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说课稿精编版

《回延安》说课稿精编版
《回延安》说课稿精编版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巩固拓展】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预习指导】

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五、教学反思

《 回延安》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4、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掌握“信天游”的民歌特色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信天游”的民歌特色,能够借鉴本文的“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分组分章节诵读诗歌,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研讨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说课稿:2.《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回延安实录(可编辑修改word版)

是对先前《回延安》教案的一个实录呈现,并附有课后练习,做到当堂反馈、延伸 单位:胡集镇青萍初中年级:七年级(下)设计者:吴昌生时间:2009.5 (播放民歌《ft丹丹开花红艳艳》) 师: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听了这样一首民歌你有什么感受?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 生(1):声音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生(2):给人一种轻快高昂的感觉。 生(3):激情四溢,将对毛主席,对人民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师: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 生(齐答):陕北民歌。 师: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 生(1):延安是一座旅游名城,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之美誉。 生(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生(3):安塞腰鼓在香港、澳门回归庆典活动中,雄伟宏壮的表演打出了国威,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豪情壮志。 生(4):延安有许多的红色旅游景点,比如说枣园革命旧址、营扎寨四八陵园、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王家湾革命旧址…… 生…… 师: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 什么样的深刻情谊? (投影课题《回延安》)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 生(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生(2):诗歌写于1956 年。诗人从1940 年至1946 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 年,在久别10 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诗歌,想一想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并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发现。老师行间巡视并适时指导或参与讨论)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得很热烈。现在我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1):诗歌一开头写了作者10 年后回到延安感触万千、心潮澎湃、激动喜悦之情。 生(2):诗歌中写到的内容有诗人回到延安与亲人相见,描写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生(3):还写了回忆延安生活和延安新貌。 生(4):诗歌最后一部分还歌颂了延安历史和展望未来。。 师:很好。同学们概括得很全面。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1):诗人10 年后再次回到母亲延安时显得万分激动,倍感亲切。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出来呢? 生(1):“莫要”“莫把”“抓”“贴”等词语可以反映出来。 师:分析得很好。你能不能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部编版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大力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学习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B.学习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C.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地诵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2.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学生在探究“延安精神”活动中,我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并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 2.能力分析 据我班学生的诵读水平,我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方式与风格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我会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学习诗歌的基础和重点都在于朗读。基于这一点,我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2.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课外搜集关于写延安的诗文,读一读,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教学手段: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计划用时2课时,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说学生: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经过了六年的阅读训练教学后,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3、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4、三、说教学目标: 5、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划分诗歌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诵读中抑扬顿挫的感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四、说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介绍背景,听《回延安》,兵诵读歌词,思考歌词从哪些方面写了延安。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听课文朗读,划分诗歌节奏 环节三: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环节四: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 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回延安 优秀教案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lǒu)白羊肚手巾(dù)糜子(méi) 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ǎn) (二)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二)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精选版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说学生: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经过了六年的阅读训练教学后,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3、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4、三、说教学目标: 5、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划分诗歌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诵读中抑扬顿挫的感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四、说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介绍背景,听《回延安》,兵诵读歌词,思考歌词从哪些方面写了延安。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听课文朗读,划分诗歌节奏 环节三: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回延安素材

《回延安》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品味、感悟这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品味、感悟、欣赏《回延安》的思想感情及表达特征。 师: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 (投影课题《回延安》)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学习,说说作者、背景及“信天游”特点。 生⑴: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生⑵: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生⑶:“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 师:对。比,就是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比和兴一般融合在一起,在诗节的首句。 现在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一首诗,想一想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读全诗,并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发现。老师行间巡视并适时指导或参与讨论)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得很热烈。现在我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⑴:诗歌中写到的内容有诗人回到延安与亲人相见,描写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生⑵:还写了回忆延安生活和延安新貌。 生⑶:诗歌最后一部分还歌颂了延安历史。 师:很好。同学们概括得很全面。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⑴:诗人回到延安时显得万分激动,倍感亲切。“莫要”“莫把”“抓”“贴”等词语可以反映出来。 师:分析得很好。你能不能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深情地读) (读完后其他同学自发地鼓掌) 生⑵:诗人描写当年延安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延安和延安人民哺育之恩的难忘之情。 生⑶:作者歌颂延安历史,满怀深情,满腔热情,我喜欢这一部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朗读一遍? (生读)(其他同学自发地鼓掌) 师:读得不错。读诗既要读准字音和节奏,也要读准感情。诗人表达的感情很丰富,我们要好

明智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卷

明智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八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150) 班级:姓名: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古诗词默写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②,。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③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 :, ⑤你的朋友即将远行,请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劝勉他。 ○6.式微式微,胡不归?______________,故为乎中露? ○7.坐观垂钓者,。 2.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6分) 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的千年“诗心”。刚播不久的《朗读者》则通过朗读精美的文字,用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__①__(进而同时)传播出精神, 展现出人生。__②__(介于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翻看的一本书, 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dàng起伏的情节,随着主持人亲切温和的语调,观众情不自禁 地投入,静静地倾听与欣赏。这里每个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厉和感受所选, 或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心弦。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跌dàng( )起伏情不自禁.( ) 拨动心弦.(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1分)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1分) (4)请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1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二.阅读(共6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共5分) 岁暮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4.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与“家信”上。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又承认了错误。 D.诗人“愧”是因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反而连累老 母牵挂的愧怍之情。 5.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一“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一“新”字道出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尽思念 和关怀。 B.全诗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说学生: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经过了语文教师六年的阅读训练教学后,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划分诗歌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诵读中抑扬顿挫的感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四、说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

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介绍背景,听《回延安》,兵诵读歌词,思考歌词从哪些方面写了延安。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听课文朗读,划分诗歌节奏 环节三: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环节四: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 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环节五:分部分学习诗歌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教材中有关于延安窑洞、延河的插图,一句插图致乘客见,将延安的风貌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

安徽省亳州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安徽省亳州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共18题;共106分) 1. (2分) (2015七上·邵阳期中) 下面加横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 陶冶(zhì)伶仃(dīng)瑟(shè)缩苦心孤诣(yì) B . 辍(chuò)学蹒(pán)跚浩瀚(hàn)猝(cù)不及防 C . 绚(xùn)丽冗(rǒng)长哽咽(yàn)乳臭(xiù)未干 D . 嘈(záo)杂诽(fěi)谤水浒( xǔ)如醉如痴 (chī) 2. (2分) (2019九上·凤山期中)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嘶哑天骄言不及义相得益章 B . 呢喃阴翳强聒不舍根深蒂固 C . 灰烬脏物一意孤行李代桃僵 D . 飘逸妄想断章取义富丽堂黄 3. (2分)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B . 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绝。 C . “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往往对身边的世界不以为然。殊不知,无论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多么精彩,却无法替代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 D . 中华文明中以家谱、家礼、家规、家训、家祭为主要内容的家教传统举世罕见,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但这一宝贵遗产在其发源地大陆已鲜为人知。 4. (2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 她那一湾秋水闪耀着诗一般的深情,显然被这清幽的夜晚深深地吸引住了。 B . 凡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C . 用尺规作三角形,在许多书中是作为基本作图的。 D . 对学生会提出的建议,我们举双手赞成。 5. (2分) (2020八下·罗山期末)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回延安》是一首陕北信天游,以作者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到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赞延安,表现了作者回延安的激动心情。 B . 《安塞腰鼓》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点为线索,歌须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 . 《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描写了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氓》说课稿

《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实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理解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水平和一定的审美水平、探究水平,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水平: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升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准确的爱情观; 3、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使用,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能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升效率。 三、说学情

作文中人与自然沟通的常用手法教学实录

作文中人与自然沟通的常用手法教学实录 师:言为心声,文学心语。我们走进自然,观赏自然,当心灵与自然产生了共振共鸣,总想把内心的情意表达出来,形诸于文字,于是成句,成段,成篇。 师:欧阳修曾在《蝶恋花》中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花是会“说话”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自然万物都会说“无声的语言”。下面我们从实例中来发现这种途径、方法。师:1、用起兴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摘自《回延安》 第一和第二句有什么关系? 生:比兴——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师:答得很对 师:在下面横线处填上一句话,表达出本句的中心。 是一丛秋菊,也要散发芳香;是一片秋叶,也要装点大地;是一株古柏,也要撑起蓝天;是一眼古井,也要流出清泉。,。 生:是一缕阳光,总要温暖大地。

生:是一掬春风,总要吹绿芳草。 师:答的时候要注意句式以及修辞的运用 师:用比喻; 爱心是一场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爱心是一汩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 爱心是一杯泼洒在头顶的冰水,使高热发昏的人得能冷静地思索;爱心是一块衔含在嘴里的奶糖,使久饮黄莲的人尝到生活的甘甜。 师:仿照前面的句子,运用比喻修辞,再续写一句。 思念是一首诗,让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律来;思念是一阵雨,让你在枯燥的日子里湿润起来;思念是一片阳光,让你在阴郁的日子里明朗起来。 生:思念是一潭清泉,让你在烦躁的日子平静下来 生:思念是一首歌,让你在平淡的生活中丰富起来。 师:同学们仿写得非常不错 师:用拟人 例:无垠的沙漠热烈追求一叶绿草的爱,她摇摇头笑着飞开了。 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起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心的碎片一块块收好。于是就有了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 练一练:以拟人手法,描写下面的图景。

(完整版)《回延安》说课稿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部编版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大力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学习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B.学习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C.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地诵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2、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 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 知诗歌内容与形式。学生在探究“延安精神”活动中,我对延安的革命 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并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 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 2、能力分析 据我班学生的诵读水平,我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方式与风格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我会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回延安》教学实录

本版编辑/佩兰I课堂I ?教学实录 《回延安》教学实录 (永安市第六中学,福建永安366000) 一、明确教学内容,发现情感和形式上的奥秘 师: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无数的诗人、文学家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发过对延安的热爱。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抒发对延安的热爱的呢? 生:信天游,一种民歌形式。 (屏显。) 内容人人可见,情感需经过一番探寻方能获得,形式的奥秘只有有心人才能发现。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句话,这是诗人歌德说过的一句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发现民歌在情感和形式上的奥秘。 (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小组诵读赏析— —发现民歌形式的奧妙(一)小组讨论,批注赏析 师:民歌可以唱,也可以读,希望同学们首先能够好好读,要调动想象,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读出诗人的情感,看看诗人是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这种情感的。第一遍请大家放声读,边读边拿起手中的笔,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批注诗句的情感和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 —词语的精彩处或修辞的特别处。提醒一下,要批注得细一点,要圈、点、批、注,思考其独特处。 (生放声自由读。) 师: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O”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如下:第一,互相交流诗句,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在情感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第二,交流之后挑出本组最喜欢的两小节或三小节诗句,并由小组长组织设计关于这几节诗句的朗诵表演,用声音表现出你们小组对其情感上的理解;第三,小组发言人在小组朗诵后向全体同学介绍本小组对于民歌的独特发现。开始吧。 (生六人小组自由讨论。) (二)小组诵读,师生对话赏析语言形式 师:准备好了吗?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自己豪迈、雄壮而富有情感的声音? (第一组诵读“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母亲延安换新衣”。) 生:我们在诵读的时候有意在“千万”处拉长声音,“不够”这个词语重读。在念到“头顶着蓝天大明镜”时,我们小组集体把右手挥向天空。 师:想通过这样的诵读来突出这两小节诗歌的什么情感和什么形式呢? 生:“千万条”“千万只”“不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延安变化之大以及作者对延安的思念和热爱。 师:是思念吗?是热爱吗? 生:热爱,惊喜。 师:有热爱,更多的是对延安变化的惊喜。 生:“头顶着蓝天大明镜”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延安的蓝天比作大明镜,表达了“我”的惊喜与热爱。还有后面的排比句,让我们读起来特别带劲,整齐而有气势。 师:这个小组的诵读有激情,有赏析,把自己的 2019.7-8|话文秋学通讯?初中 |100

回延安说课稿修订稿

回延安说课稿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

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4语《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小村镇尼安小学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说学生: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比较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相对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比较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基本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划分诗歌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诵读中抑扬顿挫的感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四、说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介绍背景,听《回延安》诵读歌词,思考歌词从哪些方面写了延安。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听课文朗读,划分诗歌节奏 环节三: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环节四: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