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_围湖造田_的文化逻辑分析

合集下载

围湖造田的历史教训

围湖造田的历史教训

作者: 林静谦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
页码: 75-79页
主题词: 围湖造田;洞庭湖;围垦;滨湖地区;湖泊;南宋;淮河流域;三十年;不完全统计;历史教训
摘要: <正> 解放后三十年来,特别是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横行期间,我国各滨湖地区广泛进行了围湖造田。

据不完全统计,仅湘、鄂、赣、皖四省围湖就超过1,500万亩。

长江、淮河流域填塘260万亩。

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地一些号称“草原明珠”、“高原明珠”的湖泊,也没有逃脱被围垦之灾。

围湖造田究竟如何?利弊得失怎样?长期争论不休。

而它的长远后果又。

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4大题,23小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2. ,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黄发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4.对着一道难题苦思冥想许久也没有找到解决办法的小新,忽然茅塞顿开。

欣喜的他脑海中浮现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5—9 题(22分)【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

”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①,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嗟夫,世之人中无所守者,率②不甘湛涪乡里,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诧九族侪类③,则便志满意得,出肆入扬,以为天下无复我加矣。

及乎稍遇贬抑,遽若丧家之狗,垂首帖耳,摇尾乞怜,惟恐人不我恤。

视寒号虫何异哉?(选自《南村辍耕录》,有删减)[注释]①鷇雏:待哺雏鸟。

②率:大都。

③湛涪:沉浮。

④诧九族类:夸耀于亲族朋辈。

5.【甲】诗出自郑燮写的《》,【乙】文出自(人名)写的《爱莲说》。

(2分)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比至深冬严寒之际()(2)遽若丧家之狗()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3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8.根据【甲】【乙】【丙】三则诗文的内容,完成下表。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初三年语文科试卷(本卷共21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23分)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矗立起我们的精神大厦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爱恨情仇、建功立业、修身养性,像毕淑敏一样,古代文人们也在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小屋里,盛放着王湾“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思乡之情;也盛放着苏轼对月倾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

第二间小屋里,李白盛放着“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的坚定信念;曹操盛放着“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的宏大抱负。

第三间小屋里,有欧阳修携众出游寄情山水“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的旷达心境,也有刘禹锡以“⑦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

(《陋室铭》)。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背诗免票”走红,文化终将浸润人心。

在风景名胜区来上一首,如同一块“敲门砖”,打开了景区大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门①(fēi)。

这与当下中国风景名胜区多有文人骚客足迹相关。

几乎每一片好山好水,都有诗人的题咏,也都因为这些人()、随风吟咏而倍增文采风流。

鹳雀楼少得了“白日依山尽”?黄鹤楼少得了“白云千载空悠悠”?即便一个风陵渡,也有金庸先生编织的()的英雄故事。

游客到了这些地方,吟咏诗词,咀②(jué)文章,口吐锦绣,心向往之。

这些都可视作“到此一游”的功课。

不仅是“危乎高哉”的剑门关,还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诗文风流,都是景区的核心内容。

洞庭湖资料简介旅游胜地基本内容

洞庭湖资料简介旅游胜地基本内容

洞庭湖资料简介旅游胜地基本内容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

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

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

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

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洞庭湖,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

洞庭湖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地轴上的断陷盆地,形成于燕山运动,延续至喜马拉雅运动。

白垩纪为盆地发展扩大时期,第四纪以来,洞庭湖拗陷盆地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再次全面下沉,接受沉积,成为湖南省第四纪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沉积层序最全的地区。

存在4次以上凹陷成湖、凸起成陆的演化过程,相应拗陷盆地解体,形成断拗盆地。

早更新世早期,在目平湖、澧县、沅江等凹陷成湖,中期湖侵扩大到汉寿、鼎城、安乡、湘阴等地,出流由安乡经澧县凹陷排入长江,末期凹陷转为缓慢上升,湖泊萎缩一部分成陆。

早更新世晚期,目平湖与沅江两凹陷相连,湖盆扩大。

赤山凸起成为两湖间的孤岛,湖水从南县、鲇市、藕池口排入长江,为第四纪湖面最大的兴盛时期。

地理ⅲ湘教版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地理ⅲ湘教版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地理ⅲ湘教版2——以洞庭湖区为例状元笔记湿地有水,但有水的地点不一定是湿地,例如海和洋就不是湿地。

判定湿地要看水的深浅,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是湿地。

洪涝、半洪涝地区尽管蒸发量大,降水少,但仍有湿地分布,因为依照湿地的定义,洪涝、半洪涝地区的河流(包括内流河)、湖泊差不多上湿地。

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其重要价值要紧表达在坚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和旅行观光五个方面。

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盲目开发湿地的理由,我们对湿地的开发不只注重经济效益,假如盲目开发,使湿地失去了生态效益,最终经济效益也要丧失,社会效益也将不复存在。

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产出功能。

湿地爱护并不是不去发挥湿地的生产功能,而是使其在发挥生产功能的同时又不丧失环境爱护功能。

湿地的爱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

基础整理本节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湿地的概念、特点和类型、二是湿地的作用;三是湿地的利用;四是湿地的爱护。

综合探究1.在我国的都市化进展过程中,都市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严峻制约着都市的可连续进展。

如何爱护和复原都市湿地?探究:(1)查阅资料,了解都市湿地的类型。

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分类,都市湿地从其成因看,能够粗略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其中,天然湿地是指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则包括了人工建筑的运河、排水渠、水库、人工湖、鱼虾养殖塘、水塘、稻田和污水处理场等。

(2)调查分析造成都市湿地减少的缘故。

随着都市化的进展,都市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究其全然缘故,是由于都市水土资源的紧张造成的。

一方面,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都市生态用水被不断挤占,湿地由于缺乏水源而不断丧失。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房地产的大幅度开发,大量的河道、湖泊和坑洼地被填埋,也使湿地面积减少。

据统计,上海市的淡水河流、湖泊河面率,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11.10%,近期降低到8.40%,减少了2.7个百分点,即20年来都市水面积减少了约1/4。

高二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丰富C.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答案】B【解析】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湿地区域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形成面积广大的城市湿地,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洁净,杂质和水汽含量少,降水较少,故答案选B。

【2】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最不可取的是()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特色农产品基地【答案】D【解析】湿地系统开垦发展蔬菜、瓜果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将会对该湿地造成严重的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大大降低,不利于环境保护,是最不可取的发展方向,故答案选D,而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都有利于保护湿地。

【考点】本题考查湿地生态生态系统的保护。

2.材料: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

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

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

除闻名中外的罗布泊外,东西居延海、艾丁湖(海拔-155m)已是一片荒漠。

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据此题【1】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①围湖造田②水土流失严重③蒸发和下渗④引水灌溉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洞庭湖萎缩的原因,湖泊面积缩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围湖造田,二是上游破外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塞湖泊所致。

一轮复习课件:10.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轮复习课件:10.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点拨:水深大于 6 米的深海区虽然被水覆盖,但是不属于湿地的范畴。 2.点拨:“地球之肾”是指湿地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 4.点拨: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第十章
第2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2-
我国湿地面临的威胁和开发保护
1.我国湿地面临的威胁
我国湿地状况 类型 自然原因 主要表现 气候干旱,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 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损失 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环境压力 湿地资源丰富,正大 面积减少,遭受威胁 的种类和程度增加 人为原因 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 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 泥沙淤积严重 环境污染 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 引进物种的干扰 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
第2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十章
第2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2-
考纲展示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 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 措施
名师解读 1.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重要价值 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以特定区域为例,理解湿地形成的地理 背景及湿地保护与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 响
第十章
第2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7-
一 二

2.湿地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以洞庭湖区为例 (1)洞庭湖湿地破坏的原因 自然原因 :长江和“四水”在洞庭湖相互顶托,水流速减缓;“四水”进入洞 庭湖后,湖面开阔,水流减慢 ;洞庭湖和长江之间水流交换不通畅等,这些都 是洞庭湖淤积的重要原因。 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迅速,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方式不合理, 如在河流中、 上游地区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 ,湖区泥沙淤积 ,湖床抬升;为了扩大耕 地,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减少,湖泊萎缩。

4.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共23张PPT)

4.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共23张PPT)

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能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 保护自然的意识。
本课件以图文阐释湿地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讲述湿 地的作用,分析湿地日益减少的原因,分析教材案例“洞 庭湖和青海湖的变化”及“如何看待围湖造田”;解释湿 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提出保护湿地的措施。
保护湿地
湿地的生态效益
1、维持生物多样性
2、调蓄洪水
3、降解污染物
地球之肾 天然水库 天然物种 库
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一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 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湿地的社会效益 1、观光与旅游 2、教育与科研价 值
大地明珠——湖泊
绿色陷阱——沼泽
作用: 调节气候、 调畜水量、 净化水体、 是野生生物栖息地。
一、日益减少的湿地
了人 这类 种活 地动 质大 过大 程加 速
日益减少的湿地
案例:洞庭湖和青海湖的变化
1、湖泊干涸、对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湖泊消失,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 调蓄水量、美化环境、动植物的栖
息地等功能更新丧失。
如何看待“围湖造田” 1、为什么要围湖造田?
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 而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恶性循环。 开源: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 入解决生存问题,减少农民对 土地的依赖。 节流: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 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高 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2、如何解决? 开源节流!
世界湿地公约和世界湿地日
湿地保护存在哪些问题?
湖沼疏干带来什么教训?
保护湿地的措施:
A.1971年,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 在伊朗拉姆萨签署了《湿地公约》。 B.目前,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着重 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PYHXK2010年第6期洞庭湖“围湖造田”的文化逻辑分析

■谭卫华[摘要]对洞庭湖区的围湖造田,从元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太湖流域区围湖建构固定圩田的一个翻版,从技术技

能、资源利用方式、预期达到的目标都与太湖流域建造圩田别无二致。其实,这也是汉族文化历史逻辑的结果,都是从汉文化出发,又以汉文化为归宿。洞庭湖区与太湖流域由于地理环境存在差异,若使用相同的文化逻辑进行运作,势必使得洞庭湖围湖造田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并呈现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经济、社会问题。[关键词]洞庭湖;围湖造田;文化逻辑;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4;C912.5;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0)06-0102-06

[作者简介]谭卫华(1978—),女,湖南城步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态人类学与环境适应研究。

(湖南吉首4160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扩大和稳定我国中西部水资源储养能力的文化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08AJY025);

湖南省“百人工程”项目“云贵高原东南缘各民族生计方式多样性与生态维护研究”阶段性成果(05C701)。[收稿日期]2010-10-30

AnalysisonCulturalLogicofLandReclamationfromLakeMarshesinDongtingLake■TANWei-huaAbstract:ThelandreclamationfromlakemarshesinDongtingLakeareahasbegunfromtheYuanDynastytillthepresenttime.AsthecopyofbuildingfixedpoldersinTaihuLakeBasin,ithasthesametechnicalskills,resourceusepatternsandexpectedgoalsasthoseinTaihuLakeBasin.Actually,thisisalsotheresultofHanculturalandhistoricallogics,whichtakestheHancultureasboththestartingpointandthefinalresult.AsDongtingLakeareaisdifferentfromTaiLakeBasininthegeographicalenvironment,usingthesameculturemakesthedesiredobjectiveofreclaiminglandfromlakemarshesinDongtingLakedifficulttoachieveandresultsinaseriesofecological,economicandsocialproblems.Keywords:DongtingLake;landreclamationlandfromlakemarshes;culturallogic;Hanculture

一在长江流域实施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若干次,但如下两次影响至为深远:其一是8至12世纪之间对钱塘江、长江环抱的太湖流域区围湖建构固定的圩田;其二是从元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对洞庭湖区实施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前者建构起了汉民族现代经济支柱,一千多年来,这一地带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全国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就取自于这一地段。3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稳定地按一种资源利用模式繁荣运行了12个世纪,在当今众多的民族中堪称首屈一指,史称“苏湖熟,天下足”,真可谓至高的褒誉了(翦伯赞,1979:75)。对洞庭湖区的围湖造田则是对太湖流域围湖造田的异地翻版。据近人研究,这一轮围湖造田主要是靠移民去推动,移民的主要来源地正是已经开辟成熟了的太湖流域。因而,技术技能、资源利用方式、预

湖区研究103PYHXK

期达到的目标都与太湖流域建造圩田别无二致,只是开始实施的时间整整推迟了600年,地域上则从长江下游移到了长江中游。以常理论,太湖流域的围湖造田由于技术、技能已经完善,洞庭湖流域可围垦的范围又比太湖流域广阔得多,加之又有历朝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其成效理当远远超过前者,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之外。尽管也有人盛赞过“湖广熟,天下足”(张国雄,1993),但那只不过是套用前代民谚作比喻式的借用而已。因为湖广地区无论是在过去600年还是在今天,虽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在全国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却始终没有超过太湖流域,而且其经济地位波动性甚大。可以说,洞庭湖流域的围湖造田并不是一次成功的征服自然的活动,它的成效比之于太湖流域围垦大为逊色。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何同一个民族沿用同一的资源开发模式、对付同一条河的平原河网地带所取得的成效却有如此明显的反差?要解答这个问题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症结在于以往的研究通常都是从汉文化出发,又以汉文化为归宿,很少将这一文化异地移植的转化过程拿去与其他民族在类似情况下的做法进行比较,致使无法从中发现开发模式移植中的制约因素的存在,更无法从中看出同一种文化运作中客观存在着的最佳环境、可适用环境以及不适应环境之间的区别。今天,洞庭湖治理已经成了长江中游重大的水利工程难题。与此同时,长江北岸的江汉平原治理也碰到了同样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单靠水利工程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得进一步追究产生这些难题的社会文化原因。为此,需要冷静分析太湖流域与长江中游平原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使得在太湖流域行之有效的做法到了长江中游却处处显得力不从心。客观地说,这两地的差异若经细究,事实上非指一端,它是自然与社会因素交织而成的系统性差别。为了使我们的讨论更具针对性,我们最好先看导致围湖造田在长江中游效益下降的四个主要因素,然后再从同一文化空间展拓的一般规律去解释为何明知效益下降却在不知不觉中沿用不合时宜的资源利用模式、从而导致全面效益下降的文化逻辑原因。

二长江中游平原和太湖流域虽说一江贯通,但两地的自然背景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致使用同一种自然资源利用模式去开发两地所获的实效大不一样。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是全凭长江和钱塘江冲积而成的低海拔平原,因而在太湖流域地表的相对高度差异甚小,地表起伏十分平缓,在这里只需要修筑低堤就可以有效地阻挡湖水和江水倒灌农田,同时可以围成十分广阔的稻田来。长江中游则不然。这里是由于地壳下陷积水而成的多湖泊地带,由于各地地壳下陷的幅度不一,致使在很小的范围内,地表的高程差异大大地超过了太湖流域。以洞庭湖为例,其湖底高低不一,湖区的东、南、西三面都有丘陵环抱,而且在丘陵与水域之间,还有过渡性的缓丘。在这样的自然背景下,同样是围1米高的堤防,能围成的稻田面积就会比太湖流域少得多。换句话说,要围出同样面积的稻田,在洞庭湖区其工程造价要远远高于太湖流域(蔡述明,1996:73-74)。这乃是太湖流域在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较低的8世纪能建构起连片圩田区的自然原因;同时也是包括洞庭湖在内的长江中游平原尽管开始规模围湖的时间迟至13世纪,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又有太湖流域成功围湖的经验可资借鉴,但围湖的进度却比太湖流域缓慢得多的原因。从13世纪起到道光初年,时间过去了500年,但洞庭湖区围湖建构起来的稳定堤垸并不具备规模效应。据(道光)《洞庭湖志》记载,巴陵县堤5处,华容县堤3处、垸27处,安乡县垸15处,石首县堤1处,武陵县堤4处,芦洲县堤10处,龙阳县堤13处,沅江县堤1处,益阳县堤2处、垸11处,湘阴县堤2处、垸34处、围29

处。上述各堤垸总计数量与洞庭湖水域比较起来并不算大。各堤垸的工程规模最长者不过三千多丈,最

洞庭湖“围湖造田”的文化逻辑分析104PYHXK

2010年第6期短者才数百丈,规模之小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规模小,在围垦数百年后直到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面面积仍高居全国之首,围垦难度大大超过太湖流域。至于新中国成立后能实施大规模围垦则另有原因:一是因为近代的工程技术水准有了巨大的提高,二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可以大规模集中人力、物力实施深水围垦,围湖造田才得以迅速推进。然而,围湖造田虽然速度加快,但工程的难度并未减轻。与太湖流域相比,围垦同样面积的稻田,投资量一直大大地超过太湖流域,因而即使深水围湖成功,但从投资的角度看仍然是不合算的。不仅洞庭湖区围湖造田成本高,而且风险极大,这是由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太湖流域河湖水系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份变化都不大,但洞庭湖区则不然,不仅在一年中洪水季节和枯水季节的差异很大,而且不同年份之间的高低水位差异也很大。这样一来,为图防洪保险,洞庭湖区围湖造田必须加高、加厚堤防,但仍然无法确保堤垸的安全。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频率高于太湖流域,受灾损失大于太湖流域,正因此而来。另一方面,洞庭湖区水情变化的不可测因素比太湖流域多得多。太湖流域周围地貌起伏甚小,突发洪水的频率小得多,洞庭湖区则不然。洞庭湖接纳的水源要比太湖复杂得多:北面有长江四口(即松滋、藕池、太平、调弦四口,调弦口现已堵塞,仅存三口),在洪水季节往洞庭湖注水;南面有湘、资、沅、澧四水往洞庭湖注水。由于往洞庭湖注水的长江荆江河段水道曲折,流速较快,这必然对围湖造田的堤防构成较大的冲力。沅江、澧水又是从高原台地直接入洞庭湖,汛期洪水水流速度都很大,若遇长江四口来水,与南面四水相顶托,水流速度更要加快,对堤垸的冲力都必将成倍地增加,这也是洞庭湖区防洪压力增大的又一重要原因。加之洞庭湖的来水含沙量大,大量在洞庭湖水域淤积,造成湖内水域排洪不畅,这也是造成洞庭湖区围湖造田安全性降低的另一原因。洞庭湖围湖造田比之于太湖流域围湖造田极不安全。近年来,水利工作者对1996年洞庭湖特大洪涝灾害的分析最能揭示洞庭湖围湖造田的这一重大隐患。1996年洞庭湖区洪涝成灾,水利专家明确地指出,这次洪涝灾害的成因除自然原因外,特别强调了围湖造田是造成和加剧洪水成灾的重要原因:“作为吞吐长江、四水的洞庭湖,却因泥沙淤积和围垦等原因,近几十年湖盆平均壅高1.23m,外湖面积净减1659km2,容积相应减少119×108m3,湖泊天然调蓄功能因此而减少20.1%。”这是导致“湖区1996

年洪水规模不及历史,洪水位超历史(8天零3小时)且成灾时间长,涝灾面积大的症结所在”,表明“湖区筑堤围垸,在发挥抗御洪水泛滥作用的同时也

孕育着洪溃的致灾因子”,而“垸内因围垦造田使内湖面积减少10.27×104hm2”,更是大大地降低了抗御洪水的能力(李景保,1998)。由此看来,在洞庭湖的围湖造田从某种意义上讲简直是在给本地区乃至全长江下游制造洪涝灾难。相比之下,太湖的圩田建造则大不一样。由于圩田建设排干的是浅水沼泽,建成圩田后,对洪水的吸纳不至于造成太大的差异,加上太湖流域江河流速不大,洪水区的涨幅及波动值不大,自然也就不会像在洞庭湖区那样酿成大范围的洪涝灾祸。洞庭湖区的围湖不仅种下了洪涝灾祸的隐患,而且建造起的低洼地稻田也是一大批质量低下的内涝田,其质量低下的程度在近年来的科学研究中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反映:“洞庭湖区有近200多万亩低洼地,长期处于‘稻谷加稻草’的经营状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里的农民为脱贫致富,进行了综合利用的种种探索。因地下水害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众多的综合利用方式都不能令人满意。”(张正湘,1995)上述提到洞庭湖区内涝地面积约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