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一.2.1民族危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国门洞开

1.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重要原因: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

2.过程:

3.影响:中国国门洞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军事上:

①列强烧杀抢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造成大量无辜百姓流离失所;

②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上: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解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简而言之,半殖民地指部分丧失国家主权;半封建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原因:

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资本输出的日

益扩大,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更加强烈;

②直接原因: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表现:

①瓜分中国狂潮开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②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a.1897年11月,德国借口两个传教士被杀,占领胶州湾;b.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c.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3)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2.“门户开放”政策:

(1)时间:1899年9月;

(2)原因:①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②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③美国工商界希望进入整个中国市场。

(3)内容:美国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4)目的:企图用“机会均等”的手段,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开放,从而为美国利用其经济优势与其他列强争夺创造条件。

(5)实质: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6)影响/结果:①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了新阶段。②这一政策,由于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又有利于它们在华进一步扩张,因此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

③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

局面。

九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尚元丰)

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战前) ㈠瓜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德、美、日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参与瓜分世界。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原因:工业革命起点高,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迅速,实力骤增)。 ㈡殖民体系确立:①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②瓜分世界的列强主要有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荷兰、俄国、美国、日本等,其中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 ㈢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①目的: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②特点: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新式武器不断发明。③结果: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④影响: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小结: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一战后) 第二课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1.袁世凯独揽大权的措施:政治上:①把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②改组内阁,委任亲信为内阁总理;③削弱革命派力量,一步步独揽大权;④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全面控制国会;⑤解散国会,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和《大总统选举法》。军事上:⑥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外交上:⑦为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⑧投靠日本,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复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中华帝国,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败亡:对日本与中国签定“二十一条”不满。迫使袁世凯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3. 北洋军阀分裂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出现长达十多年的军伐割据混战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各派系轮流控制中央政府,政局动荡不安;长年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㈠、生活中的变化:变化:①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轮船、火车、自行车。②新型通信方式的出现:邮政、电报、电话。影响: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沿线村镇的经济发展;新式邮政、电信事业发展,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还对近代新新闻、出版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㈡、头脑中的变化:①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起来,读报纸、看电影、拍照片受到人们喜爱。②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变化,民主、平等、自由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如改称呼;婚姻自由;妇女地位提高)。③生活习俗的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不缠足等。④教育体制的变化:废除科举制度,建立一套近现代教育制度。

维新变法提纲

维新变法 一、维新变法的背景 1、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电气时代过渡;政治上,议会改革、文官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2、社会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的进程;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新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原因: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5、康有为多次上书,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变法的紧迫性,引起光绪帝重视; 6、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施政纲领 二、新思想的演进 1、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开眼看世界第一步; 2、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口号下,试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统治 3、早期维新派: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2)产生条件: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4、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1)代表人物与思想 ○1康有为 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原因:(1)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2)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与保守,无力与封建势力正面抗衡。(3)康有为为减少变革的阻力,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

八年级上历史提纲

★第1课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 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美国:华尔的洋枪队,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5.太平天国运动: 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人: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②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③抗击洋枪队:A:1860年,李秀成指挥的青浦大捷,大败洋枪队。 B:1862年在慈溪战斗中,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 2.重要战役:①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895年②地点:日本马关 ③签订者: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④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等。 ⑤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2.目的: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权益3.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列强第二次洗劫、焚烧北京) 4.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与列强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的一次),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八上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一、虎门销烟(1839年6月)。1、人物、地点:林则徐,广东虎门海滩。2、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二、鸦片战争(1840.6—1842.8)1、原因:(1)根本原因: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2)直接原因(导火线):虎门销烟。 2、战争爆发的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3、经过:见教材。 4、结果:中英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 5、条约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赔款2100万元(赔款,增加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商埠);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侵犯中国经济主权最严重,也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 6、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签订的危害):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1、目的、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侵略者:英法联军(两个强盗)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犯的罪行(暴行):火烧圆明园。4、近代历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沙皇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通过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①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②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③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④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其中割占最多领土的是,1858年《瑗珲条约》。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新疆有一种柳树被称为“左公柳”就是赞扬左宗棠收复新疆的。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五、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原因):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2、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在黄海战役中(黄海大战)壮烈捐躯。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成为民族英雄。“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其中“公”就是指邓世昌。3、在威海卫保卫战(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双方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条约内容:①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商埠:增辟通商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深入到

中国近代史提纲

板块一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1——18课) 一、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中国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 3、开始:1840年6月英军侵入中国广东海面。 4、结果: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5、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加上军事装备及技术落后,道光帝忽战忽和的态度,最终清政府战败。 6、《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7、影响:①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②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虎门销烟 1、背景: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9世纪初,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英国商人为牟取暴利,竟丧心病狂地把大量鸦片偷运到中国。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罪恶的鸦片走私,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大批官僚吸食鸦片,使清政府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2、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史称“虎门销烟”。 3、历史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4、启示:我们要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1856-1860年英法为了扩大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侵略者:主凶:英国和法国,帮凶:美国和俄国。 3、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4、沙俄的侵略: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从1858年起,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5、历史影响: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太平天国运动 1、建立: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2、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发展: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4、抗击洋枪队: ①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发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②1860年,在青浦李秀成率领太平军痛击洋枪队。1862年,在浙江慈溪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完整版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教学设计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注情感的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2.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以及掌 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3.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认知水平的根底上, 自主构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⑵ 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⑶概括出列强侵华的危害,总结出列强的侵略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4〕熟悉19世纪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 2.方法和水平目标 ⑴ 阅读教材有关文字及图片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 ⑵提升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通过讨论等,锻炼思维水平和交流合作 的水平; ⑶ 提升学生的比较和概括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⑴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 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奉献的人生理想; ⑵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宏观梳理列强侵华事实,并通过分析、综合和比较,概括出列强侵华危 害的水平.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列强的侵略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一问题比较 抽象,需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辨证地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曾创造出辉灿烂煌的文化,但鸦片战争一声炮响, 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旧日的辉煌不再,中国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步入存亡 危机之秋.列强为什么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在列强发动的一次次战争的推动下, 中国怎样一步步走向灾难的深渊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国门洞开〔板书〕 ⑴列强翻开中国国门的原因〔板书〕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本文为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历史知识,以便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本提纲内容主要以人教版为主,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帝国与民族大融合 •第四章近代世界的生产变革与工业革命 •第五章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第一章中古时期的世界 1.1 罗马帝国的兴衰与基督教的产生 罗马帝国的兴衰可分为三个阶段:共和时期、尼禄时期和帝国扩张时期。而基督教的产生则依托于罗马帝国自身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并迎合了人们内心的需求。 1.2 玄奘西游记 玄奘西游记是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从中国出发,穿越珍珠鸟国、毘尼奥国、龙泉寺、那烂陀寺、罗浮山等几十个孤岛国家,到达印度迦毗罗卫国求取佛经的故事。 1.3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的创立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始于先知穆罕默德,而伊斯兰教的创立则与穆罕默德密切相关。伊斯兰教融合了阿拉伯帝国的宗教、文化和政治体系,成为一个具有宽广影响力的整体。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2.1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 秦朝的统一得益于苟裕的立志之人,乘势而上地征服了其他六国。秦始皇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法规,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中国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多政治力量在长期的斗争中崛起,这其中包括北方的匈奴、鲜卑、氐和南方的百越、南蛮等。 2.3 唐朝的繁荣与走向衰亡 唐朝的繁荣得益于唐太宗的卓越管理能力和睿智决策,使之达到了顶峰。但自 安禄山之乱爆发以来,唐朝国力逐渐衰退,经济状况出现了恶化,加之士族之间日益激烈的斗争,使得唐朝逐渐走向衰亡。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帝国与民族大融合 3.1 元朝的兴衰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 元朝的兴盛得益于蒙古族的统治,其文化和社会制度融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元 朝的统治者通过实行政策,使丝绸之路得到了进一步扩展,海洋贸易也被大力发展,促进了东西文化、商务的交往。 3.2 明朝的兴衰及明清之交的“海上禁止通商政策” 明朝的兴盛源于朱元璋的管理能力和明朝“三大政策”治理制度,但之后宦官的 掌权和长期的内乱使得明朝走向衰亡。明清之交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的经济危机,明朝推行了海上禁止通商政策。 3.3 清朝的兴盛及闭关锁国的形成 清朝的兴盛得益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位明君的治理之道,使之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清廷的排外主义,使得闭关锁国的形成,错失了大量商机和科技成果。 第四章近代世界的生产变革与工业革命 4.1 工业革命的起源和特点 工业革命是由英国兴起的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变革运动,其根源在于人口增长、 农业生产力增强以及机器和发明的发明。工业革命的特点在于机械化方法和劳动分工原则的推广,也影响了交通、通讯、金融、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4.2 欧洲殖民扩张与地图的新绘制 欧洲殖民扩张是指那些通过实施政策、移居和迁移等方式,强行向外部控制、 剥削和推广文化和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行为。欧洲殖民主义带来了工业革命的资源依赖性和新的劳动分工方式,使得欧洲各国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 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鸦片战争 1、背景: 〈1〉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①白银外流,造成清财政危机。 ②摧残吸食者体质 . ③严重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3〉虎门禁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经过: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评价林则徐: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了虎门销烟并取得胜利。写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句。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爱国官员: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见课本第4页画像。) 3、结果:签订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鸦片战争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注意问题:(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3、(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见课本第5页《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和《割让香港岛示意图》。 6、鸦片战争启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只有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7、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3)主凶英、法(4)帮凶俄、美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第1课鸦片战争(英国VS中国)(时间:1840——1842)?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2.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3.导火线: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东进行禁烟。 4.鸦片战争的开始:1840年6月,英国军舰封锁珠江口,进行武装挑衅。 相关战争: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督战虎门,壮烈牺牲;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5.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 约。)主要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 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7.1844年,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8.鸦片战争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 代史的开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启示:落后就会挨打 10.课后补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魏源:编着《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VS中国)(时间:1856——1860年)? 1.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发动者:英法联军,帮凶:美俄(以调停为名)。 3.借口: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 4.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各 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 通商、传教;对英、法分别赔款400万和200万两白银。 5.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6.奕签订《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加 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的一部分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 各800万两。 7.沙俄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 土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其中割占领土最多的是《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此外,还签订了《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占西北地区44万)等不平等条约。 第3课太平天国(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1.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又称为金田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洪秀全为天王,在永安分封了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为王,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3.定都天京: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并没有真正落实) 4.全盛期:北伐和西征后,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5.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事变。新思想:洪仁玕《资政新篇》(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纲领)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提纲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内容提要】 甲午战败,日本从《马关条约》中获取了大量利权,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一种是以精英集团内部的激进派为代表,展开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但最终被当权的守旧势力镇压;一种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提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却失败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再次联合。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东南互保”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使其面对困局,开始“新政”。 框架线索 一、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严重的统治危机: 甲午战后的巨额赔款,促使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加重民众的生活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排满”情绪,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危机严重。 3.新经济力量的增长: 伴随着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增强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其开始主导近代中国变革。 4.新思想的深层发展: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精英集团内部的激进派关注到,西方的制度因素有可能解决这一困局,亟待挽救危亡的一场变革。 5.人民群众的推动: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民众,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政府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极其窘迫,为改变命运,广大下层民众,逐渐成为历史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二、表现: (一)戊戌维新运动——上层的改良 1.兴起: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著书立说。(自下而上推动变法)

第二单元近代化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知识提纲-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第四课洋务运动 知识点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中期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学习层面:学习西方的技术 4、代表人物: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他们被称为“洋 5、口号:自强、求富 6、兴办的主要工业企业 军事工业——时间:19世纪60年代口号:“自强”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特点:官办性质,官僚衙门管理;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低,市场与效率意识差 为了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民用企业——时间:19世纪70年代口号:“求富”代表: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目的:辅助军事工业特点:由官府控制,吸引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 知识点二、建立新式陆海军 1、建立新式陆军——19世纪60年代起,建立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2、收复新疆:(1)背景: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式严峻。西北的新疆大部分地区被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占领(2)俄国出兵侵占伊利 (2)目的:巩固西北塞防 (3)领导人:左宗棠 (4)概况:1875年,左宗棠采用“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策略,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建立新式海军——(1)背景:中国的东南海疆受到列强的严重威胁 (2)目的:加强东南海防 (3)概况: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先后建立了南洋、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海军,其中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 知识点三、洋务运动的失败和评价 1、结果——洋务运动最终破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2、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的一场自救运动 3、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4、作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5、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其它原因: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 它没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清单--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夯实基础——知识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戊戌维新运动——上层的改良 (1)背景: ①政治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的壮大。 ④思想基础: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倡导改革,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⑤支持者: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部分官僚的支持。 (1)过程: ①兴起(序幕):“公车上书” (1)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概况: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②发展:维新派自下而上宣传推动变法的方式有哪些?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著书立说。著书立说: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通过“托古改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成为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 严复编译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主张。 ③高潮(百日维新):什么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变法达到高潮))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但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④失败(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事件是什么?是怎么一回事? (1)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2)结果: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除变法诏令。但他们保留了哪一项?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3)失败的原因: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革命(19世纪初) 1.背景:①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3.结果:①北部:玻利瓦尔打败西班牙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 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②南部: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4.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②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对印 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最终失败。 4.女英雄:章西女王。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2课俄国的改革章西女王 一、彼得一世改革 1.原因: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工商业发展缓慢。 2.目的: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开始:18世纪,彼得一世发出向西方学习,推行改革。 4.内容:①建立中央集权,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利;②创建新式常备军;③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⑤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⑥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5.影响: 积极: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的发展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年) 1.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开始: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必须用钱赎买,价钱比当时地价还高。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 积极:①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消极:③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1861—1865) 1.原因: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加剧了南北矛盾;②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借口:林肯当选美国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3.爆发:1861年,南方挑起内战,史称南北战争。 4.转折: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内容:①《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