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孩子与富孩子后来的人生

穷孩子与富孩子后来的人生
穷孩子与富孩子后来的人生

诚实说,我并不是在极端匮乏的物质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我小时候的课外书比别的同学多,初中时开始有一点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钱,1994年,大学还没扩招,我爸愿意自费送我去一所南方城市读书,让我的邻居都感到惊奇:“为一个女孩子,花这么多钱……”

对,你看出来了,我成长于一个重男轻女之风颇为严重的中原小城,我家里人算是好的了,力求给我比较好的资源,奈何对于一个中等人

家的无知孩童,爱攀比的,容易产生匮乏感的点,偏偏不是教育资源,而是在别人眼中细枝末节的小事。

我比较的对象是我的弟弟。我父母就两个孩子,我弟的处境却与我有很大差别。我爸兄弟俩,我大伯生了八个闺女,加上我,在我弟出

生之前,家族中已有九个女孩。即使他们主观上想一视同仁,客观上

也仍然也不免有所倾斜。

我弟五岁时,我大伯送了他一件价值不菲的真皮夹克,要知道吾乡有种说法,叫“有钱打扮十七八,没钱打扮屎娃娃”,因为孩子长得快,把钱花在孩子的穿着打扮上不值得。但我大伯不管,他就是想表

达他的宠溺。我弟十岁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足够买一支气枪,他还

是他们班第一个拥有山地车的人。

我至今记得我弟跟家里要山地车的情景。我弟倔强地昂着脸,我妈默默流泪,要说我家当时的经济状况,也不至于买不起一辆山地车,

但一向省吃俭用的我妈,对花那么多钱买辆山地车这件事缺乏想象力。最后是我爸打了圆场,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给我弟买了,我内心当然是

不平衡的,我骑的是我妈淘汰下来的旧车,同时也对我爸这样惯儿子

而痛心疾首。

在这个场景中,我是懂事的,知道心疼大人的,将来一定会是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我弟是恃宠而骄的,将来一定无法无天。然而,命

运是如此诡异,事实上,我弟后来无论是个人生活质量(不只是收入),还是对家庭做出的贡献,都比我要高,我爸以一种貌似性价比

不高的方式,实现了性价比极高的效果,这让我曾经有所怨艾,现在

更多是一种局外人的深思。

因为从小就自甘弱势,我安全感极差,永远量入为出,从不大手大脚。买东西非常地注重性价比,尤其是买衣服,不管是在收入较低的

当年,还是在收入有所提升的现在,我看见“sale”就很兴奋,要是

打五折就非买不可,即使东西只是差强人意,只要价格合适,也会拿下。导致的后果是,衣柜里铺天盖地的一大堆“优衣库”“H&M”,参加正式场合时仍然没有衣服,平时也是丢人堆里立即被淹没。

吾友许可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你买衣服的过程,追求的是“买的快乐”,而不是“穿的快乐”,表面上看,你买得很划算,但一再低

水平地重复建设,花的钱并不少,却没有提升你的衣着水平。你没有

听说过“便宜东西买不起”这句话吗?

她说的有道理。不幸的是,我不只是在买衣服上犯这种错误,买房子也是。我买房子比较早,2002年,那时房价已经起来了,但还没像现在这么夸张,我手里的钱,在中档小区买个110平米的房子,够付

四成首付,然后可以使用公积金贷款;如果再买大一点的话,就只能

付三成,无法使用公积金贷款。我想也没想就选了第一种方案,住小

一点也没关系嘛,大了打扫起来还不方便呢。

住进去之后才知道,在一个小区里,比较小的户型位置都是最差的,我家北边靠路,整日整夜,汽车轰隆隆而过,我睡眠一向比较浅,夜

里听着鸣笛声,车轮碾压声,不堪其扰,又悔不当初。可是,重回当初,我又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吗?不能。一个人的消费观,也许从五岁

时就已经定型。

我弟和我正相反,他到2006年才买房子,那时候房价涨得已经很吓人了,他手里的钱,又非常之少。但他毫不犹豫地选了一个高档小

区最贵的楼层,贷了三十多万,二十年还清。我跟他算利息,二十年后,利息都跟本钱差不多了,我的房贷,选的是五年还清,五年期利

率最低,我弟一笑了之。

然后呢,房价一波一波地朝上涨,我的房子地段一般,位置不好,涨得极慢,我弟的房子,却后来者居上,收益很快就超过我那套。这

还不算最让人郁闷的,我因为不愿意贷款,又不喜欢跟人借钱,装修

时就把以前的小房子卖了,后来那房子翻了好几倍,加上我每月偿还

贷款过多,没有机会做新的投资,我自以为精明的小算计,反而让财

产缩水。

单是房产投资上的失误,是不值得我写上这么一大篇的,下面我要说到更重要的,对于性价比的过分重视,也会影响我在事业上的选择。许多年来我一直想写一部家族小说,如今我年过四旬,出了七本书,

却都不是那部家族小说。我没法下决心动笔,写个随笔,总不会写得

太差,总能发表,最后也总能结集出版。而小说我以前写得少,我担

心失败,担心白费功夫,我有点像《围城》里方鸿渐,明明真爱是唐

晓芙,却一而再地和苏文纨周旋着。

我弟就不一样,他打小就有点商业头脑,后来开了个影楼。一开始,他开的那个小影楼是赚钱的,虽然不多,却远强过工薪阶层。但我弟

有野心,非要再开个大的,他东拼西凑弄到了一笔钱,大影楼开起来,生意萧瑟如被秋风横扫过的落叶乔木的树梢,我偶有空闲,坐在他的

店里,看外面行人匆匆,却没有一双脚,显示出朝店里拐的意向。

要是我,可能就想关门了,我总是担心手中的所有会顷刻间清零,我弟却是一种“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笃定。冷不丁的,他把住房抵押

了出去,又开了第三家店,我无法不替他捏把汗,如果这家店再失败了,他就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

还好,坚持了几个月之后,渐渐有了盈利,他有了资本做广告,再加上口碑流传,他这两个店的生意,就像灶膛里的火苗,轰轰烈烈地

燃烧了起来,发展到现在,有了一百多家加盟连锁店。

他一直是在不计回报的爱里长大的,如今,他对父母的回报,也是不计成本的。带老爸看病,陪老妈体检,有空了还拉上他们满世界旅游,让我弱弱地承认吧,有时候,我没有他那么慷慨。我前面提到他

的生活品质比我高,不只是因为他比我有钱,而是他活得比我更平衡,想到什么就去做,不会患得患失,也不抠抠索索,谁能想到,当初他

对自己那略带任性的爱,家人对他有点过分的宠溺,会有这样的一个

结果?

这或许和我们的传统教育有所冲突,过去,我们提倡匮乏教育,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知道一蔬一饭来之不易,要学会精打细算,

用好手中的每一个铜板。这说法没错,但精细是过程,不是目的,如

果过度的精细,让我们把功夫全耽误在精细的路程上,那就得不偿失了。不幸的是,这是一个许多女孩都会犯的错,我认识的一个姑娘,

曾把三个备选男友的各种条件写下来,让我帮她选,我当时只觉得,

难道择偶也要如此讲究性价比吗?还好,最后她嫁的并不是这三个里

的一个。

不久前,我和好友陈小姐去旅游,在酒店里,她口渴了,想喝那个标价五十块的矿泉水。她说,我看出你不赞成,但我还是很想喝。我说,我本来是不以为然的,但转念一想,如果你在咖啡馆里点一杯五

十块的咖啡,我一定没有任何意见。那杯咖啡也许都没有这瓶矿泉水

让你感到享受,我不反对那个而反对这个是没有道理的。

摆脱过于注重性价比的困扰,先从这些小事做起吧。2016年,我下了一个决心,以后买衣服,付款前都不看价签,反正我不去什么巴

宝莉爱马仕这样的大牌店,也不买貂,普通商场里的衣服不至于对我

的经济状况造成很大的打击,大不了少买两件;我希望能进行让自己

更快乐的写作,不再被各种约稿诱惑;我还希望对家人对朋友的关爱,也能够少一点得失衡量,只是从心所愿。总之,我希望,四十之后,

我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能用六十岁的眼光打量一下,希望六十岁的自

己不至于回忆起四十岁没买的那件织锦缎面的棉袍子,怅然不已。这,就是我眼中的四十不惑。

《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读书笔记

《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读 书笔记 在我正糊糊涂涂过暑假的时候,我的眼前出现了《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这本书,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的暑假生活,而且让我原本糊涂懵懂的心找到了方向,不在糊涂了。读了这本书更让 我体会到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明白了有理想才会有七彩人生。 这本书中讲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非常震撼。每一篇 都讲述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有一篇给我印象最深,题目 为《穷孩子也有清华梦》。主人公讲述了他家庭情况不好,上初中因家里支付不起学费,曾一度想终止学业,后来他犹豫了,不想 辍学,他说因为他还有一个梦没有圆——通过努力考上他所梦寐 的清华大学。终于,在他的努力下他考入了广渠门中学的宏志班,这样离他的梦想更进了一步。他还讲述了自己在初二时是如何学 习的,他平时上课认真听讲,不懂及时请教老师……这些都给了 我很大启发,仿佛是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学习方法。 读了《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这本书,又看了其中《穷孩子也有清华梦》的文章,我联想到了许多自己学习上的一些行为,与这为主人公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不爱温习功课,什么问题不求 甚解,不爱多练习……就拿不爱多做题来说,每次做点数学题都

要家长提醒催促,没有主观能动性。明知必须多做题,这样才能 熟能生巧,但每次都贪图一时的轻松快活,不愿动笔。现在回想 起来真的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了。而且我更明确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成绩是靠吃苦得出来的。我现在才发现在初一这一年里,我并没 有全心全意扑在学习上,因此不可能有丰厚的回报——好的名次,优异的成绩。如今,我找到了这些不足,明白了从初二起应该怎 么做了。我相信只要我肯在学习上吃苦,做到求甚解,那么一定 不比别人差,一定很出色。谈到理想,我很激动,我心里一直有 一份理想,它被埋藏在我心灵的最深处,我梦想有一天它能成为 现实。但读了《穷孩子也有清华梦》后,我发现空想是没用的,必须付诸于行动上。 读完《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我发现我长大了,不再是以前那个只知贪玩,不懂事的女孩了,已经变成了一个有思想知道 上进的中学生了。这本书照亮了我干枯的心灵,点亮了我成长进 步的心灯,让我获益匪浅。 《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深受众多读者的欢迎。 这本书的作者很不出名。其实,它只是北京一所普通的区重 点高级中学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的学生写的一些,是他们成长 和心态成熟的进程的记录。据广渠门中学负责教学的副校长刘燕 生和两任“宏志班”班主任李雅东老师介绍,创立于1995年的 “宏志班”,专门招收那些家庭人均生活水平在北京市居民贫困

穷孩子没有春天

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从小被灌输并认定的世界观:知识改变命运,逆境辈出英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2008年12月,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哪些障碍,垫高了陆铭这样的孩子考入名校的门槛?封锁了他们努力向上攀爬的通道?知识改变了陆铭的命运,可绝大多数寒门子弟还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吗?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这是超级中学与省重点中学选拔机制的结果:根据单独招考成绩,排在最前的直接入学,后面的根据相差的分数缴纳赞助费,此外还普遍存在拼爹妈的条子生、择校生。农村孩子,尤其是远离省会城市的农村孩子,即便再努力,表现再好,考入超级中学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不平等的起跑线 超级中学的出现,很大程度成就于近年系列高考新政,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的机会,大多被各省最富竞争力的高中包揽。例如,全国十三所外国语学校,每年最优秀的学生都可直接保送进入北大清华。陕西超级中学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北大清华在陕西自主招生名额的98.9%、保送名额的97.3%,被西安的五大名校垄断。 裸分考上北大清华的几率越来越小。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

穷孩子富孩子观后感

穷孩子富孩子观后感 时间:2019-01-03 20:03:43 | 作者:余文婕 “不论贫富,不能放弃梦想,更不能因为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这句话到现在就依旧久久回响在我的耳边。没错,这就是星期五晚上我们在桃花水母大剧院里观看的话剧《穷孩子?q富孩子》中一句台词。 这部话剧主要讲述的是一二名绑匪绑架了两个小孩,一个是大企业家蓝天亮的儿子涛涛,另一个是两位下岗靠捡破烤烂为生的工人女儿小梅。绑匪要求他们在两个小时之内交两百万赎金才愿意放人。对于两位下岗靠捡破烂为生的工人来说,两百万是个天文数字,但蓝天亮很快就取来了两百万。狡猾的绑匪不愿让成人送上来,要求他们把钱放在楼道口,他们叫一名孩子下去拿。两名孩子的父母很快就为谁先下来这个问题争吵起来。最后绑匪让小梅下来了,由于钱箱子又大又重,小梅提不动,只好让涛涛下来提。涛涛下来后,涛涛的母亲杜月铃以给涛涛喝水为借口,让他喝了事先放了安眠药的水,把他留下来。以此阻止他再去冒险。由于涛涛久久没能把箱子提上去,因而激怒了绑匪,绑匪扬言要将小梅撕票。这时蓝天亮认出绑匪是年少时一起出来打拼的好兄弟牛聪。他决定带上还在晕迷中的儿子和钱箱上去解救。在与牛聪的交谈中,蓝天亮这才明白这一场绑架的真正的原因,是因为牛聪不愿努力,不去奋斗,但是又嫉妒自已的成功。最后,当牛聪在得知自已的儿子斌斌在蓝天亮的帮助下可以在城里上学后,深感愧疚,自杀了。 在观看这部话剧的过程中,有四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杜月铃、涛涛、小梅和牛聪。 杜月铃可以说是引出这一个故事的主角之一,在开头,是她强硬要求开除牛聪,使牛聪丢掉工作,还阻止蓝天亮接牛聪的儿子斌斌来志愿里上学,使牛聪心生怀恨,而做出了绑架涛涛并连累了小梅。在这过程中,她还自私地只希望自已的儿子安全就够了,完全不顾及小梅的生命安全,甚至在水中下安眠药以此来阻止涛涛。她这样做是爱涛涛吗?!不是,成发一小梅出事故了,她只会让涛涛一辈子活在愧疚与悔恨之中。 反观涛涛和小梅。在涛涛下来喝水被母亲杜月铃阻止再次回去时,涛涛说了一句话很让人感动。他说:“不行,小梅还在上面等着我呢!”我被他们之间坚固、纯真的友情打动了。小梅提不动箱子,在母亲的呼唤下没有不管涛涛,她也毅然要回去救涛涛。在当今社会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他们这样为了朋友面不顾自已性命呢? 而在这一部话剧中,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牛聪了。我矛盾的觉得他是好人,又一个坏人。没错,贪污公司货款确实是他的不对,但是他也有苦衷,他贪钱只是为了替母亲治病。他和蓝天亮一起出来打拼时也曾有一番豪言壮志——开一家大饭馆。但他们却误入歧途,贩卖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在危机关头,他替情节更为严重的蓝天亮顶罪。如果他没有那么做,那么现在成功的也许就是他

浅析穷孩子才合适物流工作

浅析穷孩子才合适物流工作 浅析穷孩子才合适物流工作一、招聘需求引出穷孩子才合适物流工作 “什么人合适读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企业在招聘学生时会考虑些什么因素。”这基本是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交流时必谈的话题。当然,不同类型物流企業答案各异,但有一观点却异常统一:物流企业希望招来的毕业生,能吃苦、听话,如果能够选择,更愿意选择穷家孩子。换句话说就是:穷孩子更合适从事物流工作(物流工作只包括刚毕业然后从事物流的基层工作,不包括中高层的物流工作)。 穷孩子才合适物流工作的观点,是对还是错?搜索各大物流企业招聘广告,发现有一要求是统一的:应聘者能吃苦耐劳。观察发现,物流企业在校园进行现象招聘时,对大部分参加面试的学生都会问一个同样的问题:你家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你的家庭状况怎样?最后发现录用名单中,农村和穷家庭的学生占据大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以下案例应该可以说明物流招聘企业的心声:某物流企业管理者在某次学校招聘时,发现一位家境不错的优秀毕业生,然后录用,但该毕业生上班第一天,学生家长就给管理者来了几次电话,主要是问孩子怎样,是否合适做物流工作,最后还特意的向管理者交待,别让他孩子工作太辛苦,多照顾孩子一下,孩子吃苦能力不好。没过几天,该毕业生就提出离职,原因是他家人反对他从事这工作,认为物流工作辛苦。如果单从上述分析来看,穷孩子才合适物流工作的观

点是正确的。 二、穷孩子才合适物流工作错觉分析 如果从真正的意愿来看,穷孩子才合适物流工作应该是一个伪命题,从行业的性质来说,没有任何行业规定要求工作必须是穷人或是富人才合适,否定了“穷孩子才合适物流工作”的观点,但为什么会出现“穷孩子才合适物流工作”的错觉呢?这才是问题的实质。错觉的原因主要是如下二方面造成。 1.物流企业的原因 很多物流企业认为现在学校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符,学生又没工作经验,不可能给企业带来实质的东西或利润,而且还得再花时间和金钱去培养,所以一般重要岗位不会招聘毕业生,留给毕业生的都是一些最低端、流动性大的岗位。最后造成企业在学校进行招聘时,没有学生去应聘,企业只能抱怨说学生要求高、人才难招;即使被招聘成功的学生,流失率也非常高,据不完全统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流失率达50%左右。物流专业学生流失率为何如此高,通过跟踪毕业生发现:觉得企业对他们不重视是首要原因。招聘成功的毕业生,开始基本被安排在一线岗位历练,如果一开始就难以接受这样安排的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坚持,很快就会选择离开;即使所谓能吃苦的穷孩子毕业生能坚持,但通过几个月适应和努力后,还是发现岗位原地不动的,最后也会选择离开。这种感觉不断循环后,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读物流专业无用论,毕业后就是去做劳力的。自然,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在选择报读专业时,物流管理专业首先放在排

日本人真实的生活 看完吓一跳!

日本人真实的生活看完吓一跳!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定居日本,了解中国,也慢慢看懂了日本。今天我们来通过衣食住行和购物等各方面来对比一下两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希望大家也能平静客观地了解中日之间的差别。 首先说购物,说买高档品。日本的私家车是很普通的东西,日本人的月工资是25~40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万元)。通常在银行、大手企业、IT和IT关连公司、商社、政府部门、自营业者的月收入更高,通常日本普通的大手企业(大型企业)普通正式员工的工资都在每个月40万以上,甚至更高(包括每年两次奖金)。根据日本厚生省的调查,日本会社员的平均月工资在50万日元以上,但我所知道的普通员工,每个月也就三十几四十万日元。 而日本一台普通家用车的价格不到200万日元,普通车型的价格与中国同价,甚至更低,也就是说用四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一辆私家车。但日本人把车当成消遣或生活工具,比如我家买的节油丰田车BLIIUS一年能开上三十或四十几次就差不多,东京交通方便,坐电车可以四通八达。 当然日本普通的数码照相机、摄相机的价格比在中国还要便宜。比如可以用3万日元买在中国出售价格在3000人民币左右的相机。也就是说一个日本大公司的员工,可以用月工

资的十几分之一,购买中国外企白领一个月工资才能买到的东西。这我们称是生活质量的问题。 日本人的住房大多日本人基本都是住一幢楼既日本人叫“一户建”,也就是中国普通意义上的小别墅。 大多日本人基本都是住一幢楼既日本人叫“一户建”,也就是中国普通意义上的小别墅。价格在3000万日元至5000万日元之间,折算人民币是在210万~350万人民币之间,是一户家庭6~9年的收入总和。这个价格正是中国北京或上海同等面积的房价。但在日本的平均收入却是北京、上海收入的十倍甚至更高。 日本人可以轻松的贷款买房,比如一套4000万日元的别墅,首期只有100万日元,然后每个月还10至15万日元的贷款,30~50年还清。而在中国,贷款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条件,而且贷到款以后,一套40万人民币的住房,首期也要交10万人民币以上,然后也是几十年还清。但还贷款的数额却是一户家庭超过10年、甚至20年的收入总和。 但是,日本人住的是五六个房间、有私人停车场和小花园的家庭一户建(别墅);而中国人住的是两室或三室一厅。国内买的房子首付款是三十多万,而后是二十年还清,奇怪的是面积含公摊面积,这与日本大不相同。 日本的交通方便只要到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的交通环境比北京、比上海要强上多少倍。

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别

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别:在于从小父母和他们说话的多少当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长到一岁时,她很可能就已经在说话能力,理解力及学习能力上远远落后于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了。贫寒家庭的孩子和较富裕家庭孩子之间的差距每年都在扩大,等到了高中时期,这种差距就成了一条鸿沟。美国试图在学校缩小这种差距的种种努力基本都失败了。现在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缩小这种差距,就应在学前早期进行,不仅是学前,甚至应该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 但尚未形成一个共识,即这种学前教育应该采取什么形式,因为对此问题本身也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贫困是怎样限制孩子学习能力的?研究人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参差不一:贫困是最重要的原因吗?性格问题如缺乏自我控制力或做事不考虑后果等?高压力激素的影响?缺乏阅读习惯? 贫寒家庭的孩子可能要比一个专业人员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量少几百万个,这一差别影响很大。但是,另一种观点,正在引起政策层面的争论:即早期学习的关键是说话,特别是在孩子从出生到3岁时,其父母和照看他的人在他身边说的话,要越多越好。事实证明,证据也正在显示,那些最被人们不以为然的父母对婴儿说的话,比如,摸摸泰迪熊的鼻子!它真软和!在有汽车的声响时说-看,这儿有辆黄色的车!宝贝饿了吗?现在妈妈要去开冰箱!这些话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要用那些智能手机!) 虽然这种观点已经多次在小范围内成功地得到了验证,目前正准备第一次在罗得岛的普罗威登斯市进行大规模试验,该市上个月刚赢取了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慈善基金会设立的“市长挑战奖”的五百万美元特等奖,它在“最佳创意”竞赛上,击败了其他300座城市。在普罗维登斯市,三个学童中只有一个在入学时具备幼儿园水平的阅读能力。该市已经形成了一个卓有成效的教育计划网络,护士、老师、医生及社工都会定期去家里拜访孕妇、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和新生儿,给他们提供医疗护理和建议,治疗,咨询及其他服务。现在普罗维登斯正准备对这些经常去家访的人进行培训,以提供一项新的服务-进行家庭会话。 普罗维登斯要开展的会话项目是根据堪萨斯大学的贝蒂.哈特和托德.莱斯利的研究成 果制定的,他们在1995出版了一本名为《美国幼儿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差异》的书。哈特和莱斯利研究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父母怎样和他们的幼儿说话。每个月,研究者都会走访研究中的42个家庭,并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情况进行一个小时的录音。他们注重于一些细节情况,如父母说了多少称赞孩子的话,他们谈论的话题,谈话语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随后,等到孩子九岁时,再检查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与此同时,他们抄写并分析了录音上的每一个字-这一过程花费了六年。莱斯利后来对一个采访者说:“直到搜集了这些数据,我们才意识到父母和孩子说了多少话才是重要的因素。” 所有的父母都会向他们的孩子发号施令,比如“丢下玩具!”或“别吃那个!”但是,那些靠救济生活的父母可能和孩子说的话也就到此为止了,而那些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的父母,这些话可能只是和孩子进行互动的开始。 差异是惊人的。靠救济生活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量是600个;工人家庭的孩子为1200个,而父母为专业人士的孩子则每小时听到的单词量达2100个。等到了 3岁,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就要比父母为专业人士的孩子在家里少听到3000万的单词量。而这种差异很重要,孩子3岁前听到父母或照看他们的人说的话越多,他们的智商就会越高,在学校的成绩也会越好。电视里的说话声音不仅无助,而且有害。

阅读理解试匙:再富也要穷孩子

阅读理解试匙:再富也要穷孩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5.再富也要”穷”孩子 澳大利亚属于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吃亏。 ”孩子应当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这是澳洲居民为孩子穿衣时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在澳洲,即使在最冷的冬天,也很少见那一位家长会给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上一套绒衣而已。 许多澳洲居民用”粗”来打磨顺境中的孩子。澳洲的污染小,太阳辐射异常强烈,稍不注意,就会被晒得”皮开肉裂”。然而,走在大街上,却不时见到母亲推着婴儿车在炎炎烈日下前进……其

实,那车上并没有遮阳蓬,这些母亲是以此来”打磨”幼小孩子的。对此,你不能不佩服他们的良苦用心。 曾由外来者在澳洲悉尼一家医院目睹这样一幕:一对夫妻来医院就诊,妻子进诊室去作检查了,丈夫便带着两岁的女儿在外面的大厅等候。女儿口渴要喝水,这位父亲便在身旁的自动售货机上顺手扯了一个免费纸杯,然后进厕所接了一杯自来水(澳洲的自来水经过净化,可以直接引用)递给孩子。其实,这位父亲并不是买不起饮料,他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经理年薪15万之多,而此刻自动售货机上正出售的可口可乐和橙汁,才不过一元一杯。 这种”穷”孩子的现象在澳洲并非个别。每逢给孩子打防疫针的日子这里的儿童保健站里便排起长龙。排队中,家长常将不会走路的孩子”甩”到铺有地毯的地上,任其去爬、去滚,绝对看不见一哭就抱的现象。澳洲人酷爱勇敢着的运动——冲浪,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

父母都常常带孩子去海滩,太小的孩子便光者脚丫自己去玩沙、玩水,稍大一点的孩子便跟着父母下水冲浪。 不过,澳洲人”穷”孩子并不像日本人那样刻意为之,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为未来着想”:既然孩子长大后早晚要离开父母,去独闯一片天地,与其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huáng)恐无助,还部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然而这并不算太新鲜的观念,对于那些过分溺(nì)爱孩子的父母来说,是不是该有点启发呢?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意词。(2) 信奉——()刻意——()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 富裕——()简单——() 3、”再富也要’穷’孩子”是什么意思?(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那些事例说明”再富也要’穷’孩子”,请简要写出两个你印象最深的事

生活过的很压抑的句子,真的很现实

生活过的很压抑的句子,真的很现实 寄语:有时候你会异常渴望找个人谈一谈,可是到最终你会发现,往往都谈不出个所以然,慢慢地你领悟到,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办法用言语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即使告诉了别人,别人也理解不了的。所以,有些话,只能放在心里,让时间告诉你一切。唯有时间是不会欺骗自己的,教你认清生活的真实面目。 1. 或许人生很无奈,生活很现实。我们会苦恼,会不安,会焦虑;我们会抱怨,会自责。但其实,在这个城市的某一处一定会有一个什么让你感到温暖的,感觉到人情味的。当你觉得前方似乎一道迈不过的坎的时候,就想,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有好事发生。 2. 我从小就怕黑,小时候学习不好就是因为不敢看黑板。 3. 还会有谁记得我怕黑我总会做噩梦, 4. 学会忘记是生活的技术,学会微笑是生活的艺术。 5. 有的时候我很感激生活,但更多的时候我恨生活,生活能把每个人推到巅峰一样会把每个人推向地狱。 6. 让我再看看这寰宇,也许下一刻我的爱人就会来到,沉醉于这缤纷的曲线,用手托住我心的碎片,将它夹入心爱的日记。愿那花瓣中的血液能将你的记忆染红,在那一页纸上画出我心的印记,不需言语,其他一切都无法代替。 7. 小时候枕头都是口水,长大后枕头都是泪水。 8. 一向在感伤中,微笑着带着一丝的沧桑。是平淡?或是向往?或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圆,而我却在中间挣扎徘徊,却怎样也走不到尽头。 9. 宣泄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向往天空的,都是寂寞的 10. 玩弄人心的人永远都得不到人心考验感情的人每次都留不住感情。 11.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12. 一段不被理解的感情,需要的不是悲哀,而是时刻,一段遗忘的时刻。一颗被深深伤了的心,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明白。 13. 走过了悲伤,走过了荒凉,却走不到你和我的天长。 14. 你对一个人好时刻长了他会忘记感动。

穷孩子,富孩子doc

穷孩子,富孩子 青江市青江中学开学了,初一(4)班有两个同学引起了大家的注目,一看就知道一个是富翁的孩子,一个是穷人的孩子。富翁的孩子叫李刚,穷人的孩子叫包帆,两人是同桌,对比鲜明。李刚一天一个名牌,今天是耐克,明天是阿迪达斯,后天是李宁等等;到食堂去吃饭,他总选好的买,还外加一瓶饮料。包帆呢,穿着非常普通,有时候身上的衣裤明显是大人退下来,经过改造后再穿的;每次到食堂吃饭,他总是吃最一般的菜。 有一次上体育课,同学们跳远结束后,都坐在操场上脱掉鞋子,把鞋里的沙倒出来。李刚脱下自己的阿迪达斯运动鞋,朝同学们晃了晃,说:“你们看这双鞋子,要1200元呢,我妈妈刚刚给我买的。”见同学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他得意地笑了。他倒掉沙子重新穿好鞋子,走到包帆身边,包帆正在脱鞋子,他的鞋子是一双旧跑鞋,鞋尖已经有点脱胶。李刚一把抢过包帆手里的鞋子说:“同学们,你们看看包帆的鞋子,这种鞋子肯定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哪里来就让它到哪里去吧!”说着,手一扬,鞋子远远地丢了出去。包帆霍地站起来,说:“你给我把鞋子捡回来!”李刚哼了一声,说:“我给你捡回来?好!”说着走到鞋子旁,飞起一脚,把鞋子踢到了路边的垃圾箱旁边,然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包帆气愤地看着他的背影,站了会儿,默默地走到垃圾箱旁边,把鞋子捡回来穿在脚上。

不久后的一天下午,班主任对大家说,学校要浇塑胶跑道,还缺些资金,希望有能力的家长能够资助一点。她强调:“捐款自愿,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可以不捐。”碰到这种事,最活跃的就是李刚,他拍拍这个,拉拉那个。同学们有的说捐50元,有的说捐100元,李刚胸脯一拍,大着嗓门说:“我捐500元。”说完用胳膊肘碰碰包帆:“包帆,你捐多少啊?”见包帆没作声,李刚又怪模怪样地说:“包帆,学校有困难,你也表示一下嘛,10元没有,2元也好呀!如果连2元也没有的话,你放学后到大街上一站,伸一伸手,就讨来了……” 李刚还在取笑,包帆已经从座位上弹了起来,他狠狠地看了一眼李刚,对班主任说:“王老师,我捐1000元!”包帆这么一说,教室里像炸响了一颗炸弹,同学们一片哗然。王老师忙说:“包帆同学,我们提倡尽力而为,千万不要赌气……”包帆坚定地说:“我不是赌气,我真的捐1000元。” 第二天,同学们陆陆续续把钱交给了王老师。包帆走进教室后,大家眼睛都齐刷刷地盯住他。只见他不紧不慢地从书包里掏出1000元钱,交给了王老师。王老师呆住了,大家眼里的穷学生,竟真的捐出这么多钱,这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她想了想,决定暂时收下这钱,待家访后再作决定。 星期天,王老师按照新生登记的地址,找到了包帆的家。房子很普通,家具也很简单。室内看不到什么奢侈品。包帆正在家里做作业。王老师问包帆,他的父母在哪里?包帆说:“在公司里加班。”王老师

家庭教育再富也要穷孩子的优秀读后感

家庭教育再富也要穷孩子的优秀读后感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穷有穷的道理,富有富的道理,再富有,在保证孩子基本幸福的状况下,穷养才是硬道理。下面是为你的几篇再富也要穷孩子读后感,希望能帮到你哟。 长大后,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退缩,还不如从小让孩子摔摔打打,在摔打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在澳洲,排队的父母任小孩在地毯上滚、爬,这是最常见不过的事了。年薪15万多的父亲却不肯为女儿买1元多的饮料,父母带上无论年龄大小的孩子去海滩,小一点的孩子自己光着脚丫子在沙滩上玩,大一点的孩子就跟着父母去冲浪,很独立,很勇敢。 我觉得,澳州人这样教育孩子,不但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他们不像日本人,那么刻意,大冬天光着膀子让孩子跑步。而在中国,孩子都是大人的“小宝贝”、“小皇帝”,半点磕碰都不能有,给自己孩子穿得都是最好的,吃得都是最好的,连书包都帮着。等孩子长大了,澳州孩子往往都比中国孩子强。在我的家,外公外婆什么事都让着我,宠着我,我觉得这样不好,如果我长大了,什么事都不会干,任何一家单位都不会要我,这时,我就会惊慌失措,还不如小时候就“惊慌失措”。爸爸妈妈也是如此,我生病的时候,他们恨不得自己生病,来替代我。因为爸爸妈妈这样把我捧在手心,我就会被外国的孩子给打败。 所以,我觉得,中国人不应该这样照顾孩子,即使这孩子来之不易,但是,每个妈妈都有十月怀胎,但是澳州人的看法却不同,他

们认为应该从小磨练他们,把他们的翅膀练硬,长大后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读《再富也要“穷”孩子》这篇文章时,我被深深吸引住了,读着读着,我的心被深深的触动了……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澳洲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他们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因为娇惯孩子,孩子就会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会吃亏,于是澳洲居民从小就磨练孩子。在寒冷的冬季里,孩子们穿的都很单薄。一次一对夫妻来医院就诊,妻子去检查身体了,女儿口渴要喝水,父亲竟去厕所接了一杯经过净化的自来水,难道是这位父亲买不起矿泉水或饮料吗?不是的,他很有钱,他主要是想磨练孩子。还有在炎热的夏季,母亲们推着婴儿车在炎炎烈日下前进,车上竟然没有遮阳篷,在最冷的时候,他们还会让孩子去海滩玩沙、玩水、甚至冲浪,读到这,我思绪万千,忍不住沉思起来……其实,这些家长并不是不爱他们的孩子,他们认为:既然孩子长大后要离开父母,去独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与澳洲孩子相比,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阳,从小受到父母细心的照顾、呵护,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每天上学他们怕我被风吹日晒,天天开车接送,放学后一出校门,沉重的书包就立刻被他们抢过去背在肩上,不让我受一点点委屈,因为我的父母信奉的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面对父母给予的爱,我心安理得地接受,所以也养成了我凡事依靠父母的坏毛病,妈妈曾经对我说:“你自理能力这么差,长大后去外地读书

真实生活中的励志故事

真实生活中的励志故事 真实生活中的励志故事 在我们身边励志的故事有很多,只要留心总能发现。 今天我来讲述一个发生在我老家的励志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小学和初中同学,我们从小玩到大,感情还算不错。初二那年他在一场车祸撞坏了一条腿,因此辍学在家,后来一直没有上学。 腿伤养好后他就变成了瘸子,走起路来很慢,或许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影响,我们很少见到他出门,即使是逢年过节他也很少走亲访友,他就这样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像我们这些出生在农村的80后,到了一定年龄或者到外地求学,或者到城镇里工作,几乎没人留在农村,放眼望去,现在的农村多是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很少有年轻人待在那里,而我的这个同学就是个例。 在我的观念里,我的这个同学一辈子就这样颓废了,可是他后来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 由于村里的年轻人都离家在外,我们老家的土地很多都荒废了,大量的农田没有人种植,以至于不少土地里杂草丛生,让人痛心。

我的这个同学和村委会签订了一份承包合同,他把那些荒废的土地用来种植棉花和小麦,借助于机械化作业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这一招一方面解决了农村闲置土地的利用问题,另一方面使他的腰包鼓了起来,几年的功夫他就成了我们当地的首富,他在我们村里建起了首座三层楼房,豪华程度堪比城市里的高档小区。 虽然他在30多岁才找到媳妇,可是他的媳妇是远近闻名的美人。 他的事迹后来被我们当地媒体的报道了,他一度成为小有名气的名人,名利双收,让人艳羡。 我的这个同学没有学历,也没有正常人健全的身体,可是他却取得了常人难以取得成绩,他剑走偏锋的魄力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他不向命运低头,敢于挑战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是他成功的关键。 我的这个同学身残志坚,他的故事很励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谌旭彬 苏区人民的真实生活

谌旭彬:江西苏区百姓的日常生活 作者:谌旭彬更新时间:2011-12-08 读书笔记:江西苏区百姓的日常生活终于读完黄道炫先生的新著《中央苏区的革命》(社科文献出版社),收获颇丰,尤其是对江西苏区百姓在“革命”笼罩下的真实生活,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著作史料引用丰富,许多未曾见过,分享几例,从中不难窥见1930年代江西苏区,在“革命”辉煌表象下的民生实况。一、壮丁多被征去当红军,苏区劳动力严重不足1、“全苏区大约有二三万担红属的田荒芜着(瑞金全县红五月底止,约有二千七百余担未莳)……原因除了当地耕田队的消极怠工在以外,有些地方确实是因为劳动力缺乏”(然之,《把优待红军家属工作彻底改善起来》,《斗争》第66期,1934年6月30日)2“(万泰县的刘士进)两个儿子都当红军,分到的六十二担田,前年已荒了十担,今年又荒了六担……现在有好久没有米吃。”(《铁锤向着窑下区》,《红色中华》第204期,1934年6月19日)二、“扩红”的手段粗暴3、“城市少共市委组织科到群众家去宣传当红军,如发现家里动员对象不在家时,便认为是逃跑了,是…反革命?了,于是甚至把其家属捉起来。石碧区个别乡召开扩红动员大会时,群众进入会场后,即把门关上,开会动员后让群众…报名?,不肯报名的人,便不准他离开会场。方田区军事部长把不去当红军的群众,派人用梭标解到区苏去。”(《宁化落后的原因在哪里?》,《红色中华》第238期,1934年9月26日)4、“在扩大红军工作中,强迫命令是常见的事,如若谁一次开了小差,那就非绑起来不可……这种命令主义,在党的领导者与党员同志中间也是经常发生的,曾经为了要支部同志报名当红军,支部书记将支部同志整晚关在会场上不放的这种奇怪事情……扩大红军中间,如若我们完全采用强迫命令的方法,那必然是群众的登山,群众的反抗。”(张闻天,《关于新的领导方式》,《斗争》第20期,1933年8月5日)三、攻击城市是获取资金的唯一出路5、周恩来:“由于缺乏资金,我们又决定扩大北部的苏区。但资金还是不够。我们又改变了先前的决定,决定派一个军团去福建,以解决资金问题。“在朋外的第3军团始终未能解决资金问题,因此……开始向漳州进攻。在漳州募集资金后,我军准备回过头来进攻广东来犯福建和江西之敌。”(《周恩来、王稼祥、任弼时和朱德给中共中央的电报(1932年5月3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147页)6、李德:“中央军团甚至得到中央苏维埃政府的专门指示,进行这种实际上的游击行动。面对我们苏区经济基础的局限和敌人的严密封锁,这常常是获取以后进行战争所需物资的唯一出路。”(《布劳恩关于中央苏区军事形势的书面报告(1933年3月5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337页)四、苏区群众大规模逃跑7、“十余天来,各区群众向白区逃跑现象日益发展,从一乡一区蔓延到很多区乡,从数十一批增加到几百以至成千人一路出去,从夜晚…偷走?变而为明刀明枪的打出去,杀放哨的,甚至捆了政府秘书走。”(《关于资城事变问题省委对资溪县委的指示信》,石叟档案008·222/3745/0247)8、“(于都)大部分模范赤少队逃跑上山,罗凹区十分之八队员逃跑上山,罗江区有300余人逃跑,梓山、新陂、段屋区亦发生大部分逃跑,有的集中一百人或二百人在山上,有的躲在亲朋家中”、“(新陂区密坑乡)精壮男子完全跑光了”(《于都发生大批队员逃跑》,《青年实话》第111期,1934年9月20日;《于都在坚决执行党的指示中已经开始转变过来》,《红色中华》第238期,1934年9月26日)9、“四十岁以上的男人很多都陆续地跑出苏区,到国民党区投靠亲友。有时搞到一点什么东西,也偷着回来一两次接济家里。因为他在家里实在是难以活下去。农业上那些地方都是山地,种植业不发达,有的连种子都没有,又缺少食盐,基本的生活都没有办法保证。而我们也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逃跑现象各县都有,特别是那些偏僻的山区里面,跑起来人不知鬼不觉。”(《李一氓回忆录》,人民出版社,2001,第156页)10、“江西全省动员到前方配合红军作战的赤卫军模范营、模范少队在几天内开小差已达全数的四分之三,剩下的不过四分之一,所逃跑的不仅是队员,尤其是主要的领导干部也同样逃跑,如胜利、博生之送去一团十二个连,而逃跑了十一个团营连长,带去少队拐公家伙食逃跑。永丰的营长政委也跑了,兴国的连长跑了几个,特别是那些司务长拐带公家的伙食大批的逃跑。”(《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江西军区总指挥部联合通令——关于模范赤少队开小差问题(1933年4月16日)》,《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3-1934年)》,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编印,1992,第107页)五、农民热衷于抢掠11、萧克:“农民想的是打土豪分田地,即便拿了枪,也只愿意在本地活动,不愿远出,也不大愿当大红军,大概这就是所谓…土共?(敌人报纸轻视地方党员和农军的贬词,我们有时也诙谐地借用)的特点。”(萧克:《朱毛红军中的农民军》,《朱毛红军侧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第45页。)12、“(农民自卫军)五军攻下分宜后即准其进城,但进城后全不问贫富,先抢劫一空,有时还乱杀乱烧,五军因得了这一经验,打下袁州即不许进城,同时还向他讲演并说明不许进城是因为敌人武装还没有完全缴得,恐进城受误伤,并马上没收一部分东西分给他们。但在当晚约一千余人爬进城来抢劫了数十家烧了房屋,军部马上派人来制止无效,继派武装弹压无效,并抢弹压士兵的抢,士兵以正当的防卫向空中开枪示威误打死一农民群众即镇压下去了,但引起了农民的反感。”(《赣西南刘作抚同志报告》,《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第263页)13、“我们打罗源县时,群众戴了小斗蓬,拿了梭镖、扁担,足站了有五里路长。县城一打开就自动地拿东西,阻也阻不住,话也听不懂。”(《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经过的报告》,《闽浙皖赣边区史料》,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印,1954,第52页) 九重葛发表评论: 苏区人民往国统区跑,大陆人民往港台跑,朝鲜人民往韩国跑,东德人民往西德跑,古巴人民往美国跑,贪官和有钱人往西方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名言才是颠仆不破的真理。 suki发表评论: 如果是所谓的历史真相他们为什么可以打败蒋介石而取得天下

孩子,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

孩子,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 暑假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经历过今年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刚上两个月学不到就又放暑假,这时候,估计很多孩子,又回到了“疫情在家上课时”的放松状态: 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该吃的时候不吃;而有的同学选择了认真完成作业之余适当放松;还有的同学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强化自己的薄弱学科,实现弯道超越; 规划不同,过法不同,假期对于我们的意义就不同。 有的同学可能难以理解,假期有必要这么拼,这么苦,这么累吗?大有必要,这篇文章可以说明! 孩子,如果老天善待你,给了你优越的生活,请不要收敛了自己的斗志;如果老天对你百般设障,更请不要磨灭了对自己的信心和奋斗的勇气。 1 若青春只顾疯狂,卑微就越来越近 现在的孩子津津乐道于几个文化不高、但事业有成的名人,用于堵住家长苦口婆心的嘴。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不爱学习的孩子,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用几年疯狂的青春,换来了一生的卑微与底层。 现在有些孩子谈到读书,谈到吃苦,犹如谈虎色变,避之唯恐不及。一帮不学无术的女孩聚在一起,号称所谓的姐妹,以为有了姐妹就有了全世界。他们在一起聊好吃的、聊穿的、聊化妆品、想的是网上购物、刷微信、刷微博、追韩剧。 而一帮无所事事的男孩聚在一起,号称所谓的哥们儿,以为有了哥们儿就有了天下。他们在一起逃课、抽烟、打扑克、玩游戏、看玄幻甚至约架......以为这就是疯狂,这就是该有的青春。 他们看不起那些不会化妆、不会打扮、一天到晚只知道读书的好学生。还骂那些好学生是书呆子,骂他们傻,只知道读书。

殊不知,两三年后,好学生上一本,上211,上985,甚至上清华北大,而他们却要考虑去三本,去高职高专甚至考虑要不要南下打工。 叛逆和疯狂的青春当然可以,但几年的放纵,换来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层! 2 学得越多,贡献越大,所得越多 有一段父子之间经典的对话,告诉了我们努力读书和不读书的大不同。儿子刚上学不久就问当农民的父亲,人为什么要读书。父亲说,一棵小树长一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者当柴烧。 10年的树可以做檩条。20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梁,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上干不了别的。 如果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如果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 如果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 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知道了吗?” 儿子说知道了。 爸爸又问:放羊、种地、当保安,丢人不丢人?儿子说丢人。 爸爸说:儿子,不丢人。他们不偷不抢,干活赚钱,养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点也不丢人。 不是说不上学,或上学少就没用。就像一年的小树一样,有用,但用处不如大树多。 不读书或者读书少也有用,但对社会的贡献少,他们赚的钱就少。读书多,花的钱也多,用的时间也多,但是贡献大,自己赚的钱也多,地位就高。 那次谈话给儿子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此儿子在学习上不需要威逼更不需要利诱,就会做出最好的选择。 3 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 一篇《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的演讲这样说到:“当你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去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嘛?”

再富也要穷孩子作文800字

再富也要穷孩子作文800字 篇一:再富也要穷孩子 再富也要穷孩子 2008-03-30 12:16 稿源: 合肥晚报作者: 李秀莲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恐怕是许多家长朋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现实生活中,有的不仅是这么说的,多数情况下也的确是这么去做的,他们主张“再穷也不能亏了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却让孩子大把花钱。有些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家庭更是让孩子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吃的求口味,穿的要名牌,请客送礼讲气派。殊不知“若要孩子强、常带三分饥和寒”的教子古训。 说到此,想起了曾经读到过的一篇国外有关教育孩子的短文:“再富也要‘穷’孩子”。据介绍,这是澳大利亚培养教育孩子的普遍做法。澳大利亚属于经济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裕,但他们在对待孩子方面却是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他们的理由是从小娇惯了孩子,会使他们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要吃亏。 “若要孩子强、常带三分饥和寒”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可澳大利亚人在这方面做得就比我们突出。平时,他们普遍让孩子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大热天,在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的烈日下,舍得让孩子经受日光的锻炼。在吃的方面也极为普通节俭,在校学生自带午饭,就是一个汉堡包,一瓶水一只水果。一次,有个孩子跟父亲外出,口渴要喝水,父亲就在自动售货机上拿了个免费的纸杯放了一杯自来水让其喝。这父亲并非无钱买饮料,而是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如今,我们许多家长的做法正好与澳大利亚相反:求口味,穿名牌,请客送礼讲气派??有的小小年纪已学会了抽烟喝酒,甚至进入舞厅、酒吧等场所实行高消费,追求高享受。更有甚者,由于家长让孩子吃惯用惯,过惯了花钱如流水的富日子,致使有些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习性,长大后,为了继续享受,向家长要钱不成打骂家长,甚至有更过激行为。 笔者倒不是提倡当苦行僧,但为了孩子长远的幸福,我们每位做家长的,不妨参考参考澳大利亚“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思路和做法。

[实用参考]雅思高分作文(主题穷孩子富孩子)

ThechildrenwhogrowupinafamilPshortofmoneParemorecapableofde alingwithproblemsinadultlifethanchildrenwhoarebroughtupbPwealt hPparents?DoPouagreeordisagree? Ofthoseelementsthatbearaconsiderableinfluenceonchildren’spersonald evelopment,oneofthemostinfluentialisfamilPbackground.Thereisapercep tionthatthechildrenwhogrowupinanimpoverishedfamilParemorecapable ofsolvingproblemsthanthosefromanaffluentfamilP.InmPopinion,Idisagree withthisstatementbecauseitmightnotalwaPsbethecase. One’sproblem-solvingabilitiesaremainlPderivedfromtheknowledgeand eGperienceobtainedduringhisorheradolescence.NotsurprisinglP,children frompoorfamiliesarelesslikelPtomaGimizetheireducation.Firstofall,theirp arentsareunwillingtoselectareputableschoolforthem,astuitionfeescantak eupalargeproportionoffamilPincome.Anotherreasonisthateducation,inge neral,requiresdevotedtimeandenergP,butmanPchildrenhavetoworkfroma nearlPageinordertosupplementtheirparents’income.Becauseoftheirpoo reducationalbackground,thePdonothavespecializedknowledgeinsolving problemsasrequiredinspecificareaofwork.TheParethusataseveredisadvan tageinproblem-solvinginaworkingenvironment. Anotherproblemthatplaguesthechildrenfromlessadvantagedbackground sistheirlimitedaccesstofinancialsupportandeGpertguidance.Childrenwith highlP-educatedandrichparentsaremorelikelPtobebetteroffeconomicallP, notonlPbecausethePhavesufficientfinancialbackup,butalsothePcaneasilP seekthesupportfromothers,foreGample,thefriendsoftheirparents,professi onalsindifferentoccupations.Itistruethatcomparedwithdisadvantagedchi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