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念做打

唱念做打
唱念做打

唱念做打

“唱、念、做、打”习京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指导思想]

中国戏曲艺术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和历代戏曲艺术家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的艺术奇葩。而京剧是我国400多种戏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沉淀着中国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以其无限的艺术魅力,与中医、国画并称为“三大国粹”。现在京剧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说明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冲击、快节奏的生活节拍、快餐式文化的影响,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对时下的中小学生来说,似乎太过遥远,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似乎更能起到教育他们伦理观的目的,《青花瓷》里对传统文化的描绘也许更能引起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那么如何针对学生状况,从学生兴趣、基础出发,让他们了解、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提高京剧鉴赏能力,从而加深对民族文化艺

术的热爱之情,正是授课者所要探究的目标。

在开展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京剧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走进中小学生课堂,大大丰富了中小学艺术课的内容。授课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进行京剧这门综合艺术的教学时,既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内容,认真分析学生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师范唱经典名段激趣,以京歌京味的歌曲《唱脸谱》导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形声并茂地再现京剧艺术的魅力,通过“唱”、“念”、“做”、“打”的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既掌握了明晰的京剧常识,又有了更为形象的认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京剧、感受京剧,体会到京剧离我们的生活并非遥不可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京剧鉴赏能力。最后通过讨论京剧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得到升华,增强参与意识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打下基础。

2、通过对唱念做打的模仿互动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京剧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弘扬中国传统艺术。

[教学重点] 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

[教学难点]京剧表演形式:念、打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营造京剧氛围,并充分用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京剧的表演过程,让课堂变戏台,使学生变成演员,身临其境。

2、体验教学法:让学生模仿京剧的唱念做打,感受京剧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范唱《苏三起解》(以教师范唱经典名段激发学生好奇心)

师:老师演唱的是什么唱段?(《苏三起解》)

同学们知道哪些与京剧相关的知识?(“国粹”、行当、表演形式、表演名家等)

京剧行当中“净角”又称“花脸”。(展示自制脸谱)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性格。

与脸谱相关的一首歌是什么?

2、欣赏歌曲《唱脸谱》片段(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双重冲击,拉近与京剧的心理距

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京剧的欲望。)

讨论:不同颜色的脸谱表示什么样的性格?要表现一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一个人物的形象,仅靠脸谱就足够了么?

引出“京剧”:

京剧是用歌舞演绎故事,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杂技等各艺术行类的综合体现,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三大艺术特征。行当:生、旦、净、丑;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今天就让我们从京剧的表演形式,也就是四大功夫“唱、念、做、打”角度来走近京剧,了解京剧,了解我国的国粹艺术。

二、新授:京剧的表演形式

1、“做”(表演、做戏)

【1】欣赏《柜中缘》“穿针引线”片段

师:片中表演是采用的哪种表演形式?(“做”)

和生活中相比,有何特点?

讨论后总结:人们常说京剧表演中“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就是说京剧的所有念白都具有音乐性,所有的动作都具有舞蹈性。京剧表演动作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和动作。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京剧表演讲究以虚代实,是一种虚拟的表演方式。富有节奏感、艺术性的舞蹈化。

【2】对比模仿“开门”和《柜中缘》“穿针引线”片段动作表演。(通过学生自己实践,体会京剧表演的夸张性、虚拟性、舞蹈性)

京剧表演中“做”是有别于生活的,那京剧中的说话和生活中是否一样呢?

2、“白”(念白)

【1】学生朗读《柜中缘》片段念白:(要求学生在假设舞台表演情境中朗读)

“女儿:妈呀,您叫我干什么呀?

母亲:妈叫你出来自然有事呀!

女儿:妈叫我出来有什么事呢?

母亲:妈要到你舅父家中走走。

女儿:哦,妈要到舅父家去。

母亲:是啊!”

【2】欣赏《柜中缘》片段念白,区分了解京白、韵白

师:所谓“唱重四两,白重千斤”,在京剧表演中念白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

韵白:四声调值有一定的规律,形成一种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语调,有较强的节奏感

和鲜明的音乐性。

京白:不含土音的北京方言为标准的念白。突出

了北京方言的京腔京味,并加强了它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学生模仿《柜中缘》片段念白,体验京白、韵白的韵味

用韵白表示对听课老师的欢迎“欢迎各位老师!”(让京剧走进身边,走进生活)

同学们念得非常好,老师相信大家唱的一定比说的还要好!

3、“唱”(唱腔)

【1】了解西皮、二黄

唱腔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艺术手段,也是区别剧种艺术风格的主要标志

西皮: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常用以表现激越、活泼的情绪。

二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常用以表现深沉、平稳的情绪。

【2】欣赏《曹操与杨修》选段“休流泪,莫悲哀”和《智取威虎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区分唱腔

讨论:(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西皮节奏明快,慷慨激越;《杨修之死》“休流泪,莫悲哀”二黄深沉,悲切)

【3】学唱京歌《唱脸谱》,体验西皮唱腔

4、“打”(武打)

【1】介绍“毯子功”“把子功”

所谓“马鞭一挥走过千山万水、帅旗一打,带出千军万马”既反映出京剧表现的虚拟境界,也表现出京剧中有许多反映战争、打斗的场面。京剧里的武打场面是丰富多彩的,京剧的打,不是武术表演,也不是杂技,而是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

手段。

毯子功:翻、跃、腾、扑等各种技艺,难度大、技术复杂。

把子功:传统的武戏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统称。

【2】欣赏区分《穆桂英挂帅》片段和《三岔口》片段,体会与武术、杂技的不同之处。

【3】尝试用打击乐器为《三岔口》配伴奏,(简介故事情节,让学生根据情境使用大锣、小锣、木鱼、小鼓等打击乐器为情境配伴奏,体验打击乐对京剧表演所起的烘托、导引作用。)

三、拓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也在不断发展,20世纪60年代,一些艺术家们对京剧唱

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乐器伴奏也加入西洋管弦乐,排演了许多反映现代题材的剧目,其中有些

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唱段,例如《智取威虎山》中“甘洒热血写春秋”等,京剧又有了一个辉煌期。但发展到现在,为何又不为青年人所喜爱?作为中国的国粹艺术,如何改革,才能继续发展、光大、与时俱进,迎来新的辉煌呢?

学生讨论:

①在中学和大学中开设京剧学科,普及京剧教育,让传统京剧、经典艺术能得到传

承、发扬。

②进行京剧艺术的改革,另辟蹊径,与流行音乐融合,更符合年轻人的欣赏口味,

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例:陶喆《苏三说》黄阅《折子戏》阿信《北京一夜》(欣

赏《北京一夜》片段,再次拉近京剧艺术与学生的距离,巩固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的喜爱

之情,激发他们继续了解探究京剧艺术的愿望。)

总结:(图片展示:外国人对中国京剧艺术的喜爱)

让京剧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艺术走入京剧,让我们走近京剧、走进京剧,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文化,使中国京剧成为一棵繁茂的常青大树,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北京一夜》歌声作为背景音乐结束

教学反思:

在选择了京剧这个课题之后,我认真分析了学生情况。现在的中学生们不了解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基本的京剧知识,京剧那冗长的唱腔和难懂的唱词很难适应精力旺盛、喜欢活动而且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孩子们,很难使学生能静下心来欣赏并理解其人物形象,所以他们看不懂也听不懂京剧,无形中也就远离了京剧,无法形成共鸣。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让孩子们走近京剧,了解京剧,对我国的“国粹”艺术产生喜爱之情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要形声并茂地展示京剧的行当、脸谱、声腔、艺术家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兴趣。我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上网查阅资料,欣赏了很多京剧影音资料,从京剧的行当和表演形式两个角度精心剪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自认为已是一道丰盛的京剧艺术大餐。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课堂表现很感兴趣,但一节课下来还是传授知识多,参与活动少,学生还是浮于表面,游离于京剧之外,缺乏深切的体验,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京剧艺术的愿望。认识到这点,我把教学内容又进行了大幅

度调整,仅以京剧表演形式“唱、念、做、打”四种功夫作为主线,不求面广,只讲实效,融基础知识、比较欣赏、模仿体验、探索创造等教学方法于一体,增大学生参与活动量,让学生真切地进入京剧,感受京剧,体验京剧。主要表现在:

1、以京剧范唱和歌曲《唱脸谱》导入,打开学生兴趣之门

音乐老师很少唱京剧,课一开始教师就亲身范唱京剧名段《苏三起解》,激发了学生的新奇感,然后讨论京剧相关知识,再针对现在的中学生比较喜爱流行音乐的特点,选用《唱脸谱》这首巧妙融合了流行与京剧韵味的歌曲,由脸谱导入课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戏曲艺术的兴趣,打开了学生们的兴趣之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伏笔。

2、巧妙设计,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本课围绕着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师生互动,我精心搭

建平台,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合作、探究京剧表演的每一种功夫,更进一步让学生走近京剧、感受京剧。比如在“做”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穿针引线”动作表演,到欣赏模仿舞台表演中表现的“穿针引线”动作的细腻生动和夸张,使学生很快体会到京剧表演的虚拟性和夸张性特征。再比如解决“打”这个教学难点环节时,针对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体验京剧武打技艺,又要加深学生对武打功夫的体验兴趣,我设计了以打击乐为武打戏配伴奏的教学方法,既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由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了打击乐器在武场戏中的重要作用,一举两得。通过这些互动环节拉近了学生和京剧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京剧鉴赏能力。最后通过讨论京剧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得到升华,增强参与意识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感。

3、创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营造音乐课堂氛围。

改变师生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现代教学模式的基础,我努力把自己作为一个成功的引路

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给学生感受京剧,体验京剧音乐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模拟“开门”表演动作和模拟《柜中缘》“穿针引线”片段动作表演,我做为平等的参与者,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实践中关注每个学生,把体验成功的机会给学生。始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科德育适时适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找准实施点,选择突破口,适时适度适量进行德育。课堂中通过对未来京剧发展的探讨,德育教育落实在讨论中表达体现出来;把学科德育与养成教育有机结合,做到润物细无声。

5、利用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一方面扩大了信息容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但这节课在进行“唱”和“打”的教学环节中,

仍有不足,如果能唱一唱经典京剧名段,体会其唱腔音色,能有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仔细体会情境,为武打场景配伴奏,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当然,要让学生走近京剧,了解国粹,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实现的,我相信,通过这节课或更多这样类似的课,通过我们音乐教师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改变现下生活中快餐式的艺术培训导致中小学生们对高雅艺术的漠不关心和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一定能改变当下作为“国粹”的京剧与青少年“渐行渐远”这一现象。通过这样的课,让京剧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接触经典作品、了解京剧常识、引导学生有欣赏戏曲的兴趣,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京剧表演的神韵,引导学生进一步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文化,树立民族精神,使孩子们不能只知道周杰伦,也知道梅兰芳,知道京剧四大名旦,知道其他戏曲名家和表演形式。

京剧进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更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个实验。而我们就是艺术教育改革的践行者!

唱念做打学京剧

精心整理 唱念做打学京剧 课时:二课时 课型:欣赏课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3123了。”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 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展示生行扮相的图片) 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马旦、贴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图片) 净:指在面部勾画各种脸谱,故又称大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净(黑头、铜锤)、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花脸)等。(展示净行扮相的图片) 丑:属于喜剧的角色行当,又叫“小花脸”。分文丑(方巾丑、彩旦、丑婆等)和武

丑(又称“开口跳”)等。(展示丑行扮相的图片) 四、介绍京剧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1、唱: a.京剧把“唱”、“念”、“做”、“打”都综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唱”、“念”、“做”、“打”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京剧还是以“唱”为主,京剧界传统说法是“唱”居首位;在观众的语言中,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唱功必须有基本的技术功力,不仅要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还要学会归韵、运腔等技巧,因而唱功是品评一个演员技艺高下的重要因素。目前京剧已形成不同的唱腔流派,使得京剧的流派纷呈,它的唱 b. c. d. e. 2 a. b. c. d. 3 a. 活情景,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上船、下船、乘马、行舟、饮酒、跪拜,种种不胜枚举的情景,在表演时均有一定的程式可供使用。下面请大家看一看,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b.分别让学生欣赏开门、喂鸡、穿针三个片段。 c.再让学生欣赏上楼、下楼片段。 d.学生通过看、说、学进行表演。 4、打: a.“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

【唱念做打】京剧常用锣鼓经用途及打法

【唱念做打】京剧常用锣鼓经用途及打法 单皮鼓:d(读“大”或“登”,右手单楗重击)b(读“八”,左手单楗重击) d\\。(读“多”,单楗轻击)B(读“崩”或“八”,双楗重击)dl\\。(读“多罗”,单楗小滚奏,俗称“攒儿”)d///(读“嘟儿……”,双楗连续滚奏,俗称“丝鞭”或“撕边”) 檀板:J(读“扎”,板重击)j(读“衣”,板重击或轻击)j///(读“本儿……”,板连续轻击) 大锣:k(读“匡”,大锣独奏重击)q(读“空”,大锣独奏轻击)K(读“仓”,大锣与铙钹齐奏重击)Q(读“顷”,大锣与铙钹齐奏轻击)Z(锣贴腹部,打锣光,读“宫”或锣贴腹部,打锣边“嘎”,大锣闷击) 小锣:t(读“台”,小锣独奏重击)l(读“令”,小锣独奏轻击)z(读“匝”,小锣闷击) 铙钹:c(读“七”,铙钹独奏)C(读“才”,铙钹与小锣齐奏)p(读“扑”,铙钹闷击) 堂鼓:D(读“冬”,堂鼓一击)bl(读“不隆”,堂鼓双锤小滚奏)D///(读“冬……”,堂鼓双锤滚奏) 常用锣鼓经 1.冲头以大锣、小锣和铙钹交叉合奏,音量一强一弱,配合上场、下场与一般的动作,以及在念白中加强语气用。例如:

《空城计》中探子的三报,即用冲头上场;《连环套》中窦尔敦念:“……他就暗发”后,也用冲头来配合动作和加强语气。但主角的第一次上场不用;一场戏的结束(舞台上不留一人)时人物的下场也很少用。 念法:八嘟|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 2.长尖以大锣、小锣和铙钹相间击奏。形式、用法与冲头大致相同,只是适用于由慢转快的动作上。例如:《群英会》中周瑜唤众将进帐时,众将上场即用长尖;又如起霸时上场亮相后,在往台口走的时候就用这个点子,不过比一般的速度较慢一些。|Ct |念法:|大台|仓七七七|才台|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 打Ct一拍时,钹可与小锣齐奏两击。在反复中鼓也可以打“碎撕边”或“双点”。第二小节的铙钹产吩,可以稍作自由增加,但视鼓的要求来掌握。 3.长丝头以大锣和铙钹相间击奏,用途及作用略同于冲头,大都用在唱罢摇板之后的人物上下场,以此代替冲头。例如:《斩马谡》中诸葛亮唱罢“算就汉室三分鼎,险些一旦化灰尘”两句摇板之后探子上场时,即用长丝头。 念法:大衣台|仓台才台|仓台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 4.小锣长丝头配合较急促的上下场和走圆场等动作。例如:《金玉奴》中金玉奴给莫稽去取豆汁的匆忙下场,《牧虎关》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东海黄公》的节目,通过武术和杂技,表演简单的故事。唐代盛行歌舞,以载歌载舞著称。宋杂剧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把歌舞、戏剧、杂耍集于一台,起了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作用。元杂剧在表演上已有简单的武打。明代弋阳、昆山诸腔勃兴以后,在声乐和舞蹈技艺的结合方面渐趋完善。清乾隆、嘉庆年间,徽调与汉调合流,继承昆、弋的传统,吸收各种地方戏的优点,逐步向京剧演变,大致到了同治、光绪前后,一个以唱念做打多样统一的完整艺术形式才臻成熟。 戏曲剧种为数众多,表演上运用的艺术手段各有侧重。大抵搬演生活小戏的花鼓、采茶等系统的剧种,载歌载舞;由坐唱形式搬上舞台的滩簧、曲子等系统的剧种,侧重说唱;昆曲、高腔、皮簧、梆子系统的剧种,唱念做打四功并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剧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上述差别已逐渐缩小。目前,各剧种大都具备了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戏曲演员按照传统的规程,从小就从唱念做打几个方面接受严格的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种音乐语汇和舞蹈语汇,而后才能进行艺术创造。戏曲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指口传身授的传艺,“靠个人”则指个人的揣摩、发挥与创造。戏曲演员幼时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拍曲学戏,学会几出或十几出传统折子戏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学会体验角色,熟悉并发挥唱念做打的艺术功能。缺少基本功,就失去创作的手段;仅擅基本功的技法和程式,也是难于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 基本功之一:唱 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当演员掌握了这一切时,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几百年来,戏曲美学中一直有传声与传情的分歧,有的演员侧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讲究唱出韵味;有的演员则着重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主张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剧中人的心曲。

唱念做打学京剧

唱念做打学京剧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唱念做打学京剧 课时:二课时 课型:欣赏课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京剧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京调》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入: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大剧种,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京剧无论如何也算是个老大哥。它也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有个美国人说:“如果中国没有京剧了,我也就不承认中国了。”有一位老华侨,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大都市迷失了路途,正在他彷徨迷惘之际,突然听到从附近的一个大楼中传出京胡的声音,老华侨欣喜得热泪盈眶……所以有人说,一位无产者可以凭借着《国际歌》找到自己的同志,那么,我们中国人凭借着京剧的曲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宫商唱皮黄。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京剧,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国粹。甚至妄自菲薄,就不对了。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国宝——我们的京剧艺术。 三、介绍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 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展示生行扮相的图片) 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马旦、贴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图片)

学做京剧小戏迷(唱京戏第一课时)

课题:我是京剧小戏迷 ——《唱京戏》(第一教时) 【上课学校】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学校 【上课年级】四年级 【执教教师】史亿丽(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上课时间】 2012年12月4日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国粹——京剧的表演形式 2、初步感受歌曲《唱京戏》 【教材分析】 《唱京戏》是上音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美妙的旋律》新补充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共四句唱词,歌词概括地唱出了京剧表演、行当、脸谱艺术的特点,表现了欣赏京剧艺术时的愉快心情。歌曲旋律唱腔属于西皮流水,其旋律特点速度稍快、旋律流畅,适于表现明快、愉悦情绪。 【设计思路】 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在一节课中根本无法把它全部讲完,因此,本课内容选取了最为重要的京剧的形式和发展,京剧的行当,京剧的基本功为切口做浅近的介绍,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弘扬民族文化。在聊戏曲和说京剧的环节中整合了四年级“品社”教材《乡音乡情》及三年级“语文”教材《梅兰芳》一文,启发孩子通过自己的认知,感受国粹京剧艺术,激发学生热爱京剧、弘扬国粹艺术的情感,也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唱京戏”的歌唱学习。 本节课歌曲学唱主要是进行京剧念白,感受京剧唱腔的“真假声”发声。通过“锣鼓经”的节奏念白,趣味性的感受音乐旋律,初步感受歌曲京调的演唱韵味。最后通过拓展欣赏“京歌”,烘托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并拓展思考流行与传统的结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地了解京剧艺术,对祖国的民间戏曲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热爱京剧、弘扬国粹艺术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听、看看、猜猜、认认等不同的音乐活动感受京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特征。(2)通过真声和假声——“大嗓子”和“小嗓子的念白,感受京剧唱腔的发声。 3.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京剧中“生旦净丑”的四大行当和“唱念做打”基本功等基本知识。(2)初步感受歌曲《唱京戏》,感受京戏的演唱韵味。 【教学重点】 1.了解京剧艺术,对民间戏曲产生兴趣,提升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 2.初步学唱歌曲《唱京戏》。 【教学难点】 1.《唱京戏》中的附点、休止节奏与一字多音的圆滑线演唱。 2.因借班上课,注意课堂情绪的调动及时间把控。 【教学过程】 一、聊戏曲 1.出示“中国戏曲”主题 让学生根据品社教学中《乡音乡情》的内容,聊聊中国的地方戏曲 2.听辨地方戏曲片段 播放《燕燕做媒》、《蝶恋花》、《苏三起解》。 二、说京剧 1. 认识梅兰芳——跨学科整合三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学期第20课《梅兰芳》 ●出示梅兰芳的照片,提问“他是谁”——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说说“旦”角。

歌舞伎与艺伎有什么区别

歌舞伎与艺伎有什么区别 艺伎其实算是日本的文艺人,并不等同于中国的妓女,她们很多都只是卖艺不卖身的戏子,下面是分享的歌舞伎与艺伎有什么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歌舞伎和艺伎有所区别,也有所相似:艺伎历史比歌舞伎长,歌舞伎只是做歌舞方面的工作,而艺伎工作内容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也有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所以说艺伎工作范围广些。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技巧的意思。 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为生活。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通过舞蹈表演滑稽的故事剧;"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做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外国人虽然听

不懂它的高度风格化的舞台语言,但它强调戏曲效果的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吸引在人们去欣赏而经久不衰。 知识拓展:歌舞伎与艺伎区别的其他解释众所周知,日本的歌舞伎就像中国的京剧一样,是著名的传统艺术,今天日窗君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这个神秘而又极具特色的歌舞伎世界。 许多来日本旅行参观歌舞伎后的朋友会说,这跟来之前所想象的歌舞伎完全不同,难道不应该是华灯初上夜色昏暗时,身着长袖五彩花纹和服、头上高高发髻上插满花朵缎带等饰物、在三味弦和鼓点伴奏中翩翩起舞的“歌舞伎”吗?其实大多数人对“艺妓”、“舞妓”与“歌舞伎”这三个身份有所混淆。 艺妓和舞妓,在古代甚至近代,都有一定的“暧昧”含义。艺妓最初的形式,其实是在高级餐厅和旅馆就餐时,客人叫来给酒席助兴的女孩子们,说起来也算是“陪酒女”的一种。 但因为毕竟艺妓和舞妓属于风雅的范围,所以服务内容和演唱“三味线”(日本风格的三弦曲调)和表演舞蹈为主,待客人兴致渐起时同客人玩一些酒席助兴的小游戏。但需要知道的一点是,艺妓并不是国人以为的那种喝多了就可以推倒的“陪酒女”,在古代和近代日本,那些卖身为生的女子反而不被称为“妓”,而是“游女”。 “舞妓”这一词几乎仅仅在京都使用,指的是尚未出师的艺妓。也可以说舞妓是艺妓的前身。一个艺妓出道前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学习包括礼仪、舞蹈、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和教养。

京剧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

京剧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一)唱京剧唱腔的抒情性较强,在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情绪激动时,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尽情发挥﹔此外在叙事、写景、争论、斥责等场合,借助唱功,也可增强艺术感染力。(二)念京剧的念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加工形态的艺术语言,便于与唱相协调。(三)做做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泛称,是加工形态的生活动作,通过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步法﹚等的灵活运用,使人物的形象、气质更增光彩。在京剧里,大祇当戏剧冲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动时,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挥洒就更夸张起来。(四)打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用以表现战斗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如跌跤、挣扎、晕厥等。凡用古代兵器刀鎗剑戟等(习称“把子”)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称“毯子功”,还有成套的连续性的武功技术,如“起霸”、“走边”、“趟马”等,一般用来渲染战斗气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面貌。京剧的唱念做打,具有严格的程序性,不同的角色行当有不同的规范和路数。角色之间密切配合﹐演员与乐队之间相互默契,才能做到场面紧张而有条不紊,战斗激烈却具有美感。唱念做打还具有难度很高的技术性,高水平的演员大多能运用娴熟、精确的技巧为塑造人物服务,有些还属于特技性质,如髯口功、翎子功等,常被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惶恐或慌乱。水袖功、甩发功、髯口功等是一般演员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 在京剧界里常能听到人们谈起京剧基本功的“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我认为应该是“五功四法”才更有道理。五功即唱、念、做、打、舞;四法为手、眼、身、步。舞台上很多程式动作如“走边”、“趟马”等等,都是舞蹈化的,所以这项“舞功”演员是要具备的。五法中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可以解释出来,但“法”字显然解释不通,所以我认为“四功五法”应改称为“五功四法”才更合理。 京剧的基本功也分几个层次,如腿功、飞脚、旋子和翻筋斗等等,都属于最底层的基本功,这些基本功应称之为基础功。 五功的——唱、念、做、打、舞,这五样基本功,就应属于高层次的基本功了。其中唱功要求字正腔圆,吐字清楚。再进步到唱腔有韵味就要有一定的功力了。 念功也称为“道白”,这又比唱功更难,梨园界有一句话——“千斤话白四两唱”。可见在京剧舞台上念功的重要性与其难度之大了。京剧的念白是要靠演员念出阴阳顿挫与韵味来的,这就要比唱出来的韵味难度大多了。 做即表演,与四法中的眼法紧密相结合,演员运用各种面部神态将人物内心的活动表达出来。因为我们演员是要在台上演戏、演人物的,所以做功是所有演戏的演员都应具备的。但做功又不是每个演员都可以掌握和运用自如的。这就要看演员的艺术造诣与艺术修养了。京剧的艺术家们到后来比的就是这门“做”功。 【梨园世家·李孟嘉】 京剧的把子功,俗称打把子,很多人都会,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打得好,京剧演员的打与练武术的打不一样,京剧演员要求手里非常有分寸,要讲究绵软,不能伤人。现在有些演员不太重视打把子,认为学会了把子的套路就已经掌握了把子功,其实这只是刚刚入门,谈不上什么功力的。把子功的最高阶层是要求演员打出戏来。 舞功,是指京剧的舞蹈,即形体表演,这种功先要有好的老师教导什么是规矩。之后还需要演员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和敏锐的目光,才能够进步。看不出好看与难看的演员是不容易有进步的。

中日文化比较之京剧与歌舞伎

从京剧与歌舞伎中看中日文化差异 曾读过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一首小诗:“玉箫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当时不理解“芝居”的意思,后来经过查阅得知,“芝居”是一个日语词,意为戏剧,自此,对比较中日戏剧的异同兴趣浓厚。 中国的戏剧以京剧为国粹,而日本的戏剧又以歌舞伎为国粹,所以,经过一学期的中日文化比较课程的学习,特此以京剧和歌舞伎的异同来比较中日文化差异。 黄遵宪把歌舞伎看作“异境里遇故知”没错,歌舞伎和京剧确实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日本的歌舞伎与中国的京剧都属于举世闻名的传统艺术和古装喜剧,两者均是以歌舞为主体的综合性的艺术类型。京剧虽然是形成于北京,但它是多种戏剧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演变出来的产物。京剧是在“徽剧”“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弋腔”“秦腔”和一些地方小调的精华,又结合了老北京的语言特点,经过融合,才发展成现在的京剧。而歌舞伎的发展,是在江户时代初期,一位叫做阿国的年轻巫女,在京都表演歌舞伎舞蹈。当时身着男装翩翩起舞的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之后慢慢各地都出现了追随和效仿者,因而歌舞伎便流行了起来。歌舞伎后来经过几次日本幕府的禁止与修改,最终演变成由成年男性演出的形式。歌舞伎也由最开始的注重美貌来吸引观众,转变成追求演技,并且只由男演员进行的纯粹演艺。因此,京剧和歌舞伎都不是简单而纯粹的艺术形式,而是融合了多个剧种,兼容和包含了多个艺术形式而发展形成的,这儿体现了以他们为代表的中日文化各有的文化包容,都博采众长,大胆吸收、存留、扬弃并且自成一体。 但是,中日艺术上的差异有在这两者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又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 比如,在表演方面,两者演员面部均绘有脸谱,脸谱的着色均有道德意义上的象征性,但歌舞伎脸谱比京剧更有写实性。演员表演上,两者均有自成一格的程序化规定,但京剧的程式化区域审美化,美观在于程式自身的表现性,歌舞伎的程式仍有较强的写实性,处于程式性与写实性之间,被称为“程式的自然主义”。相较于京剧在舞台表现上重在唱、念、做、打并重 , 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歌舞伎华丽的舞台装饰 , 写实的舞台制景极具写实性。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以写意为特色,不仅在国画、书法、刺绣上有体现,对比发现,在戏剧上也有极其鲜明的体现,京剧运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超越舞台的限制,形成其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而日本的歌舞伎舞台表现就相当豪华了,结构独特的“花道”与旋转舞台,是歌舞伎舞台艺术的独特性,同时也是两种戏剧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之一。(“花道”是从舞台左边的前沿, 穿过观众席延伸到入口,尤如一道长廊, 它不仅仅是剧中人物上下场的必经之路,而且是整个舞台的一部分,是导演设计舞台调度的最好区域之一。) 就像我们不得不感慨“京剧和歌舞伎从古以来就有很深的姻缘”一样,由于日本在大化改新后像中国全面学习所致,我们不得不承认,中日两国文化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其地域、制度、经济等方面长久的差异,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比如老师所说的,日本人欣赏烟花般的美,向往强大又自卑的心理,而中国文化中大多是长久的、圆满的的美。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国土面积不大却能够迅速崛起的日本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了,它虽然有些苛刻却极具工匠精神的企业制度,它对创新和高质量的追求等,都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歌舞伎和京剧都拥有悠久的历史,都代表了两国戏剧的最高境界,作为各自的国粹,作为一种综合艺术,都比较集中的体现了各自国家的风格和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国

唱念做打传承国粹,让娃娃爱上京剧

唱念做打传承国粹,让娃娃爱上京剧 以下是关于唱念做打传承国粹,让娃娃爱上京剧,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唱念做打传承国粹,让娃娃爱上京剧 三年的戏曲浸润,“青幼京剧娃”在保定,甚至全国都已小有名气。孩子们演出的《赵氏孤儿:《白蛇传》《红灯记》等多个选段,都曾在大型晚会上“露脸”。 文河北省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张春炬李芳张恺 今年5月,当代著名女老生王佩瑜来保定做讲座,席间提出:“在座的哪位票友能够为大家献上一段?”话音刚落,跟随父母前来听讲座的丁浩楠小朋友就大方地走到台前,字正腔圆地唱了一段《淮河营》,技惊四座。王佩瑜非常惊喜,讲座结束后,经过沟通,得知丁浩楠对京剧的爱好和基本功得益于河北省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以下简称“青幼”)一直在构建的京剧特色教育,她主动提出要担任青幼的京剧指导老师。 青幼的京剧特色,在全国小有名气。 2011年至今,青幼已举办了三届京剧节。三年的戏曲浸润,“青幼京剧娃”史秉鑫演出的《赵氏孤儿》,许倬豪、张钰涵、赵嘉麟、丁浩楠演出的《白蛇传》——游湖借伞》,梁紫怡、李佳奕、邓若萸演出的《红灯记》等都曾在大型文艺晚会 ·

中“露脸”。《燕赵都市报》和《保定晚报》多次报道过青幼的京剧活动,有些剧目还在中央电视台第11套戏曲频道《戏曲采风》中播出,京剧名家康静把青幼的孩子称作“活跃在成人舞台上的京剧娃娃”。 建园于1946年的青幼,前身为“冀中保育院”,曾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级示范园”等荣誉称号。2010年,青幼成立了“教师国韵京剧社”,在教师中普及京剧文化,并通过日常生活渗透、教育活动指导、家园共同融合等方式,逐渐把京剧引入课堂,让京剧旋律伴随幼儿成长。 幼儿学习京剧不仅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在塑造美、感受美的同时,增强肢体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青幼在建构京剧特色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多尝试。 园所环境渗透京剧文化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青幼通过打造京剧味儿的环境,精心为幼儿营造出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教师们经过研讨,在幼儿园楼道中布置了京剧脸谱、服饰、行当、乐器等图片,这些图片直观地介绍了京剧的历史等基本知识。 园里设置了专门的京剧活动室,添置不同的行当、角色的服装、帽子、靴子以及相关饰品如花脸、老生使用的髯口,青衣和花旦佩戴的菱花、簪子等,为幼儿提供观赏和表演练习的 ·

日本歌舞伎和中国京剧

日本歌舞伎与中国京剧 摘要: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可以说集合了各种艺术的精华。歌舞伎和京剧可以集中的体现民族的文化素养,具有数百年的历史。正因为歌舞伎和京剧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各个要素的变化而兴衰,所以可以说真实的记载了历史。本文通过对歌舞伎和京剧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青年学生对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对两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有帮助。 关键词:歌舞伎,京剧,程式性,女形,艺术,渊源 要旨:日本の歌舞伎と中国の京劇は人類文化の宝庫で、各種類の芸術の精華の集まったところと言える。歌舞伎と京劇は集中的に民族の文化素養を体現できる.数百年ほどの長い歴史を持っている。歌舞伎と京劇は社会の経済、政治、軍事、文化、道徳など諸要素の変化につれて盛衰していたからこそ、歴史のもっとも真実で生き生きとしている記載ともいえる。したがって、この論文は歌舞伎と京劇の研究を通して、我々青年学生は中日両国の伝統的な文化をもっと深く了解できるうえに、両国の歴史文化を研究することに役立てる。 キーワード:歌舞伎;京劇;程式性;女形;芸術;淵源 1.はじめに 日本の歌舞伎と中国の京劇は伝統的な東方文化から生まれ、そして、発達してきた。また、中日中日両国の友好往来の歴史は「源遠流れは長し」であって、両国戯曲も千年以上の相互交流と影響の歴史を持っている。したがって、京劇と歌舞伎の間には似ているところもあるし、違うところも存在している。本文は歌舞伎と京劇を概論的に説明して、ふたつの劇種の歴史淵源と表現形式を分析することを通して、皆さんに中日伝統的な文化の粋をもっとはっきりに了解させられるように書かれた。 2.歌舞伎と京劇について 2.1歌舞伎について 歌舞伎は日本人のとっておごりとしての伝統的な芝居である。日本の一番っ代表的な芸術の粋である。江戸時代の初期から生み出された。今まで400年の歴史を持っている。歌舞伎はいつも目新しくて、ユーニク与表現方法と達者与演技で観客を引きつける。人々に高い人気があ

京剧

资料2:京剧【四七班专用】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Beijing Opera (Pekinese opera)——京剧。 表演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而“打”则指的是武功。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角色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四大徽班进京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在捧旦之风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艺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宠。抵达北京后,他接替原三庆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时还担任了京师戏曲界行会组织“精忠庙”的会首,通过精忠庙对北京的戏班、戏园实行行政管理,他也成为梨园领袖。继高朗亭之后,程长

歌舞伎的详细介绍

歌舞伎详细介绍 一、歌舞伎的历史与发展 歌舞伎是十七世纪初江户时代始于出云地方的舞踏而演变的一种舞蹈艺术。德川幕府建立初期,出云大社的一位叫阿国的巫女创作了一种“念佛踊”。她和她的丈夫名古屋山三郎组织了一个戏班演出。山三郎善于唱歌,而阿国善于舞蹈。为了修缮某社殿,他们带领戏班从出云来到京都,进行了募捐演出,表演轰动了京都。而“出云的阿国”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这种令人耳目一新、感官刺激强烈、贴近庶民生活的新潮艺术,于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起始称“歌舞伎踊”,意即“超出常轨之舞蹈”,受到男女老少的狂热欢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消遣。由此,歌舞伎也为大家争相模仿。“16世纪中叶的日本女性,从禁制女性的宗教观、战国隶属观中,刚刚获得了公开出入日本社会的权利。她们春风得意欣喜若狂,追求女性的解放,极力寻求实现生活享乐目标的生存途径。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女性为中心,以表演男女恋歌恋舞为内容的歌舞团体,尤如雨后春笋似地纷纷建立。”(《日本歌舞伎的艺术变迁》李颖)阿国歌舞伎的出现,触动了江户庶民阶层长期被压抑的心境,唤起了庶民大众欲求人性解放的内在情感;拉开了日本歌舞伎艺术生成的序幕。 继“阿国歌舞伎”之后,歌舞伎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游女歌舞伎”时期,这一时期的歌舞伎是由女性演员为主进行表演,甚至以此为媒介进行情色交易。其演员的身份多为“游女”。这一阶段的观众基本是欣赏演员的姿色,至于歌舞伎本身的内容则并不关心。后来因为歌舞伎的演出引发了多次的观众骚乱,甚至发生了歌舞伎演出现场的杀人事件(载于《歌舞伎草纸》的“拔刀骚”)。于是,宽永六年(公元1629年)德川幕府取缔了全国的游女歌舞伎演出。其后的“若众歌舞伎”则引起男风盛行,道德败坏,于承应元年(公元1652年)再次被禁。后经协商改为由成年男性来演出,歌舞伎进入“野郎歌舞伎”(注3)时代,以此为契机,歌舞伎传人们开始专心研究技艺,以演出内容来吸引观众。 元禄时期(公元1688-1704年),歌舞伎逐渐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让人不禁感叹,曾两度被幕府取缔的歌舞伎的艺术生命力是如此的旺盛,这一切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其深刻根源都来自于江户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江户时代结束了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进入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时期。“町”一级的组织,作为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毛坯”,几乎凝结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在日后发展的可能性。其中通行无碍的首要和基本原则,就是利益原则。以山鹿素行为首的古学派率先“脱儒入法”,将利益原则合法化,合理化,合人情化。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了元禄时代。明确的利益主义,务实主义,日趋强烈的对自由人性的追求欲望和自然写实主义与唯美主义交织并茂的元禄文化,里面充斥的是彻底的商业价值观念--一种被称之为“市民精神”的观念(丸山真男《讲义录》),佛教带有悲观厌世情绪的用以指无常人生的“浮世”观念在江户时代,已经被町人反其义而用之,成为歌舞伎世界、游里世界(花街柳巷)以及弥漫期间的浮华享乐世风。近松左卫门在描绘人情与封建义理之矛盾时对“人情”的赞颂更加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说当时已经非常成熟的能乐,是寺庙神社的保护和武家阶层的援助下成长起来的,经过观世父子的改革以后更加的贵族化了。那么作为市民文化代表的歌舞伎,完全是在庶民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世俗演剧。 此时的歌舞伎不再如初级阶段,表演中仅仅只有歌舞,更加入了剧情。歌舞伎艺人通过表演故事的离奇情节来吸引观众。同时,歌舞伎的歌舞元素也并没有消失,在有剧情的歌舞伎剧中起一个烘托剧情的作用。同时也在艺人的改进下,形成了一批优美的舞蹈戏。这个阶段出现了一大批的剧作家,他们将能和狂言的剧目以及木偶净琉璃的剧本改变成为歌舞伎剧

唱念做打学京剧

唱念做打学京剧 课时:二课时 课型:欣赏课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京剧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京调》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入: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大剧种,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京剧无论如何也算是个老大哥。它也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有个美国人说:“如果中国没有京剧了,我也就不承认中国了。”有一位老华侨,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大都市迷失了路途,正在他彷徨迷惘之际,突然听到从附近的一个大楼中传出京胡的声音,老华侨欣喜得热泪盈眶……所以有人说,一位无产者可以凭借着《国际歌》找到自己的同志,那么,我们中国人凭借着京剧的曲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宫商唱皮黄。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京剧,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国粹。甚至妄自菲薄,就不对了。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国宝——我们的京剧艺术。 三、介绍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 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展示生行扮相的图片) 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马

初中音乐_唱念做打学京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唱念做打学京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京剧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引领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观察分析问题及实践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京剧,培养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并能够继续把京剧传承发扬下去。 【教学重点】:参与表演京剧的唱念做打,感受四大功夫。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表演,感受京剧的魅力。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营造京剧氛围,并充分用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京剧的表演过程,让课堂变戏台,使学生变成演员,身临其境。 2、体验教学法:让学生模仿京剧的唱念做打,感受京剧的魅力。 一、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几段戏曲,大家仔细听他们是哪个地方的?什么剧种?范唱《花木兰》选段,《女驸马》选段,《红灯记》选段。(以教师范唱经典名段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红灯记》引出京剧 同学们知道哪些与京剧相关的知识? 生:(“国粹”、行当、……) 京剧行当中“净角”又称“花脸”。(展示搜集的带脸谱的物品)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性格。(简单了解脸谱常识) 与脸谱相关的一首歌是什么? 生…… 2、欣赏歌曲《唱脸谱》片段(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双重冲击,拉近与京剧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京剧的欲望。) 讨论:不同颜色的脸谱表示什么样的性格?要表现一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一个人物的形象,仅靠脸谱就足够了么? 对四大功夫进行选择:说学逗唱、唱念做打、望闻问切、吹拉弹唱 引出课题《唱念做打》 【通过教师对不同戏曲片段的范唱,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唱脸谱》的欣赏简单认识一下脸谱,最后引出课题,在导入的同时,又能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做、念、唱、打 1、“做”(表演)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地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地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地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地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地“歌”.做指舞蹈化地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地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地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地“舞”. 戏曲在长期发展地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东海黄公》地节目,通过武术和杂技,表演简单地故事.唐代盛行歌舞,以载歌载舞著称.宋杂剧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把歌舞、戏剧、杂耍集于一台,起了相互影响和融合地作用.元杂剧在表演上已有简单地武打.明代弋阳、昆山诸腔勃兴以后,在声乐和舞蹈技艺地结合方面渐趋完善.清乾隆、嘉庆年间,徽调与汉调合流,继承昆、弋地传统,吸收各种地方戏地优点,逐步向京剧演变,大致到了同治、光绪前后,一个以唱念做打多样统一地完整艺术形式才臻成熟. 戏曲剧种为数众多,表演上运用地艺术手段各有侧重.大抵搬演生活小戏地花鼓、采茶等系统地剧种,载歌载舞;由坐唱形式搬上舞台地滩簧、曲子等系统地剧种,侧重说唱;昆曲、高腔、皮簧、梆子系统地剧种,唱念做打四功并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剧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上述差别已逐渐缩小.目前,各剧种大都具备了唱念做打地艺术手段. 戏曲演员按照传统地规程,从小就从唱念做打几个方面接受严格地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地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种音乐语汇和舞蹈语汇,而后才能进行艺术创造.戏曲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指口传身授地传艺,“靠个人”则指个人地揣摩、发挥与创造.戏曲演员幼时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拍曲学戏,学会几出或十几出传统折子戏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学会体验角色,熟悉并发挥唱念做打地艺术功能.缺少基本功,就失去创作地手段;仅擅基本功地技法和程式,也是难于创造鲜明地艺术形象地. 基本功之一:唱 学习唱功地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地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地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当演员掌握了这一切时,更重要地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地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几百年来,戏曲美学中一直有传声与传情地分歧,有地演员侧重音色和唱腔旋律地美,讲究唱出韵味;有地演员则着重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主张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地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地艺术感染力,表现剧中人地心曲. 戏曲地唱,从来不是穿插在戏里地独立地声乐表演,而是塑造人物地重要手段之一.一些优秀剧目,安排唱段是根据剧情地需要,人物性格、思想、情绪发展地需要.通过优美地音乐形象来丰富和加强文学形象,诉诸观众地听觉感官,正象做和打通过优美地舞蹈形象诉诸观众地视觉感官一样.因而戏曲地唱,演员地技巧和修养都是决定艺术创造得失、高下地重要因素.对同一剧目地同一角色,由于演员地体验、理解不同,也由于唱腔唱法不同,逐渐形成了演唱上各种意趣不同地艺术风格. 不同地剧种,对唱地运用也有所不同.有地唱得多,动辄三五十句,甚至超过百句.有地唱得较少,在剧中人动情地时刻才设置大段地唱腔.唱得多地剧种,往往以唱代念,或介乎唱与念之间,润腔较少.唱得少地剧种,大都在声乐艺术上刻意求工,对行腔度曲,进行高度地提炼. 从戏曲发展地过程来看,唱腔地伴奏是由简到繁地.古老剧种弋阳腔,采用一唱众和地帮腔形式,仅用简单地打击乐伴奏.明嘉靖年间正式形成地昆山腔,发展为兼用笙、箫、笛、琵琶等管弦乐器伴奏,音乐效果大为增强.近代戏曲更加重视伴奏地衬托作用,逐渐增多了乐器地种类,并密

唱念做打学京剧

唱念做打学京剧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唱念做打学京剧 课时:二课时 课型:欣赏课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京剧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京调》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入: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大剧种,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京剧无论如何也算是个老大哥。它也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有个美国人说:“如果中国没有京剧了,我也就不承认中国了。”有一位老华侨,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大都市迷失了路途,正在他彷徨迷惘之际,突然听到从附近的一个大楼中传出京胡的声音,老华侨欣喜得热泪盈眶……所以有人说,一位无产者可以凭借着《国际歌》找到自己的同志,那么,我们中国人凭借着京剧的曲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宫商唱皮黄。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京剧,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国粹。甚至妄自菲薄,就不对了。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国宝——我们的京剧艺术。 三、介绍京剧的行当:

学做京剧小戏迷(唱京戏第一课时)

课题:我是京剧小戏迷 唱京戏》(第一教时) 上课学校】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学校 上课年级】四年级 执教教师】史亿丽(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上课时间】2012 年12 月4 日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国粹——京剧的表演形式 2、初步感受歌曲《唱京戏》 【教材分析】 《唱京戏》是上音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美妙的旋律》新补充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共四句唱词,歌词概括地唱出了京剧表演、行当、脸谱艺术的特点,表现了欣赏京剧艺术时的愉快心情。歌曲旋律唱腔属于西皮流水,其旋律特点速度稍快、旋律流畅,适于表现明快、愉悦情绪。 【设计思路】 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在一节课中根本无法把它全部讲完,因此,本课内容选取了最为重要的京剧的形式和发展,京剧的行当,京剧的基本功为切口做浅近的介绍,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弘扬民族文化。在聊戏曲和说京剧的环节中整合了四年级“品社”教材《乡音乡情》及三年级“语文”教材《梅兰芳》一文,启发孩子通过自己的认知,感受国粹京剧艺术,激发学生热爱京剧、弘扬国粹艺术的情感,也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唱京戏”的歌唱学习。 本节课歌曲学唱主要是进行京剧念白,感受京剧唱腔的“真假声”发声。通过“锣鼓经” 的节奏念白,趣味性的感受音乐旋律,初步感受歌曲京调的演唱韵味。最后通过拓展欣赏“京歌”,烘托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并拓展思考流行与传统的结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地了解京剧艺术,对祖国的民间戏曲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热爱京剧、弘扬国粹艺术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听、看看、猜猜、认认等不同的音乐活动感受京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特征。 (2)通过真声和假声一一“大嗓子”和“小嗓子的念白,感受京剧唱腔的发声。 3.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京剧中“生旦净丑”的四大行当和“唱念做打”基本功等基本知识。 (2)初步感受歌曲《唱京戏》,感受京戏的演唱韵味。 【教学重点】 1.了解京剧艺术,对民间戏曲产生兴趣,提升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 2.初步学唱歌曲《唱京戏》。 【教学难点】 1.《唱京戏》中的附点、休止节奏与一字多音的圆滑线演唱。 2.因借班上课,注意课堂情绪的调动及时间把控。 【教学过程】 一、聊戏曲 1.出示“中国戏曲”主题 让学生根据品社教学中《乡音乡情》的内容,聊聊中国的地方戏曲 2.听辨地方戏曲片段 播放《燕燕做媒》、《蝶恋花》、《苏三起解》。 设计说明:“聊戏曲”这一环节,让孩子了解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本环节也整合四年级品社第四课《乡音乡情》一一家乡的民间戏剧内容,通过听辨沪剧、评弹、京剧,感受方言在戏曲中的演唱特色,聊聊各戏曲的发源地。并在师生的互动中,解放孩子的拘束感(毕竟是借班上课)。 说京剧 1.认识梅兰芳一一跨学科整合三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学期第20课《梅兰芳》 出示梅兰芳的照片,提问“他是谁”一一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说说“旦”角。 2.京剧的行当 出示连线题分小组讨论画面与“生旦净丑”的搭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