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这是从我身边真实故事中提炼的并加以修色的一个案例:一位来自南京本地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是我在某专修学校兼职做助教时所认识的小男生。因为是我所负责的班级,从刚开始做辅导员时就发现不论是上课还是课间,他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做一些特殊的行为,平时成绩一般,又不按时交作业且上课喜欢捣乱,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点名批评。后来多次与其父母打电话反映此事,其父亲都说不管孩子的事,让我们联系母亲,而其母亲则虽说会回去教训这孩子,但是多以工作忙的理由敷衍了事。后来,学校将其情况向心理老师反映,在学校心理老师多次的邀请下,小旭父母终于和孩子一起来就诊。

家庭成员:张先生、张太太、小旭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接触期

1、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针对这个家庭的特点,布置一下接待室,使其有家的感觉,让案主无拘束感。

2、营造一个祥乐的氛围,例如将接待室中摆一些鲜花,灯光适当打得柔和一些。

3、案主家庭进入接待室

第一次会谈

师(起身迎向这个家庭,以表示自己的热忱):张先生,张太太还有可爱的

小旭,欢迎你们。

(然后他们一家落座在安排好的沙发上。师环顾了这个家庭,父母走在前面,儿子东张西望的跟在父母后面;父母坐下后几分钟才坐在父母旁边,不过中间有些许的间隙。时不时的小旭还会东摸摸西摸摸,看似很不专心,被母亲打断后才不情愿的坐好。)

母亲(很严厉地唤着儿子):小旭,别乱动,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不知道是谁教你的啊,这么没礼貌。

小旭(别过头去,很不情愿的对着另一边,故意很大声的):老师好!

母亲(见小旭不听话的样子,瞪了一眼,忙对老师笑着说):老师,这孩子就这样,您别介意啊!

师(微笑着):没关系的。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请小旭来讲下你希望自己的家庭将来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小旭不理老师,继续玩边上的东西,张先生急躁起来,眼睛瞪向小旭)

师:(观察到张先生的变化,在他发货之前抢先转变话题)那妈妈能不能先回答这个问题,然后再由小旭说,可以吗?最后轮到爸爸,好吗?

(小旭听到这话,转过头来,停下手中的动作,看向妈妈。)

母亲(顿了顿,很激动的说):作为母亲,我当然最希望的是这孩子能听话,不要老给我们添麻烦,学习成绩要好,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占用我们时间;作为妻子,我最渴望的是他能把生意做大,但同时也要关心这个家,而不是把孩子的事情都交给我管,我还要管家里的杂事。

小旭(有点愤怒,过了3mins后才深呼吸说):你以为我想这样吗?你们老觉得我是给你们添麻烦,怎么不想想我为什么要这样?(指着母亲)你说希望爸爸多关心这个家,那你呢?你有真正的关心过我吗?

(治疗师观察到了小旭情绪较为激动,母亲表情很为震惊,显然不知道自己的之前的行为会引起孩子如此大的反应,师便借此机会问小旭他心中的家庭是怎样的才不会像现在一样?)

小旭(本来很激动,听到师的问话后,吸了吸鼻子):我希望爸爸妈妈不是一味的认为满足了我的物质需求就是对我好,我虽然还是个孩子,但是我也是有感觉的,我想让父母真的关心我,除了问我学习外,还可以问问我生活和感情。更希望我们一家三口可以经常一起吃饭、一起陪我做作业,父母可以不是每次都为了谁来管我的学习或是为了工作而吵架忽视我。每当看到别的父母做着自己的饭菜带到中午陪同学吃饭,而我要么吃学校定的饭菜,要么是妈妈带过来的快餐,你们知道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吗?你们根本就不把它当回事。(治疗师观察了父母的表情,父母听了这些话后都有点尴尬,有点落寞、伤心)

父亲(吸了吸鼻子):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男人,让妻儿衣食无忧是我最大的责任,我要做的就是保证他们在经济上要有什么就有什么这样才是幸福,才是爱他们。而今我才发现原来我对自己的孩子有多么的不了解,有多么的忽视他,我希望妻子能够多体谅我,给我点力量,我们一起为孩子的学习和关心孩子做奴隶,而不是一味的为了谁管孩子、一味的多做自己的事业而争吵,也希望我们的宝贝儿子能够正常的生活、听话、好好学习,给予爸爸空间,我会努力的改正。

师总结:你们对爱家人各有各的方式,张先生和张太太可能觉得物质更重要,

而小旭纯粹地想要父母的关爱而做出异常的行为来得到父母的注意,但你们的谈话始终围绕着“想凝聚这个家庭”的一个话题,是这样吗?

第二个阶段:蜕变期

第二次会谈:

(治疗师开始运用各种技巧,帮助张先生一家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式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现在从爸爸开始,谈谈你们对妻子(丈夫或孩子)说的话有什么感受?父亲:我知道自己对家庭和孩子过于疏忽,但我真的是想家人过得好些,想好好保护家人,想小旭将来能有出息,没想到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小旭甚至为了得到我们的关注而愿意耽误自己的学业,完全与我的初衷事与愿违……

母亲:其实我是特别不会把事情憋在心里的人有很自我,总觉得自己又要工作(虽然工作不如老公)又要忙家里的事情,还要管孩子的学习,而老公就只要工作,之前认为这孩子老给我惹事,我又是怕多事的人,所以心里特憋屈,所以只要一触及孩子的学习管理,就会和老公吵架,同时也会无意识的去不想管孩子的事情。虽然心里很急孩子的学习,但越急越心烦就越不想管,没想到还是给孩子带来了影响,唉!我一直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没有因为成家而为先生和孩子改变些什么。

(张太太转过头看向张先生,眼睛湿湿的,治疗师示意张先生递上了纸巾)小旭(语气也开始缓和,有点无奈、委屈):其实我很依赖父母的,也知道父母忙、让我参加那么多的辅导班,其实是为了给我的未来提供保障,以前我成绩也是很好的,但是父母却不曾多管我;但是后来有几次我成绩不好后,他们反而管我,虽然也只是有时会以骂骂我的形式管我,但我却认为这至少也是在关心我,哪怕在忙的时候偶尔来说说我,我也觉得开心,因为我是特希望得到他们的关爱,所以便开始做一些特别的行为来引起他们的注意……

(治疗师示意父亲给儿子点安慰、关心下孩子,父亲起身坐到儿子身边,用手环住了儿子)

师总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所以今后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对孩子的教育要以爱为主线,多给予孩子关爱,了解孩子真心希望父母如何对他,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父亲要多关心这个家庭,如果这个家庭散了,最重要的两个家人都离开你,你赚那么多钱也没办法兑现你的诺言,妈妈要心平气和的和丈夫说清楚自己承担那么多角色的压力,

同时也要多和孩子交流,分享彼此的心事与对对方的愿景,你们说这样好吗?(小旭开心地点头,一家三口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了)

(此外,在这个阶段中,治疗师又与他们进行了三次会谈,一个月一次)

第三个阶段:巩固期

第一步:治疗师和张先生一家回顾治疗的过程使他们了解已有的改变,并记录这些改变,以便将来有需要的时候,知道怎样继续改变。

第二步:治疗师可以选择小旭作为这个家庭中的观察者和反馈者,因为孩子的敏感性特别强这样可以提高一家人对家庭状态的敏感度。

评估

治疗师对张先生一家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治疗效果的评估:

1、张先生一家人是否已经以开放式的互动模式进行交流。

2、三个人不同的意见、提法和决定能否获得彼此的尊重与关注。

3、一家人是否开始顾及自己、别人和情境的需要。

4、父母是否真正去关心孩子内心的需要,真正的了解孩子的需求。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述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述 摘要:萨提亚家庭治疗是由国际着名心理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创立的一套以整个家庭系统为治疗对象,由内而外帮助治疗主体提高自我价值感、改善沟通方式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模式。通过介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来源、基本理念以及治疗方法与技术,并对此种治疗模式进行简单的评述,可以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以求此模式能够更好地运用在家庭社会工作中。 关键词:家庭社会工作萨提亚家庭治疗 维吉尼亚·萨提亚是家庭治疗流派的创始人之一,国际着名心理治疗大师,被誉为“家庭治疗法的哥伦布”、“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则是由她所创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模式。这是一种注重家庭系统的体验式/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不仅关注每一个单独的家庭成员(治疗对象/治疗主体/来访者),也注重整个家庭系统,通过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使两者从一种功能不良和紊乱的状态蜕变为一种功能健全、良性运转、令人满意的内部关系的状态。萨提亚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内部资源和选择,并拥有改变的可能——不论他(她)拥有怎样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可以在内部加以改变。所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又被称为“联合家庭治疗”或“人本学派治疗”,它在家庭治疗领域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1.理论来源 系统论和家庭治疗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萨提亚在大量的个案治疗实践中渐渐认识到家庭系统对个人有巨大的的影响。于是她开始研究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

的治疗方法,由此创立了萨提亚治疗模式。萨提亚治疗模式是建立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之上的,它注重对整个家庭系统的治疗而非单独个人的治疗。同时,受系统论影响,萨提亚抛弃亚里士多德的线性、单一因果论的看法,主张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 人本主义与积极存在主义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也深受人本主义和积极存在主义的影响,认为人性本善,相信人类能够展示出积极的生命力量并具有潜能能够改变自己和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注重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强调人的成长。这也是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基本信念支撑。 2.基本理念 世界观、人性观——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是萨提亚提出的两个对立的世界观和人性观,又叫“威胁—奖赏”模型和“种子”模型。它们的区别在于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这四个方面。 在“威胁—奖赏”模型中,关系被假定为以支配—服从式为基础的等级关系,例如父亲—孩子、老师—学生、老板—工人等等。个体在一生中扮演一些社会角色,但却没有与对他(她)本人的定义加以区分,反而严格要求自己去符合这些角色的期望,用各种标签来代表自己,否认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用他人和社会的准则来定义自己。“威胁—奖赏”模型用线性、简单化的方式解释事件,不考虑解释实际情况的变量具有多样性。那些以“威胁—奖赏“模型为基础的人对改变的恐惧使他们致力于保持现状,熟悉感比舒适感更具有价值。[1]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这是从我身边真实故事中提炼的并加以修色的一个案例:一位来自南京本地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是我在某专修学校兼职做助教时所认识的小男生。因为是我所负责的班级,从刚开始做辅导员时就发现不论是上课还是课间,他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做一些特殊的行为,平时成绩一般,又不按时交作业且上课喜欢捣乱,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点名批评。后来多次与其父母打电话反映此事,其父亲都说不管孩子的事,让我们联系母亲,而其母亲则虽说会回去教训这孩子,但是多以工作忙的理由敷衍了事。后来,学校将其情况向心理老师反映,在学校心理老师多次的邀请下,小旭父母终于和孩子一起来就诊。 家庭成员:张先生、张太太、小旭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接触期 1、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针对这个家庭的特点,布置一下接待室,使其有家的感觉,让案主无拘束感。 2、营造一个祥乐的氛围,例如将接待室中摆一些鲜花,灯光适当打得柔和一些。 3、案主家庭进入接待室 第一次会谈 师(起身迎向这个家庭,以表示自己的热忱):张先生,张太太还有可爱的 小旭,欢迎你们。 (然后他们一家落座在安排好的沙发上。师环顾了这个家庭,父母走在前面,儿子东张西望的跟在父母后面;父母坐下后几分钟才坐在父母旁边,不过中间有些许的间隙。时不时的小旭还会东摸摸西摸摸,看似很不专心,被母亲打断后才不情愿的坐好。) 母亲(很严厉地唤着儿子):小旭,别乱动,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不知道是谁教你的啊,这么没礼貌。 小旭(别过头去,很不情愿的对着另一边,故意很大声的):老师好! 母亲(见小旭不听话的样子,瞪了一眼,忙对老师笑着说):老师,这孩子就这样,您别介意啊! 师(微笑着):没关系的。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请小旭来讲下你希望自己的家庭将来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家庭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

家庭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 刘微是高三的一名女生,爱好广泛,善于交际,喜欢体育运动,会打太极拳、书法、钢琴。每个爱好都小有成就,学习成绩在重点高中也是名列前茅,应该是父母所期望中品学兼优的学生。 刘庆山是刘微的父亲,当年刘微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时。 刘微从小体弱多病,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培养付出了很大的辛苦。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没有因为工作忙或者其它原因让亲属帮助照顾孩子,他们觉得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别人替代不了。 刘微从五岁的时候在父亲的陪伴下,天天坚持晨练,风雨无阻,三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直坚持到孩子上了小学,孩子随着锻炼时间的推移体质越来越好。在锻炼的三年里和孩子愉快地沟通,解答孩子的提问,共同学习各门的知识。 孩子十岁时,父母引导孩子开始自学英语,小学毕业期间自学完了初中英语,初中时自学完高中的英语。刘庆山说,孩子从小在学习时,他们就不陪在她的旁边,但他们的习惯是在别的房间看书或看电视陪伴她。等孩子学完了睡觉了,才和孩子一起去睡觉。因为上午孩子用脑很多,早餐他们总是做孩子喜欢吃的食物,让孩子早餐吃饱。这些年就是这样坚持下来的,教育孩子贵在坚持。 案例分析: 刘微是个很出色的孩子。刘微的出色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她的父母培养教育分不开的。应该说她的爸妈为她创造的家庭教育氛围适应了孩子成长的需求,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一、父母掌握了家庭教育方法。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努力积极创造适应孩子家庭氛围。 二、不宠、不溺爱孩子。刘微是个独生女,但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去溺爱她,相反家庭成员关系融洽,相互尊重,孩子喜欢和父母沟通交流。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优选稿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这是从我身边真实故事中提炼的并加以修色的一个案例:一位来自南京本地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是我在某专修学校兼职做助教时所认识的小男生。因为是我所负责的班级,从刚开始做辅导员时就发现不论是上课还是课间,他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做一些特殊的行为,平时成绩一般,又不按时交作业且上课喜欢捣乱,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点名批评。后来多次与其父母打电话反映此事,其父亲都说不管孩子的事,让我们联系母亲,而其母亲则虽说会回去教训这孩子,但是多以工作忙的理由敷衍了事。后来,学校将其情况向心理老师反映,在学校心理老师多次的邀请下,小旭父母终于和孩子一起来就诊。 家庭成员:张先生、张太太、小旭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接触期 1、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针对这个家庭的特点,布置一下接待室,使其有家的感觉,让案主无拘束感。 2、营造一个祥乐的氛围,例如将接待室中摆一些鲜花,灯光适当打得柔和一些。 3、案主家庭进入接待室 第一次会谈 师(起身迎向这个家庭,以表示自己的热忱):张先生,张太太还有可爱的 小旭,欢迎你们。 (然后他们一家落座在安排好的沙发上。师环顾了这个家庭,父母走在前面,儿子东张西望的跟在父母后面;父母坐下后几分钟才坐在父母旁边,不过中间有些许的间隙。时不时的小旭还会东摸摸西摸摸,看似很不专心,被母亲打断后才不情愿的坐好。) 母亲(很严厉地唤着儿子):小旭,别乱动,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不知道是谁教你的啊,这么没礼貌。 小旭(别过头去,很不情愿的对着另一边,故意很大声的):老师好!

结构家庭治疗案例

Lala,希望你健康快乐地成长 ——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法”做儿童个案社会工作(说明:本案为真实案例,为对案主负责,案主姓名采用其英文名字)一、接触案主 有个朋友在艺术设计学院读书,课余在外边做家教,教小孩子画画。一天她问我对教一个六岁孩子学外语有无兴趣。起初我说没有时间。但是听完她对那个孩子以及他的家庭状况的介绍后,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专业使然,推测出那个孩子受家庭的影响多少有些问题,最后同意了。于是开始接触到了一个叫lala的六岁的男孩。二、案主资料收集与问题诊断 Lala是他的英文名字,这个名字是他小姨kitty给他起的。后来我了解到在这个家庭里边,lala最爱的就是他的小姨。Kitty以前在经三路ef做外语培训工作,现在在北京新东方教口语,lala的外语一直都是跟她学的。 Lala的家在富田丽景花园(东风路与南阳路交叉口附近),** 市最具典型的富人社区,当然lala的家境相当好。Lala的爸爸有一家公司,Lala的妈妈也有一家公司,而且生意都很好,因此两人也都很忙。虽然两人已经离婚了,并且又有了各自的家庭,但他们依然爱着lala。

这个家庭平时就住着Lala和他的姥姥。Lala的姥姥很有修养,是个老年知识分子。她能够理解而且可以接受Lala父母的选择,直到现在他对Lala的爸爸依旧很好。只是后来我发现她不愿意让Lala 去他奶奶家,这是Lala不喜欢她的最大的原因。 我一直以为结构不全的家庭中的孩子精神上会受到影响而留有阴影,其必然在个人行为上有所古怪与异常。Lala表现的并不明显,但他并不是完全的健康正常,最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他的想法,语言与年龄不符,可以说是提前畸形社会化了;一个是他不爱他的爸爸妈妈以及姥姥。下面举几个例子具体描述一下Lala所存在的问题:例一:一天谈到最喜欢的汽车,我问Lala是喜欢爸爸的现代还是妈妈的别克。他说都不喜欢,只喜欢楼下的法拉利跑车(后来听他的姥姥说每次Lala的爸爸来看他或带他出去玩,Lala总是嫌他爸爸的车破)。然后他又说了很多让我吃惊的话,比如他说,我最喜欢抽大中华烟,最喜欢喝茅台酒,我抽着烟,喝着酒,身边再有个美女。Oh-oh,我厉害吧。 例二:一次我问Lala最爱家里哪个人。他说最爱小姨kitty,因为kitty经常和我玩。不喜欢爸爸妈妈和姥姥吗?我问。不喜欢,他说。为什么?我问。就是不喜欢。然后他不说话了。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大全

教育孩子一直是家长必修的课题,把孩子教育好始终是家长的头号任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以下是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供家长们参阅. 一、注重教子做人.中国传统家教的精华是注重教子做人.中国历代关于家教的家规、家训、家范无一不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内容;历史上的慈父良母也无一不是在教子做人方面为世人称颂.北宋中期包拯针对当时社会腐败的状况,特别重视后代的品德教育.他晚年请石匠将他立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在犯赃滥者,不得入归本这家,亡死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刻在碑上,将碑镶立于堂屋的东壁,令子孙时时观瞻,严格奉行. 唐太宗晚年预感余日无多,便认真总结历史上各朝特别是隋朝的统治经验,作《帝范》十二篇,传授给太子李治.他对李治说:“修身之法,治国之道都说在这本书里,我死时不用再作其他遗言了.”太宗还告诫说:“要建立一个国家,成功是很艰难的,破败却很容易;要保持一个稳固的帝位则更难,而要失去它却是很容易.你要千万爱惜,千万谨慎!” 古人不仅把立德作为家教的重点,而且要求子女有自立精神.北宋丞相王旦,平生不置田宅,说:“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清朝画家郑板桥52岁始得子,但他严格要求儿子.提出“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的家教原则.他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书:“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哲人柏拉图有句名言:“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他主张通过故事、诗歌、戏剧、历史、演说、技艺音乐来教充青少年,“陶冶心灵”.他认为故事与诗歌的内容应该能够培养青少年“既温文又勇敢”、能养成“自成克制的美德”.17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1632——1704)主张对青少年进行“绅士教育”,他最重视道德教育.他说:“我认为在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由引可见,古今中外家教都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它也是成功家教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 二、注重言传身教.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教成功的必要条件.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位塾师,当时过着“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生活,可是对贫穷的乡亲和邻里,却能“视人之急犹已家,虽至贫再三,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推,忘乎其为屡空也”.少年时的林则徐就亲眼看见父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米,全都送给了贫如洗的三伯林天策,自己一家人只好忍饥挨饿.父亲还事先嘱咐他说:“伯父来,不得说我们没米吃了.”林宾日“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有一次一个土豪想用金钱贿赂林宾日,为其保送文童,遭他拒绝.还有一次一个富户人家想重金聘林宾日去当家庭教师,林宾日一想到此人在乡里的劣迹,便一口回绝了.父亲的言行举止,给林则徐以深刻的影响.后来他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廉洁刚直,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这当然不是偶然的.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 三、注意教育方法.国外流传着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这首育儿歌,含有丰富的哲理,说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毕伯库克曾对1300多位称职的父母做了调查研究,他归纳出了要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喜欢且经常与孩子亲近,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2、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乐于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https://www.360docs.net/doc/bf16283740.html, 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专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她发展出的许多生动的技巧探索家庭关系,通过下面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去调解家庭关系。 那么,什么是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有什么特点、观念、方法呢?在进入主题之前,让我们来进入一个特别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窥见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起源、特点及迷人之处。 1951年,萨提亚第一次尝试运用后来被称之为“萨提亚模式”的方法为一个家庭作治疗。一开始,她处理一个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六个月后,情况发展良好。可是之后她却接到女孩的母亲的电话,说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的感情。 萨提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母亲不满的言语背后的恳求意味。她要求这位母亲与女儿一起与她见面。当母亲和女儿一起来见萨提亚时,萨提亚发现她之前与女孩建立的良好关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个月前的状态。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对女孩施加了什么魔力呢?! 萨提亚继续为这两母女进行治疗。母亲、女孩、萨提亚之间慢慢建立起一个新的、良好的关系。这时萨提亚邀请家庭中的父亲/先生一起参与。结果,当他成为面谈中的一员时,本来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又掉回原来的状态。 啊,这里面是什么缘故,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影响力呢?! 萨提亚了解到她可能已经接近了某个关键的问题。而正是这个问题,后来成为她创立新治疗模式的契机。 她询问这个家庭是否还有其他成员。当仅余的这位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儿子/兄弟来到治疗面谈中,并展现他在这家庭里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萨提亚更清晰地看到女孩在家里被“力量架空”的角色,以及她在家庭里力求生存的痛苦挣扎。

萨提亚课程学习心得汇编

萨提亚课程学习心得汇编.

————————————————————————————————作者:————————————————————————————————日期: ?

萨提亚课程学习心得汇编 一、萨提亚学习心得: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离婚? 你有没有小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无法按时吃饭让你大为头痛? 你有没有小孩子自控能力较差、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 你有没有小孩子在你面前表现出"叛逆"? 如何重建父母与孩子间的信任? …… 面对孩子的各种偏差行为,父母往往由厌烦到生气,然后是痛苦。 这些都是在《萨提亚亲子--行为矫正版》上家长们提出的最为常见的问题。2010年8月10-12号,在萨提亚亲子的课堂上,来自马来西亚的心理学博士林文采老师面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偏差行为,从理论与实操方面讲解了一系列的行为矫正、沟通方法,教父母更理解孩子所需的心灵营养,用温和而坚持的力量来调整孩子的不适当行为,养育一个心理素质优秀,品行端正的好孩子。 "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离婚?" 一个小的时候让父母很放心的孩子,因为长期的父母不在一起,得不到父亲日常的关注,难免有一种被忽视的感受。当父母缺乏沟通磕磕绊绊的时候,孩子内心累积的情绪就迸发出来,在学校成绩下滑、并且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一次妈妈教育他的时候,他极其不耐烦的对妈妈说:你和爸爸你们为什么不离婚? 我们因此也看到,孩子年龄虽小,但内心已经承担了很多父母没有想到的东西,也看到了父母的影响 对孩子有多大!孩子有没有快乐,除了天性的那一部分,其余的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父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健康快乐的心情?林老师说,物质是一方面,更多的来自心灵。温和而坚持的力量 面对已经行为偏差的孩子,在课堂上的学员们说:对孩子讲道理看起来没什么用。想必很多做父母的也体验过这种情况。如何去除掉偏差行为、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习惯,林老师 1 说:父母"温和而坚持的力量"是很有效的。父母在与孩子有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对孩子多一些耐心,温和的与孩子订立界线,那么慢慢的孩子就会学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然而然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萨提亚亲子关系之孩子行为矫正版》是中国NLP学院首次独家引进的亲子课程,其内容是林文采博士近30年临床辅导经验与自己育儿心得(她有四个优秀的孩子)的结晶,课中的"界限六律""孩子偏差行为改变技术""正确的孩子性教育""父母与青少年的冲突"等新理念、新技能给全体家长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家长们非常兴奋,三天课程结束时,学员们仍意犹未尽。

系统脱敏疗法一个经典案例

系统脱敏疗法的一个经典案例 1、一个中学生,他能够很好地完成家庭作业和自学任务。然而,只要一参加测验,他的大脑就僵住了。有时在考试前一天,他会因为紧张而想逃学。考试时过分的焦虑导致许多知识都回忆不起来,结果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很低。 一、假设王对数学课感到害怕并逃避,根据脱敏步骤应该如下进行: 1、告知原理:王,我们已经谈了你在上数学课之前和课上感到非常紧张不安,有时你甚至想逃课。但你认识到你并不是一直对数学课感到紧张,你对数学课的这种感觉是逐渐形成的。有一个叫做系统脱敏法的治疗程序可以帮助你化紧张为轻松,最终,上数学课将不再是令人紧张的事。这个方法已经成功地帮助许多人消除了对某一情境的恐惧。 在脱敏治疗中,你将学习如何放松。你放松了以后,我会让你想象上数学课的一些事情——从不太有压力的情况开始,逐渐接触更大的压力。当我们不断这样进行时,轻松将取代焦虑,数学课将不再令你紧张害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2、识别引起情绪反应的情境: 咨询者:王,我们谈到数学课的一些情景时你感到焦虑不安。能具体谈一下吗? 求助者:嗯,上课前,只要想到不得不去上课就会使我烦躁。有时晚上回感到不安——做作业时不明显,考前复习时则很明显。 咨询者:好。你能列举出在数学课的那些情境下感到焦虑吗?

求助者:考试时总会紧张。有时当我遇到了难题,不得不请教老师时,也会紧张。当然,还有老师叫到我的时候,或者叫我到黑板前演算的时候,我也会紧张。 咨询者:很好。我记得你从前对自由发言也感到紧张。 求助者:是的,也害怕。 咨询者:然而这些情境在其他课上并不使你紧张不安,是吗? 求助者:是的。而且事实上,我在数学课上的感觉从没有像最近一年这样坏过。我想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临近毕业带来的压力。我的老师让我不知所措,上课的第一天就被他弄得惊慌失措。而且我总是对数字有一种恐慌。 咨询者:看来你的恐慌一部分是针对你的老师,而还可能有一部分是由于希望得到较好的毕业成绩。 求助者:是的,虽然我知道我的成绩不会太差。 咨询者:好,你认识到,虽然不喜欢数学而且为之担心,但你还是会以较好的成绩毕业。求助者:不会比中等差。 咨询者:我希望这星期你能做一件事。你能否列一个清单,说明发生了哪些关于数学和数学课的事情使你感到紧张?写下有可能使你焦虑的、有关数学和数学课的所有事情。 求助者:好的。

家庭教育典型案例

家庭教育典型案例 孩子性格活泼,开朗,语言天赋较好,在幼儿园小班时,学校举行了闽南童谣、小百灵卡拉ok大赛等,女儿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天放学回家后,她翘着小嘴,一脸不悦地对我说:“妈妈,我真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请XX参加升旗,当主持人,而不请我。“xx声音比较大,说话比较大胆,适合当主持人”我说。“可是她的声音很小,我们都听不到,老师让她念了好几遍都记不住她要说的,我都记住了呢?而且我的声音也很大,老师要是让我主持就好了”,孩子说的兴起,站起来大声的朗诵了升旗的时候主持人的话!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回答孩子,才能不打击她的积极性又能抚平她的不满呢?我说:“妈妈觉得你们老师很了不起,她能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比如宝宝记忆力好,唱歌很棒等,那老师也要发现别的小朋友的优势啊!也要给别的小朋友表现的机会啊!你和XX都是很优秀的小朋友,只是分工不同,这次是她,你要好好表现,下次就会轮到你了!”听到我这么说,孩子沮丧的情绪没有了,又高高兴兴了。 通过这件事情,事后反思:好胜心强的孩子往往什么都想做,都想得第一;但孩子总有他的优势领域,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才能发挥特长,把“所为”做得更好。家长在教育孩子努力追求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毕竟孩子不是全才。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明白,任何一个人,必须学会合作;良好的合作精神是现代人走向成功必备的优良品质,“孤军奋战”型的人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同时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一:好胜心强,太自我。孩子认为自己个方面都很好,所以什么事情都要争第一,事事都要参加。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在家的时候,全家都围着她一个人转,所以就养成了凡事都从自我考虑,不懂得为别人着想。 二:对老师的做法觉得不公平,而孩子天生是追求公平的,认为自己做的好,就应该得到机会。对合作、分享这些孩子还不能很好的理解。 对于这件事情,我也想了很多,甚至想到要去找老师要个说法,但是我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我最自己的孩子充分了解,知道她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流派重要人物 Karl Whitaker (卡尔●惠特克) 出生在奶牛牧场 害羞、有人情味,不受社会传统的约束 着重情感和自我 Virginia Satir Virginia Satir (维吉尼亚●萨提亚)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联合家庭治疗)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萨提亚的家族治疗模式) The Satir Ap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跟萨提亚学沟通) Peoplemaking (家庭如何塑造人) Self-Esteem (尊重自己) Making Contact (与人接触) Changing with Families (与家庭一起改变) Maria Gomori Maria Gomori (玛莉亚●葛莫利) Passion for Freedom (爱与自由) 做了很多的工作坊(workshop) John Banmen John Banmen 加拿大 还有蔡敏莉、赖启丰 2.总体介绍 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 又名沟通流派

又名经验派家庭治疗,强调情感经验 “爱”——深层情感 强调即时的、此时此地经验的作用 是反理论的,要尽可能快地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产物 对家庭全方位的一个治疗 3.理论概念 建立在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 把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人们的目的是自我完善 跟结构派家庭相对应得是不把家庭看成一个结构,而是强调灵活性和自由。 功能良好的家庭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种经验,而功能不良的家庭害怕面临那种场面 低自我价值高自我价值 我想要被爱我被自己与他人所爱 应对姿态:不一致: 我会做每一件事情(讨好)我要让你感到愧疚(指责)我与现实疏离(超理智)我否则现实(打岔)应对姿态:一致:我做适合的事 我尊重我们的差异我将你和我函括进来我接纳情境 顽固的,批判的确认的,有能力的,有自信的即时反应的回应的 被家庭规条与“应该”引发动 机 对选择与负责的觉察 外在地界定防御压抑感受 留在熟悉里接纳自己与他人:信任与他人接纳感受、统整与人性 愿意为不熟悉作出冒险 以过去为焦点想维持现状以现在为焦点愿意改变 4.行为障碍的发展 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是家庭问题的根源 一般来说,人们的抱怨太多(是寻求安全感,并不是不满足),从而掩盖了情感和愿望。 低自尊,掩饰自己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依恋受伤:不安全的依恋,体会不到被爱感和价值感,以愤怒来反应。 治疗 强调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创造性、自发性和娱乐能力 给予来访者各种鼓励和温暖的支持,帮助来访者敢于承担这些风险

个案工作_家庭疗法_理论方面

家庭疗法 一、什么是家庭治疗 1、个体心理治疗的困惑:有心理问题的人在治疗室治疗的种种弊病。 (1)如何将治疗室中取得的效果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如精神病患者的复发;吸毒者戒毒后重吸;劳改犯再犯。 (2)无法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因家庭环境不良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 2、家庭治疗的含义: (1)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不良的交往模式或者不良的家庭结构引起、维持和发展的, (2)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不良的交往模式或者不良的家庭结构来改变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 3、家庭治疗分析的角度 (1)家庭结构 A、界线:用来规定哪些家庭成员可以参与到哪些家庭交往领域中去的规则。 a 界线清楚 b 界线混乱 c 界线僵硬

B、结盟:家庭成员之间结成的同盟关系。 a 稳定的同盟: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总是结成同统一战线来反对另外一个或一些家庭成员。 后果是:代际关系破坏;被反对的一方与结盟的一方关系疏远。 b 三角关系:家庭中的成员或者家庭外的成员卷入到家庭中其他两个成员的冲突中去。如:夫妻双方的矛盾,各自父母参与进去;又如:有的时候是小孩子参与到夫妻关系的冲突中去。 后果是:代际关系破坏。 c 迂回关系:矛盾或冲突不在应该发生矛盾或冲突的两个人中直接发生,而是通过家庭中的第三人发生。 C、权力:是指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权力分配。 如父母:要下放一些权力给孩子,信任孩子,让孩子在尝试错误中成长,而不能要求他从不犯错误。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孩子一些权力和任务。 二、家庭治疗与其他心理治疗流派的区别 1、症状成因:过去vs现在 精神分析疗法:重视过去,认为过去经历是现在问题的原因,治疗方法就是分析童年的心理创伤。 家庭治疗与行为主义:重视现在,认为过去并不要重要。 2、治疗方法:解释vs行动

萨提亚五种沟通模式

萨提亚五种沟通模式 冲突似乎不可避免,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人们之间,就更多见而棘手。冲突往往跟双方在乎的事情有关系,跟我是不是被爱,是不是受到尊重有关。不同的人,沟通模式也不同,这是理解他人也是理解自己的一把钥匙。 在介绍萨提亚学派的五种沟通模式前,先给个小背景: 这个图是萨提亚派沟通模型总图。后面解释那五种沟通模式,都从这个图生发而来。但是前四种都各有缺陷,只有在第五种那里,自我、他人、情境三者才得统一,三者元素都有表达和展现,哪个都没有被压抑或无视。现在看看,你是哪种吧。 1. 讨好型

占人群 50%。讨好别人,只有他人和环境,没有自己。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言语:“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你喜欢怎么样?”“没事没事”。 比较典型时——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可能造成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2. 指责型占人群30%。攻击别人,只有自己和环境,没有他人。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言语——“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对过”、“要是你….那就….”、“我完全没有错”。

比较典型时——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可能引起的身心反应——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3. 超理智型 人数较少,15% 。压抑感觉,逃避感受。只有情境,没有自己和他人。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语言:总是客观的、引述规条和抽象的想法,使用冗长的解释、复杂的术语,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很少涉及与人有关的感受,常说:“人一定 是要讲逻辑的”, “一切都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 ,“人需要冷静”。比较典型时——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

读《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感 罗艳菊 这是一本有关我们的信念如何控制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可以然后获得 健康的信念的实用性书籍。这本书也向你展示了如何解决过去的负面经历造成 的影响。它将帮助你改善与其他人沟通的技巧。 ——约翰·贝曼这本书有两条线,第1条线就是感知,它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我是怎么感 知这个世界的,第2条线是应对,是输出部分。第1条线感知,首先第1章讲 到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包括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萨提亚把我们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分为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我们感知方式的雏形,来源于家庭,也就是基本三角关系。孩子在刚生下 来的时候是一个自然的状态。他需要用父母的眼睛来看到自己,也就是说他有 一个身份认同依赖,而父母由于受自身的限制。他会有投射,他把自己没有完 成的那些部分投射到孩子身上,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展出他的应对方式,这就引出了第2条线——应对。两条线是一个环,也可以说是一条线。 萨提亚讲到了5种应对方式,也就是了5种生存姿态,其中4种是不良的 生存姿态,一种是健康的生存姿态,也就是表里一致。以上就是理论部分。 我们的目标是表里一致,是健康的生存姿态。如何调整到健康的生存姿态呢?接着就是技术部分。作者有将其分成技术与工具两个部分。五至九章分别 介绍了改变的过程、成分干预技术、转化过程技术、个性部分舞会技术以及家 庭重塑技术,第十、十一章介绍了雕塑、隐喻、曼陀罗、冥想、家庭规则转化指南、温度读取等工具。 第5章改变的过程,是这些技术的提纲契领。萨提亚提的改变主要是指内 部的转换。改变的过程是,发现你行为背后的应对模式,然后觉察它,它的内 容与过程,再理解它,你是如何为它赋予意义的。之后你会发展出新的方式, 也就是改变。改变,而非消除或消灭。改变的关键是添加,也就是引入一些新 的东西。它既包括内容的添加,比如,新的感知、新的关联、对自身新的感受、

萨提亚五种沟通模式 如何达到身心一致

萨提亚五种沟通模式,如何达到身心一致 冲突似乎不可避免,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人们之间,就更多见而棘手。冲突往往跟双方在乎的事情有关系,跟我是不是被爱,是不是受到尊重有关。不同的人,沟通模式也不同,这是理解他人也是理解自己的一把钥匙。 在介绍萨提亚学派的五种沟通模式前,先给个小背景: 这个图是萨提亚派沟通模型总图。后面解释那五种沟通模式,都从这个图生发而来。但是前四种都各有缺陷,只有在第五种那里,自我、他人、情境三者才得统一,三者元素都有表达和展现,哪个都没有被压抑或无视。现在看看,你是哪种吧。 1.讨好型 占人群50%。讨好别人,只有他人和环境,没有自己。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你喜欢怎么样?”“没事没事”。 比较典型时——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可能造成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2.指责型 占人群30%。攻击别人,只有自己和环境,没有他人。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对过”、“要是你….那就….”、“我完全没有错”。 比较典型时——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可能引起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3.超理智型 人数较少,15%。压抑感觉,逃避感受。只有情境,没有自己和他人。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总是客观的、引述规条和抽象的想法,使用冗长的解释、复杂的术语,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很少涉及与人有关的感受,常说:“人一定是要讲逻辑的”,“一切都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人需要冷静”。比较典型时——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可能的身心反应——

认知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疗法——阿德勒学派实例 本文原系心理治疗本科课程中阿德勒派的实例,堪称教学案例典范。哈罗德·莫萨克教授是一名技巧娴熟的阿德勒派治疗师,他把自己的工作拿给公众去审视,并敢于承担这样做所带来的风险,莫萨克教授以几次相对来讲并不算多的治疗使得一名陷入困境的青年男子获得了崭新的内省力及相应的行为改变。 比较而言,莫萨克教授的风格更为直接,治疗时限颇为明确,而且他的治疗也很有启发意义。这个案例属于认知治疗,重点放在对咨客的价值观、信仰及生活态度的探讨上。莫萨克和马内奇以他们出色的工作展示了个体心理治疗的精髓。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建的一整套心理学及心理治疗理论与时下的临床心理咨询实践联系甚密。阿德勒把他的体系命名为“个体心理学”,这来自拉丁文的“individuum”,意为“不可再分”,它突出了阿德勒心理学派的整体观点。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如意识与潜意识、心灵与躯体、追求与逃避都属于主观感受,实际上,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理性体系。在阿德勒派心理学中,个体被视为总在不断地朝向其主观既定的目标迈进,虽然个体的生活目标必定会受限于遗传与环境,但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目标是个体根据

自身特定的知觉(apperception)做出的选择的结果。这些特定的对自身、对他人及对世界的知觉形成了一整套自身和谐(self-consistent)的认知方式和态度,这种认知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朝向既定目标的迈进具有组织和指导的作用,阿德勒派称之为“生活方式”(style of life)。对每个具体的人而言,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所做出的选择不同,其生活目标也因人而异,尽管如此,但总的来说,这个目标总是使得个体的主观感受由自卑向优越、完美、富有竞争力或是完整转变,从对处境的一种卑微之感转向一种强有力之感。个体的努力可能向两种方向发展:有用的(useful)与无用的(useless)。在阿德勒派看来,“有用的”是指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采取与他人平等、互助的态度;而“无用的”则是指个体的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他人采取排斥的、非合作的态度。所有的行为,包括适应的和适应不良的,都是被设定在社会范围中来定义的。有用的行为是与社会趣旨(social interest)相一致的,是一种需要得到发展和鼓励的潜能。 而以那种无用的方式行事的个体虽不至被认为有病,但却是不被赞赏的;因为他们有违社会标准。他们选择的目标是自我中心的而非合作性的。在认知方面,他们多以一些特有的、被扭曲的、过度泛化的或是夸大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并且一点也不遵循大多数人

浅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怎样的 导师:京师博仁李世庆老师 萨提亚女士认为,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 如果你对你自己这个产品有不满意的地方,请不要埋怨和指责自己。只要你愿意走进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课堂,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可以重塑一个幸福、快乐的你! 如果你对你自己这个产品非常满意,那恭喜你!在萨提亚的课堂中,你可以学到一套方法,让你身边的人幸福、快乐! 萨提亚模式是由美国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在整个国际心理治疗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是仅仅将焦点放在处理个人和家庭的问题上,而是创新了一套协助个人和家庭由负向转为正向成长的理论和方法,是一套以成长为取向的治疗模式。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morefully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 培训对象 人们因为拒绝改变而付出的代价通常包括疾病,内疚,亲密感和生产力以及快乐的丧失。 对于治疗师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各种角度来看待来访者的问题,以便看清事情的全貌,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的评估:怎样定义一段关系,怎样定义一个人,怎样解释一个事件以及我们对改变有怎样的态度我们总是在自己和整个世界面前用各种标签来代表自己,代价就是这些标签让我们失去了自己身份的关注,角色变成身份,个人独特性逐渐消失。 学习或者迎合他人是我们对自身个性的否定,然后时间否定了他人,让我们无所适从。 尝试摆脱线性思考方式,寻求更加多元的自我。 改变后不确定的未来,安全感的丧失是患者阻抗的原因,因此有人会选择现有的功能不良的反应模式,所以咨询中,最重要的是给患者提供改变后的安全感和接受新的可能的勇气。 安全感和信任是基于信心而不是熟悉感,爱是人们自由表达他们的感受和差异性。 萨提亚治疗信念: 1、改变是可能的,即使外部改变有限,内部改变仍然可能存在; 2、在任何时间,父母都要尽其可能的做好; 3、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应对和成长所学的内部资源; 4、我们拥有很多选择,特别是在应对压力而不是对情境做出反应的时候; 5、治疗需要关注健康和可能性,而不是病理学的方面; 6、希望是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或成分; 7、人们在彼此相似的基础上建立联结,而在各具差异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成长; 8、治疗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成为我们自己的决策者; 9我们所有人都是相同生命力量的展示; 10、大部分人会选择熟悉而不是舒适的方式,特别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 11、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ABC理论中的B既我们的信念会产生结果C,两者相通); 12、感受属于我们自己,所以自己的表述才是最准确的证据; 13、人们在本质上是好的,要想与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相联结并确认他们,他们就需要找的自己的内部财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此契合,及即自我实现的内部动力) 14、父母通常会重复他们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家庭模式,即使这种模式是功能不良的;15、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但是我们能够改变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萨提亚家庭治疗心得

萨提亚家庭治疗心得 学员感受 参加李世庆老师的课程之后,得到了一些萨提亚家庭治疗心得:李世庆老师邀请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家的家规写出来,这对我而言是个大难题,我只写出了一条家规:不许哭,不许生气,不许有情绪。这个家规是经过小时候若干次被讥讽为小心眼的探测明确获知的。其他的,写不出来,从小到大,身边的朋友都特别羡慕我的自由自在。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从出生那日起,就象一只关在铁笼的雏鸟,动弹不得,可是这些隐含的规矩从何而来,却极度考验智商,在此,先向我的祖先们致敬:这家规的探索过程虽然异常辛苦,但够劲道。在探索的过程中,让我获得了很多的技能、感恩。 在我的急切的呼救声中,李世庆老师给了我一个做个案的机会。我讲述着我将近15年为寻找解决办法而做的各种探索,却一直没找到核心的症结点。我们家是典型的"双重束缚"式的隐形家规,也许已经流传了很多代,我通常能感觉到一些言语与情绪互相矛盾的信息,这让我相当惧怕"潜规则",相当惧怕不清晰,这种感受也直接影响了我的人际交往模式,不清晰会让我相当地退缩。 李世庆老师耐心地听我述说着,她开始将我的描述凝练成可能的家规反馈给我。在听到其中的一个家规后,我突然开始剧烈地咳嗽。李老师后面再向学员讲解时,特别提到了我的这个身体反应。咳嗽差不多平复后,李老师的又一句话让我感觉胃部相当的难受,李老师让我去感受那是什么?我说象建筑用的泥青,踩下去就很难拔出来,我又感觉胃部有一团乱麻似的绳子,我好想抽出倚天剑斩得片甲不留、粘连,好烦躁的感觉。李老师让我深呼吸,她开始翻译我的家规。 我开始冒出一句话:我的父母不想让我到任何地方去,永远不要离开他们。我的父母从没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可是此刻,感觉是如此地清晰和准确,所以,当我要往前走时,家里就会出状况,可是症状与家规之间已经相去甚远。 她让我尝试说出更隐含的家规,那个禁止令。在这里我花了些时间,才蹦出那句话:我不能与任何人亲密超过我的父母。 当我听到自己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简直是激动不已。 是的,我终于找到答案了。 与任何人更亲密都会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这就是我经常在关系上遇到的困难,还有一直形影不离的隔离感。因为担心被视为背叛,当与父母链接不佳时,与其他人的链接肯定比这个不佳更糟糕。 接下来,李世庆老师开始邀请我改造我的家规。于是,一次次,当我终于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说出:我可以和任何人亲近,就象和父母一样亲近时,我感接下来,李世庆老师开始邀请我改造我的家规。于是,一次次,当我终于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说出:我可以和任何人亲近,就象和父母一样亲近时,我感觉我人生的九曲连环套终于在李老师的帮助下解开了。 谢谢你,李世庆老师,我也愿承接你的愿力,尽心致胜,传播萨提亚的家庭治疗,帮助每个老孩子找到隐藏的桎梏,最终找到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