸 背 ,想 象 奇
了西 方 新 思 想 , 随 之 社 会 上 出现 了 提 倡 人 性 、 冲 学版 ),2 o 0 9 年 ,第2 期 ,第
欲 、 反 对 礼 教 束 缚 的 思 潮 , 这 也 引 导 了学 者 们 把 目光 转 向 女 性 甚 至 性 别 革 新 , 并 涌 现 了 一 批 全 新 的 女性 文 学 形 象 。
以矛 盾修 辞 法解 读 鲁迅 的 《 野 草》
o赵 志
摘 要 : 野草 是鲁迅在波德菜 尔的影响下写成 的,与波德莱 尔的 《 恶之花》在修辞 学方面相似 的是 ,鲁迅在
野草 中大量地运用 了矛盾修辞的写作 方法。可以说 ,矛盾修辞 法是一把 阅读 《 野草 的金钥匙。在 野草
迎 阳 驿 丞 主 婚 , 向 唐 僧 求 婚 。 可 见 其 仍 遵 循 社 会 道 德 规 从 作 品和 人 物 上 反 观 当 代 的社 会 现 状 。对 女 性 的 描 写 也 使 范 , 不 失 礼 仪 和 诚 意 。在 唐 僧 逃 走 后 女 王 也 承 认 自 己 “ 错 该 小 说独 树 一 帜 、 光 彩 夺 目, 它 不 仅 从 多元 化 角 度 展 示 了 认 了 中华 男 子 ,枉 费 了这 场 神 思 而 自觉 惭 愧 ”[ 2 ] ,这 也恰 恰 女 性 的 美 , 同 时 也 折 射 出 了那 个 时 代 经 济 、 文 化 、思 想 的 说 明在 封 建 道 德 下 ,社 会 对 女 性 自然 情 欲 的 压 制 。 针 对 女 进 步 。 古 代 文 人 从 现 实 社 会 得 到 启 发 与 升 华 , 从 社 会 存 在 儿 国王 “ 违 背 道 德 ” 的行 为 ,吴 承 恩 并 没 有 进 行 批 判 ,反 的角度 思考 ,更理 性更全面地解读 与欣赏 女性之美 ,从 中 而 对 其 积 极 大 胆 追 求 爱 情 的 行 为 给 予 了 高度 的 肯 定 。 在 这 深入挖掘 人性与人 生的魅力 ,反思与总结人类 文化思想 的 常 年 不见 男 人 的 国 度 中 , 女 王 压 抑 已久 的 自然 欲 望 让 她 不 优 势 。 由 自主 地 想 要 追 求 真 性 情 ,这 也 正 包 含 了 吴 承 恩 对 当 时 女 性 人 性解 放 的肯 定 。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矛盾”句解读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矛盾”句解读谢翔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后人品读欣赏先生的作品,从中定会受益无穷。
仅我们初中阶段的教材中,每册都收录了鲁迅的作品,这是现当代作家中绝无第二的。
可见,他的作品的文学地位之高,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不仅仅是对学生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影响也很大。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语言极富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有些语言很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下面本人就先生作品中的一些看似矛盾的句子做点浅显的解读。
《风筝》(七年级上册)中开篇这样写道:“远处有一两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诧异和悲哀。
”不难看出,这一句就写出了作者不是一种而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作者“诧异”的是故乡放风筝是在春二月,而北京的冬季居然还能在晴朗的天空中看到风筝浮动;“悲哀”的是想起儿时自己因为不爱放风筝而损毁了小弟的风筝,当我明白“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对于小弟“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让我的心上像是一直压着千万斤重的巨石,又无法落下去的沉重苦痛。
当然,这一句也许说不上很矛盾,只是两种不同的心情而已。
那么,我们再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中写百草园的一句:“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句中的“似乎”和“确凿”就显得非常矛盾了。
不过,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似乎”是因为作者“离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百草园里面长的一些什么已经没有很清晰的记忆了;“确凿”是可以肯定地说园子里只生长有一些野草,比如何首乌,木莲等,没有其他很高大的东西。
还有《孔乙己》(九年级下册)中结尾段这样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句中“大约”与“的确”也明显矛盾,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并非矛盾来。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是因为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孔乙己了,联想到他最后一次来咸亨酒店时用两手爬来的情景,只能推测他“大约”是死了;但根据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和生活处境来看,他是必死无疑的了,所以断定他“的确”死了。
浅析小说《孔乙己》中矛盾艺术的运用

浅析小说《孔乙己》中矛盾艺术的运用作者:秦江山来源:《甘肃教育》2015年第07期【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矛盾艺术;分析;解读;能力【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080—01《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先生曾告诉生前挚友孙伏园: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爱《孔乙己》。
的确,小说《孔乙己》以其巧妙绝伦的构思,高超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刻犀利的批判思想令无数读者执著着迷,赞叹不已。
笔者执教此文十余次,颇有常教常新之感,通过仔细研读文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了解读本篇小说的另一突破口——矛盾艺术。
一、矛盾句子透露的特殊地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主人公初次登场,作者就用了仅仅十七个字塑造了一个高度矛盾对立的艺术形象,点出了孔乙己的尴尬处境,也透露出了孔乙己现实处境与思想意识的矛盾可笑。
根据前文“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的坐喝”,孔乙己是穿长衫的理应踱进屋里慢慢的坐喝,然而孔乙己却踱不进去,因为他“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只能“站着喝酒”,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与“短衣帮”没有两样甚至更差。
他的悲惨命运既是那个等级分明、世态炎凉的社会逼迫的结果,也是他可怜可笑的矛盾性格所致。
一方面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毒害,思想深处铭刻着那个时代赋予的教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是他始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看不起劳动人民。
即使处在穷困潦倒的境况下,也不肯正视现实,还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不愿脱下那件自认为象征身份地位的“又脏又破”的长衫。
另一方面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由于他的轻视劳动好逸恶劳,使他生活窘迫困顿,成了受凌辱被摧残的对象。
他和酒店里的上下层人物都有距离,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笑的人。
因此他只能成为“穿长衫”但“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作者用高度凝练的一句话概括了孔乙己贫困潦倒而又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征。
鲁迅的作品中的社会矛盾分析

鲁迅的作品中的社会矛盾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于揭示社会矛盾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本文将从几部代表性的作品出发,分析鲁迅作品中所展现的社会矛盾,并解读其对社会现实的启示。
一、《狂人日记》中的职业矛盾《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视角展示了一个精神错乱的时代。
狂人以自己的方式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之一——职业矛盾。
在文章中,狂人对于医生的态度变得极其憎恨,这反映出了医生贪婪、不负责任的现象。
这种职业矛盾存在于鲁迅所处的社会中,医生们只关心自身的利益,而对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毫不在意。
通过这一形象的描绘,鲁迅实际上批判了社会的腐败与道德沦丧,但也同时启示了人们要对职业进行正确的选择与对待。
二、《阿Q正传》中的农民与地主矛盾《阿Q正传》是鲁迅的又一力作,通过讲述阿Q这个农民的悲剧命运,鲁迅生动地揭示了当时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
阿Q在文中所代表的是当时被压迫的农民阶级,在地主的统治下艰难生存。
鲁迅通过描写阿Q的遭遇,揭示了农民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农村社会的腐败与不公。
这种社会矛盾的存在,使农民们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
通过《阿Q正传》,鲁迅号召人们关注农民的困境,并呼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三、《孔乙己》中的社会阶级矛盾《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描绘孔乙己这个小人物的命运,鲁迅揭示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残酷现实。
孔乙己是一个受尽社会歧视的酒保,他因为出身低微被视为社会底层的人。
这种社会阶级矛盾使得孔乙己在面对富人时感到自卑与屈辱,同时也暴露了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与不公。
通过《孔乙己》,鲁迅呼吁人们不应以貌取人,要摒弃对社会地位的刻板印象,以平等和尊重对待每个人。
四、《药》中的医学伦理矛盾《药》是鲁迅的一篇悲剧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王实甫的悲惨经历,展现了医学伦理领域的矛盾冲突。
在文中,王实甫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面临的社会矛盾在于医学伦理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鲁迅遣词造句的矛盾艺术刍议

鲁迅遣词造句的矛盾艺术刍议鲁迅先生是上世纪中国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也是语言文字艺术的大师。
他着力于寻求语言的精确表达,突破传统表达模式,令读者有不一样的理解和印象。
他的著作中有许多反常的用词,而这也使他的作品的魅力倍增,被普遍认可和赏识。
鲁迅先生的遣词造句极具艺术性,他熟悉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注重写作的艺术性,更重视文字的节奏,给人以强烈的感觉。
他的文章中充满着矛盾的艺术,引发人类思维的纠结和挣扎,也给文学作品增添了灵活性,让人能够很好地展现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鲁迅先生在使用语言表达时,曾采用表现矛盾的手法,以微妙形式表现出文学思想的多方面。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遣词造句表达出来的矛盾,令人觉得他在反映事实和抒发感情之间,有一种孤独的抗争。
同样,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也以台灯的柔和灯光,将复杂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一种简洁而朴实的方式呈现出来。
鲁迅先生也用结构上的矛盾来表达文学想法。
他善于让人们反复思考,令人不可思议,令人好奇。
他在文季中总是使用对比和反讽的手法表达文字,无论是采用对照发散的结构,还是采用把两种类别的事物放在一起的形式,总能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人们能够更有力地把文字里的内涵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情感。
在今天的文坛上,鲁迅先生的矛盾艺术仍然是一种模式,也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在学术界,也有许多批评家对鲁迅先生的语言表达艺术进行研究和分析,努力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美感和深思。
当然,这种矛盾的艺术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有人认为它只能表达出文学家个体的心理活动,无法探究社会团体问题。
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主题,追寻鲁迅先生的美学和思想价值。
总之,鲁迅先生的遣词造句的矛盾艺术,以一种无可比拟的方式,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中国文学思想的深度。
他的精湛的文学技艺和超前的文学思想,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对我们文学发展的引导。
试论鲁迅作品的矛盾修辞及特点

试论鲁迅作品的矛盾修辞及特点王叔新(台州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摘要:鲁迅作品的矛盾修辞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严密性、灵活性及求异性,具有意蕴的隐晦曲折性和意象的鲜明生动性。
只有充分理解其作品的矛盾修辞妙用,才能使人更透彻地领会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
关键词:鲁迅;矛盾修辞;特点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08-(2005)01-0046-04 矛盾修辞法是用字面上前后语义矛盾或不协调的词句组合来寄寓深厚意蕴的一种修辞方法。
外语矛盾修辞法的源头在古希腊,希腊语oxy mo 2r on 由相互矛盾的二层含义构成,oxy 意为尖锐的、敏锐的;mor on 意为愚蠢的、鲁钝的,oxy mor on 意为敏锐的愚钝。
后该词被引入英语、德语、法语,成为语言学修辞中的专用语,意为矛盾修辞法。
在汉语中人们对这一修辞方法比较陌生。
我国有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叫“自相矛盾”,这个寓言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不能前后自相抵触,要符合逻辑才有说服力。
因此,要正确认识矛盾修辞法,首先得分清寓言“自相矛盾”与“矛盾修辞”的异同,认清矛盾修辞的合理性及其深层逻辑性。
“自相矛盾”与“矛盾修辞”的相同点在结构和语义上,两者都是字面上前后语义矛盾的词句组合。
两者区别是:“自相矛盾”是绝对的,静止的,无条件的,因而是无法解释的。
楚人自称其盾是天下最坚固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刺穿它;自誉其矛是天下最锐利的,不管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那么,以子之矛刺子之盾便无法自圆其说。
矛盾修辞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态的,是可以理解的。
他觉得给群众办事,受苦也是享乐。
(柳青《创业史》)“受苦”和“享乐”是一对矛盾的感受,把受苦看成享乐是具有崇高思想品质的先进分子才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具有崇高思想品质就是这种矛盾感受的必要条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花天酒地,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有的人鞠躬尽瘁,虽死犹生。
鲁迅遣词造句的矛盾艺术刍议

鲁迅遣词造句的矛盾艺术刍议笔者以《鲁迅遣词造句的矛盾艺术刍议》为题,深入分析鲁迅语言中矛盾艺术的表达方式,探讨其具体内涵,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创作的独特之处。
鲁迅,我国新文学先驱者,是一名天才作家。
他的文学艺术以其丰富的情感和张力而著称。
许多读者和学者都注意到他在创作中所使用的语言艺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遣词造句的矛盾艺术。
他使用矛盾艺术来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情绪和价值观,例如他的著名作品《大家》中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方面这句话描述了病魔的可怕程度,另一方面,它也象征着生命的坚强抵抗力、不可抑制的生机勃发。
此外,鲁迅运用矛盾艺术来涉及历史抒发思想,例如他的作品《祝福》中的“太阳前起,月后没落”,一方面这个句子也暗示了中华民族的险恶处境,另一方面,它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永不言弃的精神,无论经历过怎样的挫折,都将以坚定的信念继续奋斗,永不气馁。
另外,鲁迅还利用矛盾艺术来强调人的自由性,例如他的作品《朝花夕拾》中的“空有一身体,但却不自由”,一方面指出了法律和传统所赋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它又鼓励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遣词造句的矛盾艺术在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使用矛盾艺术表达文学作品中感情的激情与张力,抒发对历史的思想,强调人们对自由的追求等等,使其作品表达更加多面、丰富,展现出鲁迅的文学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鲁迅遣词造句的矛盾艺术则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我们理解其作品的重要线索。
如此一来,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欣赏鲁迅的文学作品,也能获得更深刻的启示。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遣词造句的矛盾艺术,探究其具体内涵,以此更好地理解鲁迅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
矛盾艺术可以帮助鲁迅抒发他的情感与思想,表达他作品中的激情和张力,也可以鼓励人们追求自由。
鲁迅遣词造句的矛盾艺术揭示了他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对理解其思想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让我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作品中“矛盾”词语的妙用初中语文所选的鲁迅作品中,常会出现一些“矛盾”词语,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判断。
乍一看来,令人难以置信,但细细推究,却是作者感情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其中蕴藏着一个确凿的事理。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似乎”表达一种委婉的复杂感情,而“确凿”则强调了百草园的确只有一些野草,并不美丽动人,紧接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为什么只有一些野草的“荒园”竟成为那时我的乐园呢?这种解释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并不能解释人们对“似乎”与“确凿”这对矛盾的怀疑。
试想,作者七岁就被送进本家私塾,整天禁锢在书房和庭院中,看到的只是“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读的是“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这些晦涩的诗文。
此情此景,作者把荒园当作“乐园”,想到在百花园中寻求到种种乐趣,同私塾的枯燥无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他没有受到封建思想束缚时欣喜若狂的心态。
《故乡》中,作者一落笔便用“二千余里”“二十余年”以及写游子对故乡的热恋之情。
可是,当“我”“冒了严寒”风尘仆仆步入故乡怀抱时,满眼的悲凉,荡涤着自己的热心,凄厉的寒风中,“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美好的情感和愿望,被无情的现实笼上了一层暗淡的阴影。
“我所记忆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多了”,字里行间藏着“我”的多少希望,痛苦和悲凉啊!“全不如此”说
明故乡变化之大,变得凄凉、萧条、破落,令人目不忍睹,于是就在主观上自我排解:“仿佛也就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作者的本意是写“故乡变坏”,但又不忍心承认,最后在心理上寻找原因来自我安慰:“全不如此”到“仿佛也就如此”,再到“本也如此”,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地书写出“我”一见到故乡时那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婉转的情境中,置成一个个悬念,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出深邃的意境。
委婉曲折的笔致,把灰暗的画面,悲凉的感触和复杂的心情融合在一起,故乡也就有了散文诗的优美旋律。
“大约”与“的确”同样是一对矛盾,但在《孔乙己》中却揭示了生活本质的真实。
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是说孔乙己在二十年间从来没有人提起他生死的消息,他又是那样的卑微,无足轻重——“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是这么过”。
那么,我只能用“大约”来推测孔乙己死了,但是根据生活规律的必然,二十年前见到的孔乙己的最后一幕,他是必死无疑的,换句话来说,死是孔乙己最好的结局,所以说“的确死了”。
一个曾经使人快活的孔乙己死了,死得无声无息,犹如秋风中的一片树叶,没有惊动任何人,透过这对矛盾词语的本身,可见这个人是多么卑贱,而社会的残酷,人情的冷暖跃然纸上,在读者的心中划上一个深沉的惊叹号。
“大约是怀着一种嫉妒吧,——那简直是一定的”,这是《论雷
峰塔的倒掉》中的句子。
“大约”与“简直”这对矛盾,前者是推测的语气,发人深省,法海本为一个和尚,一个得道的禅师,却对别人幸福自由的婚姻横加干涉,猜测自然是难免的,但仅是怀疑和推测,不能平愤懑之情,紧接着用“简直”和“一定”进行肯定,用夸张和肯定的语气,表明这个结论是毋庸置疑。
作者这是用讽刺的笔触,揭露一个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口念阿弥陀佛,实则灵魂卑劣的丑恶嘴脸。
这种方法的使用使得封建卫道士虚伪、凶残的本质昭然若揭,讽刺戏谑之情,溢于言表。
匠心独运,才得以达到作品感人的境界。
正是上述“矛盾”词语的运用,使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读来心存疑惑,读罢掩卷沉思,在沉思中,发现作者的真正用意,玩味作品的深远意境,揭开“形异”的面纱,挖掘“神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