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__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哈贝马斯强调了对话和交往的重要性,提出了包容性、民主性、平等性等原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本文通过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解读,探讨了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启示和指导。
一、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概述哈贝马斯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其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
在哈贝马斯看来,人的理性行为不仅仅是独立的,也是在交往中形成的。
交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而通过交往,人们才能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形成共识和互动的基础。
哈贝马斯还提出了语言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理性交往的基础,而对话则是人类理性交往的方式。
在对话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进行意见交流、倾听他人的观点,从而形成共识和互动,达到理性交往的目的。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强调了对话、包容、民主等价值观,并提出了交往行为的规范原则。
最重要的包括共识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等。
共识原则强调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应该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以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平等原则强调在交往过程中,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意见,避免出现强势和弱势的对立关系;诚信原则强调在交往过程中,应该保持真实和诚信,避免谎言和欺骗。
这些原则为理性交往提供了规范和准则。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强调了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鼓励他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开展思想交流和意见表达,形成多元化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对话和交流,学生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形成共识和互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和有效。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强调了包容和民主的价值观。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创设平等、开放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也要借鉴民主治理的原则和做法,使学生在教育中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决策中来,从而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
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读书笔记《交往行为理论》的作者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 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 ,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转向交往行为理论研究,他深受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以及胡塞尔、洛维兹、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他批评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反对主客体分离的意识哲学。
他分析和批判了工具理性所导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中意义丧失、自由丧失等交往异化现象,并力图通过交往合理化的实现来构建一个合理社会。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于在当今社会创造一种平等、自由、自觉的交往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在全球化时代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具有现实意义。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1( 交往行为概念的内涵及其实质。
哈贝马斯首先对行为类型进行了分析,行为分为四类:一是目的性行为即“劳动”;二是规范调节性行为;三是戏剧行为;四是交往行为。
交往行为所涉及的至少是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至少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借助语言媒介,通过对话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
而这四种行为侧重于不同的世界:目的性行为主要考虑客观世界;规范调节性行为与社会世界相联系;戏剧行为涉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特别是社会世界的关系,其关键是自我表现;交往行为导向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
并且交往行为本质上更具有合理性的要求,因为它把各种不同经验导向合理的协调和发展。
交往行为组成的世界,也就是人们的日常语言所支撑的世界,哈贝马斯称之为生活世界。
2(交往行为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行为。
“理解这个词是含混不清的,它最狭窄的意义是表达两个主体以同样的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达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引言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视为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信息高速流动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哈贝马斯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
本文将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
二、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之一,他的交往行为理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他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和沟通过程。
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哈贝马斯强调了交往的理性和理性的沟通,认为只有在理性的交往和理性的沟通中,人们才可以实现共识和理解,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交往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需要是理性的、平等的、自由的,只有在这样的交往中,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共识和理解,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在我国的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备受重视,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过于强调灌输和单向传递,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缺乏兴趣,认为这些课程往往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使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我们可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些新的启示和思考。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批判的社会哲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理性联盟系统”。
他一方面继承了波普的多元实在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米德的符号互动记和帕森斯的行为主义理论,形成了他自己对世界、行为以及这二者的关系的见解;另一方面在继承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吸取了释义学、发生认识论、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方法,构建了自己的交往行动理论。
可以说,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顺应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走向融合的潮流,对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进行了一次大综合、大创新。
因此,对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渊源的考察,实质上是对现代西方哲学关于交往及其相关问题的一次梳理。
1、对“生活世界”理论的继承和批判“生活世界”原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的主要概念。
这一概念反映了胡塞尔对传统思辩哲学和现代英美科学主义以僵硬、冰冷的逻辑取代人的生存的不满。
胡塞尔从两个意义上使用“生活世界”这一概念。
一个是经验层面上的“生活世界”。
胡塞尔称之为“日常生活世界”。
他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第一卷中明确地说:“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①另一个是在超验意义上使用的“生活世界”,它较之“日常生活世界”概念更为“原始”,也更为重要。
也就是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必须在其整个经验现象学方法的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
它是“前科学的”、“前要领的”和“前理论的”,属于先验的原发境域。
其后继者海德格尔,舍勒尔都渐渐舍弃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的超验本性,放弃了理性追向精神,由超验现象学转变为经验现象学,直接将生活世界看成是客观意义上的永恒客体。
而这一切在胡塞尔看来,恰恰预示着整个欧洲现代文明危机的到来,也意味着根植于欧洲文化传统中超验精神的失落。
哈贝马斯十分重视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一方面他认为胡塞尔从他的现象学哲学角度富有说服力地阐述了“生活世界”的自明确性(或非课题性)特征和奠基性特征。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26页PPT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再批判与差异对话理论的建立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再批判与差异对话理论的建立◎毕 晓内容提要 哈贝马斯通过建构交往行为理论来重塑理性在世俗时代的统摄地位。
他将交往行为理论的目的设置为重塑理性统治,而非交往行为本身。
这使得交往行为理论本身成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理性抽象,丧失了交往行为的实践性。
通过对交往行为理论的三大核心要素,即同质型主体间性、普遍语用学与公共领域进行批判性分析,结合列维纳斯与巴赫金的相关理论,或可尝试提出差异型主体间性、复调谈话与公共领域群三种对应思想,从而确立差异对话理论,弥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不足,将被抽象化了的交往行为修改为一种差异对话行为。
关键词 差异对话 差异型主体间性 复调谈话 公共领域群〔中图分类号〕B266;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6-0096-11 为了克服现代性的理性危机,即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所批判的工具理性的异化困境,哈贝马斯致力于建构以同质型主体间性(homogenizedinter-sub jectivity)、①普遍语用学(universalpragmatics)与公共领域(thepublicsphere)为核心要素的交往行为理论。
一方面,哈贝马斯承认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工具理性提出的质疑;另一方面,他试图通过交往行为理论的建构来重塑理性对日常生活的统摄地位。
由于这种重塑理性统摄地位的思维预设,交往行为理论的终极目的便不是交往行为本身,而是交往理性。
②因此,哈贝马斯的理论建构也必须以理性对日常生活之流的抽象为基础,从而使交往行为丧失了实践性。
总览哈贝马斯的相关论述,交往行为理论往往处于对话性与理性的紧张冲突之中。
哈贝马斯既希望交往行为理论具备“由己及人”的对话性质,又希望这种交往对话时刻以理性共识为导向。
为了使交往行为兼具对话性与理性,交往行为便必须以“理想的言语情境(idealspeechsituation)”为言语预设,而这种预设本质上仍是对日常生活的理性抽象。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2019年05月(下)法制博览社科纵横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李佳楠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领袖人物,他研究的涉及到多个方面,研究范围很广泛。
他否定了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解说,批判了主客体分离的意识哲学,提出把语言当做交流的一种媒介,把当前西方生活世界作为联系的纽带,通过理解来指导交往理性,他尝试利用合理化的交往来创造一个具有合理性的西方世界。
这使得他转手于《交往行为学理论》的研究,并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对当时社会创造平等、自由交往起到了引导作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中图分类号:B516.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5-0282-02作者简介:李佳楠(1995-),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
一、背景(一)当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向西方世界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①倾向于探索宇宙存在的本源或者某种形而上学本体的古希腊时期的本体论阶段;②倾向于探索认识的起源、人认识能力的界限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途径等近代认识论阶段;③发展到现代语言哲学阶段,语言阶段替代了认识阶段成为重点研究问题,即语言哲学转向,现在西方哲学家把这次转变看成一次重大变革,语言成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与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相比较来说,哈贝马斯与欧洲大陆流派哲学家而言,他对语言理解的看法更具有偏好性,即他把语言当做理解的媒介之一,哈贝马斯所要研究的正是对这种语言的深入分析,将其放入当前社会背景中分析。
(二)马克斯韦伯合理性理论的影响从理论发展这个角度来研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有很大的贡献,它为交往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他的观点中,"目的—工具合理性"的产生和延伸的过程,即是整个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主要表现,人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围绕着目的工具合理性来开展,整个西方社会的发展也得益于对目的合理性的追随和发展。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把兴趣看作认识活动的基础。他指出,“一般说, 兴趣即乐趣;我们把乐趣同某一对象的存在或者行为的存 在的表象相联系。兴趣的目标是生存或定在,因为,它表 达着我们感兴趣的对象同我们实现愿望能力的关系”。
对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给予了较多的肯 定,一方面表现了他赞同马克思早期反实证原则 的批判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充分了表现了他以 介入现实,超越现实为目的的积极主张
兴趣的分类
兴趣区分为:基本的兴趣和次级的兴趣 基本的兴趣是指在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科学领域
中都发挥作用的兴趣,亦即在生产活动、科学实 验和日常生活等各种领域中都存在的兴趣,是人 认识世界、参与实践的未分化的兴趣。 人的兴趣最初是完整的、多元的,未分化的原初 兴趣是综合的、没有明确指向的,它作为基本兴 趣为超越在各种领域中因专门化而产生异化的兴 趣提供了心理基础或认识基础。
实践的认识兴趣,在人家交往行为领域发挥作用,它是通 过语言这个媒体形成的,它所关心的是人际间的理解、沟 通、共识,它的突出作用是为人们的交往行为规定方向, 引导人们在语言沟通获得意义。
解放的认识兴趣,是以自我解放为目的更高层次的兴趣, 它是在“支配” 或“统治”中产生的,它的作用在于通 过自我反思提高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能力,它的目的是引 导社会成员摆脱制度化的权利的压抑与控制,解除社会异 化对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扭曲。---是人类对自由、独立和 主体性的兴趣,其根本追求是人的发展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