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刘 雪 芹

典故是文苑中的奇葩。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垂青于应用典故,因为典故多为形象生动的故事浓缩而成或是绝词佳句提炼而成,含蓄而隽永,冼炼而深刻,文人吟诗赋词对句,必会考虑用典,文学大家曹雪芹也不例外,其作品《红楼梦》用典无数,仅其中的联额、对句就应用了很多典故。

典故虽一字、一词,但意义深遂隽永,翻译时如何才能保持原文的丰姿,传达原文固有的神旨呢?这就涉及到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因为典故就是一种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谢天振)但是,对一个民族而言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事物对另一个民族而言可能毫无文化意义。即使是对同一意象,不同的民族赋予的含义也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例如,在汉语文化中,“松”象征着高洁挺拔,“莲”则让人联想到“出污泥而不染”,但它们在英语文化中就丧失了这些文化意象。又比如,西风对英国人而言意味着“温暖”和“生机”,他们对西风心存好感,雪莱还有名篇《西风颂》传世;而对中国人来说,西风却象征着“寒冷”、“破坏力”,如“昨夜西风凋碧树”。同样是蟋蟀,在中国文化里给人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联想,如岳飞的“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而在英美文

化里,蟋蟀却成了快乐、幸运的象征,如Kingsley 的“I have not had the luck I expected ,but ...am as merry as a cricket .”

这种文化意象的空缺和错位是语际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是翻译的一颗绊脚石,常常令译者们陷入顾此失彼的尴尬境地。其原因在于,文化意象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介绍进另一种文化中去时,就象鱼与熊掌一样难以得兼。如“班门弄斧”,若译为to show off one 's proficiency w 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虽译出其表层含义,但西方读者并不了解鲁班的故事,当然更无从揣摩这个成语的含义;若译为to teach one 's g randmo ther to suck egg s ,译出了其深层含义,但却丢掉了“鲁班”这个文化意象。

在翻译典故时,译者们一般采取三种方法:省典、化典、注典。《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在翻译《红》的过程中,也采用了这三种方法。

一 省典(omission )

翻译界对于典故的翻译,基本上达成一个共识: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一切从简,可以省略的就省略。所谓省典就是只将原文字面意思译出,而不深究其内涵。在翻译《红楼梦》对联时,二译也这样处理了其中的一些对联。

新绿涨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

此联是宝玉为稻香村所题一联。其中“浣葛”典出《诗经·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浣害浣否?归宁父母。”是写新妇浣净葛衣才回娘家,这里喻指元春归省。下联中的“采芹”亦出自《诗经》。《诗经·泮水》有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77—《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泮水指泮宫之水,而泮宫指学宫。后人把考中秀才入学为生员,叫做“入泮”或“采芹”。所以这里的“采芹人”是指贾府的读书人。二译在处理此联时,采取了避繁就简的策略。

杨译:

The g reen tide fills the creek w here clothes are w ashed .Clouds of fragrance surround the girls plucking w ater -cress .霍译:

Emergent buds sw ell w here there w asherwoman soaks her clo th .

A fresh tang rises w here the cress -gatherer fills his pannier .二译都省译了典故,而直接按对联的字面意思将“浣葛处”译成“洗葛衣的地方”,“采芹人”译成“采摘水芹的人”。二译运用省典的办法,译出了此联的表层含义,译语读者能不能完全理解就成了问题,而且他们绝对不会明白为什么宝玉吟成之后诸位清客一个劲赞好。《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引借其中的诗句产生的效果无异于一位英语作家引借乔叟或莎士比亚的句子。一种语言的历史文化积淀,另一个民族往往是难以完全领受的。

赐裘怜抚戍

加絮念征徭

杨译:

Fur coats are issued to the garrison ,

Cotton -padded clothes to conscripts in the snow .

霍译:Now w arm clothes to the fro ntier are dispatched .

—78—红楼梦学刊·二★★二年第一辑

And wives to distant dear ones send supplies .

据《唐诗纪事》载,唐开元年间,宫中制棉袍送给戍边的将士。有一士兵在袍子中发现一首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畜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矣,重结后身缘!”士兵将诗交给将帅,将帅呈给唐玄宗。唐玄宗查出此诗为一宫女所作,后将宫女许配给了这个士兵。如果将这个故事译出,势必繁复冗长。二译都省译了典故,从杨译看,上下句只一个动词,即issue ,也就是说杨译意为“给雪地里的士兵送棉衣”,而原联则是说“同情严寒中的戍边人而加厚棉花”,意义上有所缺失;霍译则把该句的主语定为“妻子们”,译成了“妻子们给远方的亲人送军需品”,根据《唐诗纪事》的这则故事,我们知道主语不该是“妻子们”,意义上有所扭曲。且不论二译优劣如何,他们都采用了省典的办法,也因此而丢掉了一则动人的背景故事。

运用省典的办法,就是只译出表层含义,是对译语读者的理解能力的过高估计,不一定能达到使之理解并欣赏的目的。

二 化典(paraphrase )

刚才的“省”指省掉典故不译,“化”则不同,所谓“化”,就有变。化典就是不管其字面意义,而把典故的真实含义译出。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杨译:

The g rateful recipients of Im perial Favor will gladly dash their brains out on the g round ;

79—《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Generations to come will make solem n sacrifice fo r deeds whose fame resounds to Heaven .

霍译:

With loyal blood poured out willing ly upon the ground a my riad subjects pay tribute to their benevolent rulers .

For famous deeds lauded resoundingly to the skies a hundred generations offer their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s .

“蒸尝”典出《诗·小雅·天保》“宗庙之祭,秋曰尝,冬曰蒸。”但两译均只用“sacrifice ”一词就囊括了“蒸尝”之意,因为在此根本没有必要区分秋天和冬天的祭祀。

诚忘三尺冷

瑞释九重焦

杨译:

Truly the cold of three feet of snow is forgotten .

Its promise clears the sovereign 's gloomy brow .

霍译:

Its cold the Cheng 's disciples could withstand .

Its promise can a king 's cares exorcise .

“九重焦”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忧虑重重”的意思,其实不然。“九重”指皇帝。宋玉《九辩》中说“君之门以九重”。两译都用“皇帝”(sovereig n 和king )来译“九重”。

也就是说,化典就是放弃表层含义,译出深层含义。从上面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蒸尝”和“九重”的文化意象丢失了。这种放弃,同时也放弃了向外介绍原著文化的机会,是原著文化屈从

—80—红楼梦学刊·二★★二年第一辑

于译语文化的表现。不过,我们在翻译时也的确应该考虑这种文化意象是否有推介的价值,如刚才的“蒸尝”和“九重”,现代的中国人都未必知晓,似乎也没有必要介绍出去了。

三 注典(annotation )

注典就是直译典故之后加以注释。加注的办法给译者以从容交代原文字里行间意思的方便,但不宜滥用。一般用来翻译极具民族文化内涵的内容,能起到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此联出自贾雨村之口。他一心求取功名,不甘久居人下,慨叹怀才不遇,抱负未逢。上联典出《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此句意为美玉装在柜子里等着卖高价。下联典出郭宪《洞冥记》,传说汉武帝时,有神女留下玉钗,到昭帝时,有人打开匣子,不见玉钗,只见一只白燕从匣中飞出,升天而去。贾雨村借以说自己有朝一日要飞黄腾达。而且此联中巧妙地嵌进了贾雨村的名字。上联“价”与“贾”谐音,下联“时飞”正是贾雨村的字。请看霍译:

The jew el in the casket bides till one shall come to buy .

The jade in the drawer hides ,w aiting its time to fly

1

[1.Yu -cun is thinking of the jade hairpin given by a visiting fairy to an early Chinese emperor w hich later tumed into a white sw allow and flew aw ay into the sky .Metaphors of flying and “climbing the —

81—《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sky ”w ere frequenlty used fo r success in the Civil Service ex amina -tions .]

霍译给下联加了注释,因为“美玉待价而沽”较易解,而“玉钗待时而飞”则令人不知所以,钗无翼,何以能飞?因此,这个注释是很有必要的。

药经灵兔捣

人向广寒奔

杨译:

Elixirs are prepared by the Jade Hare 1

The goddess flies tow ards the Palac e of Cold Void .

2[1.In an ancient legend ,a jade here in moon crushed herbs in a trough there .

2.Chang Ngo w as said to have stealthily eaten her husband 's elixir then flow n to the Palace of Cold Voidthe moon -becoming the g oddess there .]

杨译在注释中解释了何为“玉兔”,何为“广寒”。因为这是中国的神话传说,而译文的受众却是一些对中国文化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的西方人,如果不加注释,会给他们理解原文造成障碍;加了注释,不仅消除了这一障碍,还很好地介绍了中国的神话。

注典的办法是最保险的,它既能译出表层含义,又能在注中解释其深层含义;既能保证译语读者能理解,又能很好地推介原著文化,促进原著文化与译语文化最大限度的交流。但它也有缺点,对译者而言,加大了他查阅资料注典的工作量,而在读者方面,也造成阅读时磕磕绊绊的困难,如同“带着镣铐打网球”(霍克斯)。—82—红楼梦学刊·二★★二年第一辑

古今巧联妙对赏析

古今巧联妙对赏析 之四十三 逸梅 序言 楹联(包括春联、喜联、挽联、对句等)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学形式,而绝非仅仅是文字游戏,没有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才思,深厚的文学功底,是绝对对不工稳的。古往今来,我国一些文人墨客创作的巧联妙对浩如烟海,这与他们才思敏捷、功底深厚、创作态度严肃是分不开的。近些年来,一些网友也喜欢撰联以讽刺时弊,集市上也有大量的对联出售。但上述两种情况中绝大多数对联除了上下联的字数一样之外,其它地方均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而且有些过于俗气,格调低下,其水平与古人所撰楹联相去甚远。为此,普及楹联知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源于此,本博主根据余德泉、孟成英夫妇编纂的《古今绝妙对联汇赏》,选择其中确属上乘之作进行连载。因原著中差错不少(主要是有悖于楹联创作规律及与一些史实不符),加之排版之中谬误频出(或许是盗版的缘故),故本博主参考其他一些史籍及楹联知识,予以订正。其中一些注释乃本博主根据平日所学予以重新修正,因而也可视作二度创作。不当之处,欢迎原作者及有识之士指教。

愿与同好者共勉之。 【接上期】 421、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 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据《雪涛谐史》载,明代一秀才过节时向教谕送礼,只用银三分,教谕嫌少,于是出了上联,让秀才对出下联,目的是想难为这位秀才,令他难堪,没想到,秀才对得比他出的上联还好。教谕自取其辱,只得作罢。下联属于用典,化用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花逊雪三分白”。 上下联皆用寓意双关,上联谓送礼应该一次比一次多,显露出教谕的贪婪;下联说我送礼就送三分,表示秀才的执拗和无奈。寓意虽俗,但字面清雅,也不失为佳联。 422、竹被雪欺,倒地拜天求日救; 花遭雨打,垂头滴泪欲人怜。 此联出自《对联话》,皆用拟人手法,字面清雅,生动形象,但内容却有些消极,流露出一股被人欺负却无奈的心情。另,下联的“雨”与上联的“雪”相对,有失平仄。 423、竹塘细女摘杨梅,思酸未尽; 松山寡妇失蒲突,叹苦无穷。 相传,旧时南方某地一戏班立一规矩,开戏前挂出一上联求对,观众中有人对出下联方才开场。一次到竹塘地方演出,挂出上联,一时无人对出。这时,一赶来看戏的秀才想起途

关于对联的用典-对联知识

关于对联的用典-对联知识 顾名思义,用典这一手法,就是在对联中运用典故。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 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曾即孔子弟子曾参。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故称颜四。“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二、用典要准确 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不幸蔡病逝,作者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

《红楼梦》中的对联和匾额

谈《红楼梦》中的对联和匾额 《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中的诗词韵文。在这些诗词韵文中有我们常见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对联,以及与之相配的匾额。而这些联、额出现在这样一部巨著中,便不仅仅是民俗学意义上的联、额了,它们还有特殊的功用。下面将就《红楼梦》中的联额的形式和功用两方面作一探讨。 一从形式上看《红楼梦》的对联和匾额 对联是指悬挂、粘贴或刻制在门壁柱上的一对联语。《红楼梦》中共有对联23副。这23副对联多集中于两处:太虚幻境(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家,送慈柩故乡全孝道”后化为“真如福地”)和大观园(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处分别有7副,已占去了总数的大半。 这23副对联多为14字联,即上下联各为7字,这样的对子共有17副。还有10字联,上下联各为5字,这样的对子仅2副。以上两种句式或是脱胎于五律或七律中的对偶句。另外,有22字联,上下联各11字,这11字又分两节,上4下7,这样的对子也有4副,分别见于“太虚幻境”、“元妃赐题”和“贾氏宗祠”。这样的句式或是演化于骈赋。《红楼梦》中没有句式更为复杂的对联。 《中国俗文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中对联的名目种类多达44种,当然其中不乏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重复。而且它仅仅是囊括了所有名目,并不是在同一基准上所作的分类,现就与《红楼梦》23联有关的术语名目作一解说。 “正对”,同“反对”并提,指上下联内容相似或相关(即只有一面性)的对联。从《红楼梦》23联的上下联关系来看,几乎都属于这个“正对”。 《辞典》介绍了“描述联”,指叙述或描述某一事物、景物、人物、表达某种意思或抒发某种思想感情的对联。《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对联则可以归为这一类。 《辞典》提到“格言联”,即以格言、警句构成的对联,多题于书房、卧室、案前,砥砺志气,加强修养,指导行动(《楹联丛话》中也有“格言”一目),如探春秋爽斋中一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太虚幻境”中的对联亦多为此类。 《辞典》有“嵌典联”一条,即嵌用历史典故构成的对联,《红楼梦》23联中也不乏此类,将于下文分析。《辞典》中的“双关联”,“潜意联”实为一类,即一语双关含有表里两层意思的对联。《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于“智通寺”所见一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即一语双关。另外,第三回“荣禧堂”一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中,“珠玑”“黼黻”一指穿戴的堂皇,二指文辞的美盛,外观钟鸣鼎食,内里诗礼书香。 《红楼梦》23联中并没有《辞典》中诸如“嵌字联”、“数字联”、“复字联”、“叠字联”、“同傍联”、“顶针联”、“谐音联”、“同文联”这等机巧之作。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将五代以来所集对联分为十目:故事、应制、庙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其中“应制”一目对解读《红楼梦》中对联颇多裨益。(《红楼梦》“大观园题对”颇多涉及应制,下文再提)“庙祀”一目,《红楼梦》中贾氏宗祠三联也可纳入。而言“胜迹”,则“大观园题对”亦与之有相通之处。 既有对联,则有横额。《辞典》有“横额”一条,亦称“横批”,对联术语,指横着书写的与竖写的对联相匹配的文字。除挽联一般不用横批外,其他对联常用。横额多高度概括联语内容。但也有不少建筑物联是用其名称作横批的。另有《对联写作与欣赏》中提到“从格式上看它(对联)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的特点,相应地由上联、下联、横额三部分组成”。 纵观《红楼梦》所提及之匾额,大大超过对联数,原因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和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许多只题了额,而没有配之以联。另外,从清客到宝玉到元妃,在同一地题了不同的额。当然,清客们口头诌出而未被肯定的那些并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还有一点,《辞典》中提到“但也有不少建筑物是用其名称作横批的”,《红楼梦》中便有这样的实例,而且有时候作为概括联语内容的横批和作为建筑物名称的匾额同时出现,如“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蘅芷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 古今励志对联趣味素材 新人教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古今励志对联趣味素材新人教版 1.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2.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清心 3.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4.勤能补拙;学可医愚 5.处世当克己短;交友应学人长 6.无情未必真豪杰;有度方为大丈夫 7.心平气和千佳骈集;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8.浮躁一分到处便招忧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9.气忌躁言忌浮才忌满学忌浅;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 10.宴宾时多省点油盐米菜;报告里少吹些德绩能才。 11.献身国事汗青自是载功绩;致力民生百姓定当传口碑 12.从闾里来应记乡村尤窘迫;掌政权后当思华夏待繁昌。 13.大贪勿赦小贪勿宥不信官场生腐败;正气皆彰邪气皆除定然社会愈繁荣。 14.官路不通钱作马;权城欲破色为军。 15.诗书济世;诚信兴邦。 16.神剑高悬除腐败;浩歌齐唱倡廉风。 17.疾风知劲草;大雪见青松 18.高瞻远瞩公仆志;作假弄虚政客风 19.官正廉为本;民强德奠基 20.公仆凭一颗丹心报国;政客靠两支黑手捞钱。 21.蛀虫枯大树;蝼蚁毁长堤 22.两袖清风,耿耿丹心报国;一身正气,铮铮铁骨为民。 23.官廉政善江河丽;国泰民安岁月新。 24.克己奉公,焦裕禄、孔繁森、流芳百世;贪脏枉法,胡长清、陈克杰、遗臭万年。 25.琢完白璞方成玉;吹净黄沙始见金。 26.悟空手上千钧棒棒打妖男魔女;包拯堂前三口铡铡收污吏贪官。 27.至善和谐弦歌不辍;亲民廉政众口皆碑。 28.国盛民强党风进步;天青日丽正气恢弘。

29.璧玉留洁因瑕去;稻花生香缘稗除。 30.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于己谋,即便有豪宅千顷,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 31.剑悬青天,看硕鼠谁敢掠利刃;情系桑梓,为人民无悔献青春。 32.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 33.学不自满可言博;修而无我能达道 34.学当自发不为名;善应心甘非图报 35.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 36.学问多自虚心得;风物长宜放眼量 37.言以思忠归浑厚;气因善养得和平 38.言语中尽可积德;妻子间也是修身 39.眼界高时无碍物;心源开处有清波 40.眼于局外看自我;人在心中求真如 41.一人知己亦已足;毕生自修无尽期 42.以诚换得天下怨;用心感知世上音 43.意淡名利喜风雨;心怀山川忘红尘 44.意闲闲意意自在;心静静心心自观 45.淫逸能废卧龙才;娇奢可夺帝王心 46.英雄不与剑上论;丈夫只在智中取 47.鹦鹉前头休多语;小人身边须慎行 48.鹰隼入云睐所向;骅骝得路慎于平 49.用权且须留三分;与人最宜宽一丈 50.用心计较般般易;退步思量事事难 51.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52.有守有为识进退;无物无我生妙相 53.渔樵以外清景少;松竹之间风骨多 54.与世不言人所短;临文期集古之长 55.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56.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 57.欲无后悔须修己;各有前因莫羡人 58.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且卧薪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

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轶事典故 1、"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2、对联成婿 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 3、智胜厨师 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

2019年道法自然对联-范文模板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道法自然对联 篇一:古今绝妙对联大全 古今绝妙对联大全 紫雨注:古今对联上下千年,文中所引100多联,出对皆佳,句句机敏。妙趣 横生,彰显汉语魅力,真乃绝联妙对。特分享于朋友们。 一清同治中,有布政使王文勤,遇事多无定见。由湖南巡抚吴元炳,为政专好 闲谈。属吏苦之,为撰一联云: 王不出头谁做主? 吴虽有口只谈天。 上联讽刺王(“主”字不出头),下联讽刺吴(“口”下一“天”为“吴”),令人哑然失笑。 二旧时一穷书生好打抱不平,为此得罪富绅,被压公堂。县官知其为人,想找 个理由将其释放,便言“吾出一联,能对则免罪”,出句云: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得出? 言下之意,你在我管辖之下,不是随便可以出去的。书生见壁洞透进阳光,对道: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结果不言而喻。 三吴淞间有一官宦,闺门不正,乡人戏谑之,作一联贴于其门曰: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意在亡(无)八(即王八),下联意在缺德。 四明永乐年间福建乡试,生员到掌灯时分方才完卷。而考官又出如下一联要考 生对:

一只烛尽,烧残单子之心。 此联极言答卷之艰苦,对考生亦极具挑衅性。莆田生员林环毫不示弱,对道: 三幅文成,惊破试官之胆。 此人三年后中了状元。 五苏东坡自南海贬谪归来,有问其艰苦者,答曰:“此乃骨相所招。”原来苏少时一相者送了他一个对句: 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 相者让他将此十字熟记于心,并直言“异日文章虽当知名,然有迁徙不测之祸”。此联确也深刻地概括了苏的一生,“配军头”言“半个”,是因苏到南 海不过是降职使用而已,与一般邢徒仍有分别。 六光绪年间,梁鼎芬滥收捐税,民怨大起,相率罢市。或撰一联云:一目不明,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此身应受八刀。 横批“黄粱一梦”。一目不明,指去掉“鼎”中一“目”,开口即把其下部分 分开成两片,即“爿”和“片”。“廿”下边割断为“艹”,乃“芬”之上部,其下为“八”与“刀”。“粱”谐“梁”,不仅点出此人姓名,还喻其所作不 过是一场梦而已。 七相传某知府欲革两役史之职,遂出一联令二吏对: 一史不通难做吏, 一吏对道: 二人相聚总由天。 上联以“一史不通”作为革职理由,下联则说我们能聚在知府身边总是缘分, 望知府留情。联用析字法,“一”与“史”合为“吏”,“二”与“人”合为“天”。 八清时布衣年近八旬,语犹风生泉涌,所居临太湖,按理当悠闲自得,无牵无挂,可他却自题门联曰: 一生哪有真闲日? 百岁犹多未了缘。 此联所言皆大实话,即便隐者,又何能真正脱离世事耶!

有趣的对联故事-古代趣味对联故事-关于对联小故事大全

有趣的对联故事|古代趣味对联故事|关于 对联小故事大全 以下关于对联故事内容由为您整理提供,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趣的对联故事 一、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

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

令人难忘的对联故事三则

令人难忘的对联故事三则 趣味语文 1022 1403 (一) 相传,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督学江西时,发现有后生与己同名,便以战国时期的赵国大臣蔺相如和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为题,出联考那后生;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那后生听了,是用两个历史人物作联,又有话外之音,也以战国时期的“信陵君”魏无忌和唐初大臣太宗长孙后之兄为题,会对曰: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 李梦阳虽觉得后生确实对得绝妙,但又感到自己失了尊严,于是又出一联,要求在杯茶之内对出,联曰: 杜诗汉名士,非唐朝杜甫之杜诗 那后生刚等李梦阳的话音一落,便对道: 孟子吴淑姬,岂邹国孟轲之孟子 李梦阳连出了两副难度很大的藏典联,见那后生对答如流,心中钦佩。据说,后来推荐了那后 (二) 相传,郭沫若幼年时与同学到寺庙中偷吃了桃子,庙主找到学校里,要求老师查处偷吃桃子的人,但无人承认。老师便出一联,要学生回答,并说,能对答者,可免罚,联曰: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即答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老师见其对答如此工整,便免罚了所有偷吃桃子的学生。 (三)

从前,有一个秀才赴京赶考,一日行至一木桥上,见桥下有一少女正在淘米便卖弄起斯文来,坐于桥头,大声吟道: 有木是桥,无木也是乔,取掉桥边木,有女便是娇, 是娇君都爱,为君皆爱娇,叫声多娇女,来也! 少女在桥下听得秀才辱己,气上心来,也以米为题回赠道: 有米是粮,无米也是良,取掉粮边米,有女便是娘, 是娘儿都爱,为儿皆爱娘,叫声娘的儿,滚吧! 秀才听得少女之语,羞红着脸赶忙挑起书担儿拔腿就跑。跑了一里多路,又碰见一个农夫肩挑着一担菜儿,他又以竹萝为题,再卖弄起斯文来: 大萝是萝,小萝也是萝,小萝装进大萝里,两萝合一萝 那农夫起初听得,也不理睬,但见那秀才跟在身后,一个劲的念着,便心烦了。正巧有人抬着一口棺材从前边过去,农夫便借机念道: 棺材是才,秀才也是才,秀才装进棺材里,两才合一材 秀才听得,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赶忙又往前跑。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的汉字,与许多国家的拼音文字大不相同,它在音、义上的特点,具有易于工整对偶的天然优势。对偶语句,比参差不齐的语句容易念读记忆,人们审美心理又趋向对称、均衡、稳定。所以,我国的谣谚、诗文、典籍中,很早就不断出现对偶句。如: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弹歌》〕 致虚极,安静笃。〔《老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辅周那么国必强,辅隙那么国必弱。〔《孙子·谋攻》〕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系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涉江》〕 以上,都具有对偶的特征。 汉代的赋,为铺陈其事,更重视对偶句的运用。进入六朝,逐步精雕细刻,后期又介入音韵的要求,对偶已达到十分完善的地步。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词性、句式结构、平仄声,对仗工整。只不过那时对仗出句尾字多是平声,对句尾字多是仄声,与后来对联尾字平仄相反。 东汉末年,孔融将其诗中一联单独写出,悬挂于客室: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它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宅室联。 南朝梁刘孝绰罢官后,自题其门: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它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门联。 在文学上骈偶文演进,日益精工,开始出现对联的时候,民间的桃符也在演进。敦煌遗书S0610卷明确记载,唐开元十一年〔623年〕八月,刘丘子书写有岁朝和立春日的十余副对联,如: 福延新日; 庆寿无疆。 宝鸡能辟恶; 瑞燕解呈祥。 又注明“书门左右,吾傥康哉”。这应当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 唐代由于律诗的成熟和盛行,文人中联句对句的流行,不可避免地使对联也成熟起来。唐代中期,门联已较普遍。文人与民俗相结合,所以五代时期,春联的质量已高,后蜀主孟昶写出了那副有名的春节门联: 新年纳馀庆; 嘉节号长春。 在后蜀担任过兵部尚书的王瑶为孟昶御花园的百花潭题了一副对联,成了我国最早的胜迹联: 十字水中分岛屿; 数重花外见楼台。

关于红楼梦的对联

关于红楼梦的对联 假去真来真胜假 无原有是有非无《红楼梦》第116回,真如福地 假作真时真亦假 窗外的落红已是满眼,桌上的书已成山,只是那红楼韵却又神似地穿透出来,揭开了那尘封的泥,为我引一段线。 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第1回,太虚幻境 焦首朝朝还暮暮 煎心日日复年年 金门玉户神仙府 桂殿兰宫妃子家《红楼梦》第18回 聚叶泼成千点墨 攒花染出几痕霜 空篱旧圃秋无迹 窗外的落红已是满眼,桌上的书已成山,只是那红楼韵却又神似地穿透出来,揭开了那尘封的泥,为我引一段线。 冷月清霜梦有知 冷吟秋色诗千首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

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醉酹寒香酒一杯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红楼梦》第5回,海棠春睡图 前门绿柳垂金锁 后户青山列锦屏《红楼梦》第18回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虽然她的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就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她诗情画意,聪慧灵秀。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居于首位。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唯一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琼浆满泛玻璃盏 玉液浓斟琥珀杯《红楼梦》第5回,“万艳同杯”酒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八组 语文园地八 趣味语文》研讨课教案_4

《趣联巧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喜爱对联,收集对联的兴趣。 2、感受语文的趣味性、丰富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教学准备: 教师:1宣纸写一副对联和对联的特点粘贴在卡纸上。 2教师自制课件。 3选36个学生,分好组,编号位置。 4事先唱一唱笠翁对韵。 学生:1布置学生搜集职业对联写在图画本的一张纸上; 2准备语文书、草稿本、搜集的对联。 教学过程: 一:1我们来拍手读《笠翁对韵》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jì)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yào)斗(dǒu)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shù)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shuò)雪冷渔翁。

过渡:看对对子,既可以对意思相反的、相近的,也可以对相同类型的词。 3我们也来对对子,怎样? 一个字:红对()闲对() 两个字沉着对(慌张)凶恶对(善良) 三个字 定心丸——(迷魂汤)打圆场——(和稀泥) 四个字:百花齐放——(万木争荣) 细雨绵绵——(瓢泼大雨) 对子就包含在我们的对联中。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贴《趣联巧对》】二、新课《趣联巧对》 引入:孩子们,我们习以为常的对联可谓历史悠久,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也喜欢用对联来游戏,比赛,借此施展自己的才学。 接下来,让我们进行一次时光之旅,来到大明王朝的江南,去看看大才子唐伯虎与祝枝山之间的一段故事吧!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56页。自读第一则短文,完成以下要求:(默读) (一)第一则故事 1、出示要求。 (1)自读第一则短文,找出其中的一副对联,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想一想,上联和下联之间有什么联系? (3)这副对联的趣味在什么地方?(2分钟)

各大寺庙的绝妙对联

各大寺庙的绝妙对联 作者:短线王国杭州城隍庙: 上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下联:儿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 乐山凌云寺: 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宁夏同心清真大寺: 上联:尔来礼拜乎?须摩着心头,干过多少罪行,向此处鞠躬叩首。 下联:谁是讲经者?必破出情面,说些警赫话语,好叫人入耳悚神。 应县净土寺: 上联:念念不离心,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始算得打成一片。 下联: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即此是坐断十方。 枣庄龙泉寺: 上联:大千世界,弥勒笑来闲放眼。 下联:不二法门,济颠醉去猛回头。 张大千题绍兴戒珠寺: 上联: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下联: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庄严。 张掖大佛寺: 上联: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 下联: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济南千佛寺: 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 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杭州灵隐寺: 上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下联: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大雄宝殿 台湾台中慈善寺: 上联:净土莲花,一花一佛一世界。 下联: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 观音阁: 上联:音可观乎? 下联:士何大焉。 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 下联:恨众生不肯回头。 此联为日照天后祠联。祠中观音面北,人称‘倒坐观音’。 上联:大慈大悲,到处寻声救苦。 下联:若隐若显,随时念彼消愆。 潮州开元寺观音阁联。 弥勒殿: 上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开颜便笑时间可笑之人。

北京潭柘寺。 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 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济南千佛寺。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肚皮终不合时宜。 陈宝琛撰大同华严寺观音阁。 上联: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下联: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凤阳龙兴寺、台中宝觉寺。 上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奉。 下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此联为广东南华寺。 天王殿: 上联: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下联: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此联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 上联:莫怪和尚们这般大样。 下联:请看护法者岂是小人。 城隍庙。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 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 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 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 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 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 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 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上联是: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对联妙对故事

对联妙对故事 趣味语文 1022 1046 1、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从无以相对。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2、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刘对道:四诗风雅颂。王安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3、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 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4、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破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5、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6、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家夫车水。 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7、、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8、徐晞上任,守令率诸生相迎。诸生以徐出身贫寒,相见时颇为无礼。守令心中恼怒,乃出对考诸生: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诸生面面相觑,无人能对。徐答曰: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诸生惊服,再也不敢小觑徐晞也! 9、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10、沈义甫八岁时,其师命对云: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沈对道: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师爱其聪明,赞之不绝。 11、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经典语句摘抄

《红楼梦》小说艺术的一个奇特点是将诗词曲赋贯穿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法,含沙射影,瞒人眼目的狡猾之笔,表达其悲愤,怨而含恨的思想风格。它的每一首诗词,每一幅对联,每一篇赋文都是为小说中人物和场合量身定做的。它不仅反映了人物的特性,甚至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正因为有了这些诗词歌赋、对联,《红楼梦》才成其为《红楼梦》流传至今,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红学大师周汝昌在《红楼十二层》解释“诗化”的要义说:读《红楼梦》,当然是“看小说”,但实际更是赏诗。没有诗的眼光与“心光”是读不了的。《红楼梦》处处是诗境,而且具有真正的“文备众体”。在《红楼梦》丰富多彩的诗词曲赋中选择经典语句学习,会心处不在远,更能读懂其中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选自第一回自题一绝,脂批: 此是第一首标题诗。)锋芒时隐时现,怨中含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选自第一回太虚幻境对联,脂批:叠用“真”、 “假”、“有”、“无”字。妙!)哲理诗的语言。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选 自第一回好了歌注,脂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含意极深。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选自第一回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典故用语。 ●一局输嬴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选自第二回题头诗,脂批:只此一诗便妙极!) 政治用语。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选自第二回娇杏赞,脂批:从来只见集古、集唐等句,未 见集俗语者。此又更奇之至!妙极!更妙!)用意巧妙。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选自第二回智通寺对联)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选自第三回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假批宝玉。 也可指无真才实学的人。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选自第三回赞林黛玉,脂批:直画一美人图。)美人美语。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选自第五回春梦歌脂批:开口拿“春”字,最紧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 (选自第五回警幻仙姑赋)赞美女神。 ●根并荷花一茎香(选自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副册判词一首,脂批:却是 咏菱妙句)指香菱。

对 联 的 用 典 (精品)

对联的用典() 顾名思义,用典这一手法,就是在对联中运用典故。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 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曾即孔子弟子曾参。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称颜四。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二、用典要准确 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不幸蔡病逝,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三、用典要新颖 典故是静态的,用典贵在活用,可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这就要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赠毛泽东联: 旋乾坤,与民更始 开物成务,示我周行 这副联用了四句成语,旋乾坤出自韩愈《潮洲刺史谢上表》一文,这里是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军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民更始出自《汉书·武帝》,这里是喻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改造旧的社会面貌,除旧布新。下联的开物成务出自《易经·卜辞上》,这里是说毛泽东通晓万物之理,按理办事,从而得以成功。示我周行,出自《诗经·大雅·鹿鸣》,这里是说毛泽东为全国人民指出了很好的建设新中国的方法和道路。这些典故,一字不改,现成照搬。整个对联对仗极其工整,气魄宏大,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既是用典之妙品,又是集成语联之佳作。 成都武侯祠联写得出人意料: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借鉴清末岑春煊、刘丙章先后任四川总督,其一宽一严、尽失其度,终至失误的教训,托出诸葛亮的治蜀之道,针贬时政,颇有余味。赵为岑春煊老师,联语一语双关,明

春节的故事

1、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 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2、伞铺酒馆合写春联 山西有两兄弟双合门面开了一家铺子,长兄经营纸伞,老弟经营汾酒。商店开张营业那天,兄弟俩特意请当地名流写了一副对联: 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 春联贴出后,看的人特别多,都夸这联写得好。上联以“打得开,收得拢”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雨伞的形状,又诙谐地展望了店里的生意行情;下联用“醒的少,醉的多”绘声绘色地摹写酒馆的热闹场面,又劝谕人们保持清醒头脑,联语寓意深刻,因此招徕了不少顾客。 3、巧借春联度过年关 旧时代常有“过年如过关”的说法。某年除夕,一穷困长工怕债主上门纠缠,一大早在家门贴了一副春联: 米无面无油盐酱醋皆无,如此贫寒,哪个小子敢讨账 笔有墨有琴棋书画俱有,徒然富贵,何愁老子不还钱 而另位寒士为了过个安稳年,门上春联为: 是君子容我过年;乃小人找咱讨债。 这副对联还配了“看刀子”的横批。“看刀子”三字用得好,万一逼得无路可走,不是自杀,就是杀人。按旧时代的惯例,春联一贴出,讨债的就不能再要账了,只能把债务推到下一年。 4、两副奇特的春联 综观千百年来,人们写春联,总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祷祝颂之语。但也有与此相反内容的奇特春联。 清代宁波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名范文甫,他就写过两副奇特的春联。一副贴在自家大门上,曰: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 另一副贴在自己卧室门上,曰: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 这位老中医,在除旧迎新之际,不求自己的富贵康宁,却一反常情俗态,虔诚地去祝愿别人的“常健”,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这副14字对联蕴含了六大历史典故

这副14字对联蕴含了六大历史典故 这副赞美老师的对联只有14个字,却蕴含了六大历史典故! 西席桃李满桑梓,东坦龙蛇尽楷模。这副对联只有14个字,却巧妙地运用了六个典故,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语意丰赡,饶有情趣。为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联意,本文对其中所用的典故略作如下分析:西席:尊称老师。古人何以尊称老师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此事有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因为汉代室内的座次以“西席”(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的老师都尊称为“西席”了。 桃李:喻指学生。典出《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此话原来是谁对谁说的呢?春秋时,魏国有个大

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了北方。在北方,他遇到个叫子简的人,就大发牢骚,抱怨那些受自己培养、保举的人不肯为他出力。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才可以在树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那么,不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满身长的刺还会刺人。”接着子简又说:“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你选拔的人本来就是不应该选拔的啊!”这里,子简以“种树”来喻“育人”,既形象又深刻。后来,人们就把老师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喻称为“桃李”,并渐渐地把所教育的学生、栽培的后辈都称作“桃李”了。 桑梓:代称家乡。典出《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这四句诗的大意是:我见到了桑树和梓树,便想起家园四周父母也种了它们,引起了我对父母的怀念,于是便恭恭敬敬地对着它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基于这样的诗意,《后汉书》中也有“松柏桑梓,犹宜恭肃”(面对松柏桑梓,就应该表现出恭敬肃穆的样子)的句子。因为桑树、梓树是父母亲手栽种的,它们生长于家乡,所以后人便用它们来代指家乡;又由于简洁顺口的需要,人们便把这两种树名合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