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悠扬民歌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悠扬民歌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悠扬民歌

第二课《悠扬民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

2、聆听乐曲《迪克西岛》,感受乐曲悠然自得的情绪,认识并听辨出短笛的音色。

3、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藏族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之情。

4、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阿里里》,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与同伴多种形式表演。

教学重点: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藏族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之情。

教学难点:1、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 2、认识并听辨出短笛的音色。

教学使用:电子琴、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妈妈格桑拉》

教学目标:

1、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藏族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之情。

2、培养学生创编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

教学难点:旋律创编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1、师生问好。

2、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首儿歌,先一起听一听,唱一唱。(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动画)师:大家唱得真好,老师也被歌声感染了,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妈妈付出了很多。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爱)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藏族小朋友唱给妈妈的歌-《妈妈格桑拉》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新歌教学,体验情感

1、欣赏歌曲《妈妈格桑拉》这首歌的情绪怎样的?(优美,深情)师:你们知道“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吗?生:“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是妈妈的名字,拉表示对妈妈的尊敬。

2、教师范唱师:这首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听听老师给大家唱一唱?这次大家也要带着问题来听,听一听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师: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生:(两个乐段)师:第一乐段深情的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第二乐段转为了呼唤音调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

3、学习歌曲旋律。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师:这首歌曲不仅旋律美,歌词也很深情,请大家带着对妈妈的爱有感情地把歌词朗读一遍。

5、教师教唱歌词(重点指导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让学生唱出激动地内心情感唱的连贯圆滑,表现出涌动的情感)

6、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情感挖掘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唱了《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我们应该怎样演唱才能唱出对妈妈无限热爱的情绪?(一要唱稍慢。二要注意旋律的强弱,歌曲的前部分是叙事,唱弱一点,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后半部分是抒情,可以唱强点,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学生齐唱。师: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多样的,接下来,我们试着用轮唱的

复备课

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二部分。(先单独练习轮唱部分)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我们都被妈妈的爱感动着,如果请你送给妈妈一句深情的话,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2,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亲手制作一张漂亮的卡片,写上想对妈妈说的话和祝福,送给妈妈。让小小的卡片传递对妈妈的爱。

五、编创活动:

1、教师编创引导,如:旋律创编可以采用重复或者是变化,可以自己做决定,但是最后结束落在“do”音。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竖笛吹奏的方法进行即兴创编,教师结合吹奏情况进行记录,然后一起唱一唱。

六、结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当了一把小作曲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非常了不起,还学会了藏族歌曲《妈妈格桑拉》,也复习了轮唱,在同学们的歌声里重温了妈妈的爱,让我们把祝福都唱进歌里,送给天下所有的妈妈!

聆听《小河淌水》学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第二课时聆听《小河淌水》学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目标:

1、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2、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与同伴多种形式表演。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学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1、词作者简介:古笛:壮族,1932年出生,国家一级作家,歌舞剧《刘三姐》的执笔者之一,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词作者,并以这些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

2、曲作者简介:黄有异:广西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打击乐专家、国家一级作曲。从事艺术创作已有55年,至今,他已发表作品5000多首(部),

获奖作品达227篇(次)。知名歌曲有《毛主席来到我广西》、《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和《赶圩归来啊哩哩》等。

3、学习歌曲:(1)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2)教师弹奏主旋律,学生模唱主旋律二至三遍,要求边听、边唱边击拍。(3)学生按音乐节奏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吐字准确。(4)配唱歌词,随时纠错。(5)教师弹琴,学生听琴学唱其他声部旋律,正确无误后配唱歌词。(6)学生分声部练习,为合排、精排打好基础。(7)合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达到和谐统一。(8)再次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要求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要相互配合,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使歌声在和谐中显出丰富的层次,更加悦耳动听,更有艺术感染力,表现力。(9)全体同学用愉悦的心情,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4、综合表演:针对歌曲舞蹈性节奏强的特点,请班上喜爱舞蹈的同学即兴舞蹈,部分学生用小乐器伴奏,其余同学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使学生品尝合作成功的喜悦,享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二、聆听《小河淌水》

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教师简单介绍歌曲。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

3、完整聆听乐曲《小河淌水》,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上谈谈对乐器的感受。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一种表现形式在表达歌曲的意境,感情上更细腻、更丰富?

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炎黄风情》组曲及作者鲍元恺。

5、再次聆听。

三、课堂小结。

聆听《迪克西岛》吹奏《箫》

第三课时聆听《迪克西岛》吹奏《箫》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迪克西岛》感受乐曲悠然自得的情绪,认识并听辨出短笛的音色。

2、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

教学重点: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设备、竖笛

教学过程

一、聆听《迪克西岛》。

1、导入:选择乐曲《口哨与小狗》的音乐片段,让学生随音乐片段,让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律动,并模拟吹着口哨与小狗散步。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乐曲描绘的场景。

2、初听乐曲片段(第一部分),感受乐曲的情绪。在《口哨与小姑》的活动环节,把两段音乐连在一起播放,在律动中自然导入乐曲的聆听,请学生听后议一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与《口哨与小狗》在音色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再听乐器第一部分,认识短笛,记住短笛的音色。

(1)引导性设问:乐曲除了有口哨吹奏外,你还听到了什么乐器在演奏?(2)出示短笛的图片,认识短笛的形状、音色特点及演奏姿势。

(3)听辨乐曲中短笛和口哨的音色,并用动作表达。启发学生当听到短笛演奏时,模拟短笛的演奏姿势;当听到口哨吹奏时,随乐曲节拍走动,会吹口哨的学生可以试着吹一吹。

4、完整聆听乐曲,听出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

二、吹奏《箫》。

1、学习超高音吹奏:吹奏时,要加大吹奏的力度,口风要集中,但要控制好力度,否则容易吹出刺耳的声音。(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2、学习跳音与连音吹奏:要掌握好断与连的吹奏方法,吹出断、连的效果。断奏与吐奏相似,发音要迅速、短促,这样更有跳跃感。

3、练习两个声部配合练习。

三、课堂小结:音乐《迪克西岛》给你什么感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月光曲》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霎时间、微波粼粼、水天相接”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联系标画重点词语,练习品词品句。 4、了解《月光曲》的创作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受音乐的美妙。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兄妹俩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月光曲》的音乐、多媒体、PPT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直接引入课题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贝多芬,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介绍贝多芬)。贝多芬一生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曲子就叫做“月光曲”,据说这首曲子是即兴创作的,而且还有个传奇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故事吗?(板书课题:月光曲) 2、初读课文,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 从第一段中你学到了什么? (了解到了贝多芬的背景,知道他一生当中谱写了很多的曲子。) 3、再读课文,思考探究 学习第二部分: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散步的? (一个夜晚,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 b、又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吸引他注意的是听到有人在弹奏他的曲子,而且是断断续续的。) c、贝多芬为什么弹曲子给盲姑娘听? (因为贝多芬被这对兄妹感动,并深深的同情着他们。重点分析第三段兄妹两的谈话) 原文:贝多芬驻足倾听,琴声忽然停下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等我多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谈好这首曲子的。” 通过兄妹两的谈话可以看出什么?(妹妹善良,哥哥爱护妹妹,家庭条件艰苦) d、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原文:盲姑娘激动地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学习想象部分,合作探究(学生小组讨论): 1)借着清幽的月光,皮鞋匠看到了什么?盲姑娘又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九、十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为什么看到这样的景象? 2)比较句子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二课

第二课蔬菜(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第课的学习为本课做了铺垫。本课是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在自己身边发现美、表现美。青菜、萝卜、南瓜……各种蔬菜都可以入画。菜地里带露珠的蔬菜,菜场上鲜亮的蔬菜,妈妈菜篮里的蔬菜……都可以在我们的画笔下,呈现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有关蔬菜的知识,熟悉常见蔬菜的形态、色彩与质感。 2、学习运用喜欢的绘画方式表现蔬菜,掌握蔬菜的表现方法。 3、通过造型表现,发现蔬菜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知道要爱惜蔬菜,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习内容: 让学生通过欣赏蔬菜的图片和对蔬菜实物的观察,了解蔬菜的造型特点,学会观察,细心体会,发现蔬菜的美,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描绘蔬菜。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蔬菜的形状、色彩以及质感,学习用线条、色彩描绘蔬菜。教学难点: 如何准确表现出不同蔬菜的形状、色彩和质感。 课前准备: 教具:有关蔬菜的精美图片,绘画大师作品,学生作品,有关蔬菜的

资料,绘画工具等。 学具:绘画工具,多种蔬菜实物。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蔬菜的精美图片。 2、学生谈话交流。 a、图中的哪些蔬菜是你平时喜爱吃的? b、在我们家乡,还可以吃到哪些蔬菜? c、谁能说一说多吃蔬菜有什么好处? 3、老师小结: 蔬菜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营养食物。教育学生要爱惜蔬菜,多吃蔬菜。(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告知学生几种在我们家乡常见的蔬菜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 二、引导探究: 1、观察体验。 让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各种蔬菜。 ①、通过观察发现蔬菜的外形特征。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大致分类: a、种子、果实类——如:四季豆、毛豆、豌豆、南瓜、黄瓜、茄子、辣椒、番茄等。 b、茎、叶类——莴苣、茭白、青菜、菠菜、芹菜、韭菜、葱、洋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内知识积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内知识积累 主题“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第五课《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词语:云崖大渡河万水千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等闲逶迤细浪磅礴铁索万水千山只等闲。泥丸三军尽开颜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Méng 启蒙蒙蒙细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多音字:蒙 měng 蒙古包蒙古族 大渡桥横铁索寒。 Mēng 蒙骗蒙头转向 更喜岷山千里雪,作者链接:毛泽东,字润之。主要作品:三军过后尽开颜。《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 南京》《采桑子·重阳》。 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 词语:日寇晋察冀大批副手手榴弹抡拳连贯棋盘悬崖沸腾山涧雹子叽喳屹立喜悦屈服 根据地进犯奉命转移掩护痛击险要沉着始终 崎岖顶峰攀登依托岩石峰顶坠落拧开嗖嗖眺望激动砸碎相继 英勇奋战满腔怒火全神贯注横七竖八悬崖峭壁斩钉截铁热血沸腾居高临下粉身碎骨叽里呱啦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zhuó沉着着手近义词:依托—依靠屹立—耸立多音字:着 zháo 着急着迷豪迈—豪放斩钉截铁—直截了当 Zhāo 着数高着儿粉身碎骨—肝脑涂地 Zhe 看着走着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反义词:豪迈—胆怯崎岖—平坦斩钉截铁—优柔寡断 粉身碎骨—贪生怕死横七竖八—井井有条 阅读链接:“报国诗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第七课《开国大典》 词语:八盏石栏汇集爆发毛泽东林伯渠宣布旗帜阅兵式制服坦克距离隆隆声 政府首都典礼协商外宾城楼旗杆擎着预定翻动掌声就位奏起鼓舞诞生庄严雄伟欢呼电钮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丁香结》优秀教案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识记本课要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学生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课件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丁香结》, 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师指导书写。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答,全班交流) 小结:《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了“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从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3.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要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总结感悟 1.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二课知识点

六上U2知识点 词组: 1.在上午/下午in the morning/afternoon 2.骑车去公园go to the park by bike 3.鹦鹉表演 a parrot show 4.看见一些有趣的鹦鹉see some interesting parrots 5.变得有风且多云become windy and cloudy 6.高高地放飞风筝fly kites high 7.在天空中in the sky 8.带来一些面包和饮料bring some bread and drinks 9.吃我们的午饭eat our lunch 10.乌云black clouds 11.天下起了雨。It rained. 12.又饥饿又潮湿hungry and wet 13.这是怎样的一天啊!What a day! (也可以指多么难忘的一天) 14.看见蚂蚁和蜜蜂在他们的午餐上see some ants and bees on their lunch 15.整天下雨rain all day 16.带午饭到公园bring lunch to the park 17.取三张卡片pick three cards 18.在操场上打篮球play basketball in the playground 19.干得好well done 20.一起欢呼cheer together 21.改天,改日another day 22.go away走开 23.遇见Bobby meet Bobby 24.看起来伤心look sad 24.怎么了?What’s the matter? 25.丢失了我的新风筝lose my new kite 26.想知道为什么want to know why 27.出什么事了?What happened? 28.今天早上this morning 29.放我的新风筝fly my new kite 30.爬上山climb up the hill 31.飞得太高fly too high 32.抓紧hold onto 33.飞走fly away 34为什么你有它?Why do you have it? 35.在山边发现它find it near the hill 36.在星期一上午on Monday morning 37.上个星期天last Sunday 38.在你的日记里in your diary 39.去游泳go swimming 40.看电影watch a film 41.去野餐have a picnic 42.做家务do the housework 43.该做某事了(2个)it’s time for+名词it’s time to+动词原形 不规则动词过去式: am/is---was are---were build---built begin----began blow---blew buy---bought bring---brought catch----caught cost---cost come---came cut---cut can---could do(does)---did drink---drank draw---drew drive---drove eat---ate feel----felt find---found fly---flew forget---forgot get---got go---went give---gave grow---grew have----had hear---heared hurt----hurt keep----kept know----knew leave----left let----let lose----lost lie----lay make----made meet----met put----put read----read ride----rode ring-----rang run----ran say-----said see----saw sell----sold show----showed sing----sing sit-----sat sleep----slept speak-----spoke stand-----stood steal----stole swim----swam take---took teach----taught tell-----told think-----thought understand-----understood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山雨教案

2、山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方法 导引法 教学用具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二、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都变成了 / 奇妙无比的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三、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预习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预习教案 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那么这篇文章会用怎样的手法去描写地球对人们的重要性呢?一起来看看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预习教案,希望对您有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预习教案第一课时(一)复习。(听写词语) (二)讲读第一部分。 1、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随宇航员到太空看一看。 根据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然读后用笔画一画有关词语,然后讨论出地球的特点。 (板书:美丽而又渺小) 2、多媒体课件播放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图,学生讨论地球的美丽。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地球知识方面的词语。如:纹痕相互交错。 3、为什么将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 4、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出示地球仪,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半径、地球表面积、陆地等。

(地球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说明地球小,人们活动范围更小。 (运用列举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5、指名读第一段,加深理解。教师小结引出下文。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美丽的、壮观的,然而它又是渺小的,我们人类所生活的范围更是很小很小。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但有些人却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不能够随意破坏的。 (三)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边听边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画出来。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什么是有限的?(有一定的限度。) 文中的自然资源分为两种,请看大屏幕。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两个方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其结果如何? (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不加节制地开采。结果:矿产资源越来越少。) (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结果:不但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生

六年级(上册)科学资料全

第一课我们的生长发育 一、名词解释 1、遗传——自己与妈妈或者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 现象。 2、变异——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 现象。 二、填空 1、从五至六年级的时间里,我们的生长与往年相比(身高)和(体重)明显加快。 2、(青春发育期)是我们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女同学比男同学发育要(早),进入青春期的年龄一般是(10至12岁);男同学进入青春期的年龄一般是(12至14岁)。 3、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五个阶段。我们正处在(少年期),还要经历(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4、动植物都有(遗传)和(变异),(遗传)与(变异)生物的特性之一。 第二课地球 一、填空 1、古代人类活动的地域非常有限,他们对地球的认识是(居住地中心说);我国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天圆地方说);古希腊人发现进出港的远方航船,船桅和船身不是同时出现或隐没。于是提出了(地球说)。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衡)认为“天地”就像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意大利(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率领约90名水员操纵3艘帆船,历经2个月零9天的艰苦航行,发现了(美洲大陆)。 4、航海家(麦哲伦)于1519年9月率领(200)多人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西穿(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最后与1522年9月回到原3出发地(西班牙),历时(3)年,这是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 5、地球上的七是(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澳洲)、(非洲)、(亚洲);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悠扬民歌》教案三篇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悠扬民歌》教案三篇 迪克西岛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悠然自得的情绪,认识并听出短笛的单色。 2、学习竖笛的吹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乐曲《口哨与小狗》,边听边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律动,并模拟吹着口哨与小狗散步情景。 二、新课教学。 1、初听乐曲《迪克西岛》片段,在律动自然导入乐曲的聆听,听后议一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与《口哨与小狗》在音色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再听乐曲第一部分,认识短笛,记住短笛的音色。 (1)乐曲除了有口哨吹奏外,你还听到什么乐器在演奏? (2)出示短笛的图片或实物,认识短笛的形状、音色特点及演奏姿势。(3)听辨乐曲中短笛和口哨的音色,并用动作表达。 3、完整聆听乐曲,听出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 4、教学生学吹竖笛。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小河淌水 教学目标: 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2、学会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唱《妈妈格桑拉》。 二、新课教学;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 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1)教师简单介绍歌曲;(2)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 3、完整聆听乐曲,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1)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2)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 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及作者; 5、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二、新课教学。 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1)教师简单介绍歌曲。 (2)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由于单调高,注意保护嗓子,通过哼唱,加深对旋律的熟悉与记忆。 3、完整聆听乐曲,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上谈谈对乐曲的 3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二课预习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二课预习教案 (二)讲读第一部分。 1、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随宇航员到太空看一看。 根据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然读后用笔画一画有关词语,然后讨论出地球的特点。 (板书:美丽而又渺小) 2、多媒体课件播放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图,学生讨论地球 的美丽。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地球知识方面的词语。如:“纹痕 相互交错”。 3、为什么将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因为有了地球才有 人类和一切生命。) 4、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出示地球仪,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半径”、“地球表面积”、“陆地”等。 (地球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 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说明地球小,人们活动范围更小。 (运用列举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5、指名读第一段,加深理解。教师小结引出下文。 (三)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边听边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画出来。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什么是有限的?(有一定的限度。) 文中的自然资源分为两种,请看大屏幕。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两个方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其结果如何? (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不加节制地开采。结果:矿产资源越来越少。) 什么是“节制”和“不加节制”呢? (节制的意思是限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不加节制就是没有限制,没有计划地随意进行。) 2、,解决思考练习的第2题。 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概括地说一说。 板书:(自然资源有限) (一)讲读第三段。 1、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地球在宇宙中这样渺小,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于是有人提出新的说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样的说法能行吗?为什么? 2、根据文章内容,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枯竭”的词意(用尽断绝),重点体会“即使……也……”表示假设的让步。科学家们提出了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退一步讲实现这个设想是非常遥远的事情。而且火星或月球上缺少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和空气等。少数人类有可能,人多了不行。因此文章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这部分用什么告诉人们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是不可能的。

悠扬民歌——妈妈格桑啦教案小学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上册案例

2、悠扬民歌——妈妈格桑啦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二声部合唱《妈妈格桑拉》 能力目标:1、通过欣赏,学生能分析歌曲中不同的音乐情绪,不同的音乐要素,区分歌曲的体裁。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运用适当的技巧、有变化的演唱歌曲的能力。熟悉掌握力度符号,以及换气技巧。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启发学生怀着对母亲的赞赏之情,用亲切的情绪,饱满而深情地声音演唱歌曲,并从中感受妈妈和孩子间的深情,得到爱的教育。实践目标: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去演唱歌曲。 【学情分析】1. 歌曲《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风格的创作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们对妈妈的依恋之情。歌曲的前半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者浓浓的母子深情,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赞美依恋之情。 2. 六年级的学生现在一般都十三、四岁了,心理都趋向成熟,他们的感知、理解能力更加丰富,对抽象事物思考也会加强,但在想象力上或许有所减弱,换句话讲,他们的表达方式与中低段有明显区别,他们更希望在小范围内讨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在语言方面有所改变,可以一种成人式或直接式的对话提问,而且语言中要不时的加入幽默的成份。 这些学生都很喜欢上音乐课,但是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误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而且这些歌曲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现在流行的。还有的同学讨厌教师教谱,一唱谱就想睡觉的感觉。再加上五年级时期的学习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习的知识又为今后几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柔和亲昵的歌声、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技巧、有变化的演唱二声部歌曲。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歌曲导入,情感铺垫1.导入: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同学们,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徐老师的音乐课堂,歌唱的能力人人皆备,学会唱歌能从中得到至高无上的快乐和满足,你们喜欢音乐课吗?喜欢它,那么你们已经从音乐里找到了快乐。徐老师常常跟大家说,唱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不是用嗓子,而是用耳朵和大脑,在接下来的这一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和徐老师一起探索合唱学习。 【练习】发声练习,找到歌唱感觉,感受二声部魅力。(我们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二声部合唱,在学习歌曲之前,我想先和大家热热身,我们做一些二声部的发声练习。带大家找到歌唱的感觉)请同学们注意用耳听,用脑记: 第一条:第一声部5 4 3 4 | 5 4 |3 -|| 第二声部3 2 1 2 | 3 2 |1 -|| 第二条:1 1 2 2 3 2 1 |3 3 4 4 5 4 3| 1 7 1 71 1 76 5432 |1---||(卡侬式的模唱练习,唱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 【讲授】初听歌曲《妈妈格桑拉》,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A.初听歌曲《妈妈格桑拉》,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思考问题: a.根据歌词意思,思考歌名含义?“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拉”表示对妈妈的尊敬。“妈妈格桑啦”就是祝妈妈幸福。 b.思考歌曲在情绪上面有一些什么变化?歌曲的前半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者浓浓的母子深情,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 第2课 云和雾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

云、雾和雨 (一)教学目标 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云和算是怎样产生的。 2.在观察“白气”的实验中·使学生知道“白气”与水蒸气的区别。 3.知道"白气”足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人星的"白气”在低空就会形成雾,在高空就会形成云。 4.知道高空中的云,相互碰撞融合就会变成大水滴落到地上形成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知道云和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许许多多小水滴和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云、雰和雨的视频资料,热水,冰,托盘。 2.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技术和手段 (一)教学技术 模拟实验式、小组合作式、问题引导式、互动交流式、教师讲授式。 (二)教学手段 学生把冰放到热水杯上方,热水杯上方会出现“白气”现象,学生把已经学习过的水蒸气的概念和本节课要学习的云和雰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认识云和雰形成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云和大雾的美丽景色的图片 2.谈话:这是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提问: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1.打开杯盖我: 2.让学生观察杯口处有什么,并说说理由 3.讨论“白气”是怎么形成的。 结论,为建构“白气”的概念做铺垫。 4.让学生在杯口处放一块冰,观察现象。 学生能够观察到烧杯口的“白气”基本消失了,当把冰放到烧杯口后,会出现很多“白气”。让学生分析“白气”产生的原因,学生可能得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的结论。 5.教师总结:杯子里的水蒸气在杯子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很小的水滴。 (三)认识雾的形成 1.提出问题:雾和“门’”有什么关系靠在一大中的什么时候容易形成: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雾。 2.讨论:我们知道了算是怎样形成的,那么雾又是怎么散去的呢

【教学设计】悠扬民歌-《妈妈格桑拉》《赶圩归来阿里里》

第一课时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1、师生问好。2、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首儿歌,先一起听一听,唱一唱。(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动画)师:大家唱得真好,老师也被歌声感染了,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妈妈付出了很多。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爱)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藏族小朋友唱给妈妈的歌——《妈妈格桑拉》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新歌教学,体验情感1、欣赏歌曲《妈妈格桑拉》这首歌的情绪怎样的?(优美,深情)师:你们知道“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吗?生:“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是妈妈的名字,拉表示对妈妈的尊敬。 2、教师范唱师:这首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听听老师给大家唱一唱?这次大家也要带着问题来听,听一听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师: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生:(两个乐段)师:第一乐段深情的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第二乐段转为了呼唤音调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3、学习歌曲旋律。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师:这首歌曲不仅旋律美,歌词也很深情,请大家带着对妈妈的爱有感情地把歌词朗读一遍。 5、教师教唱歌词(重点指导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让学生唱出激动地内心情感唱的连贯圆滑,表现出涌动的情感) 6、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情感挖掘师:刚才,我们已经学唱了《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我们应该怎样演唱才能唱出对妈妈无限热爱的情绪?(一要唱稍慢。二要注意旋律的强弱,歌曲的前部分是叙事,唱弱一点,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后半部分是抒情,可以唱强点,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学生齐唱。师: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多样的,接下来,我们试着用轮唱的复备课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二部分。(先单独练习轮唱部分)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我们都被妈妈的爱感动着,如果请你送给妈妈一句深情的话,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2,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亲手制作一张漂亮的卡片,写上想对妈妈说的话和祝福,送给妈妈。让小小的卡片传递对妈妈的爱。五、编创活动: 1、教师编创引导,如:旋律创编可以采用重复或者是变化,可以自己做决定,但是最后结束落在“do”音。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竖笛吹奏的方法进行即兴创编,教师结合吹奏情况进行记录,然后一起唱一唱。六、结束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当了一把小作曲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非常了不起,还学会了藏族歌曲《妈妈格桑拉》,也复习了轮唱,在同学们的歌声里重温了妈妈的爱,让我们把祝福都唱进歌里,送 给天下所有的妈妈! 第二课时赶圩归来阿里里 教学重点: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阿里里》,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与同伴多种形式表演。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教具、学具准备:电子琴、教学光盘、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精品教案(2015年最新修订完整版本)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精品教案(2015年最新修订完整版本) 目录 第1课芬芳茉莉 《茉莉花》教学设计 《茉莉花》教学设计 欣赏《东边升起月亮》教学设计 第2课悠扬民歌 《小河淌水》教学设计 聆听《小河淌水》/《迪克西岛》教学设计 《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第3课美丽童话 学唱《木偶兵进行曲》、聆听《波斯市场》教学设计 《木偶兵进行曲》教学设计 学唱《月亮姐姐快下来》教学设计 《魔法师的弟子》教学设计 第4课京腔京韵 《京剧唱腔连奏》、《包龙图打坐开封府》教学设计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教学设计 《校园小戏迷》教学设计 第5课赞美的心 《五彩缤纷的大地》教学设计 学唱《今天是你的生日》 《龙的传人》教学设计 第6课两岸情深 《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半屏山》教学设计 《阿里山的姑娘》教学设计 第7课七色光彩 《木星——欢乐使者(片段)》教学设计 《日出》教学设计 《七色光》教学设计 《萤火虫》教学设计(1) 《萤火虫》教学设计(2)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已经打下了扎实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这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对音乐又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音准不佳,连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视谱都不会。这些学生对音乐课虽感兴趣,但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不仅自己学不好,而且影响大家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了解秧歌、长调、短调、小调、劳动号子以及中国民歌、外国民歌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歌曲,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会二部合唱,做到声部间的和谐,均衡,看得懂简单的指挥手势。通过欣赏,了解多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认识了解音乐家刘炽、普契尼、迪卡斯和他们的作品。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一定的齐奏、合奏及伴奏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4、质量目标:通过学习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掌握简单的视谱能力,能够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有:歌曲六课,每课还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等内容,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教学进度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1、熟悉本单元生字生词,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打意方面的作用。 2.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4、通过交流平台,相互谈一谈,评一评,以便达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1、熟悉生字词,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课时安排】 课题课时完成时间 5、詹天佑2课时 6、怀念母亲2课时 7*、彩色的翅膀1课时 8*、中华少年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4课时 回顾拓展二1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约计(13课时)课时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 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课文原文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宗璞,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 、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螺丝刀、剪刀这些机械构造简单叫做简单机械,各种各样的工具就是简单机械。 2 、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 、用力点离支点远,阻力点离支点近,是省力杠杆;用力点离支点近,阻力点离支点远,是费力杠杆;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离支点的距离,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4、省力的杠杆有开瓶器、核桃夹、;费力的杠杆有镊子、筷子、火钳、;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有订书机、跷跷板。 5、像水龙头那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6、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省力;在轴上用力就费力。轮越大越省力。 7、常见的轮轴有方向盘、自来水龙头开关、门把手、扳手。 8、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9 、动滑轮是随着重物移动的滑轮。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省力。 10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改变力的方向,可以成倍地省力。 11 、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 12、生活中的斜面有:斧头、菜刀、剪刀、楼梯、盘旋的山路、立交桥引道、螺丝钉等。 13、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有车把是轮轴,刹车是杠杆,脚蹬子是轮轴,螺丝是斜面。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柱比梁的抗弯曲能力强。 2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3 、改变材料的形状,如把薄板性材料弯折成“V”“L”“U”“T”“工”字形状,实际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4、拱形承载重量时,可以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压力。 5 、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承载的压力大,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6、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7 、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优点是节省材料、坚固不容易变形、拆装方便。 8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9、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10、改变形状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原因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11、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宽度更有效。 第三单元能量 1 、丹麦科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