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

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 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并且文学走向自觉,文学个 性化鲜明;文学集团涌现,出现群体性风格,文学发展的阶段性明显;五七言古体近体诗兴 盛。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 196) 建安时代文学以诗歌最为显著, “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大开了一个新的局 、 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建安文学具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①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有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 态度,他们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 慨悲凉的风貌,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故后世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 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力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 旗帜。 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主力和代表是“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 孔融、 ( 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蔡文姬) 。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和杰出的代表,他的诗歌具有慷慨悲凉古朴刚劲沉郁雄浑 的艺术风格。并且他的诗极富创造性,对后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代表作《薤露行》 、 《蒿里行》《苦寒行》 、 。而他的《观沧海》则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他的诗《龟 虽寿》也同样流传于世。东汉恢复后,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 方针。使得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 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 言诗体从此开创。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 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 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曹操还曾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 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 曹丕,史称魏文帝。其诗歌的代 表作燕歌行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同时曹丕也比较擅长散文,他 的《典论.论文》 ,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 曹丕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曹植,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 名的作家,他的诗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有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 马篇》;后期遭受曹丕父子的迫害,主要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

愤。他的代表作除 了有《白马篇》还有《七哀诗》 《诗品》②称他为“建安之杰” 。 ,称其文“骨气奇高, 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体现其气骨文采兼备。另外,除了诗歌方面,曹 植在文、赋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洛神赋》是其文赋方面的代表作。曹植 大力创作五言诗,整合了前代诗的优秀传统,完成了从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他 在当时和后代有着崇高的地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中王粲、 刘桢成就最为突出。 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被刘勰誉为“七 子之冠冕”。他能诗擅赋,诗以《七哀诗》最为有名,而《登楼赋》则是他赋中的名 篇,这些作品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 刘桢,曹丕称他为“五言 诗之善者,绝妙时人”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 《赠从弟》在五言诗中最为著名。另外,他的赋文风格独特,以清新的笔调,娴熟的 技巧,朴实准确的语言,纵古合今的大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讥讽时事,咏物抒情,实现了汉赋内容由宫廷转向社会,由帝王转向平民的转变。篇
幅由长篇宏制转向短小精粹,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 蔡琰(蔡文姬) 蔡琰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她的传世之作 有《胡笳十八拍》 《悲愤诗》 、 。其中《悲愤诗》还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 言长篇叙事诗,此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 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它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组合,重细节和心理刻画,是著名的抒情味儿浓的叙事长诗,对 后世叙事诗有影响。 不得不说的是,在建安时期,文学发展处于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文学 士人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使得 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 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国与两晋文学 正始文学(三国 魏 240) 继建安文学后的正始文学,在文学史上也有它的贡献。 “竹林七贤” ③是这一时 期最为重要的文学诗人流派,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 学成就,其中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 首。他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 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 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他的散文以《大人先生传》最为有名。 嵇康是魏 晋之际最著名的论

说文作家。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为杰出,多表现诗人高蹈独立,鄙弃功 名的形象。嵇康诗语言天成,风格清峻,着重表现一种清新脱俗的境界,如《酒会诗》 。同 时嵇康也是一位著名的琴艺家,其留下的“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 《广陵 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竹林七贤中刘伶的《酒德颂》和向秀的《思旧赋》 也比较有名。 两晋诗坛 西晋诗人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诗风繁缛。左思诗为寒士鸣不平,郭璞以游仙来 抒怀。东晋以孙绰、许询玄言诗为代表,玄风大畅。陶渊明开创田园诗天地,达到“自 然”的至高境界。 太康文学(西晋 280) “太康文学”是西晋文学的鼎盛时期,诗坛上出现了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其中陆机潘岳并称“潘陆” 代表了吸进文学的主流,左思、刘琨则表现了与潘陆不同的风貌。陆机,太康文坛最 著名的作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 ,公认的出色作品有《赴洛道中作》二首。并 且陆机的赋与文成就比诗要高。如《叹逝赋》《吊魏武帝文》 、 ,都写得凄婉动人。 《文 赋》则是精心编撰的论文名作。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 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的《文心雕龙》正是在他的 基础上发展而来。 潘岳与陆机齐名,其诗文均以善叙悲哀之情著称,代表作有《悼 亡诗》三首。 左思,建安风骨的继承者,西晋杰出诗人。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 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咏史诗》八首是其的代表作,开 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 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左思的辞赋也颇具盛名, 其代表作是《三都赋。 》 刘琨现存的诗歌虽只有三首,但都是后期保卫中原的战斗 生活的产物有丰富的显示内容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他的诗清刚悲壮。 《扶风歌》是其
代表作之一。 郭璞的代表作是 《游仙诗》 诗四首, 他的游仙诗“辞多慷慨”、 “坎 壈咏怀”,以游仙写失意之悲,与左思借咏史以抒发牢骚不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东晋文学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玄言诗的发展与佛教的流行大有关 系,故“玄佛合”流成为东晋孙许等人玄言诗的重要特点。东晋玄言诗,“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 、“平典似道德论”,以写老庄玄理为主,亦有借山水来抒情的形象性 强的作品。而东晋玄言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如 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诸人的说理诗,宋明理学家之诗,都或多或少

受其熏染。玄 言诗在东晋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 陶渊明(东晋 365~427) 在东晋玄言 诗把持诗 坛 达到百年之 久的背景 下,陶渊明其人 其作出现 的 意义,把 自然提升为美的极至,变玄言诗的老庄玄理为亲切而深邃的日常生活哲理;密切了诗 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开创田园诗新天地。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著名诗人, 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的文学 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歌。他的诗有 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答诗几类。在其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开创了田园 诗这种新题材。代表作有《归园田居》、 《饮酒》等。在他笔下,劳动是艺术化的诗意行为, 如《归园田居》其三中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告 诉我们,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的语言特点是:朴质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其诗句 的魅力全在于性情的自然流露, 内在情感的力量。 以其人格魅力和杰出作品为后代士人构筑 起精神家园。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洁净,叙述描写形象生动,名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 生传》,其中桃花源记最负盛名流传千古。他的词赋以抒情为主,感情坦率真挚,语言流畅 自然,名篇有《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辞》、《闲情赋》等。
魏晋南北朝诗歌 元嘉诗歌(南朝 宋 424) 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载体的倾向,正是 奠定了我国山水文学的根基,诗歌创作也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而在南朝元 嘉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他们 , 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其中,谢灵运的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他开始山水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而鲍照的诗歌 则秉承汉魏古风,俊逸豪放,他大胆革新积极创作,著以七言为主体的杂言《拟行路难》 , 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杜甫也称赞“清新庚开府,俊逸鲍 参君” 。他也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 永明诗人(南朝 齐 483) 以萧子良为首,最著名的是: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八人,号为“竟陵八友” 。他们将考辨四声的学问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创为“四声八 病”之说,造成了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的一次关键的转折,从此

便有了“永明诗人” 一说。其中以谢朓的成就最高,他的诗歌同样以山水为主题,却革除了以往山水诗的 玄思哲学。他的诗风婉转自然,清新流丽,与谢灵运分称“大谢” “小谢” 、 。永明体 诗歌为唐代格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 吴歌产生于建业一带,多创作于东晋、宋时,多写女性对爱情的感受,清丽缠绵。 西曲产生于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汉水流域, 多作于南朝。 将爱情与劳作结合起来, 开朗明快。现存的南朝民歌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现存的吴声歌中,以《子 夜歌》 《子夜四时歌》 《华山畿》 《读曲歌》最为重要。代表作有《西洲曲》 、 、 、 。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多为军乐,流传至南方,多为少数民族所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描写 北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展现出北方人的豪迈个性和尚武精神,也描述了战争给百姓 带来的苦难,还叙述了他们对待爱情婚姻,多快人快语,耿直坦荡。代表作有《木兰 诗》 《敕勒川》 、 。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骈文④ 南北朝是骈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广泛流行并应用到各种体式。骈文是与散文相对 的。南北朝时期骈文趋于华美。骈文名家名篇有鲍照的《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 、 和《哀江南赋序》 、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词赋的创作也大多呈现出骈体化的趋 势,如江淹的《别赋》 《恨赋》 、 、庚信的《小园赋》和《哀江南赋》等。 (陈寿的《三 国志》骈丽而自然,范晔的《后汉书》的论赞用骈体,刘勰的《文心雕龙》为骈体的 文论巨著。 ) 北朝散文 北朝散文具有质朴刚健的风格特点,虽然也受到了骈体文的影响,但也出现了颇 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有郦道元的《水经注》 、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以及颜之推 的《颜氏家训》 。其中《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 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此书集中国 6 世纪以前地理学著作之 大成,为一篇综合性地理著作。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 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与《三国志注》裴松之写, 《世说新语注》刘孝 标写, 《文选注》李善写。并称“四大名注”。
魏晋南北朝小说 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 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 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 记述正史以

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绘画 (编者按:三国时期的绘画与后来的两晋南北朝通常是做为一个绘画历史中的整体出现的,而我们本次专题为了可以达到详尽的效果,为了可以以绘画来展现每个统治时代的风采,因此我们单独列出,三国绘画的发展背景是与两晋南北朝为一体的,因此我们的三国绘画发展背景采用绘画史上惯用的背景作为资料,还希望朋友们阅读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 中国从三国鼎峙开始至隋王朝建国为止的绘画艺术。这一时期,上起三国曹魏,中历西晋、东晋、十六国,下迄南北朝至隋统一,历时369年。此间的绘画,在整个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大部时间陷于战乱,国土长期分裂,朝代频繁更迭,世族地主的统治极端腐朽,生产力不断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于深重苦难之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但另一方面,儒家名教失去它原有的维系人心的力量,玄学思想风靡一时,外来的佛教在中国土地上获得广泛传播和狂热信仰,因此又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思想活跃的时代。处在纷争不息、动荡不安的社会之中的士人阶层,不论他们出身于世族或寒门,由于普遍对现实世界

感到绝望,而竞相崇尚放达,追求享乐。他们寻求各种精神寄托,或则清谈玄学,或则寄情山水,或则企慕神仙,或则恣意声色。还有一部分人则喜欢染指于艺术的创作、鉴赏和品评等活动。多种多样的精神享乐,无拘无束的个性发展,无疑会给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空前发展造成有利条件。 绘画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绘画的主流,仍沿着两汉时期强调绘画的“鉴戒”作用,三国时曹植认为:“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历代名画记》);何晏说:“图像古昔,以当箴规”(《景福殿赋》)。齐梁时谢赫主张“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画品》)。这些关于绘画社会功能的论断,与东汉时“图像之设,以昭劝戒”,“图像百城,以励风俗”(均见《后汉书》)的主张完全一脉相承。当时的壁画和卷轴画,以古圣先贤、忠臣烈女为题材者不胜枚举。例如三国时魏国的几处宫殿之内,或则画“历象贤圣”的壁画(《魏都赋》),或则画姜后、孟母、樊姬、钟离春、班婕妤等列女故事的壁画(《景福殿赋》)。两晋及南北朝时,西凉李□于敦煌靖恭堂画“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晋书》);北魏太和(477~499)年间于平城皇信堂画“古圣、忠臣、烈士之容”(《水经注》)。此外像《列女图》、《孝经图》、《孔子十弟子图》之类,一直是当时极其流行的题材。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佛教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得到了一批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提倡,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的作用,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 ①200年曹操和袁绍曹操以少胜多获胜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获胜② A.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①淝水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淝水之战②前秦统一北方 D.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理解。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和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解答】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区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知识点。 2.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通过研读右图,你能判断它反映了()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分析】本题以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官渡之战。 【解答】200年,袁绍和曹操之间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偷袭乌巢,用计火烧袁军粮草,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 3.公元207年,曹操写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的“壮心”是指()A.打败袁绍B.统一全国C.镇压张角D.复兴汉室 【分析】本题考查了曹操的志向。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解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三国鼎立的有关诗句与知识的理解能力。 4.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国家大剧院十周年戏曲邀请展的舞台上,迎来大剧院首部原创京剧《赤壁》,再次以磅礴的气势重现赤壁之战的历史风云。在这一戏剧舞台中可以看到的场景是() A.袁绍大战曹操B.周瑜大败诸葛亮 C.火烧曹营D.曹丕称帝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解答】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大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故从京剧《赤壁》看到的情景是火烧曹营。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影响的理解和记忆,要根据赤壁之战的结果及历史影响作答。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汇总三国两晋文学作品及作者

三国两晋文学 作品及作者 整理人尼克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 1.曹操的《____》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2.曹丕所作的《____》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的诗为“____,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4.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____。 5.曹丕在《____》中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玚、刘桢为“七子”。 6.魏晋南北朝诗歌以建安时期的创作最为辉煌,其中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女诗人____。 7.蔡琰的《____》重点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惨绝人寰的遭遇,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 8.王粲的代表诗作是《____》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其中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诗句。 9.王粲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称许他为____。 10.阮籍的代表作是《____》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参考答案: 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2.燕歌行3.骨气奇高4.曹植5.典论.论文6.蔡琰7.悲愤诗8.七哀诗9.七子之冠冕10.咏怀诗 11.嵇康散文的代表作《____》中,记载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12.嵇康的诗歌以四言成就较高,其中《____》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 13.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其中____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 14.西晋太康时期涌现了大批作家,著名的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其中“一左”即____。 15.左思的《____》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代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的独特贡献。 16.陆机的《____》十二首,基本上都是拟《古诗十九首》的,在内容上皆沿袭原题,格调上变朴素为文雅,显示出诗歌文人化的倾向。 17.由西晋末到晋室南渡之际兴起了____诗,这种诗几乎统治了整个东晋时期的诗坛。 18.兰亭之会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撰写了一篇《____》,此序文笔清新疏朗,情韵绵延,是一篇广为传诵的优美散文。 19.陶渊明的作品在生前流传不广,梁代的____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 20.____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 秦汉时期《九章算术》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在此基础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又有了显著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撰写的数学书不下数十种,仅《隋书·经籍志》所载就有二十余种。其中如赵爽《周髀算经注》,刘徽《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甄鸾《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和《数术记遗》等,都是重要的数学典籍,后被收入有名的“算经十书”而一直流传至今。南北朝时祖冲之所著《缀术》,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数学专著,可惜已经失传。这些数学著作记载了这一时期数学家在勾股算术、重差术、割圆术、圆周率、球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二次和三次方程解法、同余式和不定方程解法等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充实和发展了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刘徽在魏陈留王景元四年(263)作《九章算术注》。他在注释中对于《九章算术》的大部分数学方法作出了相当严密的论证,对于一些概念给出了明确的解释,从而为中国古代数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所提出的许多新的思想、方法、原理和获得的新成果,对后世数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和深远的影响。祖冲之是刘徽以后又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圆周率值,是举世公认的重大数学成就,在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过程中继两汉之后的又一个高潮。 一、勾股定理和重差术 勾股定理是中国古代几何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定理。在中国古代,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a2+b2=c2(a、b、c 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最早见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则进一步给出计算勾股数的一组公式:a b c m n mn m n ∶∶∶∶= - +1 21 22 2 2 2 ( ) ( )其中m∶n=(c+a)∶b ,这是整数论的重要成果。但是,这两部书的共同缺欠是仅有公式而没有证明。据现有记载,首先对有关勾股问题给出证明的是三国时孙吴数学家赵爽。赵爽,字君卿,约生活于公元3 世纪初,生平不详。曾为《周髀算经》撰序作注,对于书中阐述的盖天学说和四分历法作了较详尽的注释。赵爽《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全文五百余字并附有六幅插图(原图已失传,现传本《周髀》中的图是后人所补)。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就,给出并证明了有关勾股形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二十多个命题。他的证明主要依据几何图形面积的换算关系,例如利用弦图证明公式c2=2ab+(b-a)2,利用面积换算证明由勾弦差(c-a)与股弦差(c-b)求勾、股、弦的公式等。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更明确地提出“出入相补,各从其类”的出入相补原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几何图形经分合移补所拼凑成的新图形,其面积(或体积)不变。刘徽根据出入相补原理证明了勾股定理,改进了勾股数的计算公式,并将其广泛应用于解决勾股容方、勾股容圆和立体体积等各种几何问题。这种简明直观具有独特风格的几何证明方法,与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学思想是根本不同的。 勾股测量是勾股定理的一项重要实际应用。《九章算术》中的例题表明,勾股测量是解决一些简单测量问题的有效手段。这种测量方法起源很早,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了。在《周髀算经》和张衡《灵宪》中也都有所论述。《周髀算经》里记载的陈子测日法,通过两次测量结果进行推算,发展了勾股测量方法。这实质上就是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所创立的重差术。把重差术用于测算太阳的高度和距离,当然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但是,如果用于测量和推算远处目标的高度、深度、宽度和距离,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赵爽在《周髀算经注》的《日高图注》中,利用几何图形面积的关系,给出了重差术的证明。刘徽在《海岛算经》中通过九个实例,对于重差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且提出根据三次和四次测量结果的推算公式,用以解决复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一、刀剑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冶炼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冷兵器的质量有很大的改进。三国时期的锻造技术已相当高。诸葛亮令巧匠蒲元造刀三千口,“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薙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诸葛亮集》卷四引《诸葛亮别传》)。曹操作“百辟刀”(《曹操集·百辟刀令》)乃百炼精钢,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曹植《宝刀赋》),锋利无比。孙权“作千口剑、万口刀..皆是南钢越炭作之。”(《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陶弘景《刀剑录》)。北齐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北齐书·方技传》)。 二、铠甲 三国两晋以来,铁铠甲数量质量均有提高。首先是门类增多。曹植《先帝赐臣铠表》言及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马铠等等。铠甲的防护部位日益增大。三国初的马铠,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鞍蹬(《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第二章)构成,形制相当完备,除四足外,全身其余部分均在铠甲的防护之中。铠甲的坚硬度增强。刘宋时官造“诸葛亮筩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宋书·殷孝祖传》)。此铠是否沿用诸葛亮“五折刚铠”(《诸葛亮集》卷二《作刚铠教》)的制法,已难知其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铠甲多由官造。《隋书·刑法志》言南朝齐梁刑制,“劫身皆斩,妻子补兵。遇赦降死者,■面为劫字,髠钳、补冶、锁士终身”。冶、锁士专为朝廷造兵器甲仗。私家亦可自造衣甲。《晋书·祖逖传》:“(元)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凛,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于是逖“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 三、抛射兵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抛射兵器也获得显著的发展。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矢长八寸”指的是箭链长度,“十矢俱发”指齐射而非连发。只有齐射,才能构成密集火力,对敌骑兵部队大量杀伤。1964 年成都郸县出土蜀汉景耀四年(261)制弩机一张,机上铭文注明开弓拉力为“十石,”据考定为诸葛亮连弩弩机。“十石”之力,合今五百三十四点六市斤,非一般人力所能开弓。连弩有如此劲力,开弓不易,若单发显然大大慢于一般弩箭的发射速度。按汉代“六石”弩射程为二百六十米,“十石”弩当射得更远,这就提高了弓弩抗御骑兵的能力。诸葛亮连弩已是机巧非凡,而魏马钧见之,日:“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并说改进之“可令加五倍”(《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晋宋时称穿透力极强的弓弩为“万钧神弩”。东晋末刘裕破卢循,“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无不摧陷”(《宋书·武帝纪》)。南齐末,杨公则攻东昏侯,“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梁书·杨公则传》)。 曹操善用“发石车”。官渡之战,曹军坚守营垒,“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三国志·魏志·袁绍传》)。马钧研究发石车并加以改进,“欲作一轮,县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尝试以车轮县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马钧对发石车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抛射兵器的威力,但未获统治者采纳。南朝称抛石器为“拍”,称发石车为”拍车”。《陈书·黄法■传》:“(太建)五年,大举北伐..于是乃为拍车及步舰,竖拍以逼历阳。”《南史·黄法■传》作“抛车”,拍抛一音之转。船上置拍,称“拍舰”。《陈书·徐世谱传》:“侯景之乱..世谱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临海王光大元年(567),淳于量、吴明彻破华皎,“募军中小舰,多赏金银,令先出当贼大舰,受其拍。贼舰发拍皆尽,然后官军以大舰拍之,贼舰皆碎,没于中流”(《陈书·华皎传》)。陈将程灵洗击周,”灵洗引大舰临城发拍,击楼堞皆碎”(《资治通鉴》卷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 年) 公元220年曹丕袭魏王位,当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据长江上游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市)称吴王(229年称帝),据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从此,魏、蜀、吴鼎立局面形成。三国连年征战,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魂立晋(吏称西晋),280年晋灭吴,全国复归一统。但西晋王朝因司马氏宗室争夺中央统治权,“八王之乱”持续十六年的混战,使隐伏矛盾迅速激化,很快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兵进中原。从316年匈奴贵族建立的政权灭西晋起,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战乱时期,前后出现20个割据政权。直到公元439年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方获近百年的相对稳定。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继之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581年隋代北周。在南方,公元317年西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市)称帝建立偏安江南的政权,史称东晋。公元420年以后又历经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四朝更迭。此四朝与北魏以降的北方政权相对峙,是为南北朝,直到公元589年隋灭陈,才再次结束割据局面,使全国重归统一。 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全国近400年间,是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最纷乱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时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北方和长江上游地区,先后有曹魏和蜀汉分别制定魏律和汉律、推行屯田制;西晋初期改立占田制、课田制以及对王公官员的限田制,这对抑制土地兼并、补救战争创伤和恢复社会经济均有一定积极作用。北魏改变鲜卑族风俗、服制、语言,鼓励与汉族通婚,加强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这些改革推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各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生产、经济的恢复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生产有较为迅速的发展。西晋末开始的北方战乱,迫使大量汉族农民迁至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总数达70万人。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被带到南方,广为传播,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状态大为改变。农作物品种逐步增加,牛耕普遍推行,干旱地区采用了北方精耕细作的区种法。同时,还兴建了不少水利灌溉工程,创造了多种作物经营,使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并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生产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在意识形态方面,随佛教兴起和道教流行,两汉时期的独尊儒学局面被打破了,开始出现儒佛道并立格局,并有玄学的流行。 佛教自西汉末由印度传入我国,到东汉时已有人翻译佛经,但信佛者不多,魏晋时期印度和西域僧人陆续来到中国,随着佛经翻译增加和佛寺兴建,佛教迅速传播,印度医学也随之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期大力提倡佛教,于是造佛寺、塑佛像、释佛经、传佛学形成高潮。以至“招提栉比,佛塔骈罗”,僧尼人数也大量增加。佛教教义将现实痛苦归罪于前世不行善,要人们忍受今世苦难,寄希望于来世,这种思想易为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社会之中的人们所接受,“因果报应”、“灵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2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 ——诗歌的发展和艺术的大放光彩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吴家哲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①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和王粲;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②南北方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③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④大画家顾恺之;⑤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3.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教学,培养学生从文学艺术中了解历史,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请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了《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导入新课 这一课继续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3.讲授新课 一、建安诗人和陶渊明 (1)建安诗人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使用的一个年号。建安年间(公元196—220

年),曹操实际掌握着东汉政权。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建安文学”即指汉末到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 建安时代的前期,社会动乱不止。曹操统一北方后,社会比较安定,曹操父子都是文学家,提倡文学,爱护文人,为文人自由创作提供了条件。 建安诗人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他们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其中曹操、曹植的文学成就较高。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幹、陈琳、应玚。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建安文学以诗为主,有不少作品从汉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的风格。这些诗篇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这是因为建安诗人,大都经历过汉末长期战乱,比如曹操本人就是乱世英雄,他大半生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对社会的情状了如指掌;曹植长期随父转战,从小生活在军队中;七子中的许多人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都目睹过广阔的社会画面,才会写出风格悲凉慷慨的诗篇,写出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植在《送应氏》中写了“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的《七哀诗》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读了这些诗篇,令人毛骨悚然。正如诗人当时说的:“见此崩五内”,“气结不能言”“喟然伤心肝”。我们应当把这些名句看作史诗。不过,我们不能把建安诗人仅仅看作是时代的悲歌者,还应当看到他们是国家统一的热烈追求者,他们哀其不幸,怒而奋争。曹操的《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最能表达他的心志。曹植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青年战士的高尚精神,他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妻与子。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两句可以说是曹植本人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曹丕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从内容上看,是描写一个女子在深秋月夜怀念远出不归的丈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征发徭役、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女诗人蔡文姬 蔡文姬,原名琰。文学家蔡邕之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才,是著名女诗人,又有音乐才能。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东汉末年大乱,她被匈奴人所虏,嫁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曹操与蔡邕相好,就派遣使者以金璧赎回。蔡琰回归之后,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叙述了她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愿望,她写道:“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蔡文姬的不幸命运,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她的诗同样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3)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原名潜(365—427),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他曾三次出仕,三次归隐。这是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看不惯门阀制度的霸道。比如他最后当彭泽县令时,一位督察官要到该县,事先通知他要做好各种迎接准备。陶渊明知道这是督察官要求他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他不堪忍受这种人格的侮辱,愤然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 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 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 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 一)三国鼎立与结束: 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正式形成。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二)东晋与十六国 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 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其中,宋疆域最大;自梁武帝萧衍后,南朝实力明显劣于北朝。589年,隋灭陈,

第1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汇总

第1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要求: ①祖冲之和圆周率;②贾思勰和《齐民要术》;③郦道元和《水经注》;④医学方面的新成就;⑤范缜和《神灭论》。 2.思想教育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②引导学生学习祖冲之注重实践、刻苦钻研的精神;③使学生认识到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3.能力培养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环境和生产发展水平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指导学生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祖冲之、贾思勰、范缜及其杰出成就;圆周率的推算过程(不作要求);范缜无神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从22课三国鼎立到25课北朝民族大融合,这四课书的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请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起止年代,共有多少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2.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时期。一方面,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了,这一历史时期充满战争和灾难;另一方面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徒。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又导致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些特点,必然反映到文化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有些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我们用两课时,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同学位看160页课文提示,它概括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板书课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教案示例之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教案示例之三 教案示例之三 第2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佛教和反佛教的斗争 河北玉田亮甲店中学李祥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刘徽、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医学上的新成就;范缜和《神灭论》。 2.要求学生认识: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3.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回答课内思考题,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2)通过对佛教和《神灭论》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范缜和《神灭论》。 教学难点:内容多而零散,不易掌握;专门的科学和哲学知识不易理解。 (二)教学过程 (写课题,然后指出):同学们,每当我们翻开中国古代史的篇章,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那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图画,它又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远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一种骄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因为(齐答)我们都是中国人。 今天,我们再取出几串明珠,仔细观察一下那五彩缤纷的光源。我们还是先到那科技的长廊中去吧!

一、科学技术(板书) 好,咱们先走访两位三国和南朝的伟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出示祖冲之像,指导学生看书160页)。 数学刘徽和祖冲之(板书) 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回答: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板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闪光之处,确实值得骄傲。尤其是我们这些河北人—祖冲之的老乡。你们看,祖冲之也笑了。可在这笑容之中又凝聚着多少祖冲之的汗水啊!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他认真钻研古代天文、数学文献,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终于用割圆术,计算圆内接正10000多边形面积的方法,求得圆周率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画草图)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被镶嵌在原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 那么,祖冲之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引导学生看书160页表和161页的两段小字,回答:认真学习,刻基钻研,反复实践等)。 大家再往前走,看科技长廊中还有哪些科学家?(看书回答:贾思勰、郦道元、王叔和等)。 (板书)贾思勰、郦道元、王叔和、葛洪、陶弘景。 (学生填写以上几位科学家所处朝代和科学项目)。 (出示贾思勰像)你们看,这位就是贾思勰,北魏的农学家,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经过长期观察考证,为《水经》一书作注。《水经》是一部地理学专著,郦道元作注后,大大丰富了原书的内容。例如:使原书记载的137条河流增加到1250条,并记叙了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风俗等,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板书)《水经注》,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王叔和著有《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葛洪著《肘后备急方》,陶弘景对葛洪书进行了增补(板书)。他们也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闪闪发光的硕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前提。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特点: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

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三班:班固班彪班超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谁写的?曹操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jì千里马)伏枥(lì马槽),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背景: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写下此诗。 《观沧海》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水何澹(dàn)澹,山岛竦(sǒng) 峙(zhì)。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xiāo)瑟(sè),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背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2、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两都赋》、《白马篇》。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字子桓。“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禹(yǔ)、应瑒(yáng)、刘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相与友善,常“游于竹林”。他们是嵇(jī)康、阮(ruǎn)籍(jí)、山涛、向秀、阮咸、王戎(róng)、刘伶(líng)。 3、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4、陈寿,字承祚。主要作品为《三国志》。《隆中对》出于此。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三单元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练习及答案

① ③ ④ 第二分册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一、选择题(请把答案填写在下面的答题栏中,每题2分,共40分) 1.西汉建立于 A .公元前3世纪初期 B .公元前2世纪初期 C .公元前3世纪末期 D .公元前2世纪末期 2.历史学家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 .封邦建国制 B .三公九卿制 C .皇帝制 D .郡国并行制 3. 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有这么一段论述:“秦承周末,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这表明西汉继承了秦朝的 A .皇帝制度 B .丞相制度 C .郡县制度 D .监察制度 4. “(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满露积于外,致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淮书》。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A .推行郡国并行 B .实施汉承秦制 C .实行休养生息 D .颁布推恩令 5. 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 .设“中朝” B .颁布推恩令 C .置刺史 D .废除宰相 6.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主要是为了 A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 .征收赋税和征发兵役、徭役 C .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 D .加强对地方百姓的控制和管理 7. “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汉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能体现材料所述特点的是 A .创设刺史制度 B .颁布推恩令 C .裁抑丞相权力 D .推行内外朝制度 8.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 .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 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9.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 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荀子、董仲舒 B .荀子、孟子 C .商鞅、孟子 D .韩非子、董仲舒 10.右图是西汉的疆域图,其中“河西四郡”所在位置 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