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PNST)

合集下载

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诊断-青岛

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诊断-青岛
在副节瘤及嗅神经母细胞 瘤 中 S-100 阳 性 见 于 支 持 细胞。
黑色素瘤、痣细胞、肌上皮肿 瘤及富于肌上皮的肿瘤(多形 性腺瘤,腺样囊性癌,汗腺肿 瘤)
脂肪细胞及其肿瘤、软骨细胞 及其肿瘤
指突样树状突细胞及朗格罕细 胞 及 其 肿 瘤、 Rosai-Dorfman 病(窦组织细胞)
高度敏感,广泛应用于血管肿瘤的诊断 及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血管内皮标记
CD34还存在于其他许多 外周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软组织肿瘤:
(60-90%散在细胞阳性),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 上皮样肉瘤(60%),
(DFSP,>90%),
部分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SFT90%),
3. 假肉瘤性炎性或组织细胞/血管内皮瘤样增生
Rosai-Dorfman病;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腹膜后黄色肉芽肿; 分支杆菌性梭形细胞假瘤; 乳头性内皮细胞增生; bacillary angiomatosis等
4. 形态酷似恶性的良性肿瘤
横纹肌母细胞瘤; 脂肪母细胞瘤; 放射性纤维瘤病; 非典型性/奇异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多形性/梭形细胞脂肪瘤 多形性平滑肌瘤; 退变性(ancient) 神经鞘瘤/富于细胞性神经鞘
瘤; 神经母细胞性神经鞘膜瘤等。
5.酷似良性病变的肉瘤
细胞分化较好,异型性不明显,极易误 为良性。如,脂肪瘤样脂肪肉瘤、上皮 样血管内皮肉瘤等。
酷似炎性病变的肉瘤:炎性MFH,炎性 脂肪肉瘤,炎性纤维肉瘤等。
引言: 软组织肿瘤诊断的困难性
6.酷似癌、恶黑或淋巴瘤的肉瘤:上皮样 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上皮样 的判断

上颌骨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例报告

上颌骨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例报告

上颌骨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例报告标签: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免疫组化;诊断Keywords:Malignant Pre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immunohistochemistry,diagnosis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是由纤维母细胞、EMA 阳性的束膜细胞、雪旺细胞、CD34 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原始神经上皮细胞等构成的一种异质性肿瘤[1]。

其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01%[2],约25%-30%有家族史,多发于四肢和躯干,头颈部少见。

我院2014年10月收治1例上颌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病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史及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6岁,因“左上颌骨反复肿胀2年,左面部肿胀2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2年前于当地县医院行局部义齿修复左上颌缺失后牙,随后出现义齿修复区牙龈反复肿痛,行抗炎治疗,具体用药不详,肿痛无好转,即拆除修复体,拔除左上后牙残根并行肿痛区牙龈切取活检术,自诉活检病理回示为慢性炎症,患者未能提供活检病理报告,术后口内肿痛牙龈逐渐好转,2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左上颌后牙牙龈肿胀并伴左面部肿胀,稍疼痛不适,再次于当地医院抗炎治疗无好转。

随后就诊于我院,我院以“左侧上颌骨肿瘤”收治入院。

我院石蜡病理切片会诊报告(H14337):左侧上颌纤维性牙龈瘤(图a);患者当地CT片示左侧上颌骨前外侧见类圆形病变,临近骨面轻度吸收,病变区中央密度稍低,不能排除恶性肿瘤,再次行活检,2014-11-10我院病理回示(14347):左侧上颌骨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低度恶性),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S100(+,弥漫,强)、CD45(-)、GFAP(-)、CK(-)、CD99(-)、HMB45(-)、CD68(-)、EMA(-)、NS(-)、Desmin(-)、MyoD1(-)。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7例 MSCT 及 MRI 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7例 MSCT 及 MRI 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7例 MSCT 及 MRI 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孙沛毅;王铮;韦小梅【期刊名称】《中国临床新医学》【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目的:分析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MPNST)的MSCT、MRI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方法收集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PNST,将其MSCT、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17例中,上肢4例,下肢4例,颈背部3例,骶髂关节区3例,椎管内2例,食管1例。

肿瘤巨大,瘤内坏死出血常见,钙化较少。

MSCT平扫多为等、低混杂密度影,MRI平扫T1 WI多呈等、略低信号,T2 WI及STIR序列多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瘤体多呈边缘环形明显强化,瘤内实性部分结节状、斑索状不均匀明显强化。

病理:肿瘤多呈球形或纺锤形,有假包膜,与神经干粘连,瘤内常坏死、出血,可囊变,钙化少见。

镜下肿瘤细胞多形性,以梭形细胞为主;NSE、S-100、CD56、Vimentin标记物多呈阳性。

结论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多位于较大神经干走行区。

CT、MRI表现与病理成分有较强相关性,结合二者有助于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总页数】4页(P310-313)【作者】孙沛毅;王铮;韦小梅【作者单位】530021 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530021 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530021 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相关文献】1.胸部良恶性孤立性纤维性瘤的MSCT表现与病理对照 [J], 隋愿;史振乾;史富磊2.胃肠间质瘤的MSCT和MRI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 [J], 汪俊萍;白人驹;孙浩然;赵新;杨晶3.腹盆部孤立性纤维瘤的MS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J], 赵育英;毛新峰;姚丽娣;宋鹏涛4.良、恶性消化道间质瘤MSCT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对照分析 [J], 全志成;邱强;许欣5.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 [J], 肖湘生;吴华伟;李惠民;刘士远;李成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

2016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

神经元与混合型神经元--胶质肿 瘤
增加的新分型1
•弥漫型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也就是既往文献报道的儿童浸润型少 突胶质细胞样的软脑膜肿瘤。这类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常引起弥漫的软脑膜病变,组织学可见到有类似少枝的OLC 样细胞,表达OLIG2、S-100和Syn,在一部分的病例中见到神 经元成分;但如病灶长在脊膜上有时很难找到肿瘤实质细胞。 这种肿瘤常具有BRAF基因融合、染色体1p缺失和/或19q的缺 失,却没有IDH的突变。
• 新版删除了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 瘤,保留了IDH突变的肥胖型星形细胞瘤。删除了大脑胶 质瘤病的诊断,改成一种胶质瘤的生长模式。脑内广泛浸 润多个脑叶,双侧生长和突入幕下的大脑胶质瘤病现在作 为多种弥漫型胶质瘤亚型的生长模式。
胶质母细胞瘤
新版分为 •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约占90%的患者),原发胶母, 主要发生于55岁以上的患者;
•弥漫型胶质瘤包括WHO分级II级和III级的星形细胞瘤,II级和 III级的少突胶质细胞瘤,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儿童相 关的弥漫型胶质瘤。这种新分类将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多形 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生长方式局限、缺乏IDH突变、有BRAF 融合/突变)、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TSC1/TSC2突变) 与弥漫型胶质瘤相区分开来。即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 质细胞瘤归为一类(都有IDH突变),而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和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不属于一类(毛瘤为BRAF融合)。
(a)影像学病灶位置表浅(b)与周围脑组织看似界清,但常 有转移(c)大的上皮样细胞,胞浆嗜酸,空泡核,大核仁; 部分肿瘤细胞出现核偏位,核旁包涵体,类似于横纹肌样细胞 (箭头)(d) 部分肿瘤周围可出现低级别胶质瘤形态,如局 灶出现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样区域,如怪异的巨核细胞 但缺乏核分裂,大量嗜酸性颗粒小体,类似空泡样星形细胞的 黄瘤区。

【免费下载】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免费下载】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肿瘤分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及分级(WHO,2007)Ⅰ、神经上皮性肿瘤一.星形细胞肿瘤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9421/1黏液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Ⅱ)9425/32、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9384/13、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Ⅱ)9424/34、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Ⅱ)9400/3纤维型星形细胞瘤(Ⅱ)9420/3肥胖细胞性星形细胞瘤(Ⅱ)9411/3原浆型星形细胞瘤(Ⅱ)9410/35、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9401/36、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Ⅳ)9440/3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Ⅳ)9441/3胶质肉瘤(Ⅳ)9442/37、大脑胶质瘤病(Ⅲ)9381/3二.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1、少突胶质细胞瘤(Ⅱ)9450/32、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Ⅲ)9451/3三.混合性胶质瘤]1、少突星形细胞瘤(Ⅱ)9382/32、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Ⅲ)9382/3四.室管膜肿瘤1、室管膜下瘤(Ⅰ)9383/12、粘液乳头状型室管膜瘤(Ⅰ)9394/13、室管膜瘤(Ⅱ)9391/3富细胞型(Ⅱ)9391/3乳头状型(Ⅱ)9393/3透明细胞型(Ⅱ)9391/3伸展细胞型(Ⅱ)9391/3 4、间变性室管膜瘤(Ⅲ)9392/3 五.脉络丛肿瘤1、脉络丛乳头状瘤(Ⅰ)9390/02、不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Ⅱ)9390/1 2、脉络丛癌(Ⅲ)9390/3六.不明起源的神经胶质肿瘤1、星形母细胞瘤9430/32、三脑室脊索瘤样胶质瘤(Ⅱ)9444/13、血管中心性胶质瘤(Ⅰ)9431/1七.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胶质肿瘤1、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Ⅰ)(Lhermitte-Duclos) 9493/0 2、促纤维增生性幼稚星形细胞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Ⅰ)9412/1 3、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Ⅰ)9413/04、神经节细胞瘤(Ⅰ)9492/05、神经节细胞胶质瘤(Ⅰ-Ⅱ)9505/16、间变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Ⅲ)9505/37、中枢性神经细胞瘤(Ⅱ)9506/18、脑室外神经细胞瘤(Ⅱ)9506/19、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Ⅱ)9506/110、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Ⅰ)9509/111、四脑室Rosette-forming胶质神经元肿瘤(Ⅰ)9509/112、副神经节瘤(Ⅰ)8680/1八.松果体实质肿瘤1、松果体细胞瘤(Ⅰ)9361/12、中等分化的松果体实质肿瘤(Ⅱ-Ⅲ)9362/33、松果体母细胞瘤(Ⅳ)9362/34、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Ⅱ-Ⅲ)9395/3九.胚胎性肿瘤1、髓母细胞瘤(Ⅳ)9470/3促纤维增生/结节型髓母细胞瘤(Ⅳ)9471/3髓母细胞瘤伴广泛结节(Ⅳ)9471/3间变型髓母细胞瘤(Ⅳ)9474/3大细胞型髓母细胞瘤(Ⅳ)9474/3 2、CNS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Ⅳ)9473/3CNS神经母细胞瘤(Ⅳ)9500/3CNS神经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Ⅳ)9490/3髓上皮瘤(Ⅳ)9501/3室管膜母细胞瘤(Ⅳ)9392/3 3、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Ⅳ)9508/3Ⅱ、颅内及脊柱旁神经肿瘤一.雪旺细胞瘤(神经鞘瘤)(Ⅰ)9560/0富细胞型(Ⅰ)9560/0丛状型(Ⅰ)9560/0黑色素型(Ⅰ)9560/0二.神经纤维瘤(Ⅰ)9540/0丛状型(Ⅰ)9550/0三.神经束膜瘤(Ⅰ-Ⅲ)1、神经束膜瘤,NOS(Ⅰ)9571/02、恶性神经束膜瘤9571/3四.恶性外周性神经鞘膜瘤(MPNST)(Ⅲ-Ⅳ)1、上皮样型MPNST(Ⅲ-Ⅳ)9540/32、MPNST伴间叶性样分化(Ⅲ-Ⅳ)9540/33、黑色素型MPNST(Ⅲ-Ⅳ)9540/34、MPNST伴腺样分化(Ⅲ-Ⅳ)9540/3Ⅲ、脑膜肿瘤一.脑膜皮细胞肿瘤脑膜瘤9530/01、脑膜皮型脑膜瘤(Ⅰ)9531/02、纤维型(成纤维型)脑膜瘤(Ⅰ)9532/03、过渡型(混合型)脑膜瘤(Ⅰ)9537/04、砂粒型脑膜瘤(Ⅰ)9533/05、血管瘤型脑膜瘤(Ⅰ)9534/06、微囊型脑膜瘤(Ⅰ)9530/07、分泌型脑膜瘤(Ⅰ)9530/08、富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Ⅰ)9530/09、移行型脑膜瘤(Ⅰ)9530/010、脊索瘤样型脑膜瘤(Ⅱ))9538/111、透明细胞型脑膜瘤(Ⅱ9538/112、非典型脑膜瘤(Ⅱ)9539/113、乳头状瘤型脑膜瘤(Ⅲ)9538/314、横纹肌样型脑膜瘤(Ⅲ)9538/315、间变性(恶性)脑膜瘤(Ⅲ)9530/3二.间叶性非脑膜皮肿瘤1、脂肪瘤(Ⅰ)8850/02、血管脂肪瘤(Ⅰ)8861/03、冬眠瘤(Ⅰ)8880/04、脂肉瘤(颅内)(Ⅳ)8810/35、单发纤维性肿瘤(Ⅰ)8815/06、纤维肉瘤(Ⅳ)8810/37、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Ⅳ)8830/38、平滑肌瘤(Ⅰ) 8890/09、平滑肌肉瘤(Ⅳ) 8890/310、横纹肌瘤(Ⅰ) 8890/011、横纹肌肉瘤(Ⅳ) 8890/312、软骨瘤(Ⅰ) 9220/013、软骨肉瘤(Ⅳ) 9220/314、骨瘤(Ⅰ) 9180/015、骨肉瘤(Ⅳ) 9180/316、骨软骨瘤(Ⅰ) 9210/017、血管瘤(Ⅰ) 9120/018、上皮样血管内皮瘤(Ⅱ) 9133/119、血管外皮细胞瘤(Ⅱ) 9150/120、间变性血管外皮细胞瘤(Ⅲ) 9150/321、血管肉瘤(Ⅳ) 9120/322、卡波西(Kaposi)肉瘤(Ⅳ) 9140/323、Ewing 肉瘤-PNET(Ⅳ) 9364/3三.脑膜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病变1、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生 8728/02、黑色素细胞瘤 8728/13、恶性黑色素瘤 8720/34、脑膜黑色素瘤病 8728/3四.与脑膜相关的其它肿瘤血管母细胞瘤(Ⅰ) 9161/1Ⅳ、淋巴瘤和造血组织肿瘤一.恶性淋巴瘤 9590/3二.浆细胞瘤 9731/3三.颗粒细胞肉瘤 9930/3Ⅴ、生殖细胞肿瘤一.胚生殖细胞瘤 9064/3二.胚胎癌 9070/3三.卵黄囊瘤 9071/3四.绒毛膜上皮癌 9100/3五.畸胎瘤 9080/1成熟型 9080/1未成熟型 9080/3畸胎瘤恶性变 9084/3六.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9085/3Ⅵ、鞍区肿瘤一.颅咽管瘤(Ⅰ) 9350/1成釉细胞瘤型(Ⅰ) 9351/1乳头状型(Ⅰ) 9352/1二.颗粒细胞瘤(Ⅰ) 9582/0三. 垂体细胞瘤(Ⅰ) 9432/1四. 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性细胞瘤(Ⅰ) 8291/0Ⅶ、转移瘤(Ⅰ)注:括号中的Ⅰ、Ⅱ、Ⅲ、Ⅳ为肿瘤分级,未标明数字的肿瘤,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多变,缺乏足够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WHO未给明确分级。

H3K27me3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的研究进展

H3K27me3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的研究进展

H3K27me3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的研究进展
林香桃;谈顺
【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2024(40)5
【摘要】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是一种罕见的源自周围神经的软组织肉瘤,其组织学特征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免疫组化标志物,是较难诊断的肿瘤之一。

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istone 3 trimethylated on lysine 27,H3K27me3)的修饰是表观遗传中重要的基因沉默标志,参与调节细胞分化与增殖之间的平衡,其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密切相关。

近年,随着H3K27me3作为MPNST的辅助诊断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已有进一步的研究。

该文现对H3K27me3在MPNST的发生、发展、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页数】5页(P531-535)
【作者】林香桃;谈顺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3
【相关文献】
1.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TBX2基因突变及相关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3.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MMP-2和TIMP-2的表达
4.MMP-9及TIMP-1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5.H3K27me3表达缺失是散发性和放射相关性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一种高敏感性标志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PNST)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PNST)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MPNST)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MPNST的概述 3 MPNST的治疗 4 MPNST的预防和护理 5 MPNST的研究进展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MPNST的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恶性周围神经鞘 膜瘤(MPNST)是一种 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 于神经鞘膜细胞。
症状和体征
疼痛:通常是首发症状,可表 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
感觉异常:表现为麻木、针刺 感、烧灼感等
运动障碍:表现为肌肉无力、 肌肉萎缩等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体 位性低血压、阳痿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病 理学检查是确 诊恶性周围神 经鞘膜瘤的金 标准,包括活 检和免疫组织
化学染色。
鉴别诊断:需 与良性神经鞘 瘤、神经纤维 瘤、肉瘤等相 鉴别,主要依 据病理学检查 结果进行鉴别。
MPNST的预防和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 方式: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 限酒
避免长期接触有 害物质:如苯、 甲醛等
定期进行体检: 早期发现、早期 治疗
积极治疗慢性疾 病:如糖尿病、 高血压等
护理和康复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 疗恶性周围神
经鞘膜瘤 (MPNST)。
术后护理:定 期更换敷料, 保持伤口清洁,
定期复查和随访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肿瘤迹象 术后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 长期随访,关注患者生存质量 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随访频率和检查项目
MPNST的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MPNST的基因突变研究:发现新的突变基因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一例

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一例

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一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 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sheath tumor,mpnst)为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

约占软组织肉瘤的5%[1],预后不良。

多发于四肢和躯干,头颈部少见。

我院收治1例面部恶性神经鞘膜瘤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某女,83岁,主因“右侧面部肿物发现5年”入院。

肿物被发现时约“栗子”大小,无明显不适。

未经治疗,肿物明显长大。

专科情况:右侧面部隆起,可触及一约10cm×8cm×4cm大小肿物,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活动度可,无明显压痛(如图1)。

处理:在全麻下行“右侧面部肿物切除术”。

因患者年龄较大,患者家属极力要求保证面部外形及术后生活质量等原因,本手术仅在行右侧面部肿物切除术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切除肿物周围软组织,未行肿瘤周围上颌骨及眶底等部的切除。

术中见肿物包膜较完整,与周围组织稍粘连,并突入颞下窝内。

肿瘤中上部为囊性,质软;其余部为实性,质地中等。

术后病理诊断为:“(右面部)恶性神经鞘膜瘤”。

免疫组化结果:s-100(-)、nse(+)、mbp(-)、vim(+)、actin(-)、cd68(个别细胞+)、cd34(部分区弱+)、ck(-),如图2。

术后1年,患者颌面部功能良好,面部塌陷不明显。

但复查ct见颞下窝内约1.0cm×0.8cm×0.8cm肿物,可疑复发,患者及家属拒绝继续检查及治疗。

2 讨论mpnst是描述那些曾被称作恶性神经鞘瘤(恶性雪旺细胞瘤)、神经源性肉瘤和神经纤维肉瘤的肿瘤,1993年who正式将该类肿瘤命名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是schwam细胞的恶性肿瘤,多数起源于神经纤维瘤,少数起源于神经鞘瘤,由神经鞘细胞、神经束衣及神经内衣细胞组成。

结合本例患者肿瘤位置,该肿瘤应为来源于三叉神经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2.1 临床特点:mpnst为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普通人群的发病率为0.00l%,占全身所有软组织肉瘤的5%[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欧盟批准其作为STS患者ADM、IFO为基础方案治疗 失败的二线选择,1.5mg/m2,24小时持续静脉滴注,21d重复。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目前研究发现,吉西他滨(1.0~1.25g/m2,3周重复)和 多西紫杉醇(100mg/m2,3周重复),单药有效率分别为 4% ~18%及17%。
化疗6次(异环磷酰胺2d1-3+美司纳400mgd1-3+盐酸比柔表星45mgd1-3)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髓鞘(Myelin sheath): 由多层不断围绕 轴突的施万细胞的细胞膜构成。髓 鞘富含脂类物质及蛋白质。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MPNST
约有半数继发于神经纤维瘤病 极少数从神经鞘膜瘤恶变而来
神经纤维瘤 (NF)
鉴别
神经鞘膜瘤
神经纤维瘤病(综合征)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综合治疗
治疗策略
手术
放疗化疗 生物治疗源自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手术(Surgery)
手术切除的范围: 1、囊内切除 在肿瘤包膜内切除肿瘤实体 2、边缘切除 在反应区内切除肿瘤,包括肿瘤实体及包膜 3、广泛切除 在正常组织中进行切除,包括肿瘤实体,包膜,反应区 4、根治性切除 包括肿瘤实体,包膜,反应区及正常组织在内的整个间室内容物
研究进展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进行性增大的肿块

• 神经支配区域疼痛

• 神经功能缺失
右肩部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询问病史应注意: 1.肿块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生长方式等; 2.是否有疼痛(尤其是静息痛)、感觉麻木、肌力减退; 3.有无提示癌性病变的全身症状; 4.有无神经纤维瘤病等癌前病变的家族史。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手术(Surgery)
低度恶性 I期
无辅助放疗 术前放疗反应满意 术前放疗反应不满意
广泛切除 边缘切除 广泛切除
无辅助放疗 高度恶性 II、III期 术前放疗反应满意
术前放疗反应不满意
根治性切除 广泛切除 根治性切除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化疗(Chemotherapy)
化疗目前广泛应用于局部晚期、肿瘤远处转移、无手术或放 疗指征的软组织肉瘤的治疗。
4、虽不伴有NF1,但瘤细胞的组织学形态与大多数的 MPNST相同,免疫组化和(或)电镜观察也提示瘤细胞具有 施万细胞分化。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镜下表现
①镜下MPNST多表现为一 种以梭形为主的多细胞型 肿瘤。
②核染色质丰富、深染, 核形不规则,不对称,呈 伸长弯曲的波浪状。
③大多数病灶可出现局部 坏死和活跃的有丝分裂现 象,核分裂像易见。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与治疗
研究进展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概述(Overview)
•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alig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
是一种起源于周围神经,或继 发于神经纤维瘤,或显示神经 鞘膜不同成分分化的梭形细胞 肉瘤,曾被称为神经源性肉瘤、 神经纤维肉瘤。
化疗6次(异环磷酰胺2d1-3+美司纳400mgd1-3+盐酸比柔表星45mgd1-3)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患者儿子
××,男,12y
身高 124cm
胸背部可见多个大小 不一、散在的咖啡色 斑块
颈部及胸肋部可触及 多个纤维瘤,质软, 活动度可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主要内容
1
2 2
3
4
5
概述
研究背景和意义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体征
1.肿块的质地、有无搏动、活动度等 2.有无Tinels征 3.有无固定的感觉和运动缺失症状 4.检查肿块周围的局部结构有无改变 5.注意有无神经纤维瘤病的特异性体 征,如牛奶咖啡斑、Lisch结节
牛奶咖啡斑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主要内容
1
2 2
3
4
5
概述
研究背景和意义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与治疗
研究进展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诊 断 (Diagnosis)
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
影像学检查 Bus、CT、MRI、PET-CT
病理学
手术、活检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病理学诊断标准
MPNST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肿瘤起自于神经纤维瘤,特别是丛状神经纤维瘤和伴有 NF1者,约占2/3; 2、肿瘤起自于周围神经; 3、从良性神经肿瘤如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节细胞神经瘤、 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或嗜铬细胞瘤等发展而来;
几乎全部由施万细胞构成 任何年龄,青年多见,无性别差异 头、颈、肢体的屈曲面 皮下的无痛、逐渐增大、单发肿块 有包膜、不侵犯神经纤维 一般无神经功能障碍 边缘切除、不损伤神经
包括施万细胞等不同来源的细胞组成 任何年龄,青年多见,无性别差异
皮肤、皮下或外周神经的无痛、逐渐增大的肿块
无包膜、侵犯神经纤维 一般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不得不切除一部分神经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主要内容
1
2 2
3
4
5
概述
研究背景和意义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与治疗
研究进展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约有半数起于多发神经纤维瘤病,极少数从神经鞘瘤恶变而来
发病率 约1/10万,占软组织肉瘤的5-10%
性别
男女比例大致相等或女性稍多, 继发于NF者,男性较多
年龄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多见, 儿童较为少见, 继发于NF者,发病年龄可提前10岁
异环磷酰胺,9g/m2,3周重复,一线治疗有效率为20%左右。 随机研究证明,以ADM为基础及IFO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相互比 较,PFS、OS没有显著差异,但ADM为基础的方案耐受性更好。
ET2743(trabectedin)为海鞘生物碱中提取的抗肿瘤药物, 能抑制核苷外切修复系统,促进凋亡,抑制细胞增殖,选择性 抑制MDR1。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病例分享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杜××,女,35岁
因“左颈部神经鞘膜瘤术后2年, 肺转移11月” 入院。
2010-3-8行左颈部神经鞘膜瘤手术 术后病理:(左颈部)软组织肉瘤伴 坏死,结合免疫组化,符合恶性周围 神经鞘膜瘤。 术后放疗 2011-4-12省肿瘤医院病理示:(右肺肿块 左肩部可及一大小约13×8cm肿块, 穿刺)少量肺及纤维组织内见少量软组织肉 质硬,边界尚清,活动度差,无压痛。 瘤浸润,并伴退变、坏死。
• MPNST患者体内许多不同的生长因子都发生了上调, 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外 皮生长因子等。
• 以Ras翻译后修饰为作用靶点的法呢酰基转移酶抑 制物(FTIs)对MPNST的抑制作用在动物模型中已 经得到证实,临床试验正处于计划阶段。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杜××,女,35岁
因“左颈部神经鞘膜瘤术后2年, 肺转移11月” 入院。
MPNST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多经血道转移至肺、骨、 胸膜和腹膜后,区域淋巴结转移少见。
神经纤维瘤病恶变者,转移率超过60%。有研究表明, 伴有神经纤维瘤病的MPNST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6%,明 显差于未伴有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53%。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研究进展
• 研究结果显示,由丛状神经纤维瘤恶变而成MPNST 者常伴有p53和Ink4a基因的突变和Notch通道的信 号异常。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神经纤维瘤病
(Von Recklinghausen综合征)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牛奶咖啡斑、腋窝雀斑、神经纤维瘤、 骨骼异常、生长发育障碍 ≥6个直径大于1.5cm的牛奶咖啡斑, 可认为患有此病。 有潜在的恶变率及死亡率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MPNST亚型
1.上皮细胞型 2.歧化间质或上皮分化型 3.黑色素沉着型 4.黑色素沉着样粒砂体型
一项II期临床研究发现,吉西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与单药吉 西他滨相比,有效率分别为16%和11%,无进展生存时间为 6.2个月和2.6个月,总生存18个月和11.2个月,并且其不良反 应可耐受。
但目前吉西他滨、多西紫杉醇仍未被批准作为STS的常规 治疗。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预后(Prognosis)
由于发病率低,目前尚无有关MPNST治疗结果的大宗研 究报道,其预后主要与肿瘤的大小、病理级别、组织学亚型 以及手术是否彻底等相关。
2010-3-8行左颈部神经鞘膜瘤手术 术后病理:(左颈部)软组织肉瘤伴 坏死,结合免疫组化,符合恶性周围 神经鞘膜瘤。 术后放疗 2011-4-12省肿瘤医院病理示:(右肺肿块 左肩部可及一大小约13×8cm肿块, 穿刺)少量肺及纤维组织内见少量软组织肉 质硬,边界尚清,无压痛。 瘤浸润,并伴退变、坏死。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 好发于周围神经干上,如坐骨神经、 臂丛、骶丛N
• 肿瘤最常见于上下肢的近端和躯干 • 局部复发率约为42-54%,远处转移
率为28-43% • 5年及10年生存率约为34-52%、23-34%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主要内容
1
2 2
3
4
5
概述
研究背景和意义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与治疗
21天的单剂ADM (>70mg/m2)是软组织肉瘤的标准一线治 疗方案。
NCCN实践指南认为,II期、III期四肢软组织肉瘤,肿瘤切缘> 1cm,随机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含阿霉素(ADM)的辅助化疗, 可增加无病生存期,但不增加总生存期。肿瘤切缘<1cm,是否 常规行术后辅助化疗意见不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