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现状
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以食为天〞,粮食平安始终是国家和经济平安的底线[1]。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产业的开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平安和社会稳定[2]。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和外销量均居全国首位。
但与兴旺国家相比,河南省小麦在产量、品质、种植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小麦的种植效益和加工水平,带动河南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开展。
这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我国粮食平安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高质量开展是转变农业开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所在。
1开展现状河南省位于华北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
河南省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分蘖期长、幼穗分化期长、籽粒灌浆期短的特点。
河南省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为主,小麦和玉米轮作,对早熟性要求较高。
1.1总产实现稳定增长自2012年以来,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540万hm2以上,2018年到达574万hm2,占全国小麦面积的25%,稳居全国首位。
河南省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6年小麦年产量逾3500万t的省份,2020年河南小麦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到达3753.13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5%,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表1〕。
河南省小麦总产量从2012年的3223.07万t增长到2020年的3753.13万t,增长了16.8%,年均涨幅1.8%,实现了稳定增长。
1.2小麦单产水平持续提高随着一大批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以及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落实,河南省小麦单产水平快速提高。
2020年河南省小麦单产水平到达6.61t/hm2,居国内各小麦生产省份小麦单产的首位。
2021年修武县小麦高产示范田小麦产量到达了13.47t/hm2,较全国小麦单产纪录〔12.85t/hm2〕增加0.62t/hm2,刷新了全国小麦高产纪录。
1.3优良小麦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河南省小麦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品种创新带来的单产提高,品种对小麦增产的奉献率达45%以上。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1. 引言1.1 冬小麦种植现状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产量大。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冬小麦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占据了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近一半。
在农村地区,冬小麦是农民们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冬小麦的种植现状在近几年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加强。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优化,冬小麦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品种日益丰富,产量不断提高。
冬小麦种植的区域也不断向北方扩展,适应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冬小麦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其种植现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冬小麦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的利益。
1.2 冬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性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冬小麦的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有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才能保证冬小麦的高产稳产。
科学的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及时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可以提高冬小麦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农业的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科学的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施肥、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等措施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深入研究并广泛推广这些技术,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粮食的需求。
2. 正文2.1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冬小麦种植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产量和质量。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点:1. 品种选择: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是冬小麦高产的基础。
2024年黑小麦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黑小麦市场发展现状引言黑小麦,又称黑麦、荞麦,是一种与普通小麦不同的粮食作物。
黑小麦在全球范围内种植广泛,其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保健价值,因此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以2024年黑小麦市场发展现状为主题,对当前黑小麦市场的规模、贸易情况以及前景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市场规模黑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近年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农业部的数据,我国黑小麦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100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180万亩,产量也由2010年的500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800万吨。
黑小麦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黑小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贸易情况黑小麦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有一定的份额。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黑小麦消费国和进口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进口量也逐年增加。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的黑小麦数量达到了100万吨,主要来源于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
黑小麦的贸易额在近年来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国际贸易对于黑小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市场前景黑小麦市场的前景一直被看好。
首先,黑小麦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粮食作物,具有多种有益健康的功能,深受消费者喜爱。
其次,黑小麦的适应性强,在较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长,因此在干旱或寒冷地区种植的潜力巨大。
再次,黑小麦的加工价值也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黑小麦面粉、黑小麦面条等产品在市场上有着广阔的销售空间。
综上所述,黑小麦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结论黑小麦市场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持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然而,在黑小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品种改良、技术创新、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在进一步发展黑小麦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黑小麦市场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黑小麦,市场发展,规模,贸易情况,前景。
2024年有机小麦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有机小麦市场规模分析引言有机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与传统耕作相比,有机农业采用无化学物质和生物工程的农业生产方式,旨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并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有机小麦作为有机农产品的重要品种之一,已经成为全球市场上备受关注的商品。
本文旨在对有机小麦市场规模进行全面分析,以评估这一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潜力。
有机小麦市场现状目前,全球有机小麦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有机小麦的全球销售额达到XX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XX%。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可度提高以及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区域分布上,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是全球有机小麦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占据着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有机小麦市场驱动因素有机小麦市场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他们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有机小麦作为无农药和化学残留的农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其次,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通过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了有机小麦市场的发展。
另外,农业生产者和加工商对有机农产品的产出和销售也越来越重视,他们认识到有机小麦市场的潜力和利润。
有机小麦市场机会与挑战尽管有机小麦市场前景看好,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有机农业的生产成本较高,这使得有机农产品的售价相对较高,限制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其次,在市场推广和认证方面,有机农产品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虚假标识、假冒伪劣等。
此外,有机小麦市场与传统小麦市场之间的竞争也是一个挑战,因为传统小麦市场规模较大,价格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有机农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有机小麦市场依然存在巨大发展机会。
有机小麦市场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提高,有机小麦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首先,有机小麦在食品加工行业中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扩展,例如用于生产有机面食、有机饼干等。
中国小麦消费现状及趋势分析

作者简介 :王玉庭 (9 4 ),男,浙江淳安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从事农业发展与食物安全研究 。 18 -
【l 1】世界 贸易组织数据库 :ht:w , o. ge gi / s t / wwwt o / lhr _ p1 r n s e
摘
要 :本文对我 国近2 年来 小麦消 费的 变化规律 和发展趋 势进 行 了分析。 国内小麦消 费主 要表现 为总量经 O
历了 “ 上升一 降一反弹”的 变化 ,小麦消 费结构 变化 显著 ,制粉 、种 子和损耗 消费量 及所 占比例下 降,饲 用和 下 工业消 费量及 所 占比例稳 步提 高。经济发展和人 口增 长是 导致 我 国小麦消 费量和消 费结构 变化的主要 因素。预 计
t ar utr aet c i ed a g a f eec ua e n te g e - fcec n l nt ntegpbt enub — rl O gi l a t d ahe ul o so no rg met h slsi inyadei ai a ew e ra r a c ul r O v l h t h h i fu mi o h n u
n g t ei a t n d me t g i ut r r m t ei o to g iu t r l r u t, r ag v r me t a b e u l i g h g e b rir e a v mp c o s c a r l efo h i o i c u mp r fa rc l t p o c Ko e o e n n d e n b i n ih r a r s ta d s h d e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现状及建议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现状及建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这就对我国的粮食种植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分析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现状我国粮食种植结构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稻谷和小麦种植面积过大。
我国粮食种植结构以稻谷和小麦为主,而且面积较大,这导致我国的粮食产量较低,且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并不合理。
2. 粮食品种单一。
我国目前主要种植的粮食品种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差异性。
这导致在市场供给方面的不足,也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3. 地方粮食种植结构存在差异。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粮食种植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导致了粮食生产力的浪费,同时也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以引导农民逐步调整粮食的种植结构,逐步减少稻谷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其他粮食品种的种植面积。
这样可以提高我国粮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可以增加粮食的市场供给。
2. 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
政府可以增加科技投入,通过改进种植技术和培育新品种等方式,来提高其他粮食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从而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3. 增加粮食多样性,提高市场竞争力。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加大对其他粮食品种的推广力度,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让农民更加了解其他粮食品种的种植方法和市场需求,提高农民种植其他粮食品种的信心和积极性。
4. 强化区域协同,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政府可以通过区域协调的方式,加强不同地区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让不同地区的粮食种植结构更加协调一致,提高整体的粮食生产效率。
我国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粮食的供给和市场竞争力,也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计。
分析当前河南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排小麦的种植品种和布局。不同地区应该选用不同的小麦 品种,在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和小麦总产量的前提下,充分考 虑国内外对小麦的需求现状,及时调整本省小麦的生产目 标,保证在稳定高产的基础上保障优质和专门化。另一方 面,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的调整优质小麦和普通 小麦的种植比例,配套良种良法技术和科学布局。扩大宣 传,提高农民的复种指数,在不合适的地区应该顺应自然, 不能强行种植,以免品质不达标,给农民带来损失。
(二)加强科研投入以及技术创新工作 应当对农业科研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加大对农 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创新,促进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作为农 业大省之一,对农业科研的机构体制改革要高度重视起来, 提高发展的能力。及时调整科研方向,对资源配置进行优 化,改善竞争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进高端人才, 培养技术人员,调动广泛科研人员的积极创造性。 (三)加强品种选育工作 应当将常规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结合起来,加强品种 选育工作。围绕种植目标进行选择,加大科研力度和创新能 力。以基因工程为主,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量低消 耗且抗灾的品种,利用优种资源,结合常规的选种育种方 式,培养适合的品种。 (四)加强相关单位的合作 通过育种材料、育种的技术、育种的科研成果的交流借 鉴,结合遗传基因、栽种技术、生物科技等学科知识的知识, 实现对小麦“边选育、边推广、边产业化开发”形式开发,为 农民增产增效提供服务。同时采取品种转让、联合开发、销 售成果分成的形式,让科研成果加速转化。 作者单位: 河南省遂平夏县槐树乡农业服务 中心)
Zifujingyan 致富经验
!"#$%&'()*+,-./0123
房建国
在河南小麦的生产当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包括运行管 理制度以及内部管理不合理、产业经营缺乏制度制约、化肥 滥用以及技术设备落后等,这样很容易导致小麦产量降低, 甚至严重影响小麦质量,所以,对于小麦生产当中的问题需 要引起高度重视,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和改进。
我国小麦控温储藏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4•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9(5)仓储技术我国小麦控温储藏的现状及研究进展吴镇1陆玉卓2杨文棋1刘建城1刘宇昊2刘霞2((天津贯庄国家粮食储备库,东丽区粮食购销有限公司300300)(2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300457)摘要小麦储藏过程中品质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影响其储藏品质。
小麦储藏不但要保证其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绿色环保,控温储粮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文章综述了中国小麦控温储藏的推广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并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中国粮食控温储藏技术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小麦控温储藏研究现状发展趋势1前言小麦作为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储藏数量巨大,小麦的安全储藏和供给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意义重大+,。
小麦作为我国的长期储备粮,有良好的耐储性,现今我国大部分粮库储藏小麦的周期为3〜5年囚。
然而,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和储藏条件的改变,储藏小麦的品质会发生很大的变化3,并且小麦品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食用者的健康。
在储粮过程中,粮食温度是影响其品质的主要因素,低温储藏有利于延缓储粮品质劣变速度,确保储粮的品质和安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如何高效、高品质、低能耗储粮、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实现绿色环保储藏小麦,已成为现代小麦储藏的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的控温成为目前各大粮库面对的首要问题。
控温技术是指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对储粮仓房维护结构进行隔热改造,即冬季通风降温,夏季控温保冷,使储粮仓长期保持较低温度,有效抑制粮堆内有害生物的生命活动、抑制粮油籽粒的呼吸代谢、减少损失,从而达到安全储藏目的。
控温储粮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和未来粮食储藏技术的发展方向4,其具有安全、经济、绿色、效果好等特点。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小麦控温储粮的几种方式,以及与储藏有关的研究进,并未来的发。
2“麦控温储粮7研究现状2.%技术隔热保温是做好低温储粮的基础,仓房隔热性能、气密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保持粮堆低温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小麦生产现状以及未来五年发展前景 http://www.cnmf.net 日期: 2007-05-05 阅读: 1408 字体:大 中 小 双击鼠标滚屏
----在第十一届法国小麦研讨会上的发言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尚强民 (2007年3月9日) 感谢法国粮食出口协会主席先生,感谢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李兆育先生,为我提供这了这次与法国和国内粮食界的同行进行交流的机会。感谢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各位粮食界的同仁,在这里耐心地听取我表述对中国小麦市场的一些看法。根据会议的安排,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中国小麦生产现状与未来五年发展前景。 一、小麦生产的变化 观察中国小麦产量变化的历史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最近十年,中国小麦的产量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波动过程.
全国小麦产量在1997年达到12329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之后,小麦产量基本上持续了六年的减产局面,到2003年全国小麦产量降至了8649万吨,较之六年前减少了3680万吨,减幅达30%.形象地讲,经过六年时间,由于生产萎缩,中国小麦相当于减少了一个法国的常年产量。 当2000年中国小麦产量降至1亿吨以下之后,中国国内小麦市场出现了当年产量小于当掇肖费量的情况。这种“产不足需”的情况,自2000年起一直持续到了2005年,又是六年的时间。 尽管在这六年间,中国国内小麦的年度产量低于国内的年度消费数量,但由于前些年的小麦丰收,库存小麦进入市场,国内市场小麦供给充足。在2003年底及其2004年在整个粮食价格出现波动的大背景下,小麦价格也曾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但是这种波动更多地是由于市场预期心理的影响,而不是真实的小麦供给不足所引起的。这一点在随后的市场过程中得到了印证。 当中国的粮食产量包括小麦产量降至很低的水平,国内粮食库存得到很大的缓解之后,粮食的生产问题再次引起了各方面高度的关注。在一系列空前有力的促进粮食生产的措施采取之后,也在市场的作用下,在2004年以后的三年里,中国小麦产量回升。到了2006年,中国的小麦产量在连续六年低于一亿吨之后,又一次上升到一亿吨以上的水平。 根据中国的年度小麦供求平衡分析,当前中国国内年度小麦消费量在一亿吨甚至更低一些的水平。年度产量高于年度国内消费量,在大大增强中国国内小麦的供给能力的同时,也引起了市场预期心理的变化,增加了国内小麦价格的下行压力。为了保护国内小麦生产者的利益,促进国内小麦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中央政府采取了积极托升小麦市场价格的措施。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2006年新产小麦收购期间,以最低收购价收购的政策性小麦数量达到了4000多万吨以上,占到了全年小麦产量40%。 二、小麦生产的结构性变化 在小麦生产周期性变化过程中,小麦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1997年中国小麦产量中,冬小麦产量占89.9%,春小麦产量占10.1% 。由于小麦市场供给一直充足,品质较低的春小麦生产不断下降,绝对数量已经由1997年时的1245.4万吨,下降到了2006年时的517万吨,占小麦总产量的比例已经下降至5%。 这些年来在小麦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国内小麦生产越来越重视小麦品质的改善,优质小麦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小麦品质不断提高,但是与进口的优质小麦相比,还存在着品质上的差距。因此,国内市场对进口小麦存在一定数量的需求。根据监测,由于国内小麦品质的改善,国内市场对进口小麦的需求在下降。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2006年我国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267万公顷,占全部小麦播种面积的54%;优质小麦产量为5080万吨,占全部小麦产量的48%.考虑到近几年中国优质小麦品质有退化现象,且每年因天气和人为因素,优质品种小麦的面筋含量等指标年际波动也较大。因此,目前能达到国家优质小麦标准的产量似乎低于5080万吨。 三、中国进口小麦活动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传统的小麦进口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小麦年均进口量达到了1250万吨的水平。进入九十年代后的前三年,中国小麦的年均进口量也保持在1183万吨的水平。 中国的小麦进口受到了国内产量的影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内粮食大丰收,小麦进口量大幅度下降,在1985年全年进口量只有540万吨,第二年也只有611万吨。同样的道理,在1993年全国小麦产量达到10639万吨之后,中国小麦进口量开始减少,1993年和1994年小麦进口量分别为642万吨和730万吨,较九十年代前三年的年均进口量降低了45.7%和38%。 而中国最近两次数量较大的小麦进口,则发生在国内小麦产量下降的时期。 第一次,1994年中国小麦产量降至9929万吨,减产幅度达一6.7%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减产年份。在国内粮食市场发生总体性波动的情况下,1995年和1996年,中国大规模进口了2000万吨小麦. 第二次, 2003年底中国国内粮食市场再次开始波动,当年小麦产量只有8649万吨。于是在2004年和2005年,中国又大规模进口了1000万吨小麦。 这两次大规模的小麦进口,均发生在国内粮食市场出现波动之后,进口的目的非常明确,即增强时调控市场和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能力。 从中国小麦进口数量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中国国内粮食消费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人均口粮消费量下降,甚至小麦的消费总量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中国的小麦进口数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谏,表现出了明显的减少趋势。这一趋势不断发展,甚至改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传统的小麦进口国的地位。 四、政府调控措施托升小麦价格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进行的全国小麦供求平衡分析,2005/06年度中国小麦年度产量小于年度消费量,结存数量为负数。如果不是存在大量要求进入市场的库存小麦,该年度小麦价格应该保持平稳。当时在全国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依然存在库存压力,需要尽快销售最后的政策性库存小麦。增加130亿斤暂时小麦储备的消息,刺激了2005年的小麦收购活动,但在收购结束之后,由于市场有效供给没有减少,小麦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行情。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导致了2005年春节前即出现了小麦价格下跌的苗头。2005/06年度小麦价格的回落,严惩打击了最重要的小麦主产省小麦经营者的积极性,一般购销企业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并发生潜亏。2006年小麦产量增加,给小麦价格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稳定国内小麦市场,2006年国家及时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政策,由于前期低迷的市场行情,已经改变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等原因,导致了数量巨大的小麦进入了国家粮库。 影响市场价格最根本的因索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但心理预期用改变,则更直接地影响市场价格。自2006年11月份开始,国家采取加价销售最低收购价小麦的办法,在托升小麦收购价格之后,又托升小麦的销售价格,理顺小麦的购销价格关系,从目前的情况看,已经对市场的心理预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市场普遍预测,这将对2007年的小麦收购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2006年冬小麦播种期间,山东等地受降水不足的影响,小麦播种面积减少。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目前的监测,2006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较上年有所下降,这将影响到2007年中国小麦的产量。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目前预测,全国冬小麦产量将较上年有所下降,春小麦产量也将有所减少,全年小麦产量预计将降至一亿吨以下,目前的预测数据为9950万吨。 五、未来小麦市场展望 根据监测,中国的小麦单产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已经达到4.24吨/公顷。小麦单产水平的提高,为中国小麦产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利用长期的数据分析,中国的小麦播种面积在不断减少。这种状况的持续,增加了未来实现小麦产量稳定的难度。
中国小麦消费总量会不会继续下降的趋势?这与未来的人口增加和人均消费水平变化有关。最近十年中国国内粮食消费出现了结构性变化,食用油消费快速增长,大豆进口量由100多万吨上升至近3000万吨,而口粮消费水平下降。这种结构性变化未来是否持续,需要认真研究。 中国已经连续三年实现了粮食增产,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没有出现过。短期内中国能否继续保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既需要考虑市场的因素,也需要考虑天气的因素,更需要考虑政策的因素。从目前的情况分析,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并没有做出改变,粮食生产仍然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市场情况看,粮食价格平稳上行,对促进粮食生产有力。但天气的状况令人担忧,干旱已经造成了2007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的下降。 从目前的库存供给情况看,考虑到国内小麦的消费水平,未来几年国内小麦市场会保持基本稳定的格局。但是气候变暖,在更长的时期内,会对中国的小麦生产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现在则无法预测。不确定的天气因素,增加了中国未来小麦生产的不确定性。 同时,国内粮食品种供求形势的变化,也在影响到中国的小麦市场。2006年中国的玉米产量达到了创记录的1.44亿吨,在玉米深加工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出口能力已经开始下降。中国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到所需要的小麦,这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得到了证实,但当中国由玉米的出口大国,转向进口玉米时,可能会发现从国际市场购买玉米,存在着一个向谁购买的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口国,在其国内消费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玉米产量能否实现持续性增长,并能保持并增加其玉米的出口供应能力,需要时间来回答。 中国国内玉米需求强劲,价格高启,与小麦比价关系的改变,会导致小麦用量的增加,小麦替代玉米的现象,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有所表现。随着未来小麦消费扩大,国内的小麦市场预计将会出现新的变化。
分析未来的粮食市场,特别需要注意到,中国现有的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由于城乡经济的发展,将有更多的耕地被占用。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未来中国的人口将增加到15亿左右。人多地少加上淡水资不足的问题,将会长期成为影响中国粮食供求安全的因素存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正在针对当前国内外粮食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开展五年期的分品种粮食市场预测工作,计划于今年7月份提交中国第一个五年期供求趋势预测报告,提出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