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竞赛辅导讲义第七讲--解三角形【讲义】

高中数学竞赛辅导讲义第七讲--解三角形【讲义】
高中数学竞赛辅导讲义第七讲--解三角形【讲义】

第七章 解三角形

一、基础知识

在本章中约定用A ,B ,C 分别表示△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分别表示它们所对的各边长,2

c

b a p ++=

为半周长。 1.正弦定理:

C

c

B b A a sin sin sin =

==2R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推论1:△ABC 的面积为S △ABC =.sin 2

1sin 2

1sin 2

1B ca A bc C ab == 推论2:在△ABC 中,有bcosC+ccosB=a.

推论3:在△ABC 中,A+B=θ,解a 满足

)

sin(sin a b

a a -=θ,则a=A. 正弦定理可以在外接圆中由定义证明得到,这里不再给出,下证推论。先证推论1,由正弦函数定义,BC 边上的高为bsinC ,所以S △ABC =C a

b sin 2

1

;再证推论2,因为B+C=π-A ,所以sin(B+C)=sinA ,即sinBcosC+cosBsinC=sinA ,两边同乘以2R 得bcosC+ccosB=a ;再证推论3,由正弦定理B

b

A a sin sin =

,所以)sin()sin(sin sin A a A a --=θθ,即sinasin(

θ

-A)=sin(

θ

-a)sinA ,等价于

21-

[cos(θ-A+a)-cos(θ-A-a)]= 2

1

-[cos(θ-a+A)-cos(θ-a-A)],等价于cos(θ-A+a)=cos(θ-a+A),因为0<θ-A+a ,θ-a+A<π. 所以只有

θ-A+a=θ-a+A ,所以a=A ,得证。

2.余弦定理:a 2

=b 2

+c 2

-2bccosA bc

a c

b A 2cos 2

22-+=?,下面用余

弦定理证明几个常用的结论。

(1)斯特瓦特定理:在△ABC 中,D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BD=p ,

DC=q ,则AD 2

=

.22pq q

p q

c p b -++ (1) 【证明】 因为c 2=AB 2=AD 2+BD 2-2AD ·BDcos ADB ∠, 所以c 2=AD 2+p 2-2AD ·pcos .ADB ∠ ① 同理b 2=AD 2+q 2-2AD ·qcos ADC ∠, ② 因为∠ADB+∠ADC=π, 所以cos ∠ADB+cos ∠ADC=0, 所以q ×①+p ×②得

qc 2

+pb 2

=(p+q)AD 2

+pq(p+q),即AD 2

=

.22pq q

p q

c p b -++ 注:在(1)式中,若p=q ,则为中线长公式.2

222

22a c b AD -+=

(2)海伦公式:因为4

12

=?

ABC

S b 2c 2sin 2A=4

1b 2c 2 (1-cos 2A)= 4

1

b 2

c 2 16

14)(12

22222=??????-+-c b a c b [(b+c)2-a 2][a 2-(b-c) 2]=p(p-a)(p-b)(p-c).

这里.2

c

b a p ++=

所以S △ABC =).)()((c p b p a p p --- 二、方法与例题

1.面积法。

例1 (共线关系的张角公式)如图所示,从O 点发出的三条射线满足βα=∠=∠QOR POQ ,,另外OP ,OQ ,OR 的长分别为u, w, v ,这里α,β,α+β∈(0, π),则P ,Q ,R 的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

sin(sin sin w

v u βααβ+=+ 【证明】P ,Q ,R 共线ORQ OPQ OPR ΔPQR S S S S ???+=?=?0

sin 21uv ?

(α+β)=21uwsin α+21

vwsin β v

u w α

ββαsin sin )sin(+

=+?

,得证。 2.正弦定理的应用。 例

2 如图所示,△ABC

内有一点

P ,使得

∠BPC-∠BAC=∠CPA-∠CBA=∠APB-∠ACB 。

求证:AP ·BC=BP ·CA=CP ·AB 。

【证明】 过点P 作PD ⊥BC ,PE ⊥AC ,PF ⊥AB ,垂足分别为D ,E ,

F ,则P ,D ,C ,E ;P ,E ,A ,F ;P ,D ,B ,F 三组四点共圆,所以

∠EDF=∠PDE+∠PDF=∠PCA+∠PBA=∠BPC-∠BAC 。由题设及∠BPC+∠CPA+∠APB=3600

可得∠BAC+∠CBA+∠ACB=1800

所以∠BPC-∠BAC=∠CPA-∠CBA=∠APB-∠ACB=600。 所以∠EDF=600,同理∠DEF=600,所以△DEF 是正三角形。 所

DE=EF=DF

CDsin ∠ACB=APsin ∠BAC=BPsin ∠ABC ,两边同时乘以△ABC 的外接圆直径2R ,得CP ·BA=AP ·BC=BP ·AC ,得证:

例3 如图所示,△ABC 的各边分别与两圆⊙O 1,⊙O 2相切,直线GF 与DE 交于P ,求证:PA ⊥BC 。

【证明】 延长PA 交GD 于M ,

因为O 1G ⊥BC ,O 2D ⊥BC ,所以只需证

.21AE

AF

AO A O MD GM == 由正弦定理

β

παπsin )2sin(,sin )1sin(AE

PA AF AP =∠-=∠-,

所以

.sin sin 2sin 1sin α

β

?∠∠=AF AE 另一方面,

2

sin sin ,1sin sin ∠=∠=PM

MD PM GM βα,

所以

β

α

sin sin 1sin 2sin ?∠∠=MD GM , 所以

AE

AF

MD GM =

,所以PA 1G ⊥例 4 在△ABC 中,求证:a 2(b+c-a)+b 2(c+a-b)+c 2(a+b-c) ≤3abc.

【证明】 令a=y+z, b=z+x, c=x+y ,则 abc=(x+y)(y+z)(z+x)

zx yz xy ??≥8=8xyz=(b+c-a)(a+c-b)(a+b-c)

=a 2(b+c-a)+b 2(c+a-b)+c 2(a+b-c)-2abc. 所以a 2(b+c-a)+b 2(c+a-b)+c 2(a+b-c) ≤3abc. 4.三角换元。

例5 设a, b, c ∈R +,且abc+a+c=b ,试求1

3

1212222++

+-+=c b a P 的最大值。

【解】 由题设=b ac

c

a -+1,令a=tan α, c=tan γ, b=tan β, 则

tan β=tan(α+γ),

P=2sin γsin(2α+γ)+3cos 2

γ≤310310

31sin 32

??? ?

?--γ,

当且仅当α+β=2π

,sin γ=31,即a=

42,2,22==c b 时,P max =.3

10 例6 在△ABC 中,若a+b+c=1,求证: a 2+b 2+c 2+4abc<.2

1

【证明】 设a=sin 2αcos 2β, b=cos 2αcos 2β, c=sin 2β,

β??

?

?

?∈2,0π.

因为a, b, c 为三边长,所以c<2

1

, c>|a-b|,

从而??

? ?

?∈4,0πβ,所以sin 2β>|cos 2α·cos 2

β|.

因为1=(a+b+c)2=a 2+b 2+c 2+2(ab+bc+ca), 所以a 2+b 2+c 2+4abc=1-2(ab+bc+ca-2abc). 又ab+bc+ca-2abc=c(a+b)+ab(1-2c) =sin 2βcos 2β+sin 2αcos 2α·cos 4β·cos2β =4

1[1-cos 22β+(1-cos 22α)cos 4βcos2β] =4

1+41cos2β(cos 4β-cos 22αcos 4β-cos2β) >4

1+4

1cos2β(cos 4β-sin 4β-cos 2β)=4

1. 所以a 2+b 2+c 2+4abc<.2

1

解三角形讲义

一、正弦定理 1、在ABC ?中: 2R sinC c sinB b sinA a ===(R 为△ABC 的外接圆半径) 。它的变式有:①a=2RsinA ,b=2RsinB ,c=2RsinC ;②; ,R c C R B R a A 2sin 2b sin 2sin ===③a :b :c=sinA :sinB :sinC 。 推论1:△ABC 的面积为:S △ABC =21absinC=21bcsinA=2 1 casinB (证明:由正弦函数定义,BC 边上的高为bsinC ,所以S △ABC = C ab sin 2 1 ) 。 推论2:在△ABC 中,有bcosC+ccosB=a 。(证明:因为B+C=π-A ,所以sin(B+C)=sinA ,即sinBcosC+cosBsinC=sinA ,两边同乘以2R 得bcosC+ccosB=a);还有两个式子为:acosC+ccosA=b ,bcosA+acosB=c 。 2、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例1 △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2,?=45B ,分别求出下 式中角A 的值。①b= 2 1 ;②b=1;③b=332;④b=2;⑤b=2。【答①无解;②A=?90;③A=??12060或; ④A=?45;⑤A=?30。】 例2 在△ABC 中,已知AB=1,?=50C ,当B= 时,BC 的长取最大值。【答:?40】 3、推导并记住:42675cos 15sin -= = ,4 2 615cos 75sin +== 。 例3 在锐角△ABC 中,若C=2B ,则 b c 的范围是( ) A 、(0,2) B 、)2,2( C 、)3,2( D 、)3,1( 【答:C 】 例4 在△ABC 中,c=3,C=?60,求a+b 的最大值。 【答:23】 例5 在等腰△ABC 中,已知 2 1 sinB sinA =,BC=3,则△ABC 的周长为 。 【答:15】 4、角平分线定理:在△ABC 中,AD 平分∠BAC ,则AC AB DC BD = 。 例6 已知△ABC 的三条边分别是3、4、6,则它较大的锐角的平分线分三角形所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为( ) A 、1:1 B 、1:2 C 、1:4 D 、3:4 【答:B 】 练习1 △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x a =,2=b ,?=45B ,且此三角形有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为 ( ) A 、)22,2( B 、22 C 、),2(+∞ D 、]22,2( 【答:A 】

高一数学竞赛培训讲义: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

第三节 最大公约数 定义1 整数a 1, a 2, , a k 的公共约数称为a 1, a 2, , a k 的公约数.不全为零的整数a 1, a 2, , a k 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a 1, a 2, , a k 的最大公约数(或最大公因数),记为(a 1, a 2, , a k ). 由于每个非零整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最大公约数是存在的,并且是正整数. 如果(a 1, a 2, , a k ) = 1,则称a 1, a 2, , a k 是互素的(或互质的);如果 (a i , a j ) = 1,1 ≤ i , j ≤ k ,i ≠ j , 则称a 1, a 2, , a k 是两两互素的(或两两互质的). 显然,a 1, a 2, , a k 两两互素可以推出(a 1, a 2, , a k ) = 1,反之则不然,例如(2, 6, 15) = 1,但(2, 6) = 2. 定理1 下面的等式成立: (ⅰ) (a 1, a 2, , a k ) = (|a 1|, |a 2|, , |a k |); (ⅱ) (a , 1) = 1,(a , 0) = |a |,(a , a ) = |a |; (ⅲ) (a , b ) = (b , a ); (ⅳ) 若p 是素数,a 是整数,则(p , a ) = 1或p ∣a ; (ⅴ) 若a = bq + r ,则(a , b ) = (b , r ). 由定理1可知,在讨论(a 1, a 2, , a n )时,不妨假设a 1, a 2, , a n 是正整数,以后我们就维持这一假设. 定理2 设a 1, a 2, , a k ∈Z ,记 A = { y ;y =∑=k i i i x a 1,x i ∈Z ,1 ≤ i ≤ k }. 如果y 0是集合A 中最小的正数,则y 0 = (a 1, a 2, , a k ).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_复数

1 复数 一、基础知识 1.复数的定义:设i 为方程x 2=-1的根,i 称为虚数单位,由i 与实数进行加、减、乘、除 等运算。便产生形如a+bi (a,b ∈R )的数,称为复数。所有复数构成的集合称复数集。通常用C 来表示。 2.复数的几种形式。对任意复数z=a+bi (a,b ∈R ),a 称实部记作Re(z),b 称虚部记作Im(z). z=ai 称为代数形式,它由实部、虚部两部分构成;若将(a,b)作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那么z 与坐标平面唯一一个点相对应,从而可以建立复数集与坐标平面内所有的点构成的集合之间的一一映射。因此复数可以用点来表示,表示复数的平面称为复平面,x 轴称为实轴,y 轴去掉原点称为虚轴,点称为复数的几何形式;如果将(a,b)作为向量的坐标,复数z 又对应唯一一个向量。因此坐标平面内的向量也是复数的一种表示形式,称为向量形式;另外设z 对应复平面内的点Z ,见图15-1,连接OZ ,设∠xOZ=θ,|OZ|=r ,则a=rcos θ,b=rsin θ,所以z=r(cos θ+isin θ),这种形式叫做三角形式。若z=r(cos θ+isin θ),则θ称为z 的辐角。若0≤θ<2π,则θ称为z 的辐角主值,记作θ=Arg(z). r 称为z 的模,也记作|z|,由勾股定理知|z|=2 2b a +.如果用e i θ表示cos θ+isin θ,则z=re i θ,称为复数的指数形式。 3.共轭与模,若z=a+bi ,(a,b ∈R ),则=z a-bi 称为z 的共轭复数。模与共轭的性质有: (1)2121z z z z ±=±;(2)2121z z z z ?=?;(3)2||z z z =?;(4)2121z z z z =???? ??;(5)||||||2121z z z z ?=?;(6)|||||| 2121z z z z =;(7)||z 1|-|z 2||≤|z 1±z 2|≤|z 1|+|z 2|;(8)|z 1+z 2|2+|z 1-z 2|2=2|z 1|2+2|z 2|2;(9)若|z|=1,则z z 1=。 4.复数的运算法则:(1)按代数形式运算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与实数范围内一致,运算结果可以通过乘以共轭复数将分母分为实数;(2)按向量形式,加、减法满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3)按三角形式,若z 1=r 1(cos θ1+isin θ1), z 2=r 2(cos θ2+isin θ2),则z 1??z 2=r 1r 2[cos(θ1+θ2)+isin(θ1+θ2)];若2 1212,0r r z z z =≠[cos(θ1-θ2)+isin(θ1-θ2)],用指数形式记为z 1z 2=r 1r 2e i(θ1+θ2),.)(2 12121θθ-=i e r r z z 5.棣莫弗定理:[r(cos θ+isin θ)]n =r n (cosn θ+isinn θ). 6.开方:若=n w r(cos θ+isin θ),则)2s i n 2(c o s n k i n k r w n πθπθ+++=,k=0,1,2,…,n-1。 7.单位根:若w n =1,则称w 为1的一个n 次单位根,简称单位根,记Z 1=n i n ππ2sin 2cos +,则全部单位根可表示为1,1Z ,1121,,-n Z Z .单位根的基本性质有(这里记k k Z Z 1=,

高中数学竞赛_解三角形【讲义】

第七章 解三角形 一、基础知识 在本章中约定用A ,B ,C 分别表示△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分别表示它们所对的各边长, 2 c b a p ++= 为半周长。 1.正弦定理:C c B b A a sin sin sin ===2R (R 为△AB C 外接圆半径)。 推论1:△ABC 的面积为S △ABC =.sin 2 1 sin 21sin 21B ca A bc C ab == 推论2:在△ABC 中,有bcosC+ccosB=a. 推论3:在△ABC 中,A+B=θ,解a 满足 ) sin(sin a b a a -= θ,则a=A. 正弦定理可以在外接圆中由定义证明得到,这里不再给出,下证推论。先证推论1,由正弦函数定义, BC 边上的高为bsinC ,所以S △ABC =C ab sin 2 1 ;再证推论2,因为B+C=π-A ,所以sin(B+C)=sinA ,即sinBcosC+cosBsinC=sinA ,两边同乘以2R 得bcosC+ccosB=a ;再证推论3,由正弦定理B b A a sin sin =, 所以) sin() sin(sin sin A a A a --= θθ,即sinasin(θ-A)=sin(θ-a)sinA ,等价于21-[cos(θ-A+a)-cos(θ-A-a)]= 2 1 -[cos(θ-a+A)-cos(θ-a-A)],等价于cos(θ-A+a)=cos(θ-a+A),因为0<θ-A+a ,θ-a+A<π. 所以只有θ-A+a=θ-a+A ,所以a=A ,得证。 2.余弦定理:a 2=b 2+c 2 -2bccosA bc a c b A 2cos 2 22-+=?,下面用余弦定理证明几个常用的结论。 (1)斯特瓦特定理:在△ABC 中,D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BD=p ,DC=q ,则AD 2=.22pq q p q c p b -++ (1) 【证明】 因为c 2=AB 2=AD 2+BD 2-2AD ·BDcos ADB ∠, 所以c 2=AD 2+p 2-2AD ·pcos .ADB ∠ ① 同理b 2=AD 2+q 2-2AD ·qcos ADC ∠, ② 因为∠ADB+∠ADC=π, 所以cos ∠ADB+cos ∠ADC=0, 所以q ×①+p ×②得 qc 2 +pb 2 =(p+q)AD 2 +pq(p+q),即AD 2 =.22pq q p q c p b -++ 注:在(1)式中,若p=q ,则为中线长公式.2 222 22a c b AD -+= (2)海伦公式:因为412 =? ABC S b 2c 2 sin 2 A=4 1b 2c 2 (1-cos 2 A)= 4 1 b 2 c 2 16 14)(12 22222=??????-+-c b a c b [(b+c)2-a 2 ][a 2 -(b-c) 2 ]=p(p-a)(p-b)(p-c). 这里 .2 c b a p ++= 所以S △ABC =).)()((c p b p a p p --- 二、方法与例题

最全面的解三角形讲义

解三角形 【高考会这样考】 1.考查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2.考查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3.考查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任意三角形的方法. 4.考查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角度、方向、距离及测量问题. 基础梳理 1.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 =2R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由正弦定理可以变 形为: (1)a ∶b ∶c =sin A ∶sin B ∶sin C ; (2)a =2R sin_A ,b =2R sin_B ,c =2R sin_C ; (3)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 2R 等形式,以解决不同的三角形问题. 2.余弦定理:a 2 =b 2 +c 2 -2bc cos_A ,b 2 =a 2 +c 2 -2ac cos_B ,c 2 =a 2 +b 2 -2ab cos_C .余弦定 理可以变形为: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 2ab . 3.面积公式:S △ABC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abc 4R =1 2(a +b +c )·r (R 是三角形外接 圆半径,r 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并可由此计算R ,r . 4.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注意解的情况.如已知a ,b ,A ,则 A 为锐角 A 为钝角或直角 图形 关系 式 a <b sin A a =b sin A b sin A <a <b a ≥b a >b a ≤b 解的 个数 无解 一解 两解 一解 一解 无解 5.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 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高中数学竞赛_数列【讲义】

第五章 数列 一、基础知识 定义1 数列,按顺序给出的一列数,例如1,2,3,…,n ,…. 数列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两种,数列{a n }的一般形式通常记作a 1, a 2, a 3,…,a n 或a 1, a 2, a 3,…,a n …。其中a 1叫做数列的首项,a n 是关于n 的具体表达式,称为数列的通项。 定理1 若S n 表示{a n }的前n 项和,则S 1=a 1, 当n >1时,a n =S n -S n -1. 定义2 等差数列,如果对任意的正整数n ,都有a n +1-a n =d (常数),则{a n }称为等差数列,d 叫做公差。若三个数a , b , c 成等差数列,即2b =a +c ,则称b 为a 和c 的等差中项,若公差为d, 则a =b -d, c =b +d. 定理2 等差数列的性质:1)通项公式a n =a 1+(n -1)d ;2)前n 项和公式: S n =d n n na a a n n 2 )1(2)(11-+=+;3)a n -a m =(n -m)d ,其中n , m 为正整数;4)若n +m=p +q ,则a n +a m =a p +a q ;5)对任意正整数p , q ,恒有a p -a q =(p -q )(a 2-a 1);6)若A ,B 至少有一个不为零,则{a n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S n =An 2+Bn . 定义3 等比数列,若对任意的正整数n ,都有 q a a n n =+1,则{a n }称为等比数列,q 叫做公比。 定理3 等比数列的性质:1)a n =a 1q n -1 ;2)前n 项和S n ,当q ≠1时,S n =q q a n --1)1(1;当q =1时,S n =na 1;3)如果a , b , c 成等比数列,即b 2=ac (b ≠0),则b 叫做a , c 的等比中项;4)若m+n =p +q ,则a m a n =a p a q 。 定义4 极限,给定数列{a n }和实数A ,若对任意的ε>0,存在M ,对任意的n >M(n ∈N ),都有|a n -A |<ε,则称A 为n →+∞时数列{a n }的极限,记作.lim A a n n =∞ → 定义5 无穷递缩等比数列,若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q 满足|q |<1,则称之为无穷递增等比数列,其前n 项和S n 的极限(即其所有项的和)为q a -11(由极限的定义可得)。 定理3 第一数学归纳法:给定命题p (n ),若:(1)p (n 0)成立;(2)当p (n )时n =k 成立时能推出p (n )对n =k +1成立,则由(1),(2)可得命题p (n )对一切自然数n ≥n 0成立。 竞赛常用定理 定理4 第二数学归纳法:给定命题p (n ),若:(1)p (n 0)成立;(2)当p (n )对一切n ≤k 的自然数n 都成立时(k ≥n 0)可推出p (k +1)成立,则由(1),(2)可得命题p (n )对一切自然数n ≥n 0成立。 定理5 对于齐次二阶线性递归数列x n =ax n -1+bx n -2,设它的特征方程x 2=ax +b 的两个根为α,β:(1)若α≠β,则x n =c 1a n -1+c 2βn -1,其中c 1, c 2由初始条件x 1, x 2的值确定;(2)若α=β,则x n =(c 1n +c 2) αn -1,其中c 1, c 2的值由x 1, x 2的值确定。 二、方法与例题 1.不完全归纳法。 这种方法是从特殊情况出发去总结更一般的规律,当然结论未必都是正确的,但却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普遍方式。通常解题方式为:特殊→猜想→数学归纳法证明。 例1 试给出以下几个数列的通项(不要求证明);1)0,3,8,15,24,35,…;2)1,5,19,65,…;3)-1,0,3,8,15,…。 【解】1)a n =n 2-1;2)a n =3n -2n ;3)a n =n 2-2n . 例2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 21,a 1+a 2+…+a n =n 2a n , n ≥1,求通项a n . 【解】 因为a 1= 2 1,又a 1+a 2=22·a 2,

解三角形完整讲义

正余弦定理知识要点: 1、正弦定理:或变形: 2、余弦定理:或 3、解斜三角形的常规思维方法是: (1 )已知两角和一边(如A、B C),由A+B+C = n求C,由正弦定理求a、b; (2)已知两边和夹角(如a、b、c),应用余弦定理求c边;再应用正弦定理先求较短边所对的角,然后利用A+B+C = n求另一角; (3)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a、b、A),应用正弦定理求B,由A+B+C = n求C, 再由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c边,要注意解可能有多种情况; (4)已知三边a、b、c,应余弦定理求A、B,再由A+B+C = n求角C。 4、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 5、解三角形问题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或无解的情况,这时应结合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定理及几何作图来帮助理解”。 6、已知三角形两边a,b,这两边夹角C,则S = 1/2 * absinC 7、三角学中的射影定理:在△ ABC中,,… &两内角与其正弦值:在△ ABC中,,… 【例题】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有(B ) A. cosA>sinB 且cosB>sinA B. cosAsinB 且cosBsinA 9、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特别地, 正弦定理 专题:公式的直接应用 1、已知中,,,,那么角等于() A. B. C. D. 2、在厶AB(中, a=, b =, B= 45°贝U A 等于(C ) A. 30 ° B. 60 ° C. 60 或120 ° D 30 或150 3、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若,则等于() A. B. 2 C. D. 4、已知△ AB(中,,,则a等于(B ) A. B. C. D. 5、在△ AB(中, = 10 , B=60° ,C=4则等于(B ) A. B. C. D. 6、已知的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若,,则等于.() 7、△ AB(中,,,,则最短边的边长等于(A ) A . B. C . D . & △ AB(中,,的平分线把三角形面积分成两部分,则( C ) A . B . C . D . 9、在△ AB(中,证明:。 证明: 由正弦定理得: 专题:两边之和 1、在厶AB(中, A= 60 ° B= 45 则a = (,)

高中数学竞赛标准教材讲义函数教案

第三章 函数 一、基础知识 定义1 映射,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依对应法则f ,若对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 ,在B 中都有唯一一个元素与之对应,则称f : A →B 为一个映射. 定义2 单射,若f : A →B 是一个映射且对任意x , y ∈A , x ≠y , 都有f (x )≠f (y )则称之为单射. 定义3 满射,若f : A →B 是映射且对任意y ∈B ,都有一个x ∈A 使得f (x )=y ,则称f : A →B 是A 到B 上的满射. 定义4 一一映射,若f : A →B 既是单射又是满射,则叫做一一映射,只有一一映射存在逆 映射,即从B 到A 由相反的对应法则f -1构成的映射,记作f -1 : A →B . 定义5 函数,映射f : A →B 中,若A ,B 都是非空数集,则这个映射为函数.A 称为它的定义域,若x ∈A , y ∈B ,且f (x )=y (即x 对应B 中的y 则y 叫做x 的象,x 叫y 的原象.集合{f (x )|x ∈A }叫函数的值域.通常函数由解析式给出,此时函数定义域就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如函数y =3x -1的定义域为{x |x ≥0,x ∈R}. 定义6 反函数,若函数f : A →B (通常记作y =f (x ))是一一映射,则它的逆映射f -1 : A →B 叫原函数的反函数,通常写作y =f -1(x ). 这里求反函数的过程是:在解析式y =f (x )中反解x 得x =f -1(y ),然后将x , y 互换得y =f -1(x ),最后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例如:函数y = x -11的反函数是y =1-x 1 (x ≠0). 定理1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 定理2 在定义域上为增(减)函数的函数,其反函数必为增(减)函数. 定义7 函数的性质. (1)单调性:设函数f (x )在区间I 上满足对任意的x 1, x 2∈I 并且x 1< x 2,总有 f (x 1)f (x 2)),则称f (x )在区间I 上是增(减)函数,区间I 称为单调增(减)区间. (2)奇偶性: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D ,且D 是关于原点对称的数集,若对于任意的x ∈D ,都有f (-x )=-f (x ),则称f (x )是奇函数;若对任意的x ∈D ,都有f (-x )=f (x ),则称f (x )是偶函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3)周期性:对于函数f (x ),如果存在一个不为零的常数T ,使得当x 取定义域内每一个数时,f (x +T )=f (x )总成立,则称f (x )为周期函数,T 称为这个函数的周期,如果周期中存在最小的正数T 0,则这个正数叫做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 定义8 如果实数a a }记作开区间(a , +∞集合{x |x ≤a }记作半开半闭区间(-∞,a ]. 定义9 函数的图象,点集{(x ,y )|y =f (x ), x ∈D}称为函数y =f (x )的图象,其中D 为f (x )的定义域.通过画图不难得出函数y =f (x )的图象与其他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a ,b >0);(1)向右平移a 个单位得到y =f (x -a )的图象;(2)向左平移a 个单位得到y =f (x +a )的图象;(3)向下平移b 个单位得到y =f (x )-b 的图象;(4)与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 称;(5)与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6)与函数y =f -1 (x )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7)与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x 轴对称. 定理3 复合函数y =f [g (x )]的单调性,记住四个字:“同增异减”.例如y = x -21 , u=2-x 在(-∞,2)上是减函数,y = u 1在(0,+∞)上是减函数,所以y =x -21在(-∞,2)上是增函数. 注: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为同增异减.这里不做严格论证,求导之后是显然的. 二、方法与例题

高中数学竞赛标准讲义---排列组合与概率

高中数学竞赛标准讲义----排列组合与概率 一、基础知识 1.加法原理:做一件事有n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m 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 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m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一共有N=m 1+m 2+…+m n 种不同的方法。 2.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n 个步骤,第1步有m 1种不同的方法,第2步有m 2种不同的方法,……,第n 步有m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 1×m 2×…×m n 种不同的方法。 3.排列与排列数: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 ≤n)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m ≤n)元素的所有排列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排列数,用m n A 表示,m n A =n(n-1)…(n-m+1)= )! (! m n n -,其中m,n ∈N,m ≤n, 注:一般地0n A =1,0!=1,n n A =n!。 4.N 个不同元素的圆周排列数为n A n n =(n-1)!。 5.组合与组合数:一般地,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 ≤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即从n 个不同元素中不计顺序地取出m 个构成原集合的一个子集。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 ≤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组合数,用m n C 表示: .)! (!! !)1()1(m n m n m m n n n C m n -=+--= 6.组合数的基本性质:(1)m n n m n C C -=;(2)11--+=n n m n m n C C C ;(3)k n k n C C k n =--11;(4)n n k k n n n n n C C C C 20 10==+++∑= ;(5)111++++-=+++k m k k m k k k k k C C C C ;(6)k n m n m k k n C C C --=。 7.定理1:不定方程x 1+x 2+…+x n =r 的正整数解的个数为11--n r C 。 [证明]将r 个相同的小球装入n 个不同的盒子的装法构成的集合为A ,不定方程x 1+x 2+…+x n =r 的正整数解构成的集合为B ,A 的每个装法对应B 的唯一一个解,因而构成映射,不同的装法对应的解也不同,因此为单射。反之B 中每一个解(x 1,x 2,…,x n ),将x i 作为第i 个盒子中球的个数,i=1,2,…,n ,便得到A 的一个装法,因此为满射,所以是一一映射,将r 个小球从左到右排成一列,每种装法相当于从r-1个空格中选n-1个,将球分n 份,共有11--n r C 种。故定理得证。 推论1 不定方程x 1+x 2+…+x n =r 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为.1r r n C -+

必修5 解三角形复习讲义

解三角形复习 【知识梳理】 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2sin sin sin a b c R C ===A B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A +B +A B . 3.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唯一解)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解或两解) 4、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 C S bc ab C ac ?AB = A == B . 5.余弦定理: 形式一:A cos bc 2c b a 222?-+=,B cos ac 2c a b 222?-+=,C cos ab 2b a c 222?-+= 形式二:bc 2a c b A cos 222-+=,ac 2b c a B cos 222-+=,ab 2c b a C cos 222-+=,(角到边的转换) 6.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唯一解)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唯一解)

高中数学竞赛标准教材1人教版 集合与简易逻辑【讲义】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基础知识 定义1 一般地,一组确定的、互异的、无序的对象的全体构成集合,简称集,用大写字母来表示;集合中的各个对象称为元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元素x 在集合A 中,称x 属于A ,记为A x ∈,否则称x 不属于A ,记作A x ?.例如,通常用N ,Z ,Q ,B ,Q +分别表示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正有理数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用?来表示.集合分有限集和无限集两种.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并用逗号隔开表示集合的方法,如{1,2,3};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属性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例如{有理数},}0{>x x 分别表示有理数集和正实数集. 定义2 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A 叫做B 的子集,记为B A ?,例如Z N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如果A 是B 的子集,B 也是A 的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如果A 是B 的子集,而且B 中存在元素不属于A ,则A 叫B 的真子集. 定义3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定义4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定义5 补集,若},{,1A x I x x A C I A ?∈=?且则称为A 在I 中的补集. 定义6 差集,},{\B x A x x B A ?∈=且. 定义7 集合},,{b a R x b x a x <∈<<记作开区间),(b a ,集合 },,{b a R x b x a x <∈≤≤记作闭区间],[b a ,R 记作).,(+∞-∞ 定理1 集合的性质:对任意集合A ,B ,C ,有: (1));()()(C A B A C B A = (2))()()(C A B A C B A =; (3));(111B A C B C A C = (4)).(111B A C B C A C = 【证明】这里仅证(1)、(3),其余由读者自己完成. (1)若)(C B A x ∈,则A x ∈,且B x ∈或C x ∈,所以)(B A x ∈或)(C A x ∈,即)()(C A B A x ∈;反之,)()(C A B A x ∈,则)(B A x ∈或)(C A x ∈,即A x ∈且B x ∈或C x ∈,即A x ∈且)(C B x ∈,即).(C B A x ∈ (3)若B C A C x 11 ∈,则A C x 1∈或B C x 1∈,所以A x ?或B x ?,所以)(B A x ?,又I x ∈,所以)(1B A C x ∈,即)(111B A C B C A C ?,反之也有 .)(111B C A C B A C ? 定理2 加法原理:做一件事有n 类办法,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一共有n m m m N +++= 21种不同的方法. 定理3 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分n 个步骤,第一步有1m 种不同的方法,第二步有2m 种不同的方法,…,第n 步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一共有n m m m N ???= 21种不同的方法. 二、方法与例题 1.利用集合中元素的属性,检验元素是否属于集合. 例1 设},,{2 2Z y x y x a a M ∈-==,求证: (1))(,12Z k M k ∈∈-; (2))(,24Z k M k ∈∈-;

相似三角形完整讲义(教师版)

相似三角形基本知识 知识点一:放缩与相似形 1.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称为图形的放缩运动。 2.把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说成是相似的图形,或者就说是相似性。 注意:⑴相似图形强调图形形状相同,与它们的位置、颜色、大小无关。 ⑵相似图形不仅仅指平面图形,也包括立体图形相似的情况。 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相似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 ⑷若两个图形形状与大小都相同,这时是相似图形的一种特例——全等形. 3.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如果两个多边形是相似形,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长度成比例。 注意:当两个相似的多边形是全等形时,他们的对应边的长度的比值是1. 知识点二:比例线段有关概念及性质 (1)有关概念 1、比:选用同一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 、b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 的比是a :b =m :n (或 n m b a =) 2、比的前项,比的后项:两条线段的比a :b 中。a 叫做比的前项,b 叫做比的后项。 说明:求两条线段的比时,对这两条线段要用同一单位长度。 3、比例: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 d c b a = 4、比例外项:在比例d c b a = (或a :b =c :d )中a 、d 叫做比例外项。 5、比例内项:在比例d c b a = (或a :b =c :d )中b 、c 叫做比例内项。 6、第四比例项:在比例d c b a = (或a :b =c :d )中,d 叫a 、b 、c 的第四比例项。 7、比例中项:如果比例中两个比例内项相等,即比例为 a b b a =(或a:b =b:c 时,我们把b 叫做a 和d 的比例中项。 8.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 、b 、c 、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即 d c b a =(或a :b= c : d ) ,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注意:在求线段比时,线段单位要统一,单位不统一应先化成同一单位)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七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七 ──解三角形 一、基础知识 在本章中约定用A,B,C分别表示△ABC的三个内角,a, b, c分别表示它们所对的各 边长,为半周长。 1.正弦定理:=2R(R为△ABC外接圆半径)。 推论1:△ABC的面积为S△ABC= 推论2:在△ABC中,有bcosC+ccosB=a. 推论3:在△ABC中,A+B=,解a满足,则a=A. 正弦定理可以在外接圆中由定义证明得到,这里不再给出,下证推论。先证推论1,由 正弦函数定义,BC边上的高为bsinC,所以S△ABC=;再证推论2,因为B+C= -A,所以sin(B+C)=sinA,即sinBcosC+cosBsinC=sinA,两边同乘以2R得bcosC+ccosB=a;再证推论3,由正弦定理,所以,即sinasin(-A)=sin( -a)sinA,等价于[cos(-A+a)-cos(-A-a)]= [cos(-a+A)-cos(-a-A)],等价于cos( -A+a)=cos(-a+A),因为0<-A+a,-a+A<. 所以只有-A+a=-a+A,所以a=A,得证。 2.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下面用余弦定理证明几个常用的结论。 (1)斯特瓦特定理:在△ABC中,D是BC边上任意一点,BD=p,DC=q,则 AD2=(1) 【证明】因为c2=AB2=AD2+BD2-2AD·BDcos, 所以c2=AD2+p2-2AD·pcos①

同理b2=AD2+q2-2AD·qcos,② 因为ADB+ADC=, 所以cos ADB+cos ADC=0, 所以q×①+p×②得 qc2+pb2=(p+q)AD2+pq(p+q),即AD2= 注:在(1)式中,若p=q,则为中线长公式 (2)海伦公式:因为b2c2sin2A=b2c2(1-cos2A)= b2c2 [(b+c)-a2][a2-(b-c) 2]=p(p-a)(p-b)(p-c). 这里 所以S△ABC= 二、方法与例题 1.面积法。 例 1 (共线关系的张角公式)如图所示,从O点发出的三条射线满足 ,另外OP,OQ,OR的长分别为u, w, v,这里α,β,α+β∈(0, ),则P,Q,R的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证明】P,Q,R共线 (α+β)=uwsinα+vwsinβ ,得证。 2.正弦定理的应用。 例2 如图所示,△ABC内有一点P,使得BPC-BAC=CPA-CBA=APB-ACB。 求证:AP·BC=BP·CA=CP·AB。

高中数学竞赛 函数【讲义】

高中数学竞赛标准教材 函数 一、基础知识 定义1 映射,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依对应法则f ,若对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 ,在B 中都有唯一一个元素与之对应,则称f : A →B 为一个映射。 定义2 单射,若f : A →B 是一个映射且对任意x , y ∈A , x ≠y , 都有f (x )≠f (y )则称之为单射。 定义3 满射,若f : A →B 是映射且对任意y ∈B ,都有一个x ∈A 使得f (x )=y ,则称f : A →B 是A 到B 上的满射。 定义4 一一映射,若f : A →B 既是单射又是满射,则叫做一一映射,只有一一映射存在逆映射,即从B 到A 由相反的对应法则f -1构成的映射,记作f -1: A →B 。 定义5 函数,映射f : A →B 中,若A ,B 都是非空数集,则这个映射为函数。A 称为它的定义域,若x ∈A , y ∈B ,且f (x )=y (即x 对应B 中的y ),则y 叫做x 的象,x 叫y 的原象。集合{f (x )|x ∈A }叫函数的值域。通常函数由解析式给出,此时函数定义域就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如函数y =3x -1的定义域为{x |x ≥0,x ∈R}. 定义6 反函数,若函数f : A →B (通常记作y =f (x ))是一一映射,则它的逆映射f -1: A →B 叫原函数的反函数,通常写作y =f -1(x ). 这里求反函数的过程是:在解析式y =f (x )中反解x 得x =f -1(y ),然后将x , y 互换得y =f -1(x ),最后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例如:函数y =x -11的反函数是y =1-x 1(x ≠0). 定理1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 定理2 在定义域上为增(减)函数的函数,其反函数必为增(减)函数。 定义7 函数的性质。 (1)单调性:设函数f (x )在区间I 上满足对任意的x 1, x 2∈I 并且x 1< x 2,总有f (x 1)f (x 2)),则称f (x )在区间I 上是增(减)函数,区间I 称为单调增(减)区间。 (2)奇偶性: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D ,且D 是关于原点对称的数集,若对于任意的x ∈D ,都有f (-x )=-f (x ),则称f (x )是奇函数;若对任意的x ∈D ,都有f (-x )=f (x ),则称f (x )是偶函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3)周期性:对于函数f (x ),如果存在一个不为零的常数T ,使得当x 取定义域内每一个数时,f (x +T )=f (x )总成立,则称f (x )为周期函数,T 称为这个函数的周期,如果周期中存在最小的正数T 0,则这个正数叫做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 定义8 如果实数a a }记作开区间(a , +∞),集合{x |x ≤a }记作半开半闭区间(-∞,a ]. 定义9 函数的图象,点集{(x ,y )|y =f (x ), x ∈D}称为函数y =f (x )的图象,其中D 为f (x )的定义域。通过画图不难得出函数y =f (x )的图象与其他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a ,b >0);(1)向右平移a 个单位得到y =f (x -a )的图象;(2)向左平移a 个单位得到y =f (x +a )的图象;(3)向下平移b 个单位得到y =f (x )-b 的图象;(4)与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5)与函数y =-f (-x ) 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6)与函数y =f -1(x )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7)与函数y =-f (x ) 的图象关于x 轴对称。 定理3 复合函数y =f [g (x )]的单调性,记住四个字:“同增异减”。例如y = x -21, u=2-x 在(-∞,2)上是减函数,y =u 1在(0,+∞)上是减函数,所以y =x -21在(-∞,2)上是增函数。 注: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为同增异减。这里不做严格论证,求导之后是显然的。 二、方法与例题 1.数形结合法。 例1 求方程|x -1|=x 1的正根的个数 .

解三角形讲义(提高版)

解三角形讲义(提高版)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其中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元素。 2、余弦定理: ??????-+=?-+=?-+=C 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cos 2cos 2cos 2222222222????? ?????-+=-+=-+=ab c b a C a c b c a B bc a c b A 2cos 2cos 2cos 2222222 22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它元素。 3、三角形面积公式:B ac A bc C ab S ABC sin 21sin 21sin 21===?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 B C C A B ππ++=?=-+ 基础巩固: 1. 在ABC ?中,3,5==b a ,则sinA :sinB=_____________. 2. 在ABC ?中,0060,75,3===B A c ,则b=_____________. 3. 在ABC ?中,若A b a sin 23=,则B=___________. 5. 在ABC ?中,060,22,2===C b a ,则c=__________ ,A=____________. 6. 在ABC ?中,5,3,7===c b a ,则最大角为____________. 7. 在ABC ?中,若ab c b a =-+222,则cosC=_____________. 8. 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3:2:4,那么cos C =_________. 9.在ABC ?中,060=A ,AB=2,且ABC ?的面积为23,则BC=_____________. 10.在ABC ?中,已知2,32,1200===AC AB A 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_. 能力提升: 例1 在ABC ?中,若bcosA=acosB,试判断ABC ?的形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