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写作 写实和虚构 主课件配套教案

第四单元写作  写实和虚构  主课件配套教案
第四单元写作  写实和虚构  主课件配套教案

第四单元写作写实和虚构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写实的方法、技巧及作用。

2.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体会在初中阶段写作能力中,写实才是“核心竞争力”。

3.学习从写实向虚构延伸,尝试写一些生活中未接触过的事物,编写一些情节虚构性的作品,学写小小说、剧本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课前自主学习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1.从小到大,你可能有过许多邻居、同桌,还有旅途中的同行者……你跟他之间是否产生过一些有趣的故事?你对他印象如何?请以《与你为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2.初中三年,你有过怎样多彩的经历?在成长的过程中,又有过哪些难忘的感受?回忆一下,以《多味初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3.你喜欢读小说吗?书中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性格各异的人物,是否也曾激起过你的创作愿望?自拟题目,创作一篇小小说。不少于500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高尔基也说过:“应该写得朴素,愈朴素愈好,而且愈能打动人。”文章需要真实,用真实的材料和感情来打动人,而那些胡编乱造的,夸大歪曲事实的作品往往受到人们的鄙视和批判。说文章的真实又不完完全全地照搬现实,那是机械工,适当地加入虚构可以使你的作文更出彩,如锦上添花。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作文的写实和虚构。【写作要求】

1.写作时可以记述你与这位“邻”的交往,写写这位“邻”给你的印象或者对你的影响。

2.围绕着“多味”,选取最有意义的事件来写,真实表现自己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感受。

3.可以写实,真实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地虚构。

4.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顺叙和插叙相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巧设悬念、首尾照应等。

【技法点拨】

写实,指据事直书,真实地描绘事物。作文,一般地说,要把写实作为训练的重点。在写实的训练中,要扎扎实实培养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

虚构,是文艺创作中为概括地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而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即作者用想象和综合的方法,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的艺术加工。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虚构,能把文章写得有感情、有文采。

既要把写实作为重点,又不排斥虚构想象的练习,那么,将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

1.比例恰当作文要以写实为主。无论大作文、小作文,也无论课内练笔或课外练笔,都要把写实作为重点。在确定以写实训练为主的前提下,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虚构想象的训练。在习作实践中防止两种倾向:一方面,不要不顾实际的写作能力,过多地进行想象虚构的练习,而忽视双基训练;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视想象的作用,禁止虚构,而影响智力的充分发展。写实和虚构,要按照一个恰当的

比例结合起来。

2.程序科学人的认识,首先是对现实的感知;人的想象,则是在现实事物的作用下,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没有现实材料的储备,想象就不能产生;反之,现实材料感知越多,想象才愈加鲜明。这就要求作文训练,先写实,继而虚构、想象。当然,训练程序的阶段,并不是一道截然分开、不可逾越的沟壑,在实践中往往根据需要,将写实和虚构交错进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注重实践无论是写实的还是虚构的作文,都要联系中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中学阶段,是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个人的生活圈子开始突破,继而关注整个社会。又由于知识领域的扩大,志趣爱好的形成,对现实产生了观察的兴趣,好提出种种探究性的问题,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这就要求,在作文训练中,要结合当前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联系生活实际,用饱醮激情的笔,描绘理想,展望未来,使作文训练中的写实和虚构有机地统一起来。写实与虚构,它们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在分清主次的前提下,应善于把握写实和虚构的内在联系,把它们统一在作文实战练习之中,使写实和虚构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提高写作能力,发展智力。

【范文引路】

与你为邻

你等等,我有话想对你说。

你迟疑地停下脚步,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我。是的,我喊的就是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虽然你我为邻已久,但我知道你并不习惯被我这样的城市人关注。请恕我冒昧,听我真心实意地讲完这番话。

你来自遥远的农村,为了谋生,来到了这样一座陌生的城市与我为邻。你我并不相识,更从来没有过交往,但你拿着微薄的薪水,起早贪黑地为我建设着我的家,阳光晒黑了你的脸,汗水打湿了你的衣裳,但你从来不喊苦不喊累。在你勤劳的手中,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间间工厂高速运作,一条条马路连南引北,一个个公园横空出世。没有你,这个城市将不再美丽;没有你,我也没有今天的舒适生活!我感激你,我可爱的邻居,我可爱的农民工兄弟!

然而,为什么在人群中我没能看清你的脸?你慢点走,不必躲躲闪闪,城市是我的家,同时也是你的家。你为这座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你理应为自己感到骄傲。

我们是邻居,我们应该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不是吗?可是,为什么你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保持沉默,默默忍受着那些化学药剂和粉尘对你的身体和心灵的侵害?而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患了病,为什么你不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为什么要用“开胸验肺”那样血淋淋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你遇上了不顺心的事,为什么不找我倾诉?为什么要接二连三地用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你我为邻,无法回避,但城市人大多数是友好和善良的,你为什么不试着选择善良的城市人为邻呢?城市是你和我的,城市会保护你和你的家人的,你应该像主人翁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路上,让我为你喝彩。

与你为邻,我懂得了“奋斗”的含义;与你为邻,我看尽了辛酸和血泪;与你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你我为邻,你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但愿你在城市里能找到你真正的归宿,真正对这城市产生归属感,长久地与我为邻。

老师总评

这是一篇表达作者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文中的“邻”不是某个特定的邻居,而是作者“左邻右舍”的“农民工兄弟”。文章语言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典雅和言不及义的文字。开头一句“你等等,我有话想对你说”,给人一种亲切感。在表达上,先赞扬了“农民工”的贡献,再表示对其遭遇的同情,最后给予建议,逐步拉近彼此的情感,较有层级感。

多味初中

一抹金灿灿的阳光远远地从碧蓝的天空泻下,盛夏还未走,却已隐隐有了初秋的怡人、高爽。身穿着代表外国语学校的校服,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复杂的心情,我,踏进了初中的校门,成为了一名初中生。

没错,正如我所预料的,在这“高手如云”的学校、班级里,我真的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压力很大,但是我必须靠我自己,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

送走了蒸腾的夏,迎来了凉爽的秋,在怡人的秋风中,也同时迎来了期中考试。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我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小学里,我们学校没有期中考试,更别说排总分、名次了。所以,就算是面对老师的再三叮嘱,家长的反复催促,心里却怎么也没有紧迫感。

终于,考试来了,又走了。彷徨的我,心中突然浮出“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样一句名句。

那次考试的失利对我的教训是惨痛的。站在校门口,机械地看着人来人往,有的人脸上写着的,是与我截然不同的喜悦,而有的人,则是与我一样的悲伤。一阵秋风吹过,把我的发丝吹向一边,地上枯黄的梧桐叶被风吹得四处翻滚,发出与地面摩擦的凄婉的声音。我的心一痛,泪簌簌而下。

在这已有初冬的寒意的秋风中,我品到了,苦。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时,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于是,我顶着寒风去上补习班,利用少得可怜的课余时间去新华书店抱回来一大摞一大摞的练习……汗水不断地淌下来,淌下来,但却充实!那一个冬天,是我人生短短13年里最有意义的一个冬天。因为,在那一个冬天,我尝到了,咸。

凛冽的北风刮过,颇有些悲壮的意味。在这冷漠无情、大雪纷飞的冬天,一场考验即将来临:期末考试。各个科目都在进行紧张的总复习。“屋外飘的是雪花,屋里飘的是考卷”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这正是复习生活的真实写照。吸取了上一次考试失败的教训,这一次我早早地开始复习迎考。

期末考试我以271分得到了全班第15名的好成绩!与其说这是我学习上的一个飞跃,倒不如说这是我用汗水浇灌的种子开了花。

宣布成绩的那天,我向家里奔去。阳光下,冬雪已渐渐化去,露出已在萌芽的青草。青草上有滴滴雪化成的水,随着我奔跑的脚步,那滴滴的水溅到我的脸上。

在这个迎接春天的季节,我体会到的,是非常可贵的,甜!

其实,生活中有什么不是这样呢?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只有有了“苦”,才会收获“甜”!初中的生活五味杂陈,人生也还有很多很多的味道,需要我用心去品,去尝,去体会。

老师总评

这篇作文写出了初中生活中的各种滋味,将无形的感受具体生动化。作者用一些具体的物象将虚无的心情实体化,使其真实可感,达到了虚实结合的效果。全文条理清晰,描写优美生动,情感真挚。

甜甜的泥土

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也没有她的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

老头打量着这神经质的女人:“你到底是什么人?”回答他的是夺眶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

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了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孩子惊喜极了,笑眯眯地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给要好的伙伴发两颗,又恭恭敬敬地给老师五颗。“吃呀!”他快活地叫着、跳着,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放学了,小亮还沉浸在欢乐之中,蹦蹦跳跳地朝家中走去。蓦地,他站住了,好像又看到: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他愣怔着,低下小脑袋,吮着指头,想了许久,瞅瞅四周无人,迅速将糖埋入路边的雪堆中,还特地插上一根小棒棒。这一夜,小亮睡得特别香,特别甜。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

第二天,小亮起得特别早。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他要赶紧去挖他的糖。不想,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融化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潮湿的地面上,歪躺着几张皱巴巴的糖纸和那根作为标记的小棒棒。

小亮眨巴眨巴眼睛,忍不住滚下泪来。他伤心地蹲在地上,呆呆地凝视着。一会儿,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

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

老师总评

小说取材于生活,一方面提醒了人们要关注儿童成长,另一方面警醒大人们要有家庭责任心、社会义务感,以期让孩子们都能“甜丝丝”地生活、“甜丝丝”地长大。小说没有豪言壮语和顶天立地的“大事”,却质朴感人,平凡中显真情。

学以致用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布置作业:

1.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写作写实与虚构

1.比例恰当

2.程序科学

3.注重实践

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节课教会了学生:还存在的疑惑是:

“非虚构文学的真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政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オ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成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的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虛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党河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一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オ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徳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以非虛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オ在国内被烦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画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合着某种朴素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一一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余,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枸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撒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後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如李辉的《封画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杭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我的理想》教学目标: 1.畅谈理想,展开想象,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美好憧憬。 2.认识到人生早期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3.培养写习作提纲的习惯,练习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写习作提纲的习惯,练习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1. 收集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2.收集关于名人的理想故事 3.收集关于理想的作文。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1.由事先准备好的学生讲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周恩来的理想是什么?是啊,正是这样的理想激励着少年周恩来,并通过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前一节口语交际课的基础上继续一起来畅谈自己的理想,并写下来。(板书:我的理想) 二、诉说理想,放飞梦想 1.同学们,有人说:理想是人生航行的灯塔,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你能说说你的理想是什么吗? 2.一个人的理想,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也许是缘于一个感人的故事;也许是受一个人的影响;也许是因为看了一本书;或许是因为一则新闻;甚至是一句话受到了启发……你怎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的呢? (在学生说时指导说具体,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尤其是心理活动描写,心理的变化来说。) 3.汇报自己的理想。(老师随机提问) 三、实现理想,努力登攀。 1.你们的理想真好,美而且远大,老师收集了几句名言,和大家共同分享。知道老师收集的这些名言.要告诉你们什么吗?(出示幻灯,引导学生发言。) 2.对了,你的理想是多么的美丽。可是现实生活又是多么的多变,你想到在你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中,你会遇到那些困难呢?小组交流 3.教师总结:实现理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知识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多,要做的要学的也多。怎么战胜他?不断充实,虚心学习 社会环境变化,陌生的环境,社会的吸引力,网吧,游戏,金钱等诱惑。怎么战胜他?面对诱惑,学会自励。 所以说,你的美好理想能否实现取决于你的态度,需要很多人的帮助更要靠自己的努力。 四.快乐作文,拟定提纲 1.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把这些内容整理好写下来就是一篇作文。那么这次的作文有哪些要求呢?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习

虚构与作文

虚构与作文 作文需要虚构 1、放弃“实话实说” 拿到作文题目,第一就是要考虑“用哪一件或哪几件事,来表现题目”,这就是“作文设计” 例如题目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 如果爸爸妈妈朴实无华,你会觉得无话可说,如果爸爸妈妈满身缺点,你会觉得羞于启齿,这时,你千万要放弃“实话实说”,你可以把题目暗暗地改为“我所希望的爸爸妈妈”,希望,就是想象,就是虚构,就是编造故事,于是,你不再无话可说,不再羞于启齿,你会变得思如泉涌,淘淘不绝。 实际上你们就是这么做的。你们作文中的爸爸妈妈,个个品性优秀,慈祥可亲。其实,人无完人,生活中的爸爸妈妈不会没有缺点,但你们在作文里,故意隐瞒了这些缺点,只写爸爸妈妈身上闪闪发光的亮点。你们这么写,完全正确,谁也无权责备你们。 敏敏的爸爸对爷爷奶奶不好,敏敏在作文中却虚构他很孝顺,爸爸看了很受感动,重新按排了二位老人的生活,成了远近闻名的赡养老人的模范。如果敏敏实话实说,那只能引起爸爸的怒火,而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这就是作文虚构的好处。 2、虚构必须可信 虚构之事,不必真有,但是必须能有,虚构的基础是可信,

虚构必须在常情常理之内,而不能在常情常理之外。 例1 我的爸爸 爸爸身材略高,有些驼背。令人注意的是,他的头发过早地脱落了。他身上时常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工作服,脚上穿着一双北京布鞋。至于呢料的衣服,他是极少穿的,因为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对个人的生活就随便了。 爸爸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负责,一丝不苟,他担任提运组组长,每天要调度车辆和按排装卸工到火车站去装运货物。有时,他也随同装卸工一起乘车到火车站,看看货物数量有无差错。爸爸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还要主动帮助装卸工抬货,同他们一起干活。有一次,爸爸为了清点一箱装错了的货物,和装卸工一起在仓库工作到晚上九点多才回家。 爸爸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很认真的。他常常从公司图书馆里借回报刊杂志给我看,丰富我的写作知识。他还要求我在完成课内作业之余,写日记,多练笔。 爸爸关心我的学习,也关心我的身体,他要求我每天清晨起来跑步、做操,锻炼身体,他时常对我说:“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身体,就不会有好成绩”。 爸爸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非看报不可。他还自备了一个笔记本,把好词好句都记下来,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我曾问他:“你年纪这么大了,又不像我们要经常写作文,记了这么多,有什么用啊?”,他微微一笑,说:“人活在世上,就要不断地学习,

现代小说的虚构性论述

现代小说的虚构性论述 作者:赵攀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一、小说对虚构的演变———从对虚构的回避到对虚构的全面认定 曹文轩在《小说门》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小说史是以虚构开始的。“小说的起源被推至神话,是一种被普遍认同的说法。如果这一说法果真成立的话,那么,小说史的第一步就是踏在虚构的苍茫大道上”[1]86。毋庸置疑,神话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被慢慢演化为小说,作为一种虚构能力预示着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是完全可以被创造出来的。然而,在小说发展的历史中,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小说家都对虚构躲躲闪闪,努力营造一个小说等同于历史的逼真感。华莱士?马丁曾在《当代叙事学》中写道:“在最好的现实主义叙事作品中,我们为其真实感所震惊:我们也许根本想象不到我们翻开书页时会出现什么,但当它出现后,我们感到这是必然的———它抓住了我们历来所了解的,尽管也许是极其朦胧地了解的,经验的真实。”[2]67然而,到了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小说家们终于对真实感到了疲惫,面对哲学上“真实观”的崩溃,小说家们也终于摒弃了真实,开始了对虚无、背离、荒诞、陌生化甚至是零度写作的追求。作者不再扮演“在场者”和“目击者”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形象,而是承认“上帝之死”的事实,小说家不再是上帝,小说家必须直面“说谎者”的身份。戴?赫?劳伦斯反复说:“艺术家是个说谎的该死家伙,但是他的艺术,如果确是艺术,会把他那个时代的真相告诉你。这才是

要紧的事。”[3]224米兰?昆德拉也说过:“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假设的。我是小说家,而小说家不喜欢太肯定的态度。”[4]66普鲁斯特居然声称,在整本书中,“没有一件事不是虚构的”[5]345。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的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则更胜一筹,在小说中直接讨论小说写作的虚构性。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人把他看成是英语世界里最伟大的现代作家和第一个后现代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下文简称《法》)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有评论家说,福尔斯的声名大振,不仅仅因为他像托马斯?哈代那样是一个讲故事、描摹景物的高手。他的出色之处还在于:他的小说从不重复同一个内容,文体也因书而异,给人以不断推陈出新的新鲜感。有关《法》的评论从存在主义到后现代叙事策略,从自由主题到女性主义以及和某些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互文性解读数不胜数,足见其在评论界受重视的程度。笔者在此只对福尔斯在《法》中对小说创作的虚构性进行解读,以凸显虚构性在小说中起到的强大功效。 二、虚构的功效 虚构的功效之一:弥补现实或逃避。虚构就是为了弥补现实。“现实是远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甚至是千疮百孔的,造物主的设计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对于那么多的缺憾,我们一直未能找到补救的办法。而小说的出现,却使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与哲学和诗不一样,小说擅长的就是描绘实状。这个实状完全可能是虚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当初出现,就是带了这种弥补现实的天任的。这也成了它存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优质教案)

习作《我来编童话》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不仅学会写作,更陶冶情操。 2.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创设的情境,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并能比较流畅具体地记叙想象内容。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相互评改和认真修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创编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童话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给人以启迪。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童话。 1.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爱听童话,爱看童话,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童话的世界。 2.忆说故事,领悟写作手法。 (1)首先让我们走进童话屋,看看里面住着那些童话故事?你能很快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童话图片,学生交流。 (2)你还读过哪些童话?(学生自由发言) (3)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最喜欢哪一篇童话?简单的说说理由。

(4)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中充满了奇妙的幻想,难怪大家说起来津津乐道、滔滔不绝,那你们研究过童话故事为什么会这么吸引人吗?(学生交流,代表发言。) (5)师生总结。(课件出示)大胆的想像,恰当的拟人、夸张,给人启迪。 (6)总结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连童话创作的奥秘都能发现!童话就是作者通过大胆地幻想,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编织出的一个个奇异有趣,并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的故事。在童话的世界里,云儿能说话,风儿会唱歌,花儿中会走出一位漂亮的小姑娘……真是太吸引人了。要是我们也能创编出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那该多好啊!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中国的安徒生吗?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开始创编我们自己的童话吧。 2.提供写作对象,启发学生思维。 (1)(课件出示)我来编童话 国王黄昏厨房啄木鸟冬天森林超市玫瑰花星期天小河边 (2)看到上面这些词语,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故事?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有可能发生的事。 二、根据要求选好内容。 1.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作文要求:通过编童话故事来帮助同学们认识了解编童话故事的好处多,了解童话故事的神奇。

虚构的故事

写作写实和虚构 【目标导航】 1. 2.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体会在初中阶段写作能力中,写实才是“核心 3.学习从写实向虚构延伸,尝试写一些生活中未接触过的事物,编写一些情节虚构性的作品,学写小小说、剧本等。 【课时安排】 2 【课时分配】 1.从小到大,你可能有过许多邻居、同桌,还有旅途中的同行者……你跟他之间是否产生过一些有趣的故事?你对他印象如何?请以《与你为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 2.初中三年,你有过怎样多彩的经历?在成长的过程中,又有过哪些难忘的感受?回忆一下,以《多味初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 3.你喜欢读小说吗?书中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性格各异的人物,是否也曾激起过你的创作愿望?自拟题目,创作一篇小小说。不少于500字。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高尔基也说过:“应该写得朴素,愈朴素愈好,而且愈能打动人。”文章需要真实,用真实的材料和感情来打动人,而那些胡编乱造的,夸大歪曲事实的作品往往受到人们的鄙视和批判。说文章的真实又不完完全全地照搬现实,那是机械工,适当地加入虚构可以

使你的作文更出彩,如锦上添花。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作文的写实和虚构。 1.写作时可以记述你与这位“邻”的交往,写写这位“邻”给你的印象或者 2.围绕着“多味”,选取最有意义的事件来写,真实表现自己的经历,抒发 3.可以写实,真实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合 4.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顺叙和插叙相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巧设悬念、首尾照应等。 【技法点拨】 写实,指据事直书,真实地描绘事物。作文,一般地说,要把写实作为训练 虚构,是文艺创作中为概括地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而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即作者用想象和综合的方法,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的艺术加工。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虚构, 既要把写实作为重点,又不排斥虚构想象的练习,那么,将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 1.比例恰当作文要以写实为主。无论大作文、小作文,也无论课内练笔或课外练笔,都要把写实作为重点。在确定以写实训练为主的前提下,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虚构想象的训练。在习作实践中防止两种倾向:一方面,不要不顾实际的写作能力,过多地进行想象虚构的练习,而忽视双基训练;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视想象的作用,禁止虚构,而影响智力的充分发展。写实和虚构,要按照一个恰当的 2.程序科学人的认识,首先是对现实的感知;人的想象,则是在现实事物的作用下,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没有现实材料的储备,想象就不能产生;反之,现实材料感知越多,想象才愈加鲜明。这就要求作文训练,先写实,继而虚构、想象。当然,训练程序的阶段,并不是一道截然分开、不可逾越的沟壑,在实践中往往根据需要,将写实和虚构交错进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用类文本文学真实想象与虚构阅读练习及答案

`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 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 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 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 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 … 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 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 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 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 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 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 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 — 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 连的纽带。 (选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 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 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 )

写实和虚构

写实和虚构 导学目标: 1.了解写实的方法、技巧及作用。 2.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体会在初中阶段写作能力中,写实才是“核心竞争力”。 3.学习从写实向虚构延伸,尝试写一些生活中未接触过的事物,编写一些情节虚构性的作品,学写小小说、剧本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一、自主学习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1.从小到大,你可能有过许多邻居、同桌,还有旅途中的同行者……你跟他之间是否产生过一些有趣的故事?你对他印象如何?请以《与你为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2.初中三年,你有过怎样多彩的经历?在成长的过程中,又有过哪些难忘的感受?回忆一下,以《多味初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3.你喜欢读小说吗?书中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性格各异的人物,是否也曾激起过你的创作愿望?自拟题目,创作一篇小小说。不少于500字。 二、新课导入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高尔基也说过:“应该写得朴素,愈朴素愈好,而且愈能打动人。”文章需要真实,用真实的材料和感情来打动人,而那些胡编乱造的,夸大歪曲事实的作品往往受到人们的鄙视和批判。说文章的真实又不完完全全地照搬现实,那是机械工,适当地加入虚构可以使你的作文更出彩,如锦上添花。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作文的写实和虚构。 三、写作要求 1.写作时可以记述你与这位“邻”的交往,写写这位“邻”给你的印象或者对你的影响。 2.围绕着“多味”,选取最有意义的事件来写,真实表现自己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感受。 3.可以写实,真实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地虚构。 4.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顺叙和插叙相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巧设悬念、首尾照应等。 四、技法点拨 写实,指据事直书,真实地描绘事物。作文,一般地说,要把写实作为训练的重点。在写实的训练中,要扎扎实实培养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 虚构,是文艺创作中为概括地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而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即作者用想象和综合的方法,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的艺术加工。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虚构,能把文章写得有感情、有文采。 既要把写实作为重点,又不排斥虚构想象的练习,那么,将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 1.比例恰当作文要以写实为主。无论大作文、小作文,也无论课内练笔或课外练笔,都要把写实作为重点。在确定以写实训练为主的前提下,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虚构想象的训练。在习作实践中防止两种倾向:一方面,不要不顾实际的写作能力,过多地进行想象虚构的练习,而忽视双基训练;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视想象的作用,禁止虚构,而影响智力的充分发展。写实和虚构,要按照一个恰当的比例结合起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介绍我自己》教学设计 设计者、执教者:从化市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欧阳翠宜 教材分析: 习作主题为“说说我自己”,向别人介绍自己,可以说说自己的性格、爱好,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总之,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说,要说真话。教学中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紧密结合。教材对如何介绍自己提出了要求,“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写,要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 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愿意把自己介绍给别人,使学生能主动动笔写作文。 2、能比较清楚地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主动写作文 3、乐于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主动写作文。 教学准备:课件,稿纸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点拨写法。 1、互动游戏:猜一猜。(课件出示)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展示自我,点拨写法。 (1)展示几位学生描写自己外貌的作品,猜作者。 (2)你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点拨描写外貌的方法)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1、围绕选材,拓展思维 (1)课件出示:有关爱好方面的动态图片。 (2)师生交流:你们平常最爱做什么?为什么?你平常都是怎样去做的? 2、欣赏片段,领悟写法。 (1)出示描写爱好的片段:这段话写了什么?小作者到底怎样爱唱歌?

(2)小结写法并板书:中心句+具体事例 3、我是小作家:用一段话写写自己的爱好。(出示好词句) 4、集体评析(投影仪出示几个学生写好的习作) 三、回顾题目,明确要求 四、指导成篇,总结写法。 1、温馨小提示 题目 第一部分:重点写外貌特点 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写爱好(性格、优缺点) 第三部分:结尾(总结赞美一下自己,或表达自己愿意交朋友的心情。) 2、儿歌作尾,总结写法。 自我介绍并不难, 姓名年龄女或男, 长相性格不要繁, 画龙点睛谈一谈, 兴趣爱好盘一盘, 择其一二可深谈, 一篇美文就写完。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完成这篇习作,写完后可以读给身边熟悉你的人听一听,再根据他们的建议好好修改自己的作文。 板书设计: 介绍我自己 外貌特点爱好特点(性格、优缺点) 中心句+ 具体事例

【王德威】现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复旦中文版序言)

《现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 中文版序 王德威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纷呈,但以内容的繁复和影响的深远而言,首推现实主义。顾名思义,现实主义——或其别称写实主义——以描摹人生,反映现实为目的。这一流派在清末「新小说」时已经是流行话题,五四以后更带动出文学热潮。到了三〇年代,现实主义沾染了政治色彩,成为批判当下,鉴照意识形态正确性的法门。现实主义历来名目繁多,如人道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乡土现实主义等,不一而足。即使到了二十世纪末,魔幻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依然是文学创作的焦点。 传统中国小说从来不乏写实模拟的意识和技巧,但是要到二十世纪之交,因为西方论述的引进,「写实」才形成一种流派,占取了话语权力。对彼时的知识分子和文人而言,「写实」相对于蒙昧不义,充满解放和启蒙意义,俨然奉了「写实」之名,真相得以显现,真情得以流露,真理得以昭彰。而当「写实」主义在左翼论述里被正名为「现实」主义之际,一种迫切的时间感和意识形态召唤更呼之欲出。 现实或现实主义因此不只意味单纯的观察生命百态、模拟世路人情而已。比起其他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更诉诸书写形式与情境的自觉,也同时提醒我们所谓现实,其实包括了文学典律的转换,文化场域的变迁,政治信念、道德信条、审美技巧的取舍,还有更重要的,认识论上对知识和权力,真实和虚构的持续思考辩难。 我以为一个世纪以来作家和读者对这些问题的辩证和试验,足以使现实主义小说成为我们探勘中国现代性的最佳途径。这里最大的吊诡正在于小说作为写实的载体。小说原为虚构,是不必当真的文字书写。但在现实主义的大纛下,小说赫然成为政教机构争取发言权力的所在,或个人与社会相互定义、命名的场域。由此产生的文本内外的互动和抵牾,信仰和禁忌,为一个世纪的文学史铺陈出一则又一则精心动魄的故事。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对现实主义小说全盛时期的三位作者——茅盾,老舍,沈从文——作出研究。这三位作者的背景极为不同,从事创作的动机也各有因由。茅盾是早期介绍西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进入中国的推手,而他同时厕身新文学编辑事业和左翼革命运动,堪称五四以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老舍出身北京下层旗人社会,因缘际会,赴英国任教期间接触狄更斯等人作品,大受启发,从而走上创作之路。沈从文来自湘西苗乡,早年辍学从军,却因新文学的感召来到北京,矢志进入文坛。 这三位作家在一九二〇年代末期崭露头角。茅盾在一九二七年共产党第一次革命失败后匿居上海,百无出路之际执笔创作,却为大革命前后的政治与激情作出最动人的见证。老舍凭借嬉笑怒骂的风格,写尽市井小民在新旧文化之间的笑声和

“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致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干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故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最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又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解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双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其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会着某种朴素且深的远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感,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手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要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制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变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加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附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习作

习作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传统节日名称和传统节日习俗资料的能力。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本单元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中华传统节日。那么,想一想你都参加过哪些传统节日的活动。今天我们就选择一个你记忆最深的、有意义的节日,有序地写出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将节日中发生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写下来。 二、明确范围,讨论理解 1.小组交流展示。 要求: (1)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以及为了解节日开展的活动。 (2)交流自己对于这个节日的了解。(节日的来历、过节的风俗等) (3)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是自己学到的与节日相关的手工制作、撰写的春联等艺术作品,也可以背诵与节日相关的诗词佳作等。) 2.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优秀的组员在班级里交流。(要求: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问。) 预设: 生1:我感兴趣的是重阳节。我了解了重阳节的风俗,去年我还跟家人一起去爬山登高了。 生2:我研究的是春节的风俗。我积累了与春节相关的诗,知道了古代过春节除了放爆竹,还要喝屠苏酒、换桃符。我还跟爷爷学写了春联呢! 3.评一评:哪一组的活动开展得好? 4.播放录像。(春节贴春联、元宵节耍龙灯的画面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节日的习俗。) 5.课件出示描写节日的好词佳句。(供学生参考) 6.说说自己记忆最深的一个节日,确定主题。 预设:

生1:我家过中秋节的时候,奶奶总是认真地准备一大桌好菜,然后进行祭月,接着就是赏月、吃月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和姐姐在赏月的时候对诗。 生2:我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学会了包粽子。 7.指名概括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师生评议。(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1)审要求: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来写,可以写自己家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 (2)审重点:本次习作要求将节日活动的或事件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完成习作。 二、例文引路 1.课件出示例文。 2.自由阅读。 3.交流评议,了解写法。 (1)交代清楚节日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物。(2)认真观察活动的场面和细节。 (3)边看边想,发挥想象。(4)写出观察对象的动作变化和心理变化。 三、完成习作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习作讲评。指名读有代表性的习作。师生根据本次习作内容要求,共同评议,找出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并誊抄。 [教学板书] 习作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反思]

《写作 写实和虚构》教案

写作写实和虚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写实的方法、技巧及作用。 2、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体会在初中阶段写作能力中,写实才是“核心竞争力”。 3、学习从写实向虚构延伸,尝试写一些生活中未接触过的事物,编写一些情节虚构性的作品,学写小小说、剧本等。 教学步骤 一、什么是写实,什么是虚构? 写实就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写,强调的是真人真事。 写实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象。前提是注意观察,要求是抓住事物的特征,突出真实的细节,营造真实的环境。 虚构就是在符合生活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再创造。 虚构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重在运用想象和联想。要求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不能胡编乱造。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例文评析 例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也是他的真情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于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愤愤不平,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和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轼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

九年级语文中考写实和虚构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xx 写实和虚构复 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说写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作文的基本要求。 2、养学生习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写自己真实感受的态度和习惯。 3、对学生进行说话和写作训练,在活动中渗透写作知识和写法指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以说导写,以说促写,说写结合。 一、问题导入,设置悬念(3 分钟) 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定要说实话:大家怕写作文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板书:作文:写什么?)大家怕写作文就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那你们的作文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说实话。(学生可能会答模仿、抄袭,改头换面,张冠李戴;要么冥思苦想、胡编乱造、杜撰故事等)大家想把作文写好吗?大家想把作文写好,却又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们说了实话,老师也对你们说实话:其实不仅你们认为作文难写,老师也认为作文难教,作文课难上,老师没有金手指, 不会点金术,不能点石成金,那怎么办呢?既然这么难,那我们就先把它放在那儿不管它,我们来点其他的。 二、预备活动,说三句话(5 分钟) 1、你们怕说话吗?不怕,那我们来说话好了。说什么呢?这样:(多媒体展示) ①形式:说三句话。

②内容:不作限制,可以发布消息,可以说出自己的心愿,可以谈自己的苦恼,可以提建议,可以评说某人事等等。 ③要求:语言清楚、连贯、,简明、真实,一定要出自内心。 2、学生作活动准备 3、学生活动:自荐、互荐、抽点相结合,学生上台说,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注意发言同学语言、表情、动作。 4、大家讨论简评:从发言者的内容、语言、神态等方面综合评论,谁说得最好,最有价值?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5、抽两个同学xx 评。 6、师作小结:说话是现代人进行人际交往的必备能力,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但要说好却不容易。 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得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说话能力的训练,锻炼自己的说 话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刚才的几位同学,发言……(如发言大胆, 感情真挚,表现都很不错等评价一应根据课堂实际作恰当点评)。 三、过度活动,说一段话 看来,大家说得不错,接下来,我们进入更高一级的说话训练。(10 分钟) (1)布置活动,说一段话 1、在刚才的这项活动中,每个人都参与了,而且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活动中,不管是发言的,还是在下边听的,都有感受、体验,请大家把自己的感受、体验组织成一段通顺的话语说出来,要求真诚。(形式:说一段话内容:对于刚才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自信、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真实、诚恳)(温馨提示:不同的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当老师布置了说话的任务后,你想上来说话吗?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当叫到或没有叫到你说话时,你是怎么想的?有什么表现?当其他同学上来说话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有人说,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有客观性、连续性;但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堆“素材”,经过历史哲学家们主观化的阐释后成为了诗意化的历史,是偶然的、零散的,而所谓的“真实”也是虚构的“真实”。历史究竟是怎样的?是简单地、机械地客观重现和还原还是想象的主观阐释和编织呢? 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实地反映着自然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而自从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文学”和“历史”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唯物史观创始人马克思曾经说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黑格尔则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传统历史观把历史看做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故旧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就把文学文本看作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是对业已发生的事实的连续而线性地描述。于是旧历史主义把正史、大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的事迹等作为分析对象,历史的记录者以趋近客观事实为标准。由此,传统上认为历史是“记时”,而文学是“叙述”,历史的真实性远远大于文学的虚构性。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也被看作是简单地、机械地反映被反映关系。这种传统的观念在《新科学》出版后开始受到置疑和挑战。 真正对“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分析透彻的是一批新历史主义者。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以及他的学术伙伴们。历史学家并不是由始至终地记录了“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用虚构的比喻语言编码“真实”,所以说,一定程度上文学大于历史,文学早已注入了历史的生命之中。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另一个推动者路易斯·蒙特洛斯,作为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最佳实践者,就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个互相交错、依存的概念。所谓“文本的历史性”即文学总是表现出社会与物质的某种矛盾现象,虽是源于个人体验,却总是彰显着特殊的历史性。而与之对应的“历史的文本性”则指历史主体的阐释性,历史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需要阐释的空白点,人们只是审美的、道德的选择自己认同的被阐释过的“历史”,虚构性大于真实性。 新历史主义者不再把历史看成是由客观规律锁控制的过程,看成是文学的“背景”或“反映对象”,而是把历史和文学两者同时看成是“文本性”的,由特定文本构成。他们打破了历史的“真实”假象,提出历史和文学同属一个符号系统,作为文本存在的历史,带有一般文本的特征,想象和虚构因此而成为历史文本无法摆脱的特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的写实与虚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的写实与虚构 在作文教学中,有一种允许学生虚构,记人叙事不必拘泥于真人真事的做法。对此,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众说不一。 应该说,旨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任何尝试,都是有益的,都有助于研究探讨学生作文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但也毋需讳言,并不是任何一种做法,都尽善尽美。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进行研究,这对逐步认识学生作文的“必然王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有意义的。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就学生作文能否虚构,谈几点浅见。 (一) 学生作文,一般地说,要把写实作为训练的重点。在写实的训练中,扎扎实实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而不能如作家一样着力与虚构。 虚构,是文学创作中,为概括地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所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即作家用想象和综合的手法,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的艺术加工。作家进行这种创作上的艺术虚构,既要有忠实于生活的深刻认识,又要有高于生活的正确概括,没有敏锐的思想,练达的阅历,广博的知识,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是难以完成这种创造性的劳动的。 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阅历、文化知识、语言技巧都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按照作家艺术加工的路数,要求学生进行虚构,显然超越了他们的能力。能力不及,学生不宜强调虚构。而更重要的是,学生作文训练的目的不需要把虚构作为重点。根据当前的教学实际,学生作文应该做到:能够写人、叙事,所见所闻所感,能用准确的语言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并做到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如实反映,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不按照学生作文训练的特点确定训练的步骤和方法是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 (二) 那么,是否可以把虚构视为学生作文的禁区呢?这种绝对化的认识也是片面的。 启发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虚构,把文章写得有感情有文采,不仅允许,而且必要。经验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想象进行虚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能够活跃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重要意义。想象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在想象的过程中,必须细致观察、潜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这一系列的活动,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记叙真人真事的作文,也不必要求绝对的“真”,百分之百的“实”。可以允许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炼和概括。只要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带有虚构成分的练习可以使作文主题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这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 (三) 既要把写实作为重点,又不排斥虚构想象的练习,那么,将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写实与虚构的练习要有恰当的比例。学生作文要以写实为主。无论大作文,小作文,也无论课内练笔和课外练笔,都要把写实作为重点。在确定以写实训练为主的前提下,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虚构想象训练。在教学实践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方面,不要无视学生作文教学的目的,不顾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过多的进行想象虚构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视想象的作用,禁止虚构,而影响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写实和虚构,要按照一个恰当的比例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