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悲凉的遗民心态

合集下载

从月泉吟社看宋末元初遗民诗人心态

从月泉吟社看宋末元初遗民诗人心态

从月泉吟社看宋末元初遗民诗人心态作者:全琪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2期摘; ; 要:“月泉吟社”是宋末元初规模最大、人员最多、影响最深远的诗社。

本文主要通过探察诗社的活动方式及诗社的主要作品集《月泉吟社集》,发掘诗社中文人表现的几种心态,即因国家衰亡而生悲凉之感、遭异族压迫而觉焦躁不安、于田园隐逸暂得怡然之乐,分析元初遗民诗人们创作时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风貌。

关键词:月泉吟社; ; 遗民心态; ; 精神风貌宋末元初遗民群体面对宋朝覆灭和异族执政的局面,无力扭转国家和自己的命运,内心深感悲愤沉痛。

为了排遣内心的抑郁愤懑,参与到结社之中,在诗社中结交密友、吟咏情思。

在元初遗民参与的众多诗社中,月泉吟社以巨大的人员规模、整饬的活动形式、统一的诗学主张成为元初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诗社。

至元丙戌(1286)年,浙江吴溪县令吴渭邀请方凤、谢翱、吴思齐等创办了月泉吟社。

同年,吴渭几人组织一次大型的征诗比赛活动,以《春日田园杂兴》为诗题进行五、七言律诗征集,吴渭选取了前六十名的74首诗歌,摘录了33对联句,共86位诗人的诗作,汇为一卷刊行,取名《月泉吟社诗》,成为我国诗社史上最早的一部诗集。

作为宋元之交的遗民们,他们亲历了连年战乱和国家覆灭,遭受了异族的压迫和民族的歧视,心态不可避免地受到强烈的冲击。

作为一个庞大的具有代表性的遗民群体,月泉吟社中遗民的心理状态不仅能反映出宋元时代变迁给士人生活和精神上带来的冲击和变化,还能揭示元初整个遗民群体具有的普遍心理状况。

本文研究的诗歌作品以《月泉吟社诗》为主,结合作品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分析宋末元初遗民群体的心理状态。

1.因国家衰亡而生悲凉之感中国文人从小接受儒道文化的陶冶,宋代文人在程朱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尤为强烈。

南宋的灭亡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但对于长期生活在宋代的遗民们来说,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痛苦。

他们仍然心念故国,故国之思和黍离之悲便成了当时诗社遗民们最普遍的心态。

论魏禧遗民心态的变迁

论魏禧遗民心态的变迁

论魏禧遗民心态的变迁张裕强【摘要】明朝遗民魏禧的一生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前期隐居翠微峰,拒不与清廷甚至山外社会接触;中期五次出游江浙一带,图谋举事;后期因复国无望,转而接触清吏以图安民,刊布诗文以求不朽. 在这三个阶段里,魏禧的遗民思想也相应地由侧重"实学救国"变为反清复明,最后转为以民生为本,以文传名. 其遗民思想发端于家庭教育和结交的易堂学友,并随着年岁阅历和学识的增长以及交游群体的变化而产生了变化.【期刊名称】《江西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6)004【总页数】5页(P76-79,96)【关键词】魏禧;遗民;易堂;三阶段;变迁【作者】张裕强【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明末清初,满清入主中原,时人所谓“边夷乱华夏”之巨变。

士大夫在抗清失败后纷纷选择退隐,以魏禧为代表的“易堂九子”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隐居于江西赣州宁都的翠微峰上,以讲学收徒、研读易学,写作诗文,砥砺志节为事。

其诗文、气节颇为人称道,“时宁都易堂九子,星子髻山七子以文章气节名”[1]。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载:“高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

’无可,明检讨方公以智也。

”[2]易堂九子以魏禧为魁,世称魏叔子,与侯方域、汪琬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

人称“魏集初出时,家弦户诵,群诧为北宋后得未曾有”[3]。

作为遗民的魏禧,面对异族统治异常悲痛,以民族大义责己,图谋复国,针对明末风气,提出“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倡导躬行实践,以匡时弊。

这种前朝遗民身份必然会产生诸如“殉难与留存”“出仕与隐居”“个人清誉与民族大义”的对立,因对立而生成的疏离心态,我们称之为遗民心态。

遗民身份及遗民心态贯穿了魏禧整整一生,不仅影响了其诗文创作,而且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事和人生旨趣。

不仅认识魏禧文学创作思想和主旨必须从其遗民身份出发,把握魏禧的教育、人才思想,更是必须结合他遗民的一生,分阶段来考察。

【诗歌专题复习】——遗民诗人

【诗歌专题复习】——遗民诗人

【诗歌专题复习】——遗民诗人遗民诗人一.清初最富时代精神的诗歌—遗民诗。

(一)代表: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受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民族压迫,虽出发点仍是儒家“严夷夏之防”,但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遗民诗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沉痛悲壮。

二.顾炎武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先生。

(一)论诗“主性情”,反模拟,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二)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如《秋山》《精卫》《京口即事》《千里》《海上》四首。

1.暮年仍然表达其炽烈的爱国热忱,如《恭谒孝陵》、《再谒孝陵》等。

2.随着希望的幻灭,感伤沉郁的情绪稍增,但不灰心,雄浑有力,慷慨悲壮,如《五十初度时在昌平》《又酬傅处士次韵》。

(三)顾诗是崇高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三.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梨洲先生。

(一)论诗重情:“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写现实:“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重学问,崇宋诗,与吴之振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如《云门游记》、《感旧》、《宋六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哭沈昆铜》等抒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如《山居杂咏》、“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尚未消”(《周公瑾砚》)等。

四.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船山先生。

(一)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半岁青青半岁荒)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落花诗》、《补落花诗》、《遣兴诗》、《读指南集》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

论洪升《长生殿》中潜含的民族意识和遗民心态

论洪升《长生殿》中潜含的民族意识和遗民心态

论洪昇《长生殿》中潜含的民族意识和遗民心态作者:李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自清朝建立以来,多数的汉族知识分子对待异族执政以及执政的异族统治者的态度都复杂矛盾,他们在依附与抗拒间写下自己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洪昇的《长生殿》便是其中的代表。

关键词:洪昇;《长生殿》;民族意识;遗民心态作者简介:李冰(1989-),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01洪昇所著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便是《长生殿》,《长生殿》一经问世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能产生这样的现象,自然与《长生殿》的艺术成就有难以割舍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部作品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现实内容的作用,因为正是这两个因素迎合了读者的需求,使《长生殿》受到了更多的推崇。

在这部作品中,洪昇的民族意识在对历史事件的改写和叙述中,鲜明而深刻,下面本文分别通过三个不同层面来分析洪昇在《长生殿》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和遗民心态。

一、重重矛盾中的帝妃之情洪昇在《长生殿》中写出了李隆基和杨玉环之见的爱情,但是二者身份和阶级之间的鸿沟仍不可忽视:李隆基作为帝王,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在国家危亡之际,帝王的爱也只是一种粉饰太平的托辞。

在《惊变》与《埋玉》中,面对叛乱者的铁骑钢刀,身为帝王的李隆基仍然第一个需要保全自己。

虽然作者在这里极力刻画李隆基的辗转于不舍,仍然不能改写最终杨贵妃死于马嵬的结果。

洪昇为情而写下这段帝妃之爱,但是却不能只因情就能突破一切阻碍。

显然,在这样的爱情故事中,国家最终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处于什么阶级,何等地位,最终都要服从于国家的利益要求,所以即便之后李隆基有感人肺腑的《冥追》《闻铃》《哭像》《私祭》《雨梦》《寄情》和《重圆》,这部作品仍然是部悲剧。

明初元遗民的生存状态

明初元遗民的生存状态

之人 , 改奉 新朝 的贰 臣 以及 心怀 故 元 而 拒 绝改 事 明 朝 的遗 民 , 其 中的 遗 民则 是 本 文论 述 的对 象 。 明初 元 遗 民大体 可分 为两 类 , 激 烈 型遗 民和温 和型遗 民。
( 一) 激 烈 型遗 民
于 , 王翰受 其赏 识 , 招 至幕 府 , 后 获命 为潮 州路 总管 。友
南 阳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NANYANG I NS TI TUT E OF TECHNOLOGY
V0 1 . 5 NO .1
J a n. 2 01 3
明初 元 遗 民 的 生存 状 态
柴 文 俊
( 南 京师 范大学 社会 发展 学 院
币礼聘 。 “ 使 者至 , 子 中度不 能脱 , 太 息 日: ‘ 死 晚 矣。 …_ 2 " 饮 毒药 而死 , 壮烈 殉节 , 年五 十二 。 王 翰 的生平 与伯颜 子 中颇为相 似 。 王翰 , 字用文 , 祖 上 本 为 山 东汉 人 , 后 定 居 甘 肃 灵武 , 成 为胡 化 的西夏 人 。其先祖 元初 从征 江南 , 赐 姓唐吾 尔 , 曾祖从 征 江 淮有 功 , 受命 镇 守 庐 州 , 遂 家
儒, 鬻 道统 于 夷 狄 盗 贼 ” … 。元 代 遗 民和 清 代 遗 民
也 一直 没有 得 到学者 应有 的重视 , 相 比宋 、 明遗 民可 说 是乏 人 问津 。
廷 诏郡 县举 元遗 民 , 布 政使 沈立本 密言 子 中于朝 , 以
元 代 遗 民 的分 类
面对元 明之 际急 剧变化 的社 会形 势 以及混 乱 的 社 会 环境 , 元代 士人 根 据 自己 的政 治 理 念 以及 切 身 利 益 的考虑 , 大 体 做 出 了 四种 选 择 。 即为保 存 元 社 稷 而殉 国的 “ 忠义” 之士, 随元 顺 帝 奔入 漠 北 的北 还

清初的遗民心态与_水浒传_的接受

清初的遗民心态与_水浒传_的接受


清初 水浒传 的续书有两部, 一是陈忱的 水浒 后传 , 二是青莲室主人的 后水浒传 , 这两种续书 以及蔡奡评本 水浒后传 , 都反映了典型的遗民心 态。我们认为, 既然有遗民诗人、 遗民诗, 那就应该 相应地有 遗民小说家 和 遗民小说 这样的概念。
收稿日期 : 2004- 08- 23 作者简介 : 高日晖 ( 1969
) , 男 , 黑龙江拜泉人 , 文学博士 ,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89
社的成员 , 今天可以见到他的诗作共二十七首。其 后水浒传 题 古宋遗民 著, 很明显是把自己当作 遗民的。陈田 明诗纪事 引韩纯玉 明诗兼 说: 诗 人隐逸者 , 唐如 张志和、 陆鸿渐 , 宋如 林君复、 魏仲 先, 明如孙太初、 吴孺子辈 , 身虽隐而名愈彰, 未有身 名俱隐如吾乡陈君雁宕者。[ 2] 从陈忱的诗作中也可 以看出其遗民的身份和心态。他在 九歌 中写道: 江南半壁已崩裂, 处小朝廷尚求活。钱塘不至三日 潮, 仙霞岭上烽烟撤。抛戈解甲谁适谋? 南人颈试 北人铁。青苔白骨没野蒿 , 槛猿笼鸟何所逃。 [ 2] 关于 水浒后传 的创作意图 , 陈忱自己说得很 清楚: 嗟乎 ! 我知古宋遗民之心矣。穷愁潦倒, 满 眼牢骚, 胸中块磊, 无酒可浇 , 故借此残局而著成之 也。[ 3] ( 卷 一 序 ) 其胸中有何块垒? 参照前文可知, 主要是亡国之痛。而南明也曾以 残局 与满清对峙 过一段时日。作者之苦心由此可见。那么, 作者为 何要用这样的 寓言 来浇胸中块垒呢 ? 陈忱自己表 白: 混沌世界, 何用穿凿 ? 使物无遁形 , 宁不畏造化 小儿所忌 ! [ 3] ( 卷一 序 ) 在那个时候, 他只有这样才 能保护自己 , 包括用 古宋遗民 的名字, 以及故意把 作 序 的时间写成 万历戊申秋杪 等。在 水浒论 略 中陈忱说自己的小说是泄愤之书 : 愤宋江之忠 义, 而见鸩于奸党, 故复聚余人 , 而救驾立功, 开基创 业; 愤六贼之误国, 而加之以流贬诛戮; 愤诸贵幸之 全身远害 , 而特表草野孤臣, 重围冒险; 愤官宦之嚼 民饱壑, 而故使其倾倒宦囊, 倍偿民利; 愤释道之淫 奢诳诞, 而有万庆寺之烧、 还道村之 斩也。 [ 3] ( 卷 一 水浒论略 ) 所 愤 者无一不是明代的弊端 , 无一不是 亡明的原因。 关于陈忱以遗民心态作 水浒后传 , 胡适认为: 后水浒 绝不是 游戏之作 , 乃是很沉痛地寄托他 亡国之思 , 种族之感的书。 又说 : 水浒后传 写的 暹罗 , 似暗指郑氏的台湾。[ 4 ] ( 卷四 水浒续集 两种 序 ) 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仍有 人认为这部小说 隐寓作者对满洲贵族统治的不满,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郑成功等的抗清斗争寄予希望

浅谈越其杰的遗民心态

浅谈越其杰的遗民心态
文学 评论
·
古典 文 学
浅 谈 越 其 杰 的 遗 民心态
杨帆
基金项 目 摘 要 动乱战火
I

贵 州 民 族 大学 文 学 院
实过 于武人 今
,
本文 系 贵州 省教 育厅 高校 人文社会 科 学研究
15 o x s
徒 知 公 亲 御 戎马

,
以为侠 烈 人
,

,
而 不 知 究极 古
,
基金 项 目之 青 年 项 目 ( 2 0
题 中 极 为重 要 的 部分
区 的明遗 民 民

明遗 民 心 态 的探讨
是 明遗 民论
愧 疚和 反 思 的 战 斗豪情
有于

析响寒光
,



图边 境静



祈 国体伸

,
目前 学界 关 于 遗 民群体 心 态 和 个 体 心
,
,
也 有遭 受谗 言削 骨 见 弃 隆 眷 的愤慨
从 诗 中来

态研 究 均有 较深 入的探讨
,
但 越其杰 很 显 然 不 是 其
1 3 厌2 〔文章 编号 〕 门 0 2 2 ) 0 16
29 1

3 0
:

中 的一 员 遭谗 忌
;

他 虽 然 前 半 生 挣扎 在走 向覆亡 的明季官场 中
以身 殉 国
, ,

晚年 又 亲 历 国破家 亡
但 他 的诗歌 创 作

甲 申一 年 (
16
4 年)
,
遗 民历 来就 存在
盖 因每 逢 革鼎

清初遗民心态的嬗变

清初遗民心态的嬗变

反 清 复 明” 的明遗 民 于遗 民这 个 问题 , 关 历来 众 说纷 纭 . 衷 一是 宽泛 地说 . 是前 期 到新 朝 的民都 是遗 莫 凡
民 是 . 史上 往 往对 遗 民有狭 隘 和严格 的界定 但 历 有 的 以是 否 仕 新 朝 为标 准 . 的以是 否在 心里 仍 然怀 有 念故 罔 为依 据 者认 为 以上 两种标 准都 有些 模 糊 和 . 笔 武断 . 理上 对 故 国的强 烈 眷恋 才应 是遗 民属 性 的 本 心 质 虽 然具 体 的判 断标 准不 同 。 诸 家对 于遗 民是存 但 在 于朝 代更 替 的短 短数 十年 内的看法 是 一致 的 国 我
他们 最常 见 的斗争 方式 . 炎 武就 是个 突 的例子 。 顾 14 6 4年 5月 . 明小 朝 廷成 立 , 炎武 在 听 到这 南 顾 个 消 息时 . 喜万分 地 立 即写 了首 《 欣 大行 哀 诗》 诗 日 : , “ 神器 无 中坠 . 明乃 嗣兴 … …” 英 把 崇 祯 帝 美 化 为英 明神 武 、 仁至 义尽 的君 王 , 国只 因大 臣 昏庸无 能 , 亡 只 要福 王 发愤 图强 、 臣下都 尽心 尽 力 , 定 能光 复 明朝 , 一
收 稿 日期 : 0 1 2 9 2 1 —1 -2
清朝 是 中 国封 建君 主 制 的最后 一 个王 朝 , 的统 它
治长 达 近 3 0年 明末 时期 . 0 清军 从关 外 打来 , 以摧 枯 拉 朽之 势 横扫 李 白成 的农 民军 和 明朝 军 队 . 后崇 祯 最 帝 自缢 . 明朝 灭T= L. .而后产 生 r一 批 “ 死 效忠 明朝 . 誓
商 周 时代 就 有 伯夷 、 齐等 “ 叔 殷顽 ” 的存 在 , 清 初 的 而 这些 遗 民则 更具 有 独特 性 : 1 它不仅 是 朝代 更 替 , () 更 有“ 外族 入 侵 ” “ 、以蛮 易夏 ” 味道 。f) 的 2崇祯 帝 的 自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韧悲凉的遗民心态摘要:在宋末词人中,蒋捷词“别开生面”①,最有特色和个性。

他虽然与周密、王沂孙、张炎被并称为“宋末四大家”,但他的词风却与其他三人大不相同,而这种不同,来自于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遗民心态。

关键词:南宋蒋捷遗民心态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县)人。

他在咸淳十年(1274)参加了南宋最后一次科考,中了进士,但随后几年元军便占领杭州,灭亡南宋。

蒋捷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宋亡后他义不仕元,过着“壮年听雨客舟中”的漂泊流浪生活。

刘熙载在《艺概》中曾称赞道“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练缜密,语多创获。

其志视梅溪较贞,视梦窗较清,刘文房为无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长城欤”②。

蒋捷自从三十岁左右经历了南宋灭亡之后,作品中便有一种内在的精神贯彻始终,这便是经历由宋入元而导致的遗民心态。

这种遗民心态,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守气节元朝统治者灭亡南宋之后,开始了对汉人长期的歧视、压迫政策。

不仅在政治方面汉族士人得不到重视,在文化上汉族的文人更是沦落到了极低的地位。

这样便形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一群遗民文人,感受着国家沦丧的悲哀,忍受着窘迫而痛苦的生活。

而坚守民族气节的文人,作品中时常包含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定的反抗态度。

蒋捷的《念奴娇·寿薛稼堂》便是一例③:稼翁居士,有几多抱负,几多声价?玉立绣衣霄汉表,曾览八州风化。

进退行藏,此时正要,一着高天下。

黄埃扑面,不成也控羸马?人道云出无心,才离山后,岂是无心者?自古达官酣富贵,往往遭人描画。

只有青门,种瓜闲客,千载传佳话。

稼翁一笑,吾今亦爱吾稼。

作为遗民词人,蒋捷始终把民族气节放在第一位,不仅要求自己,也奉劝他人。

这首词是他为友人祝寿之词,一般的祝寿之词多为恭维奉承,但蒋捷却借着祝寿的机会劝告友人,处在易代之际的抉择关头,一定要坚守民族大义、人生大节。

这位“稼翁”虽然有远大抱负,但在国破家亡、异族高压统治之下,不肯学那“黄埃扑面”,做四处钻营的势利小人。

在这个“进退行藏”、急需慎重考虑的时刻,他的确“一着高天下”,不仅因为“自古达官酣富贵,往往遭人描画”,还因为民族气节时刻需要放在首位。

青门种瓜,“吾今亦爱吾稼”,这种行为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保全气节,“千载传佳话”。

由此我们看出,这首词既是歌咏“稼翁居士”,为其提供奉劝之词,同时也是作者自身人生理想与高尚节操的表达。

二、向往隐居尽管遗民文人们坚定不移地恪守爱国情结,坚决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但元朝入主中原大局已定,无论文人们再怎么反抗也无力回天;于是,眼看复国无望的文人们,将精神上的反抗表现在行动上,便成为消极的隐居终老。

正如《金元词论稿》中提到:“大抵当时民族歧视严重……是以汉族知识分子于元蒙统治集团,或因感情隔阂而不愿合作……或因备受倾轧而不肯合作到底,一时间避世高蹈、屏迹幽居之风蔚然以成”。

④蒋捷的词作也有类似表达,如《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⑤:老子平生,辛勤几年,始有此庐。

也学那陶潜,篱栽些菊;依他杜甫,园种些蔬。

除了雕梁,肯容紫燕,谁管门前长者车。

怪近日,把一庭明月,却借伊渠。

鬓边白雪纷如,又何苦、招宾纳客欤?但夏榻宵眠,面风攲枕;冬檐昼短,背日观书。

若有人寻,只教僮道,这屋主人今自居。

休羡彼,有摇金宾辔,织翠华裾。

这首词借助“为老人书南堂壁”,写出了自己的胸襟与抱负。

词中这位老人大约与作者一样,是一个不肯屈节仕元而甘愿隐居终身的遗民。

中国文学史中,凡是因时代变动、江山易主而又不肯屈节改仕新朝的隐居之士,多从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以及归耕陇亩的作品中获取精神力量;而异族入侵中原、战火遍布四野的危难时刻,爱国志士们又经常从杜甫的诗歌中汲取道德滋养。

作者用狂傲的语气,借助对陶潜和杜甫的效仿,表达自己甘心归隐、远离尘嚣的志向,以此来逃避元朝统治的世俗社会。

三、安于寂寞选择了归隐便等于选择了寂寞,所以南宋遗民词人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寂寞与孤独的表达。

但为了将隐居的生活继续下去,他们只能在朴素而枯燥的生活中寻求乐趣,以求得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以《贺新郎·吴江》为例⑥:浪涌孤亭起,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

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

斗吐出、寒烟寒雨。

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掷向虚空里。

但留得,绛虹住。

五湖有客扁舟舣。

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

手拍阑杆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

奈鹭也、惊飞沙渚。

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鼓双楫,浩歌去。

“吴江”即太湖支流吴淞江,上有垂虹亭,起句的“孤亭起”便指此亭。

作者不仅用白浪滔天的气势簇拥孤亭腾空而上,而且还赋予其神话色彩,说它是从蓬莱仙山上被海风吹落下来的。

然而,一夜之间却发生了巨变,这个被神力保护的亭子,却因巨鲸搅动地轴,把彩饰精雕的飞檐抛入冥冥太空,只剩下一座长桥。

我们可以推测,这里的“鲸翻坤轴动”,或许是在暗指元军南下与宋朝灭亡。

下片讲述作者对这种景象的感受,他是以一个隐士的身份来审视这种现实中的巨大变动的。

既然垂虹亭是从仙山降落至此,那么如果群仙来到人间,发现这个亭子已经被毁坏时,他们自然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而作者希望将此巨大动荡和危险报告给仙界,但白鹭却已经被吓破了胆,惊飞逃去。

在这无可奈何悲从中来之际,作者仰望天空,只见乌云滚滚,星月不知去向,不禁思考这茫茫宇宙、浩瀚无边,何处才是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栖身之地。

然而作者并不绝望,“鼓双楫,浩歌去”充分表现出自我解脱和自我超越,一种豪情逸致油然而生。

可见,在隐居的寂寞生活中,蒋捷也能做到安贫乐道。

一方面他会不经意地思考元朝入侵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动,另一方面他也善于从寻常事物中寻找生活的乐趣,赋予其深刻内涵,时而也会体现出对于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最终归宿的思考与感慨,透露出痛苦与超越、激烈与冲淡并存的矛盾心态。

四、回忆往昔隐居生活简单而质朴,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久了,作为遗民词人的蒋捷也会时而想起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这种寂寞的心绪经常会与忆昔伤今的悲凉之感相伴而生。

比如《女冠子·元夕》⑦: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

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炧,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

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元夕”对于南宋遗民词人来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节日,这个节日往往与临安失陷、国家灭亡联系在一起。

在这首词中,作者使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往日生活与现在生活的对比,表现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上片前六句和后六句描写昔盛今衰,形成强烈对比。

开篇“蕙花香也”,表达了词人对往昔元宵节的深情怀念。

随后笔锋一转,展现出晴朗洁白背景映衬下的亭台楼馆。

接着,春风吹拂,从宝钗楼下送来一片悦耳的笙箫鼓乐之声;到了晚上,则有琉璃般的灯光耀眼夺目。

这几句将嗅觉、听觉、视觉全部浸满元宵节欢乐的气氛,在这样的高潮时刻,作者用“而今”一词,把全篇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虽然也有灯光,确实漫不经心地挂在那里。

“况年来”三句,又从心灰意懒出发,侧面反映了当时百姓们的故国之思与对元朝统治的抗拒。

下片点明元夕夜的时间地点,说明还在原南宋的都城临安,抚今追昔之情愈发强烈。

故地重游,但南宋已经灭亡,昔日临安的繁华胜景也无法重现,即使向“天公”去借,也无法得到。

这句或许是在表达恢复河山的念头。

在梦里,作者隐隐听到当年的笙箫,看到了华贵的马车与手持罗帕的妇女在观赏灯景。

他想用精美的纸张将这种繁华的“旧家风景”记录下来,传给后世,却听到邻家的少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原来她也在怀念当年南宋的荣华。

整首诗叙写了对节日的回忆,本应是一种美好而温馨的感觉,但对蒋捷来说,却成了牵动他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的痛苦根源。

综上,由宋入元的遗民心态,成为蒋捷词作中一个主要的精神根源。

这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始终影响着蒋捷,使得他的词作中既有对元朝统治的反抗、对民族气节的坚持,又有渴望归隐、向往自由的追求;既有归隐后对寂寞生活与平淡乐趣的描写,又有隐居之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与哀伤。

正如《南宋词史》中所言,蒋捷词“比较广泛地接触到当时社会大变动中的各个生活层面,抒写了他的荆棘铜驼之憾与黍离麦秀之悲。

既有宏大的历史概括,又有奇妙的微细精雕,而这一切又都与国家败亡、个人流浪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竹山词从遗民流浪者这一特殊视界观察、体验与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与心理情绪,为后人提供了正史无法反映的另一审美艺术境界”⑧。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②(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20页。

③⑤⑥⑦杨景龙:《蒋捷词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6页,第23页,第11页,第32页。

④赵维江:《金元词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⑧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4页。

参考文献:[1] 杨海明.唐宋词论稿[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2]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作者:李蒙,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